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30-36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叶立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山东省青岛市266555)摘要: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关键词:系统科学;理论突破;建构论;跨学科;整体论;生成论;关系论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

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整个科学理论层次的重大变革。对理论突破的系统分析足以充分展现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两种范式在理论层面的本质差异。系统科学范式引起了人类世界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巨大转变。对系统科学理论突破的探讨是理解这种新的学科范式的重要内容,也为理解其带来的哲学变革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形而上学基础、学科定位、认识论原则的转向、贯穿系统科学的灵魂,以及关注对象的转变五个方面深入阐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五个方面内在相互关联具有一致性,共同展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

1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系统科学实超越还原论,使得整体论成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自近代科学形成以来,还原论一直是其最核心思想,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原论的局限开始逐渐显露,20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系统科学在科学领域彻底突破经典科学的还原论传统,实现了向整体论的转变。从最一般意义上,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在不丢失其主要性质的前提下被分割为其组成部分,[1]其性质必然不可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的科学”[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涉及到全球性问题,还原论方法不能解决,只能求助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2]即系统科学方法,因此,科学的发展必须超越还原论。

系统科学是一门具有明显整体论性质的学科。从系统科学产生开始,整体论就是系统运动的主要根源之一。[3][4]从系统科学的特征可看出整体论的重要地位,Germana认为“系统科学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科学范式”,[5]李曙华认为系统科学是探讨“整体”或“整体性”的科学,

[6]许国志等人认为“整体观点是系统思想最核心的观点,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性的科学”,

[7]陈忠等也提出“事物的整体性就成了系统科学最核心的问题”,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的科学。[8]

系统科学超越还原论,并非以整体论代替还原论。渗透进几百年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还原论思想还能够继续推进科学研究,但是出现了诸多还原论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体论的研究思路做补充,整体论的观点和还原论的观点是互补的。[9]系统科学超越还原论,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方法必须都考虑,这有别于经典科学单独依赖还原论。[10]在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下,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则与科学内在的简化原则相结合必将导致科学发展的一种新的还原论

模式——整体论观照下的还原论和还元论,[11]笔者认为整体论观照下的还原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子系统的还原,[3]而不是向部分或要素的还原。

系统科学的整体论转变使得在科学研究中更加关注系统整体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使得系统与环境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直接促成了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研究对象,即实物性到关系性的转变。整体论的研究思路尤其适合对生命体的研究以及涉及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的研究。

2跨学科:系统科学的学科定位

从单学科到跨学科、从学科分化或破碎到学科的综合,突破经典科学学科边界,最终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科学统一是系统科学最重要的理论目标。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科学的跨学科性质是针对经典科学学科而言的,对于系统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来讲,自然不存在所谓的跨学科性质。反过来看,系统科学的跨学科性质对于经典科学而言同样成立,后者是对前者的跨学科研究。

从创立初衷看,贝塔朗菲创立该学科以来,系统科学就具有极强的统一科学的性质,它主要是处理一般系统问题的学科,那必然导致它跨越传统学科边界,成为相对于经典学科而言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或横断学科性质的学科。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化学、生物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的隔绝,使之建立起了新的联系”[12]。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框架用于对不同学科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国际系统科学学会的现代五大目标之一。[13]诸多学者也都认识到了系统科学具有的这种学科性质,[14][15]其跨学科定位是其对经典科学的主要影响[4];从研究思路看,整体论是其思考的起点,这一出发点必将导致系统科学跨越经典科学的边界在整体论的高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理论的发展脉络看,它是从诸多经典科学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形态,其理论形成之后又回到各门经典科学中去,[3][14][15][16]因此必然使得该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从研究对象看,无论其对象是处理“有组织复杂性问题”,还是研究系统的“关系性”,都必然涉及诸多类型的系统,如物理系统、生物系统、化学系统等,或诸多类型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那么必然导致系统科学具有跨学科性质;从方法论角度看,系统方法论是研究“各种一般系统的类别和处理与这些系统类型有关的问题的连贯一致的方法的集合”,[17]使得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被应用到解决各种系统问题中,从而具有跨学科性质;最后,从目标或解决的问题看,为了处理全球性的复杂性问题,必然涉及跨学科问题,单一学科的经典科学模式一定存在无能为力的地方,系统科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能模式。另外,国际系统科学学会也明确提出“探讨各个领域中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的同型性,帮助跨领域转移的使用”的目标。[13]本文以学界诸多论述[18][19][20]为基础把系统科学的跨学科性质总结为四方面:一是系统科学形成于多学科,从而使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二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多学科,Troncale提出的系统科学谱系图[21]可见端倪,从而必然导致其具有跨学科性质;三是系统科学可以被应用到诸多经典学科中,其理论和观念已经渗透和应用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四是系统科学完全打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重新划定边界,对于经典科学来讲任何一个系统科学的分支都明显具有跨学科性质。

系统科学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划界,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划界,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或工程技术的统一。系统科学思想不一定主要来源于但是一定开始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绝大多数学者也把它划入自然科学的行列。自然科学是理论科学的一大门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其目标,它并不直接涉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及演化。系统科学则不然,它不仅关注自然界的复杂性问题,更加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跨越这些认识世界的学科边界,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统一性问题。经典科学不关心科学本身具体的应用,或对改变世界的影响,系统科学则不然,它具有极强的问题指向性,用Warfield的话讲,系统科学必须服务于所

有的问题情景,核心目标是为问题情景提供一条解决路径,而不管其出自哪个学科和本质是什么。[22][23]由于其问题情景的目标指向必然导致系统科学除了具有认识对象世界的功能之外,还拥有重要的改变世界的功能,从而实现理论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统一。在国际系统科学学会和Bailey提出的系统科学的十个目标及十个挑战[13]中可以明显看出系统科学具有的贯通传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理论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特征。因此可以说,系统科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理论科学的地位,使之向综合科学的方向演化,从而也使得科学的地位逐步超越认识客观世界的目标,向包括认识对象世界和解决世界问题的方向转化。

系统科学实现的学科综合又可划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科学自身内部的综合。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二是科学与哲学的综合。二者历来存在明显界限,前者是解决形而下问题,后者是解决形而上问题,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二者的界限将会被逐渐填平;三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综合。在西方科学与哲学界,自从科学与哲学产生以来,二者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这种对立引起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系统科学将实现把人融入自然,置入更大系统当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系统科学这种跨学科性质引起的学科综合也必将为彻底打破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提供一种可能路径。

从系统科学的具体功能来看,从经典科学的单学科发展模式到系统科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综合模式的跨越必然提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域。单学科模式只能解决单学科涉及的问题,而当今诸多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多学科,必然涉及多学科问题,经典科学的理论模式不足以解决该类问题,系统科学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同时,系统科学范式作为一把保护伞,又可以成为跨越多个学科的交流渠道,[21]从而实现各学科中具有适用性的理论与方法的跨学科应用。另外,系统科学范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经典学科分裂所引出的诸多问题提供一种解决路径。

3建构论:系统科学认识论原则的转向

系统科学在科学界第一次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使得建构论日益成为系统科学界的主流观点。系统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是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某种意义上,系统科学就是一门认识论领域的学科。[24]这一理论突破首先回答了系统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认识论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在科学界,科学家一直生活在实在论的世界中。有关实在论观点的含义,郭贵春等人进行过详细分析和阐述。[25]系统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主张,出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转变的迹象。某种程度上看,建构论是从康德开始的,按照他的说法,“科学并不是同自然进行对话,而是把自己的语言强加于自然”[26]。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目标的改变是出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经典科学的根本目标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以客观存在的世界为主导,那么科学家就必然会在实在论视野下研究客观世界,发现科学规律;系统科学的目标[13]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再强调以客观世界规律为基础,而是重点强调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解决问题,这种转变对理论的需求已经不再强调其客观性,而是强调其适用性,必然为科学的建构论打开大门。当然,这并不是说建构论已经成为了系统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根基,也不是说所有的系统科学家都支持建构论观点,而是开始出现了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建构论的。原来只是哲学领域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的观点,现在已经开始转化为科学家的观点,并在建构论的观点下建构科学理论、解释和改变[27]对象世界,这必将成为系统科学在科学领域引起的重大变革。

在系统科学界,建构论已经逐渐成为了系统科学界的主流观点。[28]坚持建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原国际系统科学学会主席Klir。他明确提出他的理论是以Glasersfeld的建构认识论为基础。[28]Glasersfeld的激进建构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回答关于理

解实在、真理、语言和人的问题。”[29]他打破了传统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论,在这里,知识不再反映“客观的”本体实在,而是专门的反映由我们的经验构成的世界的一种秩序和组织。

[8]3他的建构论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30]关于系统的存在有两种观点,实在论和建构论。[3]实在论设想系统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经常被看做“真的世界”;根据建构论观点,“所有系统都是人工抽象物。它们不是自然呈现给我们被我们发现的,而是我们通过感知和精神能力在经验领域内的建构。要求与真实世界对应的系统概念是虚幻的,因为没有办法核实如此的对应。除了通过经验以外我们没有机会接近真实世界。”“根据这种观点,建构论不处理关于真实世界的本体论问题。它意指认识的理论,不是存在的理论”,它是“以有用的方式组织我们的经验。一个系统如果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些目标,那么它就是有用的,例如,预测、回溯、控制、做合适的决策等”。[28][3]把一般系统论应用于经济学的Boulding也持建构论观点,在他看来,“系统没有必要与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相联系。它研究所有从任何具体情景和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可以想象到的关系。”[31]在Gigch等人的系统科学分类学中,对系统科学进行了本体论和概念论的划分。作为本体论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系统是以实在论为基础的,系统特质是实体内在具有的特征,知识是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作为概念论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系统被定义为理论的建构,知识可以先验的获得,对应的系统科学是通过观念和模型刻画的一组知识。[10]这体现了系统科学知识两种哲学根基的对立与并存。Bhola在探讨系统科学的原理时也谈到建构主义的思考是不可言说的系统思考假设,因为系统…边界?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被系统思考者在主观的内容上为了专门的需要建构起来的。[32]Vámos在一篇访谈文章中提到,在系统科学中,一个模型应该与目前的证据和科学研究标准相符合,它从来不应该是关于真实世界最终真理的一个映像,甚至不是关于现象的,这种建构论观点应该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哲学观点。

[33]Troncale在阐述系统科学四个研究领域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其观点的建构论特征。[21]

建构论观点为系统科学知识如何可能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路径,为系统科学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这里的建构论一方面是在认识论方面与实在论相对应的建构论,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建构论。系统科学的建构论观点首先会避免自身可能性探讨带来的诸多争论,因为系统科学存在的前提是系统的存在,而系统存在的合理性论证、如何辨识存在的系统[3]及其范例一直是系统科学领域极具争议性的难题。建构论观点可以很好的搁置争论,同时也不影响理论研究的进步。建构论观点会使系统科学摆脱科学实在论客观世界优位的束缚,为其发展提供自由空间,更好的完成系统科学提出的问题指向的学科目标。

由于建构论观点的诸多差异,必然导致系统科学的建构论观点出现不同。从康德的建构论观点,到后来科学社会学中兴起的社会建构论,再到吴彤教授提出的实践建构论观点等。当下系统科学界,比较认可的是Glasersfeld的激进建构论,从知识来源的角度,笔者也同

意该观点。但是从知识形成过程的角度,本文比较同意吴彤提出的实践建构论的观点,他对“建构主义的实践系统观”的说明可以清晰展现这种建构论的主要观点[34]。

4生成论:贯穿系统科学的灵魂

系统科学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自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以来,不同程度的生成论思想经贯穿系统科学发展的始终,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经典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系统科学则突破了构成论,实现了向生成论研究传统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构成了一场新的巨大的科学革命。[35]自然界绝非简单构成的,生成性也许是自然界具有的最本质特征。那么为了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解决世界问题,从构成论的经

典科学向生成论的系统科学转变势在必然。作为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系统自身具有涌现性或生成论特征,[36]系统整体具有的涌现性是系统科学生成论特征之源,因此必然导致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是一门具有生成论性质的科学,或直接叫“生成科学”[35]。系统科学各论也充分体现着系统科学是一门生成科学,如耗散结构的形成、超循环的特性、分形的生长、元胞自动机都体现了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特征。

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已经开始认识到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特征。上文提到的李曙华是国内外第一个明确主张系统科学是生成科学的学者,他认为系统科学开辟了探索系统生成演化的新方向,[30]6她进而提出了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37]苗东升对“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38]进行过专门探讨。许国志主编的《系统科学》中也明确提出“系统科学是探索整体涌现性发生的条件、机制、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它来造福人类的方法的知识体系。”[31]7Checkland认为在系统思考的世界,“涌现特性”是其区别于经典自然科学的重要特征。

[23]19在由Mandel发起的系统科学国际会议(多伦多,2000)上,在对“系统科学原理有哪些”的回答中,部分学者的观点明显体现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特征。Mandel提出系统科学研究物体相互作用形成涌现整体的关系;Sabelli认为“共同创造原理”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原理,他的共同创造思想也体现着生成论特征。[12]32

认识到了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特征在具体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对象世界的生成性,可以使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认识到了系统的涌现性,在具体研究中会引起科学家对涌现问题的关注,进而深入认识涌现性特征及其产生的机理。另一方面,生成论特征的系统科学也复活了经典科学之下“死”的世界。系统科学的生成论是整体论的视角下关系的生成,上文整体论的形而上学基础就成为了生成论的理论前提,下文关系论转向也就成为了生成论转向的必然结论之一。

5关系论:系统科学关注对象的转变

系统科学实现了从实体论向关系论的转变,对经典科学实体论的超越是系统科学突破的重要方面。从实体论到关系论的转变不是用后者代替前者,而是实现对前者的超越。Rosen 对系统的“实物性”和“关系性”的分析[39]是研究系统科学从实体论到关系论转化的理论前提。经典科学重点关注系统的“实物性”,也涉及系统的“关系性”,是物性依赖、关系性独立的;系统科学重点关注系统的“关系性”,同时并非不关注系统的“实物性”,是物性独立、关系性依赖的。正像Klir的观点,系统科学的领域是关于所有种类关系的特性,系统科学的知识是关于各种系统的关系特性的知识,系统方法论是解决系统的关系特性的方法的集合,总之,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的关系性。[17]14经典科学主要指向系统的实物性特征,系统科学则主要指向系统的关系性特征。[6]28Mandel也曾经强调经典(还原论)科学研究主观上孤立的作为元素实体(或物体)的对象,系统科学关注关系;经典科学强调物体,另一方面,系统科学强调物体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涌现整体的关系。[12]32陈忠也曾经明确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科学是一门关于关系的学科,它的目的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系统空间上的内外和时间上的前后关系的研究是系统科学的核心。”[32]8系统科学所实现的从实体论到关系论的转变为更深入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实世界除了实体的本体论存在之外,还存在着关系的本体论存在,[40]为了全面准确理解对象世界,除了经典科学提供的对系统实物性的研究以外,必须求助于系统科学对关系性特征的研究,实现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互补,达到深化认识对象世界的目标。系统科学的关系论转向为其实现跨学科特征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超越实体,研究关系实现跨学科目的;同时关系论转向也是系统科学生成论特征的重要途径,通过关系得以生成或关系本身的生成论特征构成了贯穿系统科学的灵魂,即生成论。

相对于经典科学理论而言,系统科学实现了五大理论突破,这五个方面共同展现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精髓。整体论为系统科学提供形而上学基础、建构论使得系统科学知识得以可能、跨学科展现系统科学的学科特征,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特征是其理论的内在核心特征、关系论转向是系统科学实现突破的外在表征,二者共同构成了系统科学理论突破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Ackoff, Russell L. Foreword.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M]. Revised Edition. By Charles G. Schoderbek, Peter P. Schoderbek, and Asterios G. Kefalas. Dallas: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

1980.viii,viii.

[2]Smith, David. “Systems Science-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A] Systems Science: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C]. Ed. Frank A. Stowell , Daune West & James G. Howell.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1.

[3]Klir, G. J. Facets of Systems Science[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1,22,23,24,4, 52,43,162.

[4]Klir, G.J. “Systems Science: A Guided Tour.” [J]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 1.1(1993):27-58.

[5]Germana, Joseph. “The Whole and Main Ideas of Systems Science.” [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7(2000):311-313.

[6]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42.

[7]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1,22.

[8]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232.

[9]Goguen, Joseph A., and Francisco J. Varela“Systems and Distinctions; Dua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A] Facets of Systems Science. [C] Ed. George J. Klir.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1.351.

[10]Gigch, J. P. van, and N. J. R. A. Kramer. “A Taxonomy of Systems Science.”[J]Int. J. Man-Machine Studies. 14(1981):179-191.

[11]李曙华.生成论与“还元论”——生成科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原则[J].河池学院学报2008(1):1-5.

[12] [比]普里戈金.沈小峰等译.从存在到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

[13]Bailey, Kenneth D. “Fifty Years of Systems Science: Further Reflections.” [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2(2005):355-361.

[14]Klir, G. J., and Elias, D. Architecture of Systems Problem Solving[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2003,4,5,4.

[15]Flood, R. L. & Carson, E. R. Dealing with Complex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Science[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32,7.

[16]M?Pherson, P.K. “A Perspective on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philosophy.” [A]Systems

Thinking(Volume I): General Systems Theory, Cybernetics and Complexity[C]. Ed. Gerald Midgley. SAGE Publications, 2003,129.

[17]Klir, George J. “The Emergence of Two-dimensional Scienc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J]Systems Research. 2.1(1985):33-41.

[18]Laszlo, E. Systems Science﹠World Order: Selected Studies[M]. Pergamon press,1983,ix;

[19]Checkland, Peter. “Systems Science.” [A]Systems Science: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M]. Ed. Stowell, Frank

A., Daune West & James G. Howell.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7-10.

[20]Xu, Li D. “The Contribution of Systems Science to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17(2000):105-116.

[21]Troncale, Len. “The Systems Sciences: What are They? Are They One, or Many?.”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37(1988):8-33.

[22]Warfield, J. N.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Science[M].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06,378.

[23]Warfield, John N. “A Proposal for Systems Science.” [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2003):507-520.

[24]Gigch, John P. Van. “Systems Science, the Discipline of Epistemological Domains, Contributes to the Design of the Intelligent Global Web.” [J]Behavioral Science 35.2(1990):122-137.

[25]郭贵春.科学实在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比]伊?普里戈金, [法]伊?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90.

[27]叶立国.试论高技术与人的异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53-57.

[28]Klir, G. J.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Systems Sciences and Classical Sciences.” [A]Toward New Paradigm of Systems Science[C]. Ed. Rhee, Yong Pi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88,89,88, 87.

[29]Glasersfeld, Ernst von.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 The Falmer Press, 1995.

[30]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版)1998(1):61-68.

[31]Boulding, Kenneth E. “General Systems Theory—The Skeleton of Science.” [J]Management

Science 2.3(1956):197-208.

[32]Bálsamo, H. Bhola, C. Francois, L. Kauffman, G. Klir, T. Mandel, P.Y. Rhee, Ho Sabelli, S. Salthe.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s Science?”[EB/OL] The Roundtable of the World Congress of the Systems Sciences(Toronto, July 2000).

[33]“The Ubiquity of Systems Science: An Interview with Tibor Vámos.”[J]Information· Knowledge· Systems Management 1(1999):89-94.

[34]吴彤.破碎的系统观[J].系统科学学报2010(1):6-9,23.

[35]李曙华.系统科学——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2):5-9,34.

[36]Laszlo, Ervin, and Alexander Laszlo.”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ystems Sciences to the Humanities.” [J]Syst. Res. Behav. Sci.14.1(1997):5-19.

[37]李曙华.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J].系统科学学报2007(3):6-11.

[38]苗东升.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A].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C].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39]Rosen, Robert. “Some Comments on Systems and System Theory”[A]Facets of Systems Science Second Edition[A]. Ed. George J. Klir.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2001.241-243.

[40]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8,14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Person of the Year: George W. Bush 据预测21世纪科学将出现五大突破。 我们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宇宙会存在?换一种说法,为什么会有物质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宇宙正在扩张。这就是说宇宙一定是在过去的某一特定时候开始形成的。科学家们甚至已经提出种种理论,详尽地描绘宇宙从它形成的最初一瞬间一直到现在的演变过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由功能异常强大的新型望远镜所带来的数据将会使这些理论更加精确。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质在宇宙初期不可思议的高温高压下,是如何表现的。 我们将破译遗传密码并征服癌症。19世纪的歌剧中,如果女主角在第一幕中咳嗽的话,观众便会知道她将在第三幕中因肺结核而死。但是由于20世纪抗生素的出现,曾经是那样可怕的不治之症现在成了服点儿药片就万事大吉的事情。由于科学家对基因密码更加了解,而且已将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许多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将会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使用生产出的“治疗性”病毒,科学家们得以用健康的基因取代受癌症破坏的脱氧核糖核酸。或许这一过程只是通过一粒药片或是一剂注射便可完成。 我们将活得更长(120岁?)。如果说通常的衰老过程主要是我们细胞内的一场激烈而不可见的竞赛的话(一场对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破坏同我们体内的细胞对被破坏的组织进行修复的竞赛),那么21世纪遗传医学的巨大成就会使我们能够控制、甚至逆转这一过程。但是在我们促使科学家再做得更多一些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们确实想要生活在一个没有人衰老,很少有孩子出生(因为地球只能承受那么多的人)的世界上吗?新奇的主意将从何而来?多活的那些年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将“管理”地球。下一个世纪,我们将不再谈论天气,而是主动地去调理天气。我们将逐渐学会如何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球、对全球气候以及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拥有了这些知识,人们将更乐意用它来对我们这个星球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 我们将拥有人脑的“路线图”。这是21世纪的一个真正的“尖端领域”:人脑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它含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大概是银河系中星星的数量),其中每一个神经元又连接到另外1000多种其他神经元。下一个世纪的早期,我们将应用先进的磁共振呈像形式绘制详细的人脑神经元运作图。当你读一个词,说一个词,想一个词以及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将能肯定地说出哪些神经元在工作。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 一、引言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

21世纪的科学技术(2020)

21世纪的科学技术(2020) 卷1 1.“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10.0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1901年,德国科学家W.C.伦琴因发现射线,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10.0分) A.Y B.X C.Z D. R 3.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4.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1.中国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10.0分)) A.知识创新 B.技术创新 C.体制创新 D.政治创新 2.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进展将为带来革命性进展。(10.0分)) A.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人类生育与脏器的再生 B.工业上的流程再造、技术更新 C.农业上的优良家畜育种、繁殖 D.商业上的利益增收机制、产业模式 1.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2.非极端条件下的生命和生态现象研究将可能揭示生命适应逆境、演化自身能力,并可能为发展抗逆农牧产品和人类健康开辟新的途径。(10.0分) 3.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4.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革命的序幕。(10.0分) 卷2 1.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2.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3.2001年2月,美、日、法、德、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10.0分) A.体细胞的克隆过程 B.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分析结果 C.干细胞生物技术的应用 D.人体基因芯片

2019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21世纪科学与技术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交卷时间: 2019-07-22 15:16:41 1.在上个世纪的前15 年完成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理论。(10.0 分) A.爱因斯坦 B.牛顿 C.爱迪生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 A √答对 2.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 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我的答案: D √答对 3.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是(10.0 分) A.人才 B.知识 C.技术 D.制度 我的答案: A √答对 4.维格纳提出了。( 10.0 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我的答案: B √答对 1.运载工具的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包括(10.0 分)) A.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观 B.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C.开启了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时代 D.奠定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 我的答案: ABC ×答错

2.21 世纪,信息技术以为代表,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10.0 分)) A.计算机 B.掌上电脑 C.宽带数字通讯 D.微型手机 我的答案: AC √答对 1.动物基因组图谱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10.0 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10.0 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3.21 世纪物质科学将研究和进一步揭示迄今已知的地球独有的生命现象的奥秘。(10.0 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4.X 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 世纪物理革命的序幕。(10.0 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021年专业投机原理的123法则和2B法则

专业投机原理的123法则和2B法则 欧阳光明(2021.03.07) 《专业投机原理》的123法则和2B法则 《专业投机原理》系统地反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维克托的投机哲学。除了通常的市场知识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方面的知识,大大开阔了读者学习投机知识的视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维克托对经济学、经济循环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使他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的脉络,从容进行投机活动。 卷着语: 在华尔街的交易生涯中,我总结中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整合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胜算、市场与交易工具、技术分析、统计概率、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人类心理学。将所有领域的相关知识浓缩为可以直接运用于市场的原则,复杂的体系可以简化为相对单纯而易于操作的基本思想。 除了基本的知识外,你还需要学习许多的相关技巧。即使是最优秀的交易者也有陷入低潮的时候,比如一些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交易者始终不能跻身进入大联盟。如果我在交易生涯中学到了什么,那便是:知识绝对不是成功的保证,除了知识,你还需要一套执行知识

的管理计划以及严格遵守计划的心理素质,这样才可以免除情绪的干扰。 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预测市场的价格走势,以及如何管理市场、股票或商品的风险。 第一篇:建立基本的知识 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界定操作的哲学,建立资金的管理方法,并严格遵守明确的规则,拟定每天的例行决策。 第1章:从赌徒到市场宗师 任何市场同时都存在三种价格趋势:短期趋势,它可能持续数天至数个星期;中期趋势,它可能持续数周至数个月;长期趋势,它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在市场中也存在三处基本类型的参与者:交易者、投机者、投资者。本书中投机者即指参与者中期趋势的市场玩家。 每一位真正成功的市场玩家都必须运用一套相类似的工具:根据一套有效性始终不变的基本理念与知识拟定决策。 如果金融交易有一个最至命的缺失,那便是根据单一的事件拟定投资或交易的决策——在不了解整体风险的情况下投入资金。若希望了解整体的风险,仅有一种方法:学习系统性的知识。(笔者理解,作为市场的任何一方参与者,都必须了解目前市场的状况,包括对市场整体的风险评估和各大板块的风险评估。否则无论个股质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1.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2.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10.0分) A.卫生和教育 B.知识与技术创新 C. 政治和文化 D.文化和卫生 3.2001年2月,美、日、法、德、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10.0分) A.体细胞的克隆过程 B.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分析结果 C.干细胞生物技术的应用 D.人体基因芯片

4.是李四光先生倡导的理论。(10.0分) A.狭义相对论 B.“陆相成油”理论 C.地质力学 D.原子能理论 1.21世纪,信息技术以为代表,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10.0分)) A.计算机 B.掌上电脑 C.宽带数字通讯 D.微型手机 2.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进展将为带来革命性进展。(10.0分)) A.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人类生育与脏器的再生 B.工业上的流程再造、技术更新 C.农业上的优良家畜育种、繁殖 D.商业上的利益增收机制、产业模式

1.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2.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3.动物基因组图谱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0.0分) 4.非极端条件下的生命和生态现象研究将可能揭示生命适应逆境、演化自身能力,并可能为发展抗逆农牧产品和人类健康开辟新的途径。(10.0分)

道氏理论的五大定理

道氏理论的五大定理 定理一股票指数与任何市场都有三种趋势: 短期趋势——持续数天至数个星期 中期趋势——持续数个星期至数个月 长期趋势——持续数个月至数年 任何市场中,这三种趋势必然同时存在,彼此的方向可能相反 长期趋势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辨认、归类与了解。它是投资者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投机者较为次要。中期与短期趋势都属于长期趋势之中,唯有明白他们在长期趋势中的位置,才可以从分了解他们,并从中获利。中期趋势对于投资者较为次要,但却是投机者的主要考虑因素.它与长 期趋势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如果中期趋势严重背离长期趋势,则被视为是次级的折返走势或修正(correction)。次级折返走势必须谨慎评估,不可将其误认为是长期趋势的改变。 短期趋势最难预测,唯有交易者才会随时考虑它。投机者与投资者仅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关心短期趋势:在短期趋势中寻找适当的买进或卖出时机,以追求最大的获利,或尽可能减少损失。 将价格走势归类为三种趋势,并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游戏。投资者如果了解这三种趋势而专著于长期趋势,也可以运用逆向的中期与短期趋势提升获利。运用的方式有许多种。 第一、如果长期趋势是向上,他可在次级的折返走势中卖空股票,并在修正走势的转折点附近,以空头头寸的获利追加多头头寸的规模。 第二、上述操作中,他也可以购买卖权选择权(puts)或锁售买权选择权

(calls)。 第三、由于他知道这只是次级的折返走势,而不是长期趋势的改变,所以他可以在有信心的情况下,渡过这段修正走势。 最后,他也可以利用短期趋势决定买,卖的价位,提高投资的获利能力. 上述策略也适用于投机者,但他不会在次级的折返走势中持有反向头寸;他的操作目标是顺着中期趋势的方向建立头寸。投机者可以利用短期趋势的发展,观察中期趋势的变化征兆.他的心态虽然不同于投资者,但辨识趋势变化的基本原则相当类似。 自从8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以及电脑程式交易的影响,市场中期趋势的波动程度已经明显加大。1987年以来,一天内发生50 点左右的波动已经是寻常可见的行情.基于这个缘故,我(维克多.斯波 朗迪,<<专业投机原理>>的作者)认为长期投资的"买进--持有"策略可 能有必要调整。 对我来说,在修正走势中持有多头头寸,并看着多年来的利润逐渐消失, 似呼是一种无谓的浪费与折磨。当然,大多数的情况下,经过数个月或数年以后,这些获利还是会再度出现.然而,如果你专注于中期趋势,这些 损失大体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认为,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而言,以中期趋势作为准则应该是较明智的选择。 然而,如果希望精确掌握中期趋势,你必须了解它与长期(主要)趋势之 间的关系。 定理二主要走势(Primary Movements)代表整体的基本趋势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博弈之道:认识道氏法则

博弈之道:认识道氏法则 博弈之道:认识道氏法则 作者:韩慎之 在众多的证券投资理论中,道氏理论是历史最悠久、并被广为推崇的公认的权威理论。不仅如此,道氏理论还是现今所有技术分析的基石。但如果对道氏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仅限于这一水平,那就埋没了道氏理论在投资领域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道氏理论首先是一种关于证券投资的哲学理论,其次才是一种技术分析的方法体系,所以,深入地领会其哲学内涵和思想真谛,在证券投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氏理论是由道氏(Charles H. Dow)提出基本观点和框架,由哈氏(Hamilton) 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最后由瑞氏(Rhea)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成的,期间历时叁十年之久。因此,道氏理论可以说是以道氏为首的集体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一、道氏观点 道氏理论的形成为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道氏理论提出了两个重大的观点,这在100 年前道氏理论提出之时是极富创造性的见解。 1.个别股票的价格波动与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 在道氏理论提出之初,投资人普遍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没有相关性,是个别股票的个体行为,投资人只需关注个别股票的背景分析,而不必关心整个股票市场的动向。这有些类似于我国股票市场一度流行的“抛开大盘炒个股”的观点。 道氏理论不但提出了与当时流行观点截然相反的看法,即个别股票的价格波动将受到整个市场状况的影响,而且,道氏还基于此观点科学地创造出道.琼斯指数体系,为衡量股票市场整体波动提供了一套科学而精确的尺度。 道氏的这一观点对我国证券市场正确的投资决策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首先,不能“抛开大盘炒个股”,无论是成长股、绩优股,还是绩差股,都要结合大盘及时地买进和卖出。其次,要研究个股波动与大盘波动的相关性,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个股的投机性越高,则与大盘的关联性越低;反之,个股的投机性越低,则与大盘关联性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大盘牛市时,要多关注投资股,如成长股、绩优股、科技股等;而在大盘熊市时,要多关注投机股,如绩差股、亏损股、重组股等。 2.股市重大变化领先于国民经济重大变化,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道氏这一见解在提出时,也是非常领先的观点,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能准确衡量经济整体状况的客观依据和尺度。道氏理论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指出股票价格是经济周期变化的领先指标,还通过创造道.琼斯指数体系,为衡量国民经济整体状况提供了方法。道氏上述见解的科学性已被大量实践和权威统计数字证明。证实股价指数周期领先于国民经济周期3 -6 个月,因为股票市场的启动,带动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为企业提供了投资资金,最终促使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股市走势会领先于宏观经济。同时,股市中谁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就使证券市场集中了大量的经济领域的精英,从而使股票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了前瞻性。目前,在美国政府建立的国民经济领先指标体系中,股票指数仍是11个指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 但北京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股市波动滞后于经济运行。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还相对较小,还不能为众多的企业提供资金,因此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还不够直接。这一结论恰恰从反面证明了道氏理论的科学性。

21世纪的科学技术-经济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单选题 1.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是(10.0分) A.人才 B.知识 C.技术 D.制度 我的答案:A√答对 2.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我的答案:B√答对 3.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4.1901年,德国科学家W.C.伦琴因发现射线,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10.0分) A.Y B.X C.Z D. R 我的答案:B√答对 多选题 1.21世纪,科学研究将在哪些方面展开?(10.0分)) A.物质科学 B.生命科学 C.地球与生态环境科学 D.对人脑的研究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运载工具的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包括(10.0分)) A.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观 B.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C.开启了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时代 D.奠定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

判断题 1.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革命的序幕。(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动物基因组图谱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3.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道氏理论》

《道氏理论》 基本概念:道氏理论是所有市场技术研究的鼻祖。"道氏理论"在设计上是一种提升投机者或投资者知识的配备工具,并不是可以脱离经济基本条件与市场现况的一种全方位的严格技术理论.根据定义,"道氏理论"是一种技术理论;换言之,它是根据价格模式的研究,推测未来价格行为的一种方法。 发展历程:理论起初来源于新闻记者、首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和道琼斯公司的共同创立者查尔斯·亨利·道(1851年—1902年)的社论。在其去世后,由威廉·P·汉密尔顿、查尔斯·丽尔和E·乔治·希弗总结出来。道氏他本身从未使用过“道氏理论”这个词。 理论基础:道氏理论有极其重要的三个假设,与人们平常所看到的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假设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在这里,道氏理论更侧重于其市场涵义的理解。 假设一:人为操作——指数或证券每天、每星期的波动可能受到人为操作,次级折返走势也可能受到这方面有限的影响,比如常见的调整走势,但主要趋势不会受到人为的操作。

有人也许会说,庄家能操作证券的主要趋势。就短期而言,他如果不操作,这种适合操作的证券的内质也会受到他人的操作;就长期而言,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不断创造出适合操作证券的条件。总的来说,公司的主要趋势仍是无法人为操作,只是证券换了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和不同的操作条件而已。 假设二 市场指数会反映每一条信息(市场行为包含并消化一切因素)——每一位对于金融事务有所了解的市场人士,他所有的希望、失望与知识,都会反映在原油沥青收盘价波动中;因此,市场价格永远会适当地预期未来事件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地震、战争等灾难,价格也会迅速地加以评估。 假设三:历史会重演,以后的事,后必再有! 理论定理 定理一:道氏的三种走势

五大突破

新预算法的重大突破 我国财政改革秉承公共财政的理念。在财政功能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在预算管理上,力争做到预算完整,公开透明,科学有序,执行有效,纪律严明。新预算法反映了上述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接受人大审查监督。这一实践符合现代预算完整性的要求,体现了建立全口径预算的改革方向。因此,新预算法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并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时对四本预算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作出规范。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近年来在推进预决算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改革成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新预算法增加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外,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由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其中的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二)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这既不利于依法征税,也会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新预算法增加规定,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是: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等内容。为确保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新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 同时,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新预算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如果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经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报财政部备案,并应当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予以弥补。这就为

道氏理论的三大假设和五大定理

道氏理论的三大假设和五大定理 道氏理论的三大假设 道氏理论有极其重要的三个假设,与人们平常所看到的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假设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在这里, 道氏理论更侧重于其市场涵义的理解。 假设1:人为操作——指数或证券每天、每星期的波动可能受到人为操作,次级折返走势也可能到这方面有限的影响,比如常见的调整走势,但主要趋势不会受到人为的操作。 假设2:市场指数会反映每一条信息——每一位对于金融事务有所了解的市场人士,他所有的希望、失望与知识,都会反映在“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或其他的什么指数每天的收盘价波动中;因此,市场指数永远会适当地预期未来事件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地震、战争等灾难,市场指数也会迅速地加以评估。 假设3:道氏理论是客观化的分析理论——成功利用它协助投机或投资行为,需要深入研究,并客观判断。当主 观使用它时,就会不断犯错,不断亏损。 道氏理论定理1 “道氏理论”的三种走势中,第一种走势最重要,它是主要趋势:整体向上或向下的走势称为多头或空头市场,期间可能长达数年。第二种走势是次级的折返走势,是主要多头市场中的重要下跌走势,或是主要空头市场中的反弹,通常会持续数个月。第三种走势通常较不重要,它是每天波动的走势。 股票指数与任何市场都有三种趋势:短期趋势,持续数天至数个星期;中期趋势,持续数个星期至数个月;长期趋势,持续数个月至数年。任何市场中,这三种趋势必然同时存在,彼此的方向可能相反。 长期趋势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辨认,归类与了解。它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主要的参考,对于投机者较为次要。 中期与短期趋势都附属于长期趋势之中。 中期趋势是专业投机者的主要考虑因素。它与长期趋势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如果中期趋势严重背离长期趋势,则被视为是次级的折返走势或修正。次级折返走势必须谨慎评估,但不可将其误认为是长期趋势的改变。 短期趋势最难预测,唯有短线客才会随时考虑它。 将价格走势归类为三种趋势,并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游戏。投资者如果了解这三种趋势而执着于长期趋势,也可以运用逆向的中期与短期趋势提升获利。运用的方式有许多种。第一,如果长期趋势是向上,他可在次级的折返走势中卖空股票,并在修正走势的转折点附近,以空头头寸的获利追加多头头寸的规模。第二,由于他知道这只是次级的折返走势,而不是长期趋势的改变,所以他可以在有信心的情况下,渡过这段修正走势。最后,他也可以利用短期趋势 决定买,卖的价位,提高投资的获利能力。 自从8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以及电脑程式交易的影响,市场中期趋势的波动程度已经明显加大。在修正走势中持有多头头寸,并看着多年来的利润逐渐消失,似呼是一种无谓的浪费与折磨。当然,大多数的情况下,经过数个月或数年以后,这些获利还是会再度出现。然而,如果你专注于中期趋势,这些损失大体都是可以避免的。 道氏理论定理2

2020年21世纪的科学技术答案

1.是李四光先生倡导的理论。(10.0分) A.狭义相对论 B.“陆相成油”理论 C.地质力学 D.原子能理论 我的答案:C√答对 2.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是(10.0分) A.人才 B.知识 C.技术 D.制度 我的答案:A√答对 3.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我的答案:B√答对

4.1901年,德国科学家W.C.伦琴因发现射线,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10.0分) A.Y B.X C.Z D. R 我的答案:B√答对 1.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进展将为带来革命性进展。(10.0分)) A.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人类生育与脏器的再生 B.工业上的流程再造、技术更新 C.农业上的优良家畜育种、繁殖 D.商业上的利益增收机制、产业模式 我的答案:AC√答对 2.运载工具的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包括(10.0分)) A.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观 B.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C.开启了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时代 D.奠定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 我的答案:ABCD×答错 正确答案AB 1.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计算机向超高速、超高速集成、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功能实现更高效的系统集成。(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一项科学理论的更新往往引发资源的新发现,引发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改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证劵投资相关作业

证 劵 投 资 作 业 系别:建工系 专业:园林0601姓名: 学号:

2009年11月28日

证劵投资作业 一.什么是空中楼阁理论?什么是道氏理论? 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股票价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收益,但由于进行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投资大众应把长期预期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期。而一般大众在预测未来时都遵守一条成规:除非有特殊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即假定现状将无定期继续下去。目前,空中楼阁理论在各投资领域都很有市场,其要点可归纳为: (1)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投资者心理决定的,故此理论被 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 (2)人类受知识和经验所限,对长期预期的准确性缺乏信心,加上人生短暂造成的 短期行为,使一般投资大众用一连串的短期预期取代长期预期。 (3)占少数的专业人士面对占绝大多数的一般投资大众的行为模式只好采取顺应的 策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顺势而为,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民的平均预期。 (4)心理预期会受乐观和悲观情绪的影响而骤变,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 (5)投资者想要在股市中取胜,必须先发制人,智夺群众,而斗智的对象,不是预 期股票能带来多少长期收益,其投资价值有几何,而在于预测短期之后,股价会因股民 的心理预期变化而有何变化。 (6)只要投资者认为未来价格上涨,他就可不必追究该股票的投资价值而一味追高买进,而当投资者认为未来价格会下跌时,他也不顾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而杀低抛出。所以股票投资往往成为博傻游戏,成为投机者的天堂。 道氏的理论基础 道氏理论有极其重要的三个假设,与人们平常所看到的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假设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在这里,道氏理论更侧重于其市场涵义的理解。 假设一:人为操作(Manipulation)——指数或证券每天、每星期的波动可能受到人为操作,次级折返走势(Secondary reactions)也可能受到这方面有限的影响,比如常见的调整走势,但主要趋势(Primary trend)不会受到人为的操作。 有人也许会说,庄家能操作证券的主要趋势。就短期而言,他如果不操作,这种适合操作的证券的内质也会受到他人的操作;就长期而言,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不断创造出适合操作证券的条件。总的来说,公司的主要趋势仍是无法人为操作,只是证券换了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和不同的操作条件而已。 假设二:市场指数会反映每一条信息——每一位对于金融事务有所了解的市场人士,他所有的希望、失望与知识,都会反映在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或其他的什么指数每天的收盘价波动中;因此,市场指数永远会适当地预期未来事件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地震、战争等灾难,市场指数也会迅速地加以评估。 在市场中,人们每天对于诸如财经政策、扩容、领导人讲话、机构违规、创业板等层出不尽的题材不断加以评估和判断,并不断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反映到市场的决策中。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市场总是看起来难以把握和理解。

系统理论与管理

系统理论与管理 Ludwig von Bertalanffy和Kenneth Boulding分别于1951年和1956年发表文章,为现代一般系统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般系统论应用到管理中。 首先,我们将给读者介绍一般系统论;然后是其作为商业理论的应用,之后用系统概念解说模型来说明系统理论的这一应用;最后是系统概念与企业传统活动之间的关系,企业传统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及沟通等。 引言 系统概念是对待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为管理者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助其将内外部环境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也使子系统的地位和职能得到认可。企业运营的系统是相当复杂的,但以系统概念进行管理,能培养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也能使管理者们认识到复杂问题的本质,然后在可感知环境中进行业务。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投入和产出,同时也是一个独立单元,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企业系统只是更大系统——或许是整个行业,其中包括几家或许多家企业,抑或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另外,企业系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从诞生,运作,调整,到最后淘汰。 那系统概念对管理专业学生及/执业经理人有何意义呢?它是不是解决企业经营问题的万能药?是否会取代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目标管理、运筹学以及许多其他管理方法和技巧呢?还是小心为妙吧!寻求“食谱”策略的人们将会失望了。本文中我们不是讨论“十步法”在管理中的成功应用。这些方法看似适用,简单易懂,但通常缺乏远见,有些肤浅。像系统概念这样的基本理念更难理解,所以管理者们一旦掌握,将回报颇丰。 系统定义 系统是指一个综合体;一个由多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山地系统,河川系统以及我们身处的太阳系统。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括骨骼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电话、电报等)以及经济系统等。 科学经常被描述为一个知识体系;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则和事实库;一个由观点,原则和定律组成的完整体系。科学家们努力将各种资料进行组织分类成相互关联的不同的学科。牛顿提出了“世界之体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两部著名作品证明了科学家们将大量信息进行整合的所做出的努力。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将所有生物融合到“自然系统”,并阐述了各生物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将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种复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联系在一起。达尔文和凯恩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他们能够将复杂现象的相互关系概念化,并将这些关系整合为一个系统。“系统”一词有计划、方法、秩序和规划之意。由此,“系统”一词在科学家和研究者的推动下变得家喻户晓,不足为怪。 与系统相对的词是混乱。人们可将混乱的局面描述为“一切取决于其他一切”。由于任何领域的科研的两大目标是解释与预测,混乱局面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有大批人士致力于组织开发复杂的学科系统,其中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虽然许多研究曾将重点放在学科的细小部分上,但越来越多的人为整合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更大的参照系。因此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整个系统上来,将整个系统作为参照系应用到不同领域的研究分析活动中。类似的方法是否对管理者们有用是我们争论的焦点。管理者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领域的特定职能上,而忽略企业的整体目标,以及他们企业在更大系统中的角色。如果这些单个企业能够统观大局,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和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1月

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与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规划与过度理想化规划的从本学科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为更加合理,高效,节能地对交通以及居住区进行良性循环的规划提供可能。 关键词:发展历程,郑州市,科学规划,改造建设,人居环境科学 为了更好地建设符合科学、人文、合理的现代化的聚居环境,城市规划应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生活了近二十年,能够体会到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而在对这座城市看似繁纵错杂实则井然有序的各要素关系的梳理和科学规划中,不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或有悖规划初衷的问题。 1.从不同维度审视郑州市发展规划与变迁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市区属平原地貌,北临黄河,西高东低,南部则是丘陵地区,沟壑重叠。郑州还是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有铁路运输枢纽之称。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以省政府和省直单位为主,西部则是郑州市政府和市直单位。南部由于铁路枢纽的因故,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仓库。 多年来,随着政府和国家对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提高,使得这个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1.1从时间角度看郑州市的发展规划 如果看把城市发展的起点移到改革开放,不难发现的是,这座城市所接收到的优惠政策和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经济要素的偏移,政策要素的倾斜都使它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一直高速运作着。1988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市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1993年,创办经济开发区;2001年启动开发郑东新区;2005年中原城市发展群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战略;2010年,在卢展工书记的带领下,我省所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计划有幸被写入“两会”的“十二五”计划。 无论是微观上城区内部区域的开发规划,还是宏观上城市带动卫星城联动所形成的大范围区域整合升级,这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的再现。可以的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他带着开发区实践发展的诚惶诚恐亦步亦趋;到当我逐渐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概念有所认知时我们的城市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在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上跨出一步;再到今天,当我离开他的时候,郑州已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