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新增考点

教育的基本形式:横向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社会教育: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点。如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如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类”等。

(3)民主主义学派的观点。强调“个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念,而教育平等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大学》)

韩愈《师说》中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孟子·尽心上》

广义指增进人民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兼顾社会和个体: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者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

教育者的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有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内容:(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3)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

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所差别。(3)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特征:①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③学校教育区域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地位)。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校。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出现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稷下学宫是一所由管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元朔五年,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汉代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五经”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老师。佛教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王国末期的埃及已有了宫廷学校,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即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和终身性。具体内容: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

●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从程度的教育,经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

学习需求。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

是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收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孔子: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②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提出了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闻——见——知——行”

墨翟:兼爱非攻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道法自然”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雄辩和问答法(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问答法三步:一是苏格拉底讽刺,二是定义,三是助产术。

柏拉图: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培养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注意儿童心理,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对班级授课进行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教育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①提出了“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世界图解》;

②教育适应自然。③班级授课制。④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坚定的“性善论”者,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之因此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绅士教育论”、“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她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a.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b. 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教育学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d. 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为五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能够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传统教育理论代表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杜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论教育的目的。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流派:

实验教育学:19C末20C初(德)梅伊曼和拉伊、(法)比纳、(美)霍尔和桑代克,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C末出现于德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也成为“新教育运动”。美国的教育革新运动则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兴起于美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成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杨贤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1930)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基本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C70年代(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布厄迪尔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基本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③教育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④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主要措施: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行政、学术和内容、脱离宗教)而独立。

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梁漱溟: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

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教学论和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瓦﹒根舍因(德):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瑞士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法国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阐述了她的和谐教育思想;

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1.新增考点

20C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

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教育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学校教育的专门性:①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③学校教育主要是经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校风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的战略地位表现:①教育是实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②教育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3.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包括: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孟子:“万物皆有备于我”

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是典型的内发论。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她认为个性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性恶论的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论她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能够任意把她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辐和论:也称二因素论。德国施泰伦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中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美国伍德沃斯(吴伟士)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主要影响因素:遗传:《伤仲永》“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格塞尔经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她的“成熟势力说”。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德国康德,美国华生,法国爱尔维修。“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代表人物英国高尔顿。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一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二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三是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顺序性要求教育不可“陵节而施”。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阶段性要求教育不可“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要求教育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

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培养自信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①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③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④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新增考点

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中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分类:1.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之分;

2.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之分;

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之分;

4.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5.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有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之分。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中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3.中国的教育目的

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 《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联合国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现阶段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中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以上这些体现的精神实质是:⑴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⑵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⑷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以上这些体现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⑵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中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灵魂和统帅。德育的基本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她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它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

蔡元培于19 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美育功能:直接、间接、超美育功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⑶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中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⑴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⑵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解决措施: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⑶中小学本身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建立学制的依据: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⑷人口发展状况;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英国);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中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化阶段,大于50%为普及化阶段。

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5.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1902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张百熙起草,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新中国:1951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层次结构上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层次;类别结构上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大类。

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史:1904 《奏定学堂章程》中最先出现“义务教育”一词;

1906《强迫教育章程》

1911《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4年为期

1912 人字癸丑学制: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中国义务教育制度,进入以法治教。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

“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推广到中东部地区

城市义务教育全免费

普及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⑵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⑶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⑷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⑸逐步统一中小学学制;⑹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新增考点

教师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文化形象(核心)、人格形象。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⑴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特别让学生体验成功;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理想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2.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职业的发展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4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⑴“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⑵“授业、解惑”角色

⑶(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⑸“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⑹“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⑸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劳动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表现在:⑴因材施教;⑵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⑶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即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⑴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⑵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职: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知: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语言表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的要求: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3.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最基本)、独立性和创造性(最高表现)。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法国的卢梭和美国杜威。

师生关系的作用: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师生关系的内容: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⑴了解和研究学生;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⑷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⑸发扬教育民主;⑹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⑻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⑼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学生⑴正确认识自己;⑵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⑵加强学风教育。

中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第五章课程

1.新增考点

古德莱德对课程的分类:⑴理想的课程;⑵正式的课程;⑶领悟的课程;⑷运作的课程;⑸经验的课程。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2.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美国博比特在1918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不但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类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功能: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七艺”都是学科课程。中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体现活动课程理论。

综合课程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的课程是必修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杰克逊1968 《班级生活》首先提出。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⑴观念性隐性课程;⑵物质性隐性课程;⑶制度性隐性课程;⑷心理性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儿童/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美)杜威

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年滚轮;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关键的准则,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从教育目的到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她们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课程内容

可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当前在中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⑴课程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学生;⑵课程标准设计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达到的要求;⑷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⑸教师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⑶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⑷理论与实践统一;⑸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⑹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即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

导与学校开发的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占6%~8%。

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分三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下设科目,科目下设模块。要求学生三年内总给你学分达到144,必修116分。

6.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7.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中观的课程设计、微观的课程设计。

宏观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能够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美)泰勒的目标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原理能够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课程实施: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8.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

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斯克里文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还

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CIPP模式是(美)斯塔佛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

CSE评价模式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进一步发展。把问题作为评价的先行者。

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基本步骤:⑴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⑵搜集信息;⑶组织材料;⑷分析材料;⑸报告结果。

9.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按空间分布的不同: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类型按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进行社会调查

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开发实施条件

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与方法研究学生情况

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资源数据库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开发理念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第六章教学

1.新增考点

文纳特卡制(美国华虚鹏)把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另一部分经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经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经过团体活动进行。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能够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既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测验居主流地位。

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2.教学概述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课是实施教学的方式。

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核心)

3)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保证)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奠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方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理想目标),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经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⑴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⑵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学习过程;

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⑷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⑸19世纪末美国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⑹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⑺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等不同观点。

赫尔巴特:“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形势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代表人物是英国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形成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斯宾塞。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4.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国当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⑴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⑶直观性原则;⑷启发性原则;⑸循序渐进原则;⑹巩固性原则;⑺因材施教原则;⑻量力性原则。(P145)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注入式和启发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常见的教学方法:(P148)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⑴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⑵课程性质和特点;⑶每节课的重点、难点;⑷学生年龄特征;⑸教学实践、设备、条件;⑹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

5.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发展: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⑵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

⑶凯洛夫提出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清政府1862 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个别教学的要求:⑴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⑵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群体;⑶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现场教学的意义:⑴能够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她们的感性认识;⑵能够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⑷能够经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师招聘名人名言

教师招聘名人名言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教师招聘名人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二)招聘单位与拟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前,须按人事管理权限的规定进行报批。招聘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人事关系,并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合同鉴证。 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3月21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6:30凭身份证原件到县教育局人事科领取准考证。逾期不领,视为自动放弃。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康有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于近日开始。作为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考生、服务基层的水平,在2014年高考报名工作中,首次采取网上报名录入信息、现场确认、三级资格审查的方式。11月14日至11月18日为网上报名录入信息阶段,11月20至11月24日为现场确认阶段,此后对所有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报考者须在规定时间内履行报名相关手续,逾期不再补报。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写字像插秧,一株一株的种。——王月英 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当日上午8:00至11:下午1:30至5:00,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到县教育局院内领取准考证,逾期不领者,视为自动放弃应聘资格。 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夸美纽斯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培根 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奥古斯汀 用狡计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将陷于危险埋伏之中。——伊索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每日一练】教师招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不随时代变迁而消失。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继承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长期性 2.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3.依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将教育形态分为() A.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C.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和正规教育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6.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媒介 D.教育内容 7.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8.“教育能够干什么”是指() A.教育属性 B.教育目的 C.教育功能 D.教育效应 9.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是()

A.四书 B.五经 C.七艺 D.六艺 10.下列关于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的范畴是永恒不变的 B.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C.教育产生于劳动并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二、论述题 1.试述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教育传统”一词就体现了教育的继承性。 2.C【解析】略。 3.A【解析】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分类依据是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4.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5.B【解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6.C【解析】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即中介)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A【解析】我国古代朱熹是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点288个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 (精心整理)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数学教师招聘】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三篇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一) 一转眼,一个学期快过去了。在这个学年中,我和平时一样都是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我很乐意跟大家说一说在这一年中我的工作情况。 一、思想认识。 这一学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学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学年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年的教学任务很重。我争取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这学年主要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思想品德、科技、社会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培优扶差是这学年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是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令我欣慰的是优生们表现非常的踊跃,我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当辅导老师,他们说"老师都那么有信心他们会学好,我们同样有信心。""我相信在我的辅导下,他一定有很大的进步。"于是,我让他们组成"一帮一"小组,并给他们开会,提出"老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就是检查"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尽责,而"学生"时刻有个"老师"在身旁指点,学起来也非常起劲。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焦作市山阳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

焦作市山阳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焦作市山阳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山香丁老师定答案 考试时间: 6月26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B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表明( ) A教育是传播知识 B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技能 C教育是传承文化 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所有权 B领导权 C优先权 D控制权 5.一般被认为教育学形成规范科学的标志是( )的出版 A《民本主义与教育》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6.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中国近代学制是( ) A 19 学制 B 19 学制 C1922年学制 D壬子葵丑学制 7.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起着( )作用。 A 制约 B决定 C辅助 D主导 8.要求小学生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具有健康的身体,这指的是对学生( )的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9.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 编写教案 B 做好备课计划 C 设计板书 D 设计教学方法 10.在教学中,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有比较强的()能力。 A 语言表示 B 组织管理 C 创造 D 观察

11.()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A 心理评估 B 心理测验 C 心理诊断 D 心理测量 12.只考虑事物属性的相似性,而忽略与其它属性之间的差异性,这指的是思维过程中的()阶段。 A抽象化 B辨别 C类化 D同化 13.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而且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这指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14.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指的是知识学习类型中的()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连锁学习 15.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等,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指的是() A记忆的策略 B技能的形成 C学习的迁移 D知识的干扰 16.可用来回答是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一类知识,在知识类别中具体指的是()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7.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依据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这是在遵循( )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系统性 D直观性 1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指的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19.艾宾浩斯经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 )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因人而异 20.美国心理学家( )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性的原则则。A皮亚杰 B马斯洛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21.尽管发展的速度能够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育学】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教师招聘个人工作总结(最新)

时间过得真快,20xx学年度已经结束了。在这一年中,我时时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以创新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为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先将本人在这一年来的思想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 一年来,我时时处处不忘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关心国际时局,关注国家大事,民意民生,进取向党组织靠拢,严格要求自我,处处做同志们的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年来,我从不因故请假,迟到,旷工。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工作上 一年来,我进取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认真,耐心的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会。经过努力,我所带的班级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我还不忘与同志们搞好团结,尊敬领导及同事,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志。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以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们及学生们的好评。 可是,检查起来,所存在的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缺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欠缺,还存在有懒惰思想;二是工作虽然很努力,可是个人本事还有待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太慢。今后,我必须在校领导及全体同志们的帮忙下,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本事,使自我的思想和工作都能更上一个台阶! 一学年的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一学年的工作,忙忙碌碌,得失兼有,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发扬成绩,改善不足,此刻我就把自我这学年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端正,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用心参加政治学习。用心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了《教育法》,并自学有关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面: 本学年我觉得自我的担子重、压力大。所以教学上我不敢有一丝马虎,努力转变自我的观念,力求使自我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改善自我的缺点。所以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新课标,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我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资料,我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结构化试题

幼儿园教师招聘面试 结构化试题 1.请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三 ?参考答案?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做简单介绍三我是一个性格乐观开朗的人,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三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我读书的习惯,因此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包括文学二历史二政治二哲学二经济等三此外,为了让我身体健康,父母根据我的兴趣爱好,让我学习打篮球,练习长跑,这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还训练了我顽强拼搏的精神三 (2)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专业背景三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我在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的同时,我还选修了教育学,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三我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课余时间,我还经常阅读‘幼儿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及时了解中国教育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三

(3)向考官明志表态三我自认为当下的我离一个优秀的教师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会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磨炼,以胜任未来的教师岗位三 2.对于爱吮吸手指的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你会怎么办? ?参考答案? (1)幼儿爱吮吸手指,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对其身体造成危害三作为幼儿老师,我会努力帮助幼儿纠正这一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三 (2)当幼儿吮吸手指的时候,主动关心他,带领他玩玩具或做游戏,以转移幼儿的兴趣,分散幼儿吮吸手指的注意力三 (3)在日常的教学或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二儿歌等各种方式告诉幼儿吮吸手指的危害三 (4)向家长反映孩子吮吸手指的问题,建议家长多为孩子提供各项游戏或有营养的零食让孩子的口腔有满足感,以此来代替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三并在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进一步判断孩子吮吸手指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三

3.你班里的一个小朋友自理能力很差三作为幼儿教师,你会怎么办? ?参考答案? (1)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身为幼儿教师,要抓住机会好好帮助孩子成长三 (2)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三第一,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三用唱儿歌二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成兴趣三第二,鼓励有自理行为的孩子三对那些能自己吃饭二喝水二穿衣的孩子给出公开的表扬和奖励,并号召这个小朋友向他们学习三第三,联系家长,建议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三 (3)在培养和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耐心,不可以急于求成,更不可以因孩子们不会自理而批评他们三 4.有个小朋友好奇心特别强,总问你很多问题三作为幼儿教师,你会怎么办? ?参考答案? (1)幼儿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

2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文案大全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文案大全

2020年重庆市渝中区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真题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渝中区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控制作用 B、制约作用 C、促进作用 D、指导意义 【答案】D 2、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答案】D 3、()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 D、集体型 【答案】C 4、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答案】A 5、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A 6、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答案】C 7、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A 8、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答案】C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新教师培养的工作总结

新教师培养的工作总结 篇一:新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又即将结束了。我伏案回眸,盘点反思: 一个学期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为学校做了什么?”“我依靠谁 来做事?怎么依靠?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我去做?”我常常带着这些问题去多问,多学,多思考,多做事,以努力获取更多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只有在反思中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提炼出真正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也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 一、构筑和谐,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1、和谐团队。我校年轻教师较多,只有14人的小团队以“和谐”形成“合力”。大家和睦相处,快乐共事,愉快合作。本学期,推荐五位青年教师来担任“周执行校长”,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舞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校的管理注入了活力。 2、和谐校园。师生、生生关系和谐的我们更注重校园环境的和谐创建,更注重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学生乐居的温馨和谐校园。现走进校园,葱茏的绿草花木进入眼帘,显眼的“教育栏”、“知识栏”、“风采栏”、“激励栏”等更让人眼前一亮。“教育栏”有:“祖国在我心中”、“我爱你中国”、争当“四个好少年”栏、温馨提醒栏、爱护花草提示栏等;“知识栏”有:关注之窗、安全知识学 习栏等;“激励栏”有:红榜、红旗班级评比栏等;“风采栏”有:每周之星栏、我能行乐园等。另外,每间教室有:“一旗一句”、“班级公约”、“班刊”、“信息栏”、“报刊”、“图书角”、“卫生

角”、“作业栏”、“绿化角”等文化建设,各班级布置得体,富有特色,具有创意,更具教育意义。美丽学校,温馨教室,和谐校园,学生美好的学习场所。 3、和谐邻校。我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和睦相处,互动频繁,资源共享。教师间“你来我往”,多交流、善沟通,进修学校教研员是我们“身边的专家”,成了我们教学的导师;进修学校保卫干部也时常成为我们安全护航导师;两校的各项联谊活动也频频上演。 4、和谐家校。我校学生家庭多为“租房”,学生学习生活空间小、家庭物质环境、家庭精神环境差。为此,我们常与家长对话交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紧密配合。如期初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与家长沟通联系,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特别关注“苗子”、外来工子女、“三类儿童”和“临界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11月份召开家长会,从家长的“教育观念、思想认识、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明确目标,统一认识,给家长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与家长共同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长共同打造了牢固的和谐的家校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了教育的平台。 二、抓过程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本学期确定了继续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人为本”抓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管理。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