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宁强天津高级中学 杨发君

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2.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热量、气温

日照: 指有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取决于白昼时间和云量状况。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 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热量:指的是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气温:指大气的冷热状况,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 (即1.25~2.00米, 气温预报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与太阳高度、大气温室效应有关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今天、昨天与白天和黑夜 今天、昨天:是地球表面以日界线(0时刻经线与180经线)为界的日期在空间上的划分。 白天和黑夜:是以晨昏线为界限的地表的空间划分。

5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

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6.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8.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9.海陆风、山谷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10.焚风与干热风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11.暴雨与风暴潮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2.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3.寒潮与寒流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14.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15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16.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7.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7.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18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19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0.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1.气流、风、风向

气流:空气的运动现象,包括上升、下沉和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风的来向。

22.阳坡与迎风坡阳坡:朝向阳光的坡面。迎风坡:朝向来风的坡面。(多指迎暖湿气流的坡面)

23.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地形单元)

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状况,一般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势:指地表海拔的高低变化趋势,可通过等高线的值或河流流向确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形成因的总称,广义分为内营力地貌与外营力地貌,具体可分流水地貌(冲积扇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风力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等),内力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岱崮地貌等。地形区(地形单元):指某地的具体名称

24.灌溉农业与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农业灌溉: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是一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中国的农业灌溉,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战国初期,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25.沙漠化与荒漠化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理解误区

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目前鉴于我国对南方石漠化研究的重视,为了方便,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

高等数学部分易混淆概念及例题

高等数学部分易混淆概念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一、数列极限大小的判断 例1:判断命题是否正确. 若()n n x y n N <>,且序列,n n x y 的极限存在,lim ,lim ,n n n n x A y B A B →∞ →∞ ==<则 解答:不正确.在题设下只能保证A B ≤,不能保证A B <.例如:11 ,1 n n x y n n == +,,n n x y n ,那么函数()f x 在X 上无界. 无穷大:设函数 ()f x 在0x 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或x 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M (不论它多么大), 总存在正数δ(或正数X ),只要x 适合不等式00x x δ< -<(或x X >) ,对应的函数值()f x 总满足不等式 ()f x M > 则称函数 ()f x 为当0x x →(或x →∞)时的无穷大. 例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② ① 如果 ()f x 在0x 某邻域内无界,则0 lim ()x x f x →=∞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 ..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0.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

(全)高考地理知识点-易混淆概念整理

【独家】 高考地理知识点-易混淆概念整理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高考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考生物复习: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

高数易混淆概念

概念区别: 1.无界与无穷大 无界是对任一M(无论多大),总存在x,使得f(x)>M,这里x任意,存在即可,不强调存在方式。 无穷大是对任一M(无论多大),总存在x0,当x>x0时,f(x)>M(注,这里的无穷大时x趋近正无穷时,其他同理),这里的存在有限制。 从定义,再结合图像,无穷算是无界的一种。但是无界不一定无穷 无界是一个区间而无穷是针对一个趋势,举个例子1/x,在(0,+∞)是无界而同是这个函数x趋近0是无穷而趋近无穷则是0 第二个例子xsinx,x趋近无穷满足无界的定义,是无界,但不是无穷,因为无论怎样取x0,x>x0总有函数等于0,也就是不存在这样的函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无界的区间你如果有意识的话可以挑选一些数,有一定顺序组成一个新的函数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无穷了。正如例子中你选π/2,5π/2,9π/2……是不是无穷? 这也涉及到一元函数的极限概念,考虑一下二元函数极限是x,y无论哪条路径都可以趋近某个值,其实一元函数也有个路径,不过这个路径指的是在x轴无论0,2,4,6……还是1,3,5……等等都是趋近同一值,这是想通之处了。而对于某一类的无界它也不过是挑取某个路径达到无穷。不能满足所有路径都是。 2.无穷小和零 无穷小是趋势,一定条件下的趋势,同是一个函数在不同条件下地位不同比如x趋近0时时无穷小x趋近1就是,0是无论那种情况都是趋近0,所以0是无穷小。但是无穷小和0不是等价的,这点把握到这里就可以了。 3.常见的几种点 驻点:导数为0的点,不仅有定义,而且导数必须存在且为0 极值点:相对点,相对于附近某一小临域,它是最大〔小〕的值,这里强调这个临域存在,临域不是区间;这样的点有一些性质,若可导则导数必为0,但导数为0不全是极值点(x^3) 但是这不是判断极值点的唯一条件,还要根据定义,这就属于不可导的点了(|x|的0点),所以极值点穿插很多,多重考虑,别忘了必须有定义。 拐点:性质有点类似极值点只是要求不同,它是某一临域左右凸凹性改变,同理既要考虑二阶导数是0还有二阶导不存在的穿插,还要注意最基本,有定义 4.可积,原函数,变限积分 可积指定积分存在〔注意是定积分不包括反常积分广义积分〕,按几何意义,曲线与x轴面积〔这里也可以说是负面积〕存在。 原函数是函数,不是一个值,判定是否存在原函数,对它求导后导函数是该函数。 变限积分定积分下限为常数,上限是自变量,集合两者,把x确定为一个值它就是定积分,某种意义上它可以算是某个原函数,但是这是一般情况,总体来说它还是一个函数。 可积不一定有原函数〔一个值存在怎么断定一个趋近有函数呢,〕,有第一类间断点是没有原函数但是可以有定积分,可积。有原函数不一定可积〔1/x〕,它们之间关系颇为复杂,求一个定积分我们有能力的就是利用奇偶性或者间接利用原函数〔牛顿,来布尼次公式〕,一马归一马,注意区别。 而可积和变限积分联系挺大的,一般区间可积的话变限积分不仅存在而且连续,不深入讨论。 原函数和变限积分是最易混淆的,两者都是函数,求的过程容易觉得变限积分算是原函数的其中一个,一般函数可以这么以为,不过深入讨论,决不这么简单,对于存在原函数的上述结论正确,可是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第一类间断点没有原函数,但是变限积分存在且连续,图形上理解就是有间断点,不影响面积存在性而且不影响连续性,这点可以证明。 5.一元与二元函数的可微,可导和连续 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在连续,可微,可导虽然从书上看性质不太一样但这决不违背定理,两个之间有莫大的关系。 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的连续都要求极限存在且等于函数值,不同就是因为不同元函数因为空间的分布不同决定了极限的趋近方式不同,因为一元只有x是一条轴,一根线,那么教材上强调的更多是左右趋近,其实另一角度看,正如概念区别1来说其实方式也有很多,因为别看只是一条轴它却有无穷多个点,极限是要求连续取的,可是为了区别,我们有时候会跳跃取。正如数列极限中2n,2n+1,只有同时取尽才保证极限存在,而二元函数分布于一个平面这就决定了方向的无穷性了,随意一个一元函数都可以决定一个方向y=x,y=x^2等等,作为一条曲线可以作为一条方向只要它过所确定的点即可,一元函数其实就是沿着(x,0)对二元函数的极限,这也就说明二元函数连续,那么在该点确定的一元函数也连续。举个例子f(x,y)在0,0连续,那么f(x,0)肯定在x=0连续,一般到特殊,但是反之却不可以,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证明二元函数不连续,可以选取不同y,x关系,极限不同则不连续。 可导,一元函数中有可导必连续,这是因为导数的定义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个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数学考试里有不少基础概念,似是而非,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混淆而没能答对题。今天小编搜集了小学数学最容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家长让孩子看看都搞清楚了吗? 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有哪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 有哪些]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 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 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 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 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 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 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 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 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 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

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 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 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 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 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 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 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 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 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 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 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doc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

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 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 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 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小学数学16条易混淆概念解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特转录了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16条“知识性诘问”,供同仁参考。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 即:1、2、3、4、5、6、7、8、9。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 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易混概念五恒星日与太阳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易混概念六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化学高考冲刺:化学中易混淆的词总结

2019年化学高考冲刺:化学中易混淆的词总 结 选择题易混淆的词 1.过量还是少量 2.化合物还是单质或混合物 3.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或不正确的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4.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5.阿佛加德罗常数题中: ①水:常温下是液态;②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 ③SO3:常温下是液态或固态;④NO2:存在与N2O4的平衡; ⑤和气体的体积有关的比较(如密度):注意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同温同压下才能比较。 ⑥不是气体的有机物不需要标准状况的条件,如戊烷,辛烷等。 ⑦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把原子量当质子数。 ⑧Na2O2、H2O2、Cl2等若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时,反应转移电子数易多算。

⑨注意选项中给的量有无单位,有单位不写或写错的一定是错的。 ⑩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 . 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6.离子大量共存:①注意酸碱性环境;②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如Fe2+与H+、NO3-不共存,Al与HNO3无氢气等;③注意审题,是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7.离子方程式正误:①看电荷是否守恒;②看物质拆分中否正确,只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其它一律不拆;③看产物是否正确,如CO2的反应是生成正盐还是酸式盐,Fe3+与S2-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等;④看原子是否守恒;⑤水解与电离方程式要看准,不要被反应物有水所迷惑。 8.注意常见符号的应用如分清是====还是,△H、△H、沉淀、气体符号,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的应用等等。 解答题易混淆词 1.书写名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或电极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方程式。 3.书写方程式中的物质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产物(如

高考地理 最易混淆的30个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最易混淆的30个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很多同学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小编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做了汇总,一起来看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

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纬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英语语言学 易混淆概念辨析

Phonological structure音系结构 Which sound unit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re put together Phonological analysis 音系学分析 Take a word, replace one sound by another, and see whether a different meaning results. (minimal pairs Phonemic contrast The relation between 2 phonemes when they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distinguish meaning Phonological rule 音系规则 a formal way of expressing a systematic phonologicalprocess or sound change in language. Assimilation Dissimilation 异化 A process where 2 identical or similar phonemes changes or displaces the other one Suprasegmental/Phonological features (syllable stress tone intonation Those aspects of speech that involve more than single sound segments Syllable structure 音节结构(divided into rhyme and onset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way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ssect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called semantic features.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语法结构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a grammatical unit ( IC analysis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句法结构 (endo/exo-centric construction Syntactic function 句法功能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other parts of the linguistic pattern in which it is used Grammatical rule By which the grammaticality of a sentence is governed Grammatical relations The structural and logical functional relations of constituents Syntactic relations positional/substitutability/co-occurrence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汇总

高中生物:生物易混淆概念汇总 1、脂质与油脂 脂质是脂类物质的统称,包括油脂(C、H、O)、磷脂(C、H、O、N、P)、胆固醇(C、H、O)、植物蜡(C、H、O)等。 2、鲜重与干重 鲜重:细胞正常活性状态下的重量。一般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含量最多元素是O; 干重:细胞除去自由水后的重量,烘干后保持恒重后测定的重量。一般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而含 量最多的元素是C。 3、类囊体膜与叶绿体内膜 类囊体在叶绿体基质中,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 囊,也称为囊状结构薄膜。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 列,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光能向活 跃的化学能的转化”在此上进行,因此类囊体膜亦 称光合膜。类囊体可增大叶绿体的膜面积,增大光 合作用率。与叶绿体内膜的区别见右图。 4、分裂与增殖 (1)细胞增殖是侧重结果,细胞分裂侧重过程。 (2)对于真核生物而言,绝大多数体细胞靠有丝 分裂来增殖;少数的体细胞(如蛙的红细胞)是靠 无丝分裂来增殖;精子和卵细胞是靠减数分裂来增 殖的。 例如:2002年上海高考题: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为: A有丝分裂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只能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增殖的是精子。 5、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所有液体成分的总括,包括细胞质基质,核基质, 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基质以及液泡内的细胞液。 6、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这层膜将细胞液与 外界环境分隔开。原生质层为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及成熟的酵母菌等所具有。 原生质体:通常是指具细胞壁的细胞用酶解法除去壁后获得的结构。原生质体主要用于细胞工程的体细胞 杂交研究。如:植物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可获得原生质体,细菌用溶菌酶处理可获得原生质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