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_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课用)

第六章_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课用)

第六章_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课用)
第六章_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课用)

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把增长与发展分为两个问题。增长研究发达国家长期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问题,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发达的问题。前者称为增长理论或增长经济学,后者称为发展理论或发展经济学。80年代以后,增长与发展逐渐溶合。本章正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增长与发展问题。

第一节国际收入分配状况

一、穷国与富国

当富国的人们正在寻找减肥妙方时,非洲的灾民正处于死亡边缘。这种现象形象地描述了当代世界处于贫富对立之中。

按贫富状况,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这样几类:

最穷的国家有时也被称为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y)是工业化水平很低、农业部门机械化程度极低、资本设备很少而且人均收入低的国家。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收入300美元以下的国家都属于不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许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些人把全部时间用来生产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与衣服。他们没有剩余与别人交换,也没有剩余用于投资。最穷的国家人均收入在美国的4~9%之间,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27%,但收入只有世界收入的6%。这些最穷的国家主要在非洲。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是贫穷但正在积累资本并发展工业与商业基础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并正在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稳定增长的收入。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美国的10~30%。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都有,但主要在亚洲、中东和中美洲,占世界人口的17%,世界收入的11%。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IC,)是正在迅速发展广泛的工业基础,而且人均收入迅速增加的国家。现在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美国的50%。这类国家诸如特立尼达、以色列、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收入也占世界的3%。

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 countries )又称发达国家(deve1oped countries)是有大量资本设备、人们从事高度专业化活动,人均收入高的国家。这是世界的富国,这些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收入占世界收入的49%。

产油富国(oil-rich countries)是少数盛产石油,人均收入极高,但在其他许多方面与最贫穷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非常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工业很少,除石油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卖给世界各国的东西。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收入也占世界收入的4%,但是,这些国家内收入分配极不平等:大多数人民的收入水平相当于最贫穷的国家,而少数人极为富有,实际上这些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t countries)是生产性资本与企业的

私人产权很少,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高,政府计划并决定大多数物品与劳务生产与分配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3%,收入占世界收入的28%。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15%,属于发展中国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接近于不发达国家,原苏联,东欧各国则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应该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共产主义国家是沿用了世界银行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流行的说法。实际上这些国家现在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苏联、东欧各国已实行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制度上与发达国家相同,但经济水平仍有相当差距。中国、越南也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只有朝鲜、古巴经济制度基本没变。所以,严格来说,过去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暂时沿用这一提法,等以后有了一般承认的更好划分方法时再重新归类。

二、世界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是根据收入累积的百分比与相对应的人口累积的百分比作出的一条曲线。它可以反映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状况,既可以用于一个国家,也可以用于全世界。在微观经济学中,曾用洛伦茨曲线来说明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等化的程度,在这里用来说明世界收入分配的状况。

图391为世界与美国洛伦茨曲线的比较。

在图中,横轴P代表累积的人口百分比(%),纵轴I代表累积的收入百分比。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洛伦茨曲线就是从原点出发的45度线。这条线表示收入的百分比与人口百分比完全一样,即30%的人得到30%的收入,40%的人得到40%的收入,等等,所以,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离这条线越近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离这条线越远,则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由横轴与右边纵轴组成的“」”形曲线表示收入分配最不平等,被称为收入绝对不平等线。当然,收入绝对平等与收入绝对不平等在现实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实际的洛伦茨曲线,总在收入绝对平等线与收入绝对不平等线之间。

图中,实线是美国各家庭的洛伦茨曲线,反映了美国社会收入分配的状况。虚线是世界的洛伦茨曲线,反映了各国间人均收入的分配状况。

美国的洛伦茨曲线比世界的洛伦茨曲线更接近于绝对平等线。这说明各国之间的收入分配比美国各家庭的收入分配更不平等。有着世界40%的人口的国家,只占世界总收入的不到10%。只有世界20%

的人口的国家,占世界总收入的55%。由于世界洛伦茨曲线只反映

了不同国家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出与收入相关的其他不平等(如人均财产、教育程度、卫生保健等问题),因此,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不平等比洛伦茨曲线所反映的收入不平等还要严重得多。在世界上有25%以上的人每天的收入不到30美分,谁都可以想象出来靠这30美分该如何生活,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每人每天的平均收入在30美元以上。因此,就全世界范围内而言,各国之间的不平等比一国内的不平等要严重得多。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同时,世界的收入分配状况还有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越是富裕,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产油富国除外),收入分配越平等;越是贫穷,人均收入越低的国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不平等程度往往比发展之前还会加剧。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逐渐走向平等。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倒“U”形曲线关系。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更不平等与这一规律相关。不平等也许是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时期,今天也没有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但高度发达的经济与较为完善的社会经济政策使它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收入分配平等。

贫穷是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这些国家的特征。贫穷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实际是相互关联的,是不发达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实现发展与增长。

三、增长率与收入水平

穷国可以而且正在变为富国。穷国可以通过达到长期实际人均收入的高增长率来变为富国。这里高增长率是关键。如果增长率在许多年内下降;则会引起实际收入的巨大损失。

可以用美国近年来的情况说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及其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美国60年代初,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总收入年增长率为4%左右。1965年以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放慢。

图392为美国的增长率与收入水平变化情况。

图2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Y代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万亿美元)。向右方倾斜的直线是如果能维持1965年前的增长率时1965年以后应有的增长趋势,曲线是实际的增长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从1965年后应有的趋势要低2万亿美元,即低了40%。这就说明,由于没有维持应有的增长率,收入

水平下降了。

图3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Y代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人),上面一条线是代表美国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下面一条线代表埃塞俄比亚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它说明了当穷国增长率缓慢而富国增长率加快时,穷国与富国之间差距的扩大。图中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代表这两个国家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大。这种差额的扩大不仅仅存在于美国与埃塞俄比亚之间,也发生在广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贫富差距的加大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特征。

穷国要赶上富国,它的增长率就必须超过富国。例如,198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14%。在80年代,美国平均人均收入增长率为每年1.5%,如果中国也是这个增长率,那么,中国人均收入就仍是美国的14%,两国差距没变。但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则人均收入增加为美国的220%。如果中国的增长率为每年12%,20年就可以赶上美国。

日本在战后几乎连续20年增长率超过了10%,所以,它迅速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只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提高。即使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只要达到并维持每年12%左右的增长率,就可以在30一40年内赶上美国的水平。

总之,达到高人均收入的关键是实现并维持高增长率。今天的发达国家也正是在历史上经历了这样一种较长期高增长率之后,才达到了现在的水平。今天的穷国只有找到达到并维持高增长率的途径,才

能在明天加入富国的行列。

增长率是一国发展的关键。那么,提高增长率之路何在呢?这正是下一节的内容。

第二节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收入等于产量的价值。为了提高人均收入就要增加产量。一国的产量取决于其资源或投入,以及把投入转变为产出所用的技术。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函数。投入有三种:土地、劳动与资本。

土地包括所有自然的、非人类生产出来的投入品,比如土地本身、土地中的矿藏,以及所有其他非人类生产的投入品。这种投入的数量是由自然决定的,一个国家无法作出选择,只能有什么资源就利用什么资源。各国都不能通过增加自己自然资源的存量来达到高速、持续的增加。但各国都可能而且也确实经历了由于它们自然资源价格波动而引起的收入波动。有时候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上升得很快,这时候收入就会暂时增长。在70年代后期产油国就由于石油价格迅速上升而使收入迅速增加。但是,要达到长期持续的收入增长,就必须寻找自然资源以外的资源。有些国家的富裕与其自然资源相关,但也并不能全归功于自然,甚至主要还不是自然。例如,美国的发达、富裕当然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但美国发展为今天这样的强国,则

更多地取决于它的制度和技术进步。还有一些国家,自然资源很贫乏,如日本和西欧一些小国,但他们却在恶劣的自然资源条件之下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所以说,自然资源对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是可以改造自然的。

产量增加的另一个来源是劳动投入的持续增加。这就是说,一个国家能在长期内使产量不断增加的一个简单原因就是人口中的劳动力增加了。但是,每一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都要使自己的人均收入高于前一代,这就必须提高人均产量。人口增长本身并不会引起人均产量提高。迅速而持续地实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入是资本。资本有两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包括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坝和灌溉体系、拖拉机和犁、工厂、卡车与汽车、各种建筑物等。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当一个人积累了更多的资本时,他的收入就更高。当一个国家积累了更多的人均资本时,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产量就增长了。

为了研究人均产量的情况,要用人均生产函数这个概念。人均生产函数(per capita production function )表明了在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人均产量如何随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动而变动。

图4是人均生产函数:

在图4中,横轴K代表人均资本量,纵轴Q代表人均产量。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PF为人均生产函数。E代表埃塞俄比亚,US代表美国。人均生产函数表明,人均产量随人均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人均资本量高,人均产量也高,埃塞俄比亚人均资本量低,人均产量也低。

人均生产函数说明了,要提高人均产量,就必须提高人均资本量。人均资本量取决于资本总存量与劳动力数量。在劳动力数量为既定时,要增加人均资本量就要增加资本总存量。当劳动力数量增加时,增加资本总存量就更重要了。所以,资本积累,即资本总存量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资本积累

较早期的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科布(Cobb)和保尔·霍华德·道格拉斯(Paul Howard Douglas,1892-1976年)提出了

著名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ALαK1-α

上式中,Q为产量,L为劳动量,K为资本量,A与α为常数。α代表劳动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的比例。1-α代表资本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的比例。他们根据美国1899一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得出A=1.01,α=0.75。这就说明,在生产中劳动作出的贡献为全部产量的75%,资本作出的贡献为全部产量的25%。这样就确定了资本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

50年代初的经济学家普遍重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罗伊·福布斯·哈罗德(Roy Forbes Harrod,1900一1978年)和美国经济学家埃弗赛·D·多马(Evsey D. Domar,1914年一)提出的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的公式是:

G=S/C

上式中,G是经济增长率,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S为储蓄率,C为资本一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当技术不变,资本一产量比率不变时,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投资来源于储蓄,投资形成资本存量。所以这一公式实际上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对资本积累作了进一步分析,把资本积累的增加分为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资本广化(Capital widening)是资

本积累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相同时资本积累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生产率按不变的速度增长,资本的积累一定要实现资本广化,即资本积累的速度要与劳动力增长速度一致,从而不使人均资本量减少。这是资本积累的最低标准。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是资本积累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从而人均资本量增加。只有实现了资本深化,人均产量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持续高速也才有保证。所以,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Edward Fulton Denison,1915年一)对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丹尼森把资本投入分为存货、非住宅建筑与设备、住宅和国际资产。他通过对美国1929-1969年经济资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年增长率为 3.3%,其中由资本投入增加所引起的增长为0.5%,即占15%左右。在资本中,非住宅建筑和设备所起的作用为6%,住宅为5.7%,存货为2~7%,国际资产为0.6%。他又根据每年年初与年末的平均值计算出指数序列。非住宅建筑和设备分为总资本存量和净资本存量两个指数序列。他用以总资本存量指标和直线折旧法为基础的净资本存量指数加权平均得出非住宅建筑和设备投入指数。在加权时,他根据经验事实把总资本加权数规定为3,净资本加权数为1。非住房建筑和设备就是厂房与设备,这部分资本的增加是生产性资本的增加,新生产能力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经济

发展初期,需要大量投入资本,包括基础建设与新工厂的建立都是以大量资本投人为基础的。所以,资本积累率的高低是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经济学家们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把经济起飞需要的资本积累率定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10~15%。在早期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资本积累被称为经济走上增长之路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雷格那·纳克斯(Ragnar Nurkse,1907一1959年)在50年代初提出的贫穷恶性循环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穷,即人均收入低,人均收入低是由于人均产量低,人均产量低是由于资本积累率低,资本积累率低则是由于储蓄率低,储蓄率低又是由于人均收入低。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是提高资本积累率,这就一方面要提高国内储蓄率,另一方面引进外资。纳克斯的这种理论说明了50一60年代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时对资本积累的重视。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资本积累作为经济起飞的关键。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就是说,通过积累资本,一国可以增长,而且会沿着人均生产函数向右上方移动,即提高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资本量越大(人均资本量越大),产量也越高(人均产量越高),但是,收益递减这个基本规律也适用于人均生产函数。这就是说,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量也在增加,但增加量是递减的。因此,一个国家如果仅仅通过积累资本来实现增长,在某个时候总会达到极限。当达到这种极限时,再增加资本就不值得了。在这时,一个国家就要更多地消费,而

不是增加资本存量。凯恩斯等经济学家都预言过资本积累增加的这一最终结果。

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过这种情况,即没有哪一个国家达到资本增长的临界点。事实是各国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量在增加。其原因不是收益递减规律不对,而是技术进步使这一规律无法发挥作用。

三、技术进步

虽然富国的人均资本比穷国多得多,但这并不是它们之间的惟一差别。一般说来,它们之间更重要的差别在于富国所用的生产技术比穷国的效率更高。即使它们所拥有的人均资本相同,富国也比穷国的人均产量更高。例如,富国的农民用一台有10马力的拖拉机,穷国的农民用十匹马。他们所拥有的“马力”是相等的,但用拖拉机所达到的产量要比用马高得多。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人均资本相结合使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在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差距也就更大了。

图5说明了技术进步所引起差别的重要性。

在图5中, PF1790为美国与埃塞俄比亚1790年的人均生产函数,这时它们所用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由于美国的人均资本多,所以人均产量比埃塞俄比亚高。但到了1990年,技术进步使美国的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为PF1990,而埃塞俄比亚的技术仍保持1790年的水平。这就使美国在既定的投入时产量更高。这时,即使埃塞俄比亚人均资本与美国同样多,人均产量也比美国低。这就是技术进步扩大了它们人均产量之间的差距。如果像实际情况那样,埃塞俄比亚人均资本比美国低,这种差距就更大了。美国人均产量1990年比1790年有大幅度提高,一是人均资本大大增加,二是技术进步使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技术进步越快,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也越快。资本积累越快,沿着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也越快。这两个因素引起了人均产量的提高。穷国要变为富国,一方面要增加人均资本量,使人均产量沿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另一方面,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使人均生产函数本身向上移动。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根据美国1909一1949年的统计资料进

行了具体计算。这一时期平均增长率为2.9%,其中由于投入增加而引起的增长率为1.41%,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增长率为1.49%。这就是说,在经济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大于投入的增加。索洛还计算出,在同一时期内人均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1%。其中1. 49%应归功于技术进步。这也就是说,在生产率的提高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在80%以上。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根据美国1929一1969年的资料深化了索洛的研究。他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进步的具体内容。他把技术进步分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经济等内容。知识进展在技术进步中最重要,它包括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其中既有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有管理技术的进步。在技术进步中知识进展的作用有60%左右。其余的主要是资源配置改善与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改善指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例如从农业转入工业,从一般工业转入高科技工业)。规模经济指生产规模扩大引起的平均成本下降与生产率提高(例如,汽车工业的最优规模从50年代的几十万辆增加到80年代的300万辆左右)。

在80年代之前,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把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增长作为一个“增长的余量”,即在经济增长率中扣除了劳动增加与资本增加所引起的增长后,总有一个“余量”无法用劳动与资本的增加来解释。这种“余量”就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索洛和丹尼森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分析都是对这种“增长的余量”的解释。运用这种方法时,技术进步就被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外生变量,无法说

明技术进步与投入增加的内在联系。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理论有了重大突破。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尔(Romar)等人所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从而分析了技术进步与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说明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以及技术进步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这种对增长理论研究的突破性发展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内容很丰富。这里主要介绍罗默尔模式、卢卡斯模式和斯科特模式。

罗默尔模式是一个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了长期经济增长。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则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罗默尔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引入增长模式,把知识积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他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可以使要素的收益递增。这两种效应的总和不仅使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也发生递增。对个别企业而言,这种递增的收益形成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作为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促进了技术进步。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及各国增长率与人均收入的差别正根源于这种技术进步。罗默尔强调,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有明显的相关性。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知识在全世界迅速积累与扩

散,而且穷国可以通过直接引进新技术来提高生产率。这就节约了本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间接增加了资本积累。引进新技术是穷国迅速赶上富国的重要途径。

卢卡斯模式是一个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劳动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个模型进一步区分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一种是通过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形成的内在效应,它表现为高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增,其表现形式是高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在工作中获得经验的“边干边学”形成的人力资本产生外在效应,表现为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收益都递增。卢卡斯强调,某种生产中所需要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是产量增加的决定性因素。高人力资本增长率的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也高。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别导致了各国在增长率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增。所以,高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资本收益率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这就是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倒流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扩大开放,吸收新技术与人力资本,才能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Scott)提出了一个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的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对资本投资的依赖关系,即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这样就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说明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与知识积累来源于资本投资。但资本增加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资本量增加本身,而在于它所引起的技术进步。资

本量的单纯增加最终会导致收益递减,而资本增加引起的技术进步会引起收益递增。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把资本增加用于引进新技术和增加人力资本。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意义所在。

新增长理论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真正体现了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溶合。同时,它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障碍

一、增长理论与现实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类社会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许多国家也在提高国内储蓄,引进外资,引进新技术。但从战后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日益扩大,有一些国家经过了长期发展至今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也极为不平衡。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同的状况。但现在,它们之间的差距迅速扩大了。一些国家经历了持久高速的增长,形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了,有的甚至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另

一些国家却发展缓慢,仍停留在贫穷的水平上。原来的发展中国家里,仍处于不发达地位,甚至最贫穷地位的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比原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要大。

是哪些因素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又是哪些因素使原来的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呢?这就是本节所要探讨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增长迅速。在过去2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增长率为2%左右。在这种人口增长率时,世界人口将在37年内翻一番。1988年世界人口已超过50亿。但是人口增长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富国人口增长率相当低,往往年增长率不到0.5%,有些国家在某些时期还出现了负增长,即人口在绝对减少,而穷国却具有高人口增长率,在某些国家已超过了3%。

从人类历史来看,人口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革命前的漫长年代,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所以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收入、生活、医疗条件改变,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因而人口增长率高。现在世界的人口规模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高人口增长率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特征之一。第三阶段是在后工业社会里,主要是发达国家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人口出生率下降,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就使人口增长率降低。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而发达国家已进入第三阶段。这正是它们人口增长率差异的原因。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2021年乡镇发展工作思路和措施

211年,我乡将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创新工作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xx,努力实现“五增”目标,即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财政收入连续增长;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速;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实现农村公益事业管理和各项农村服务增优;以转变干部作风为重点,实现干群关系有新增强。 主要预期目标是企业总产值6亿元,工业销售产值4亿元,企业增加值5亿元,农业总产值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平纯收入54元。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基地建设,着力凸显主导产业优势 要立足茶叶和畜牧业,重点抓好高效茶园、农业无公害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增添新动力,实现新发展。一是在南翼以全福河,大沟村为中心,以万亩无公害高效茶叶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湖北第一的绿色生态茶叶基地,打造湖北省生态茶叶第一乡,实现茶叶亩平产值48元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8元以上。二是在北翼以古水坪村为中心,按照龙头企业带产业、产业带动农户的发展思路,培育2至3家龙头加工企业,带动3农户增产增收,实现“双带双赢”。三是以横冲、老屋棚、双河桥为中心,发展山羊、生猪养殖小区6个,培育生猪、山羊养殖大户1户以上,实现养殖小区内农民人均增收1元。四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茶叶、农副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特色村,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产业”的格局,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二、强化项目建设,着力壮大财政实力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于“抢”,立足于“争”,坚持大小项目一齐抓,内资外资一起引,围绕大项目抓配套,围绕特色产业抓延伸,围绕资源优势抓加工,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是着力主攻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措施,采取“老板”招“老板”,干部引同学,朋友带朋友,坚持用细心、贴心、关心、耐心的“四心级”服务理念抓招商,全力为项目构筑“高速路”。争取全年新引进投资过1万元的项目3个落户工业园区,不断蓄积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加强对已落户园区项目和企业的跟踪联系,全力为项目建设谋划,竭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盘活现有企业,促进西孚机械、华能远大等现有乡外1家企业尽快成长,做大做强一批骨干税源企业。三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开展创新创优创业活动,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配套措施,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创业环境,全面激发群众干事兴业的热情与活力,形成“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有创业冲动”的浓厚创业氛围,推动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形成民营经济铺天盖地发展态势,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2户,发展工商企业1家,新增规模企业3家。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范本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范本 18年我乡的发展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攻工业,强抓项目,实施“一、二、三”战略,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融洽群众干部关系,使我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步推进,和谐发展。 一、18年的发展目标: 财政收入按20%以上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5%,人平纯收入增长5—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努力实现六大突破: 1、财政实现大突破。本届内18年实现了财政翻番,今年1-9月份完成财税收入230.44万元,同比增长122.48%;但总量不大,还需来年出现大的突破。 2、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辛弃疾文化品牌的打造,融入武夷山精品旅游点,建成辛弃疾纪念馆;二是发现和树立典型,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 3、农业产业新突破。立足项目的争取,栽种经济林,发展鳗业、毛竹、优质稻等产业,走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4、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在路桥、卫生院、敬老院、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提升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平台。 5、项目引进大突破。招商引资引项目,研究政策争项目,盘活资产活项目。首先是加强跟踪服务,促使已入园企业投产增效;二是引进

一宗产业化、见效快的大项目入园;三是争取一批职水土保持、桥梁等大项目落户我乡。 二、存在问题: 1、乡财力贫乏,配套资金落实难,为民办实事,力不从心; 2、干部群众的观念还很落后,党群干群矛盾一定层面上存在; 3、个别村班子建设薄弱; 4、经济和社会性各项事业逐年快步发展,但起步低,总量不大,和先进乡镇有很大差距; 5、小城镇建设受瓶颈制约,推进艰难; 6、社会稳定,但仍存在较大的信访隐患,如林改、沙场、基础设施建设等矛盾。 三、铅山社会发展建设的意见 1、财政扶持倾向于落后贫困乡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重新分配和财政分成长效机制,确保乡财政正常运转。 2、集中打造园区工业发展平台。两手抓:一是园区基础建设,二是推进入户企业尽快投产,引一家是一家,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服务机制。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4、规范各项考核; 5、推进项目引进机制:如激励机制,奖励机制,建立争取项目经费的纪检监察部门保护机制。 6、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村信贷支持要落到实处。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异同——小论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学范畴的两个术语,二者联系紧密,但又不相等同。认清和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本文拟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论述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们认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2、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前者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后者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3、二者相互包涵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好快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生态发展理论)等。 2、衡量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如城市化水平、居民居住条件、人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3、目标取向不同。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 4、实现路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发展为后为轻。而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发展中求增长,发展为先为重,增长为后为轻,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结构得到改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

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及规划

2008年村村级经济发展计划为了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镇政府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富民强村为目标,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争取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是:村级经济收入、人平纯收入年年递增,农业产业化、生态能源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提升经济实力。一是充分利用本村在外创业人员这笔宝贵财富,鼓励他们回乡置业,参与各个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二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制定优惠政策。 三、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抓好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求全村党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我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作用。 2、开展好群团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妇女、青年、民兵等把各项工作搞好。 3、强化村委会工作职能,加强村干部的组织观念和工作责任感,做到严密分工,严明纪律,严格制度,包片负责,做到外树形象,内讲风格,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全面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知面而进,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全村党员组长和全村人民的支持配合,一定会作出新的贡献。 4、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着力推行“两推一选”制度,选好村干部,优化班子结构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推行“阳光工程”,依法执政,廉洁行政。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培训活动,利用村远程教育,传授致富科学知识,增强学员的致富能力,坚持“四项制度”,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员,把优秀的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增强班子实力,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创业平台。 5、强化领导地位,加强对群众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协会,村民理事会,妇联,青年团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参与支持村级工作,发展经济。 2009年村村级经济发展计划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奋力拼搏创一流努力实现新跨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围绕“十一五”期间,我镇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全区平均水平,“十一五”期末,gdp、财政收入和投入总量在“十五”基础上实现“三个倍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一步我镇将着力谋求“四新”: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 针对“规模体量偏小、产业集聚不高”的现状,我镇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寻求差别发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做精城郊型农业。坚持“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

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万亩土地整理工程,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建设内容,改变丘陵地区土地零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着力打造万亩花卉苗木园、豆制品加工销售、生猪养殖、无公害蔬菜、特种林果加工等农业生产基地,加速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品牌农业建设的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强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植有规模、上档次、品牌响的农产品,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做强支柱型产业。以培植规模、科技创新、品牌战略促优势企业扩容增量,促优势产业集聚膨胀。一是培植规模推

动。将各类优惠政策、各类生产要素优先向规模大、科技型企业倾斜,力争明年培植产值规模3亿元以上企业2个,亿元以上企业5个,5000万元以上企业15个。二是科技创新推动。围绕旅游用品、玩具服装、机械五金、橡塑化工等4个支柱型产业,以及华联电器、奥力威汽车传感器等科技型企业,把产品创新、技术升级、联合开发作为产业提升的重点,力争“十一五”期末4个支柱型产业规模达60亿元,科技型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三是品牌战略推动。通过“创品牌、打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巩固现有“寒鸟”、“兰特”、“毅力”、“南阳”等市级知名商标的基础上,明年争创2个省级名牌、3个市级名牌。 做大服务业份额。扬州城市快速扩张给我镇带来了难得机遇,扬天公路拓宽改造为我镇带来了更多商机。为此,我镇将在对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培植一个产业、构建一个中心、打造一个景观”,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文档资料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 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尝试从国民

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 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职工、工业原料和土地、机器设备、以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中国在遭受了割地赔款、经济掠夺和多年战乱之后,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而低储蓄又造成低投资,从而无法跨人工业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要素形成阶段,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遭受国际封锁,经历得十分艰苦。为了建立大国所必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强化积累、压低消费,来保证建设与开发。在体制上,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在决策上。以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决策取代了企业和个体的选择。在要素形成的初期,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波金斯的发展经济学笔记前五章

第一章发展的模式 一、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长。 经济发展:含义广泛,不仅包括GDP的增长,还包括教育、卫生和人类其他福利的改进,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善。 二、在发展中国家中对现代经济增长最具潜在影响的差别: 教育的传统;是否由本国人控制商业、金融、交通;是否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是否具有自治的传统、历史经验;地理条件是否有利。 三、替代的概念:指国家的发展具有多重途径,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相互替代,不存在某必 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如,德国的银行体系、俄国的税收替代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实现增长。补充:1、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深层的金融危机,因为地方金融机构的脆弱和外国资本的抽逃。 2、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结构变化:总产值中工业比重上升(工业化),农业比重下降, 人口的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程度提高。 第二章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衡量经济增长 1、GDP的缺陷:无法衡量未进入市场的家庭生产和不良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自然环境 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经济活动并不进入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GDP的计算可能会高估经济的增长,因为一些经济活动被计入GDP仅仅是由于从家庭内转移到了市场。)2、汇率扭曲问题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贸易管制和汇率干预;作为国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的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在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竞争中形成的市场汇率缺点:倾向于低估穷国的GDP水平。因为市场汇率的计算以可贸易品和资本流动为基础,而不包括穷国的大量低价不可贸易品。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相关计算见课本31页) 二、经济发展的意义 经济发展未给人民带来福利增长的原因: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而非提高人民福利;资源被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导致消费被延迟;贫富差距大。 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人们选择生活的能力,而收入只是决定这种能力和结果的一个因素。影响收入转变为“选择最低可接受生活方式的能力”的四个广泛因素:人员异质性,环境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对贫困的程度。 三、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发展的一种综合指标,反映了追求长久而健康的生活、获取 知识、能够获得过一种体面生活的资源。 补充:1、后发优势:后起国家可以借用并改进已存在的技术,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赶超发达国家。 2、作为丰富选择、推动自由的手段,经济增长仍是穷国的核心工作。 第三章经济增长:概念与模式 一、经济增长依赖于两个基本过程:要素积累与生产率提高。要素积累是指资本存量规模和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是指提高效率、改进技术以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 二、储蓄、投资与资本积累 索洛等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新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而这些新投资必须超过折旧

2015年乡镇经济发展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思路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责任目标和工作任务,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奋力攻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将我镇XX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XX年工作目标措施汇报如下:一、XX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XX年预计全镇可完成农业总产值14758万元,增长6.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00万元,增长2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88万元,增长26.5%,镇财政收入640万元,增长7.38%,农民人均收入4723元,增收360元。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种植烟叶5100亩,收购烟叶15744担,新植雷公藤803亩、锥栗600亩,新植毛竹500亩,改造低产毛竹5000亩,建立两高一优毛竹基地1200亩,种植蔬4500亩,发展食用菌2100万袋,增养家禽31.5万只,增养生猪600头、肉羊1000只,落实沼气池220口;二是工业经济提质增量。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3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17万元;三是招商引资步伐加大。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4个,其中工业项目10个、服务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内联到资3770万元。四是项目工作持续深入。新上项目23个,其中工业项目10个、农业种植项目3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交通建设项目3个、服务项目3个、新农村建设1个,目前已投资7991万元;五是旅游产业强势发展。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xx区、xx园、xx大洒店正在建设中,投资160余万元的新百乐门已对外营业。目前全镇新发展旅游二、三产业120余家。六是城市经济不断壮大。在积极配合县里做大做靓城市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城市商贸业,新增个体工商户20余户,转移农村劳动力XX余人。 二、XX年工作目标和措施 XX年,我镇要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镇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承接海西辐射,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心镇崛起发展定位和经济增量,财税增长,农民增收,就业增加的发展目标,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年内完成农业总产值15643万元,比增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50万元,比增10%,固定资产投资9826万元,比增20%,财政预算收入690万元,比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5023元,增收300元。以旅游为龙头的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大,规模企业和个私企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城郊型特色经济进一步凸显。具体要突出五大板块、强化三项举措: 1、做特农村经济。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吕家坊、南会2个精品村,xx、xx、xx、xx4个续建村,帐干、同兴整治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烟叶、笋竹、藤锥、肉牛羊、乌凤鸡和特色农业项目,力争年内种植烟叶5600亩,种植毛竹600亩,改造低产毛竹5000亩,建立两高一优毛竹示范基地1200亩,种植雷公藤1000亩、锥栗500亩,发展食用菌3000万袋。此外,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969155等各项服务体系,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工程、农村路网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做强工业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精深加工,发展壮大竹木产品、矿产品、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不断做大工业总量。抓好鲁班木业、恒森木业、金湖硼业3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内上升为规模以上企业。同时,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明丰木业、华隆笋竹、将盛木业、元丰木业、祈福竹制品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改扩建项目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3、做优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开发建设步伐,积极配合县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湖缘中学和公路铁路征地安置、迎宾大道建设等项工作,进一步拉动地产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鼓励和引导二、三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落实城区就学及进城务工经商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城区人口集聚。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五、论述题 1.怎样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经济学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你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上的变化有何意义 参见p8——14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习题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 D )。 A.罗伊?哈罗德 B—阿瑟‘刘易斯 c索洛 D.w.w.罗斯托 2.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净投资必须达到国民收入的( C )。 A.15% B.5% C.10% D.20% 3.为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援助发展中国家提供依据的理论是( D )。 A.国际依附理论 B.新经济增长理论 c.结构转换理论 D.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4.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B )。 A.发展模式经验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国际依附理论认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c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认为第一世界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掠夺活动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乡镇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对我县乡镇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因素也相对较多。从我县的情况看,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欠优。与发达地区相比,乡镇经济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发展后劲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尽管实现了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较大转变,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二)财政增收面临很大压力。因国家全部减免农民税费负担,大多数乡镇没有大的支柱企业,税收来源较少,加上每个乡镇都是债务累累,乡镇财政匮乏。同时,由于项目占地补偿、日常办公开支等刚性支出增加以及兴办社会事业等支出,乡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两级正常运转。 (三)乡镇经济发展受到宏观政策制约。由于国家采取了严格用地管理、适度收紧信贷政策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受此影响,乡镇经济发展信贷困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建设不能满足用地需要,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后劲。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业尽管是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但龙头产业发展慢、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小。随着土地耕作机械化程度的提

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年龄、文化、技能等因素影响,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较少、步伐较慢。 (五)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一些因土地承包、招商引资占地、宅基地划分、干群矛盾等因素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干扰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六)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受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影响。少数行政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一把手整体素质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发展经济的措施和办法,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乡镇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为切实解决我县乡镇经济发展困境,扬长避断,结合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把解放思想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场重大变革,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重大意义,在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思想理念上,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溥,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数量扩张型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增长方式上,要注重科技进步与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战略规划上,要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忽视生态环境破坏经营向生态效益平衡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