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霍桑的矛盾思想

霍桑的矛盾思想

霍桑的矛盾思想
霍桑的矛盾思想

撒尼尔·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莱姆——该地名是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后半,足见当年早期移民的宗教情愫。霍桑一家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徒。早期的清教徒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在新英格兰却发展到极致:不但迫害异己,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由于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的英格兰移民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其中担任要职的霍桑家族的先祖威廉及约翰父子二人先后在迫害教友派及臭名昭著的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家族的这一段历史使长大成人后的霍桑在心理上始终怀有负罪感,早在1827年他23岁时,便在其姓氏的拼写中有时加上一个字母“W”,以示区别于祖先,后于1830年索性将这种新拼法正式固定下来,成为现在大家熟悉的字样; 更在后来他的小说《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中以他这两位先祖为原型写成了“反面人物”潘钦上校。

霍桑一家后来家道中落,以航海为业,从事西印度群岛地区的贸易,到他的父亲这一代,境遇更是大不如前。小纳撒尼尔4岁时,做船长的父亲害黄热病客死于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全靠他才貌双全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姐姐艾比及妹妹露易莎抚养成人。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清教气氛深深地影响了小纳撒尼尔,而母亲哀伤的寡居生活,也对他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自幼便性格忧郁,酷爱读书,耽于思考。从他12岁以来的日记判断,他在观察和写作上,都是早熟的。他14岁时,到外祖父在缅因州的庄园中住了一年。附近的瑟巴果湖,成了少年霍桑打猎、钓鱼、读书和散步之处,使他得以充分领略自然风光。据他晚年回忆,他的一生以那段时光最为自由愉快,而他的孤僻个性和诗人气质,乃至独自散步的习惯,都是在那时养成的。

霍桑的文学生涯是从自娱开始的。16岁的时候,他就编辑了一份家庭报纸,叫做《旁观者》,从总共8期的该报来看,版面和栏目与当地的正规报纸《萨莱姆报》无异,风格则幽默风趣,模仿英国最早的由艾狄生和斯梯尔编辑的《闲话报》。第一期出版于1820年8~9月间,最后一期结束于1822年初。这份报纸全部由他一手操办。每一期报纸出版后,在其大家族的范围内传阅,为家族成员增添了不少乐趣。这对霍桑后来的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无疑是极好的学徒期。

霍桑的文学学徒期的另一方面是他的诗歌创作。应该指出,在19世纪上半叶,诗歌传统

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十分荣耀的地位,甚至在客厅交谈和报刊文章中都成为风行的时尚,导引着许多有抱负的文学青年的希冀。早年的霍桑在这方面显示了非凡的天赋,他的同时代人甚至推崇他是“美国奉献给世界的……最伟大的诗人”。从霍桑现存的29首诗歌看(其中的19首写于20岁以前)——无论发表过与否,评家都认为这位少年诗人颇具才气,并且慨叹:霍桑若不是后来以小说创作为主,世界上就会又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了。事实上,他最早发表的作品正是诗歌,即1825年8月16日《萨莱姆报》上刊载的他的诗作《大海》,内容与他父亲的航海生涯及客死他乡有关。即使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从主题到手法都借助于他的诗歌修养。在他的文字中,回响着但丁、莎士比亚、爱德蒙·斯宾塞、安德鲁·马维尔、约翰·弥尔顿、威廉·沃兹沃斯、塞缪尔·泰勒、柯勒瑞支、拜伦、济慈和雪莱这些著名诗人的心声及词韵。霍桑甚至给他的大女儿按照斯宾塞的名篇《仙后》中的女主人公取名叫邬娜。

霍桑回到萨莱姆后,于1821年至1824年,在波多因大学就读。大学期间,他深为同学所推重,其中有后来成为诗人的朗费罗,当了总统的皮尔斯和投身海军的布里奇,这几位学友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波多因大学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翻译古典诗作,霍桑的成绩十分优异。他和朗费罗还同属一个以朗诵和创作诗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土豆俱乐部”。但他不久后认为,诗歌还不足以表达他的思想,遂放弃了诗歌而改写散文及小说。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将原先仅仅为了自娱的写作,认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给母亲写信说:“我不想做一个靠别人生病来糊口的医生,亦不愿当一名靠别人的罪孽以谋生的教士,或者靠别人的争吵而过活的律师。因此,我看不出除去成为一位作家之外还剩下什么别的出路。当有朝一日您看到满书柜由您儿子写的书,书脊上印有《霍桑作品》时,您会高兴吗?”

1825年,霍桑从大学毕业后即回到母亲身边,一住便是12年。开始时为报刊写些随笔和故事。1828年,他自费并匿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范肖》。这部哥特式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其大学生活为基础,主人公是个主持正义又性格羞怯的青年学子,颇似作家本人。不久他便为这部不成熟的作品感到羞耻,于是收回了大部分成书并付之一炬;转而潜心撰写短篇小说,并深得出版家萨缪尔·格里斯沃尔德·古德里奇的赏识,由他在每年一度的赠品书《纪念品》中发表霍桑的短篇小说。古德里奇慧眼识英雄,他通过《纪念品》实际上培养出了一大批后来的知名作家。霍桑在该书中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和随笔,后来终于结集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复述的故事》,其中包括《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恩迪科特和红

十字》、《教长的黑色面纱》、《希金勃萨姆先生的大灾祸》、《海德格尔医生的试验》、《苍发勇士》、《雄心勃勃的客人》等后来成为传世名篇的佳作。自此,霍桑便以善写短篇小说开始引人瞩目。

诚如第一位自觉地把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提出创作理论的爱伦·坡在《评霍桑的〈复述的故事〉》一文中所说: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是由作家“精心设计了某种希冀的单一效果;于是他编制情节并将其连缀起来,以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这一预定的效果。”应该说,是霍桑和爱伦·坡一起开创并发展了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并使之成为美国文学的一种鲜明突出的形式。不过,霍桑虽然和坡一样运用一些超自然的元素,并且同样具有美学而不是宗教的基础,但不同的是,霍桑总是更关注伦理和哲学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这就使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令人回味不尽的深邃哲理。美国堪称短篇小说的王国,在开创及奠定这一体裁上,霍桑和爱伦·坡同样功不可没。

从1836年至1839年间,古德里奇还请霍桑编辑了《有用和有趣知识的美国杂志》及颇受读者欢迎的彼得·帕雷的《世界历史》等书。1839年,霍桑接受了波士顿海关督察的职务,并与朗费罗重叙旧谊。后于1841年离职,将自己的存款投入了超验主义者乔治·李普雷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式的试验基地。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有些评论家强调霍桑的保守倾向,但一个保守的人是不可能参与这种激进活动的,只是由于霍桑的敏感气质和孤僻性格,对公社式的集体生活很不习惯,才于翌年在同热心的活动分子索非亚·皮博迪结婚后,离开了农场。他们的婚姻很幸福,给霍桑的生活带来了转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具备了超验主义的乐观精神。

1842年,这对新婚夫妻迁居康考德,恰好住进超验主义主帅爱默生的故居“古屋”中。他们在这里住了3年半,生下了长女邬娜,并出版了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其中包括《年轻的好男儿布朗》、《通天的铁路》、《拉帕西尼医生之女》、《胎记》、《罗杰·马尔文的安葬》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麦尔维尔读后十分钦敬,写出书评并师事于他,二人从此结下深厚的亦师亦友的情谊。

1846年起,霍桑由于经济拮据,出任了萨莱姆海关督察。这一时期他没有写很多东西,只是对海关上的官员们冷眼旁观,后来写成著名的《海关》一文,作为《红字》的引言。1849年的一场政争使霍桑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职务,却促成他写出了传世名篇《红字》。该书于1850年问世后,霍桑名声大振,成为当时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美国作家,数年间13500册的销售量也使他摆脱了经济上的窘境。此后他便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间或写些儿童故事。这时他迁居到莱诺克斯,与麦尔维尔为邻,先后发表了以驱巫案为背景的《七个尖角顶的宅第》(1851年出版,在他有生之年的销售量达11500册)和以布鲁克农场为原型的《福谷传奇》两部长篇小说,并汇编出版了原先的短篇小说和随笔,其中有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雪人及其他复述的故事》和儿童故事集《神奇的书》及《缠结树林的故事》。

1852年,霍桑为同窗老友富兰克林·皮尔斯撰写竞选传记,终使皮尔斯当选为美国第十四任总统。新总统委任他为驻英国利物浦的总领事,四年届满后,又在意大利旅居了两年。在欧洲逗留期间,他四处参观名胜古迹,写下了大量日记。这一时期虽对他的写作没有多大影响,却对他的心情和性格起了振奋作用。

1864年,他在英国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玉石人像》,这也是他唯一一部以外国(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当年返国后,仍选择住在康考德。他之所以特别偏爱该地,是因为那里的哲学和文学氛围:不但是爱默生的家乡,而且是梭罗“回归自然”的基地,堪称是超验主义文人荟萃的大本营;也还因为那里河湖清澈、树林密布的幽静的自然景色。1863年,他发表了旅英散文集《我们的故土》。这期间他虽仍为《大西洋月刊》撰稿,但笔力渐衰。他计划要写的四部长篇《第七块毡》、《多利弗罗曼史》、《格里姆肖医生的秘密》和《前辈的脚步》,均未能完成,后来经他的夫人整理,与他在英、法、意、美等国所写的日记等,于19世纪70年代陆续出版。

1864年5月19日,霍桑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普里茅斯辞世。5天后安葬在康考德他生前最乐于散步的松树林中美丽的“睡谷”墓园,他的墓碑只简单地由一块普通的石头做成,上面仅刻着他的姓氏:霍桑。

纵观霍桑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20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其中有殖民地人民抗击宗主国残暴统治的英勇精神,如《苍发勇士》和《恩迪科特和红十字》;有清教统治者以驱巫为借口迫害异己和压制教友派的悲惨事实,如《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和《优雅少年》;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风土人情,如《雪人:一个孩童的奇迹》和《坎特伯雷的朝圣者》;也有上层人物厚颜无耻的所作所为。总之,既有历史长卷,也有民俗小品。但这一切虽都有历史的真实(所以他常用“重述”作为结集的书名),却是用若虚若实、亦真亦幻的手法写出的。作家侧重的是用比喻象征的技法着力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深挖心理,分析内心矛盾,而不在于细节描写的具体而微。简言之,他画的是大写意,而不是工笔画。这其实要求更深的功力,当然效果也就更深刻感人。

霍桑曾多次在作品中声明,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罗曼史”。用我们今天惯用的文学术语来说,就是:他写的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浪漫主义小说。一般地讲,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客观描述,浪漫主义则重于主观抒发。在霍桑看来,创作“罗曼史”时,更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而不必拘泥于现实,亦可更充分地表述本人的主观意图。以他的长篇小说《玉石人像》为例,就有一个副标题“贝尼山的罗曼史”。贝尼山是书中一位男主人公——名叫多纳泰罗的意大利青年的家乡,那里有许多比古城堡还要古老得多的该家族的传说,原来多纳泰罗的始祖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半神半兽的农牧神,故此多纳泰罗的外貌

酷似一座古代雕塑的农牧神像,性格亦充满山野的无羁。书中的一位女主人公米莲是个聪明美丽、热情奔放的姑娘,也是才华横溢的画家,但她的身世却扑朔迷离。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神秘的悬念,但作家无意去解开这些谜团,而是为读者展开了社会人与自然人,即文明与原始之间的冲突。形象地为读者剖析了浪漫主义文学理论鼻祖卢梭的相关论述。他这样创作他的罗曼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开创者。

霍桑还进一步把他的“罗曼史”称为“心理罗曼史”,足见其对心理描写的重视。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受时代和宗教的影响,将精神及灵魂混为一谈,认为灵魂既然有善恶,有爱恨,有罪孽,就应该揭示出来,以达惩恶扬善、颂爱抑恨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举止终有其心理依据,如不进行心理挖掘,人物只能停留在表象上,必然显得肤浅。读者会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发现很多深入的心理分析,对于惯于阅读我国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作品的读者,或许会觉得其故事节奏过于缓慢,但掩卷深思,则觉得只有如此表里结合,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随手举《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中的海波吉巴·潘钦为例:一座高大阴森的旧宅,底层的一角开办了一间小店,里面坐着一位满脸愁苦相的过时的淑女,她开办小店前后的种种栩栩如生的描绘和忧心忡忡的心理,活画出一个式微家族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末代人物。再配以潘钦家视为传家之宝的“披羽两足动物”的鸡群的蜕化猥琐模样(旧时贵族帽上佩戴羽饰),简直把“没落”二字发挥到了极致。由此一斑可见,霍桑确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

爱默生在论述自然的本质时提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霍桑也认为: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其“灵性”才是本质。因此,在霍桑的笔下,一景一物都有其比喻象征的含义。他的况物写景不仅配合抒情和渲染气氛,简直本身当真有“灵性”,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或缺便显不足。《红字》故事的一开篇,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在万事草创之时忘不了与墓地同时修建了监狱,“这株文明社会的黑花”“从来不曾经历过自己的青春韶华”,因为它“与罪恶二字息息相关”,它那狰狞阴森的外貌,连同门前草地上“过于繁茂地簇生着的不堪入目的杂草”,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调,然而在这一片灰暗之中,却傲然挺立着一丛玫瑰,“盛开着宝石般的花朵”,象征着人类的道德……接下来,便从监狱的大门中走出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怀抱初生的珠儿,“她焕发的美丽,竟把笼罩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一轮光环”,令人联想起“圣母的形象”。这种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映衬人物心理的象征手法,全书俯拾皆是。此一手

法当即为麦尔维尔所效法,并得到爱伦·坡的推崇,转而被法国的波德莱尔进一步发扬,遂开创了现代文学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就此而论,称霍桑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不为过。

霍桑的《拉帕西尼医生之女》是他的作品中不多见的以外国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故事写了一位精通药物学的医生,他深知世事的险恶和人心的叵测,为了保护心爱的女儿不为所害,乃用特制的药物浸透其全身,结果不但毁掉了她的爱情,还戕害了她的生命。这篇小说侧重想象中的科学成果,不同于欧洲那些关于中世纪炼金术和将毒药用于权势之争的通俗小说,也不同于爱伦·坡的同类作品中的恐怖气氛,其主题在于揭发社会的阴暗面,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反对科学进步。他就此被认为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创始人。

总而言之,霍桑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因素,形成了既为清教主义等旧观念所萦绕,又抱有人道主义等美好理想的复杂的世界观。他一方面摆脱不掉“原罪”、“赎罪”、“内省”、“命定”之类的宗教迷信,但又从家族的负罪感出发,反过来对清教的专制统治痛心疾首;他一方面接受了超验主义哲学观,相信客观的物质世界只是某种隐蔽的神秘力量的象征,又对当时风靡的“招魂”之类的巫术活动和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同样感到不可思议;他一方面对新生的合众国满怀希望,但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化堕落及不平不公的原因又十分费解,便只好到人性的爱与恨、善与恶中去寻找答案。然而,正因为这种晦涩的神秘主义倾向,反而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和余音绕梁的效果,引导我们拨开团团荒诞不经的迷雾(有时无法用数理逻辑去对待),透过种种寓意深刻的象征去探究人物暗藏的心理和主题背后的哲理,所以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仔细推敲。

综上所述,霍桑不愧为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强调作品应有超出一般性主题之外的哲理的深刻性,在写作手法上如上述的种种创新,都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然也就为后世所推崇。从麦尔维尔开始,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直至当代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和艾萨克·辛格、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等无不予以继承和发挥。单就这一点而论,霍桑对世界文坛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儒教与清教

读《儒教与清教》有感 在儒教与请教众多的思想主张差异中,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我想主要对其中提到的“儒教主张:亲属关系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请教主张: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发表自己一些认识。 通常思维遇到社会不公等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归咎于我国司法、立法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但我想其实制度的设定只是整个社会统治环节的最基础环节,重要的是他的执行主体“人”如何去运用行使这项制度,而这一层面的差别也便导致了了我们与一些西方司法较健全国家的差距。 众所周知,受儒教长期影响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世故的国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们潜意识中都会强调“血缘、朋友、熟人”,而这也为中国的“人治”思想奠定了基础。而西方长期受到请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更认同“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的主张,由此,法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们的法院也确实面临着司法行为上的两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在各个方面依法显示它的存在和力量,一方面可能有利于赢得政治领导层的赏识,从而改善法院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状况,但另一方面,司法权的主动行使很有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在行为模式上缺乏独立品格,过分对政治权力攀龙附凤可能加剧了依附感和边缘化。两难的另一种选择是,法院以消极中立的方式行使司法权,这样做也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的效果,或者司法的尊严得以逐渐确立,或者消极中立蜕变为消沉孤立。 由此,依法治国、司法独立,若不不只是句空话,则不仅要关注他的立法层面更要关注他的执法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而儒教于清教思想的如何取长补短更是需要我们所考虑的。 在《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篇中,作者详细解释了魏晋士风形成的原因与名教的关系,揭示名教是如何与自然相冲突到最后的妥协—缘情制礼的过程。 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秩序的体现—儒家的礼制发展到汉代已经到了排真情而重缛节的程度。这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礼制与追求人性的自然是相排斥的。当时的士大夫于是对这种高度形式化、虚伪化的儒家名教提出了非议,首先以名教的“孝”为批驳点,渐渐的使封建礼教的基石—宗族制的家庭伦理走向了危机。 在文中魏晋时代“崇尚自然的人即以”情“比礼更重要,提出重情抑礼,调和情礼,缘情制礼的新风气,例如,父子之间的关系便不需注重尊卑之别;夫妇之间的关系,魏晋时代也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亲密的情感代替了严峻的礼法。但是“,缘情制礼“并不是完全的放纵,容许在礼法上任情不羁。事实上这一时代的新礼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禁止居丧不受礼之类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防止居丧过礼。 有人说现在中国是一个国民没有信仰的民族,现阶段很多人已认识到文化的没落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挽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风俗节日以及戏曲那么简单,我们面临的也不仅仅是孩子如何接受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信仰的没落和渐渐缺失,没了宗族利益的约束和指引,那么占据新一代年轻人信仰空间的又该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利益的诱惑吗?结果又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讲传统宗教经典与时代结合,既注入新的时代因素,又不至于使大家处于无根状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在魏晋时不是已经提出“缘情制礼”的主张了吗?如何既保持和谐,又生机勃勃,这不仅仅是一项政治政策的任务,更是一项文化传承和再生的任务。

霍桑的清教思想

霍桑的清教思想,以及霍桑对于清教的理解与发展. I’d like to introduce how hawthorn’s family influence hawthorns puritanical thought and hi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was romantic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and he first great American writer of fiction to work in the moralistic tradition. He Combined the American romanticism with puritan moralism. Most of his work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oncern the moral life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Hawthorne’s view of man and human history originates, to a great extent, in Puritanism. He was not a Puritan himself, but he had Puritan ancestors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life and works. He often wondered if he might have inherited some of their guilt. This sensibility led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evil being at the very core of human life. He has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Hawthorne establishes his own Puritanism through challenging Puritanism: 1. Their religious doctrines VS he believes in men’s ability to redeem themselves or advocates individuality. 2. Their rigid, inhuman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enjoyment: suppress men’s all desires, live a hard, disciplined and ascetic life, discriminate men’s rights for happiness. VS stress men’s rights and desires for pleasure. 3. Their hypocrisy VS clergymen commiting crimes against their preaching and beliefs. Some of Hawthorne’s Sayings reflect his Puritanical thought: ●There is evil in every human heart, which may remain latent, through the whole life; but circumstances may rouse it to activity. ●The wrong doing of one generation lives into the successive ones. (因果报应) ● A piece of literary work should show how we are wronged and wrongers, and avenge one another.

扭曲的理性和温柔的愚忠-浅谈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毕业论文(设计) Title:Twisted Reason and Tender Stupidity---Study on Hawthorne’s Short Story the Birthmark 题目:扭曲的理性和温柔的愚忠-浅谈霍桑的短篇小说 《胎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系别

摘要 《胎记》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塑造了一个极端的唯科技主义者的形象,违背客观规律利用所谓的科学知识残害无辜女性的丑恶行为。本文主要从理性和忠诚的角度出发,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从而认识到理性不等于盲目的忠诚。同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理性与忠诚的区别。本文的研究还为《胎记》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理性;忠诚;《胎记》

Abstract Birthmark is the opus from American romantic author Nathaniel Hawthorne, created an image of an extreme technocrat,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rule that using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destroy an innocent woman, this behavior is hideous. This passage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son and loyalty, made the reader deeply know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works 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at reason is not equal to the blind loyalty. In the meanwhile, we can further know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ason and loyalty. The research of this passage has set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Birthmark, which provided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eason; loyalty; Birthmark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是现代化管理理论中重要学派之一,行为学派认为“人”是“社会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做“经济人”。这句话也就是说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人的工作情绪又受到社会及人的心理所影响。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理论开始的,人群理论是通过对霍桑试验的总结进而发展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也为管理心理学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霍桑试验是由埃尔顿.梅奥等人与1924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做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以下表格是对四个试验的总结: 针对对实验的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几个结论:

1生产条件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热情,但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要素。 3改善劳动者士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功效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群关系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人群关系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能仅仅依据效率和成本来进行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强调人的重要性。这就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相对与科学管理学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只强调了要重视人的行为。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都是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理论在某些上也是对人群关系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受到文化以及制度等的影响和限制,我们国家在自己的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等先进理论,但是不能盲目搬套。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与模式

霍桑的请教思想

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思想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06 09:14:00 ] 作者:冯楠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人物心态的综合论述,来说明清教信条对主人公积极的感化作用:人人都是有罪的,通过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脱。我们能看到清教在净化人们灵魂的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清教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但同时其旧时期的严酷性使霍桑产生了彷徨,复杂的心态,也抨击谴责了清教的残酷的条例和律令。 [关键词]清教救赎严酷性彷徨复杂的心态 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他生活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新英格兰地区,深受加尔文教宗教神秘主义观点的影响。清教徒主义教导说,所有的人都是完全堕落,需要不断的自我检查。但是Because man had broken the Covenant of Works when Adam had eaten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God offered a new covenant to Abraham's people which held that election to Heaven was merely a possibility. In the Puritan religion, believers dutifully recognized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ir humanity rather than the gifts they possessed. This shadow of distrust would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early American New England and on many of its historians and writers, one of which was Nathaniel Hawthorne.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彷徨: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晦暗、神秘的意象。本文对这种神秘、晦暗的意象进行了双重解读:一方面,这体现了霍桑深受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哲学影响的矛盾思想;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霍桑的创作倾向与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人物的心态的描写,来说明清教信条对主人公积极的作用,同时其严酷性使霍桑产生的彷徨的宗教观。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霍桑1804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中有人曾参与清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1825年大学毕业.回到塞勒姆镇从事写作。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红字》创作于1851年。描写一个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缚的少妇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暴露了当时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中的某些黑暗。小说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随寡母寄居在外公家,超验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再加上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这些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源泉。但霍桑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他有着困惑和彷徨。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也体现了霍桑对待当时清教的严酷性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小说引入了“通奸”这一社会敏感话题,以女主人公海丝特通奸被发现、受罚为线索,并对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命运展开探索。对于这一点,霍桑持谴责的态度。《圣

浅谈美国清教

浅 谈 美 国 清 教 英本二班 2012410010224 魏宇婷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 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从_红字_中的四种关系看霍桑的写作思想

【教学研究】 从《红字》中的四种关系看霍桑的写作思想 臧晓虹Ξ (常州工学院教育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其清教徒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影响,他常以清教的善恶观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但是他又厌恶清教的严酷性。同时,19世纪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先验论,其精神是挑战清教主义的理论基础,霍桑既赞赏先验论本身所包含的激情及人文精神,又始终对其保持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本文试从其代表作《红字》中人与上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探索该作品的深刻内涵及霍桑的写作思想。 [关键词]《红字》;霍桑;清教主义;先验论 [中图分类号] I1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49(2004)04—0068—04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殖民时期为背景,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以及“罪与罚的关系”。在作品中辨析人与上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美国作家探索的焦点,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对以上关系作了精辟独到的阐述,从中我们也可以对霍桑深刻的写作思想有所了解。一、人与上帝 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国家,美国作家从未停止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作为清教徒移民的后代,霍桑一直试图重新阐释及调整人与上帝的关系。霍桑的清教徒祖先为了宗教自由来到新大陆,他们遭受了许多迫害,不顾艰难与挫折,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宣扬清教教义。在清教徒的眼里,上帝是威严的,任何对清教教义的违背都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清教的讲道中充满对愤怒的上帝和可怕的地狱的描写,任何异教徒都会受到惩罚或处决。霍桑在《红字》中表述了他对清教主义冷酷严厉性的反感和厌恶,在小说的一开始霍桑写到,“他们把宗教与法律几乎视为一体,而且这两者又完全浸润在他们的性格中,一个犯罪的人,站在绞刑台上,从这样的旁观者所能探求的同情,真是又贫乏又冷酷。另一方面,在现今的时代中像那只会引起嬉笑嘲骂的一种刑罚,在当时也几乎会如死刑般罩上了叫人望而生畏的庄 严。”[1](p.153)清教徒们认为他们是“山巅之城”的居 民,只有他们这些有着严厉教义的人们才会赢得上帝的垂青,至于像海丝特这样违背了清教教义的人,最后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霍桑与清教的观念很不相同,他对海丝特的描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青 年夫人,身材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若是有一个罗马教徒的话,会从这个怀抱着孩子的美丽夫人身上,会从她那如画的服装和态度中,想起了圣 母的形象。 ”[1](p.158)霍桑把清教徒眼中的罪人比作圣母马利亚,可见霍桑对海丝特的同情与欣赏,但霍桑这样描述并不是原谅了海丝特的罪,而是谴责那些所 谓虔诚的清教徒们的冷酷与无情,“他们会十分庄严 地去观望她的死,不会抱怨一句判决太严 格。 ”[1](p.158)在霍桑的眼中,清教徒的上帝太严厉,他们没有释义出上帝充满怜悯与仁慈的一面来,上帝是令人敬畏的,但上帝也是仁慈的,对人所遭受的苦难充满怜悯宽容之心。在霍桑的时代,清教徒们对上帝的理解与释义已经过时了,先验主义运动遍及全国,一群被人们称为先验论者的新英格兰作家及哲学家  Ξ[收稿日期]2004-10-27 [作者简介]臧晓虹(1969-  ),女,江苏省常州市人,讲师。2004-12-15 第6卷 第4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SH AANXI RT VU JOURNA L Dec15,2004V ol 16 N o 1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2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 3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4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5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6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7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8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9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2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13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14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15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6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 17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 1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19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20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21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22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23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24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25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26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27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28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29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3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31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32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3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34 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35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36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7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38 39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 n Speech 40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及翻译 41 苔丝形象浅析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霍桑清教主义清教徒《红字》原罪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并不是一个清教徒,但是清教主义的思想却对他影响深远。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坚信清教主义的诸如“原罪”等教义,主张人生来就有罪恶,应该自我救赎。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一清教主义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便深深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和忘却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而对霍桑和他的代表作《红字》来说,清教主义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解读视角。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它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看一下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二(“清教思想/清教主义)(Puritanism)”一词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来的,是人们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语Purus,意为清洁、纯净。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一部分虔洁信徒提出要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在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疵的真教会。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的作用。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新大陆移民,是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深远影响。清教主义既是一种信仰概念,也是一个伦理价值概念。清教的伦理价值就是清教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主要表现为虔诚、诚实、节俭、勤勉、节欲、自我完善等。这些信仰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教徒最初是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的。他们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败风气,注重理智,推崇理想,禁绝欲望;他们始终保持严谨和克制,排斥任何可能引致道德堕落的行为。但是,清教徒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

论“霍桑试验”对我们的启示

论“霍桑试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从政府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证明“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可应用的正确性和广泛的借鉴性。 关键词:霍桑试验,社会人,政府人员,启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 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一、霍桑试验 在霍桑实验中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霍桑试验通过四个阶段的实验提出了一下见解: 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重点必须放

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于人是社会高级动物,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非正式组织”对职工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可是,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实地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梅奥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

浅谈霍桑实验三个结论

浅谈霍桑实验的三个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霍桑实验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实验。因为它并未如实验者所预期的产生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感或者单调感等的实验结果。相反,实验证明:照明度的改变、福利待遇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太大影响。 可是,霍桑实验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它可以称作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把心理学研究方法全面引入管理领域一个里程碑。所以,霍桑实验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在于否定了“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社会人”的观点。【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指出人类并不是“一堆无组织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些组织得很紧凑的团体”。人们存在工作中合作的愿望,管理者不能忽视人的这种合作愿望,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降低“士气”,从而降低劳动效率。1①摘自《关于霍桑实验的几点思考》文:陈伟】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经济人”即是把人当作赚钱的工具,一直都在追求物质利益。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当时的人们正处于对最低层次的需求即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追求,所以无法考虑到社会群体对生产的意义。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也产生了更高级的需要,比如尊重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等等。“经济人”只重视了物质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对于管理心理学而言,“社会人”理论可以促进企业中对员工的管理,使管理的方式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意义。 霍桑实验中比较重要的第二个理论是“士气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条件,所以管理者应该关注动作分析、工具设计、改善条件、制度管理等。而霍桑实验表明,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2②摘自百度百科】士气理论从霍桑实验中访谈理论一节得以体现。通过与工人的谈话,实验者发现,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改进谈话内容与谈话时长之后,实验者发现工人们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着众多不满,而谈话促进了工人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从而减少了工人对于工厂生产的抱怨,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这种谈话的方式,鼓舞了工人的士气,对提高工人生产效率有极大作用。有一个成语叫做“一鼓作气”,同样也是说到士气的问题。当士兵的士气一次次被消磨时,攻击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同样,员工也需要“士气”。在长期的工作中,员工的士气已经被消磨殆尽,要让员工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出来,重新鼓舞士气,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果。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就是要帮助管理者管理好企业员工,使之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士气理论无疑也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1摘自《关于霍桑实验的几点思考》文:陈伟 2摘自百度百科

霍桑的矛盾思想

撒尼尔·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莱姆——该地名是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后半,足见当年早期移民的宗教情愫。霍桑一家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徒。早期的清教徒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在新英格兰却发展到极致:不但迫害异己,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由于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的英格兰移民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其中担任要职的霍桑家族的先祖威廉及约翰父子二人先后在迫害教友派及臭名昭著的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家族的这一段历史使长大成人后的霍桑在心理上始终怀有负罪感,早在1827年他23岁时,便在其姓氏的拼写中有时加上一个字母“W”,以示区别于祖先,后于1830年索性将这种新拼法正式固定下来,成为现在大家熟悉的字样; 更在后来他的小说《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中以他这两位先祖为原型写成了“反面人物”潘钦上校。 霍桑一家后来家道中落,以航海为业,从事西印度群岛地区的贸易,到他的父亲这一代,境遇更是大不如前。小纳撒尼尔4岁时,做船长的父亲害黄热病客死于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全靠他才貌双全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姐姐艾比及妹妹露易莎抚养成人。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清教气氛深深地影响了小纳撒尼尔,而母亲哀伤的寡居生活,也对他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自幼便性格忧郁,酷爱读书,耽于思考。从他12岁以来的日记判断,他在观察和写作上,都是早熟的。他14岁时,到外祖父在缅因州的庄园中住了一年。附近的瑟巴果湖,成了少年霍桑打猎、钓鱼、读书和散步之处,使他得以充分领略自然风光。据他晚年回忆,他的一生以那段时光最为自由愉快,而他的孤僻个性和诗人气质,乃至独自散步的习惯,都是在那时养成的。 霍桑的文学生涯是从自娱开始的。16岁的时候,他就编辑了一份家庭报纸,叫做《旁观者》,从总共8期的该报来看,版面和栏目与当地的正规报纸《萨莱姆报》无异,风格则幽默风趣,模仿英国最早的由艾狄生和斯梯尔编辑的《闲话报》。第一期出版于1820年8~9月间,最后一期结束于1822年初。这份报纸全部由他一手操办。每一期报纸出版后,在其大家族的范围内传阅,为家族成员增添了不少乐趣。这对霍桑后来的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无疑是极好的学徒期。 霍桑的文学学徒期的另一方面是他的诗歌创作。应该指出,在19世纪上半叶,诗歌传统

霍桑试验的结论及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霍桑试验的结论及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桑效应,有必要掌握两个概念: Yerkes-Dodson法则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尽管刺激因素确实能够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任何刺激因素(如薪水)都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总有效用饱和的那一刻。所以,不能够完全指望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应该辅以其他技术性办法,如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等等。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它的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田野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梅奥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性社会面与行为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霍桑实验最初的研究是探讨一系列控制条件(薪水、车间照明度、湿度、休息间隔,等)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研究中意外发现,各种试验处理对生产效率都有促进作用,甚至当控制条件回归初始状态时,促进作用仍然存在。这一现象发生在每一名受试验者身上,对于受试验者整体而言,促进作用的结论亦为真。 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历史上,对后世人类的经营管理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是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和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则是霍桑实验所得到的重大成果。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以至导致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诞生——行为科学管理论,直到今天仍然对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仍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大背景下,重视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的营造,为企业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职工有一种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才有可能让职工真正体会到做主人翁的感觉。如果仅仅把工人看

霍桑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n american novelist in 19th century.The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is works is the descrip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ark sides of the human nature.Hawthorne is the creator of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and good at analysing people's minds.He emphasized to discuss the issues of moral and crime,insist on washing off the guilt by welldoing and self-repentance to obtain the rescue.However,hawthorne did't all describe the dark sides.At the meantime,when he revealed the social crime and human's deep-rooted bad habits,he also gave much sympathy to those main characters who are virtuous.Hawthorne made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Hawthorne's works are full of ideality and the structures are strict.He did not only analyse the psychology,but also utilized symbolism.His delicate design of image increased the works' romance,deepened the moral.However,his works are also not lacking in mysteri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