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张耀南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

要讲这个问题?因为人家说我们没有价值观。中国人在世界上、在西方人心目中,已经变成一个没有价值观的民族,没有价值观的一群人。

从哪里说起呢?当然还是要从洋人开始讲,因为中国自

己的学者说话,是没什么用的,洋人的话才有用。尼克松曾经在我们改革开放差不多十年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假如将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

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是个高人啊!我们只有读通了一部中国史,同时

读通了一部世界史,才能深刻地领会尼克松的这段话。他告诉我们,只要中国人坚守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美国就不可能战胜中国。中国在这个地球上,中华文明在这个地球上,是唯一不死的文明。有些朋友会问,四大文明古国埃及还在,印度还在,你凭什么说中国是唯一不死的一个文明啊?我们误会了,现在的印度,跟我们叫做四大文明古国的那个印度,没有任何关系了。要说有关系,只有一点关系,就是这块地盘是重合的。现在的埃及,跟我们叫做四大

文明古国的那个埃及,没有任何关系了,要说有关系,也只是这个地盘的重合。

唯一活着的文明就是中国。凭什么就你活着,凭的就是

我们坚守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坚守这一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中国,打败中国!历史上比美国更强大的势力有很多,他们不曾消灭中国,美国又凭什么能呢?所以说尼克松的话有深意,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这个说法跟习近平主席的一个说法很相近。习近平主席

去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这是第一次把我们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升

到如此高度。所以我想我们能不能成立一个“根魂研究院”,动员全校的力量,来研究这个“根”和“魂”。我们建设一流行政学院,一流党校,这就是一步,别人还没做,我们先做。我们知道一棵树只要有“根”在,你就是把它的树干全部砍掉,它还能活过来。一个人只要有“魂”在,你就是把他肉体消灭,他还能够活过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能成为一

个唯一不死的文明,因为我们的“根”还在,因为我们的“魂”还在。

我们回到尼克松的话。美国要想征服中国,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我们不再坚守我们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取决于我们愿不愿意坚守。我们愿意吗?尼克松说完这个话之后的20年,2009年,撒切尔夫人答记者问,有记者问她:“中国能不能强大?中国能不能构成对世界的威胁?”她回答说:“中国是否强大,是其能否构成对世界威胁的前提。那中国能不能强大呢?我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使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是西方的。”

她继续说:“连理论研究都是在西方的结论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结论来自剑桥、哈佛等著名大学,也有著名的研究机构。”她说:“我不否认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以及新思维

的正确性,但是,它是为西方价值观服务的。试想,一个只能步他人后尘的国家,能够强大吗?至于对世界的威胁,那更是不可思议的。”

你凭什么能够成为一流的国家,就凭你步他人的后尘,

就能成为一流国家吗?撒切尔夫人的讲话,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学、研究机构,那么多优秀的头脑,却只知拿西方的学术框架说事,自以为得意,又是某某怎么说,又是某某怎么说,你自己呢?我们有多少人是在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整个学术界只能为西方价值观打工,如

何能够出大师呢?如何能够成一流呢?比如说“李克强经

济学”,居然又是外国人提出的。然后中国学者,抓住这个词,要研究“李克强经济学”。中国学者,怎么这样没有创造力?这个词,还让别人先提!

你说不让我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那我为什么而工作呢?为中国价值观而工作吗?但是你中国没价值观啊。我把中国价值观叫做“华夏价值观”。那么什么是“华夏价值观”呢?

我个人觉得,中国、中国人,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一

批人啊。因为中国这个种族,有个特点,中国人是典型的杂种,他不像欧洲的单一民族,他是混血的,他有杂种的优势。我们这个民族,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可是我们的这些优秀的头脑,没有为我们自己而工作。所以中国的智力流失,最大的智力流失,不在于留学生不回来,而在于留学生回不回来,他都是在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他回来了,是为西方价值观工作,他不回来也是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这才是最大的流失,很痛心的一种流失。

“华夏价值观”是什么?一是“三纲”。“三纲”是什么?就

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什么?就是我们渔网上的绳,绳子。我们30年前有句著名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 “目”就是渔网上的孔。把这些绳子拉起来,孔就张开了,这就是“纲举目张”。“纲”就

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什么叫“君为臣纲”?“君”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政府,不可能没有这个“纲”。我们学校,民忠校长就是纲,因为他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我们中国,习近平主席就是“纲”,因为他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奥巴马就是美国的“纲”。什么是“父为子纲”呢?我还没见到过完全不听父亲的话,最后能成多大材的。一个小孩子从小就不听父亲的话,将来会有成就吗?所以父亲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最后是“夫为妻纲”,我们女性朋友听了不高兴,会问凭什么丈夫就是总揽全局的人呢?其实一个家庭,要么丈夫总揽全局,要么妻子总揽全局,要么夫为妻纲,要么妻为夫纲,总得有个“纲”,总得要取其一,我们的文化就取得是这条。

二是“三从四德”。是不是过时了?“三从四德”是对于女性的一个要求。那么先说“三从”,是不是过时了。“三从”是要求我们女性朋友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没出嫁之前听父亲的,出嫁之后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儿子的。有些人说,我就是听了丈夫的,上当了,我就是听了父亲的,上当了。可是你这个例子,不能否定这个命题。有很多人听了父亲、听了丈夫的,很好啊。我们就算是一半对一半,有些人讲“三从”好,有些人讲“三从”不好,一半对一半,你也不能说这个“三从”过时了吧?

那“四德”过时了吗?“四德”完全没过时。“四德”中排在

第一位的就是“德”。一个女性,最重要的是什么?心灵美。因为女性最重要的是心肠要好,所以排在第一位的是“妇德”。排在第二位的是“妇言”,语言的言。要会说话,不要动不动就顶着,就刺人家,顶撞别人,说不好听的话。婆媳关系处理不好,一定归结到媳的问题,你有足够的智慧,任何的婆婆你都可以处理好。这就是“妇言”。排在第三位的是“妇容”。我原来一直以为这个“妇容”啊,不就是讲的长相吗,因为这个“容”就是“容貌”的“容”。我们排在第三位的,应该就是长相。后来我一查,不是,我越发感觉我们古人的伟大。我们在“四德”之中,根本就没有长相这一条。你看看我们的祖先,认为一个女性长得好不好,根本是无足轻重的。“妇容”是什么?“妇容”是仪态,就是我们讲的“仪态万方”的那个仪态。这仪态好啊,长得再差都没关系,动作要优雅。排在第四位的是“妇功”。这“功”是什么?基本的生存技巧。小孩子的衣服掉了个扣子,你总能钉上去吧?来了客人,你总得能给人炒一两个菜吧?现在这些,我们对女性的这种要求,都没有啦,一个菜都不会炒啦。

我不认为这“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已

经过时了,不仅现在没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你看现在那些找对象的人,男的要求什么--—高、富、帅,女的要求什

么叫做白、美、静,还是什么,郁美净吧?恶心。你跟我们

“四德”比比,我们“四德”根本就不要求长相,所以我们在座的,有年轻朋友还没找对象的,相信祖先的话,找对象别看长相。高、富、帅没几个好的,有一两个好的,也不属于你。总之“四德”没过时。

三是“多子多孙,儿孙满堂”。这是我们祖先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它过时了,所以我们采取了如此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未必啊。我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你是要选择一个儿孙满堂的社会,还是要选择一个大国空巢的社会?我们中国的老龄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我们已经是一个“超级老人国”。1.69亿,差不多2亿60岁以上的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见的奇观。你要选择这么一个大国空巢的社会吗?你认为这个大国空巢的

社会可持续吗?有竞争力吗?

2050年,据说到2050年啊,60岁以上的人超过30%。中国跟印度的竞争,最终可能就输在这个人口上。印度70%以上是30岁以下的人,我们70%以上是30岁以上的人,你跟人家去争一争。哦,你要控制人口,你把土地腾出来啦,你把房子腾出来啦,你就幸福了吗?不会的。你把土地腾出来,你把地方腾出来,最终谁来住?印度人来住。现在已经有很多省份,大量地进口劳动力,就是从印度进口,你觉得这样好吗?所以我们也不能够说这个话。我们祖先的教导,

总是为你好,我相信我们祖先的教导,总是在为儿孙着想,不会坏你的事情,不会故意坏你的事情。

四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我们大家都相信“积谷防饥”,我们历来的政策,都是至少要储备3年以上的粮食,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据说我们现在粮食的储备库那边,已经加进来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太可怕啦。我们相信“积谷防饥”,可是我们却不相信“养儿防老”。

我一直认为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重大

贡献。我们这个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死的文明,其中就跟家庭养老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养老模式是所有养老模式中,最能够抗冲击、最能够抗意外事件的一个模式。我们现在把养老社会化,是学西方的一个产物,这个学不好。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家庭养老模式呢?我们的政府,

做一点点事情,就能解决。比如说我的父母我来养,不要政府养,政府只要稍微帮帮我。比如说政府给我出一点点钱,我在北京租个房子给他们住着,就解决了。我们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以致现在养老问题,养老金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欧洲出问题,就出在这上面,美国出问题,也出在这上面,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地往前走呢?所以说“根魂研究院”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养老模式是可以研究的。

五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可是这价值观,我们已经批它批了100多年。从“五四”以来,我们批了它100年了。这不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吗?一个社会,要么唯有读书高,要么唯有金钱高,要么唯有出身高,我们的祖先在这三者之中,选择了最文明、最进步的方式。我们倡导的,我们实行的,是“唯有读书高”。一个社会要进步到,进化到“唯有读书高”,我们想象一下,这需要多么大的投入,这需要多么大的精力,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普遍流行着“读书无用论”,你要想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恢复到“唯有读书高”,你想象一下你要花多少精力才能做到。

“唯有读书高”从哪个方面,也不值得我们去批判啊。正是“唯有读书高”造就了中国,一直以来领先于西方,成为一个最有文化、最有品位、最讲文明的社会。你批判它干什么呢?你以为“唯有出身高”就好吗?“唯有金钱高”就好吗?

唯有出身高,中国经历过,西方也经历过。唯有金钱高,中国正在经历,西方也经历过,好不好呢?比较起来,反而“唯有读书高”是最好的选择。那有些人说我都不高行不行,我既不以读书高,也不以出身高,也不以金钱高,行不行呢?不可能。你既不高这个,也不高那个,你三个都不高,那说明你这个社会没有价值导向。一个社会没价值导向,那不叫一个社会。

六是“学而优则仕”。“五四”以来我们批判传统,采用了一个很不好的模式,叫做“半句话模式”。比如我说:“你杀人了,后来证明这个事情弄错了。”这才是我的完整的一句话。结果你就抓住我前面半句话,你说:“我杀人了,你跟我讲清楚我什么时候杀人的?”

“学而优则仕”是半句话,我们就把它解释成为学习优秀了,就去当官。实际上“学而优则仕”前面还有一句话,叫“仕而优则学”。怎么解释呢?官当好了,就去学习,是这样子的吗?现在有些人好像是啊,如果官当好了,就去中央党校学习。我们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这个“优”解释得清清楚楚:“优,有余力也。”就是有剩余的精力。一个学者学问做好了,有剩余的精力,要为大众服务,去做个官;一个官员工作处理好了,有剩余的精力,去学习,去总结。

七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我们女性朋友听了更不高兴。什么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啊?我没才能,我就是有德吗?这又是一个“半句话模式”。“女子无才便是德”前面还有一句话,叫做“男子有德便是才”。原话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也。”

什么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性有才华,但是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德。男子有德的“有”,女子无德的“无”,都是动词。“男子有德便是才”,旨在强调德,遵从德,重视德。一个男子重视德,这就是一种才华。一个女性不炫耀自己的才华,不张扬自己的才华,不自吹,尤其不在丈夫面前炫耀才华,那是一种品德。这两句话,完全没有错。可是我们批到现在啊,我们一直在批这句话,我们很多女性朋友听了很不高兴,讨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我们以后把握一个原则,相信我们的祖先不会轻易去说让你不高兴的话,我们要把握这个总的原则。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是一个文明之邦,不会轻易去说让你不高兴的话的。

八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相信在座的朋友,没有几个人相信这句话还有什么价值。但我相信它有价值。批判这句话的人,并没有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讲的第三种不孝,第三种不孝是讲“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用俗话讲就是不娶妻生子,断了家庭的香火,这是不孝。香火的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不认为它是错的。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成就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死的文明,跟这个香火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就是我们全部的文化,都是指向那个不死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文化努力,都指向那个不死的目标,所以我们才不死。

香火观念,如果我们说其他的意义没有,至少它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意义。我们知道生物学要强调基因的多样性,我们这个民族这么聪明,就是因为有基因的多样性。一个家庭断了香火,就是一个遗传基因的消失,两个家庭断了香火,就是两个遗传基因的消失,这句话至少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基因的多样性,这也是维系这个民族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基础。你说它完全过时了吗?

九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些人说这个也不能算是一个价值观,只是一个现实的描绘,现在还是这样。不要说人家过时了,不要说“男怕入错行”,男还怕入错单位呢!你同学都当博导了,你连个教授也评不上,你入错单位了;你同学当了部长,你还是个科长,你入错单位了。别批判我们古人,现实还是这样。“女怕嫁错郎”,我们一直在讨论,干得好还是嫁得好?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讨论的

主题,不还是这样吗?

十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是杨朱的一个价值观,我们也一直批到现在。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半句话模式”。杨朱的全文是这样:“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理想。“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这是半句话,不能凭这半句话,就说杨朱是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半句,“悉天

下奉一身不取也”,意思是把整个天下给我,我也不要。“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你不要我帮你,我不要你帮我,多么好的一个社会。

评职称不用找任何人,你相信这个程序是公正的;提拔你的级别不要找任何人,不要找人帮忙。你不用帮我,我不用帮你,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足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社会。当这个社会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这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庄子书中讲“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以为“相濡以沫”是非常好的一种关系,就是水干了,两条鱼在没有水的地方,相互吐唾沫活下来,“相濡以沫”,这多么好。但是庄子告诉你,这不好,我之所以需要“相濡以沫”,是因为水干了,有水的话,我是不需要“相濡以沫”的。这就叫做“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你把水搞满了,鱼跟鱼之间不需要相互帮助的,这是很好的一个理想。我们有什么资格骂杨朱是极端个人主义呢?你连这个资格都没有,你比杨朱的思想差得太多了。

好了,我们刚才讲的,都是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假如你觉得这些较低层次的价值观,都过时了,假如你觉得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辩护,都是错误的,那我们把它去掉,把这些价值观全部去掉。我心里面有点舍不得,可是既然大家都说已经过时了,那就去掉吧。

去掉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较高层面的价值观。较高层面的价值观,我也随便列举几个。

一是“三达德”,即“智、仁、勇”。我看不出来,这个“三达德”过时了,一个社会可以不要“智”,可以不要“仁”吗?可以不要“勇”吗?一个人可以不要“智”吗?可以不要“仁”吗?可以不要“勇”吗?不可能的吧!没过时。

二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我们称之为“五常”。“常”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常”是相对于“权”,“权”是临时性的措施,“常”是亘古不变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祖先看来,不是临时性的东西,而是亘古不变的。当一个社会不讲“仁、义、礼、智、信”的时候,会怎么样?我们不讲“仁”,所以缺乏责任;我们不讲“义”,所以缺乏感恩;我们不讲“礼”,所以缺乏温情;我们不讲“智”,所以缺乏敬畏;我们不讲“信”,所以整个社会陷入到“塔西佗陷阱”之中。不讲“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只能是这么一个社会,任何意义上,我们不认为“仁、义、礼、智、信”已经过时了。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自信,习近平主席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三是“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这是管子讲的:“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就是四根支柱,

支撑一个国家有四根支柱,一个是礼,一个是义,一个是廉,一个是耻。所以管子讲:“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

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根支柱,倒了一根,问题不大。倒了两根,那比较可怕。倒了三根,还可救。如果四根支柱全没了,国将不国,哪还有国家?

我们现在很多为西方价值观工作的人,不相信这一点,

他们说西方列强就不靠这四根支柱,列强靠的是另外四根支柱,即军队、财富、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这是近代列强的“四维”。人家就不讲礼、义、廉、耻,人家是那个“四维”,不也很厉害吗?是很厉害。可是我们要读历史,习近平讲主席强调要读历史,领导干部一定要读历史,是有其深意的。我们读历史就可以看到,所有以军队、财富、单边主义、双重标准这个“四维”支撑起来的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

忽焉”,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家兴起又灭亡,只有中国能够看着他

们兴起又灭亡,只有我们是不死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国是靠“礼、义、廉、耻”支撑的,所以不死。那个国是靠那个“四维”支撑的,它会迅速地死掉。要看历史,不能仅仅看暂时。我们经常讲,西方的价值是普世价值,中国的这个“四维”跟他那个“四维”,谁更具有普世意义呢?谁更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呢?我们考虑的是这个问题。

四是“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董仲舒的一个说法。我们一直批判他的这个东西,说这个是保守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讲不变的。这又是一个半句话。这是我们“五四”以来采用的“半句话模式”,太多了,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的模式。就凭这半句话,我们就说董仲舒是讲不变的。我们看董仲舒的原话:“天不变道亦不变,……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天变,道也变;天不变,道不变。所以他告诉汉武帝“今汉继大乱之后”,要变,要改革。董仲舒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要汉武帝变革。我们批判他,采用的又是一个典型的“半句话模式”。

五是“存天理去人欲”。这又是我们一直批到现在的一个观点、一个价值观。朱熹对这个解释得非常清楚:“男女,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他要存的是什么,他要去的是什么?他不让你有男女关系吗?他不让有吃有喝吗?男女关系这是天理呀,要吃要喝这是“天理”呀。可是你要三妻四妾,你要山珍海味,这就是“人欲”呀。一餐饭在我们食堂吃十块钱够了,吃饱了;在外边吃一百块足够了,吃饱了;你非得要吃两万块钱,这叫“人欲”。没说让你不吃饭,我们现在要求“八不准”,反对“四风”,反对“奢靡之风”,就是一个“存天理去人欲”嘛。

较高层面的价值观还有很多,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

自由、平等、人权,这是西方人到现在为止自以为傲的三大价值观。我们中国人,就在这三个价值观面前抬不起头来。西方有自由、平等、人权,可中国文化中却找不到自由、平等、人权。西方人对于自己价值观的自信,是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第一,没有我这个价值观,算你没价值观;第二,你要学我,你跟我一样,也算你没价值观。总之你是没价值观,因为这价值观是别人的。中国有什么?梁启超给我们总结过。梁启超告诉我们,周公、孔子以来三千年,中国人是靠什么支撑着这社会,靠三大道德观,三大价值观:“报恩”、“明分”、“虑后”。

“报恩”讲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华文明之所以不死,靠这个价值观支撑着。一个不报恩的人,一个有恩不报的人,一个知恩不报的人,在中国文化看来,那不是人,那是禽兽。“明分”是职能主义的一种观点,就是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农民把田种好,工人把工做好,当官的把官当好,学者把学问做好,每个阶层,每一个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就是每一个人,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叫“明分”。“虑后”是讲你干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想到是不是可持续,不要一锤子买卖。

梁启超告诉我们,这三大价值观支撑着中国三千年的道德生活。梁启超这篇文章,叫做《中国道德之大原》,说这三大价值观支撑中国。当我们在西方人的自由、平等、人权

面前抬不起头来的时候,我们想到过没有,我们也有报恩、明分、虑后三大价值观。这三大价值观没有让我们落后,而是支撑我们走过三千年,一直领先于西方。所以,当西方人说自由、平等、人权是普世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学者怎么不可以站出来说报恩、明分、虑后也是普世价值呢?

所以,我们不要否定普世价值。我们现在很多宣传部门说没有普世价值,也许是对的,但不要轻易否定普世价值,而是要跟西方人对话。我不相信我们的价值观是没用的。

好啦,这是我们列举的一些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假如大家觉得这些价值观没用了、过时了,假如大家觉得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辩解是错误的,那好了,我们也去掉。

较低价值观去掉,较高价值观去掉,我们还剩下什么?还剩下一个最高价值观。我今天讲五条。第一条,天下主义;第二条,广土众民;第三条,兴灭继绝;第四条,和而不同;第五条,返本开新。简单地梳理一下。“天下主义”是一个总则,“广土众民”是对于“核心圈“的一个要求。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是一个“太阳系模式”。太阳系,太阳是中心,然后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是这么一个模式。那么,太阳是属于“核心圈”,“广土众民”是我们对“核心圈”提出的一个价值观。“兴灭继绝”是我们对于“缓冲圈”提出的一个价值观。这“缓冲圈”,比如说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这个可以视为“缓冲圈”。稍远点的我们叫“边缘圈”,我们对“边缘圈”和它的外围,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这么一个价值观。那么对于历史,纵向的坐标,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返本开新”的价值观。

先看“天下主义”。我们有一个“天下主义”的思想,不用怀疑,所以我们也不用多讲。比如说,老子讲的“以天下观天下”;比如说,慎子讲的“立天子以为天下,立国君以为国,立官长以为官”。国家之上,有个单元,有个政治单元,叫“天下”。尹文子讲的“举世非之”,举世就是“天下”的概念。《礼记》中讲的“天下为公”,这也是讲的“天下”概念,是在国之上的一个单元。《六韬》当中讲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指国家之上的一个单元。《吕氏春秋》讲的“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这个“治天下”也是讲的国之上的一个单元。包括邵雍讲的“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这个天人,“际天人”,正是这个“天下”观点。“谋全局”也是一个“天下”观点。所以,不用怀疑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天下主义”的思想。

我们要探讨的,是怎样解读?有正面的解读,也有负面的解读。比如说钱穆,是一个正面的解读。钱穆说,“我们可以推想出,他们对于国家观念之淡薄”。这个“他们”,就是讲我们的祖先,对于国家观念之淡薄。“因此他们常有一

个…天下观念?超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这是一个正面的解读。

也有负面的解读,比如说费孝通先生的一个解读。他把《大学》中间的“八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个思维,解释为“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费孝通先生这个解读,是刚好说反了。他这个解读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反的,就是为了天下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个人。

对于“天下主义”思想解读得最好的,是赵汀阳,这是社科院哲学所我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他说:“由于文化上的偶然,中国最早思考了世界制度的问题,即…天下理念?。中国的…天下?概念是严格具有世界眼光的世界理念,即能够达到老子标准…以天下观天下?。有一些西方现代思想家,例如从康德、马克思到罗尔斯,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除了马克思,西方思想家并没有发现了一个超越了国家眼光的世界眼光。马克思的思想在西方传统中多少显得独辟蹊径。”

这讲的是什么?马克思在西方是个异类啊。这也可以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接受马克思没有什么障碍。因为在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整理)

一、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精神向导) 2.欧游心影录的作者是(梁启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4.下列属于钱穆的代表作品是(国史大纲) 5.萧伯纳是哪一国作家(爱尔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7.“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阐述的是中国(天下主义)的价值观 8.假如将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这句话出自(尼克松) 9.下列属于西方软实力的是(人权) 10.“人口是比货币和国土更重要的财富源泉,拥有人民愈多则财富愈多。”此话出自(保泰罗) 11.(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2.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价值观) 13.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核心价值观)它是形成国家的核心要素,它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是支撑国家的文化支柱

15.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老子) 16.由于文化上的偶然,中国最早思考了世界制度的问题,即(天下理念) 17.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它把(共产主义)看成是美国的一种天敌。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实内容)19.西汉时我国领土达(1500)万平方米 20.(2013 )的,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国会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之演讲,引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 21.清初云南开化府与越南以(赌咒河)为界 22.“北京共识”体现了(和而不同)价值观 23.“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出自(汤因比) 2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 25.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复兴最终依赖于(民族)复兴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话出自(费孝通) 27.中国65岁以上人口2008年已达8.3%,超出联合国(7% )的“老年型国家”标准。 28.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29.以下不属于三达德内容的是(信) 30.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

(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12级德育课 课题研讨论文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班级: 姓名: 2012年12月30日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摘要:价值观在人生的前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不同,人生的目标就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不同所影响。 关键词: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其中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其中价值观对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和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而一个国家中社会能否健康的发展,其中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是他或她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也因此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价值观是人们对待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社会关系是非曲直的判断。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喊出的“认识你自己”,本质上已经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追问。而价值观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冲突日益明显,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迷茫甚至恐惧。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跳楼事件、大学生甚至博士由于生活、情感的压力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还有屡治不绝的矿难等社会问题时有发生。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更加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和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迫使人们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价值所在。因此,研究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呼唤人们审视人的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实现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方面, 目前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研究: 第一是文化层面的研究,第二是社会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 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讨论;第三是从个体层面对价值观进行的探讨, 这一层面的研究多关注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个体自身因素的分析, 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自我概念、认知风格、成长经历、教养方式、习惯、人格特质等, 也侧重探讨了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中,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 对相应概念与理论也进行了本土化思考, 并结合实证研究去尝试建构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理论模型。 二、中国人价值观的构成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课程前言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

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总第177期) 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X 金盛华1,辛志勇2(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 30007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 摘要:心理学领域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几个方面特征明显。首先,在价值观的理解上,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借鉴西方和吸收哲学界定义两种方法,没有形成心理学领域共同认同的界定;第二,在研究取向方面,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价值观研究相比,文化层面的价值观研究占主流地位且影响较大;第三,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除理论研究外,实证研究主要以问卷法为主,研究对象多取自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研究地区也多局限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并且,共时性现状研究明显多于历时性的追踪研究;第四,在研究内容方面,综合性研究要多于某单一价值观纵深探讨;最后,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进一步走向将是建立概念共识、强调方法的多元化和历时性 追踪研究,并重视探讨价值观和行为的关系及价值观教育问题。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价值取向;中国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3-0056-09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价值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 )和阜农(P .E .Vernon )采用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 .Spranger )对人的六种分类(经济的、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宗教的、权力的)制订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价值观研究。20世纪50年代,由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提出的价值观定义在西方心理学界确立了支配地位,从操作层面对价值观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整合。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Rokeach)把价值观理解为一种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把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方面,开始了从维度而不仅仅是从内容上对价值观的分析和测量,使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2]。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施瓦茨(Shalom H .Schwar tz )为代表的价值观研究者从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解释价值观的深层内含,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文化适应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 [3]。因此,从 整体上看,西方心理学在价值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我国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对这56 X 收稿日期:2002-04-08作者简介:金盛华(1958-),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0jdxmxlx00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资助。

当代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当代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3/08 作者:郭广银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所表达的价值追求思想深邃、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人民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精神家园的培育。 一、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的进一步凝练 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孕育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培育共同促进核心价值的共识、凝聚与升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引领。 首先,“三个倡导”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逐步摸索、汇聚而成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从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

六大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对国家层面的这一价值目标作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次,即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由此,“三个倡导”已经将当代中国的国家目标逐步上升到价值目标,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来彰显国家的目标价值,凝聚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更好更快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 其次,“三个倡导”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核心价值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担忧在现实利益和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弱化,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价值真空或价值混乱,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为此,近十年来,党中央针对现实存在的精神缺失、文化滞后、价值迷茫等问题,着力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的社会在进步,这无可置疑,这个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围绕我们的“成果”,大家可以高谈阔论它十天半个月,甚至都无法尽兴。 但是,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政府对“进步”的定义如何,恐怕没有人真正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政府给出的定义,我们无法尽其理解,对于民众心目中的“幸福”我们却能知一二。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对于一个普通或者说一个现实的人来说,进步、幸福就意味着物质丰富,为了“物质”我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残虐自己。 物质,是这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不围绕其树立,当你见到一个憔悴不堪的人,不用问都知道,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什么是生活?有了钱就有了生活,没有钱,你就只能是在找“生活”。 曾经有一句高尚的口号,“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即使后来有所转变,也还能喊出“为了某某学校的崛起而读书”,但无疑都是伟大的,也是激励人心,那时候说这句话的人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惧色,放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坦然,一个不装腔作势的人绝对不会说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什么啊?我们的祖国已经够“繁荣”了,即使有人这样说,也一定是战战兢兢,因为说这句话就意味着被嘲笑,被加以虚伪的帽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变得冷淡了,或者说不爱国了,而是大众不傻了,理解了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财富”“金钱”,我们才够资本来爱,不管你爱美女还是爱祖国。 在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民众都有较为普遍的信仰,即使有几个宗教相互攻伐,争夺信众,但大家总算有自己信仰的一方。但是。中国人不信教,所以我们做事,无所顾忌,基本的道德已经无法约束我们的行为,道德对于价值观的引导和修正已经无可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错了,也不能说我们追求的就多么的庸俗不堪、无耻下流,这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才是至理名言,为官者,竟可巧聚豪夺,为民者,亦能追名逐利。在“金钱”面前,高尚算什么,正义又怎么样,这个社会高尚和正义都太廉价,没有人愿意去碰。这去怪谁? 我们的国家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我们却发现,房子越难买了,看病越看不起了,连那些食物吧,看看包装袋上的样子就行了,买不起。在这个新的社会之舟里,我们总在犹豫,不是我们不够毅力和坚决,而是我们没有底气——钱,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钱,有什么好犹豫的,选择算什么,用钱一砸,死人能砸活。 哲学里有一句话,叫新事物生命力强,发展快并终将取代旧事物,这便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新的价值观拥有的生命力不是用一个强字就能形容的,发展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毫无悬念的取代着真、善、美,贤、淑、德,当代社会泛滥的金钱观并不是我们的思想在倒退,马克思仙人曾今说了————物质决定意识。 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要期望去打倒他,你在谴责、鄙视它的时候,人家已经可以住一天院,买半间房了,趁我们还没有走到明刀明枪争个你死我活的时候,能找多少找多少吧。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梦想及价值图谱 中国梦的标准 国家梦是基于个体梦的,在一个个体没有梦想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梦,只有在个体梦想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里,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国家梦同时又是超越个体梦的,个体梦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国家梦的内涵却是人们普遍向往、信奉和追求的。当前代中国,国家在发展和富强,社会更有序、更开放,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和积累。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形成梦想并实现梦想,整个社会也因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美国梦不仅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制度理想,更表达了“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个人梦想。她让人们相信,美国是实现梦想的沃土,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种族和出身,你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这一梦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并让他们引以为豪,而且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度上的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 被很多人热衷、谈论、并津津乐道地追求,是中国梦吗?能让人们在想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兴奋,激动和力量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终身追求,付出所有的智慧、汗水和生命能量去实现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放弃个人利益,甚至倾其所有,让后代变得更好,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想,是中国梦吗?所有这一切,是心愿,是目标,是个人理想,是希望……它们都有中国梦的特质,但不是中国梦的全部。 概括起来,中国梦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 §社会认同度:她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源于对中国社会制度条件和文化认同的信仰,是超越了个体而对某一群体带有普遍驱动力的能量; §情绪激励性:她所描绘的愿景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热情,人们为她激动兴奋,为她彻夜辗转,为她燃烧所有的生命热情; §行为驱动力: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指向,行动力的来源,人们愿意为了实现她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和奋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挑战; §效果变化性:她让人们找到追求的起点,并在实现的终点享受成长、变化、发展的快乐,体验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满足和愉悦。 当前阶段,中国人的梦想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7种典型梦想。综合考虑各类梦想在四个特征维度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财富梦”在当前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是美好的,只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挽美学的独特品格众其当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独特品格人生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

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当代国人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当代国人价值观存在的问 题 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当代国人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给定资料: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古未有的社会大变局,真正地步入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农业到工业、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从乡村到城市的历史大转变时期。经济社会的变迁需要更新价值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中国人的利益意识、自主意识、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公平正义观念、工业文明意识等显著增强。但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变革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的支配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它迫使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更关注物质的效用性,更注重自己利益的满足。基本价值观的变化,是对个人利益的确认,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却容易被“利己”俘获,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利己,不仅是漠视受伤孩子、倒地老人的复杂利己考量,也不仅是催生地沟油、毒胶囊的强烈利己动机,更有一种貌似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急功近利的风气,确实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演变为个体福利的速度狂飙。但我们也要时时自问:这些以“自我”为圆心精心设计的生命旅程,果真增进我们的幸福了吗?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比如有人无视基本商业信誉,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发布虚假信息;有人违背经济活动基本准则,言而无信,视合同为儿戏,甚至订立虚假合同;社会上也有一些人造假成瘾,办假文凭、假证件,提供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假球黑哨等等,不一而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