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匮条文

金匮条文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制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制肺;肺被制,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2、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杂病病机)
3、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治治则)
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痼疾加卒病治则)
5、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审因论治治则、攻所合)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一、痉病主要脉证
1、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2、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二、分类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三、证治
(一)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二)刚痉 (开泄腠理,解表祛邪,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三)阳明实热痉
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四、湿病证候与治则
1、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2、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五、湿病证治
(一)寒湿在表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朮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朮汤方
(二)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三)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益气除湿)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六、暍病证治
(一)伤暑热盛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一、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二、治则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三、证治
(一)主方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四、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

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证治
(一)疟母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历节病证治
(一)风湿历节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朮(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二)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血痹重证 (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二、虚劳脉象总纲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三、虚劳证治
(一)虚劳失精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
(二)虚劳腹痛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三)虚劳腰痛)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四)虚劳风气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五)虚劳失眠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二两)
(六)虚劳干血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蝱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蟅虫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 虚热肺痿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益气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二、虚寒肺痿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三、邪实气闭(肺痈)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四、瘀热蕴肺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清肺化痰,活血排脓)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五、血腐脓溃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排脓解毒)
桔梗汤方 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六、寒饮郁肺(咳嗽上气)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七、痰浊壅肺 (涤痰除浊)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八、饮热郁肺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九、寒饮挟热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

二两)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清泄肝胆,养血和胃)
奔豚汤方 (芩芎芍李根当葛草半姜)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胸痹证治
1、主症主方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2、痰饮壅盛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3、气机郁滞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朮(各三两)
4、急证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二、心痛证治
1、阴寒痼结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虚寒性腹痛证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二、实热性腹痛证治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三、证治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 (通腑行气除满,解肌调和营卫)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二)里实兼少阳证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三)里实胀重于积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四)里实积胀俱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五)寒饮逆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六)脾胃虚寒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温补建中,散寒止痛)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七)寒实内结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温下)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四、寒疝证治
(一)阳虚寒盛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二)血虚寒滞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养血散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