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

报表: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 报表: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1914-2008)(2009-07-12 13:51:54)转载标签:杂谈 美国通货膨胀率 1914 1.35% 101.35 1915 0.92% 102.28 1916 7.64% 110.10 1917 17.80% 129.69 1918 17.26% 152.08 1919 15.31% 175.36 1920 15.90% 203.25 1921 -10.85% 181.19 1922 -6.10% 170.14 1923 1.80% 173.20 1924 0.45% 173.98 1925 2.44% 178.23 1926 0.94% 179.90 1927 -1.92% 176.45 1928 -1.15% 174.42 1929 0.00% 174.42 1930 -2.66% 169.78 1931 -8.94% 154.60 1932 -10.30% 138.68 1933 -5.09% 131.62 1934 3.51% 136.24 1935 2.56% 139.73 1936 1.04% 141.18 1937 3.73% 146.45 1938 -2.01% 143.50 1939 -1.30% 141.64 1940 0.73% 142.67 1941 5.11% 149.96 1942 10.97% 166.41 1943 6.00% 176.40 1944 1.64% 179.29 1945 2.27% 183.36 1946 8.43% 198.82 1947 14.65% 227.94 1948 7.74% 245.59 1949 -0.95% 243.25 1950 1.09% 245.90

美国非农数据解释非农就业人数

美国非农数据解释:非农就业人数 1. 非农数据通常指美国非农就业率 非农数据通常指美国非农就业率,非农业就业人数与失业率(Unemployment)一同公布,公布 时间通常为每月第一个周五北京时间20:30 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 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 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表明了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 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利率,而潜在的高利率促使外汇市场更多地推动该 国货币价值,反之亦然。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 指标。非农业就业人数为就业报告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 位变化情形。 就业报告(The Employment Report),包括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调查得出,即企业调查和家庭调查。其中,企业调查提供有关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情况, 平均每小时工作和总小时指数;家庭调查提供有关劳动力、家庭就业和失业率的情况。就 业报告通常被誉为外汇市场能够做出反应的所有经济指标中的“皇冠上的宝石”,它是市 场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投资者通常能从中看到众多市场敏感的信息,其中外汇市场 特别重视的是随季节性调整的每月非农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是外汇 市场每月重点关注的经济数据之一,该数据的出笼有可能成为确定汇市方向的一个转折, 也有可能带给汇市激烈的波动,愈引发市场对汇方向的模糊。 非农就业人数可以理解成就是指导美国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的失业率.人数 增加,表示经济增长;人数减少,表示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黄金自然下降;而经济衰退,黄金就自然上涨 2.生产者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英文缩写为 PPI ,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消费者物价指数一样,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 重要指标。 该指数上升表示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的风险;该指数下跌,表示该国货币贬值可能 性增大了; 对于外汇市场而言,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最终产品 PPI 的月度变化情况。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

用数据说话2015美国各州失业率情况大调查

用数据说话 2015美国各州失业率情况大调查 在北美找工作的同学们注意了,既要关注美国各州的就业率,也要关注它的失业率。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全国失业率降至7年来最低——5.1%。但从每个州的情况来看失业率各有高低。 在2015年,美国有47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失业率下降了,但是有2个州失业率上升了,还有一个州的就业率比较稳定没有变化。在35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就业人口比率有所增长,同时还有15个州的就业人口比率是呈下降趋势的。较之前5.3%,美国现在的失业率下降了0.9个百分点,全国的就业人口比例上升0.3个百分点,现在是59.3%。 区域性失业率 根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中西部、东北部、西部以及南部这四个区域的失业率是下降的。其中西部下降了1个百分点,南部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中西部的失业率是4.8%,它是唯一一个失业率明显低于美国平均水平的区域。但是在2015数据显示,西部的失业率是5.7%,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在2015年,这九个地理位置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失业率有着明显的下降,尤其变化最大的就是东部的环太平洋中心,失业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西北部是目前为止失业率最低的地方,失业率是4.0%。其他几个地方的失业率也是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分别是:西中南部的4.7%,新英格兰地区的5.0%。另外,有两个地区的失业率是比美国的平均水平要高的,分别是:太平洋地区的6.0%的失业率以及东南部5.9%的失业率。 各州的失业率 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在内的39个州的失业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失业率下降最明显的两个州是密歇根州和罗德岛州,前者下降了1.9个百分点,后者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12个州的失业率与上一年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动。 在2015年,北达科他州保持最低的失业率,失业率为2.7%,接下来失业率比较低的还有内布拉斯加州以及南达科他州。在这些州中,内华达州和西弗尼吉亚州是失业率比较高的州,失业率达6.7%。哥伦比亚特区的失业率也高达6.9%,总体而言,目前有20个州的失业率是低于美国失业率平均数字5.3%的,同时也有13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失业率水平是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区域的就业人口比率 在2015年,有3个地区的就业人口比率是有显著变化的,都呈上升趋势。东北部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中西部上升了0.6个百分点,西部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中西部的就业人口比率是61.9%,南部的人口就业比率是最低的,数据为57.9%。目前为止,这两个区域的数据和国家数据(59.3%)差别比较大。

2010年前美国(GDP)统计数据

2010年美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美国经济2011-01-29 08:40:57 阅读5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当地时间2011年1月28日上午8点30分,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了2010年美国国内生 产总值数据。 数据显示,经历金融危机后,2010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2.9%。 初步估算,2010年以现行价格计算,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6602亿美元,较上年净增5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8%;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32487 亿美元,同比增长2.9%。 分季度同比来看,经季节调整后,各季度名义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2.8%,二季度增长3.9%,三季度增长4.5%,四季度增长4.2%。各季度实际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2.4%,二季度增长 3.0%,三季度增长3.2%,四季度增长2.8%。 分季度环比来看,各季度名义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1.2%,二季度增长0.9%,三季度增长1.1%,四季度增长0.8%。各季度实际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0.9%,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 0.6%,四季度增长0.8%。 分季度环比折年率来看,各季度名义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4.8%,二季度增长3.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3.4%。各季度实际增长率为:一季度增长3.7%,二季度增长1.7%, 三季度增长2.6%,四季度增长3.2%。 2010年,美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比上涨1.6%,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5%。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上涨2.4%,二季度上涨1.7%,三季度上涨 1.2%,四季度上涨1.3%。 2010年,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比上涨6.9%,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6.6%, 环比上涨1.0%。 截至到2010年12月,美国非机构平民人口总数为23888.9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15369.0万人,占非机构平民总数的64.3%;非劳动力人口为8519.9万人,占非机构平民总数的35.7%。经季节性调整后,2010年12月,美国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为13920.6万人,就业率为58.3%;失业人口总数为1448.5万人,较上月环比减少55.6万人,失业率为9.4%,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失业人数为824.5万人,女性失业人数为624.0万人。

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额的分析

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额的分析 中美两国,一个是发展中的大国,一个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大国,两国都有广阔的市场, 经济互补性很强。现在中美两国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美国是中国进口商品主要的来源地。 目前,两国贸易额已达400多亿美元,比1979年增加了数十倍。中国是美国小麦、磷肥、木 材的主要销售市场,是美波音公司的第四大用户,也是美国计算机、工业机械等产品的最大买 主之一。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逐年递增。美国已成为屈居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中国进口来源国。中美各自的一些产品对对方市场的依赖性已初步形成。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 发展的重点———交通、通信和能源等领域,正是美国的强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对美国 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正是中美在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带来了历 史性机遇,并成为双边关系的核心。因此,研究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是有现实意义的。 就基本的来说,一个国家的进口额应该和很多方面有关,例如进口国的失业率,关税, 经济发展情况,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紧密程度,汇率等有关。于是,我们以Y作为中国对美国 的进口额(亿元)为应变量,并且假设了几个解释变量,它们分别是X1中国的GOD(亿元), X2中国历年的贸易关税总额(亿元),X3人民币的汇率,X4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元),X5中 国的人口数,X6失业率,以及X7它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值来衡量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国与美国因为各种原因,两国间的关系时好时差,因此,构建模型时,也把这种原因 也考虑了进去。当两国较好时,设其值为1,不好时其值为0。刚开始假设模型为 Y=C+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U。我们再来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 一.假设初始模型 obs Y X1 X2 X3 X4 X5 X6 X7 1991 426.2328 21617.80 187.2800 5.322700 896.0000 11.43330 2.300000 1.000000 1992 473.9395 26638.10 212.7500 5.514900 1070.000 11.58230 2.300000 0.000000 1993 977.4677 34634.40 256.4700 5.761900 1331.000 11.71710 2.600000 1.000000 1994 1849.662 46759.40 272.6800 506187.0 1746.000 11.85170 2.800000 1.000000 1995 2063.750 58478.10 291.8300 8.350700 2236.000 11.98500 2.900000 0.000000 1996 1343.149 67884.60 301.8400 8.314200 2641.000 12.11210 3.000000 0.000000 1997 1351.348 74462.60 319.4900 8.289800 2834.000 12.23890 3.100000 1.000000 1998 1397.775 78345.20 313.0400 8.279100 2973.000 12.36260 3.100000 1.000000 1999 1612.470 82067.50 562.2300 8.278300 3143.000 12.47610 3.100000 0.000000 2000 1851.311 89442.20 750.4800 8.278400 3397.000 12.57860 3.200000 1.000000 2001 2168.759 95933.30 840.5200 8.277000 3611.000 12.76270 3.200000 1.000000 数据参考:《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版 《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版 《世界经济年鉴》2001年版 《国际统计年鉴》2001年版 1.用EVIEWS对各假设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下表: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秩序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

世界各国失业率数据

失业率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统计数据库。单位:% 国家和地区1990 1999 2000 女性女性女性中国① 2.5 3.1 3.1 中国香港1.3 1.3 6.2 4.9 4.9 4.1 中国澳门② 3.2 4.1 6.3 4.4 6.8 4.6 中国台湾省1.7 1.7 2.9 2.5 3.0 2.4 澳 大利亚 6.9| 7.2 7.0 6.8 6.4 6.2 加拿大8.1 8.1 7.6 7.3 6.8 6.7 丹麦⑧ 5.5 6.5 4.6 5.2 埃及⑨ 8.6⑩ 17.9⑩ 8.1 19.4 9.0 22.7 芬兰⑦ 3.1 2.7 10.1 10.7 9.7 10.6 法国11.7 13.6 10.0 11.9 德国8.8 9.2 7.9 8.3 希腊7.0②11.7② 11.7 17.9 11.1 16.7 伊朗12.6 4.5 日本2.1 2.2 4.7 4.5 4.7 4.5 韩国2.4 1.8 6.3 5.1 4.1 3.3 新加坡1.7 1.3 4.6 4.6 4.4 5.1 俄罗斯⒁ 12.6 12.3 9.8 9.4 瑞士3.1 3.5 2.7 3.1 泰国⒄ 2.2 2.4 3.0 3.0 2.4 2.3 英国⒀ 6.8 6.5 6.0 5.1 5.5 4.8 美国⒀ 5.6 5.5 4.2 4.3 4.0 4.1 越南2.3 2.4 2.3 2.1 注:①城镇登记失业率。②14 岁及以上。③16 至60 岁。④10 岁及以上。⑤城镇失业率。⑥12 岁及以上。⑦15 至74 岁。⑧15 至66 岁。⑨15 岁至64 岁。⑩12 至64 岁。⑾15 至69 岁。⑿16 至74 岁。⒀16 岁及以上。⒁15 至72 岁。⒂16 至65 岁。⒃16 至64 岁。⒄ 13 岁及以上。⒅15 至70 岁。失业率(续1)单位:% 国 家和地区2001 2002 2003 女性女性女性中国① 3.6 4.0 4.3 中国香港5.1 3.9 7.3 6.0 7.9 6.2 中国澳门② 6.4 4.4 6.3 4.5 6.0 4.7 澳大利亚6.9 6.6 6.4 6.2 6.0 6.2 加拿

美国的通胀历史

国的通胀历史 (2011-09-07 16:20:14) 转载▼ 标签: 杂谈 百度文库上,有人贴出了美国从1791年到2010年的GDP增长率和通胀率的数据。 根据这份资料,简单分了几个阶段,来比较美国通胀的趋势。 1791-2010年,共220年,GDP平均年增长3.75%,通胀率平均1.47%。 1791-1913年,共123年,GDP平均年增长4.15%,通胀率平均0.07%。 1914-1971年,共58年,GDP平均年增长3.50%,通胀率平均2.51%。 1972-2010年,共39年,GDP平均年增长2.86%,通胀率平均4.41%。 1870-1913年,共44年,GDP平均年增长3.95%,通胀率平均-0.72%。

有数据统计的220年间,中间有几个大事件。如1913年美联储成立,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另外,这中间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1913年这个分界点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至于1870年,那是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考察美国货币政策的起端点。 从GDP的数据来看,长期的增长率有走低的趋势。如1913年之前的数字超过4.15%,而1972年之后的仅为2.86%。即使如此,这个降低的趋势相当缓慢。从通胀的数据来看,通胀率确实有不断走高的趋势。如1913年之前仅为0.07%,而1914-1971年之美间,就升到了2.51%,这中间有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也有美联储的原因。再到了1972年以后,通胀率进一步达到了4.41%,相当恐怖,这期间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元与黄金脱钩(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原因,石油战争只是一个借口。从1972年以后,虽然石油涨了很多,但是石油和黄金的比价变动不太大。黄金共涨了44倍,石油则涨了31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72年以后的时代,通胀已经接近GDP增长率的两倍,这里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国际贸易 14秋学期《国际贸易》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5% B.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5% C.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11% D.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11% ? 正确答案:A 2. 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dm|>1 B. |dx+sx|>1 C. |dm+sm|>1 D. |sx+sm|>1

? 正确答案:A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下列哪一回合谈判的结果() A. 多哈回合 B. 乌拉圭回合 C. 东京回合 D. 安纳西回合 ? 正确答案:B 4.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 重叠需求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C. 要素禀赋理论 D. 相互倾销理论 ? 正确答案:C 5. 货币贬值对国内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不包括()

A. 货币余额效应 B. 收入再分配效应 C. 货币幻觉效应 D. 贸易条件效应 ? 正确答案:D 6. 在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中,强调技术外溢和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是() A. 李斯特标准 B. 穆勒标准 C. 肯普标准 D. 巴斯塔布尔标准 ? 正确答案:C 7. 在金本位制下,如果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英国将() A.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B.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C.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D.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全球经济形势与国际环境综述

全球经济形势与国际环境综述 一、全球经济增长强劲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XX年稳定增长后,20XX年前三个季度,虽受到油价高位波动、利率捉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东地区动荡加剧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仍难以阻挡全球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快速增长。特90是,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说,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想像的要弱。多数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并非供应不足,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轻,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2)发达国家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逐步转变,十分重视对能源利用的效率并不断得到提高,经济活动已经向能源需求相对低的服务等行业转移;(3)近期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以往石油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已经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需要大量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长大量消耗,弥补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带来的贸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价的上涨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许多石油输出国大量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发展。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看,尽管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20XX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点不同,但初期一致认为20XX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低于120XX牢的经济增长。半年过后,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超出了国际机构最初的预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第一、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和%,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和%。对此;有关国际机构又一致认为20XX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后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存在,但经济复苏将明显加快,并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XX年初,联合国发布的《20XX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指出,20XX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3%,与20XX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联合国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至%。世界银行最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联合国最初预测基本一致,最初预计全球经济增幅为%,与20XX年持平,上调后的预测高于联合国,上调到了%,并大幅度上调了部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WTO的预测则略低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

简析美国经济状况及前景预测

简析美国经济状况及前景预测 一、2010年来美国的经济状况 (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状况 表格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长同比1.8%,而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3.1%,环比下降40%以上, 从表格中可看出2010年来美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但是GDP增长率下降。(2011年一季度,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当年价格计算,美国GDP为37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0.9%,折年率增长1.8%)201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9%是2010年三季度来连续第三次增长率下降。 (二)美国的失业就业状况 截至6月4日一周,美国全国领取失业救济的总人数为367.5万,比前一周修正后的数字减少2.1万。这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表明就业市场正在改善,但是速度很慢。经季节性调整,截至6月11日一周内,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比前一周减少1.6万,降至41.4万。这是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在过去三周来的第二次下降,不过该数字已连续10周处于40万水平上方,不及年初的表现。 (三)美国目前存在通胀压力 2010年,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比上涨6.9%,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1.0%。2010年,美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比上涨1.6%,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5%。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上涨2.4%,二季度上涨1.7%,三季度上涨1.2%,四季度上涨1.3%。2011年5月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月率增长0.2%,预计增长0.1%。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7%,升幅为05年9月来最大,美联储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维持5.25%的利率不变,且仍将视通胀为首要威胁。 (四)美国工业生产情况 工业生产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重要的经济指标,工作生产指数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标志。下图是美国从2010年9月到2011年5月的工业生产月率。 从上图可以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处于波动状态,这也说明美国复苏还处于震荡阶段,经济复苏不稳定。 (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国际贸易用以衡量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口与出口的差额。下图是美国各月的国际贸易变化情况。从上图可看出,美国都是处在贸易逆差,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今年四月份较上月贸易逆差增加31.44亿美元,是2010年10月来首次大幅度增加。 (六)美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减慢

美国低通胀原因与启示分析报告

美国的低通胀:原因及启示 根据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反向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广泛存在。过去近30年来,美国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把2.25-2.5%的经济增长率和5.5%-6%的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当经济增长率超过2.5%,失业率低于5.5%时,就预示着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1991年4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近3.8%。失业率由1996年的5.5%降至2000年的4%。通胀率则几乎实现了“零通胀”,1998、1999年分别仅为1.6%和1.9%,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有所上升,但若剔除能源价格的上涨因素,也仅2.5左右(参见表1)。2000年10月开始,美国经济出现调整,2001年各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0.3%、-1.1%和1.7%,折合年率为0.55%,而通胀率则大幅度下降,2001年的消费价格仅上升1.6%,大大低于上年的3.4%,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涨幅。2002年1季度,美国经济出现复苏,经济按年率增长达5.8%,若扣除能源波动因素,通胀率仅为1%左右。克鲁格曼(1998)甚至预计,未来10年,失业率和通胀率都较低,是美国经济的基本走向。 表1 1990年以来美国GDP增长率、失业率与通胀率单位:% 亿美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1-6 GDP 1.7 -0.2 3.3 2.4 4.0 2.7 3.7 4.5 4.3 4.2 5 0.3 2.4 2.35 失业率 5.6 6.8 7.5 6.9 6.1 5.6 5.5 4.9 4.5 4.1 4 5.8 5.7 6.4

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与美国对比

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与美国对比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种类。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或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四种: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理论,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社会结构性而产生的各部门发展不平衡,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二、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当前的这次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文认为有三个区别于过去的特点:第一,这次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不是需求拉动型的。跟1988年、1993年不同。虽然人民币由于双顺差发行过多,但在央行采取了对冲措施之后,市场中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并不足以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第二,本轮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农产品、食品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所以,虽然今年前一两个月或两三个月指标上表现出来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确实主要是食品价格,确实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但是我们面对的压力,我们准备应对的通胀包括了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第三,这次通货膨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这次通货膨胀和1993年、1988年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很大。在1993年和1988年的那两次通胀中,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内生性因素引起的。输入性通胀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美元在贬值,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成本的提高是中国不能控制的。所以这次通货膨胀中有我们不可控制的输入性通胀因素是第三个特点。三、本轮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

美国银行业SCAP压力测试项目评析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 期,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联 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 开展了对19家大型银行控股 公司的压力测试,其结果受到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美国本次压力测试的背景及评估标准和方法较以前有一定变动,可能对未来全球银行业风险评估带来深远影响。 一、压力测试的背景和内容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又称情景分析,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景下,估计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以显示对特定冲击的风险敏感性。美联储等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随着经济衰退的加深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一些银行的资本将出现明显的减少,这影响了公众对于这些银行持有资本数量和质量的信心,并可能进一步削弱整个银行体系作为金融核心枢纽的能力。因此,大型银行控股公司(BHCs)应持有更多的资本,为超过一般预期水平的损失提供缓冲,才能在未来两年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所需的信用支持能力。为此,美联储等监管部门自2009年2月以来开展了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SCAP 的压力测试过程包括估计贷款、持有投资的资产组合、与交易相关风险敞口的损失,以及在宏观经济情景坏于预期时用于吸收损失所需资本。资本(特别是普通股权资本)传统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非预期损失提供缓冲,以保护存款人或债权人利益。 2008年末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 行均被要求参加监管资本评估项目,参 与计划的19家银行资产超过美国银行体 系的2/3,贷款超过1/2。这些机构被要 求以情景假设的方式预测2009和2010年 的信用损失以及收益,并需要提供支持 其估计的文件,内容包括主要项目的预 期收入和费用、国内和国际的资产组合 特征、预测的方式、重要假设。 监管机构提供了在两种宏观情景 下特定资产类别的指导损失率,但如 果某些银行能够提出可行的证明,也可 以采用自身的损失率进行估计。每一家 参与银行被要求估计的损失中包含了 从2008年末开始未来两年的贷款、投 资、可供出售(available for sale, AFS)和持有到期(held to maturity, HTM)的资产组合、表外资产以及或有 负债的损失。监管机构还要求银行持 股公司估计其可利用资源在未来两年 内的两种情景中吸纳损失的能力,包括 未抵减收益(PPNR,pre‐provision net revenue)、贷款和租赁损失准 备(ALLL,allowance for loan and lease losses),以及核心资本。压力 测试要求银行在经济更加困难的情况下 仍有足够的资本金,即一级资本金率在 6%以上,核心资本金率(主要是普通股 权)在4%以上,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 足,否则银行必须补充资本金,作为银 行在预计的情景下抵御风险的基础。 二、SCAP压力测试的主要手段 (一)采用了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 试方法 本次监管资本评估项目压力测试 采用了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 预测建立在两种宏观经济情景假设上。 损失与储备的估计以两年为期(2009到 2010年),这一时间范围是为了充分反 映2006到2007年期间信贷标准放松时 可能造成的信贷损失。一是基准情景 (baseline scenario),反映了在2009 年2月基于多数专家意见对衰退深度和 时间的普遍预期,基准情景中2009年到 2010年的真实GDP增长率和失业率等于 社会专业调查机构公布的一致性预期 (consensus forecasts)、蓝筹企业调 查,以及专业预测人员调查的各类预测 的平均数,2009年2月SCAP计划发布前作 出的预测为:2009年GDP增长率为-2%, 失业率8.4%,房价下降14%;2010年 GDP增长2.1%,失业率8.8%,房价下降 4%。二是高风险情景(more adverse scenario),即监管机构设定的更具风 险的情景。这一情景中,美国经济的衰 退深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预期:2009年 GDP增长-3.3%,失业率8.9%,房价下 降22%;2010年GDP增长0.5%,失业率 10.3%,房价下降7%。本次压力测试所要 评估的风险,主要是以高风险情景假设 下的损失为主,高风险的情景综合了私 人部门预测专家所作预测的历史记录, 以及当前对不确定性的估计。 (二)估计主要基于信用风险和现金 流的变化 本次压力测试估计的主要是各类资 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基于现金流计算的 违约损失。对于贷款类资产,监管部门 要求银行估计基于预期的、非贴现方式 美国银行业SCAP压力测试项目评析银行管理BANKING MANAGEMENT 近

美国经济数据公布时间表

美国经济数据公布时间表 经济数据名称公布时间公布大致日期公布部门排位国内生产总值(GDP)21点30分一季度的月底商务部 1 失业率21点30分每月第1个周五劳工部 2 零售销售21点30分月中,13、14、15日等商务部 3 消费者信心指数23点00分月底咨询商会 4 商业和批发、零售库存21.30/23点月中商务部 5 采购和非采购经理人指数23点00分月初,1、2、3日等NAPM 6 工业生产21.15/22.15分每月15日美联储7 工业订单和耐用品订单23点/21.30分月底或月初商务部8 领先指标23点00分月中或靠近月底咨询商会9 贸易数据21点30分月中或靠近月底商务部10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1点30分每月20-25日劳工部11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21点30分每月第2周五劳工部12 预算报告21点30分月底财政部13 新屋出售和开工率、营建21.30/23点月中或靠向月底商务部14 个人收入和支出21点30分每月月初商务部15 就业报告: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公布前一个月的统计结果。 个人所得:每月的第四个星期。 消费者物价指数:每月第三个星期。 新屋开工率(Housing Start) :每月的16号至19号间公布。 领先指针(Leading Indicators):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美联储每隔6星期的星期二召开一次定息会议。 欧洲央行每隔4星期在美联储会议的下一星期的星期四召开一次会议, 但其中一次为非定息会议。 由于美圆在外汇市场中的地位,以及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都是以美圆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国的经济数据在汇市中最为引人注目。以下是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理论上的观察方法和结论,但在实际运用中情况会复杂得多: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 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美国对外输出通货膨胀的方

美国对外输出通货膨胀的方式 通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经济中的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害的经济现象。并且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胀意味著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在外汇市场,通胀是影响币种走势的重要指标。但是,汇价走势对通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一国货币的贬值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通货膨胀引起的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减少,就是对内贬值。而对外贬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汇率的下跌。我们要考察通货膨胀对汇价变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关系。 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假如欧元/美元汇率现在为1.2000,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可贸易产品,在美国需要花费120美元购买的东西,在欧元区100欧元就可以买到了。假如美国的通胀率为5%,一年之后,现在120美元能购买的东西,需要花费120*(1+5%)=126美元才能买到。如果欧元区通胀为0%的话,100欧元的东西,一年后还值100 欧元。这样,理论上欧元/美元的汇价现在变为1.2600。也就是说,一国的通胀将引起本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 应该指出,以上仅是极端情况下的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在现实经济中,一国政府往往会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往往采取加息或者缩紧信贷等措施以抑制通胀,利率的变动造成了资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蔓延到资本市场,造成证券价格的变动。具体体现为股票市场的走低,和债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后者使得债券市场相对于别国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加息国,从而形成加息国货币的买盘。这对加息国货币是有利的。目前外汇市场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在美国自2004年6月1开始加息以来,迄今为止美国已经进行了11次连续加息。当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后,美元利率自1998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欧元2%的利率。而外汇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维∶ 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可能加息——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大——货币上行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维,美元在今年总体走势强劲,持续的加息预期抵消了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的担心,欧元/美元从去年底的历史最高点1.3665持续下跌。而每当美国,或者欧元区,或者英国公布强于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时,其货币就会上扬。 但是,加息对于治愈一国的通胀真的是有效的吗?以及,持续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了吗?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考察美国的国内经济,一方面由于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旺盛,引

[宏观经济学案例]欧美国家失业状况及原因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欧美国家失业状况及原因的分析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欧洲,失业率大幅度下降,平均在3%的水平。美国的失业率也低于5%。随着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欧美的失业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80年代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保持在5.5%左右,如果按“自然失业率”的假定,几乎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到了9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从1992年的7.4%逐步降低到1997年9月的4.9%;欧盟各国的情况却相反,80年代失业率除少数年份外,一直居高不下。进入90年代后,更是不断上升。1990年欧盟成员国平均失业率为8.1%,1994年上升到11.2%, 1995年和1996年略为下降,但也高达10.8%和10.9%。其中意大利和法国高达12.5%左右,西班牙甚至高达21.6%。英国的失业率从1994年的9.9%降低到1997年的5.7%。德国的失业率由1992年6%上升到1997年的12%。 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失业状况之所以出现反差,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是比较充分的,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主要通过工资浮动。一方面,美国工会的力量并不强大,在劳资双方就工资水平的谈判中,工人的力量往往比较弱。另一方面,美国的失业保障的享受条件比西欧要苛刻,享受的数额和时间长度比西欧要低。在这种体制下,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美国的就业并没有下降,但是有相当多人的工资是下降的,工资差距拉大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西欧的情况与美国相反。失业保障制使所有的失业者都能得到一

个最低收入的保证。这种失业保障制度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来维持,结果是雇主雇用工人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地少雇用工人,或者用电脑代替人工,或者把资金投到发展中国家,缩小本国的生产规模。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工会力量比较强大,企业一旦雇用了劳动力就不能随意解雇,所以他们对增雇职工都持谨慎态度。另外,良好的失业保障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使得失业对于劳动力来说损失并不大大,从而造成一些人宁愿长期失业。 美国和西欧的失业状况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背景都是技术进步造成的非技能劳动者失业的增加。技术进步带动的经济增长使生产部门对非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下降。在西欧,由于非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下降受到政府管束(最低工资的界限定得较高),不能随企业对 他们的需求下降而下降,结果只能是失业人数的增加。在美国,由于政府对工资的管制比较松,随着企业对非技能劳动者需求的下降,工资也随之下降。非技能劳动者工资的下降虽然保证了就业人数不减少,但是却使贫困人数增加。由于欧盟以往对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和科研体制相对落后,不仅使欧盟高科技产业相对落后,更使经济复苏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低不仅难以扩大就业,而且还使欧盟总的就业岗位数减少7450万个,致使失业人数近年来始终高达1800万人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