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

哪一次战斗?

(生读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划(huá huà)

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3.质疑问难

(师生共同解决)

查字典理解:

“布置”:①放,摆,安排。②设立,设备。③购买。

“叮嘱”:①再三嘱咐。②蚊子叮咬。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生:时间——1947年8月23日,起因—刘邓大军奉命向大别山挺进,地点—先头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汝河北岸。)

2. 齐读课文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

“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挺进;十几天行军。)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

1. 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 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

找出这句话并用”

“把它勾画出来

四、总结课文

1. 总结课文

2. 师:刘邓大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2.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3.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屏幕演示和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

(生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大家一起说

(生:狭路相逢)

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

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设情境,激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一)字面理解“勇者胜”

师: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指示

(生齐读:狭路相逢勇者胜)

“胜”是什么意思?“勇者”是什么意思?

(生:胜利,勇敢的人)

(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勇者”

1. 师: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

2. 指名朗读课文(接读课文4—9自然段)

思考: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

(生:刘邓大军—刘邓首长和战士)

(二)课件演示:挺进中原片

师:在抢渡汝河的战斗中刘邓大军是怎样勇的,大家想看吗?

(三)示标

师:多么英勇的刘邓大军啊!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刘邓大军的勇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的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作战的英勇顽强;同时,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三、品读课文第4—9自然段

1. 自读课文4—8自然段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 讨论交流

1) 表现刘邓首长的勇

第六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

①“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②“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③“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A.小组读三句话

讨论:你从这三句中体会到什么?

(生:刘邓首长决胜的信心。)

B.自读三句话

思考:应该怎样读?

C.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

D. 齐读三句话

过:一场战斗的胜利,除了要有首长正确的指示,更离不开战士们的英勇作战。那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

2) 表现战士的勇

第7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A.师: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生:战士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B.同桌读

思考: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C.指导朗读

第8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A.指名朗读

师: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

A) 生读句子

B)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C) 读句子比较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思考:哪句好?为什么?

D) 写作方法指导

师: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E) 指导朗读句子

B 设置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师:有了刘邓首长的英明决策,战士们做好了一切准备,8月23日晚,战斗打响了(课件演示战斗情景读文)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答)

C 自读句子

师:把你们听到的,看到的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体会:怎么读才好。

D 指名读,指导朗读

E 齐读第8自然段(配音)

过:正是有了刘邓首长的正确指示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我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3. 第9自然段

1) 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

2) 课件演示句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A.读句子体会: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重大。)

B.指导朗读(采用轮读的方法)

四、总结美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2.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师: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交流。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当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

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导读: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 教版(2019)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照片上的人是谁? 生:邓小平刘伯承 师:他们率领的军队被称为? 生:刘邓大军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可是一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同学们,想领略刘邓大军的风采吗? 生:想 师:来学习新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题) 生:“大别山”在哪?“跃进”是什么意思?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师: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同学们知道吗? 生:刘邓大军 师:大别山在哪,这个问题提得好。 课件演示:大别山地形图

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它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附温馨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生读课文)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生:三次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生: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6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这话?(生读) 生:刘司令说的 课件出示:(刘司令的三句话)

师:我们分组读这三句话(3小组每组读一句) 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鼓舞战士:激励士气…… 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一段具体的讲了情况的紧急? 生:第3段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生读)当时情况怎样? 生:紧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师:哪些句子表明了情况的紧急,请你读给同学们听。(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句)谁能说一说“狭路相逢”是什么意思? 生:路窄,与敌人遇上,无路可让… 师:此时是什么情况?生:狭路相逢 师:能读出形势的险恶吗?(一生读)正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势下,刘邓首长英明果断地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将帅之勇,那战士们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让一生读第7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模板 1996年4月25日,开封师专大礼堂,我参加河南省首届优质课大赛,执教《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时的我,比起两年前,经历了几次打磨,成熟了许多。我在教学上朝着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 课堂开始仍然很顺畅,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并且学习了“狭路相逢”一部分。课文营造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水深无船”的紧张形势,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课堂似乎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紧张氛围,大家的心绷紧了。 我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真是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没想到,意外很快出现了。 课文内容为: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商量对策,一位参谋跑来报告:“刘司令和邓政委来了!” 我的意思是,面对紧张的形势,我军正束手无策,此时,刘邓首长的到来无疑是给全军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念,这是来了主心骨,也是来了定海神针,所以参谋必定是兴奋的,激动地喊。然而学生说则说了,懂也懂了,但读——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开始像念字,一字一顿的,我教他们像“说话”的语气,进而像“喊话”,然而要“喊”出紧张又兴奋的语气就不容易了。

一下子,似乎陷入了窘境。 怎么办?我的额头又渗出了汗,因为有些胖,前些年上课,我总是爱出汗,尤其是遇到不顺的情况。这不,又来了。 “老师,我来!”一只举起的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对呀,何不“物归原主”,把球踢给学生,让他们想想办法? “你来!”我信心十足地叫起了他。 这个同学的想法未能获得成功。但——我已经决定放手让他们想辙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嘛!况且我实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我来做导演!”一位大眼睛的男同学终于想出了“鲜招”。 他拉着一位同学(即参谋的扮演者)面向台下,开始引导:“你看到了吗?那里就是汝河,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站着呢!(台下影院入口还真有几位站着听课的'老师的身影)你快喊,喊呀!” “肖旅长、李政委——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来了!”“参谋”望着台下远处,急切而兴奋地喊起来! 台下又是掌声,我也兴奋得手都拍红了。这个聪明的导演,精妙的引导! 令人惊叹!我不禁当着全体教师同学的面,向这个同学深鞠一躬,向他致谢! 教师一定比学生强吗?不一定。有时候,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办法,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从这节课后,我在课堂上经常放手让学生去“做事”。当然,多是有意为之,鲜有“无奈之举”。 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一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市、区、县)。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 ___ (省、市、区、县)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_______ ,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

五年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教者:长青中心小学汪秀艳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材分析: 《千里跃进大别山》围绕“解放战争”这一单元主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度汝河。文章用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引入新课。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刘邓大军。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

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板书课题:千里跃进大别山) 3、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结合地图介绍) 师:那“跃进”是什么意思?“千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跃进”的内涵。 (一)学习1-3自然段,理解“狭路相逢”。 1、轻声读1、2自然段,想想这2个自然段交待了什么? 2、找中心句。 师:这一伏我军胜利了吗?你从哪知道的?

5千里跃进大别山

5.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备人:审核人: 教材解析:1946年当全国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进攻解放区。1947年党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展露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区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资料,刘、邓首长的资料。学生准备: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2. 简介历史背景课件演示:地形图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4. 示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1)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3)说一说: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三、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汝河战斗的情况? 2. 齐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章中心句。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它勾画出来。(生:狭路相逢勇者胜)3.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导读:教法一 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

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3.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前三句是分说情况紧急,第四句是总的概括。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三)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导读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从战前准备中能不能看出将士之“勇”?找到句子后,再找词:从哪些词语能看出将士之“勇”?从而深入理解这个自然段第三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

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2)

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7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党中央决定,

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②边听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大军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_1

千里跃进大别山 导读: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5、教学时间:2课时 6、教具准备:多媒体。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a)齐读课题分别解释“跃进”、“大别山”。 b)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 c)简介背景。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度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

攻的序幕。 通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生字的读音。 2.从课文中找出由生字组成的词及其它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注意读音:跃析血揭 注意字型:遵置嘱揭 解释词语:遵照纵队陪同不约而同叮嘱 四、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五、联系给课文分段。 六、作业:1、写会本课生字。 2、读书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出示片1) 跃进遵照集中布置渡口拖走政委 陪同分析采取叮嘱杀出揭开据点 二、范读课文。(出示影片)

思考: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做了什么指示? 2、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 三、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段 通案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 3、齐读。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学习第三段 1.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办法”、“战士门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2.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他么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 今天,老师留了一篇读后感。回到家里我想了一想写那一篇好呢?最后我决定写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1947 年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的故事。尤其文章中,先头部队已到达汝河北岸。可敌人已把船拖走,刘伯承司令说:“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有多麽厉害,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来赢得胜利。”开始作战了,我军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在汝河上搭起一座浮桥,先头部队杀向敌人。最后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我军胜利了。 像这样的故事看过许多许多。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那些勇敢的战士牺牲而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从小立下志向,报答祖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生活和我们求学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各种各样困难,但是再想一想那些不怕牺牲的战士们。这些小事还算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过去的那些先烈们。长大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读后感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打开我的《红军勇士》,仔细的阅读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作文,我很佩服红军战士门的英勇精神。 ‘峡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日本不会胜利,因为他们不勇不猛。虚假的胜利是羞的,但是,真正的胜利是靠英勇奋

战夺得的。血流下来了,汗流很多了,但是红军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屈服的!不管敌人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仍然是最强大的,不管敌人怎么去逼也逼不出他们爱国的心。 后来,红军先头部队在汝河上打了一座浮桥,对,这是胜利的桥。先头部队像猛虎出山一般,一夜之间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宽的通路。红军从通路冲了过去,他们就是像是决堤的洪水,像西南方向勇猛的奔流。 我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耶! 对,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 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 15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 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 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 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 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 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 思是什么? 2 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 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 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2 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 3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二、复习本课生字词。 1、识记生字的字形。 2、指名读课后词语并抄写两遍。 3、用遵照分析造句。 三、复习本课的比喻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写在书上。 2、默读句子,想想所填词语的好处。

九年级: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 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

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复述课文4-6节。 3.让学生带着“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这一问题读课文7、8节。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战斗前的情况,二是战斗时的场面。然后通过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第7节时,要让学生体会战士们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决心大,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本课讲述了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方向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走向战略进攻。补充完整,应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 (温故知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地点及结果。 过渡: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机动兵力锐减,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进攻。(多媒体展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区域) 设问:国民党为何选择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板书):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下列问题:(1)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 (2)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 (3)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 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4.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来把事物说具体的表达方法。 5.了解本单元缩写的要点,练习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 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图上这两个人吗?他们率领的部队就是 称为“刘邓大军”。现了解“刘邓大军”的战斗故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那段精彩的历史吧!(板书课题,齐读)同学们对大别山有什么了解?(生汇报)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走进课文,看看刘邓大军是如何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预习了吗?课文里的词语能读准吗?看看 这些词语是否能读准确。 遵照决堤参谋迅速战略叮嘱顽抗汝河挺进蹚水 血路漆黑 手榴弹不约而同猛虎出山 狭路相逢 (1)自由读(2)指名领读(中间简介多音字“血”、“弹”,此外简介“蹚”) (3)理解“狭路相逢”: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 见乐乘问这件事,乐... 赵奢认为此种战势犹如“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 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意思就是这个“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最后赵奢军前制造假现迷惑了秦军, 又以以有利地形发动反攻,大败秦军。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与“狭路相逢”有关的故事。 2.下面老师要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读的如何,请同学 来分段朗读课文。并要边听边思考:在刘邓大军千里跃 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哪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