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4地震和火山导学案无答案首师大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4地震和火山导学案无答案首师大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4地震和火山导学案无答案首师大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4地震和火山导学案无答案首师大版.docx

地震和火山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我们是地震灾难较频繁的国家,正确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灾难,初步建立和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震和火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地震和火山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地震和火山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和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震和火山。

【学习过程】

一、思考导入

地震会产生什么危害?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新知(活动一)

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呢?具体从地图上着,世界上哪些地区地震发生得最多?

2.探究新知(活动二)

讨论: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如何防御地震呢?

不能知道地震什么时候会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火山是怎样危害人类的呢?

思考:火山有没有一些好处呢?

三、展示研讨

地震是地球内部活动的反映。地壳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岩层会发生断裂或错动,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地壳下的岩浆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会沿着地壳中有裂缝的地方喷涌出来,形成火山。

四、延伸拓展

课后思考题:你觉得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避震?

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导学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复习旧知: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查资料后,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自学了解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自学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活动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合作探究: (1)找一找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图。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模拟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观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活动三: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我们的研究猜测结果: 。 四、收获体会: 通过自主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 五、巩固测评: (一)我能填: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3、2007年 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6、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并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序号课题周次课时序号课题周次课时 1 1 13 纸张11 2 1 水到哪里去 了 2 给水加热 2 1 14 纺织面料12 1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震和火山1名

最新资料推…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和火山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灾难。知道我们是地震灾难较频繁的国家。 2. 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危害。 3. 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 4. 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四、教具准备 (1) 地震和火山的影像实录或以其为背景的电影。 (2) 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资料。 (3) 设计地震和火山课堂实验,准备有关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2. 板块的运动会产生什么结果? 3. 通常板块的运动是非常缓慢的,因此难以察觉,但有时也会产生剧烈的作

用,这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二)新课内容一:地震 1. 提供影像或文字资料,介绍地震现象。 2. 地震会产生什么危害? 3.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 主要的地震都是地下的岩层断裂或错动造成的。 4. 示意:地震的发生(动画.实验演示等) 5. 介绍地震的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等知识。 6. 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呢? 地震主要发生在岩层比较脆弱的地区,主要是板块的边缘,板块与板块彼此相接的地区。 7. 具体从地图上着,世界上哪些地区地震发生得最多?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 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8.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如何防御地震呢? 首先,要能进行准确的预报。这就需要对地震机制有深刻的认识,加上先进的监测手段。 这些目前人类还都做不到。那么,不能知道地震什么时候会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地震并不可怕,一是其发生几串低,二是人员伤亡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三是只要有好的避震方法,就能有效地减少地震中的人员死亡。 9. 课文中的讨论题 最新资料推…荐....................................... 10. 组织课堂模拟避震演习 (三)课内容二:火山

首师大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 小学科学第四册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有《生活中的空气》、《共有的家园》、《植物的花和果实》、《关爱健康》、《设计与制作》、《活动》等 6 个教学单元共 20 篇课文。全学期授课为 36 课时本册教材计划授课 30 课时其余 6 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氧气 第三课二氧化碳 第四课燃烧和灭火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激发和发展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兴趣。 2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具有爱护空气环境、珍惜良好空气环境的情感和不污染空气环境的责任感。 4 通过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及它们与人类的联系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5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 二能力 1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1、空气的组成玻璃杯、蜡烛、玻璃片、火柴等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2、氧气制氧的实验器材、图片、光盘或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3、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器材] 挂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图、录象片套学具、空气污染资 4、燃烧和灭火灭火学具、挂图、照片、光盘、图片、酒精灯、配套 四、单元教学课时4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1、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青岛版五年制三起

6.《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3、引领学生提问题:关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⑴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⑵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 ⑶火山和地震有什么预兆? ⑷历史上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研究? ⑸火山和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有着美好的自然现象,但是也有的自然现象会带给人类巨大的灾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定的感知,马上切入正题。也为学生提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和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4.火山和地震1-附知识点梳理

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了解地震的现象。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 一段录像。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 场情景。 (3)学生说说: 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自然现象? ②谈谈看了录像后的感想。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索和调1.确定研究的主题

查(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 问题?并且把要研究的问题发 表在bbs上。 (2)汇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 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 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如果 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 个的研究。 2.指导研究方法 (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1,站内查找2,通过链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354023.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354023.html,等查找4、书本。 (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 3.学习进行研究 (1)个人进行研究。(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可以发表在网上;快的同学可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研究) (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可以讲一下汇报后还要进行评选优胜组评选及颁布发小锦旗)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回顾和解释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 测仪工作的录像和工作过程录 像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 形成原因及地震的 预防措施,知道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研究 地震的国家之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 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 5.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队的形状、大小和地表概貌 2.通过阅读介绍有关地球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重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理解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的资料 过程: 一、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组成。 1.谈话: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从太空用卫星拍摄的地球的风采? 2.(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猜它可能是什么? 师讲述: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地方是大气层,黄色的地方是陆地。 3.谈话:你都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估计: 学生回答教师策略 1.板书:形状:球体

2.组成:动物 问:除了有动物之外,地球上还有什么?(说全之后出示P18页教科书中的图片)揭示地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并板书: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3.xx: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师板书:内容结构 1.圆形、球形 2.有动物 3.火山,地震 二、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1.讲述:通过倾听我发现大家对地球的知识了解的还真多,令我很羡慕,因为我是通过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获得了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其中就有刚才谈到的,你们是不是想看看我都查到了什么? 2.活动要求:三人一组,请仔细阅读资料内容,并朗读出来(教室中的墙壁上,贴资料:分三个内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3.听汇报:谁来说说,通过阅读资料你又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师:回答问题的第一位同学说到哪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处理哪方面的,从其他学生的补充。 板书:形状、结构、大小,注:在第一环节中若教师写在了黑板上,这次就不再写了要求:(1.在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时,师出示相应幻灯片,并进行讲解。 (2.补充: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例子,见教参P36页最后一段。 (3.补充:放幻灯片火山,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的。

最新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单元备课 单元内容: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二课吹泡泡 第三课水的净化 第四课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等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和定性观察及针对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纳、想象能力。 科学知识: 1、知道溶解现象和加快溶解的方法。 2、了解水域污染的常识和保护水不受污染的意义。 3、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4、会做澄清、过滤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不断常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教学仪器、材料准备: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 成粉末)。 2、学会在水中溶解物体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概括溶解现象及 加快溶解的方法)能力。 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水溶解一些物质的现象及方法。 2、难点:是真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烧杯,搅拌棒,热水杯,凉水杯,擀面棍,方糖,土块课件(一课时用)。 2、烧杯,搅拌棒,沙土,面粉,味精,洗衣粉,碱面,豆粉,果珍冲济,感冒冲 济。(第二课时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怎样加快溶解的方法。 第二课时: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及应用。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节,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

五年级科学上册 纺织面料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纺织面料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 2.具有探究纺织面料的兴趣和初步独立研究纺织面料性质的能力。 3.具有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态度。 4.初步学会用棉线(或毛线)织一块布料。 二、教学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 三、教具准备 (1)各种各样的面料:棉布、丝绸、麻布、毛纺布、人造棉、人造丝、锦纶、涤纶、腈纶等 (2)钩码、放大镜、镊子、火柴、砂纸、水、滴管、织布机、线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身上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你见过哪些纺织面料? 3.这些不同的纺织面料,是用哪些原料生产出来的? 4.讲解: (1)用棉花可以织成棉布是什么样的? (2)用蚕丝可以织成丝绸么样的? (3)用亚麻可以织成亚麻布。观察亚麻布是什么样的? (4)用羊毛可以织成毛料。观察毛料是什么样子的? (5)人们将农副产品的废料,如甘蔗渣、芦苇等经过处理后,得到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观察人造棉。 (6)把石油、天然气进行处理,喷成丝,可以得到合成纤维,制成锦纶、涤纶、腈纶。涤纶俗称的确良,观察的确良。 (二)探究不同纺织面料的特点 1.不同的纺织面料,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从不同的布料中各取出一根细线,观察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2.用砝码试一试,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哪根线结实?哪根线不结实?

3.把细线用火烧一烧,能闻到什么气味?烧过后,变成什么样子? 4.用不同的布料分别用砂纸磨一磨,哪一种布料耐磨? 5.把相同多的水,滴在不同的面料上,哪一种布料吸水性强? 6.你还想研究布料的什么特点呢?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 (三)探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把布拆开,观察它们的织法一样吗? (1)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 (2)像织毛衣一样,用一根线织成。 (3)没有线的无纺布。 第二课时 (一)学织一块布:用经纬线法织一块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把经线绕在经线架上。 2.将经线每隔一根插人推板齿的小孔内。 3.提起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高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左向右穿。 4.放下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低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右向左穿。 5.用推板将已织好的纬线梳紧。 6.换用其他颜色的线或者依旧用刚才的线,依照3、4、5步骤继续重复下去、直至织好一块布。 7.大家把织好的布展示出来。了解布的发展历史 (二)讲述: 1.古代,人们用来做衣服的材料是丝和麻,用丝织成的叫“帛”,用麻织成的叫“布”。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桑蚕和生产丝绸的国家。在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把精美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3.元代江南的棉花种植业发展起来了,黄道婆从海南黎族那里学得纺织技术,回乡后改革纺织工具,织出又细又匀的布来。 4.现代,人们开始生产能杀菌的、能变色的、能保温的、能耐火的各种新型面料。 5.人们还利用大豆、牛奶等制作面料。 (三)小结: 我们研究了关于纺织面料的科学,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你还想研究布料的哪些问题? 作业:上网查有关纺织面料的资料。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火山和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的学习,衔接自然,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一点了解,这时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前知识,也为下面学习火山和地震打下基础。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学生观看火山视频 大家刚才观看了火山喷发的录像,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交流。 3、火山喷发实验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按照大家的设想来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讲解实验的注意点 学生分组实验,及时记录 4、小结: 火山喷发的原因。 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的水汽和烟尘) 5、拓展:介绍收集来的火山知识。 [设计意图]: 科学强调的是验证学生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先让学生知道结论,再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结论,探究在前,结论在后,着重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而验证性学习是结论在前,缺乏学生自主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复习题

4、火山和地震 一、填空 1、现代的地震监测仪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强的灵敏度。 2、为了研究记录火山的活动,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夫特夫妇终生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这对夫妇1991年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不幸双双遇难。 3、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的强烈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震区内大多数建筑物倒塌。 4、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它构思巧妙,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方向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的蟾蜍的口中,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 二、简答 1、发生地震你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答:①躲到床下、桌下②跑到空旷处③躲到空间狭小处 2、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答: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3、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答: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关地震监测、预报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常识;了解我国火山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能正确对待地震灾害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具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中国地形挂图 课时1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从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看 2.从历史上的地震记录看 二、我国主要地震区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监测和预测 2.减轻地震灾害的办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地形的特点有些你能用板块构造的道理说明这些特 点的成因(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归纳]正像同学们所说我国地形的特点与板块之间的运动 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疆域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其南临印度洋板块其 东有太平洋板块从东、南两侧受到挤压因而使我国疆域内的板块断裂破碎就形成我国地形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强 烈挤压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国大部分领土正在这高原的东侧才形成 了西高东低阶梯分布的地势同时在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使我国地形更复杂而且还影响着我国的地震区与火山的分布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有关我国地震和火山的知识 学习新教材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我国是多震的国家你能从板块运动和世界地震、火山带的分布图上说明“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展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震、火山带分布图”让学生在明确我国的大致范围后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我国处在几大板块相互挤压的集中地区地 壳很不稳定特别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地震带)都经过我国境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九十一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 解析]九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 )。 A、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B、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 D、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今年4月,雅安地震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或张裂引起的 B、地震只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D、我国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在震源 B、目前人类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报地震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防灾减灾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 B、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内躲避 C、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D、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地球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形式是( ) A、地壳运动 B、褶皱、断层 C、褶皱和地壳运动 D、火山、地震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28.2°N,84.7°E)发生8.1 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首师大版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8.火山和地震》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四课《火山和地震》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解析:解答: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分析:本题考查火山达到分类。 2、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地壳的运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而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3、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______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答案:岩浆 解析:解答: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火山的产生。 4、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______。 答案:地震 解析:解答: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的产生。 5、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_______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____________。 答案:张衡|候风地动仪 解析:解答: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分析:本题考查张衡的发明。 6、________年在我国发生的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40万人伤亡。_______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五年级科学上册 合金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常用的材料 16.合金 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合金制品,不锈钢制成的壶、勺、钥匙。了解合金材料的发展。 2.具有搜集合金资料的兴趣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3.感受新材料高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及教师的讲述活动,知道什么是合金。 2.使学知道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及用途。 难点:通过实验知道保险丝、焊丝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保险丝、焊丝、电铬铁、不锈钢锅、黄铜钥匙。 教学过程: 一、通过介绍合金物品,使学生明确合金概念: 1.讲述: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是介绍(合金的)板书:合金,请大家认真观看,仔细倾听。播放短片(飞机图片(铝与镁的合金),不锈钢的大壶,除铁外还有铬、镍、铝)黄铜钥匙是铜和锌的合金。 2.听汇报:问:通过听,谁发现这些合金制品有什么特点? 估计1,有生发现有几种金属组成,对策:其他同学注意到了吗?请再观看一次。 估计2:没有发现有二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组成,对策:他们都是由几种金属组成? 3.再次观看短片,再次体会合金的含义。 4.师讲:介绍有些合金是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 1.谈话:出示两样合金制品,保险丝、焊丝,问:猜猜他们各是由哪些金属熔合而成的? 师介绍它们的组成: 保险丝是锡、铝的合金,还有铜、银的合金,软焊料焊锡是铝锡的合金。 2.小组活动:观察甚至可以动手看看,保险丝、焊丝有什么特点。 3.小组汇报:听他们对颜色及软硬的描述。 4.谈话:保险丝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为什么要用保险丝、焊锡丝呢? 估计1: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或是回答的不全面,对策:出示视频:保险丝烧断的情景;用电铬铁焊金属。 5、学生观看到教师的补充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4 火山和地震 D卷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4 火山和地震 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3题;共3分) 1. (1分)________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2. (1分)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张裂、错动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的严重破坏就是________。 3. (1分)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________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二、判断 (共4题;共4分) 4. (1分)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尽快跑到空旷处。. 5. (1分)火山只能给人带来灾难,不能给人带来便利。 6. (1分)火山喷发、地震都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7. (1分)地球上有些地方会经常有火山喷发,有的地方却没有。 三、选择 (共2题;共2分) 8. (1分)火山可以给人们()。 A . 地热利用 B . 形成矿产 C . 钻石

9. (1分)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A . 海啸 B . 瘟疫 C . 房屋倒塌 四、实验探究题 (共4题;共4分) 10. (1分)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 11. (1分)请在下图中,标出火山结构示意图。 12. (1分)请自行设计火山喷发的实验。 13. (1分)地震发生时该怎样保护自己?

参考答案一、填空 (共3题;共3分) 1-1、 2-1、 3-1、 二、判断 (共4题;共4分) 4-1、 5-1、 6-1、 7-1、 三、选择 (共2题;共2分) 8-1、 9-1、 四、实验探究题 (共4题;共4分) 10-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