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基石,对个人创新行为的管理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之一,个人创新行为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文章对国内外有关个人创新行为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发现目前关于个人创新行为之测量维度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即单维度说和多维度说,而多维度说则包括五维度说、三维度说和两维度说。文章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维度说的优、缺点进行了述评,并对今后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标签: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述评

关于个人创新行为的研究在西方管理学界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多年的研究使得该领域内各种观点争鸣,却鲜有系统的汇总,导致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多有不便。本研究即着眼于个人创新行为之测量维度的论述,对其进行系统的述评,以期为今后个人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个人创新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对个人创新行为进行定义之前,首先要区分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力(creativity)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文献中,这两个词经常被混淆使用。二者意义相近,含义却不同。关于创造力,哈佛大学教授Amabile的定义在后来的文献中引用最多,即“创造力是指新颖并有用的观点的产生”,而创新的含义则不同。一般学者认为,创新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而创造力仅仅是创新的一个阶段,即构想的产生阶段(idea generation)。关于创新的多阶段,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由Scot&Bruce提出的。Scot&Bruce对创新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个体创新是一个三阶段的过程:第一步,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产生创新性的构想。第二步,创新个体会为一个观点寻找资金支持,并努力寻找支持此观点的人建立起一个同盟。在第三步中,创新个体会建立起一个创新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或者体验,并且可以扩散、规模化生产、转化为生产用途或者被制度化。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个体才完成了创新的过程。界定了创新的概念,才有可能谈及个人创新行为之界定。个人创新行为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并且很难以把握的一个概念,很多学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定义和操作。Kleysen & Stree 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创新行为的一个定义:“个人创新行为是指产生、介绍有益的创新以及将其应用于组织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有益的创新可能包括新产品构想或者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善工作关系(work relations)所做的管理程序的改变,或者是为了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或效能而应用的新构想或新科技”。De Jong & Den Hartog的观点与Kleysen & Street十分相似,二人将创新行为定义为“旨在产生以及应用对某个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团队或者整个组织有用的观点、程序以及产品的行为”。不管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定义如何表述,以下两个内涵是必须的:首先,创新行为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其次,创新行为的成果具有两个特点:独创性和实用性。这一概念界定为个人创新行为的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活中的创新

生活中的创新 存在性的创新 (存在层面的创新行为) ●制造(或某种程度上的获得)新的衣物、银器、器械、照明用具等 ●在庭院中植树种花 ●修理房屋 ●为家里做(买、换)新家具 ●其 他——引入你的存在状态中并改变了你的存在状态的新Array事物 人们建筑(购买、交换、种植、油漆、修理) 各种事物,使家居生活、办公生活——他们的存在状态 ——变得不同。这是存在层面的创新。虽然许多人不认 为这也是创新,但这是一种创新。 交流创新 (交流范围内的任何新事物) ●交流中使用短语或新的表达法 ●尝试新的音调 ●使用新词 ●练习新的形式的交流(如手势语) ●使用或发明新的俚语

●提出新的语言(如L.亚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 人们在各种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使用语言——组成并说出词汇和短语,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他们所使用的新短语和句子中包含了个人的新体会、新思想、新感受和新的结论。他们把这种种的“新”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声音、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传送给他人,他人则对接受到的“新”进行消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反应。 每一个交流行为都会社会带来切实的变化,虽然有的变化很小,但总是个变化。有的变化则很大(如战争或革命),而这种巨变的原因也许源于一个用错了的词汇、一句冒犯的话或是一篇措词不当的文章。彼特·范克和玛丽·范克在《强力词汇使一切变得简单》一书中,甚至提到丢在广岛的原子弹是因为翻译官曲解了日本天皇的话造成的。交流上的“新”同其他任何形式的“新”和创新行为同等重要。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话,我称这个层面为“创新×创新=创新的平方=创新。这里的“平方”是指物质的创新反映在语言(符号或象征)上,因此出现了物质和语言两个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没有物体层面稳定,属于关系关联层面。 词汇或短语是创造的结果,但事实上用于交流时它已是一种创新了(创新的大小是另一回事)。 工具性创新 ●提供或接受新工具(新铲子、新电脑、新汽车、新手机) ●提供新方法、新技巧、新的行动规则 人们生产(发明、建造)新工具,然后卖给他人。个人和社会需要工具产出新结果:文件处理更快捷的新电脑、交流效果更好的新电话、性能更可靠的新汽车、熨烫更简易的熨斗、更清洁的牙刷等。这些生产出并为人接受(实现了的)工具有点像“3次方”创新——它们本身是新事物,而它们又能带来创新的结果。

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创新行为

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创新行为 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管理实践,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重视。这种管理实践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从而加强组织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让员工在组织承诺的内在驱动下主动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学者们也逐渐开始关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集合的模式和员工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但经研究与事实证明,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况,理想化的挑选出有创造力的员工也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因此各组织往往面临“是否采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对什么员工采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合理的理论与逻辑推导,以及科学的数据论证,来明确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机制,分析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授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黑箱问题,以此来为管理者解决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分别从概念内涵、结构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资本、员工创新行为、心理授权这4个变量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再根据归因理论、社会交换论、组织支持论、自我决定论等理论进一步推导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及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心理授权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经过理论论述并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然后选取成熟量表,对预调研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对量表进行优化,然后正式发放问卷采集数据并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前文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设,并对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根据论证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优化。本研究证实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员工的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授权水平在中介变量和因变量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企业或组织实施诸如长期雇佣政策、弹性工作计划、强调内部晋升等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并被员工感知到后,员工在工作中会更加自信,更加具有责任感,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而另一方面,对于心理授权水平不同的员工,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对其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并不相同:自我实现愿望强烈、有抱负有志向,并且能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在组织中有影响力的员工,在感知到组织实施的

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来源:互联网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进入2O世纪7O年代以来,当人类尚未从传统贫困(old poverty)中摆脱出来,又陷入“新城市贫困”(new urban poverty)的困扰,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纷纷给予了关注。 一、国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经济重构和社会转型。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及其就业者的低收入、无保障,无家可归者,社会闲散人员,单亲家庭成员贫困,种族、移民贫困等问题,并呈现出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等特点。西方把这些现象称之为“新城市贫困”。 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城市贫困现象,是“富裕中的贫困”,即相对贫困。尽管这些国家通过广泛的收入再分配计划和社会保障有效地减少了收入贫困,但仍未能消除部分人群的相对剥夺感和劣势。对此,以往的收入贫困范式已无法令人信服地予以解释,这促使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新城市贫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贫困范式由此逐渐转向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底层阶级和社会排斥等问题的讨论。 ——能力贫困(capabilitypoverty) 能力贫困的概念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针对收入分析这种以往考量贫困惯常做法在当代的缺陷,森指出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森的能力方法框架主要有四个概念:1)商品(commodity)。指那些维持生命必不可少以及由一个国家风俗决定的作为一个体面的人所不可缺少之物。2)功能性活动(functionings)。就是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包括从免于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这样的基本要求到诸如参与社区生活和获得自尊的高级活动。3)可行能力(capabilities)和可行能力集(capabilities set)。“可行能力”是一个人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也就是实现各种生活方式的自由;“可行能力集”则是个人可以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向量的集合。4)自由(freedom)。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意义。就工具性自由而言,主要有五种类型,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它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的在这些方面的整体能力。 根据森的理论,判别贫困的标准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下,而是一组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和机会的丧失,包括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软弱无力、

企业家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分析

企业家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分析 企业家与生意人、商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核心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从人格角度解释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综合概念。有研究证明:核心自我评价与企业家个体创新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个体的动机起到中介作用。企业家创新行为体现在:永远追逐成就的不懈动力、高于利润之上的理想追求及通过自身行为和思想影响社会,改变社会生活。 标签:企业家人格;核心自我评价;创新 1 企业家的实质在于创新 1.1 生意人、商人与企业家 为什么地球上这么多人,却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被称作企业家?什么人才能称为企业家?在现实中存在生意人、商人与企业家,他们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我们不想做商人,我们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因为在我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企业家看来是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影响这个社会就是企业家。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他的所有技能。”评价企业家与生意人、商人区别的标准,不完全是外部的、显性的要素,更多的是内部的、隐性的要素。 陈善平是一个江浙沿海捕鱼的渔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十几年前在浙江海域北麂岛建起鱼虾制品加工厂,专门出口日本,短短数年就赚取大量财富。2004年考虑到国内渔民打捞的海产品无法即时送交加工而带来极大的浪费,他决定建造海上水产品加工船。资金的短缺、技术队伍缺乏、巨大的风险统统没有阻止他创新的行动。2007年陈善平他们自主研制的海上巨型加工船下线投入使用,这是亚洲第一艘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艘海上加工船。这艘投资5600万元的巨无霸除了一些零部件是从日本买的,核心组件全部由陈善平和员工自己制作出来的!每天数百上千只小渔船成群结队围绕着这艘巨船远赴深海捕鱼,刚刚捕捞上来的鱼虾在半小时内被加工成鱼干鱼片虾皮,由陈善平收购、包销到日本。产品价格在几年内上涨了80多倍,成千上万渔民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个渔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一个行业的巨大发展,其背后就是他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追逐成就的不懈动力! 1.2 企业家的实质在于创新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企业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现有有形生产要素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生产组合”,使得企业现有生产要素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从而创造出超额利润。熊彼特指出,“新的生产组合”包括“新项目的开发和用新办法开展原有的项目”,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另外,熊彼特还认为,

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指公司利用外部思想进行创新,拓展科技。”[2]或者指"与合作 伙伴一起创新,分享风险,分享盈利。"[3]公司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创新可以在公司以内和公司以外进行。 随着时间,开放式创新有了更多的条件,包括: ?技术工种的流动性、可聘性增强 ?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 ?公司外部进行科研的成型 ?外部供应商数量的增加 有四个因素决定了新型的科研,知识不再是公司的独立财产,而是员工、供应商、竞争者和大学共有的。如果公司内部知识不够用,其他人可以完成创新。关闭式和开放式创新都能获得新的想法。[1][4]目前,哪种会占主导还没有定论。 关闭式创新指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公司需要控制自身思想(的创造)、生产、市场营销、销售、服务、投资和支持。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是,20世纪初期,大学和政府不介入科技应用。有些公司决定独立进行科研,创立了独立的科研部门,控制整个产品的研发(NPD)循环,而不能等待科研部门介入科技的实际开发。也没有足够时间等待其他公司生产一些必须的配件。这些公司逐渐变得自给自足,与外界缺少沟通。

开放式创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03年,哈佛大学技术学和企业学系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首提“开放式创新”的定义:“企业可以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有价值的知识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且利用外部的创新来拓展市场。”这似乎与“科斯定律”中为节省交易成本而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企业的性质有了矛盾,因为但凡与外部的合作、联合创新都会涉及“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活动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即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途径多了起来,但交易成本却逐渐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仅在研发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还在营销活动、商务战略、生产过程创新上开放,并且开放的对象也越来越广泛,从员工到消费者,从供应商到竞争对手,几乎囊括了企业经营活动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成员。可以说,“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 在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之前,一些企业就已经在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探索,比如,IBM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遭受UNIX和微软NT视窗的攻击,开始扶植围绕Linux操作系统的技术社区,Linux是一个开放式免费软件系统,其他企业可以在这个系统基础上进行各类商业应用的开发。开放源代码的模式演变至2008年,Google开放了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任何人或机构都可以免费使用Android系统源代码,Google的开放战略激发了Android市场份额暴增。

创新举措增亮点,扎实工作促提高

创新举措增亮点扎实工作促提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今年以来,直属分局在县局党组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秉承和弘扬“实、稳、优”三字诀,牢固树立六大意识,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体系,积极优化纳税服务,全面提升队伍素质,着力提高税收征管质效,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 1—9月,分局组织各项收入184353万元,同比增长23.52%,增收35104万元;其中税收收入95548万元,同比增长24.1%,增收18553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02780万元的92.96%,为奋斗目标105600万元的90.48%。营业税36504万元,同比增长10.49%;企业所得税8420万元,同比增长91.28%;个人所得税28195万元,同比增长43.89%,其他各税入库22429万元,同比增长12.36%;营业税及地方各税入库58933万元,占税收收入比重为61.68%。回顾1—9月份的工作,分局在认真做好税费征收,税费退库审核,注销户审核,税款催报催缴,新开户定期定额,“一窗式”涉税事项办理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工作有新突破,亮点工作有新起色: 一、积极主动,完成年所得十二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申报工作 分局受理2010年度年所得十二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申报3583人次,超额完成县局下达的2878人的任务。分局在总结以往宣

传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深度,采取切实措施,突破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常态化。一是加强巩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基础,分析完善工作方案,稳步有序地开展工作。及时与重点纳税户联系,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就有11位年所得十二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率先完成了纳税申报,拉开了2010年度年所得十二万元自行申报帷幕。二是与加强高收入者征管的其他工作措施相结合,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申报数据,疏理出年所得十二万元纳税人申报名单,通过网税通知、发送短信,并结合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培训加强宣传,提高纳税人自觉主动申报意识和完整准确申报能力。三是对核电系统利用6个工作日实行上门集中受理,共受理2360人次,比上年增加236人。四是强化目标管理,将自行纳税申报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加强考核。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励税务干部工作积极性,确保此项工作圆满完成。 二、统筹兼顾,强化个体税收 一是开展双定工作。“双定”工作是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的关键,2011年共调整双定户3516户,每月税费总额可实现100万元。双定工作中,分局联合国税做好共管户定期定额调整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抓好纯地税户的双定调整工作。在调整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握关键。二是开展无证经营户的清理。分局与国税联手合作,与当地社区、派出所及相关部门

真实型领导感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innovation behaviors of employees. Authentic leadership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credibility crisis problems, which is based on self-cognition.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employees' perception of authentic leadership will affect employee behavior; will the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promote the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How does it affect 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 Based on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of self-consciousness, transparent relationships, internalized moral awareness and balance processing perception affect 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s theory model, and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study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impact on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power d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In this study, 267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by online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SPSS data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n us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of this articl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employees' innovation behaviors.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can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mployees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authorization. When the employee's power distance is high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relations are reduced, and When the employee's power distance is lower, the influence of authentic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 has enhanc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国内外城市形态发展综述

1工业文明前期 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 式建筑布局事例 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 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 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

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_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

第4期总第234期 2011年4月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JOURNAL OF BUSI NESS ECONOM ICS No .4V o.l 234Ap r .2011 收稿日期:2010-1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9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XNH063) 作者简介:孙健敏(1961-),男,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学研究;王震(1985-),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胡倩(1984-),女,湖北随州人,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主要从事工作分析和企业咨询研究。 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 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 孙健敏1,王 震1,胡 倩2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北京100738) 摘 要:在区分个体创造力和创新的基础上,文章考察了225名企业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 集体主义导向与上司评定的创新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创新过程中的创意产生和创意实施 行为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意产生正相关,但与创意实施无显著相关关系;集体主义导向在 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意产生和实施行为关系中均起调节作用:对集体主义导向较强的员工来说,核 心自我评价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反而较弱,对低集体主义导向的员工来说,核心自我评价对创新行 为的影响则相对较强。文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集体主义导向;个体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1)04-0027-07 一、引 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个体创新的关注日益增加。在个体特征方面,人格与创新的关系得到了最广泛地讨论。总体来看,早期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如他们发现自信、低焦虑、内控、尽责心等人格特质能带来较高水平的创造性。然而,他们同时也发现单一特质的研究难以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1]。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试图基于/大五0和/16PF 0等通用的人格框架进行探讨,但这类研究仍然只是证实了人格的某些维度与创造性的关系,无法清晰描述影响创新的人格特质。因此,近年来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冷落。这不禁让研究者思考是否存在一种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的人格构念,这种构念能更全面地包含影响个体创新的人格特质。西方新近提出的核心自我评价就是在特质合并思路下诞生的新人格理论,它将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和控制点这四种重要的特质整合在一起,是对人格的潜在的、深层次描述[2]。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它与大五人格存在重叠部分,同时也包含了大五人格未能充分描述的 人格倾向,且在预测个体态度和行为上有额外的解释力[3]323。然而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新的关系上,目前 还未有直接的实证研究。这一概念的提出者Judge 最近也呼吁学者们关注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的关系[4]。 在关注人格与创新关系的同时,一些研究也暗示它们的关系会受其他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可能来自 个体、团队和组织各个层面,如个体的从众性[5]7。以往有研究指出在高创造性个体具有的特征中,除了与 核心自我评价有关的自我概念以外,还有一类是个体在与他人、群体接触时所表现的特性,如独立性、乐群

加强创新意识的措施 篇一

加强创新意识的措施篇一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关系我区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首要因素。创新发展,从广西当前实际看,当务之急是强化创新意识的自觉培养。这不仅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强盛,关系到社会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创新的本义 培养创新意识,前提在于对创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对于创新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独创,即创造新的事物,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独辟路径、善于发现;二是更新,即除旧布新,勇于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方法,迎接新事物;三是改变,即改换、更改,使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做法。总之,创新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有新视角、新思路、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形式化。一些部门对创新理解浮于表面,把创新作为增加知名度的招牌甚至是赶时髦的手段;还有一些部门过度热衷于表面、形式创新,而不注重有效的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创新速度而忽视质量,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对

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创新应是全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的覆盖,不应简单停留在将“创新” 等同于“科技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要以全局的思维和高度,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和范围。 二、培育敢于创新的勇气 常言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勇气是关键,没有敢于打破旧框架、旧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和发展。当前,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处于多种机遇叠加的良好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首先,要敢于担当。在准确把握我区发展任务的前提下,要以舍我其谁的魄力和敢于立军令状的胆识,塑造“敢想,敢闯,敢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奋勇争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冲破狭隘、大胆实践,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其次,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重要开端,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勇于破疑。创新鼓励勇于反思和提出问题,有疑惑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现和收获,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再有,要敢于试错,试错是创新成功的法宝。当前有些部门和干部对改革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了改革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在创新的滚滚洪流中,有的人不敢试错,白白错过了好多发展的机遇。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前提。从我区实际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尝试运用新

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

1.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在引发创新行为和实施创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主要作用的素质,也就是一个人开展和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十个方面: (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 (二)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怀疑意识与观察分析能力。 (三)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四)创新的欲望与志向。 (五)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六)创新的胆魄,特别是敢于打破先例,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 (七)创新思维。 (八)创新想象。 (九)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十)合作意识与能力。 最核心的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整体结构称之为创新人格,具有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 2.创新素质培养的七个基本原理有哪些? 原理一:创新素质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需要时时处处的精心呵护与激励。 只知记忆与模仿的人,知识再多,智力再高,也不能创新,有知识不一定聪明,聪明的不一定能创新,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不一定有创新性。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原理二:创新素质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性教学与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 原理三: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有创新需求,刺激创新欲望的教育环境和从事创新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与提高。 在需求创新,鼓励创新,创新光荣的环境中学生才敢创新,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 原理四:民主与多元,尊重与信任,挑战与任务,兴趣与爱好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的肥袄土壤。 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潜能,老师相信学生有,学生就一定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动机,在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活动方面,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创造性。 原理五:积极评价是创新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原理六:创新教育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既需要从点地上突破,又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改进。 创新驱动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组织发展状态。 原理七:习惯性创新是持久性的创新,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标志。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1引言 (1) 2创新网络概念 (1) 3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3) 4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4) 5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6) 6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7) 7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展开了大量研究。纵观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网络概念及其定义基本达成一致,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文章就以上研究对象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主体;知识管理;创新绩效 1引言 在激烈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已经很难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专业分工导致不同行为主体被分割在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经营活动,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不可能完全掌控创新过程,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施创新,各行为主体必须联系起来以共享信息、知识和资源等要素,这就产生了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创新网络,由此也拉开了创新网络研究序幕。在实践中,企业为应对创新环境变化纷纷组建创新网络或加入其他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理论研究和应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探讨创新网络概念、创新网络主体、创新演化发展、创新网络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前人有关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2创新网络概念 从社会学领域中最早出现网络概念,到创新网络概念的提出,再到企业网络概念的出现,创新网络研究发端于国外,国内学者沿着国外研究路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就创新网络概念分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网络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网络是由一组特殊类型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各节点所组成的网络[1]。后来,经济学家借鉴社会网络概念,用企业间关系替换社会关系,用企业替换节点中个人,提出了企业网络概念[2]。

创新工作措施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创新工作措施,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创新工作措施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是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下面是我们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抓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四二一教学模式,打造激情课堂为抓手,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切实开展教研教改、德育创新,促进我校教育均衡、和谐、健康发展。 二、基本思路 明确一个目标: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 把握两个重点:优化学校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加强教学改革,一个个促发展 实现三个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突出四项工作:加强九年级复习工作,努力提升中招升学率;强化教师培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优化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抓管理,强素质,提质量。本学期学校要深化管理,继续从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以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以管理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以打造激情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抓质量绝不放松,抓安全毫不松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本年度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优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目前学校大局基本稳定,突出的、最艰巨的困难是学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我们思考了几年而且没有很好解决了的大问题。虽然说在招生 上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明显的进步也是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这就说明我们在学生入校后的三年抓的不够好,不够有效。问题在于,一个是个别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真正俯下身子搞好本职工作,另一个是我们的一些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学方法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怎么办,在调动教师积极性上,我们要以感情凝聚人、待遇

企业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Value Engineering —————————————————————— —作者简介:曹洲涛(1971-),女,湖北宜昌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 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组织管理与 组织文化研究。 0引言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企业文化在维持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文化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和发展中形成并积累起来,并在企业持续的经营中发挥共享价 值观和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作用。同时, 创新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保持持续竞争发展的核心动力。个体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组成要素,是组织创新的基础,企业中的个体被期望参与创意产生、推进和实现整个创新过程, 个体创新绩效的提高能使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以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在管理中关注人的特征属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人才的吸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的提升,因此,从个体特征角度出发,找到企业文化对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对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文化和维持创新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文化与个体创新行为 1.1企业文化伴随着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在世界的崛起,企业文化广泛被学者们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用以解释日本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80年代,以《Z 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追求卓越》四本畅销书籍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研究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企业文化是 由一定的价值观、 英雄人物、神话或象征凝聚而成,是企业所主张的一种,对全体员工有重大意义的信仰。企业文化理论之父沙因认为,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是解决所有组织都必须面对两个根本问题,即“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并生存下来”和“如何有效整合内部流程以保证企业的持续能力”。特定群体的企业文化在应对这两个问题时被逐渐发现、提炼和发展起来,并通过知觉、感受等方式,有效地传递给企业的新成员。很多学者给企业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例如,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的一系列知识的结合,是一种有力地、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和期望。企业文化的具体对象,包括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或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这些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即使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的差异而依然拥有一种共通文化的现象就是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的概念广泛而且尚无明确统一的概念表达,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共享的一种价值观和其表现,以及应对外部变化和竞争的功能。 关于企业文化要素和结构的划分有很多种。沙因把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组织表象层,属于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部分,即可见的组织架构、过程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标语横幅、服装等肉眼可见的事物;其次是外显价值观层,在表象层下,主要是指战略、目标及经营哲学;然后是位于核心位置的基本潜在假设层,指潜意识的或想当然的信仰、知觉、思想和感觉等,是价值观和行为的最终来源。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是稳定的,一般不会或者很难改变,因以防止了内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混 乱的产生。此外, 四层次结构的划分方法也比较普遍,它将企业文化由表及里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1]。这种分法把行为和制度要素有层次地区别和强调。其中企业的行为文化被认为是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因为企业家行为引导和扶持企业文化的建立,而员工行为可以塑造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2员工创新行为员工创新行为是从心理层面和人力资源的角度关注个体的创新。个体创新行为是在工作角色下,有意识地产生、推动并实施新想法,这个过程能提高 个体、群体和组织绩效。员工的创新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因此即使组织没有鼓励和嘉奖这种行为,员工的创新 企业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Culture on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曹洲涛CAO Zhou-tao ;陈瑾淅CHEN Jin-xi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 摘要:员工的创新行为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本文通过总结企业文化、创新行为和企业文化影 响创新的相关文献,分析企业文化通过提倡的价值导向和营造组织氛围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提高企业创新水 平和竞争力。 Abstract:The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is the founda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relation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culture,innovation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fluencing innovation,and make analysis on regulating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through advoc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ng organizational atmosphere to affect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level and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创新行为;价值观;组织氛围Key words:coperate culture ;individual innovation behavior ;valu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67-03 ·167·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_多维度_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_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47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genda of Urban Form Studies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on Urban Form Studies in the USA and China 刘志丹 张纯 宋彦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 ——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 Liu Zhidan, Zhang Chun, Song Yan 引言 城市形态(urban form )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以及开发模式[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有关城市形态及其测度的研究在美国重新受到高度关注[2]。 随着美国城市物质建成环境的日益成熟,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的美国规划研究兴趣转向了社会、人文和经济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社会关怀(social-care )特性。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蔓延式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批判——从城市形态的视角来看,蔓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包括拥堵的交通、过度的能源消耗、高额的公共服务、低水平的户外活动以及冷漠的邻里交往等。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积极寻求应对蔓延的规划策略。由此,城市形态的话题重新引起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兴趣,并成为城市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石[3]。可以认为,关注城市形态的目的在于探求如何塑造精明的城市形态,从而营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健康及环境友好的方式生活。同时,研究城市形态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公共政策来抑制蔓延式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4]。 中国城市在1980、1990年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上世纪中叶美国城市迅速蔓延中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土地粗放利用、城市无序发展、大面积用地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等。虽然与郊区独立住宅占主导 的欧美城市相比,中国城市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紧凑的,然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蔓延,却为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形态研究,在1980、1990年代大量引入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践不断发展,目前分别集中在城市地理学、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literature on urban form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A. Based on the review in China, it shows that research on urban form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s on ?elds such us urba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The review in the USA reveals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nd policy-oriented agenda. Research involves five disciplines: landscape ecology,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these disciplines are in correspondence to five scales: regional, metropolitan, sub-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nd blocks. Recent progress on urban form research in the USA will not only shed light on research contents, but als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healthier and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城市形态;多维度;多尺度;公共政策Keywords: Urban Form;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ulti-scale Analysis; Public Policy 作者:刘志丹,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zhidanliu1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6365508.html, 张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 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zhangch@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6365508.html,, zici07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6365508.html, 宋彦,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 与区域规划系终身副教授。y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6365508.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