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 l of Shanghai Ji ao t ong Un i versi ty(M edical Sc i ence)V o.l 26N o .3M ar .2006

作者简介 薛惠平(1965-),男,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

文章编号 0258-5898(2006)03-0312-03

临床研究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

摘 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 )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 C)和克罗恩病(CD )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 C 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 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 >0.05)。U C 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CD 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U C 和CD 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 C 和CD 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 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外表现 中图分类号 R 574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 cs and Roles of Extra -Intesti nalM anifestati ons of Infl a mm atory

Bo w el D isease

XUE Hu-i ping

(Depart m ent of Gastroenterology,Shanghai Institute of Gastro i n testinal D isease ,R enjiH os p ital ,School of M e d icine ,Shanghai J 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a m i n 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o les of extra -intestina l m anifestati o ns

acco m panied w ith i n fla mm atory bo w e l disease (I BD ). M ethods To retrospecti v e l y co llec,t record and co m p il e clinical data of a total o f 251I BD patients ,and co m pare the m w it h 174patients w ith ulcerative co litis (UC )and 77pati e n ts w ith C rohn s d isease (CD )in th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 o ns . Results S i x ty -one patien ts (24.3%)w it h I BD had extra -intestina lm an ifestati o ns ,38(21.8%)w ith UC and 23w it h CD (29.9%)had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and no statistical d 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 w een the m (P >0.05).Co m pared w it h rectum-restricted co liti s g r oup ,the lef-t si d e -predo m inan t colitis group in patients w it h UC w ere assoc iated w ith m or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P <0.05).And co m pared w ith the co lon -restr i c ted type ,the co lon -ileum type and ileocecum type i n pati e n ts w ith CD w ere associated w ith less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 o ns (P >0.05).Osteoarthropathy ranked top a m ong all the extra -intestina l m an ifestati o ns in both UC and CD pati e nts ,w it 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8.0%and 11.7%,respectively (P >0.05).Oral ulcer ranked second (4.6vs 9.1,P >0.05),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th ird (4.0%vs 6.5%,P >0.05). Conclusi o n O steoarthr opathy ,oral ulcer 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are predo m -i nant bo t h i n UC and CD pati e n ts .It m ay have little sign ificance to d istinguish UC and CD only by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Th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 ifestati o ns and the scope of i n fla mm ati o n i n vo l v ed shou ld be further confir m ed through m uch larger sa m ples of patients .

K ey words : infla mm ato r y bo w el disease ; u lcerative co litis ; C rohn s d isease ;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ons

312

N o.3薛惠平: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炎症性肠病(i n fla mm atory bow el disease,I 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 v e co litis,UC)和克罗恩病(C rohn s d isease,CD)。UC和CD患者常伴发一些肠外表现,有些肠外表现可在肠道表现之前出现。国外有关I BD患者的肠外表现报道较多[1-2],而国内这方面的报道却较少。由于近年来I BD在我国的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且肠外表现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作者将本院近10年来诊治的251例I B D患者的肠外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1995年10月~2005年10月间在本院诊治的251例I BD患者。UC和CD诊断标准依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3]。UC患者174例,其中男85例,女89例;年龄15~82岁,平均(45.5 15.9)岁。C D 患者77例,其中男51例,女26例;年龄17~70岁,平均(37.6 13.8)岁。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并记录UC和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口腔病变主要为口腔复发性溃疡;骨关节病变包括外周关节炎及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肤病变主要包括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其他皮疹;眼睛病变包括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或其他眼部不适等;肝胆表现包括脂肪肝、慢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硬化性肝硬化、胆管周围炎等;血管病变包括血栓栓塞症和动脉炎;代谢性骨病主要指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用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肠外表现患者比例 251例I B D患者中,共61例有肠外表现,占24.3%。174例UC患者中38例有肠外表现,占21.8%,有1种以上者占6.3%(11/174); 77例CD患者中23例有肠外表现,占29.9%,有1种以上者占7.8%(6/77)(P>0.05)。

UC患者肠外表现与炎症累及部位的相关性 174例UC患者,按炎症累及部位分型为:直肠型17例、直乙结肠型65例、左半结肠型48例、次全结肠型10例,相对应的肠外累及例数分别为1、10、15、10、2例,其中除了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有显著性差异(P=0.049)外,其余各型与直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CD患者肠外表现与炎症累及部位的相关性 77例CD患者,按炎症累及部位分型为:回盲部小肠型36例、回结肠型30例和单纯结肠型11例,相对应的肠外累及例数分别10、12、1例,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肠外表现发生率 无论UC患者还是CD患者,骨关节病变在肠外表现中均占首位,发生率分别为8.0%和11.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溃疡在肠外表现中均占第2位,CD患者的发生率为9.1%,虽然高于UC患者的4.6%,但是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UC和CD患者中其余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肝胆(4.0%vs6.5%)、皮肤(2.9%vs2.6%)、眼部(2.2%vs1.3%)、代谢性骨病(0.6%vs0),组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I BD除肠道表现外,其肠外表现几乎可累及全身各大系统。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肠外表现可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异常或解剖异常的肠道外并发症(包括骨质疏松、胆道系统或泌尿系统结石、贫血等)。肠道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分成两亚类:第一亚类是与炎症活动相关的反应性肠外表现,其发病机理同肠道病变,主要包括反应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阿弗它口腔溃疡、虹膜炎、葡萄膜炎,可随病情缓解趋于好转;第二亚类属于伴发并独立于肠道病变的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与I B D病情变化无关。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I BD的发病机理相似,故不归入第二亚类。

炎症性骨关节病是I BD最常见的肠外表现,其发生率为7%~25%[4]。本文资料也表明无论UC 患者还是CD患者,骨关节病变在肠外表现中均占首位,发生率为8.0%和11.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关节病是一组血清反应阴性、具有共同特征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包括外周反应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外周反应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过性、非对称性、游走性急性关节炎,可累及四肢大、中关节,也可累及手、足指小关节,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一般不引起关节畸形。外周反应性关节炎还可与皮肤、口腔、眼部等肠外表现合并发生。然而,脊柱受累却表现多样,可以是无症状的骶髂关节炎,也可出现腰背疼痛症状或强直性脊柱炎表现[5]。本文资料中1例UC和1例CD患

313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 o.l26

者诉肠道症状出现前会先出现腰背疼部和四肢关节疼痛症状,但都未予骶髂关节摄片或CT检查。I BD 患者中约50%腰背疼痛缺乏X线影像学依据[4],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采集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另外,本文资料中有2例患者伴有强直性脊柱炎,且均先于UC发病,出现HLA-B27阳性。

口腔溃疡(阿弗它溃疡)在I BD患者中的发生率约10%,通常在肠道炎症活动期出现,其特点是口腔反复发生多发溃疡,且随肠道炎症的控制而趋于缓解。本组资料中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1%, UC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为4.6%,虽然前者高于后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文资料还显示,口腔溃疡复发时,I BD患者的疾病处于活动期,此时, C-反应蛋白升高,经治疗后疾病处于缓解期时, 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口腔溃疡也趋于好转。

I BD患者可出现各种肝胆疾病,可以是免疫介导的疾病,也可以是非免疫介导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试验异常。本组UC患者中肝胆疾病占4.0%, CD患者中占6.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最常见的免疫介导的一种肝胆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或肝外胆管的炎症和纤维化。目前认为胆管周围炎是累及小胆管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UC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4%~7.4%,男性居多,其发病机理主要集中在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两方面研究[9]。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瘙痒、黄疸、上腹部不适等,也有仅出现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首先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增高)而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以致贻误诊断,应引起临床重视。因此,作者认为在I B D患者中,若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碱性磷酸酶持续增高者,应警惕并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可能,可通过胆管造影确诊。

I BD的皮肤表现主要是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和脓疱性皮疹,均为非特异炎症反应。结节性红斑在I BD中的发生率为2%~4%,在I B D的活动期可高达20%,女性多见;而坏疽性脓皮病在UC中的发生率约5%,在CD中略低。本组资料中,2.9%UC 和2.6%CD患者曾在病程中出现过皮肤表现,主要是结节性红斑等皮疹表现,明显低于国内其他报道。结节性红斑特点为多发性有压痛的红色结节,多见于双下肢的前侧,愈合后不留疤痕。坏疽性脓皮病一开始表现为脓疱,脓疱溃破后形成溃疡,并可能与周围病变相融合,表面形成火山口样的洞穴,底部是富含脓液的瘘管,通常见于下肢和口腔周围面部。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均出现于肠道炎症活动期,可与外周性关节炎合并发生,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英昔利单抗(infli x i m ab)用于伴发顽固性、难治性的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的I BD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7]。

I BD患者的眼部表现可与免疫相关,也可由药物引起。本研究中,2.2%UC患者和1.3%CD患者曾出现过各种眼部不适表现,而且大部分都未进行过专科眼底检查,这说明我国消化内科医师对I BD患者的眼部表现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或重视。

I BD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30%和40%~50%[8],其肠道炎症的活动度与骨折的危险度呈正相关。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除了肠道炎症的活动影响外,还受到患者年龄、是否使用类固醇激素、性腺机能是否减退、是否缺乏必要的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检测代谢性骨病的指标是血清25-OH维生素D3以及骨密度测定。骨密度降低发生在I BD患者确诊时且尚未进行类固醇激素治疗前,提示骨密度降低与骨的吸收增加有关,而不是与骨的形成下降有关。本文UC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骨质疏松。

总之,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单纯根据肠外表现来区分UC和CD意义不大,肠外表现和I 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更大样本研究来确定。了解I BD的肠外表现有助于UC和CD的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Osh i tan iN,W atanabe K,N aka mu ra S,et a.l Extrai ntesti n al co m-

pli cati ons i n pati en t s w it h u l cerati ve co litis[J].N i ppon R i nsho,

2005,63(5):874-878.

[2]U rlep D,M a mu la P,Bal dassano R.E xtrai n testi nalm an i festati on s of

i nfl a mm atory bo w el d i sease[J].M i nerva Gastroenterol D i eto,l

2005,51(2):147-16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4]De Vos M.Revie w arti cl e:j oi n t i nvol ve m en t i n i nfl a mmatory bo w el

disease[J].A li m en tPhar m acolTher,2004,20(Suppl4):36-42.

[5]Paredes J M,Barrach i na MM,Ro m an J,et a.l J o i nt d i sease i n i n-

fl a mmatory bow el diseas e[J].Gastroen tero l H epato,l2005,28

(4):240-249.

[6]O l sson R,Dan iel ess on A,JarnerotG,et a.l Preval en ce of pri m ary

scl erosi ng cholangitis i n patients w it h u l cerati ve co litis[J].Gastro-enterol ogy,1991,100(5P t1):1319-1323.

[7]Kau f m an I,Cas p iD,Y eshurun D,et a.l The effect of i nfli xi m ab on

extraintes ti nalm an ifes t ati ons ofC rohn s d i sease[J].Rh eu m atol In t,

2005,25(6):406-410.

[8]Papai oannous A,G i angregori o L,K vern N,et a.l The osteoporosis

care gap i n Canada[J].BM C M uscu l os keletD i sord,2004,5:11. 收稿日期 2005-10-11 本文编辑 周珠凤

314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抑制与免疫重建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抑制与免疫重建1历史回顾 溃疡性结肠炎:远古的希波革拉底著作中已有肛门瘘管的描述,且有用反射镜检查直肠的说明以及挂线打结直至瘘管脱落的描述;公元607—690年,Paul描述用阿片止泻治疗“痢疾与肠道溃疡”;17世纪医学书籍中有非传染性血便记载,直至于1859年Wilks基于尸解发现首次报道1例“单纯性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在其文献中还有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痢疾的鉴别。19世纪已了解溃疡的临床与病理。20世纪初由于乙状结肠镜的出现,溃结已成为重要的临床疾病。结肠灌洗有助于改善粘膜炎症:1913年Browm提出回肠造瘘以使结肠休息,同期内科以各种物质试图“刺激疫”直肠灌入过氧化氢、硝酸银及收敛等。BE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1940年进展为用橡皮袋保护回肠造瘘口,同期SASP被证实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内科治疗的最大进展为皮质醇,手术为急性严重结肠炎的唯一希望。1950年证实皮质醇与ACTH静滴完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以后成为标准治疗,紧急手术结肠切除仅适于中毒性巨结肠。1954年发明光纤束,1970年可曲式内镜用于临床成为常规诊断工具。 克罗恩病:1932年Crohn首次提出节段性回肠炎,主要特点为回肠末端及小肠的亚急性或慢性坏死性及瘢痕样炎症,以年轻患者肉芽肿与瘘管形成为临床特征;1952年证实结肠也为该病的部分,同时也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1962年起用6—M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969年用硫唑嘌呤治疗CD,1940-1960年改道手术盛行,终因细菌过度生

长及无效而放弃,广泛切除病变肠段导致短肠综合症且易于复发;对于结肠炎型可用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瘘后回直肠吻合可获成功;1984年起发现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生长迟缓儿童的缓解,与激素疗效相仿。 2发病的免疫机制 免疫调节细胞是决定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一个中心环节。T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中抗递增呈的核心环节,而且是最重要的免疫调节剂,T 细胞亚群各细胞成分间的比例平衡是正常免疫反应的生理学基础。目前已确定其有两个主要亚群,即CD4+和CD8+。其中Th与Ts细胞是免疫调节的枢纽,控制着免疫应答的强度。CD4/CD8比值是反应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受到异己抗原攻击时,T细胞亚群中某功能增强,另一亚群功能减弱,引起亚群间比例紊乱。免疫调节异常,包括T细胞、细胞因子和其他细胞受体异常,进一步导致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异常,从而造成肠粘膜组织损伤。CD4+T细胞已被确定作为结肠炎的致病性T细胞,它通过Th1或Th2通路引发肠道炎症。CD4T细胞有助于肠道炎症的启动和维持。 正常肠道粘膜代表一种机械与功能的屏障。500种以上的肠道菌群与食物、病毒密切接触,故因无数抗原的刺激导致正常肠粘膜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称之为生理性或可控制的炎症;任何细胞种类数目与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可溶性介质的释放可导致不可控制的炎症发生伴组织损伤。IBD患者肠固有膜有活化的T细胞聚积,其特点为对凋亡的抵抗,而各种抗细胞活素抗体的治疗效应主要依赖诱导T死亡。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炎性肠病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 使用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10岁以上炎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UC)人群患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不适用于其他炎性肠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 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的试验目的、受试者选择、退出和终止标准、试验样品要求、试验方案设计、观察指标、结果判定、数据统计与管理等,为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评价提供指导。 本指导原则是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一般性原则,供各方参考。 一、试验目的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是为满足炎性肠病患者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食品。产品配方特点是在相应年龄段全营养配方食品基础上,依据炎性肠病病理生理特点,对部分营养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炎性肠病患者的营养需求。试验目的主要是:

(一)安全性研究 主要识别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由产品本身及臵营养管等造成的不良反应,以及与产品相关和(或)可能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 (二)营养充足性研究 验证产品是否能为炎性肠病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素,维持良好的代谢状况及人体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改善炎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研究重点观察炎性肠病患者体重、血液学营养指标或机体成分的改善。 (三)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研究 重点观察疾病活动度变化、内镜下肠黏膜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还应观察追赶性生长的效果。 二、受试者选择 (一)入选标准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对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疾病时期炎性肠病患者的作用可能不同。应根据临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受试人群。 单一肠内营养(EEN)对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成人或青少年患者营养改善作用可能不同。当前证据显示,EEN 能够有效诱导克罗恩病缓解而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效果不佳。因此,为更好明确试验用样品的营养作用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同一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纳入相同疾病类型的患者。

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 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2、严重应激状态早期、休克状态、持续麻痹性肠梗阻; 3、短肠综合征早期; 4、高流量空肠瘘; 5、持续严重呕吐、顽固性腹泻、严重小肠炎、严重结肠炎; 6、胃肠功能障碍,或某些要求胃肠休息的情况; 7、急性胰腺炎初期; 8、3 个月以内婴儿、严重糖类或氨基酸代谢异常者,不宜使用要素膳。 三、并发症 (一)胃肠并发症 1、恶心、呕吐:主要是因有些营养液,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营养液脂肪含量过高等,特别是要素膳的口感差。可按上述病因,作相应处理,要素膳推荐

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

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 发表时间:2018-05-21T15:39:39.23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作者:蒋剑峰 [导读] 炎症性肠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健康安全。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省永州市 425000 摘要: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任意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表现判断、结肠镜检查以及接受钡餐检查等,观察患者的并发症以及肠外表现的诊断过程以及治疗过程。结果: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35例并发症,包括肠出血10例、肠穿孔8例、肠梗阻8例、炎症包块4例、瘘管3例、肛管炎1例以及癌变1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此外,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72例肠外表现,具体包括关节炎30例、皮肤病17例、肝胆疾病12例、口腔溃疡8例以及眼部疾病5例等,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为73.47%。结论: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患者同时伴有并发症以及肠外表现的患者需根据其具体的病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并发症;肠外表现;诊断;治疗 炎症性肠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健康安全。同时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常伴有并发症和肠外表现,不仅仅发生在肠道,会影响患者的全身器官部位,故此本文旨在研究炎症性肠病及其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疗,特此选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所示。 1.具体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资料 任意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严格符合下列要求(1)我国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对此实验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年龄11~45岁,平均年龄(31.25±1.45)岁;根据性别不同可分为男性60例、女性38例。 1.2诊断过程 具体过程包括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判断,之后接受结肠镜检查以及接受钡餐检查等,如下所示: (1)根据临床表现判断,大多数炎症性肠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且病程大多在4~6周;此外患者的肠外表现多伴有皮肤、口、眼部、关节等病变; (2)接受结肠镜检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且大多呈弥散性的分布;而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后多表现为黏膜血管往往会充血水肿、并伴有脓性分泌物;结肠袋变浅甚至消失;出现假性息肉;有明显的弥散性的溃疡或者糜烂等; (3)接受钡餐检查,多表现为黏膜出现颗粒样变;肠管缩短甚至消失,结肠袋囊消失;肠管边缘呈锯齿状等。 1.3观察标准 采用SPSS17.0软件,观察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并发症种类以及发生率、肠外表现的种类以及发生率等。 2.结果 2.1并发症种类以及其发生率 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35例并发症,包括肠出血共10例(10.20%)、肠穿孔共8例(8.16%)、肠梗阻共8例(8.16%)、炎症包块共4例(4.08%)、瘘管共3例(3.06%)、肛管炎共1例(1.02%)以及癌变共1例(1.0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 2.2肠外表现的种类以及其发生率 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72例肠外表现,具体包括关节炎共30例(30.61%)、皮肤病共17例(17.35%)、肝胆疾病共12例(12.24%)、口腔溃疡共8例(8.16%)以及眼部疾病共5例(6.94%)等,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为73.47%。 3.讨论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以及回肠的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甚至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全身症状包括贫血、发热以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数量、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和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以及血沉检查等[3]。临床上由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其他结肠炎等,且病情发反复不易检查,因此对于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困难十分大[4]。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损害疾病,不仅仅损伤肠道,对全身的各个器官包括关节、皮肤黏膜、眼部、肝胆、胰腺、心脏以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其中炎症性肠病中影响的关节可包括外周关节炎、中央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皮肤和黏膜包括结节性红斑、口腔溃疡等;眼部的结膜炎、虹膜炎、角膜病以及夜盲症等;肝胆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肝胆炎、肝胆并发症等;胰腺包括急性和慢性胰腺炎;心脏的心包炎、心肌炎等;呼吸系统的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间质性肾炎等等;神经系统的多发性硬化症等,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6]。另外通过此次实验可知,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35例并发症,包括肠出血10例、肠穿孔8例、肠梗阻8例、炎症包块4例、瘘管3例、肛管炎1例以及癌变1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可见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多见于肠出血、肠穿孔以及肠梗阻等。此外,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共发生72例肠外表现,具体包括关节炎30例、皮肤病17例、肝胆疾病12例、口腔溃疡8例以及眼部疾病5例等,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为73.47%,可见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多为关节炎、皮肤病以及肝胆疾病等。 综上所述,患者的肠外表现以及并发症等可明显作为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秦娟秀,马硝惟,戴颖欣等.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6):761-766. [2]兰平,何晓生,吴现瑞等.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概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12):1135-1139. [3]刘钊.炎症性肠病患者肠外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治疗措施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42-143.

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的疾病?目前认为,肠道内稳态的破坏可能是IBD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作用?相应的,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屏障功能恢复?由于患者对不同诱因和不同治疗存在反应差异,或处于不同阶段的病程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行为,这种不确定性强调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策略,并围绕深度缓解(临床缓解与黏膜愈合)的目标持续监测疗效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可能地改善预后和改变疾病自然病程,使患者最大受益的目的。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这两种疾病在临床和病理特征上既有重叠又有区别?目前IBD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但是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microbiota)?肠道上皮细胞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以及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参与了IBD的发病发展过程[1]?现阶段单用生物制剂治疗CD的缓解率在30%~50%之间,且临床缓解的CD患者中仅56.9%达到黏膜愈合[2]?来自渥太华的队列研究表明,生物制剂上市后,CD的总住院率及肠切除率并无下降[2]?提示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功能的恢复?而当疾病出现梗阻?瘘管?脓肿?出血和癌变等并发症时,需要科学把握手术指征?营造最佳手术时机?尽可能减少患者总手术次数?保留小肠长度?术后早期恢复肠功能?适时重启原发病治疗及监测并预防疾病复发,这就要求内科与外科治疗达成广泛的深度协作?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

2020《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的解读(完整版)

2020《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的解读(完整版) 欧洲克罗恩和结肠炎组织(ECCO)将肠外表现定义为:IBD患者位于肠道外的炎症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肠道免疫反应的延伸或异位,也可能独立于肠道炎症,或与IBD具有共同的环境或遗传因素。 30%~50%的IBD患者可出现一种或多种肠外表现,肠外表现可伴随IBD发生,也可发生在IBD之前或之后。 与UC患者相比,肠外表现在CD患者中更常见(特别是结肠CD患者)。肠外表现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有些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或静脉血栓栓塞(VTE)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肠外表现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由于肠外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隐匿性,经常与其他系统疾病相混淆,从而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肠外表现的早发现、早诊断是临床医师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是ECCO发布的第一个关于肠外表现的共识指南,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等13个国家的21名ECCO 专家组成员共同起草。 该循证共识分别对IBD在骨关节、眼、皮肤、肝脏等多种器官中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系统总结,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为肠外表现的精准诊治提供策略,实现对肠外表现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

疗,从而避免PSC、VTE等多种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最终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节病变 中轴型和外周型关节病变均可发生在UC和CD中,属于脊柱关节炎的范畴。中轴型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与IBD活动相对独立。 20%~50%的IBD患者有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证据,MRI可在无关节症状的患者中发现早期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仅发生在1%~10%的IBD患者中,IBD并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阳性率约70%,低于特发性强直性脊柱炎(94%)。 中轴型关节炎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及IBD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外周型关节炎分为1型和2型,1型多为非对称性少关节炎(<5个),与肠道炎症活动性有关,2型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与肠道炎症活动性无关。外周型关节炎在CD患者(尤其是结肠CD患者)和女性IBD患者中更常见。 脊柱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基因重叠使其与IBD之间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有关,且与Th17通路、NF-κB通路及与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有关。 中轴型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炎性腰背痛的临床特征和骶髂关节炎的影像特点,外周型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炎症症状,同时需排除其他特定类型关节炎。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来自欧洲多国研究发现IBD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16% ~ 69.7%[1,2,3]。2017年我国多中心调查表明我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5%(待发表)。 既往对IBD治疗的临床关注重点是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据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IBD 患者疾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因此,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第一版《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首次对我国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筛查与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等临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建议指导[4]。近5年来,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围绕IBD营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理念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很多观念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旧版共识进行更新。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几经修订后发布,在此与大家讨论新版共识意见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识IBD患者营养不良现状,积极开展营养评估 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在儿童中甚至高达100%[5]。2017年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55%中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高达62%。营养不良类型以蛋白质热量型

营养不良为主,表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等[6]。本共识特别指出,IBD患者多存在机体组成的变化,例如骨骼肌减少、脂肪含量变化等,但此时BMI可能正常。机体组成变化可影响IBD患者日常活动,甚至与预后相关。IBD患者也常合并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钙、铁的缺乏,所以合并骨密度降低与贫血的比例也较高[7,8]。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注意有无营养素缺乏。目前虽然IBD合并营养不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营养状态评估的IBD中心并不多,因此,对IBD患者进行规范化全面营养状态评估的工作亟待推广。 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对初诊IBD 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进行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9,10]。由于IBD患者可能存在多类营养素缺乏,本共识强调对患者的蛋白质能量、微量营养素进行评估。患者能量需求量的评估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活动期以及合并脓毒症的患者,能量需求相应增加;对青少年患者,除满足每日正常能量消耗外,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建议监测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水平,强调针对性地纠正患者微量元素缺乏并定期复查。 二、进一步理解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作用 共识意见从多个角度阐明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病程变化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我国以及日本的多个研究结果支持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诱导及维持CD缓解、延缓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 l of Shanghai Ji ao t ong Un i versi ty(M edical Sc i ence)V o.l 26N o .3M ar .2006 作者简介 薛惠平(1965-),男,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 文章编号 0258-5898(2006)03-0312-03 临床研究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 摘 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 )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 C)和克罗恩病(CD )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 C 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 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 >0.05)。U C 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CD 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U C 和CD 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 C 和CD 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 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外表现 中图分类号 R 574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 cs and Roles of Extra -Intesti nalM anifestati ons of Infl a mm atory Bo w el D isease XUE Hu-i ping (Depart m ent of Gastroenterology,Shanghai Institute of Gastro i n testinal D isease ,R enjiH os p ital ,School of M e d icine ,Shanghai J 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a m i n 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o les of extra -intestina l m anifestati o ns acco m panied w ith i n fla mm atory bo w e l disease (I BD ). M ethods To retrospecti v e l y co llec,t record and co m p il e clinical data of a total o f 251I BD patients ,and co m pare the m w it h 174patients w ith ulcerative co litis (UC )and 77pati e n ts w ith C rohn s d isease (CD )in th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 o ns . Results S i x ty -one patien ts (24.3%)w it h I BD had extra -intestina lm an ifestati o ns ,38(21.8%)w ith UC and 23w it h CD (29.9%)had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and no statistical d 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 w een the m (P >0.05).Co m pared w it h rectum-restricted co liti s g r oup ,the lef-t si d e -predo m inan t colitis group in patients w it h UC w ere assoc iated w ith m or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P <0.05).And co m pared w ith the co lon -restr i c ted type ,the co lon -ileum type and ileocecum type i n pati e n ts w ith CD w ere associated w ith less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 o ns (P >0.05).Osteoarthropathy ranked top a m ong all the extra -intestina l m an ifestati o ns in both UC and CD pati e nts ,w it 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8.0%and 11.7%,respectively (P >0.05).Oral ulcer ranked second (4.6vs 9.1,P >0.05),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th ird (4.0%vs 6.5%,P >0.05). Conclusi o n O steoarthr opathy ,oral ulcer 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are predo m -i nant bo t h i n UC and CD pati e n ts .It m ay have little sign ificance to d istinguish UC and CD only by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Th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 ifestati o ns and the scope of i n fla mm ati o n i n vo l v ed shou ld be further confir m ed through m uch larger sa m ples of patients . K ey words : infla mm ato r y bo w el disease ; u lcerative co litis ; C rohn s d isease ;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ons 312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DOI:10.166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2914593.html,ki.1674-0742.2017.09.124 [摘要]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 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 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伴有肠结核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

验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20~66岁,平均(38.3±2.3)岁,病程1~6年。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19~58岁,平均(40.5±2.5)岁,病程0.6~8年。对照两组炎症性肠病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①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给予患者口服3次/d,持续服用2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仔细查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以制定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缓解其病情[2]。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经口或者从鼻胃管、鼻空肠管中注入营养物质来给予营养支持。②肠外营养: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医务人员需静脉供应其营养需求,如足够热量、电解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确保患者未进食的状况下机体营养充足[3]。③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救治: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当能量供给达不到目标能量的70%,给予肠外营养补充。③仔细查看并评估患者病情,深入分析不良反应,以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①治疗总有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A: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并发症、禁忌证、遗传药理学特征、合并用药、用药史、不良反应史、社会经济状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偏好以及药品的可及性进行全面详细的衡量,然后选择相应精准的治疗策略。B: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方案的效益与风险,在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合作之后实施。C: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治疗反应和对药物耐受的情况,检查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D:IBD治疗应遵循欧美国家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指南。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C:益生菌制剂在UC 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5-ASA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UC的维持治疗效果较好。 B:5-ASA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推荐时问一般为3年~5年或更长。 C:SASP禁用于对磺胺类及水杨酸盐过敏者。D:服用SASP期间不宜多饮水。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 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对于重度UC,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 B:对于局限在回肠末段、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度活动性CD,可选择局部作用激素布地奈德。 C: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诱导缓解后缓慢减量,快速减量可能导致IBD早期的复发。 D:如UC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不能减量至<10 mg/d,或停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出现复发则考虑为糖皮质激素依赖。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 C:最近研究显示,

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 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 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 C:益生菌制剂在UC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 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 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是治疗轻度和中度UC以及轻度活动性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主要药物,但对中度活动性CD疗效不明确。 B:SASP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皮疹等可高达5%~30%。 C:不同类型5-ASA制剂疗效上有显著差别。 D: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这部分IBD患者,需要注意局部用药(例如栓剂或灌肠剂)的重要性,口服与局部的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

炎症性肠病饮食

炎症性肠病饮食 肠道发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拉肚子、腹疼、呕吐等,这种情况多与肠道的炎症有关,患者应注意自己所吃的食物,那么炎症性肠病饮食避免哪些不良食物呢?患有炎症性的肠病一定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过热或是辛辣的食物。如果吃水果可以蒸熟了再吃,比如苹果、梨等。 1、炎症性肠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遵循半流甚至无渣全流饮食原则,随病情好转逐渐添加不同的食物。开始时应先进食能耐受的流质饮食,然后为半流饮食,再固体食物。每数天可尝试添加一或两种食物,但该食物应能避免引起任何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若能耐受含纤维素饮食时,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嫩的、煮熟的蔬菜,罐头水果或煮熟的水果,淀粉类如煮熟的麦片粥、全麦面和玉米饼等。在疾病的缓解期,只要机体能耐受则可食用多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多种谷物、瘦肉和低脂或无脂的奶制品。在疾病活动期,由于腹痛、腹泻和纳呆均会导致营养摄取的障碍,且常用于活动期治疗的激素也会增加蛋白的消耗,故在此时期应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 在疾病活动受到控制后,可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淡果汁、苹果酱、罐装水果、燕麦片、白切鸡、鱼、煮熟的蛋、薯泥、米饭或面条、面包等。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提防是否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2、炎症性肠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平日心情要保持舒畅恬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或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恢复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或慢跑,游泳等等。 炎症性肠病的简介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炎症性肠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高发人群:所有人。 危害: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会有下消化道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肠子非常鼓,另外,还会造成中毒性巨结肠;克罗恩病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肠道穿孔,形成脓肿、肠瘘,还会穿到腹腔、皮肤,导致生命危险。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虽然全球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认为,IBD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与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IBD既往在中国罕见,但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IBD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IBD的诊断没有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这些系统性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也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来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即使完成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也不能明确诊断。IBD的精准治疗则取决于在早期诊断基础上建立的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就治疗而言,IBD是一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性疾病。通常情况下,药物能够有效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多在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肠道癌变以及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并实施外科干预。

由于IBD固有的临床特点,IBD患者营养障碍不仅常见,而且部分患者的营养障碍复杂和严重,并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IBD 的营养治疗目的和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纠正营养障碍的范畴,具有诸多功能性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因此,营养诊疗是IBD 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目前我国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普遍不规范,甚至误诊误治,并因此影响了IBD 患者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化地开展IBD营养诊疗,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松教授牵头,组织了6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就IBD营养诊疗达成共识,共计36条。然后将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D四个等级,由12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就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进行投票,投票的统计结果附在每一条共识的后面,以便参考。从证据等级投票分析结果来看,对IBD营养诊疗仍然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对一些IBD营养诊疗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方法和作用仍然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提高和规范IBD营养诊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