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典-阿含部-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3卷)〖 宋 施护等译〗

佛典-阿含部-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3卷)〖 宋 施护等译〗

No. 10 [No. 1(5), No. 26(154)]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故废园林鹿母堂中。是时彼处。有白衣金幢二婆罗门。去佛近住。乐求出家。成苾刍相

尔时世尊。日后分时。自房而出。诣鹿母堂。旋复经行。时白衣婆罗门。见佛世尊诣鹿母堂旋复经行已。即谓金幢婆罗门言。金幢。世间嬉戏。诸所乐法悉是悉戏论。我虽所作。竟无其实。若身若心。旋生懈倦。以其身心有懈倦故。即起失念。此失念因。即是无常。是不坚牢。是不究竟。是散坏法。汝今不应如是修作戏乐法者。谓即施设事火之法。金幢婆罗门言。汝云何知。白衣答言。我从尊者瞿昙所闻。而彼瞿昙。有大辩才。善知是义。彼所说言。事火之法。谓从古仙之所传习。乃至所有事火法教。彼亦皆知。彼有一类仙人。于沙门婆罗门所。起过失意。故作火事。其过失者。谓互相憎嫉。伺求其短。由此互起过失因故。而诸有情。寿命灭没。又复有情。于别界中。寿命尽已。而来生此。若能清净。舍家出家。若行增修。真实相应。正善作意。如其色心。入三摩地。随等引心。即能记念。彼宿住事。是等有情。不乐互相憎嫉伺短。由不起彼过失因故。是即常住。是即坚牢。是即究竟。是不散坏法。若复有情。互相伺短。由彼互起过失因故。是即无常。是不坚牢。是不究竟。是散坏法。是故诸婆罗门。不应如是修作。勿起过失意。施设事火法。金幢。汝可知不此佛世尊。日后分时。自房而出。诣鹿母堂。旋复经行。汝今可能同。我往诣佛世尊所。头面礼足。佛经行时。随从经行。彼佛世尊。必为我等。随宜说法。时金幢婆罗门言。善哉我往

尔时白衣金幢二婆罗门。互言议已。同诣佛所。到已俱时头面礼足。随佛经行

尔时世尊。告白衣金幢二婆罗门言。汝等当知。诸婆罗门。自谓了达三明。名称上族。种姓清净。从事火天胜族中生。父净母净。善生善种。乃至七世。父母尊高。种族殊胜。无罪无谤。是等皆因种姓净故。又谓洞达明了五种记论。一本母法等究竟三明。二诸物定名。三该吒婆那。四文字章句。五戏笑妙言。是等记论。诸围陀典。本师婆罗门。悉善了知。白衣诸婆罗门。于三明中。岂无轻毁凌辱及讥谤邪。白衣金幢二婆罗门。俱白佛言。世尊。诸婆罗门。于三明中。云何得无轻毁凌辱及诸讥谤。而婆罗门。三明典中。作如是言。诸婆罗门。如是清净。是真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是故诸婆罗门。如是清净。是真婆罗门。世尊。而我白衣金幢。亦以眷属所缠。不得解脱。减失善法。增长恶法。世尊此亦是为我婆罗门三明典中轻毁凌辱讥谤等事。佛告白衣金幢二婆罗门言。汝等当知。诸婆罗门。于三明中。所招轻毁及讥谤者。为以婆罗门有如是言。诸婆罗门。如是清净。是真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是故诸婆罗门。如是清净。是真婆罗门。白衣。彼诸婆罗门。虽作是说。返为破坏。劣弱自身而复损失。彼婆罗门。所破坏者。为以不实起诸执著。返于正法而生诃厌。由是即起互相诤论。何以故。白衣。或

有婆罗门。谓所生时。时分别异。胎中亦异。执彼所见。生时异故。乃为清净。而诸婆罗门。亦同如是清净所生。是故作如是言。诸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是故诸婆罗门。如是清净。是真婆罗门。白衣。当知有四种类。即为四族。何等为四。所谓刹帝利族。婆罗门族。毗舍族。首陀族。白衣。于是四族中。造黑业者。感黑业报。非胜所作。智者诃厌。死堕恶趣。又四族中。有造白业者。感白业报。是胜所作。智者称赞。死生天趣。白衣。云何黑业。所谓杀生偷盗邪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此是黑业。云何白业。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正见。是此白业

复次白衣。汝勿起是意。谓杀生等。此诸黑业。感黑业报。非胜所作。智者诃厌。彼刹帝利毗舍首陀。诸族类中。皆有是事。而婆罗门。独无是事。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作此说。是事不然。若造黑业者。感黑业报。诸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皆有是事。而婆罗门。何独无邪

佛言。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谓诸黑业。婆罗门无。余三族有。此说即为三明典中相应之语。以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本生清净。故是真婆罗门

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若四族中皆有黑业。此说即为三明典中不相应语。复次白衣。汝勿起是意。谓不杀生等。此诸白业。感白业报。是胜所作。智者称赞。彼刹帝利毗舍首陀。诸族类中。皆无是事。而婆罗门。独有是事。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作此说。是事不然。若造白业者。感白业报。诸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皆有是事。而婆罗门。何独有邪

佛言。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谓诸白业。婆罗门有。余三族无。此说即为三明典中相应之语。以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本生清净。故是真婆罗门

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若四族中。皆有白业。此说即为三明典中不相应语。复次白衣。汝勿起是意。谓刹帝利毗舍首陀。诸族类中。造杀生等诸黑业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而婆罗门。独无是事。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作此说。是事不然。诸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造黑业者。身坏命终皆堕地狱。而婆罗门。何独无邪

佛言。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谓造黑业。堕于地狱。婆罗门无。余三族有。此说即为三明典中相应之语。以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本生清净。故是真婆罗门

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若四族中。有黑业故。皆堕地狱。此说即为三明典中不相应语

复次白衣。汝勿起是意。谓造不杀生等诸白业故。身坏命终。生于天趣。彼刹帝利毗舍首陀。皆无是事。而婆罗门。独有是事。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白佛言。世尊。

云何作此说。是事不然。诸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造白业者。身坏命终。皆生天趣。而婆罗门。何独有邪。佛言。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谓造白业生于天趣。婆罗门有。余三族无。此说即为三明典中相应之语。以婆罗门是梵王子。清净口生。梵王种类。梵王所化。梵王所授。本生清净。故是真婆罗门

白衣。汝又勿起是意。若四族中。有白业故。皆生天趣。此说即为三明典中不相应语。复次白衣。我向所说。是等法中。若善若不善若黑若白。若有罪若无罪。若净分若染分。若胜若劣。若宽若狭。如是诸法。随应转时。诸婆罗门。一向坚执。我说是人真实痴者。以自识心。而为知解。白衣。又诸婆罗门。或起种姓言论。或族氏言论。或自教言论。又起是意。他人所应。为我设座。汲水献供。前起承迎。合掌问讯。我即不应。于其他人。作如是事。起是意者。我说是人不见正法

复次白衣。或有沙门。或婆罗门。计著种姓族氏言论。或复计著自教言论者。我说此为非真出离沙门。非真出离婆罗门。白衣。或有沙门。或婆罗门。不计著彼种姓言论。亦不计著族氏言论。又不计著自教言论。我说此为真得出离正了知者沙门婆罗门

复次白衣。彼憍萨罗主胜军大王。见释种子沙门瞿昙。从释族中。舍家出家。彼胜军王。于其释子。欢喜慰安。恭敬礼拜前起承迎。合掌问讯。白衣。彼憍萨罗主胜军大王。于佛如来。欢喜慰安。恭敬礼拜。前起承迎。合掌问讯者。其王不以沙门瞿昙是高胜族。王亦不起。高胜族意。不以沙门瞿昙相好端严。王亦不起相好之意。不以沙门瞿昙有大名称。王亦不起名称之意。由此应知。法尔如是。白衣。是法本来。最上最大。最极高胜。如是正见。诸法本母。是即增上。毕竟归趣。复次白衣。若人于我。安住正信。是人即得坚固增长。根本出生。不坏净信。何以故。谓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白衣。或有问言。汝等一切。各各父母。种姓族氏。何故弃舍。返作是言。我等皆是。沙门释子。白衣当知。法尔如是。是法本来。最上最大。最极高胜。如是正见。诸法本母。是即增上。毕竟归趣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中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复次白衣。过极久远。此界坏时。当界有情。还复往生光音天中。过极久远。此界成时。别界有情。光音天殁。而来生此。是诸有情。各有身光。清净皎洁腾空而行。随欲能往。适悦快乐。如意自在。以彼有情身有光故。世界尔时。日月光明悉不出现。以其日月光不现故。星亦不现。星不现故。宿亦不现。宿不现故。亦不分别昼夜殊异。以其不分昼夜异故。年月日时。亦无差别。亦复不分男女形相。尔时有情。法尔自然。身光互照

复次白衣。彼时大地大水涌现。色如酥乳。味如甘蔗。又或如蜜。香美细妙。为人所食。资益诸根。其名地味。时一有情。于是地味。极生爱乐。举以指端。用尝其味。余诸有情。见已亦然。起希欲想。亦以指端。举尝其味。随生爱乐。尔时有情。既于地味。极生爱乐。而为所食。资养支体。由多食已。诸有情身。渐觉坚实。旋复粗重。以粗重故。不能腾空。随欲而往。身光隐没。身光没故。尔时大地。皆悉冥暗。世间乃有日月出现。日月现故。星宿亦现。始分昼夜。既分昼夜。即有年月日时差别

复次白衣。彼时有情。初食地味。其味久时。为世资养。以彼有情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不知其故。乃作是言。汝是瘦弱者。我是充实者。由此乃起憍慢之想。以是缘故。地味隐没。尔时有情。见彼地味既隐没已。咸唱是言。苦哉苦哉。今此地味。何故隐没

复次白衣。地味既没。地饼复生。色如餐那迦。味如甘蔗。又或如蜜。香美细妙。为人所食。彼时有情。次食地饼。久为资养。以彼有情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不知其故。乃作是言。汝是瘦弱者。我是充实者。由此乃起憍慢之想。以是缘故。地饼隐没。尔时有情。见彼地饼既隐没已。咸唱是言。苦哉苦哉。今此地饼。何故隐没

复次白衣。地饼既没。林藤复生。如迦笼嚩迦枝有四种色。味如甘蔗。又或如蜜。香美细妙。为人所食。彼时有情。后食林藤。久为资养。以彼有情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不知其故。乃作是言。汝是瘦弱者。我是充实者。由此乃起憍慢之想。以是缘故。林藤隐没。尔时有情。见彼林藤既隐没已。咸唱是言。苦哉苦哉。今此林藤。何故隐没。白衣。如今时人。或有苦法。当触恼时。亦唱是言。苦哉苦哉

复次白衣。林藤既没。香稻复生。而此香稻。无糠无秕。妙香可爱。依时成熟。旦时刈已。暮时还生。暮时刈已。旦时还生。取已旋活。中无间绝。旦暮二时。取其香稻。但为资养。不知本因。彼时有情。而竞贪食。以是缘故。身转粗重。乃有男女二相差别。由此有情互起憎爱。以憎爱故。互相毁谤。又复渐起互相染著。此染著因。为过失本。又诸有情。由毁谤故。乃以杖木瓦石。互相打击。于是世间乃生非法及不正行。白衣。如今世人。以其童女。饰以众华。严诸妙服。求其异姓而用妻之。设此非法以为正法。然于其义。都不能知。彼时有情。亦复如是。过去正法今为非法。过去律仪为非律仪。如是渐生诸非法行。由起非法行故。渐生逼迫。减失厌离。旋增懈堕。或于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一月。不住家中。不营家业。游行旷野。覆藏过非。时有一人。性懒惰故。不能依时。往取香稻。乃作是念。我今何故受斯苦恼。旦时旦时去取香稻。暮时暮时还复往取。我今若能一日一往。并取旦暮二时香稻。岂非善邪。作是念已。即往并取二时香稻。复次白衣。时别一人来相谓言。汝今同我往取香稻。懒惰者言。汝怛自往。我已取来旦暮二时所食香稻。时来唤者乃作是念。日取二时所食香稻。既为善者。我今何不一往并取二日三日所食香稻。作是念已即往并取。复次白衣。时又一人来相谓言。汝今同我往取香稻。前人答言。汝但自往。我已取来二日三日所食香稻。

其人尔时。乃作是念。一往并取二日三日所食香稻。既为善者。我今何不一往并取四日五日所食香稻。作是念已。即往并取

复次白衣。初取香稻。无糠无秕香美妙好。一懒惰者。而为因故。其后渐次。展转多取。乃为贮积。充已受用。尔时香稻渐生糠秕。旦时刈已暮时不生。暮时刈已旦时不生。不复还活。不知其因。彼诸有情。即共集会。互相议言。我等初时。各有身光腾空而行。快乐自在。以身光故。日月星宿。光明不现。亦不分别昼夜殊异。年月日时亦无差别。亦复不分男女形相。法尔有情身光互照。是时大地大水涌现。色如酥乳。味如甘蔗。又或如蜜。香美细妙。为人所食。资益诸根。其名地味。时一有情。见极生爱。举以指端。用尝其味。余诸有情。见已亦然。皆尝其味。咸生爱乐。我等尔时。用为所食。资养支体。于是地味。贪食既多。我等身支。渐觉粗重。以是缘故。不能腾空随欲而往。身光隐没。由是世界皆悉冥暗。尔时乃有日月星宿。光明出现。始分昼夜。年月日时。亦有差别。是时地味。我等所食。久为资养。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起憍慢想。以是缘故。地味隐没。地饼复生。甘美细妙。色香具足。我等所食。久为资养。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起憍慢想。以是缘故。地饼隐没。林藤复生。甘美细妙。色香具足。我等所食。久为资养。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时充实者。见瘦弱者。起憍慢想。以是缘故。林藤隐没。香稻复生。尔时香稻。无糠无秕。妙香可爱。旦时刈已暮时还生。暮时刈已旦时还生。我等所食。但为资养。不知本因。贪食既多。滓秽旋碍。尔时乃有男女相异。后起憎爱。互相毁谤。又复渐生互相染著。此染著因。为过失本。我等尔时。互毁谤故。杖木瓦石。互相打击。于是世间。乃生非法。起非法故。渐生逼迫。减失厌离。旋增懈惰。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不住家中。不营家业。游行旷野。覆藏过非。时有一人。性懒惰故。不能依时往取香稻。乃作是念。我今何故受斯苦恼。旦时旦时去取香稻。暮时暮时还复往取。我今宜应一日一往并取旦暮二时香稻。作是念已。即往并取。时别一人。来相谓言。汝今同我。往取香稻。懒惰者言。汝但自往。我已取来二时香稻。其人尔时。乃作是念。二时香稻取为善者。我今一往。当取二日三日香稻。作是念已。即往并取。时又一人。来相谓言。汝今同我。往取香稻。前人答言。汝但自往。我已取来三日香稻。其人尔时。乃作是念。三日香稻取为善者。我今一往。当取四日五日香稻。作是念已即往并取。汝等当知。初取香稻。无糠无秕。后渐多取。以为贮积。尔时香稻。渐生糠秕。旦时刈已暮时不生。暮时刈已旦时不生。不复还活。不知其因。我等今时。宜应普以一切地界。均布分擘。各为齐限。此是汝地界。此是我地界。彼诸人众。互相议已。即分地界。立为齐限

佛言。白衣。尔时人众。分地界已。时有一人。往取香稻。艰难所得。即作是念。我今云何能得所食。云何令我养活其命。我今自分香稻。将尽他界。虽有然彼不许。我今须往盗其少分。作是念已。以己香稻。密固护之。即往他界。窃取香稻。其主见已。告盗人言。咄汝盗人。何故来此。窃我香稻。盗人答言。我不如是。不曾取汝界中香稻

复次前人。于第二时。往取香稻。亦复难得。又生前念。我今云何能得所食。云何令我养活其命。我今自分香稻。将尽他界。虽有然彼不许。我今须往盗其少分。作是念已。以己香稻密固护之。即往他界。窃取香稻。其主复见。于第二时。还

来盗已。又复告言。咄汝盗人。何故复来。窃我香稻。盗人答言。我不如是。不曾取汝界中香稻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中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复次白衣。前人又于第三时中。往取香稻。亦复难得。乃作是念。我今云何能得所食。云何令我养活其命。我今自分香稻。将尽他界。虽有然彼不许。我今于三盗其少分。作是念已。以己香稻。密固护之。即于他界。而兴盗窃。其主见彼于三来此兴盗窃已。心生嗔恚。复作是言。咄汝盗人。何故于三来此盗窃。即捉双手。举杖以打。盗人被打。叫呼啼泣。世间尔时。乃生非法。诸不正行。由此而兴。杖捶之名。是初建立。因彼偷盗。乃生嗔恚苦恼等事。是为非法。非法生故。不正行兴。由此乃有三不善法。首初建立。所谓偷盗妄言杖捶

复次白衣。尔时人众。见是事已。又复集会。共相议言。我等初时。身有光明。随欲自在。以身光故。日月星宿。悉不出现。不分昼夜。年月日时。亦无差别。尔时大地大水涌现。其名地味。我等食之。久为资养。乃至最后。我等自起不善法故。地味隐没。地饼复生。取以食之。久为资养。乃至最后。我等自起不善法故。地饼隐没。林藤复生。取以食之。久为资养。乃至最后。我等自起不善法故。林藤隐没。香稻复生。无糠无秕。取以食之。久为资养。乃至最后。我等自起不善法故。彼香稻中乃生糠秕。旦时刈已暮时不生。暮时刈已旦时不生。不复还活。不知其因。我等尔时。即以香稻。均分地界。分地界已。时有一人。往取香稻。艰难而得。乃于他界。而兴盗窃。其主见已。告盗人言。咄汝盗人。何故来此。而为盗窃。盗人答言。我不如是。不曾窃汝界中香稻。复次前人。第二第三。窃取香稻。亦复如是。其主见已。乃生嗔恚。复作是言。咄汝盗人。何故于三来此盗窃。即捉双手。举杖以打。盗人被打。叫呼啼泣。世间尔时。乃生非法。诸不正行。杖埵之名。由此而兴。三不善法。最初建立。所谓偷盗妄言杖捶。我等今时。宜共选择色相具足有大威德大智慧者。立为田主。我等诸人。自界香稻。各各当分。一分与彼。是人平正。应调制者。即调制之。应摄受者。即摄受之。善护地方及护人众。我等应当各各承禀。时诸人众参议成已。即共选择色相具足有大威德大智慧者。立为田主。而作主宰。众皆承禀

佛言。白衣。尔时田主。众许立故。由是名为众许田主。此田主名。最初堕于文字数中。又于地界。善作守护。为主宰故。名刹帝利。此刹帝利名。第二堕于文字数中。又能于众善出和合慰安语故。名慰安者。此慰安者即名为王。此王之名。第三堕于文字数中。此时世间。初始建立。刹帝利境界。白衣当知。若此若彼。诸有情类。若同若异。若法若非法。虽有差别。法尔自然。最上最胜。最极高大。见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归趣

复次白衣。彼时众中。后有一人。见不实法。逼迫减失。旋生厌离。弃在家法。乃于旷野寂静之处。构立草庵。系心一处。修禅寂止。至日暮时。为饮食故。入聚落中。又至旦时。为饮食故。还入聚落。余诸人众。见是人已。乃起思念。今此人者。见不实法。逼迫减失。旋生厌离。弃在家法。乃于旷野寂静之处。构立草庵。系心一处。修禅寂止。此乃名为修禅行者。后又立名愦闹之者。后又立名修禅愦闹者。后又立名作教授者。后又立名造不善业者

复次白衣。彼时众中。又一类人。初修禅已。后复还起作意思惟。止聚落中。设其场界。聚以学徒。教授典章。余诸人众。见是人已。互相谓言。此一类人。初于旷野。修禅寂止。后复还起作意思惟。止聚落中。设其场界。聚以学徒。教授典章。此乃不名为修禅者。是时立名为教授者。又名多说婆罗门。此婆罗门名。最初堕于文字数中。由是世间。乃有婆罗门一类境界。白衣当知。若此若彼。诸有情类。若同若异。若法若非法。虽有差别。法尔自然。最上最胜。最极高大。见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归趣

复次白衣。彼时众中。又一类人。广布田种。施作农事。养活其命。以彼营作田种事故。名为毗舍。此毗舍名。最初堕于文字数中。山是世间。乃有毗舍一类境界。白衣当知。若此若彼。诸有情类。若同若异。若法若非法。虽有差别。法尔自然。最上最胜。最极高大。见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归趣

复次白衣。彼时众中。又一类人。巧伪渐生。营杂恶事。名为首陀。此首陀名。最初堕于文字数中。由是世间。乃有首陀一类境界。白衣当知。若此若彼。诸有情类。若同若异。若法若非法。虽有差别。法尔自然。最上最胜。最极高大。见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归趣

复次白衣。彼刹帝利族中。有出离者。厌恶逼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艰危灾患故。舍家出家。即我沙门。最初得名此沙门者。刹帝利族中。如是修作已。彼婆罗门毗舍首陀亦复如是。若能厌恶逼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艰危灾患故。舍家出家。悉为沙门。而无差别。由此世间。乃有沙门一类境界。最初建立。白衣当知。若此若彼。诸有情类。若同若异。若法若非法。虽有差别。法尔自然。最上最胜。最极高大。见如是法。如是法生。增上归趣

佛言。白衣。由是次第。有五类境界。首初于此世间建立。所谓刹帝利境界。婆罗门境界。毗舍境界。首陀境界。沙门境界。于此五中。而沙门者。最尊最上。广大名称。无复过上。白衣。譬如高峰。极为高峻。或有群牛。周行彼峰。一切能往。欲奔其顶。竟不能到。而彼峰顶。法尔自然。最上最大。最极高显。彼五境界。亦复如是。而沙门境界。法尔自然。于诸世间。最上最大。最极高显。无复有上

复次白衣。彼刹帝利族中。有造身不善业及彼语意不善业已。起邪见者。身坏命终堕于恶趣。地狱中生。而婆罗门毗舍首陀。诸族亦然。有造身不善业及彼语意不善业已。起邪见者。身坏命终。堕于恶趣。地狱中生。沙门亦然。有造身不善业及彼语意不善业已。起邪见者。身坏命终。堕于恶趣。地狱中生。复次白衣。彼刹帝利族中。有造身杂业及彼语意诸杂业已。起杂见者。身坏命终。生于人中。

而婆罗门毗舍首陀。及彼沙门。诸类亦然。有造身杂业及彼语意诸杂业已。起杂见者。身坏命终。生于人中

复次白衣。彼刹帝利族中。有造身善业及彼语意诸善业已。身坏命终。生于天界。而婆罗门毗舍首陀。及彼沙门。诸类亦然。有造身善业及彼语意诸善业已。身坏命终。生于天界

复次白衣。彼刹帝利。修身语意诸善业已。而起正见。于四念处。安住正心。如理修习七觉支已。自能证悟彼涅槃界。而婆罗门毗舍首陀。及彼沙门。诸类亦然。修身语意诸善业已。而起正见。于四念处。安住正心。如理修习七觉支已。自能证悟彼涅槃界

复次白衣。彼最初时。大梵天王。说伽陀曰

刹帝利族人中尊种姓真实复清净

三明诸行悉周圆为人天中胜尊者

白衣。彼大梵天王所说伽陀。深为善说。为善歌咏。此语诚实。非妄说者。何以故。我亦宣说。刹帝利族。为人中尊。种姓真实。又复清净。三明诸行。皆悉圆满。于人天中。是尊胜者

尔时白衣金幢二婆罗门。合掌恭敬。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昔时愚痴。所覆不自开晓。譬如伛者。复如痴者。又如冥暗。一切所向。不能通达。我等今日。蒙佛世尊教示义分别显说。豁然醒悟。如伛者得伸。痴者开导冥暗得炬。今日已往。誓归依佛。归依正法。归依僧伽。近事世尊。乃至尽寿。奉持佛法。如护身命。常具惭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蚁。起护念想。我今随佛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言。诸苾刍。今此白衣金幢二婆罗门。归佛出家。汝诸苾刍。当为彼等受具足戒。时诸苾刍。如佛教敕。即为彼等受具足戒。白衣金幢二婆罗门。于刹那间。成苾刍相。戒行具足

是时尊者白衣金幢二苾刍。专注一境。离诸散乱。清净身心。趣求正理。即得天眼宿住漏尽三明。具三明已。是正知者。闻所说法。得大利益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

人生感悟的文章句子

人生感悟的文章句子 不是对人性的曲解,只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当你热爱时,你便会用自己的拥有,来点燃那颗坚强的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感悟的文章句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1、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青;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 2、人生如酒,彰显着豪迈情怀;人生如歌,吟唱着悲喜交加;人生如戏,演绎着不同角色;人生如线,结满着大小疙瘩;人生如藤,纠缠着苦涩瓜果;人生如路,伴随着坑坑洼洼;人生如茶,忍受着开水煎泡;人生如水,冲刷着河岸沙滩;人生如书,记录着酸甜苦辣。 3、工作没有十全十美,尽心就好;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简单就好;恋人没有十全十美,贴心就好;朋友没有十全十美,真诚就好;爱人没有十全十美,真心就好;亲人没有十全十美,和睦就好;快乐没有十全十美,幸福就好;幸福没有十全十美,知足就好;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快乐就好。 4、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

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放下烦恼,就得到了快乐;放下贪欲,就得到了平和;放下怨恨,就得到了解脱。放下即是解脱,即是拥有。 5、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理解;苦,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感受;苦,是一种艰涩,也是一种期望;苦,是一种过程,过程之后,才觉苦尽甘来;苦,是一种理解,体味之后,方觉苦中带涩;苦,是一种感觉,初尝深味,方知倍加努力;苦,是一种感受,身体力行,方知真情无限。 6、人,最不能忘记的,是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的人;最不能结交的,是在你失败时藐视你的人;最不能相信的,是在你成功时吹捧你的人;最不能抛弃的,是和你同创业共患难的人;最不能爱的,是不看重你人格的人。 7、人生如同没有回头路的拾荒,想走得远,你不能背得太重,必须频繁清理背篓,该扔该留不犹豫。一辈子在于碰:碰对了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福一辈子;碰对了师长,收获一辈子;碰对了领导,宽松一辈子,我们需要有运气,更需要有随缘的心态。 8、生活原本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当欲望太多,计较太多,背负太多时,痛苦、烦恼、忧愁就产生了。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幸福就越会远离。只有懂得节制欲望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只有懂得不去计较的

初中思品人教版九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初中思品人教版九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6分) 1.父母的责任是抚养教育子女;警察的责任是依法执行公务;医生的责任是治 病救人。这说明 A.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责任 B.责任一旦确定就无法改变 C.责任意味着要付出代价 D.承担责任会有一定的回报 2.假如有人问,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 A.父母对我负责 B.老师对我负责C.自己对自己负责 D.社会和国家对我负责 3.李平主动参加班委会竞选,并如愿担当班长一职。李平的这一选择意味着 (1) 她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班级管理(2) 她会获得更多新知识,增强 处理事务的能力(3) 她一定能赢得老师同学更多的赞赏和尊重(4) 她的学习成绩在短期内必然会有所下降 A. (1(2)3) B. (1)(2) C. (3)(4) D. (1)(2)(3)(4) 4.对于承担责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走向成熟 B. 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 C. 承担责任的回报,最主要是丰厚的物质利益 D. 承担责任还有可能受到责 备或处罚 5.现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格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我们 A. 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不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合作 B. 在国家灭亡的时候,我们应该负起救国的责任 C. 应该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关爱社会的责任 D. 心中只有国家利益,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6.当代青少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是 A.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C. 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D. 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7.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民族精神的是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8、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于2006年4月20日不幸病逝。10 年来,他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37岁的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从丛飞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 ①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崇高精神②无私奉献的精神③信守承诺、勇担过 错的责任意识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⑤关爱她人生命与健康的优秀品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④ 9、有人说:“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 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对此,你的正确理解是() A 承担责任就要付出代价 B 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C 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D 承担责任,是不能要回报的 10、航天英雄聂海胜,这是个传遍世界的名字,但是他在自己的老母亲因重病 躺在床上、老家还处于贫困状态时,拒绝家乡政府和有钱人的赠予。聂海胜的高风亮节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聂海胜不用名声作为交换筹码的精神比起他成功飞“神六”本身更高尚、 更伟大、更可贵②聂海胜勇于奉献、不言代价与回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象征③聂海胜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精神,是我们中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④实现人生价值,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 A 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全社会都在呼唤伟大的抗日精神。抗日精 神启示我们( ) ①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是对祖国、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表 现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承担保卫祖国的责 任③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抗日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④ 60年前的抗日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过时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12、在集体中,个人对集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有() ①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资源讲求环保的责任②帮助弱者,爱护低年级小同学的责任③文明上网,维护校园网站的责任④爱护公物正确使用校园设施的责任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中医与佛学

中医与佛学 2013级中医内科专业20130079 杨小静 摘要:中医学是在多学科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药物学与习俗、中外医学交流、中医养生思想以及佛教戒律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佛学文化佛教 佛学诞生于印度,汉哀帝时经西域传入中土,魏晋以后,佛学广为流传,被中国固有的文化吸收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学传入中土,首先给中医界带来了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源于印度医学。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印度医学已成规模,公元前一千年,是印度古代医学的全盛时期,医学典籍为《梨俱吠陀》、《阿阇婆吠陀》、《阿输吠陀》。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佛学加以接受、沿袭、运用,并注入佛教教义。内科的《逻阇迦集》、外科的《妙闻集》。儿科的《迦叶波集》,就是佛教全盛时期的医学代表作[1]。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逐渐被运用。隋唐时期最甚,隋唐史志经籍中载有《龙树菩萨药方》4卷、《龙树菩萨和香法》2卷、《龙树菩萨养性方》1卷、《婆罗门诸仙药方》20卷、《婆罗门药方》5卷、《西域婆罗仙人法》3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23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4卷、《乾陀利治鬼方》10卷、《新录乾陀利治鬼方》4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3卷、《耆婆八十四门》1卷、《龙树咒法》1卷、《龙树眼论》1卷。[2]以上诸书大抵无存,仅见其目。而佛学中现存最多的医籍收录在《大藏经》中。《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理的经书约四百部,蕴藏著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汇集了生理解剖、药物、临证治疗、摄生保健、心理咒禁等多方面内容,博异丰盈,独具特色。 1 佛学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影响 僧医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学说。印度医学原来提倡三原质说,认为人体由“气”(位于脚与脐之间),“胆”(位于脐与心之间),“谈”(位于心与头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本来讲的是佛教高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到乾嘉年间栖云山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记》道教化逐步深入,由此还显露出《西游记》文本发展的必然性和某些宗教文化的隐伏线索。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以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为发轫,道教徒大举进驻《西游记》,道家评本成为《西游记》文本发展主流。对此,佛教一方处置坦然,并无反击,并且主动疏远、拒绝《西游记》,由此成为佛门传统和“潜规则”。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道教化“误读”中显示出《西游记》文本演化的必然性,其中隐伏着某些宗教文化的历史线索。 众所周知,《西游记》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因为《西游记》采纳神魔小说(一称神话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作如此颠覆性“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体裁,对于“唐僧取经”的定型、传播是耶非耶?功欤过欤?值得研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学界尚存异议,这里聊备一说)是讽刺大师,好幽默,善谐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实出于作者之游戏”,“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难免指摘时弊,揶揄佛教。如在第九十九回叙述唐僧被通天河老鼋“淬下水去”,再受“抛江”之害,影射唐僧“失信无诚”,忘却佛门慈悲和度人使命。如此“抹黑”圣僧,连“五四”新文学大师胡适都出来打抱不平,亲手改写唐僧历难九九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增插了一则唐僧入梦割肉饲妖的好戏,旨在宣扬佛性,重塑唐僧高僧形象。(参见胡适《的第八十一难》)胡适一个局外人尚且耿耿于怀,遑论佛家弟子。 更有甚者,清初汪澹漪根据民间资料杜撰了所谓“唐僧出世”故事。唐贞观年间,海州陈光蕊高中状元,太宗皇帝金銮赐婚。在赴任江州的途中遭遇水贼,光蕊被杀沉江,其妻殷温娇被盗魁刘洪霸占。温娇被迫随刘贼冒替之官,不久生下唐僧,血书漂江。唐僧长大成人为父报仇,一家团聚,温娇为守贞节终于投江自尽。后唐僧成为高僧,主持太宗水陆大会,奉旨西行取经。这个故事中,唐僧父亲遭杀,母亲被污,“亵渎圣僧”之意明甚,父亲遭杀,尚可作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一讲,

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文化遗产 2010年第3期  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刘守华 [作者简介]刘守华(193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主编。(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项目编号:03B Z W 057)成果之一。 ①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② 鲁 迅:《〈痴华鬘〉题记》,《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3页。 [摘 要]本文作者多年进行的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研究这个课题,已经陆续发表了关于《经律异相》、《生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多部佛经故事的论文。这里以《百喻经》为代表的譬喻经系列中的著名故事,如“猫装圣人”、“雁衔龟”、“展转相杀”、“乡民照镜”、“夫妻打赌不语”等篇和中国同型故事进行比较解析,探讨了它们蜕化为中国民族民间故事的有趣过程及譬喻经故事的构成特色。 [关键词]杂譬喻经 百喻经 故事类型 雁衔龟 〔中图分类号〕I 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0)03-091-12 关于“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这个课题,几年来笔者已就《经律异相》、 《生 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汉译佛经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现在专就譬喻经的汉译与传播及其在中国民族民间故事海中的蜕化演变轨迹予以探寻。 一、譬喻经在中国 关于佛经文学的分类,国内研究者其说不一。笔者赞同吴海勇在《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一书在总揽诸说的基础上所归纳的,将中古汉译佛经文学划分为五个类别,即佛传(含教史及僧传)、本生、譬喻(含因缘)、僧伽罪案文学、赞颂文学。① 其中本生经和譬喻经均由一系列故事构成,且大多据印度民间故事改制而来,将佛家义理寄寓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说之中,成为人类语言叙事的经典之作。关于佛本生经或佛本生故事,已受到多位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对佛典中的譬喻经或譬喻故事,目前还很少有人论及。深受中国 人民敬重的鲁迅先生,曾以自己的稿酬捐资翻刻佛典《百喻经》,他称道印度寓言的下面这段话也常被今人提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② 鲁迅所特别赞赏的就是以《百喻经》为代表的佛典譬喻经。 对譬喻经的构成及其特征,佛典中已有明晰解说,如《大智度论》卷35卷44中写道: 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得其悟。譬如登楼,得梯得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众生所爱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著。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 由于佛家义理常被人以为深奥难解,不易为大众所领悟,于是以感官所见的具体生动事例来 91

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思想品德试卷(VII)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思想品德试卷(VII)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xx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汇聚北京,共商国事,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述材料表明()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我国是人民制定法律 C.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大代表 D.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在思想品德活动课上,八(5)班的同学对“公民身份的确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B.在我国,犯罪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仍是中国公民,因为他并没有被剥夺公民的身份 C.作为中国未成年人,要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真正成为中国公民 D.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已加入美籍的华人不再是中国公民3.在我国,公民权利的实现有着各种各样的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是() A.道德B.法律C.纪律D.规章制度

4.从权利、义务的角度,找出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丁大学毕业后,积极报名参军 B.战士小李在边境执行巡逻任务 C.刘老板总是主动纳税 D.张老师写信向市工商局反映校园周边小商贩的不法行为 5.在餐馆吸烟的人说:“我在这里消费,抽烟难道不是我的权利吗?”劝阻这位吸烟者的理由有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②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③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爱国守法②明理诚信③明礼诚信④团结友善⑤勤俭自强⑥依法纳税⑦敬业奉献。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⑦ C.①②⑥⑦D.①③④⑤⑥⑦ 7.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地履行义务。忠实履行义务表现为() ①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的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②法律要求做的,都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九年级思品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思品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一)试卷结构:全卷满分50分。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10分)考查基础知识积累和使用;第二部分(40分)非选择题 试卷内容及命题特点:试题包括第一至三课。题目注重挖掘材料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中考题型及中考考题,能涉及中考的内容尽可能涉及并摘取一部分2010及2011年中考题。 二、学生答题基本情况 三、得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学生考得很差,其表现为五大个的方面: 第一,格式不规范。1、书写不规范。(1)随手乱画,字迹潦草的:九(1)10人:冯启海、王德乾、刘天成、秦显斌、王先伟、宋万钟、艾安旭、王宜林、林礼朋。九(2)12人:周泽夫、刘潇、杨韶山等人。(2)写错后不是划一杠而是画墨坨坨。(3)书写顺序不是从左往右写而是很随意地乱写。(4)错别字特多。2、一题多问的不写清所答的是什么内容。 3、答题规范欠缺,语言平淡、苍白。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使用学科专业用语来叙述,叙述过于口语化,措词不当等,导致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 第二,审题不到位。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审题。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水平弱,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材料解析题中,材料的阅读和分析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解题非常关键,要特别重视审题。如23题“根本原因”答成“主要原因”,又如24题第2问“在维护民族团结上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看限定内容答成“怎样履行责任和义务”。 第三,知识没落实。主观题共40分,其中涉及7个小题,19分的题发球记忆性的内容,课堂上也给学生记了,但实际考试情况是九(1)班只有严圆圆一人答全对,九(2)班只有4人答全对:向玉芳、张凤玲、张海艳、常娟。像“为什么要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怎样维护民族团结”这样的一些题目都是应该让学生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内容,不过因为落实力度不够,得分率非常低。 第四,思想上不重视,懒惰。表现为试卷上大面积空题的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包括“青少年怎么做”这类相当开放的题也是一个字都不写。九(1)14人:冯启海、王严、刘玉菲、李宗泽、刘天成、陈良锋、刘嫒嫒、王先伟、向珏林、齐继聪、王桥、宋万钟、李红阳、林礼朋。九(2)17人:陈莹、徐森、徐淼、徐远林、向常聪、周光新、刘开虎、袁朝林、向旭、徐远桦、孙宝宜、周泽夫、刘潇、杨韶山、范文新、向元新、刘艳彬。 第五、忽视已做题目,不能举一反三。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只注重数量,根本没有回过头浏览那些有代表性的题目,结果学得很累,效率却不高。如24题(1)、(2)小题在其它练习中已经出现过。可在学生中仍有人70%未得满分,很可惜。 四、今后改进的措施及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题目的习惯和审题习惯及水平。要培养学生对选择题的选项的分析综合水平和信息抽取水平,要训练学生从题干材料中抽取出对答题有直接影响的信息,同时增大训练力度,对于属于“好中选优”的选择题要着重训练,此类题目也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 2、要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着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很多知识都是在课堂上提到的。但就是反复提到学生仍然不停出错,这反映出了这些出错的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进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来说之要培养学生听讲、记笔记、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从严要求。 3、要注重基本功训练,保住基本分;在背诵方面着重培养不但会背诵而且会准确默写的水平。增强学生表达水平的培养。 4、该落实的一定要增强落实环节。 5、增强学生的答题规范性训练。 6、课堂上老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有事可做。

佛学与中国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中国医学的关系 姓名:许英汝 学院:基础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学号:2013442009 内容提要:佛教源于印度,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于公元前2年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真正影响中国医学的是佛经。主要表现在佛经对中医辨证理论的影响, 佛经对中药品种、认识的丰富, 佛经治疗技术对中医的补充。总之, 佛教传入中国后, 对中国医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在隋唐以前, 对中医学早期的理论和实践, 其补充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医药民俗的形成与传承,与佛教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佛教中国医学佛经

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溶合而成的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并信服。佛教虽然发源于古印度,但至魏晋之后,逐渐中国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很大发展。唐朝最为兴盛,宋代以后渐趋式微。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至佛教传入便与其结下不解之缘。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佛经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佛教进入中国, 真正能影响中国社会的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 佛像; 二是佛经。信奉总要有信奉的对象, 尤其是便于膜拜, 进行宗教仪式, 营造宗教气氛, 这就产生了佛像。而为了安置佛像, 就需要建寺。汉代明帝年间, 始建寺铸像。而为了传播、教化和普及佛学, 就需要译经。真正影响了中国医学的, 就是佛经。东汉恒帝建和二年( 公元 148 年) , 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本名清, 来中国从事佛经译注和传播教义, 其译之要者, 即小乘佛教, 而其本人为高僧, 又为名医( 见5大正藏6卷 50)。此后, 月支国人支娄迦谶, 又译大乘佛教, 还有世居敦煌的竺法护以及鸠摩罗什、玄奘、文净等中外名僧, 先后译注, 最后汇编成5大藏经6, 共有 1916部, 8416 卷。其中有佛医经 21 部:《佛说婆罗门避死经》、《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佛说佛医经》、《佛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拼命三娘(254551250) 9:29:24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佛教故事:阿难讨水 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 ! 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 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 “行 ! 行 ! 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思想品德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真题

思想品德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 A .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 .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C . 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D . 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3. 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是() A .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 B . 学校开展中学生志愿者活动 C . 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 D . 全民义务植树 4. 解决我国现阶段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A . 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C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 达到共同富裕 5.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 ①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

③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④我们要坚持它一百年不动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6. 下列体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选项是() A . 中共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B . 《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 C . 刘翔夺得110米栏奥运会冠军 D . 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7. 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A . 改革开放 B . 艰苦奋斗 C . 四项基本原则 D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8.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 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必要补充 D . 以市场配置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 9. 在我们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是() A . 国有经济 B . 集体经济 C . 公有制经济 D . 外资经济 10. 非公有制经济() A . 是与公有制经济相对立的 B . 形式比较单一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决定的。() A .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 .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C . 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D . 宪法 1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 社会主义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人民当家作主 D . 人民民主专政 13.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1.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 生死亦不奈我何。 9.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10.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11.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2.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4.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1.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 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4.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5.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6.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7.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8.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9.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1.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3.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4.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15.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16.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7.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8.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9.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0.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2.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6.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7.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8.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思想品德试卷 2分,共26分) 、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到中国发展现状时表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总体来说还处于 (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共产主义阶段 C 、社会主义发达阶段 D 、发展的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 的发展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 ( ) 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 、“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动摇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 、仔细观察右图《愚公难移之“山”》(住房难、入学难、看病难)。你认为在现 阶段,要搬掉这“三座大山”,关键是 ( ) A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C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 ) A 、马克思主义 B 、四项基本原则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009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 会议上,几乎每天对有外国记者向中国 同行打听中国代表团的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刚结束,各路记者就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发言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近年来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热”已成一种常态。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当今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B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C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 ( ) A 、阶级矛盾 B 、生产社会化与科技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与生产力落后之间的矛盾 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8、是立国之本,也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四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 D 、党的基本路线 9、针对我国13亿人口,8507万文盲,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继续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③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④实行对外开放 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④⑤⑥ D 、③⑤⑥ 10、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应遵循的方针是 ( ) A 、一国两制 B 、一个中国原则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1、2012年6月15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 入深海,开始向人类历史上首个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发起挑战。可见我国 ①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 ②把发展科技摆在首要地位 ( ) ③科技总体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④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2、从本质上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都是 ( ) A 、能源问题 B 、发展问题 C 、吃饭问题 D 、生存问题 13、下列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做法是 ( ) A 、购物时大量索取和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B 、多生产销售一次性木筷 C 、人多力量大,养儿才能防老,有能力多养几个孩子没问题 D 、为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出门尽量步行、乘坐公共汽车、少用私家车

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地狱伦理思想

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 地狱伦理思想 摘要: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佛教地狱文化主要表现在地狱名号、地狱时空、地狱昭示的思想伦理上。从而使佛教地狱文化对佛教伦理约束自我、适应社会的必然性提供论证,使得佛教善德在中国生根,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必然。 关键词:佛教地狱;地狱文化;地狱寿量;佛教地狱伦理思想 佛教在早期经典里“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 音译为“泥犁”,本义是“无有喜乐”的一个地方。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造恶业死后就落入此地受尽苦难,丝毫没有喜乐可言,故叫做“泥犁”。在中国文化两晋时期以前“地狱”概念是指人死后魂魄归于地下,与佛教所说的“泥犁”稍有差异。两晋以后中国文化里逐渐有了“地狱”是指黑暗而悲惨的环境的意识。到魏晋南北朝时(吴)支谦,(陈)真谛等人在译经时将佛教所说的“泥犁”直接翻译为“地

狱”,开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佛教地狱文化。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始立“五不翻”的原则,就多不用“泥犁”而用“捺落伽”( naraka)。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将这一词一直理解为地狱,意思是造恶之人所受苦厄的地方。 一、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地狱名号 佛教的地狱数目繁多、名称各异,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增生地狱)”、“孤独地狱(零散地狱)”三大类,或者分为“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孤独地狱”四大类。佛教中通常所说的地狱主要是指根本地狱。在佛教典籍中讲述地狱情况的经典不胜枚举,但详细介绍地狱名号的主要是《十八泥犁经》《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和《大智度论》,以及《俱舍论》卷八、卷十一和《大乘义章》卷八,《大楼炭经》等《大藏经》经典为最具代表性。在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最大,不过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却是名目繁多,说法不一。纵观佛教诸多典籍,大体上可以以隋唐为界限,对佛教地狱名号的说法有两大类别,即:在汉至南北朝期间,佛教地狱名号以寒热两大类地狱为主流,隋唐以后佛教地狱名号变得精湛细致了,有时间、空间上的详细描述,而且在说法上出现众多不一的情况。 (一)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地狱名号 在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中,讲述了有上下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梵天佛地》(全八册) (意大利)图奇著 魏正中萨尔吉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2384页 580.00元 《探寻西藏的心灵 ——图奇及其西藏行迹》 魏正中萨尔吉编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162页 48.00元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高山杉 意大利硕学图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与利玛窦同乡)佛教学、西藏学巨著《梵天佛地》(Indo-tibetica)汉译本的问世,是中意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与《梵天佛地》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辅助读物《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下文简称《行迹》),收入不少有关图奇生平和著作的权威文章。细读《行迹》,我们会发现图奇虽曾踏查西藏多年,却从未到过汉地(图奇去过日本,参看哲学家洛维特[Karl L?with,1897-1973]回忆录《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区立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38-139页)。可是,图奇不仅懂汉语,译注过许多经史子书和汉译佛典,还同民国佛学界有过书信往来。《行迹》对这些往来无只字提及,现将其辑录在一处,供《梵天佛地》与《行迹》的译者和读者参考。 图奇与支那内学院互赠书刊 图奇不仅在其名著《汉译陈那之前的佛家因明论典》(Pre-Dinna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1929)中引用过吕澂关于藏译本《集量论》的研究(《〈集量论释〉略抄》,《内学》年刊第4辑,民国17年12月初版),而且在此之前就同吕澂所属佛学研究机构支那内学院有过书信往来和书刊互赠。在支那内学院《内学》年刊第2辑(民国14年12月初版)“本院概况”第九条“对于国外佛学界之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年二月,《内学》年刊第一辑出版,即分赠东西各国大学图书馆及佛教学者,又与日本《宗教研究》、《东方佛教徒》(英文)、《东方青年》(英文)、《佛教新闻》等杂志,法国《亚细亚学会会报》等,互相交换。又东西各国学者收到年刊后,多以著作报赠,如日本姊崎正治赠《东方之宗教及社会问题》(英文),佐佐木月樵赠《真宗佛教之研究》(英文),比国蒲桑氏Loius de la Vallée Poussin赠新译世亲《俱舍释论》全部(法文)等,意国多谦氏G.Tucci赠《宗教传说材料之研究》(意文)等。

2017.9九年级思品第一次月考试卷

夏庄初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九年级思品试卷 (考试时间40 分钟,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 题 号 12345678910答 案 题 号 11121314151617181920答 案 题 号 2122232425 答 案 一、选择题 1.2016年盛夏,7万多名倾情参与、无私奉献的里约奥运会志愿者,将奥林匹克精神映衬得格外闪亮。志愿者的行为给你的启示有()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②维护集体利益一定要牺牲个人利益③树立责任意识,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④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 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从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 A.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相同的责任 B.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C.承担责任只有代价,没有回报 D.承担责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利益 3.父母不管家庭条件怎样差,也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一所理想的学校,尽管父母生活上会变得拮据,但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就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这告诉我们() ①他们在自觉承担责任并体会承担责任的快乐②他们是被迫的③他们能清楚自己的责任④他们能做责任的主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我国自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没有把自己的人生第一步留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而是选择西部大地踏实而积极的努力奋斗。大学生志愿者不留恋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到条件艰苦的西部服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能力③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努力实现自身价值④追求个人名利⑤热爱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 ⑥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精神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②③ D ②③⑤⑥ 5、航天英雄聂海胜,这是个传遍世界的名字,但是他在自己的老母亲因重病躺在床上、老家还处于贫困状态时,拒绝家乡政府和有钱人的赠予。聂海胜的高风亮节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聂海胜不用名声作为交换筹码的精神比起他成功飞“神六”本身更高尚、更伟大、更可贵②聂海胜勇于奉献、不言代价与回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象征③聂海胜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精神,是我们中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④实现人生价值,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 A 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对别人承诺过的事情应该兑现,有时偶尔不守信或失约,我们应该认为 A.是小事,关系不大,也无伤大雅 B.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C.偶尔一次无所谓,不必太在意 D.只要下次大事情能做到履行职责就可以了 7.“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 帮助了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 A.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B.帮助自己也就帮助了别人

《中观今论》

《中观今论》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五章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緣起 (pp.59-63) 釋厚觀(2013. 11.30) p.59) 《中論》說:「眾因緣生(即緣起)法,我說即是空。」1 「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2 《十二門論》說:「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3 緣起,所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滅的。 「緣起自性空」,實為中觀的根本論題、根本觀法、根本的法則。 緣起、自性、空,到底是什麼意義呢? pp.59-63) 1(1)《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正30,33b11-14) ※「無」,依梵文原意是「空」。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461-463: 一切「眾」多「因緣」所「生」的「法」,「我」佛「說」他就「是空」的。雖說是空, 但並不是否認一切法。這空無自性的空法,「亦」說「為是假名」的。因離戲論的空 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所以說緣生法是空,如《智度論》說:『為可度眾生說 是畢竟空』,目的在使眾生在緣起法中,離一切自性妄見;以無自性空的觀門,體證 諸法寂滅的實相。所以一切法空,而不能以為勝義實相中,有此空相的。這即緣起有 的性空,「亦是中道義」。…… 上頌已成立緣生性空的空,是不礙有的,是不著空的正見;下頌才說明一切無不是緣 生法,所以一切無不是空的。凡是存在的,無一不是緣生的。所以說:「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凡是從因緣生的,無一不是空無自性的。實有的緣生法,決定沒有的。 所以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一頌與上一頌的意義,是連貫的,不能把他 分開,而斷章取義的。離後頌而讀前頌,決定會作別解。論主所以引這兩頌,因外人 與論主諍論,說性空者主張是破壞一切的;論主才引經證成自己,不特沒有過,而且 這是佛法的精髓,是佛法的真義所在。 2(1)《中論》卷2〈7 觀三相品〉: 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大正30,10c11-12)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58-159: 依中觀的正見,「若」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那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緣 生,當體「是」本性空寂的「寂滅性」。寂滅性的緣生法,不應執有實在的自性法在 生時生。所以「生」法與「生時」,「是」觀待的假名,在緣起的無自性中,「二」者 都是「寂滅」無生的。 3《十二門論》卷1〈1觀因緣門〉: 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大正30,159c26-2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