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王春龙

[摘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对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内的各项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耕地 保护与利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 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9)—02—0033(03) [作者]王春龙 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 200433

笔者近日专门赴湖南省邵阳县、河南省沁阳市、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安福县等地的一些乡村就中国当前广大农民的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所到之处的农民在保护和利用耕地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

一、调查地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耕地保护不力

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滥建开发区、圈地盖厂房外,我们所到的农村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有关侵占耕地的问题。

(1)擅自占用耕地修建房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的支农惠农力度在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也与日俱增,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住新房,特别是建新楼房正被相当多的农民提上议事日程。于是,许多农民把原来的旧房废弃或者拆掉,再盖新房。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本来是件大好事,无可厚非,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但问题是,他们的新房不是盖在刚被废弃或拆掉的旧房的原址上,而是另择宅基地,耕地往往成为他们宅基地的首选。关于擅自占用耕地建造房屋的问题,在我所调查的地区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地方的农民把只允许他们承包耕种的国家土地视为其私有土地,随意处置,占用耕地建房显得毫无顾忌。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来村民共建造房屋15幢,其中建在自家农田里的有12幢,在农田所建房屋占建房总数的80%。在江西安福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共修建房屋10幢,而且全部建在农田里。在安徽无为县有一个农民,在农田盖了一幢三层小楼,另外还在旁边盖了两座小平房,然后再在四周修建围墙,总共占了将近一亩农田。这种情况在河南等北方地区似乎不太严重,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仅如此,他们建房所占用的耕地往往又都是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利条件好、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于是出现这样的景况:一方面,原来的村子因农民大量搬进村外的新房而成为“空心村”,原有旧房及宅基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大批农田甚至稳产高产田被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2)在耕地上开砖瓦窑。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禁止在耕地上开砖瓦窑,禁止在建筑领域使用实心土砖。但这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盖房仍然在耕地上开砖瓦窑,他们先是在耕地上挖一个大坑,制作砖瓦坯,然后在旁边建一个窑烧制砖瓦。砖瓦烧制成品后,这块耕地基本就废弃了,要想复耕难度极大。这不仅侵占耕地,还严重污染环境,村庄常常笼罩在从窑中排放出来的浓浓烟雾中。这种情况在南方比较普遍。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在不同的耕地上建有3座砖瓦窑,所占耕地被废弃,而且已达数年之久。在

江西省安福县有一个乡镇存在这种问题的行政村占到四成以上。在安徽省无为县,有一个农民专门从事烧制砖瓦窑的生意,他钱虽赚了不少,但耕地也毁了不少。

(3)把耕地当作物资堆放场所。有的地方的农民在耕地上堆放各种物资,例如农具、旧家具、木头甚至生活垃圾等,这种现象在所调查的地区几乎随处可见。还有的地方,耕地被租给生意人用来作为货物的堆放地或中转站。如在河南省沁阳市,有许多耕地被用来堆放煤炭、钢材等货物,仅在沁阳市城关镇周围两公里的地方就有三块耕地被堆满煤炭,每块耕地面积达一至两亩,最大的竟超过三亩。据当地人反映,这种情况至少已有四五年之久。

(4)在耕地上建造坟墓,埋葬去世的亲人。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少见,因为南方多山、多丘陵,死者大都可以埋葬在山上,而耕地又以水田为主,不宜葬人。但在北方平原地区这种现象就十分常见。他们在亲人去世后,就在自家耕地上用石块或土堆围起一块地,在中间挖好墓穴,然后再把已故亲人的棺木放进墓穴,最后在上面垒一个土堆,形成坟墓。在河南省沁阳市,笔者专门到一些村子周围的耕地里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在不少耕地中间都垒有坟堆。其中有一个村子大约四百户人家,在耕地中埋葬过亲人的竟占到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除了上述刚性侵占、破坏耕地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不利于耕地保护的问题,即对保存下来的耕地施用化肥的数量和次数较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施用有机肥的数量和次数则明显减少。笔者对所调查的四地分别抽样调查了3个行政村、100户农民(同时调查下面提到的问题),发现经常施用有机肥的仅占一成左右,偶尔施用有机肥的占四成左右,几乎没施用过有机肥的却占到五成左右。长期缺少有机肥的施用极易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这是个极其普遍的问题。总之,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相当严重。

2.可耕地利用效率低下

除了耕地保护方面的问题外,在耕地利用效率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耕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使宝贵的耕地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高的农作物种植率比价值低的比农作物种植率低。在湖南省邵阳县、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安福县等南方地区大部分耕地是水田,适合栽种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市场售价高的水稻,但有的却栽种产量、营养价值、市场售价都相对低的小麦、玉米、高粱,甚至花生、红薯等各方面更低的农作物。这些地区的农民追求的似乎不是价值而是省力,因为水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要比上述其他农作物费力得多。

(2)双季作物种植率太低。在湖南省邵阳县、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安福县等南方地区大部分水田可种双季稻,且产量不低,但有些农民却只种一季;在南方,除了水田以外还有少量旱地,这些旱地一年种了小麦,还可种大豆或红薯两季作物,但有些农民一年却只种一季,种了小麦就不种大豆或红薯,种了大豆或红薯就不种小麦。在河南省沁阳市等北方地区,耕地一年种了小麦,还可种玉米等,但有些农民一年种了小麦,就不种玉米等其他作物。

(3)疏于田间管理。随着收入来源的增多,有些农民种植农作物后,往往也不太当回事,不及时施肥、除草、杀虫、灌溉,导致农作物生长不好,产量、质量都下降。

(4)撂荒现象严重。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即耕地荒芜现象严重。有些地方的农民长期不耕作自己的农田,也不转让或赠予别人耕作,致使耕地长期荒芜。笔者在河南省沁阳市调研时,有一位农民告诉我,驻马店市有一户农民全家出去打工,家里十多亩耕地撂荒,无人耕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情及有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保护与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意识不强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左右。为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批法律法规,例如《土地管理法》等。国家还专门划定了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对于这些有关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国情及其政策,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及时与充分地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导致广大农民对此知之甚少,保护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的意识相当淡薄。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把耕地承包给自己,就意味着土地的所有权属于自己,土地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想盖房就盖房,想作他用就作他用,想薄种就薄种,想撂荒就撂荒,别人乃至国家都无权干涉。

2.农村殡葬事业严重滞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火葬场很少,农民要把死者送去火化需跑很远的路,而且就是为数极少的火葬场,其设施和服务质量也很差,死者家属往往不愿把死者送去火化。因此,亲人去世后,只好进行土葬。在北方地区,荒山很少,农民只好把死

者埋葬在耕地里。

3.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务农人员的数量及素质不断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蓬勃发展,沿海地区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用工人数猛增。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要远高于务农,因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务农人员大量减少,且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青壮年尤其是男性青壮年极少。由于劳动力缺乏,大量能种双季稻的稻田只种一季,能种水稻的只种玉米、花生等,因为相对来说这些作物的栽种及田间管理要省力得多;有的农户将实在种不过来或转包不出去的田土,就干脆撂荒。

4.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未真正发挥作用

为扶持粮食生产,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实行了“三补一免”的支农惠农政策。但在现实工作中,补助资金往往是直接发给土地的原承包人,而这中间相当多的人拿了补贴后并不种田,而是把它转给别人耕种,甚至撂荒。这样,没有种田的农民也拿了补贴,而种了田的农民却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5.乡村干部监管不力,失职渎职

目前,相当多的乡村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深入,对农村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侵占、破坏耕地和撂荒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和上报。有些干部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或者简单罚款了事;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少数干部挪用、挤占,甚至侵吞罚没款的情况。

三、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农民基本国情和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

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农民基本国情和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广大农民增强保护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的意识,才能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实际行动中去,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起促进作用。要搞好对广大农民基本国情和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必须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宣传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效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加强规划,完善社会服务设施

对农村住房建设,政府要注意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做到既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广大农民的住房条件,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要防止“空心村”的出现,已经出现的要进行治理,农民的住房建设尽量不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原有的旧宅基地和其他用地,实在要占用耕地的也要合理规划,不浪费一寸耕地。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殡葬事业,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移风易俗,在农村也要逐步推行火葬等先进、文明的殡葬方式,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和节约耕地。

3.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要纠正过去那种按原有耕地承包所有权发放支农惠农资金的做法,必须按谁耕作谁享有的办法去发放支农惠农资金。换句话说,即使你拥有耕地的承包权,但你并没有去耕作,而是给别人耕作,那么,支农惠农资金就不应该给你,而应该给耕作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支农惠农的目的,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外,支农惠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要真正有效地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

4.要正确处理农业用工和劳务输出的关系

劳务输出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理应是件好事,值得肯定。但是,劳务输出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要正确处理农业用工和劳务输出的关系,要使劳务输出不损伤农业生产,要在保证农业劳力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务输出。否则,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在一个地方如果其劳力确需大量输出,导致农业劳力不够,政府应该出面从邻近的乡村调剂适当的劳力进行补充,以确保农业用工的需要。

5.乡村干部要加强对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

乡村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及时掌握侵占、破坏耕地和能种两季只种一季、疏于田间管理等现况,要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邦以农为本”。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我国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乃至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因此,对宝贵的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关系着我国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各项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更是关系着国家粮食的安全、人民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

校 对:

杨建伟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耕地保护制度

呼和木独镇国土资源管理所 耕地保护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当前法律规定的耕地保护制度结合我所辖区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三、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

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五、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六、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 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浅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高炳淼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资本供给的充足,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了许多,出现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进步,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将如何展开? 本文试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现代化通常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主题。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持续发展。其本质应包括:(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化; (3)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4)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优良化。 1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各有特色。一般认为,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有三种类型:(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为代表。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定洋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

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使用情况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是我国更有世界22%的人口,巨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巨大的粮食需求,因此,耕地的保护,粮食产量的提高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导论: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以及政府的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日益剧增,从而导致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末端治理” 和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人地系统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如何持续保证有限耕地资源的数量、地力以及环境保护与管理,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无疑更倍受关注。 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从书本、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应该投身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创新型人才。我利用暑假这段空闲时间,在家乡重庆市武隆县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收益颇丰。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我结合文献综述将成果、经验教训调查写成报告。 一、耕地现状分析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很大,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巨大的人口数目使得人均占有耕地数很少,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且由于农民大量进城务工,耕地抛荒严重,再加上耕地滥占严重,这些种种造成耕地资源形势严峻,耕地保护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王春龙 [摘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对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内的各项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耕地 保护与利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 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9)—02—0033(03) [作者]王春龙 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 200433 笔者近日专门赴湖南省邵阳县、河南省沁阳市、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安福县等地的一些乡村就中国当前广大农民的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所到之处的农民在保护和利用耕地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 一、调查地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耕地保护不力 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滥建开发区、圈地盖厂房外,我们所到的农村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有关侵占耕地的问题。 (1)擅自占用耕地修建房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的支农惠农力度在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也与日俱增,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住新房,特别是建新楼房正被相当多的农民提上议事日程。于是,许多农民把原来的旧房废弃或者拆掉,再盖新房。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本来是件大好事,无可厚非,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但问题是,他们的新房不是盖在刚被废弃或拆掉的旧房的原址上,而是另择宅基地,耕地往往成为他们宅基地的首选。关于擅自占用耕地建造房屋的问题,在我所调查的地区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地方的农民把只允许他们承包耕种的国家土地视为其私有土地,随意处置,占用耕地建房显得毫无顾忌。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来村民共建造房屋15幢,其中建在自家农田里的有12幢,在农田所建房屋占建房总数的80%。在江西安福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共修建房屋10幢,而且全部建在农田里。在安徽无为县有一个农民,在农田盖了一幢三层小楼,另外还在旁边盖了两座小平房,然后再在四周修建围墙,总共占了将近一亩农田。这种情况在河南等北方地区似乎不太严重,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仅如此,他们建房所占用的耕地往往又都是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利条件好、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于是出现这样的景况:一方面,原来的村子因农民大量搬进村外的新房而成为“空心村”,原有旧房及宅基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大批农田甚至稳产高产田被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2)在耕地上开砖瓦窑。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禁止在耕地上开砖瓦窑,禁止在建筑领域使用实心土砖。但这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盖房仍然在耕地上开砖瓦窑,他们先是在耕地上挖一个大坑,制作砖瓦坯,然后在旁边建一个窑烧制砖瓦。砖瓦烧制成品后,这块耕地基本就废弃了,要想复耕难度极大。这不仅侵占耕地,还严重污染环境,村庄常常笼罩在从窑中排放出来的浓浓烟雾中。这种情况在南方比较普遍。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在不同的耕地上建有3座砖瓦窑,所占耕地被废弃,而且已达数年之久。在

我国耕地现状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耕地现状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 75亩的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

位。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xx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xx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国家,农业在国民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又面临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还面临着开放市场后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所以有专家提出的“中国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转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上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坎坷的进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与挑战。现阶段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WTO的冲击、整体对农投资趋降、农业经济的制度瓶颈以及“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加入WTO,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入世之后,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短期内直接增加主产区的压力。更深层次看,这个冲击则表现为对农业体制

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实现包括农业行政体制、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解决我国农业在竞争中的体制劣势问题,我国农业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体农业投资趋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及国家财政投入。“九五”以来,农户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农户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有限,造成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即将全面来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业经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过去改革的不彻底、或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率已趋于零,逐步成为了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后就是“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农业利润太低、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人口难减。在这样一些多层次、多方向的困难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毕业论文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从农业发展观念、运作

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前景

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前景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