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及其本质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及其本质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及其本质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

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6、俗语说“防患于未然”,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7、桑代克提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条件律

18、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相一致。

A.动机原理 B.强化原理 C.发展准备原理 D.成熟概念

19、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A.惩罚 B.泛化 C.消退 D.分化

20、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一种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叫做()。

A.机械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21、()学习理论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顿悟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建构主义 E.有意义言语2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这类学习称之为()。

A.人类的学习 B.学生的学习 C.广义的学习 D.狭义的学习

23、Skinner认为效果最好的强化程序是()。

A.固定间隔程序 B.固定比率程序 C.变化间隔程序 D.变化比率程序

24、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发现学习

25、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这符合()。

A.效果律 B.近因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26、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有()。

A.更容易理解该学科 B.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C.有助于广泛的迁移

D.提高学习兴趣 E.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7、加涅把()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A、辨别技能

B、概念技能

C、规则技能

D、高级规则技能

E、以上都不是

28、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道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学习滑轮,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这种同化模式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29、()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之父”。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30、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E、链接原则

31、闻到难闻的气味,会不自觉的捂住鼻子,这种行为属于()。

A、强化

B、消退

C、惩罚

D、逃避条件作用

E、回避条件作用

32、下面对桑代克联结说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B、桑代克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

C、桑代克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

D、桑代克的理论存在机械化和简单化的缺陷

E、桑代克的理论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能解释简单的学习

33、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作了分类,主要分为()。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

D、态度的学习

E、运动技能的学习

34、桑代克的学习定律中,()实际上反映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A、失用律

B、联想律

C、效果律

D、准备律

E、练习律

35、下列对学习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D、学习是本能活动

E、学习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36、下面有关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B、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C、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

D、人类的学习要掌握人类发展、变迁所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E、人类的学习是漫无目的的

37、属于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知识观

B、学生观

C、学习观

D、教师观

E、学前观

38、()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加涅

D、斯金纳

E、伍德沃斯

39、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布鲁纳

C、斯金纳

D、桑代克

E、柯尔伯格

40、加涅的学习理论中,能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是()。

A、智慧技能的学习

B、态度的学习

C、言语信息的学习

D、动作技能的学习

E、认知策略的学习

41、()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A、智慧技能

B、言语信息

C、动作技能

D、认知策略

42、加涅的学习理论中,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是()。

A、智慧技能的学习

B、态度的学习

C、言语信息的学习

D、认知策略的学习

43、桑代克的联结说中,()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组织律

44、见到路上的垃圾会自动绕开、屋内噪音嘈杂时会暂时离开,这些行为属于()。

A、条件反射

B、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逃避条件作用

45、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桑代克

D、奥苏贝尔

46、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E、桑代克

47、经典型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E、布鲁纳

48、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E、分类

49、学生学习“功=力X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E、公式学习

5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E、获得

5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E、知识

52、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E、条件刺激

5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

A、以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B、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C、计划性和组织性

D、目的性

E、被动性

54、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把学习分成了四类,分别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无意义学习

D、有意义学习

E、机械学习

55、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了三种类型,一种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这种学习称为()。

A、直接的观察学习

B、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C、间接的观察学习

D、形象观察学习

E、创造性观察学习

56、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E、模仿过程

57、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58、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基本事项有()。

A、无条件刺激

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反应

D、条件反应

E、强化

59、程序教学的特点包括()。

A、小步子原则

B、由易到难

C、循序渐进

D、自行控制时间

E、多层次

60、改变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是()。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E、下位学习

61、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等他离开时却又突然想起他的名字,这种现象称为(

)。

A、消退

B、强化

C、遗忘

D、内化

E、巩固

62、关于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有()。

A、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的变化是短暂的

C、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E、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

6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

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64、接捏按学习结果对学习做了分类,包括()。

A、智慧技能的学习

B、认知策略的学习

C、知识的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65、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是学习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E、条件反射

66、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获得知识

B、习得学习方法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D、建立知识系统

E、了解新生事物

67、当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我们会给他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才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A、消退

B、惩罚

C、负强化

D、抑制

E、正强化

68、下列哪些强化程式是延缓式强化()

A、定时距式

B、变式距式

C、定比率式

D、变比率式

E、每次都给强化

69、程序教学是根据()原理设计的。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积极强化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智力水平

E、思维方式

70、下列关于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接受学习都是机械的

B、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C、接受学习是有意

义的D、发现学习可能是机械的E、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发现”这一阶段

71、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属于刺激的()。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72、()吸收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模式。

A、班杜拉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73、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体现了()。

A、获得

B、消退

C、刺激泛化

D、中性刺激

74、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的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是()。

A、加涅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75、属于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的是()。

A、联结说

B、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C、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D、社会学习理论

E、认知同化论

76、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

A、直接强化

B、强化的程式

C、替代性强化

D、自我强化

E、间接强化

77、学生看暴力电影习得了一般的攻击性态度,而不只是具体的攻击行为,这体现了()。

A、直接的观察学习

B、间接的观察学习

C、抽象性观察学习

D、具体性观察学习

E、创造性观察

78、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属于()的观点。

A、联结派

B、认知派

C、建构主义

D、行为主义

79、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这类学习称之为()。

A、人类的学习

B、广义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成人的学习

8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81、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82、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8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84、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撤销处罚

E、给与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85、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这种同化模式属于(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推理学习

86、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学习。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动作技能;(4)态度。 答案:⑷。小明上幼儿园后,习得了一种对人反应的新的倾向,属于加涅所讲的态度。

87、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1)言语信息;(2)态度;(3)动作技能;(4)智慧技能。

答案:⑶。两岁的儿童,不可能习得唐诗表达的意境,只是按照

一定的顺序发出汉字的音来,这涉及口腔声带等肌肉的运动,属于加涅讲的动作技能。

88、小明两岁半就学会正确使用“你”、“我”、“他”三个代词进行言语交流,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

答案:⑵。能正确使用三个人称代词,说明儿童能对三个代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确归类,即儿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属于加涅的智慧技能的一种。

89、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

(1)动作技能;(2)概念学习;(3)言语信息;(4)辨别学习。

答案:⑵。六年级学生,执行与圆规有关的动作不成问题,现在学会用圆规画圆,是在“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规则支配下,通过已掌握的动作技能而表现出的新的能力,是加涅所讲的定义性概念。

90、在学生学习的概括阶段,老师所应该做的是( B )。

A、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

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移

C、为学生提供线索和启发,帮助其回忆信息的内容

D、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

91、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B )。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

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二、填空题

1、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幼儿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2、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__。

3、________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4、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

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________。

5、加涅提出五类学习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和________。

6、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

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过程。

8、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_____________。

9、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_________。

10、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

11、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和。

12、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两大组织原则是和

13、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教学策略。

14、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习分为、和

15、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______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16、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17、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18、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建立联结。

19、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是、。

20、学生的学习以的掌握为主线。

21、桑代克的学习定律中,实际上反映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2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有两种类型:、

2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上的变化。

24、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和图像的表象形式来呈现。

2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是准备律、、

26、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27、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

28、是指个体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产生的想象。

29、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3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

32、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3、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和“期望”这两个部分。

34、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35、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

36、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37、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

38、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两种强化:和自我强化。

39、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

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

40、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心理学上称之为。

41、链式塑造是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每完成一步都予以强化;而逆向链式塑造就是“______”地习得复杂的行为。

42、______是指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4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______通过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4、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______,强调学习是一个______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______。

三、辨析题

1、幼儿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有其特殊性。

正确。幼儿的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幼儿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相同。

4、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直接显现出来的。

5、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正确。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

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6、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并能根除不良行为习惯。

7、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8、机械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错误。

9、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错误。

10、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11、一般来说,发现学习是一个主动思维过程,接受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

错误。

12、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13、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14、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正确。

15、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四、简答题

1、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哪些种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具有调控执行过程的功能,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智慧技能的不同在于智慧技能指向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则支配着学习者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东西。

(4)态度的学习:加涅提出三类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家等。

(5)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2、学生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3、根据斯金纳强化的程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4、有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5、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生观。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7、简述幼儿学习特点的特殊性。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9、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0、简述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的区别。

11、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2、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

13、为何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4、简述链式塑造的内容。

15、简述学习的联结学说主要内容及学习规律。

16、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五、论述题

1.论述加涅学习过程的八阶段。

2.论述布鲁纳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及其教学注意事项。

3、论述桑代克的联结说。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

示。

5、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2、埃里克森认为6~11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3、同一性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 4、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5、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6、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IQ分数的构成完全相同。() 7、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8、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9、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后面。() 10、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它影响学习的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2、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 13、个体早期才是智力培养的关键期,青少年时再来培养已为时太迟。() 14、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

属于() 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二、选择题。 1、在小学阶段,学校不开设化学、物理课程,这是受() 单项选择题 A、学生认知发展制约 B、师资力量制约 C、仪器设备制约 D、课程复杂性制约 2、根据维果斯基对人的心理机能的划分,以下哪些机能属心理的低级机能() 单项选择题 A、思维 B、逻辑记忆 C、形象思维 D、有意注意 3、自我意识最原始形态是() 单项选择题 A、心理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2009、11整理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l、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的哪一阶段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D 】P13 A.幼儿园毕业 B.小学毕业 C.青春期 D.死亡 2、人的思维发展是沿着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思维,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B 】P14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逆性 3、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说明心理发展有它的【 D 】 P14 A.连续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4、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迄时间、到达成熟的时间有不同的进程指的是【 C】P14 A.发展的阶段性 B.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C 】P14 A.5个 B.6个 C.8个 D.10个 6、哪一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C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7、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I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的时期是【 C 】 P14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关键期”概念是和动物的哪一种行为现象有关……………………………【 A 】P16 A.印刻现象 B.学习现象 C.本能 D.无条什反射 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一种水平【 C 】P19 A.儿童思维现有的发展水平 B.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C.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 D.最高发展水平 10、“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D 】 A.现有的发展水平 B.即将达到的水平 C.最高的发展水平 D.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11、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最高表现是【 B 】P16 A.想象 B.逻辑思维 c.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 12、儿童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叫【 A 】P17 A.自我中心 B.去自我中心 C.思维可逆性 D.多维思维 13、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叫做【 A 】P17 A.去自我中心 B.自我中心 C.思维可逆性 D.多维思维 1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能够掌握“守恒”概念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 【 C 】P17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 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 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 目录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 ?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 ?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 ?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 ?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 ?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 ?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 ?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 第一章绪论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 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任何学科都有

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 ?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访谈法 ?内涵: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 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 B、交流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知识性 E、指向性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辐射性 E、独创性 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 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 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 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 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 B、想法——检验 C、问题分解 D、“手段——目的”分析 E、问题怀疑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 B、搜寻解法 C、执行解法 D、评价 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 B、多维性 C、变通性 D、流畅性 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 B、好幻想 C、强烈的好奇心 D、独立性 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E、问题怀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1+1=? B、世界上有几大洋? 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D、衣服有哪些功能? 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里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2、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5、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一)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二)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 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 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 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 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 青年初级的年龄在C 阶段。 A.6.7-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2. A 思维已从“实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A.抽象逻辑 B.具体形象 C.辩证 D.单维 3.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D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4. 主动感对内应盛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B A.培养自立性 B.培养主动性 C.培养勤奋感 D.培养自我同一性 5. A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尊 6. 威特?提出A 的认知公式的差异 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辐今型与发散型 D.同时性与继时性 7. 最经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A A.可能性 B.观摩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8. 最经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9. 有能力,独立性强,自律,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D 教育方式下成长进步的。

B.专制型 C.自由型 D.民主型 10.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D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行 D.多命题形式进行 11. 流体智力和晶力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 人的发展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B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13.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C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A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16.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B A.男伏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伏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则不相等 17. 青少年自觉的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A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思考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过程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中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3.智商(IQ)等于(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A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二、填空题 l.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考情分析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资、教招考试中以例子型单选题为主,考频一般,但难度较大,考生在学习时需要应侧重理解。 二、考点详解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为: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 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其中寻求解答的方案也 就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 步的程序。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析:算法式需要将所有可能性全部列出一一去尝试,所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简单的问题,对于极复杂的问题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时间等条件根本不允许。比如:当我们住进了宾馆,天很热屋子里有空调但是没有遥控器,我们都会默默的掏出手机,选择好空调的品牌,但是仍然有十几个该品牌的型号,这时我们就会一个一个的去尝试,运气好的话试个几次也就出来了。再比如,尝试错误法就属于典型的算法式策略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的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的有价值的操作。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般特征是把总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并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例如,对某些学生而言,写一篇20 页的论文是一件很头疼的问题,但如果把该任务划分为几个子任务,如选题、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组织材料、编写提纲、分段写作等,他们就可能表现的好一些。 ②逆向反推法 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题,这种方法 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解析:逆向反推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倒推至初始状态。例如,如果三周之内要让编辑部收到文章,那就必须在某一天从邮局出发,那就必须在某一天誊写打印,那就必须在某一天打完草稿……。再比如,数学题中给定了很多条件,要求我们证明(X+4)(X-2)=0成立,我们只需要证明X=2或者X=-4即可。 ③爬山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3)抓住关键期(劳伦兹):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实战习题及答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实战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D.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