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建立数学模型理性认识数学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预设生成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

预设生成2: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

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

3.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煮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儿童的学习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前提,以此来达到对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的本质认识。具有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事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

应用。)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指的是锅里面最多能同时放下两张饼。如果只有一张饼时也可以只放一张。)

(2)两面都要烙呢?(一张饼的正面要烙,反面也要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二)观察法,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1张饼的时间

让学生说出时间,并说出具体烙法。在说烙法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圆片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烙饼过程的直观认识。并完成板书:1张6分钟。

2.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在黑板上贴上“2张饼”)

(1)同位互说:你是怎样烙的?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①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

②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学生汇报时,师结合教具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让学生具体明白两种烙法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完整口述。

(3)比较优化两种方案。

设疑: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中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节省时间,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渗透用表格记录烙饼方法。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填好表格:

(5)设疑:一张饼和两张饼的张数不同,但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

最后师小结: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法,并板书:2张(同时烙)6分钟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设问:小明一家3口人,如果妈妈要烙3张饼,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吃上饼?

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要求:

(1)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

(2)想一想,3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3)烙完后,跟同桌说一说,并把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并完成表格。

请同桌上台,一边讲解,一边用学具演示烙饼过程。(预设学生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

(1)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用9分钟烙完3张饼的过程。

(2)同桌合作再次实践体验“9分钟的烙法”。

3.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课件出示刚才烙3张饼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都是烙熟3张饼,为什么9分钟的方法会比12分钟的方法节省3分钟?

学生交流质疑,最后得出:9分钟烙的时候,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在烙,充分利用了锅的空间,只需要烙3次,所以节省了时间。师小结: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板书:3张(最佳方法) 9分钟。

(4)、小结: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既不浪费时间,烙得也快,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这样烙饼的,这只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活动中探索,合作走向实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理清其来龙去脉,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关键处——特别是3张饼该怎么烙时,适时地组织了同桌小组的合作探究。并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

(四)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1.脱离学具,思考4张饼的最优烙法

(1)设问:不摆学具,想一想: 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最节省时间?

(2)追问:2张2张的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每次在锅里烙2张饼,这样最节省时间。

(3)小结:烙4张饼的时候,可以分成两组,2张2张的烙,烙2张饼要几分钟?两个2张一共几分钟?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表格:

2.小组讨论5张饼的最优烙法

(1)四人小组讨论:如果要烙5张饼呢?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2)预设学生生成:

①先烙2张,再烙2张,最后烙1张。

②先烙2张,然后3张按3张的最佳方法烙。

(3)引导学生算出两种方法的时间来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省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4)追问:“18分钟”的这种方法在哪里浪费时间?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小结:只要把后面的2张饼和1张饼合成一组按照3张饼的最佳方法来烙,最节省时间。

3.分析6-9张饼的烙法

(1)设问:如果烙饼的张数是6张、7张、8张、9张饼时,怎样烙最节省时间?请按照烙4张饼、5张饼的方法,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

(2)根据学生反馈,完成表格: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导得出:

①比较烙6张饼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分两组,每组按3张饼的最佳方法烙,共要烙18分钟。

方法二:分三组,每组按2张饼的最佳方法烙,共要烙18分钟。

师指出:两种方法的时间一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用3张饼的方法来烙时,需要不停地翻转烙饼,增加难度。所以我们一般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把6分成2、2、2。

②当学生出现把7分成4和3或把9分成4和5时,要继续引导学生。

(案例分析:提取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先给定两个条件,每次最多烙两张,两面都要烙,每面烙的时间都是3分钟。其次进行初步体验优化,第一层次从两个饼的烙法上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探究双数张饼的烙法,学生有序思考得到充分体现。然后重点研究3张饼的烙法,通过猜想——验证——反馈——优化的学习方法,学生探索出3张饼的最佳烙法。最后提出5、7、9张饼的烙法,学生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有序展开,把烙5张饼分解成先烙2张再烙3张即“2+3”进行探究,学生马上找到了最佳烙法。同时通过分层学习,学生有效地感知到饼数与最短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及时予以归纳、整理、提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4.总结规律

(1)方法的规律

设问:仔细观察,当烙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应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当烙饼的个数是单数时,应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小结:当烙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个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

(2)饼数与总时间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发现饼的张数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吗?

(时间是饼的数量的倍数3倍。)

板书:总时间=饼数×3

师:那妈妈要烙20张饼,100张饼各要几分钟。如果妈妈只有30分钟,最多能烙几张饼。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就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当然这节课我们只是针对时间长短来进行研究的。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 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 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 教学难点: “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流程: 一.生活谈话,导入正题。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现在已经是上午的第三节课了,你们饿了吗?你们早餐都吃了些什么?你最喜欢吃的是哪样?老师也和我们班的一些学生一样喜欢吃饼,你们知道吗?这饼里还蕴含了深刻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烙饼问题”2.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烙饼是我国北方人比较喜爱的一种面食,它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鸡蛋、芝麻、辣椒油、小葱等,类似于我们南方的煎饼。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开放设问,瞬间激活了学生思维,诱发了探究动机;然后板书,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奔探究主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策略。 这不小丽家来了些客人,她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烙饼给大家吃呢。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 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教师追问,在这信息中,你认为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指的

是锅里面最多能同时放下两张饼。如果只有一张饼时也可以只放一张。)(2)两面都要烙呢?(一张饼的正面要烙,反面也要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设计意图:“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是活动的基础,是操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点和前提。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在解读主题图时,常表现为照本宣科,浅尝辄止。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通过对信息的解读,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理解内涵,使学生深刻理解到烙饼的规则。】(二)观察法,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1张饼的时间 让学生说出时间,并说出具体烙法。在说烙法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圆片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烙饼过程的直观认识。并完成板书 2.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在黑板上贴上“2张饼”)配合手势(1)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烙的?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师配合手势直观演示,让学生具体明白不同烙法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完整口述。 (3)比较优化两种方案。 设疑: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中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节省时间,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4)渗透用表格记录烙饼方法。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填好表格: (5)设疑:一张饼和两张饼的张数不同,但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 最后师小结: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法,并板书:2张(同时烙)6分钟【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首先让学生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降低思维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同时在解决2张饼的问题上让学生初步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Word 文档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3、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 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 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 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 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实地观察大香樟树 1、交流: 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课题研究案例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 王军英 [活动设想]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生活即语文”,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形式多样的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0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3)时间2周。 [活动要求] 1、成果积累与展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 2、各组对搜集的内容要精挑细选,避免重复累述,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整个活动控制在45分钟以内。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评价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的内容具体、属实,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3.发言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语言的表述是否流畅、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调是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强,合作融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及时补充,发挥群体作用。 [实施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课件、纸锅、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2.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连煮鸡蛋这件小事都是要讲究策略的! 板书课题:烙饼策略。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观察法,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明确烙1张饼的时间

(1)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1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烙1张饼需要6分钟) 2.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同位互说:你是怎样烙的?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①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 ②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3)设疑: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比较: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节省时间,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4)一张饼和两张饼的张数不同,但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小结:一次烙两张,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法。(同时烙)6分钟(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设问:小明一家3口人,如果妈妈要烙3张饼,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吃上饼?下面我们在小组里做模拟烙饼实验活动,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要求: (1)同桌合作,用学具模拟饼动手烙一烙。 (2)用自己的话把烙的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说完后,把你们设计的方案记录下来。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用9分钟烙完3张饼的过程。板书烙饼过程 3.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课件出示。为什么9分钟的方法会比12分钟的方法节省3分钟? 学生交流质疑,最后得出: 保证锅里每次同时都有两张饼一起烙,只需要烙3次,所以节省了时间。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圆形图片、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生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 生2: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 2.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煮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二)观察法,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1张饼的时间 请同学们伸出一只小手,就是一张肉饼,手心是正面,手背就是反面,怎样烙才能把肉饼烙熟呢?学生操作,汇报,老师板书:1张 6分钟。 2.烙2张饼的时间

三年级科学《纸》教学案例

《纸》教学案例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的主题是以常见的纸为例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学生对纸的探究,进而了解纸的有关特点及用途,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 我校三年级学生,对于科学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项目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作为实验教师,我觉得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环节 1、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用纸做的物品很多,如卷筒纸、卫生纸、信纸、宣纸、复写纸、照片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了解到纸的多样性,从而感觉到纸的作用很大,用途很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从而对“纸”这一我们常见的材料产生研究的兴趣,引发出学生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勇敢发言。 2、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研究不同的纸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看、摸、闻、用水滴等研究方法,从纸的颜色、薄厚、气味、软硬、光滑、吸水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学会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纸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研究、比较纸的不同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研究时要注意研究

的科学性,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地帮助。 学生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对于研究不同纸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体部分,也是重点部分。 首先,让学生认识一下自己带来的纸,这种纸有哪些用途。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制定一个研究的方法。如研究纸的吸水性,教师要告诉学生每种纸上滴的水要一样多这样才可以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研究结束之后相互间的描述和交流非常重要,学生在汇报纸的性质时要把这种纸的性质和它的用途联系起来。 3、第三部分是了解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史。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介绍有关纸的发明、制造知识,给学生以直观认知。在此基础上,播放去年我校组织学生到抚宁县豪峰纸业集团参观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张纸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张纸。提倡节约用纸,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节约用纸倡议,三、四、五年级进行了节约用纸的专题演讲活动,四、五年级学生还写出了节约用纸的体会。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在秦皇岛市的科技创新大赛上被评为优秀实践方案,并上报省里参赛。 4、第四部分动手造一张再生纸。这是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造纸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同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最新整理)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5页的例2。 一、内容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烙饼知识的认识与经验上并不陌生,但抽象推导理解事物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探索兴趣浓厚,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对于新知的求知欲有很大的兴趣。 三、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一种体现,为我们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指导

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示范。《烙饼问题》是把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烙饼,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烙饼方法的多样化,注重烙饼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我对学习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了删改,把“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探究,找到最优化方案作为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原因,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我采用了以生活中的情境图为铺垫,以情境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绎、实践、观察、实验、推理、交流、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规律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让学生通过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材情景图中展示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通过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并能寻找规律。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使学生学会用优化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逐步养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烙饼问题 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从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探究烙三个饼的方法。 难点:探究烙三个饼的最优策略。 教具:4张饼,吸铁石,课件 学具:白纸一张,准备三本书烙饼 一、情景导入 板书:烙饼问题 1、出示主题图信息,说说烙饼怎么烙? 2、想想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二、新授 1、烙2张饼,提问:(1)如果烙两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2)6分?12分?(3)用手摆一摆(4)反馈,说说怎么烙?点名演示操作。教师板书:1正2正,1反2反,6分钟。问题:一张饼和两张饼张数不同,为什么都是6分钟? 预设:因为一个平底锅每次可以烙两张饼,虽然张数不同,但都烙两次,所以时间是一样的。教师:烙两张饼时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所用时间也是6分钟。 2、烙4张饼 生独立思考。提问。 方法:两张两张烙,12分钟。 生演示,教师板书:1正2正,1反2反,3正4正,3反4反,12分钟。 课件出示表格 3、3张饼烙法 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学了烙双数张饼是2张2张烙的方法,那么如果是烙3张饼,怎样省时呢? 动手操作: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用书摆一摆,说一说,并记下来。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学生作品:(1)1正2正,1反2反,3正,3反,12分钟。(2)1正2正,1反3正,2反3反,9分钟。分别让学生说说怎么烙饼的,并上台演示。 探究分析:问题:对比这两种方案,第二种为什么省时间了?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预设:教师引导,在用第2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现在只烙1张,这里浪费了时间。第1种锅里都烙2张饼,不浪费时间。 师:一张饼正反两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烙2张饼呢?生体验到三张饼交替烙更省时间。 教师操作三张饼烙法,快速烙饼法。并板书:1正2正,1反3正,2反3反,9分钟。 生再次同桌合作,并记录,2名同学上台演示。 小结:刚才通过同学们思考操作,同桌合作烙饼并记录,我们发现每次锅里都放2张饼,用的时间少。 4、怎样烙5张饼,7张饼,最省时间? 生独立思考、汇报。 预设:5张饼,分成2张和3张,15分钟。7张饼,分成2张,2张,3张,21张。板书。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湖南省怀化市迎丰路小学舒孝清 第二单元: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小学校王艳玲 第三单元: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吴旭聪 第四单元:浙江省富阳市春江中心小学陆丽华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

个人课题教学案例.doc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学案例分析——《黄金分割》案例背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轰轰烈烈地推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课改热潮,我校也积极响应,全面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本节课就是在县分片教研活动中,精心打磨的一节“建构式生态课堂”观摩课—《黄金分割》。它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测试评价效果明显,符合课改精神.它的教学模式是“目标导学一预习提纲一质疑展示一合作探究一测试评价”.我有幸观摩了这一课,感触颇多. 教学内容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求作任意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现实情境与素材加强对线段的比的认识,了解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从学生乐于接受的现实背景中学习黄金分割,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通过对黄金分割的理解和掌握,明确黄金分割的作图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作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教学难点:会用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节课运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

《烙饼问题》案例分析

《烙饼问题》案例分析 蒙自市第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 陈蔓秋(李xx老师)教学片段: 师: 对这两种烙饼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两个同学的烙饼方法是一样的,我觉得第二种记录方法更简洁一些。 生2(补充): 我也觉得第二种记录方法很好,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烙2张饼和3张饼最省时间的方法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写那么具体,直接像他这样把5张饼分成2张饼和3张饼2组烙就可以了。 师(赞许): 你说的真好,可以简单的把5张饼分成2组,2张和3张,前面学的2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就用。 师: 那么照这样思考6张饼可以分成几组来烙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生3:我把6张饼分成2组,2+2+2,每组同时烙正反两面,共用时 6×3=18分。 生4:还可以把6张饼分成2组,3+3,用交替烙,共用时9×2=18分。 师: 这两种分组方法都是最省时间的吗?

生5: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保证每次锅中放满两张饼,所以都是最省时的方法。 师(小结): 看来,这时两种方法都能保证锅里没有浪费的空间,所以烙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是7张、8张呢? 生6:7张饼可以分成2+2+3,8张饼可以分成2+2+2+2。 生7:我补充,2张烙的时候,每组同时烙正反两面;还剩下的3张就用轮换烙法。 师:9张、10张……更多张呢?你发现什么?有什么规律?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8:我发现当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可以2张地烙;当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先2张烙,剩下的3张用烙3张饼的轮换烙法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案例评析: 1、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感受优化的思想 优化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优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理解、感受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验与感悟。《烙饼问题》其核心就是优化,具体地说就是烙饼的锅的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教学中设计的三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始终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 比较烙1张饼和烙2张饼为什么用时同样多。使学生理解锅里最多能烙2张饼,2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5页例2。 【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里的内容,而数学广角内容是属于奥数的范畴。其目的是系统地,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教育。《烙饼问题》一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从多种的解决方案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生活中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用最优化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正因为他们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究中去获取知识;他们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因此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浓的兴趣和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烙饼问题》是从烙饼这日常事件引起,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他们通过观看微课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我们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理解优化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他们用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用优化的思想去解决烙饼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使用了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形图等图表,使学生在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将事实转化成证据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教学的评价。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厍,向学生提供与单元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拓展性活动,弥补了学生的经验不足,并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4、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5、教学重难点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

课题研究实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情感目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教学准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教学方法:自学法 展示学生自学问题: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一、导入课文:(课件展示人物形象)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本文从袁隆平立志学农的原因,为改良水稻品种付出大量心血,他的业余爱好广泛这几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的形象。本文的写作方法很有特点,采用了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写法。全文围绕“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这一中心句展开,又以“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为了改良水稻品种,使粮食高产,他时时处处留心”“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这几句话作为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层层叙述,条理清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习运用抓中心句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学习袁隆平爷爷为科学事业认真、奉献的精神,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三、指导学生自学: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矢(shǐ)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建立数学模型理性认识数学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 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 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预设生成1: 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 预设生成2: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 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 3?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煮 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一一也需要讲究方法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弓I发探究欲望。儿童的学习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前提, 以此来达到对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的本质认识。具有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的心 理需求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事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

小学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纸锅、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驱动,诱发思维 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厨房找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早上老师起床后要为家人做早饭,我先要煮鸡蛋,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请大家帮老师算算煮3个鸡蛋要几分钟?你是怎么煮的?

预设生成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3个要24分钟时间。预设生成2:把3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 3.教师小结:当3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要多动脑筋,想出最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应用了一种数学思想——统筹、优化。(板书:统筹优化)。 统筹优化就是从整体去考虑,想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节约资料和时间。 4、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到了煮鸡蛋的最优方法,我以最快的速度煮了鸡蛋,为了让早餐更丰富,我还要为家人烙饼呢。那烙饼的过程中又隐藏了什么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伊始,我从生活中“煮鸡蛋”的简单事例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回顾平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能节省时间,为新知教学渗透优化思想做好准备。】 二、设置冲突,激活思维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学生齐读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教学案例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文字、图画或者语言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倾听,善于从同伴的发言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

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水槽、筷子、糖、方糖、面粉、酱油、牛奶、橙汁、白酒、水及热水、调羹、一次性塑料杯等。 2.学生准备: 调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夏天你们最喜欢从事什么体育运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一首歌描述了在水上划船的情景,会唱吗? 生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水上悠闲地划着小船,欣赏着岸边的风景,感觉美不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的图片,我们来欣赏欣赏。(

课件展示) 2、师:同学们,水美不美?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呢? 3、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水。(板书课题:观察水) (三)、观察、认识水 1、师出示一杯水,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观察水有什么特征,你可以用哪些方法? 2、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并示范动作:观察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晴来看,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也可以用鼻子去闻它的气味,或者用嘴来尝尝味道,还可以用你能想到的其它方法。 4、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水并作好记录:在各组桌上有一大杯自来水,各组同学共同合作,认真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特点。(媒体播放轻音乐) 5、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汇报水是什么样的,同时说出本组的方法。(在视屏展示台上相机出示各组实验记录表) 6、比赛: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有酱油、牛奶、橙汁、糖水、白酒、水六杯不同的液体,各组同学团结协作,用最快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哪杯是水。(

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建构,让课堂更有效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刘立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怎样让学生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呢?在设计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运算律》一课时,我没有将这一定律刻板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事例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其中新授部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出示主题图,男生28人,女生的17人在跳绳,问题是一共多少人?)会列式吗?开始!28+17=45(人) 还可以怎么列式?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 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 8+17=17+28 情景引趣。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边、右边有什么相同?(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都是在加法中,都有28、17两个加数(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 不同在哪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交换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两个加数,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们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引导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3、举例验证,并简洁表示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