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按考纲做笔记系列之《变态心理学》自考笔记(代码5626)

教材:主编--王建平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笔记—舍得于08年二月上海

第一章诸论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心理障碍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MD-3)的10种分类:

是我国使用的诊断标准,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CCMD-3 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领会

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它的大多数的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思维、感觉和行为。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的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精神测验等几种形式。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包括两类: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另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谁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3,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1)心理动力学派

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为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激昂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蒋不会再学习就的不适应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识记

1,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

一,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障碍

四,记忆障碍

五,智能障碍

六, 情感障碍

七,意志障碍

八,运动行为障碍

九,意识障碍

十,自知力

3,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有—幻觉妄想综合征、精神自动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Cotard综合征

领会

1,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

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

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均能影响到病人症状的表现。

这些因素往往对病人的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比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检查、发现和分析症状时,需要考虑上述的因素的影响,以便对于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2,幻觉、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

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

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语言性、议论性、命令性幻听,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

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描述,妄想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及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临床的妄想分为几种,

1)被害妄想,最常见的妄想之一

2)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伴随

3)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了自己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4)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5)嫉妒和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

6)其他妄想,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3,自知力的概念: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表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单应用,1)幻觉、妄想的临床含义(略)

2)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临床上的痊愈。

综合应用:1)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略)

2)如何进行精神检查(略)

第三章神经症性障碍

识记,

1,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2,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惧症、情境恐惧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其他恐惧症如疾病或死亡。

3,强迫症的两种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疑病症的概念,

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领会,

1,各种神经症的临床描述:(略)

2,社交恐怖症的可能原因:

生物的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

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

3,强迫症可能的原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地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学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精神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4,疑病症可能的原因:

1)个人的疑病倾向;

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简单应用

1,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2,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琼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3)以上的混合形式。

B,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一项加强的;

C,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损。

3,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B,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对躯体疾病过分的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C,反复就医生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题)

1,对社交恐惧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2,对强迫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3,对疑病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识记

1,癔症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除了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2,癔症躯体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临床描述

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主要类型: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临床描述(略)

3,癔症精神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临床描述

癔症精神概念,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五关联、无影响。

癔症精神障碍的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临床描述(略)

4,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

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领会

1,癔症性精神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找不到,略)

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

生物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

3,各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躯体障碍的临床描述(略)

4,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严重创伤事件时或其后立即发作,一下是临床表现,

1)可出现的各种分离症状—严重时呆若木鸡、僵硬不动,既无言语,而无反应。

2)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若创伤事件导致他人死亡或老人受伤,病人可能会有负罪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3)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率增快、出汗、瞳孔放大、面色苍白或发红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描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的创伤性事件,比较低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很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临床描述:

1)闯入性的创伤体验。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

6)受害者有时还会深受存活罪恶感的折磨。

简单应用(案例分析)

1,对癔症性躯体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P59

2,对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P56

综合应用、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单分析—P59

第五章人格障碍

识记

1,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8)依赖性人格障碍

2,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概念:

是指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领会

1,各种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1)偏执性人格障碍—这样的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害他,其显著的特点是猜疑和偏执。障碍始于成年早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形成原因:遗传基因。治疗:认知疗法。

2)分裂样人格障碍—包括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乏,对表扬和批评冷漠,缺乏社会技能。男性多于女性。形成原因,生物机能障碍;早期的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促进他们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团体治疗,为病人建立社会系统提供机会。

3)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指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起源于童年时期的行为障碍,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贫穷、不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更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这样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遍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可能原因:生理基础;心理原因,如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自卑与补偿,自尊

心受挫;家庭原因,如父母溺爱,专制型家庭;社会原因。

5)表演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他们总是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的、肤浅的。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印象主义的。他们的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的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人格障碍是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特征是过分地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不安全感。男性患病的比率比女性搞2倍。约70%的强迫症病人具有强迫人格障碍。可能原因:从理论上认为,强迫人格障碍源于儿童时期的父母严厉惩罚;父母关心过少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治疗:认知疗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焦点集中在来访者的认知功能失调、仪式性动作、负性情绪、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上的问题;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7)焦虑性人格障碍

它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采取回避的态度或无力应付。他们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过敏,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焦虑性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自卑心理。

8)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总是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这种障碍的形成可能是受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2,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

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部分源于父母的相互作用,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物学的、生理心理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简单应用

1,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3)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4)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P69

第六章心境障碍

识记

1,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2,躁狂症的主要特点:

1)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愉快。

2)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

3)机动症状—躁狂行为是及其活跃的,躁狂症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

4)躯体症状—在躁狂症中,病人往往会出现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需要睡眠等过分活跃的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

领会

1,抑郁和自杀的关系:

1)自杀的流行病学状况---抑郁症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自杀。从性别角度考虑,男性的自杀倾向是女性的4—5倍。我国,性别造成的影响正好相反,尤其是农村。

2)自杀的预防-----在对抑郁症的病人治疗过程中,自杀是治疗时最关心的问题。

第一,对个体自杀进行评估。

第二,心理社会学家也加入到防止自杀的队伍中来。

第三,除了防止个体自杀,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自杀者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人要面对羞愧、内疚、遗憾甚至社会的疏离。

2,各种心境障碍的临床描述:

1)抑郁症,

情绪症状:悲伤与自责是最明显的情绪症状,焦虑也很常见。另外,还有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等症状;

认知症状: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

动机症状: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

躯体症状:抑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2)躁狂症

躁狂症的主要特点的欣快的和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以及失眠。

3)双相障碍

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表现或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如在躁狂症后又有抑郁症或混合性发作。首次发作是躁狂而不是抑郁,有90%的双相障碍的病人第一次发作是在50岁之前。双相障碍容易反复发作,病人不易康复。

4)持续性心境障碍

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两种类型。环性心境障碍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症状的标准。恶劣心境病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

3,心境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学因素

基因;神经递质系统;激素系统;脑丘

2)心理学因素

生活应激因素;贝克的认知理论

3)社会文化因素

4)综合模型

简单应用

1,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某些病列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2) 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2,躁狂症的诊断标准

1)躁狂症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已易激惹为主。

2)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4)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症标准至少1周。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1,对抑郁症的案例简单分析—P85

2,对躁狂症的案例的简单分析P—87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识记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1)思维和知觉障碍;2)情感障碍;3)意志行为障碍;4)自知力缺乏

2,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1)偏执型;2)青春型;3)紧张型;4)单纯性;

领会

1,各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1)思维和感觉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思维中断、思维云集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和躯体妄想。

幻觉:幻觉是指虚幻的感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

2)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还可以看到情感倒错,即病人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环境、客观刺激不协调。

3)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行为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

4)自知力缺乏:

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

2,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原因:

1)生物学原因: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心理和社会的原因:家庭互动模式;生活压力;儿童期性虐待;家庭经济状况

简单应用

1,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和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2)病情严重者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一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4)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对精神分裂症案例的初步分析P98—101

第八章进食和睡眠障碍

识记:

1,进食障碍是概念和主要类型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

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

主要类型有----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2,睡眠障碍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睡眠障碍,判定一个人是否存在睡眠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观察个体在白天或清醒状态下的行为。如果个体由于睡眠原因而导致疲惫无力,变得易躁、易怒,社会功能受损、工作效率低,那么个体可能已经患上了睡眠障碍。

主要类型:失眠症和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领会

1,进食障碍产生的可能原因:

1)生物学因素

神经—内分泌功能和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许多研究表明,下丘脑在改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进食障碍病人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

2)心理学因素

很多受进食障碍困扰的年轻女性往往有明显的个性缺陷;暴食的女性总是觉得她们的身材偏胖,她们的理想体重总是比相同身材的控制组要瘦一些;另外,严重的情感创伤和内心冲突也可引起食欲旺盛。

3)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文化要求女性的理想身材是苗条的、柔软的,女性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是造成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另外还与家庭的互动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还有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密切相关。

4)综合模型

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够单独引起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进食障碍是三级预防原则:

所谓三级预防,即在不同阶段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初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其发生。

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处于进食障碍初级阶段的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治疗,减少复发,尽量减轻对病人功能的影响。

3,睡眠障碍产生的可能原因(略)

简单应用

1,进食障碍各主要类型的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

1)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进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认为自己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3)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

4)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间歇性发作的暴饮、暴食。

5)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

6)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标准:

1)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氏欲望以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导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的极端措施。

2)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病理机制、性别和年龄分布。

3)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4)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5)并非神经性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2,睡眠障碍的各主要类型的诊断标准:

1)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情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时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2)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3)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且至少已持续一个月。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诊断标准:

1)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状况,使病人产生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2)病人明显感到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3)症状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持续了一个月;

4)本症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1,对进食障碍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P114

2,对睡眠障碍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P115

第九章性功能和性心理障碍

识记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

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2,性偏好障碍的类型:

1)由物品所引起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恋物癖和异装癖;

2)在痛苦和羞辱的情境下产生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3)对不情愿的个体产生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暴露癖、窥阴癖和恋童癖等

领会

1,性取向的决定因素(略)

2,性别认同障碍、性偏好障碍的可能原因:

1)很多学者认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产生由怀孕2—4个月时的胎儿激素水平决定的,教养、青春期激素、性器官和病耻感也是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原因;

2)性偏好的可能的原因,性偏好障碍的唤起模式常常发生在其他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如无法与他人建立适当的社会关系。早期的性幻想、个体早期的经历、社会对性行为的要求和态度都可能引发性偏好障碍。

简单应用

1,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女性

1)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固执地表明自己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

固执地否定女性的解剖结构,至少可有下列一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

2)上述障碍至少持续6个月

(男性)

1)持续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专注于女性常见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

固执地否定男性的解剖结构,至少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人(不仅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2)上述障碍至少持续6个月。

2,各种性偏好障碍的临床描述:

1)恋物癖和异装癖:恋物癖指的是有一个无生命的引起的性唤起。几乎所有的恋物癖案例都发生在男性。异装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的穿着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具有隐密性的特点。

2)施虐狂和受虐狂: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地、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相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两种障碍都伴有持续的幻想。

3)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癖:暴露癖是指在公众场合下对没有设防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兴奋。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触摸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感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对性偏好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P136、136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识记

1,精神活性物质:

是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药物依赖:

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3,药物滥用:

是指任何一种有悖于社会常规或偏离医疗需要的间断或不间断的使用某种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

4,耐受性:

指随着连续地反复用药,机体对药物原有的剂量变得不敏感。个体需要获得原有药理作用或心理体验,就不得不增加剂量的状态。

5,戒断症状:

指个体一旦停止用药、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将发生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和体征,成为戒断症状。

6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按照我国禁毒公约,将精神活性物质分为3大类:

1)麻醉药品

包括3类,阿片类(吗啡、可待因、海洛因、杜冷丁、美沙酮、二氢埃托非);可卡因类(可卡因、可卡因碱—又称快克、古柯叶、糊等);大麻类(四氢大麻酚)

2)精神药物

包括3类,镇静催眠药及抗焦虑药(苯巴比妥、苯二氮桌类、等);中枢兴奋药(苯丙胺类、利他林、咖啡因等);致幻剂(麦角二乙酰胺、麦斯卡林、希洛西宾等)

3)其他依赖性药物:

常见的有酒精、烟草、挥发性有机溶剂(如胶水、气溶胶、涂料、工业溶剂、漆稀释剂、汽油、洗涤剂)等

领会

1,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

有客观体征和主观体征两大类:

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放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

主观体征,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喷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2,物质滥用和物质依赖的可能原因:

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不良刺激(应激)的重要作用。

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特点:

1)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是酒(也包括其他药物)依赖的基础。

2)耐受性

耐受性的形成有快有慢。

3)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

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是酒依赖的突出特征之一。

4)身体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是指当停止饮酒或骤减酒量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的戒断症状。

5)出现各种并发症

当酒依赖进展到一定阶段,全身所有的器官系统都会受到损害,对此,国内、外的临床工作者已反复进行了真的的观察和描述。

简单应用

1,物质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

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

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

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

如中毒、依赖综合症、戒断综合症、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3)社会功能受损;

4)出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内;

5)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

物质相关障碍的案例分析--P153、155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识记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第一,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的正常变化与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较难区分。

第二,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发生一般没有明显的预示性。

第三,很难通过单纯的言语沟通来诊断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四,不同的成人对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第五,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经常会针对特定的情景表现出特异性。

2,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

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及遗尿症。

领会

1,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易感因素:

一些原因来自于儿童出生后的经历,例如焦虑障碍是由某种精神创伤引起的

另一些是来自儿童的先天因素,如孤独症源于先天的大脑机能失调。

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期障碍都会涉及先天的易感性,即先天的易患某种障碍的倾向以及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影响的共同作用。

此外,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障碍的患病率上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性别对不同障碍的易感性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对儿童大脑发育和社会经验的不同所造成的。

2,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描述、主要类型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这本书。 最初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对心理学的陌生和好奇,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常碰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时感到无助。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本书。 这是一本心理学出身的专业作家写的心理随笔,涉及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全书由100篇小组成,各篇相互独立,后面都有小练习让大家来一次头脑风暴。 在第一篇《科学家庭里的“灰姑娘”》里面,有一幅漫画,写着“不学不知道,

一学吓一跳”的文字,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就有了一种害怕、恐惧的感觉。再细看下去,对于“心理学”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对于专业的“心理学”出处有好多版本,在人们都还没有重视他的时候,在科学的大厦里根本没有“心理学”的位置,笔者是想给初学者泼泼冷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对心理学的热情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一直看到第三篇,才找到一段“心理学”的定义文字,还是借潘菽的一段话表述的:“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还有其他这样的科学,例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类学、人类起源学、语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到这里才略微看清楚、好似看明白心理学是怎么一门学科。在末尾有一段话:“心理学事业需要这样一些人来参与:他们既清

楚它远大的前景,又知道它尴尬的现状,并准备用许多年的艰苦努力,把它的潜力逐渐转化为实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与恒心,笔者建议你还是把心理学作为业余爱好,接触一下就行了。”原来作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学者也有这么多的难言之处,怪不得会有先前的漫画和泼冷水了。 刚刚还觉得看明白了一点,在第五篇又“走进了学科迷宫”。什么“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特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上述种种研究都是针对所有人的,可以称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当心理学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大批应用学科。”“在所有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中,教育心理学最为成熟。”看到这里,才算一口气缓过来,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这些的分分支支,仿佛子公司和孙公司,让初学者有些不知所云了。 看来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和初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李雯历史教研组 今年渡过了一个不同往常的春节:没有传统的拜年仪式,没有喧闹的人群聚集,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上上网,收到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客户的短信问候,过了一个安静、自主,还有朋友牵挂的春节,看完了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非常充实的一个春节,《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建立起来极大地兴趣,里面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具体的实验开始,像一个个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其次,这本书也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概况的了解。最后,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历史的心理学,是多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启发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开阔了思路,不再盲目的崇拜,非常棒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就是:1、小孩子经历越丰富,大脑的发育有更多的沟壑,更聪明。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陪伴,过跟孩子一起玩耍,如果想要孩子更聪明的话。2、每个人都要做梦,不能做梦的人(受到药物控制)行为会有问题,梦仅仅是个人情感发泄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意义。3、所谓的潜在能量,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在正向的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不是被开发出来的,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4、行为主义,人会从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中学习,养成新的行为。5、期望导致结果6、目标导致学习的行为及早出现。7、记忆不靠谱。8、发展心理学:哺乳动物对爱的需求,高于对食物的需求。9、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物品的位置随着年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10、控制力让人愉快,并产生积极的行为。11、全世界的人的情绪表情,具有一致性12、认知失调:外界的理由充分,认知失调小,态度不改变;理由不充分,认知失调大,为了减少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带来的认知失调,人们选择改变态度。13、内控的人,更加积极主动。14、A型特质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15、变态心理学,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对精神病进行判断和对待。16、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17、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就会习得性无助。18、拥挤导致行为异常19、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案,对于治疗病人,具有相同的疗效。20、对于恐惧症的治疗,系统脱敏法是公认的最好用的方法。21、对墨迹和自编故事的表述,便于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和内心世界,有利于治疗。22、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言行不一。23、人们拥有从众心理。24、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现场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救助的可能越小。25、人们会因为权威进行违心的服从。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也能够运用这些研究后发现的成果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希望自己以及各位同仁能在拜读完这部书后,对自己的工作中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014年1月

1.1 变态心理学概论

1.1变态心理学概论 我们现在就介绍变态心理学的这个概论。变态心理学的英文是abnormal phychology,你可以看得很清楚,ab这个字头,我们就知道是一种“变异、异常”这样的,normal是”正常“。所以,我们这个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儿要声明一下,因为我们的这个课程一直以来都叫《变态心理学》,我们在编那本变态心理学书的时候,我们也有过考虑,题目想改为《异常心理学》,因为“变态“,多少有一些贬义,因为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你说不好听的话,说贬义的话,就是说这个人变态,这个的词是带有贬义的。如果说“异常”,那么和“正常”对应,我们相对的觉得那个词更好一些,但是因为传统上这个课程是一直是这样叫的,我们就没有能够改得了,就是从编辑和从课程安排就都按照这个,但是大家知道,你现在看到一些书,也有翻译作“异常心理学”的,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看,”异常心理学“相比”变态心理学“的翻译要更好一点。那我们再接着来说,就是心理学里边有不同的分支,大家一上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了《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讲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规律、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等。我们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异常心理学现象,异常心理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这样的一个科学,所以这个和正常的是不一样的。那么正常人是怎么样,我们经常都有一些研究的基础在那,那我们对异常也有很多的研究。我们想要了解异常的现象,我们就需要从一些症状、描述性的现象入手。所以,我们看了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描述异常的表现和正常现象的区别。对于异常现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障碍、是疾病,还有病程和预后,他如果发病,从起病开始,他大概是怎么样一个发展,这个过程会多长,他得病以后未来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这个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就是我们只知道他的现象和正常现象的区别还不够。一个人,好像看起来好好的,为什么他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他怎么就会得病了、出现心理障碍了呢?我们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梦的解析》读后感

《梦的解析》读后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终生从事写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义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世界上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之一: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心理世界的牛顿心灵的哥伦布。 接触到佛洛依德这个名字。起先是大师级别的泰山压顶,“拜佛洛依德”,仿佛谁说话能扯到佛洛依德就等于超有学问。周围的人把佛洛依德高高抬起,仿佛到了神的位置。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图书馆借了本《梦的解析》竟晦涩难懂,对大师的探索也就戛然而止。 而后,随着阅历和阅读的增加,又一种观念扑面而来,那就是“呕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成为“泛性论”的代表,而他言必称性让很多文明人仿佛祖坟被挖了似的大为恼火。敢公然怒骂佛洛依德,不仅代表你有学问,更重要的是相当有气质。

直到今天,我坐在图书店里把一整本《精神分析引论》看完,才终于明白一个“小马过河”的道理——不去了解,永远不能知道真相。 有人断言,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是:社会学领域的马克思,精神领域的佛洛依德,和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在我看来,佛洛依德的确称得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大师,他的精神分析法,他对梦境的科学分析,他的联想治疗法,以及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都是伟大的成果。及至“泛性论”,这位大师才被世人唾弃鄙夷,甚至他的门徒荣格等都离他而去。 佛洛依德这样分析,在他之前,人类作为上帝的骄子,只有荣耀和高尚。然而他却非要侵入人心,把那一点人人隐藏的污垢不堪挖出来大白天下。这仿佛17世界的文艺复兴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科学却寸步难行。一直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人类被伽利略的日心说击溃。人类不再是宇宙的焦点,而是变成了平凡不足为道的小蚂蚁。 我非常赞赏佛洛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梦境的研究和联想治疗法。佛洛依德曾经用催眠法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但他发现暗示性的灌入并不能有效长期解决心理病疾。于是他走到了精神分析的道路上,试图用引导、联想的方法,让病人主动积极的找到隐藏的潜意识。这简直是心理学上的一次科学大进步。佛洛依德对梦境的研究更加前无古人后无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钱铭怡)-TangDi

变态心理学 1.正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最符合正常定义的人可能是那些在童年时期就学会了各种应对技巧并能在紧张状态下应用这些技巧,能完善地适应特定的内部或外部紧张事件而表现出灵活性的人。 2.异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1)经验标准:病人主观上感到不适,有求医意愿,或者医生以自身的经验加以判别。(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与社会规则不相协调,不能有效履行社会功能、(3)病因与症状标准:存在器质性疾病,症状如何。(4)统计标准:其心理与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3.重性精神病的界定标准是什么:重性精神病是相对于轻性精神病而言的。(1)重性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受控体验。(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3)明显人格改变:退缩、孤独、过分激进。(4)自知力缺失:自知力是一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感受、体验正常与否的检验能力,属内省力范畴,缺失则表明无法自我判断和检验自身是否处于病态。 4.焦虑障碍 4-1恐怖症:对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目前常用的分类标准吧恐怖症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三类。 4-1-1广场恐怖症又叫场所恐怖症: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和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的地方。 DSM-IV诊断标准(1)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难堪,或感觉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组。(2)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或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3)排除社交恐怖症,特俗恐怖症或分离焦虑等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4-1-2社交恐怖症也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社交恐怖恐怖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4-1-3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 4-1-4行为主义Mowrer提出的恐怖症形成和发展的两阶段模式:①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的害怕反应;②为了减少对条件性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性条件反应的行为。 4-1-5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放松,确定害怕的等级,循序渐进的暴露。不同于系统脱敏法从最轻微的等级开始暴露,满灌疗法是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开始。优点是简单疗程短收效快,但患者难以忍耐不易接受。模方法是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患者观察学习。 4-2强迫症:OCD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4-2-1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患者意识到其无意义性并极力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十分苦恼。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回忆)强迫表象(反复呈现的逼真形象多为患者难堪厌恶的内容)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 4-2-2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化动作,患者感觉到这样做不合理,别人也不会这样做,但却不能不做。常见的有: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计数、强迫整理、强迫仪式行为、强迫性迟缓。 4-2-3两者共同点;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觉察,症状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患者明知道症状表现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并想要抵抗,但难以控制和摆脱。强迫症往往伴有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回避行为。4-2-4相似症状甄别:强迫性恐惧是对自己情绪的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发疯作出违反社会规则甚至伤天害理的事,区别于恐怖症对特殊环境和物体的害怕。并且却别于强迫意向,强迫恐惧没有马上要行动的内在驱使。 4-2-5行为主义Mowrer用来解释恐惧和回避行为获得和维持的二阶段理论通常也用来解释OCD。认知理论认为一部分人难以消除那些重复性、闯入性、消极的念头的原因有:他们常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对品行和道德有僵化过高的标准,持有过高的责任感,认为应该极好的控制所有的想法和行为。 4-2-6认知治疗对强迫症治疗的基本目标:使患者重新分配注意力恢复认知过程的平衡,建立一个合理更灵活的思维世界。常用的技术:挑战强迫性的思维、思维阻断法、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认为强迫症根源于儿时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虽然被压抑进入无意识但并没有消失,成年以后在一定诱发因素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惧情绪再现出来,患者不自觉的用幼年方式来排除这种幻想和恐惧情绪,此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强迫症状。其治疗不勉强追忆幼年经验,主要让患者领悟症状是用儿童幼稚逻辑推断出来,是不切实际的儿童态度对待某些事物的结果。鼓励患者用成人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放弃儿童模式,用成人方式思考形事。 4-3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

梦的解析简要解析

《梦的解析》简要总结 《梦的解析》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 在书中,弗洛伊德以数百个有趣的梦为实例,以流畅的笔触一一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沉含义,对诸如“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梦中的情形为什么通常稀奇古怪?”“梦的意义何在?”“梦的原动力何在?”等一系列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疑问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称该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会有一次的“领悟”。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鲁本·弗洛伊德这样评价:“《梦的解析》一书中所阐释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的,是最普通而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然而又是一种极神秘的精神现象,古往今来的人们尝穷己之力释读之。在人类所有解梦的努力中,有一种被公认为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弗洛伊德认为,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梦是梦者愿望的表达,这经过或许是曲折的,间或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梦中的情景仿佛一幕现代派风格的荒诞剧或者一个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且听,谜一样的梦就如此解开。 梦的解析主要观点 (一)梦的解析方法 1)梦的全程研究包括: A 梦的动机: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有所希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 B 梦的题材及来源:重要的事实经历和精神经历。 C 梦的工作过程:凝缩;移置;组装。 2)梦的解析方法:将梦分割,从每一个细节中推断其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将形形色色的含义总结起来,得出做梦者的真实意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