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研究生毛中特期末试题

研究生毛中特期末试题

一、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相比经济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第一,多数人民群众混淆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变革以及社会维稳的概念,政治改革行动在基层不得民心。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仍然存在一种误区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大地震?。有些人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也有些人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然而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硬要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冒信,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第二,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取得的。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

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用消极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以达到拒绝改革的目的。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

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

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这是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党性和执政能力的真正考验,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有人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所以指导思想就应该多元化,请针对上述观点做出评析。

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开来看。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分配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

想多元化呢?要看到,利益关系多样化也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第三,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

多元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

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三、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其重要性表现在: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其重要意义有三点,第一、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第二、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

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途径有四条: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第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四、当去年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

体制上,只有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

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差距是坏事,关键看收入差距处在什么程度。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

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差距过大是突出问题。当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突出地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差距,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有三条:第一、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第二、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

第三、着重解决再分配问题,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保障性收入到位。

最后,在权衡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这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五、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我对其的理解有以下四点。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

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

第二、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

第三、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

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领导班就能做到的,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很多人认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自己没有关系,而是上层领导提出来予以实践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从国家角度看,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节约能源、水、原材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等。其次,从人角度看,要强调?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人人有责,而?环境友好?人人才能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策要得到很好的实施,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传承中华民族的节约和爱护环境的美德。在今天生活水平已经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扬传统美德,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的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六、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执政成就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

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

第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随后,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

第四,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

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原因也有四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第三、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第四、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七、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一下三点:

第一,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党要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必胜信心,切实转

变作风,自觉做好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或部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中,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八、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结合中国历史和与现实国情,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国共产党有理由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外敌强霸内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英勇不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幸福为根本,在不断斗争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带领全国人民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放眼全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带领人民逐渐步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发达的小康生活。在这之中,中国共产党遭受过无数挫折,有外敌带来的的也有自身产生的,但是党每次都能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中克服困难走出险境,时刻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有何理由不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理由自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光辉而伟大的存在,大秦帝国威震四方;汉唐盛景举世无双;康乾盛世万人敬仰。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宽广的疆域,中国曾经享有东方最高的威严,中国曾经孕育着亿万善良智慧的人民。近代的中国经历了惨痛的洗礼,一度为他人强取豪夺,但是在中华民族的不屈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中国挣脱了梦魇,浴火重生,带着崭新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屹立在世上。如今,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东亚病夫,而是体制先进,经济发达,文明发展,政治稳健,科技尖端,在世界上拥有重要地位的进步强国。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团结友爱的中华民族,拥有刚正不屈不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完善潜力无限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有何理由不自信!

中华民族有理由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伟大民族,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夏商周时期就已成为了统一的民族家庭;战国末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伟大的封建帝制国家;经过汉、唐、两宋、明清的发展,中华民族不仅在农耕文明上举世无双,更创造了无比璀璨的文化学术、科学理论文明,盛世之景频频涌现,长久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但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度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面对列强步步紧逼的侵略,中华

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次次战胜强敌,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时至今日中华民族脱胎换骨,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发展,举足轻重的挺立在世界的东方,揽古观今,中华民族有何理由不自信!

其实经过这么多的总结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坦然说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几千年了,我们仍然在进步,我们仍然拥有无可比拟的生命活力,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的未来无比光彩,这最值得我们自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