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

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

1适用范围......................................................................

2作业准备......................................................................

2.1 审核图纸..................................................................

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

2.5 人员配备..................................................................

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1 编制依据..................................................................

3.2 一般规定..................................................................

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6沉降评估......................................................................

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7其他......................................................................

8安全要求......................................................................

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

2.1 审核图纸

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

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因此,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的精度要求具体如下:

级的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1台(0.3级)(1)不低于DS

05

(2)数字专用条码尺1对、尺垫1对、电脑一台、沉降观测软件l套。

2.5 人员配备

测量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分组,隧道组测量人员3人。测量人员必须经培训后上岗,由吴保利主管。组长:徐鹏飞组员:周振卫、韩初露

3 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1 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号)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 754号)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7)沪昆客运专线设计文件

(8)铁道相关规定

3.2 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4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沉降观测工作基点标高数据准备→现场测量数据采集→内业处理打印平差数据形成图表→监理签字确认→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验收。

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5 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5.1.1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或附和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点进行观测。

(2)水准仪使用不低于DS

05

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尺垫,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Om;视线高度≥0.5 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 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

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

05或DS

1

,级仪器,读数记至0.01

mm。

(5)观测时,一般按后一前一前一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

(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

(6)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随时观测,随

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观测前30 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以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8)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网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祝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 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路面必须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11)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m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12)平面控制网坐标系宜采用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以隧道长直线或曲线隧道切线(或公切线)为坐标轴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轴的选取应方便施工使用。

5.1.2 观测点布置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 m Ⅳ级围岩每300 m V级围岩每200 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步布设两个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类型基础的隧道段落隧道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他措施处理的复核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5.1.3 观测标构造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φ20 mm不锈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网防锈处理。见图

5.1.3。

5.1.4 观测方法

(1)隧道水准线路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符合水准线路,沉降观测点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线路观测示意见图5.1.4。

(2)高程测量作业技术要求

⑥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①水准仪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需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白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②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设置:

A仪器设置主要有:

一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

一最小显示位为0. 000 01 m;

一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

一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B测站限差参数设置:

一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一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前后视距差限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

——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

C作业设置:

——建立作业文件;

——建立测段名;

——选择测量模式:“aBFFB”;

——输入起始点参考高程;

——输入点号(点名);

——输入其他测段信息。

D通信设置: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③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按表5.1.4-1

④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取位见表5.1.4-2

⑤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

返测(或往测)。观测时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一组往返侧安排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

(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

⑥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

⑦ -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A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网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B将望远镜对准后机标尺(此时,标尺应按网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C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D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E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⑧间歇与检测

A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尺承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B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逋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C检测成果应在手簿中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D数字水准仪测量间歇可用建立新测段等方法检测,检测有困难时最好收测在固定点上。

⑨水准测量野外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M△≤±1.0 m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w≤±2.0 mm。M△ Mw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n——测段数;

W——水准路线的环线闭合差( mm);

N——水准环数。

(3)水准作业基本要求

①在气象条件变化稳定时进行观测,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 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歇时间不少于2h);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②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③水准路线一般沿坡度小的道路布设,以减弱前后视折光误差的影响。尽量避开跨越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若与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平行,则使水准路线在输电线或电缆50 m以外进行测量,以避免电磁场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④跨越较大河流或水域时,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有关技术要求执行。

⑤观测前30 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网水准器,严袼置平。

⑥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⑦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⑧观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应选用2.5 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壕坑中。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4)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①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

A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

B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

C若A中的重测高差(或B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

D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E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测段。

F符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位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侧,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侧段。

G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A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5.1.5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要求

(1)隧道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为±lmm,读数取位至0.01mm。

(2)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测设。

(3)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5.1.5-1规定执行。

(4)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5.1.5-2

(5)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见表5.1.5-3。

5.1.6 数据传输流程

(1)准备阶段

①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图5.1. 6-1)和“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附表4),要求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②设计单位根据观测断面布设的位置,填写附表6“沉降设计值表”中沉降设计值栏,同步提供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评估单位。

③设计单位提交全线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2)测量阶段

①组织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下节。

②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其中观测手簿文件还需提供纸介质文件,每3月提交1次。

A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

B控制点文件

C观测手簿文件

D高差文仵

E平差文件

F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G平差计算文件

H平差成果文件

③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提供纸介质文件,每1

年提交1次,作为最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组成部分。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

A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B测点荷载一时间一沉降曲线(图5.1.6

④其他文件

A断链表: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B沉降设计值表:评估单位将观测值与设计值相差较大的观测点数据电子文件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设计值表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⑤工作基点复测报告:因牵涉区域沉降,问题复杂,报告的详细组成内容和要求在后面以补充规定形式另行下发。

⑥特殊问题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观测过程中特殊问题报告。对观测过程中发生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监理单位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⑦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报告内容详见第 5.1.6条第2款第3项。

⑧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报告内容详见第5.1.6条第2款;

(3)评估阶段

①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报告内容详见第5.1.6条第2款;

②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

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5.2.1 隧道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1)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 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3)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 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 mm。

5.2.2 观测资料要求

(1)观测资料基本要求

①隧道沉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01 mm。

②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

报送有关单位。

③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其格式详见附表。

④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⑤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

(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Excel(*.xls)格式,图形文件采用CAD(*.dwg)格式,报告采用Word(*.doc)格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

①文件管理。文件管理示意图见图5.2.2。

A施工单位由测量队负责处理观测数据形成文件,逐级上报给工区和标段项目部,以标段为单位汇总后按时提供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B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执行以下命名规则:

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则分别命名为:

“一标段、二标段…十三标段”。

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时间命名,如包含08年10月到08年11月的数据,

则命名为“0810-0811”。

三级文件夹以工区号命名,分别命名为:“一工区、二工区…”。

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别命名为:“一测队、二测队…”。

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2009年3月4日观测则命名为

090304;如当天有4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090304 (1)、090304 (2)、090304 (3)、090304 (4)命名。

五级文件夹内应包含电子水准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和控制点高程文件,以及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表文件、平差成果文件、说明文件。

②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以“标段号一工区号一测队号一观测日期,后缀名”的格式为准。例:一标段 2 工区 4项目部在08年10月11日进行的观测文件,文件名可命名为“1-24 -081011.dat 或1-1-2 -081011.gsi”。原始观测文件常见形式一种为Leica DNA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gsi格式的文件,另一种为Trim -ble Dini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dat格式的文件,两种文件格式不同。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同由仪器白动生成,计算人员不得改变。

③控制点文件命名规则

控制点文件名应与相应的观测文件名同,仅在后缀名上加以区分,控制点高程文件以.BM1为其后缀名。例:观测文件名为1-1-2-081011.dat或1-1-2-081011.gsi,其相应的控制点名应为1—1—2-081011.BM1。

BM1文件的格式如下: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④其他文件命名规则

其余文件均根据原始观测文件与控制点文件进行计算得出,文件名均与观测文件名同名,根据不同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

观测手簿文件:1-1-2 -081011.xls

高差文件:1-1-2-081011.hdf

平差文件:1-1 -2

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1-1-2 -081011.gco

平差计算文件:1-1 -2-081011.oul

平差成果文件:1-1-2-081011.our

⑤说明测量时的天气情况,温度,另外对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超限重测测点破坏后恢复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

要求以上文件以纯文本格式提供,详细要求见附件3。

(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①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为保证每个观测点的编号均为全线唯一的,同时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

里程采用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公里标,后3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编码采用l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1位阿拉伯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

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5.2.2-1

例如,DK40+ 100. 25断面的隧道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00401OOH1。

②隧道测点均采用相应的中心里程。

③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要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省略。

④转点输入

所有转点均以“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

⑤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A工程类型:隧道

B测点的类型有:隧道观测标

C测点位置:按照表5.2.2-2输入

D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0。

E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5.2.2-3表填入。

F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m。

G处理深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深度,对于换填输入换填厚度,单位为m。

H工裎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称,例如:××隧道等。

I测点属性填写要求不同类型的观测点需录入的属性信息有所不同。

⑥附表1-附表7数据录入通用要求:

A观测期次

整型数据,根据观测的期次依次填入“1 2 3-”,观测期次必须连续。

B观测日期

日期型数据,格式为“年一月一日”,其间用英文短划线“一”连接,年为四位数,月和日是两位数,例如:2008 -08 -01 2009 -06-12。

C两次观测间隔

整型数据,输入与前一期观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0。

D累计天数

整型数据,各期次观测间隔天数的累计,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0。

E本次高程

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高程值,单位为m,保留小数点后5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的高程值即为该观测标的初始值。

F本次沉降

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测点的沉降值,单位为mm,保留小数点后2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G累计沉降

浮点型数据,各期次沉降值的累计,单位为mm,保留小数点后2位,

第一期观测时输入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H沉降速率

浮点型数据,由“本次沉降”除以“两次观测间隔”得到,单位为mm/d,保留小数点后3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0。沉降速率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I施工阶段

输入各期次观测时的施工阶段(施工状态或者工况],各种工程类型的施工阶段可按表5.2. 2-5填写。施工阶段和沉降评估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按照下表格式填写。要求每次数据处理完成后必须立即填写该项,以免时间久后发生错误。

G备注:据需要输入备注信息。

5.2.3 观测频率要求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沉降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②第二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③第三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

④沉降观测频率根据阶段不同而确定,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差值不宜大于l mm。具体见表5.2.3。

6沉降评估

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采用统一的《沪昆客专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一时间一沉降曲线,见图6.1.1。

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绂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Ⅳ~Ⅵ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6.3评估方法

6.3.1 数据处理

(1)观测数据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铺设二期恒载前铺设二期恒载后,钢轨锁定前钢轨锁定以后。

(2)区段分析

对于一座隧道不仅要控制隧道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路桥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得m隧道的整体分析。

6.3.2评估分析

(1)岩石地基等良好地基的隧道,设计和观测沉降量小于5 mm时,可考虑不再进行预测评估。

(2)隧道沉降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

(3)根据隧道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 92。

(4)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

(5)隧道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o。)——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6)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 mm。

6.3.3 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包括:规范双曲线法、修正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指数曲线法、遗传算法双曲线 Verhulst算法、Asaoka算法、灰色系统GM(1,1)算法。

7 其他

(1)观测仪标保护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等,观测标位置应做醒目标志等措施以保证观测仪标的长期功能及安全要求。

(2)沉降观测应按照规定时间和频次要求严格执行,并定期复测避免沉降异常。

(3)观测数据中应将各加载阶段标识清楚,避免数据分析时造成误判。

(4)应加强对观测标的定期检查并严格落实,如m现观测标被敲击挖橇丢失等情况时应及时恢复并进行复测。

(5)无砟轨道铺设前可根据具体情况如各段落铺设轨道的间隔时间相差较大或沉降非常敏感地段等适当增加观测频次,为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8安全要求

(1)测量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禁止跑跳,要注意来往车辆,要注意脚下是否有障碍物,以保证安全,吊装区内作业时应设监护人员,严禁吊物下作业。

(2)密林丛草间进行施工测量时,应遵守护林防火规定,严禁烟火,并需预防有害动植物伤人。

(3)在公路和交通繁华的道路上作业时,尽可能缩短作业和仪器在通路停车部位上停留时间,并据现场情况采取防护警示措施,避让车辆,必要时设专人监护。

(4)临近既有线施工时,要严格执行既有线施工安全操作规程,所有测量入员均要进行既有线施工安全培训教育。

(5)在影响既有线范围内施工时,测量作业人员戴白色或黄色安全帽,在轨道上作业时必须穿黄色防护服背心。作业人员严禁在既有线范围内戴红色安全帽,穿红色衣服。

(6)在既有线旁测量放线时,严禁使用钢卷尺等金属测量工具测量既有线线路轨距;穿越铁路时应遵守“一看、二慢、三通过”原则。

(7)在施工现场测量时,必须注意周围的吊车及机械电气设备,不得在机械运转范围内作业,防止发生事故,必要时必须停电,机械停止运作后再作业。

(8)上下沟槽基坑应走安全梯或马道,在槽基坑底作业前必须检查槽帮的稳定性,确认安全后再下槽到基坑作业。

(9)测量人员在高空地面立尺时,必须注意上下左右的电线,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伤人。遇雷雨时不得在高压线、大树下停留。

(10)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精神衰弱、视力不佳、饮酒、睡眠不足者,禁止参加高空作业。

附件:

沉降观测用表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 表2

工程名称:

测 自 至 仪器型号: 编号: 观测时间: 年 月 日 气温 : 天气 :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日期: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附表1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附表20

测量:年月日复核:年月日负责人:年月日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附表10

测量负责人:年月日复核:年月日监理:年月日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 ........................................................................................................................ 总则 3 二、 .............................................................................................. 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3 三、 ......................................................................... 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 四、一般规定 (4)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5) 八、沉降观测频度 (5)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6) 十、组织与管理 (7)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3个月。 5、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的气泡式水准 仪,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6、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专项办法

欢迎阅读 路基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1、目的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是路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降观测对控制和保证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确保完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堤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 2、 3、 4 4.1 备各种用表、埋设沉降标等工作。 观测计划内容包含观测工作人员名单、仪器的厂名型号、编号,水准尺类型编号(如无出厂编号的,可自行编号)及沉降观测点与水准点注记图。 4.2水准点的布设

水准点分地面水准点、桥上水准点、盖板箱涵上水准点三种。埋设要求如下:(1)地面水准点 地面水准点密度应满足沉降观测断面的要求,一般为每200m一个,保证一个测站视距不超过80m。水准点设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标石标志应符合有关测量规范要求,编号应统一。 (2 1~ 4mm。(3 4.3 4.4 观测应使每次观测条件相同,以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为此应做到五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司镜及持尺者)固定、水准尺固定(置于水准点上的后视尺也应固定),若需转点也应固定。 4.4 外业手簿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应做到记录认真,字迹清晰、整洁,

格式统一。记录不得转抄或涂改,若观测记录数据有误,应在观测记录时立即将错误数据用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数字,正确数字及被划去数字,均应清晰可辩。手簿及其他资料应由专人保管,以备查。 5、路基填筑期观测 路堤填筑期指经原地面处理或设计规定的地基处理后,开始填土至填土完成(非 5.1 铺5cm 2cm 附图: 为了使沉降板不受破坏,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对被土压埋的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对关曲至南公路进行建设,对于沿线城市建设和韶、赣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沿线软土地质条件差,软土主要分布在K98+517~K98+940段,土性变化复杂,使得在关曲至南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及运营期间地基变形和稳定性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监视地基的动态变化,来检验设计地基的加固及拼接效果,为路基填筑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定量的参考数据,保证填筑过程中路堤的安全,保证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满足行车要求。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点布置原则 为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路基及构造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通过观测数据判定路基的稳定性,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如下: (1)软土路段每400米左右、非软土路段2000米左右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所有大、中、小桥桥头位置原则上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3)所有构造物路段原则上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4)填土高度大于4米,设计总沉降量大于60cm的路段及桥头两侧,分别在路肩及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5)填土高度在2~4 米,设计总沉降量小于60cm的路段,视情况在路肩及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6)填土高度小于2米的路段及构造物,仅在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7)地基处理方法过渡路段需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在地质情况明显变化路段,应分别布置沉降观测点进行对比。 (9)根据业主要求,在高填、深厚软基路段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确定 本方案依据施工图设计,确定各观测断面及观测点如下表: 沉降观测点设置表 3、沉降标的制作及埋设 ⑴沉降标的制作 项目部应按表1位置逐一布设沉降标。沉降标请按图1加工。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 路基沉降观测细则 (DK0+000- DK131+434.12) 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年十一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总则 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 列要求: (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 点位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

(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 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 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用科傻软件平差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和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路线、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当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检,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丄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标二 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o—年一月 目录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3) 1 适用范围 (3) 2 作业准备 (3) 2.1 审核图纸 (3) 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3) 2.3 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3) 2.4 仪器设备配备 (3) 2.5 人员配备 (3) 3 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 3.1 编制依据 (3) 3.2 一般规定 (3) 4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 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4) 4.2 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4) 5 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 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4) 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5) 6 沉降评估 (19) 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9) 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20) 7 其他 (21) 8 安全要求 (21) 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2)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4)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 变形观测工作。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 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 米;郎坡隧道全长298 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 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 米。 2 作业准备 2.1 审核图纸 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2.3 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 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 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因此,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的精度要求具体如下: (1)不低于DS05级的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1台(0.3级) (2)数字专用条码尺1 对、尺垫1 对、电脑一台、沉降观测软件l 套。 2.5 人员配备 测量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分组,隧道组测量人员3 人。测量人员必须经培训后上岗,由 吴保利主管。组长:徐鹏飞组员:周振卫、韩初露 3 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1 编制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 号)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 754 号)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 (6)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7)沪昆客运专线设计文件 (8)铁道相关规定 3.2 一般规定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目录 目录 1.编制依 据 (1)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 容 (1) 2.1.1任务范 围: (1) 1工作内容: ..................................................................... 2.1.23. 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 求 (2) 2...................................................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1.1 3........................................... .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3................................... .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5) 5 .............................................................. 5.1.1(一)一般规定 5 ............................................ 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7................................................... .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9...................................................... 5.1.5. (五)沉降观测频度 10.5.1.6......................................................... (六)沉降评估 136.2. .................................................... (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13沉降 评估所需资料6.2.1 ..........................................................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新建成都至蒲江铁路站前工程CPZQ-3标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至蒲江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适用范围 (1) 二、工作依据 (1) 第二章组织管理 (2)

一、组织机构 (2) 二、职责分工 (2) (一)分部 (2) (二)各工区 (2) 三、设备机具配臵 (3) 四、工作程序 (3) 第三章建网要求 (4)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4) 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臵要求 (6)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 第四章路基工程 (11) 一、一般规定 (11) 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1) 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4) 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6) 第五章桥涵工程 (20) 一、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0)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 第六章过渡段工程 (26)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6)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6) 三、观测技术要求 (26) 第七章隧道工程 (27)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7)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8) 三、观测技术要求 (29) 第八章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30) 一、数据的管理 (30) 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32) 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8) 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40) 附件三:附表 (41)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1)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42) 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3)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44)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5)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6)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7)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8)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9)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50)

公路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项目部 XXXX年XX月XX日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 5、设计图纸; 6、设计院交桩成果; 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 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 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 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YGZQ-2标中铁二十五局四分部 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编制范围及编制依据 1.1为统一规范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YGZQ-2标段四分部范围(起止里程:DK390+429~DK396+401.5)内的桥梁、涵洞、路基(含过渡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确保观测质量,为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本分部各工点名称如下:下坝双线大桥、甘蔗园1号隧道、甘蔗园2号隧道、大羊山1号双线中桥、白腊寨1号隧道、大羊山2号双线大桥、白腊寨2号隧道、白腊寨1号四线大桥、白腊寨站场、白腊寨2号四线大桥、营盘山隧道。 1.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⑷《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 ⑸《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二、组织机构及人员、设备配置 中铁二十五局四分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由分部人员及各架子队技术人员组成,沉降测量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及人员见下图:

2.1人员配置: 组长:卿德文 副组长:张隆嘉、王亚东、曹锟 组员:唐璜、贺迎军、刘伯俊、胡尚力、王佳、范志强、王小飞、罗岳中、王志强、肖凤武、汪崇祥、熊锟、赵俊辉、高波 2.2设备配置: 电子水准仪:DINI03 1台 全站仪:莱卡TCRP1201+ 1台 莱卡TS06 1台 2.3小组人员岗位职责: 2.3.1沉降领导小组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做好各项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负责; 2.3.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保护工作,负责各种监测设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中铁五局成绵乐客运专线乐山二项目部部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一)路基观测标 (1)沉降观测内容 一)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三)过渡段沉降观测 四)涵洞沉降观测 一路基 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便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5)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断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断面。 (6)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及元件布设 1、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2、Ⅰ型监测断面: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3.2m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三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 路基面宽Ⅰ线 Ⅱ线 线间距 沉降观测桩 3.2 3.2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沉降板 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堤 路基本体 50%的Ⅰ类断面设置 可压缩层硬层

新软基处理沉降观测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 - 2 - 二、编制依据 ..................................................................................... - 2 - 三、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原则 .................................................. - 3 - 四、路基沉降观测内容...................................................................... - 3 - (一)路基沉降总体要求...................................................................................................- 3 - 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3 -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 3 - 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5 - 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6 - 5、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 .......................................................................- 7 -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9 -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 9 - 2、一般规定 ...............................................................................................- 9 - 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 - 10 - 4、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 - 10 - 5、监测断面布置形式 ............................................................................ - 13 - 6、断面观测的基本要求 ........................................................................ - 15 - 7、执行标准 ............................................................................................ - 16 - 8、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 - 18 - 9、观测频率 ............................................................................................ - 18 - 10、统计、汇总 ...................................................................................... - 19 - 11、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 - 19 - 12、测点保护 ...........................................................................................- 20 - 五、监测数据分析 ....................................................................... - 20 -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1、软土分布及特性 本合同段软土分布于K9+000—K11+500,主要由低液限淤泥质粘土和松散砂土组成,砂土极松散,软土厚1~2米。据土工试验资料,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水量W=25.4%,天然密度ρ=1.95g/cm3,孔隙比e=0.915,IL=1.21,压缩系数a0.1-0.2=0.5MPa-1,压缩模量Es=3.49MPa,固结快剪内聚力Cg=12KPa,固结快剪内摩擦角Фg=2.8o,各级压力下垂直固结系数Cv50=0.93×10-3cm2/s,标准贯入击数N63.5=2击。 2、设计要求 2.1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2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3 每20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桥头段每5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第一个监测断面设置在桥头搭板末端。按照路基横断面图测放出路肩沉降板、路中沉降板、位移边桩的具体位置。 2.4沉降观测板采用500 mm×500 mm×10mm的方形钢板为底盘,用内径40mm的镀锌铁管作测杆,将测杆焊于底盘中心,测杆与底盘连接处,用对角布置的4条Φ12钢筋(L行,边长100mm×100mm)帮焊。测杆第一节长1m,以后每节长度约1-1.2 m用水管接头(标准件)连接。位移边桩位采用1500mm ×100 mm×100 mm的砼预制桩。位移边桩埋设地下部分不小于1.2米,外露部分不小于0.1米。 2.5路堤沉降:在路基施工前,用DSZ3型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板的原始高程。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沉降,并做好详细记录。 2.6地表土水平位移:在路基施工前,用全站仪采用坐标法测量位移边桩的坐标。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位移边桩的位移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2.7监测频率:试验段开始填筑后,填筑期间每日观测2次。 2.8监测工作时间进度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与施工紧密结合,确保整个工作协调进行。路堤中心线的沉降值应小于10mm/天,位移边桩的位移小于5mm/天,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 2.9设计预压时间按6个月考虑,但实际预压时间应根据沉降观测及稳定要求确定,但至少保证预压一个雨季以上。本项目开工后应优先安排软土地基路段路基土石方的工程施工,确保预压效果。 3、处理路段及方案 本合同段的软土路基分布情况及处理方案,具体见下表: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向莆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向莆铁路公司工程部) 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 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公路沉降观测方案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及配套工程南浔段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项目负责:汪道静 编写: 邱良鹤 审核:王志刚 审定:郭云飞 提交单位: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湖州项目部 提交时间:二〇一五年九月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及配套工程南浔段路基 沉降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工程起点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项目起点与老318国道(桩号约为K119+000)相交,向北通过南浔跨线桥与规划道路相接,向南通过南浔五桥互通跨长湖申Ⅲ级航道,终点接湖州申苏浙皖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连接线,与湖盐公路相交,终点桩号为K33+164,主线全长33.164公里,旧馆连接线长约2.3公里,升山连接线约1.0公里。设计速度主线为80公里/小时,连接线为60公里/小时。 ? 2 技术标准及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 3 水准基点的布设、施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其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基准,各路段由其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本工程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Trimble Dini0.3mm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进行施测,内业使用NASEW V3.0软件进行平差。 3.1水准基点的布设 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域外的位臵进行埋设。水准基点标识设臵如下所示: 3.2水准基点的施测 本工程采用单程双测的方法对各路段的水准基点进行闭合水准测量,

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下载至计算机,使用NASEW V3.0软件进行平差。 数据分析表明,本次水准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所有水准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4沉降观测 4.1沉降板的布设 沉降观测采用布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沉降板布臵在左路肩、路中、右路肩三处。桥头路段布设1-2个观测断面;箱涵路段布设1个观测断面;一般路段布设间距为100-200m。沉降板布设示意图如下: 沉降板由有底管、接头、连接管、管堵组成,材料为A3钢;护套筒的组成与沉降板相同,材料也为A3钢。焊接均采用连续焊接,焊缝高度大于连接板厚度。沉降板,测杆连接高度4m,倾斜度小于1度。 在埋设点时,挖一500×500×200mm左右的土坑,坑内用30至50mm黄砂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