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纵断面高程计算表

4纵断面高程计算表

4纵断面高程计算表
4纵断面高程计算表

纵断面高程计算表

计算:马强复核:庄保斌日期:2014年8月7日

竖曲线高程计算

4.3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ω=i2-i1=5%-0.8%=4.2%凹曲线 L=R?ω=5000×4.2%=210.00 m T=L/2=105.00 m E=T2/2R=1.10 m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x2/2R=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 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 (9)=[(1)—(2)]X100m 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竖曲线自动计算表格

竖曲线自动计算表格 篇一:Excel竖曲线计算 利用Excel表格进行全线线路竖曲线的统一计算 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型比较复杂,竖曲线数量比较多。由于相当多的竖曲线分段造成了设计高程计算的相对困难,为了方便直接根据里程桩号计算设计高程,遂编制此计算程序。程序原理: 1、根据设计图建立竖曲线参数库; 2、根据输入里程智能判断该里程位于何段竖曲线上; 3、根据得到的竖曲线分段标志调取该分段的曲线参数到计算表格中; 4、把各曲线参数带入公式进行竖曲线高程的计算; 5、对程序进<0 = J=0; M-P=0 = J=1 B: K<=D =B=-M ; KD = B=P 程序特色: 1、可以无限添加竖曲线,竖曲线数据库不限制竖曲线条数; 2、直接输入里程就可以计算设计高程,不需考虑该里程所处的竖曲线分段;

3、对计算公式进行保护,表格中不显示公式,不会导致公式被错误修改或恶意编辑。 程序的具体编制步骤: 1、新建Excel工作薄,对第一第二工作表重新命名为“参数库”和“计算程序”,根据设计图建立本标段线路竖曲线的参数库,需要以下条目: (1)、竖曲线编号; (2)、竖曲线的前后坡度(I1、I2)不需要把坡度转换为小数; (3)、竖曲线半径、切线长(不需要考虑是凸型或凹型);(4)、竖曲线交点里程、交点高程; (5)、竖曲线起点里程、终点里程(终点里程不是必要参数,只作为复核检测用);如图1所示: 图1 2、进行计算准备: (1)、根据输入里程判断该里程所处的曲线编号: 需要使用lookup函数,函数公式为“LOOKUP(A2,参数库!H3:H25,参数库!A3:A25)”。如图2所示: 里程为K15+631的桩号位于第11个编号的竖曲线处,可以参照图1 进行对照 (2)、在工作表“程序计算”中对应“参数库”相应的格式建立表格

高程布置计算

7、3高程布置 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应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的水面差,即为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水头损失。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并留有发展余地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为使土方量平衡,在进行高程布置时,以清水池最高水位与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相平为依据。 7、3、1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 处理构筑物中的水头损失与构筑物的型式与构造有关,具体根据设计手册第3册表15-13(P865)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2 净水构筑物水头损失估算值 7、3、2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一般应通过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规范进行估算,并考虑水头跌落损失,本次设计构筑物内部的水头损失参照规范,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通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g v ξil h h h j f 2+=+=2 ; 式中h f - 两构筑物之间的沿程损失,m; h j - 两构筑物之间的局部损失,m; i - 管道坡度; l - 管道长度,m ; v - 管道流速,m/s ; 1. 清水池至吸水井

清水池到吸水井管线长15m,管径DN1000,最大时流量Q=640L/s,查水力计算表可知,水力坡度i=0、00072,v=0、82m/s,沿线设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1、0,则管线中的水头损失为: 设计中取h Δ=0、09m 2、滤池到清水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线长为15m,设两根管,管径为DN800,每根流量为429L/s 查水力计算表,v=0、89m/s,i=0、00125,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就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h Δ=0、11m 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2、3m 。 2. 沉淀池到滤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L=15m,Q=0、859m 3/s,v=1、05m/s,DN1000,i=0、00128,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就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h Δ=0、14m 表7-3 水厂各构筑物 m 084.0=9.8×282.01.0+1.0+2×0.06+15×00072.0=h Δ2 )(m 104.0=9.8 ×289.01.0+1.0+2×0.06+15×00125.0=h Δ2 )(m 138.0=9.8 ×205.11.0+1.0+2×0.06+15×00128.0=h Δ2 )(

高等级道路竖曲线的计算方法

高速公路竖曲线计算方法 【摘要】本文从竖曲线的严密计算公式入手,推导竖曲线上点的设计高程和里程的精确计算方法。分析和比较了近似公式和严密公式的差别及对设计高 程和里程的影响。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用本方法可取得精确、方便、迅速的效果, 建议取代传统的近似方法。 一、引言 在传统的道路纵断面设计中,竖曲线元素及对应桩号里程和设计高程均采用 近似公式计算,在低等级道路及计算工具很落后的时代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高级道路的快速发展,道路竖曲线半径的不断加大,设计和施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勘测设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用近似的方法进 行勘测设计已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灵活的要求。为此本文给出了实用、精确的竖曲线计算公式,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原理 1. 近似计算公式 如图1所示,设道路纵坡的变坡点为I,其设计高程为H I,里程为D I,两侧的纵坡度分别为i1、i2,竖曲线设计半径为R,竖曲线各元素的近似计算公式如下:

图 1 2. 精确计算公式 如图2所示,在图中建立以水平距离为横坐标轴d,铅垂线为纵坐标轴H′的dOH′直角坐标系,A点的坐标为(d A,0),Z点的坐标为(0,H Z′),竖曲线各元素的精确计算公式如下: α1=arctani 1 (1) α2=arctani 2 (2) ω=α1-α2(3) T=Rtan(4) E=R(sec-1) (5) d I=Tcosα1 (6) d A=Rsinα1 (7) H Z′=Rcosα1 (8) 竖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为: (d-d A)2+H′2=R2 (9)

由式(9)可推算出竖曲线上任一与Z点的里程差为d的点的纵坐标值H′,则 0≤d≤dY (10) 并可立即推算点的设计高程和里程: H=H′-ΔH (11) D=D Z+d (D Z=D I-d I) (12) 式中,α1,α2分别为纵坡线与水平线的夹角;ω为变坡角;Τ为切线长;Ε为外矢距;d I为纵坡变坡点I与Z点的里程差;d A为竖圆曲线圆心A与Z点的里程差;H′为竖圆曲线上任一点的纵坐标值;d为竖圆曲线上任一点与Z点的里程差;H为竖圆曲线上任一点的设计高程;ΔH=H′Z-H Z为Z点纵坐标值与Z 点设计高程之差(H Z=H I-d I.i1);D为竖曲线上任一点的里程。 由式(10)可知,当d=d A时,则里程D N=D Z+d A的N点为竖圆曲线的变坡点, 其高程H N=H N′-ΔH=R-ΔH=max,N点在现场施工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计算实例 某山岭重丘的二级公路的纵坡变坡点I,其设计高程H I=68.410 m,里程D I

公路竖曲线计算

公路竖曲线计算

————————————————————————————————作者:————————————————————————————————日期:

课 题:第三节 竖曲线 第四节 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教学内容:理解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能正确设置竖曲线;掌握竖曲线的要素计算、竖曲线与路基设计标高的计算;能正确进行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 重 点:1、竖曲线最小半径与最小长度的确定;2、竖曲线的设置; 3、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 难 点:竖曲线与路基设计标高的计算;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 第三节 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 1 和i 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 1-i 2 ,其中i 1、i 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 i 1- i 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 i 1 - i 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 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其基本方程为: Py x 22= 若取抛物线参数P 为竖曲线的半径 R ,则有: Ry x 22 = R x y 22 = (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计算图示 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h 通过推导可得: ==PQ h )()(2112 li y l x R y y A A q p ---=-R l 22= 2、竖曲线曲线长: L = R ω 3、竖曲线切线长: T= T A =T B ≈ L/2 = 2 ω R 4、竖曲线的外距: E =R T 22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R x y 22 =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 —为竖曲线的半径,m 。

Excel竖曲线计算

利用Excel表格进行全线线路竖曲线的统一计算 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型比较复杂,竖曲线数量比较多。由于相当多的竖曲线分段造成了设计高程计算的相对困难,为了方便直接根据里程桩号计算设计高程,遂编制此计算程序。 程序原理: 1、根据设计图建立竖曲线参数库; 2、根据输入里程智能判断该里程位于何段竖曲线上; 3、根据得到的竖曲线分段标志调取该分段的曲线参数到计算表格中; 4、把各曲线参数带入公式进行竖曲线高程的计算; 5、对程序进行优化和简化,去掉中间环节,进行直接计算; 6、防止计算过程中的误操作,对计算表进行相应的保护。 竖曲线的高程计算原理公式: H=G+B*A+(-1)^J*X2÷(2R) H: 计算里程的设计高程 K: 计算点里程 D: 竖曲线交点里程 G: 竖曲线交点的高程 R: 竖曲线半径 T: 切线长 M: 前坡度I1 P: 后坡度I2 A: A=Abs(K-D) X: A>T => X=0; A X=T-A J: M-P<0 => J=0; M-P>=0 => J=1 B: K<=D =>B=-M ; K>D => B=P 程序特色: 1、可以无限添加竖曲线,竖曲线数据库不限制竖曲线条数; 2、直接输入里程就可以计算设计高程,不需考虑该里程所处的竖曲线分段; 3、对计算公式进行保护,表格中不显示公式,不会导致公式被错误修改或恶意编辑。 程序的具体编制步骤: 1、新建Excel工作薄,对第一第二工作表重新命名为“参数库”和“计算程序”,根据设计图建立本标段线路竖曲线的参数库,需要以下条目: (1)、竖曲线编号; (2)、竖曲线的前后坡度(I1、I2)不需要把坡度转换为小数; (3)、竖曲线半径、切线长(不需要考虑是凸型或凹型); (4)、竖曲线交点里程、交点高程; (5)、竖曲线起点里程、终点里程(终点里程不是必要参数,只作为复核检测用); 如图1所示:

竖曲线要素及变坡点处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要素及变坡点处设计高程计算 坡度计算: ①坡度=高差坡长 ②竖曲线类型:当1n n i i +-为正值时,为凹型竖曲线; 当1n n i i +-为负值时,为凸型竖曲线。 ③由厘米坐标纸上,经过反复试坡、调坡, 根据土石方填挖大致平衡和道。设计规范中最小坡长等设计要求最后确定出变坡点: 变坡点1桩号:67.2550+K ,高程m 9404.0- 变坡点计算 ①变坡点一: 桩号 67.2550+K , %150.0-i 1= %220.0i 2= R=21621.62m 变坡点高程:m 9404.0- A.计算竖曲线要素: =-=1i 2i ω0.37% 此时根据规范可知:该曲线为凹形曲线 竖曲线几何要素中曲线长) (m R L 80%37.021621=?=?=ω 竖曲线几何要素中切线长m L T 402 802=== 竖曲线几何要素中外距m R T E 037.062 .2162124022 2=?== B.计算竖曲线起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67.2150+K 竖曲线起点高程:m 8804.0-%15.0409404.0-=?+ 竖曲线终点桩号:67.2950+K 竖曲线终点高程:m 8524.0-%22.0409404.0-=?+

计算设计高程 由1 10()H H T X i =-- H=H 1±h H 1:任一点切线的高程 x :计算点到起点的距离 i 1:坡度 H:任一点的设计高程 曲线段内各点的设计高程: K0+220 X=220-215.67=4.33m m R x y 0004.022 == 切线高程:-0.8804-4.33×0.15%= -0.8869m 设计高程:-0.8869+0.0004= -0.8865m K0+240 X=24.33m m R x y 0137.022 == 切线高程:-0.8804-24.33×0.15%= -0.9169m 设计高程:-0.9169+0.0137= -0.9032m K0+260 X=35.67m m R x y 0294.022 == 切线高程:-0.8524-35.67×0.22%= -0.9309m 设计高程:-0.9309+0.0294= -0.9015m K0+280 X=15.67m m R x y 0057.022 == 切线高程:-0.8524-15.67×0.22%= -0.8869m 设计高程:-0.8869+0.0057= -0.8812m 直线段内各点设计高程见下表: 设计高程表 桩号 高 程(m ) 桩号 高程(m ) K0+000 -0.56 +240.000 -0.9032 +20.000 -0.59 +260.000 -0.9015 +40.000 -0.62 +280.000 -0.8812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及计算流程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及计算流程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及计算流程 1. 竖曲线介绍 竖曲线是指在纵断面内,两个坡线之间为了延长行车视距或者减小行车的 冲击力,而设计的一段曲线。一般可以用圆曲线和抛物线来充当竖曲线。由于圆曲线的计算量较大,所以,通常采用抛物线作为竖曲线,以减少计算量。 2. 竖曲线高程计算流程 竖曲线计算的目的是确定设计纵坡上指定桩号的路基设计标高,其计算步骤如下: a.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竖曲线长L ;切线长T ;外失距E b. 计算竖曲线起终点的桩号:竖曲线起点的桩号=变坡点的桩号-T c.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切线标高及改正值: 切线标高=变坡点的标高±(x T -)?i 改正值:2 21x R y = d.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 某桩号在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 y 某桩号在凸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3.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 已知条件: 第一条直线的坡度为1i ,下坡为负值, 第一条直线的坡度为2i ,上坡为正值, 变坡点的里程为K ,高程为H , 竖曲线的切线长为B A T T T ==, 待求点的里程为X K 曲线半径R

竖曲线特点: 抛物线的对称轴始终保持竖直,即:X 轴沿水平方向,Y 轴沿竖直方向,从而保证了X 代表平距,Y 代表高程。 抛物线与相邻两条坡度线相切,抛物线变坡点两侧一般不对称,但两切线长相等。 竖曲线高程改正数计算公式推导 设抛物线方程为: ()021≠++=a c bx ax y 设直线方程为: ()02≠+=k b kx y 由图可知,抛物线与直线都经过坐标系222Y O X 的原点2O ,所以可得: 00==b c ; 分别对21y y 、求导可得: b ax y +=2'1 k y ='2 当0=x 时,由图可得: b i y ==1'1 k i y ==1'2 O O 2 Y 1 X 1 Y 2 X 2 P Q BPD L T A T B x i 1 i 2 ω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及计算流程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及计算流程 1. 竖曲线介绍 竖曲线是指在纵断面内,两个坡线之间为了延长行车视距或者减小行车的 冲击力,而设计的一段曲线。一般可以用圆曲线和抛物线来充当竖曲线。由于圆曲线的计算量较大,所以,通常采用抛物线作为竖曲线,以减少计算量。 2. 竖曲线高程计算流程 竖曲线计算的目的是确定设计纵坡上指定桩号的路基设计标高,其计算步骤如下: a.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竖曲线长L ;切线长T ;外失距E b. 计算竖曲线起终点的桩号:竖曲线起点的桩号=变坡点的桩号-T c.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切线标高及改正值: 切线标高=变坡点的标高±(x T -)?i 改正值:2 21x R y = d.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 某桩号在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 y 某桩号在凸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3.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推导 已知条件: 第一条直线的坡度为1i ,下坡为负值, 第一条直线的坡度为2i ,上坡为正值, 变坡点的里程为K ,高程为H , 竖曲线的切线长为B A T T T ==, 待求点的里程为X K 曲线半径R

竖曲线特点: 抛物线的对称轴始终保持竖直,即:X 轴沿水平方向,Y 轴沿竖直方向,从而保证了X 代表平距,Y 代表高程。 抛物线与相邻两条坡度线相切,抛物线变坡点两侧一般不对称,但两切线长相等。 竖曲线高程改正数计算公式推导 设抛物线方程为: ()021≠++=a c bx ax y 设直线方程为: ()02≠+=k b kx y 由图可知,抛物线与直线都经过坐标系222Y O X 的原点2O ,所以可得: 00==b c ; 分别对21y y 、求导可得: b ax y +=2'1 k y ='2 当0=x 时,由图可得: b i y ==1'1 k i y ==1'2 当L x =时,由图可得:

高程布置计算

7.3高程布置 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应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的水面差,即为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水头损失。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并留有发展余地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为使土方量平衡,在进行高程布置时,以清水池最高水位与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相平为依据。 7.3.1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 处理构筑物中的水头损失与构筑物的型式和构造有关,具体根据设计手册第3册表15-13(P865)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2 净水构筑物水头损失估算值 7.3.2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一般应通过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规范进行估算,并考虑水头跌落损失,本次设计构筑物内部的水头损失参照规范,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通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g v ξil h h h j f 2+=+=2 ; 式中h f - 两构筑物之间的沿程损失,m ; h j - 两构筑物之间的局部损失,m ; i - 管道坡度; l - 管道长度,m ; v - 管道流速,m/s ; 1. 清水池至吸水井 清水池到吸水井管线长15m ,管径DN1000,最大时流量Q=640L/s ,查水力计算表可知,水力坡度i=0.00072,v=0.82m/s ,沿线设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1.0,则管线中的水头损失为:

设计中取=0.09m 2.滤池到清水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线长为15m ,设两根管,管径为DN800,每根流量为429L/s 查水力计算表,v=0.89m/s ,i=0.00125,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0.11m 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2.3m 。 2. 沉淀池到滤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L=15m ,Q=0.859m 3/s ,v=1.05m/s ,DN1000,i=0.00128,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0.14m 表7-3 水厂各构筑物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水厂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当地形有自然坡度时,有利于高程布置,当地形平坦时,高程布置既要避免清水池埋入地下过深,又应避免絮凝池沉淀池或澄清池在地面上抬高而增加造价,尤其当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时。 本设计把水厂地面标高定位清水池的水面标高。由此来计算其他各个构筑物的高程。 7.3.3高程计算 设地面的高程为10m h Δh Δh Δm 084.0=9.8 ×282 .01.0+1.0+2×0.06+15×00072.0=h Δ2 )(m 104.0=89.01.0+1.0+2×0.06+15×00125.0=h Δ2 )(m 138.0=9.8 ×205 .11.0+1.0+2×0.06+15×00128.0=h Δ2 )(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2010-11-28 01:58:11| 分类:工程测量|举报|字号订阅 [教程]第二章水准测量 未知2009-12-13 16:21:06 网络 内容: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DS3 型微倾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特点、水准尺和尺垫;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检校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观测、记录和检核)及内业数据处理(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方法;了解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方法。 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2.1 高程测量( Height Measurement )的概念 测量地面上各点高程的工作 , 称为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根据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分为: (1)水准测量 (leveling) (2)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3)气压高程测量 (air pressure leveling) (4)GPS 测量 (GPS leveling) §2.2 水准测量原理 一、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 ——后视读数 A ——后视点 b ——前视读数 B ——前视点 1、A 、 B 两点间高差: 2、测得两点间高差后,若已知 A 点高程,则可得B点的高程: 。 3、视线高程: 4、转点 TP(turning point) 的概念:当地面上两点的距离较远,或两点的高差太大,放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其高差时,就需增设若干个临时传递高程的立尺点,称为转点。 二、连续水准测量

竖曲线任意点标高计算方法

竖曲线任意点标高计算方法 一、曲线要素的计算 1、转坡角ω=(i1-i2)(上坡取正、下坡取负) 2、竖曲线曲线长 L = ω× R ( R为曲线半径) 3、切线长 T = L ÷ 2 4、外矢距 E = T2 ÷ 2R 二、任意点起始桩号、切线标高、改正值的计算 1、竖曲线起点桩号 = 变坡点里程-切线长 竖曲线终点桩号 = 变坡点里程+切线长 2、切线标高 = 变坡点标高(不考虑竖曲线标高)-(变坡点里程-待求点里程)× i1(所求点位于变坡点后乘i2) 23、改正值 = (待求点里程-起点里程)÷(2R)(所求点位于变坡点前) = (待求点里程-终点里程)2÷(2R)(所求点位于变坡点后) 4、待求点设计标高 = (切线点标高-改正值) 三、例: 某高速公路变坡点里程为DK555+550,高程为279.866m,前为上坡i1=17.6288‰,后为上坡i2=4.5‰,设计曲线半径R=30000m,试算竖曲线曲线要素及桩号为DK555+450及DK555+680处的设计标高? 1、计算曲线要素

转坡角ω=(i1-i2)=( 17.6288-4.5)‰=0.0131288 竖曲线曲线长 L = ω× R = 0.0131288×30000 =393.864(m) 切线长 T = L ÷ 2 = 393.864÷2 =196.932(m) 外矢距 E = T2 ÷ 2R = 196.9322 ÷(2×30000)=0.646(m) 2、竖曲线起、始桩号计算 起点桩号:(DK555+550)- 196.932 = DK555+353.068 终点桩号:(DK555+550)+ 196.932 = DK555+746.932 3、DK555+450、DK555+680的切线标高和改正值计算 DK555+450切线标高 = 279.866-(DK555+550-DK555+450)× 17.6288‰=278.103(m) 2DK555+450改正值 =(DK555+450-DK555+353.068)÷(30000×2)=0.157(m) DK555+680切线标高 = 279.866-(DK555+680-DK555+550)×4.5‰=280.451(m) 2DK555+680改正值 =(DK555+680-DK555+746.932)÷(30000×2)=0.075(m) 4、DK555+450、DK555+680设计标高计算 DK555+450设计标高 = 278.103 - 0.157=277.946(m) DK555+680设计标高 = 280.451 -0.075 =280.376(m)

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

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 如图6.27所示,已知A点的高程H A,要测定B点的高程H B,可安置经纬仪于A点,量取仪 器高iA;在B点竖立标杆,量取其高度称 为觇B标高v B;用经纬仪中丝瞄准其顶端,测定竖直角α。如果已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如全站仪可直接测量平距),则AB两 点间的高差计算式为: 如果当场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两点间的斜距D′,则AB两点间的高差计算式为: 以上两式中,α为仰角时tanα或sinα为正,俯角时为负。求得高差h AB以后,按下式计算B 点的高程: 以上三角高程测量公式(6.27)、(6.28)中,设大地水准面和通过A、B点的水平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在较近的距离(例如200米)内可 以认为是这样的。但事实上高程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是一曲面,在第一章1.4中已介绍了水准面曲率对高差测量的影响,因此由三 角高程测量公式(6.27)、(6.28)计算的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影响的改正,称为球差改正f1,如图6.28(见课本)所示。按(1.4)式: 式中: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一般取R=6371km。另外,由于视线受大气垂直折光影响而成为一条向上凸的曲线,使视线的切线方向向 上抬高,测得竖直角偏大,如图6.28所示。因此还应进行大气折光影响的改正,称为气差改正f2,f2恒为负值。 图6.23三角高程测量

图6.24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设大气垂直折光使视线形成曲率大约为地球表面曲率K倍的圆曲线(K称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因此仿照(6.30)式,气差改正计算公式 为:

球差改正和气差改正合在一起称为球气差改正f,则f应为: 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随气温、气压、日照、时间、地面情况和视线高度等因素而改变,一般取其 平均值,令K=0.14。在表6.16中列出水 平距离D=100m-200m的球气差改正值f,由于f1>f2,故f恒为正值。 考虑球气差改正时,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计算公式为: 或 由于折光系数的不定性,使球气差改正中的气差改正具有较大的误差。但是如果在两点间进行对 向观测,即测定h AB及h BA而取其平均 值,则由于f2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高差hBA必须反其符号与hAB取平均,因此f2可以抵消,f1 同样可以抵消,故f的误差也就不起 作用,所以作为高程控制点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标签:教育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 in 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 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 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 (5 )、(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 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线路坐标、高程计算公式

高速公路的一些线路坐标、高程计算公式(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 一、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Z,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 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计算第二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时,则: 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时相反 xZ,yZ为点HZ的坐标 切线角计算公式:

二、圆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圆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Z,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只知道HZ点的坐标时,则: 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知道ZH点坐标时相反 xZ,yZ为点HZ的坐标

三、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符号说明: l——任意点到起点的曲线长度(或缓曲上任意点到缓曲起点的长度)l1——第一缓和曲线长度 l2——第二缓和曲线长度 l0——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 R——圆曲线半径 R1——曲线起点处的半径 R2——曲线终点处的半径 P1——曲线起点处的曲率 P2——曲线终点处的曲率 α——曲线转角值

四、竖曲线上高程计算 已知:①第一坡度:i1(上坡为“+”,下坡为“-”) ②第二坡度:i2(上坡为“+”,下坡为“-”) ③变坡点桩号:SZ ④变坡点高程:HZ ⑤竖曲线的切线长度:T ⑥待求点桩号:S 计算过程:

竖曲线计算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竖曲线计算 竖曲线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缓和,这条连接两个纵坡线的曲线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作用: 1)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处冲击, 2)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以及舒适 感。 变坡点: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 竖曲线分类:竖曲线常采用圆曲线,可以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 凹凸竖曲线判断:如上图,当前坡段坡度大于后坡段坡度时为凸型曲线;当前坡段坡度小于后坡段坡度时为凹曲线;坡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注:判断是凹凸竖曲线时,坡度含正负号,例如,前坡段坡度为-2.3%,后坡段坡度为-1.4%,因为-2.3%<-1.4%,故此竖曲线为凹形竖曲线,我们习惯把上坡段用“+”表示,下坡段用“-”表示) 道路纵断面线形常采用直线、竖曲线两种 线形,二者是纵断面线形的基本要素。竖曲线 技术指标主要有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凸 形的竖曲线的视距条件较差,应选择适当的半 径以保证安全行车的需要。凹形的竖曲线,视

距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在离心力作用下汽车要产生增重,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半径来控制离心力不要过大,以保证行车的平顺和舒适。 竖曲线基本要素: 竖曲线长:L 切线长:T 外距:E 半径:R 竖曲线起终点桩号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如右图所示,两个相邻的纵坡为i1和i2,竖曲线半径为R,则测设元素为: 曲线长L=R ×α 由于竖曲线的转角α很小,故可以认为: α=i1-i2;所以L=R (i1-i2) 切线长T=Rtan 2 α 因为α很小,tan 2α=2α;所以可以推出: T=R ·2α=2L =2 1 R (i1-i2) 又因为α很小,可以认为:DF=E;AF=T 根据三角形ACO与三角形ACF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边角边”定理得出: R:T=T:2E; 于是如上图外距E=R T 22 , 同理可导出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距切线纵距的计算公式:y =R x 22 式中:x —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到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 —值在凹形竖曲线中为正号,在凸形竖曲线中为负号。 故竖曲线中任意一点的高程: H=O H ±x ·i R x 22 式中:O H —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高程(O H =变坡点的高程±T ·i ,) i —纵坡的坡度 x —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到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得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得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得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得水准网,这样起算点得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就是作为测区得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得路线布设。 3、点位得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与便于观测得地点,水准点得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得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得精度要求与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得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得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得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得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得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得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得计算与检核:

竖曲线计算公式加强版

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计算公式)一、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已知:①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Z,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 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计算第二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时,则: 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时相反 xZ,yZ为点HZ的坐标 切线角计算公式: 二、圆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圆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Z,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只知道HZ点的坐标时,则: 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知道ZH点坐标时相反 xZ,yZ为点HZ的坐标

三、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符号说明: l——任意点到起点的曲线长度(或缓曲上任意点到缓曲起点的长度)l1——第一缓和曲线长度 l2——第二缓和曲线长度 l0——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 R——圆曲线半径 R1——曲线起点处的半径 R2——曲线终点处的半径 P1——曲线起点处的曲率

P2——曲线终点处的曲率 α——曲线转角值 四、竖曲线上高程计算 已知:①第一坡度:i1(上坡为“+”,下坡为“-”) ②第二坡度:i2(上坡为“+”,下坡为“-”) ③变坡点桩号:SZ ④变坡点高程:HZ ⑤竖曲线的切线长度:T ⑥待求点桩号:S 计算过程: S、SZ为里程数据,往往有些人计算时误入,用等实际计算的距离计算!! 五、超高缓和过渡段的横坡计算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

1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R :曲线半径 i 1:ZY ~JD 方向的坡度 i 2:JD ~YZ 方向的坡度 T :曲线的切线长 E :外失距 x :竖曲线上的点到直圆或圆直的距离 y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修正值 2. 计算公式: 2 12i i R T -= R T E 22 = R x y 22 = 超高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i 0:路拱坡度 i b :超高坡度 L s :缓和曲线长

2 b 1:所求点~路中线距离 x 0:从直缓开始,到路左右坡度一致的距离,即图中C---C x :所求点~直缓或缓直的距离 h b :超高值 A---A B---B ×i b b 1HY(YH) ZH(HZ) C---C D---D 超高计算公式1相对于路中线超高值行车道外侧边缘行车道内侧边缘 X0=2×i0/(i0+ib)×Ls X≤x0 hb=b1×(i0+ib)×X/Ls-b1×i0 hb=-(b1+bx)×i0 X≥x0hb=-(b1+bx)×X/LS×ib 行车道外侧边缘 行车道内侧边缘 hb=(-i0+(i0+ib)×X/Ls)×b hb=(-i0-(ib-i0)×X/Ls)×b i0:路拱坡度ib:超高坡度L s :缓和曲线长b:到路中线距离X:所求点到ZH(HZ)距离 超高计算公式2 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 () b s i i L i x +=0002 1)当x ≤x 0 时 行车道外侧边缘:()0 101i b L x i i b h s b b -+= 行车道内侧边缘:()01i b b h x b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