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尹成杰

L理论与实践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增收扩需的重要措施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等等。但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有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因素,但也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原因。种植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水利、电力等设施不配套,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直接关系。农村办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固然是必备条件,但是没有电力、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长期存在的农产品流通不畅,虽与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流通体制有关,但是与仓储、交通、信息等硬件建设跟不上也是密切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重要原因在于农村资源综合开发程度低,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就业领域狭窄。上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无一不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关。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农业基建投资比重下降,社会资金参与础设施建设更是稀少。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新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不相

国有企业分类重组,凡必须依靠国家搞的,要千方百计搞好,凡不适合政府搞的,要放出去。

应当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现实困难,出台一些切实可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如:(1)国家增大企业的银行不良贷款准备金,对有发展前景而负债率过高,自身难以解决的企业,则冲销一部分贷款,降低负债率。或者企业部分债务转变为国家资本金;(2)为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国有资产实行(中央)“一级所有,分级管理”,为“各级所有,分级持股”;(3)加大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力度,刺激需求,为企业发展扩展市场;(4)坚持关闭一批能耗高、质量低、污染严重的“五小”工业,为国有企业让出一片市场;(5)对原来投资失误,长期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破产,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关掉一批,把人先养起来。从整体上算大账,养企业不如养人投入低;(6)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一个能够自如吞吐职工的社会网络,使企业较自主、自如地进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4/99

适应,与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村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是农村投资需求的重要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有供给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无论农业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平原区,还是山区半山区,都需要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同时,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急需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这就是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潜在着很大需求。所以,在我国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可以大幅度扩大对水泥、钢材、木材、燃油以及机电设备的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广阔的就业领域。据有关部门测算,对我国现有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22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配套改造,就可消耗水泥1000多万吨,钢材200多万吨,木材100多万方,每年可吸纳1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节水灌溉打井及节水型井灌区建设,每年需要水泥1100万吨,钢材33万吨,木材198万吨,铝管7.2万吨,可吸纳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农村公路、仓储设施、农村电网、信息通道等建设。把这些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好,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现在我国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力,粮食和各类工业品供给充足,宏观经济环境对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有利。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在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的阶段,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开展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因此,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改革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劳动力去建设,二是有资金、技术去建设。农村具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

术。在目前的体制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农村现有财力难以实现。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的储蓄存款并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用于取妻、盖房、养老,并不能完全形成当期生产消费。为此,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能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是很多。所以,我们还要挖掘社会资金潜力。一部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和非国有经济实体,实行跨越经营后,也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如果我们能在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农村去,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扩大农村需求。

多渠道筹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管理体制。这是因为,我国农村改革虽已进行20年,但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一些地方基本还是老办法。在基础设施资金筹措方面,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和乡村“统筹提留”,但由于国家财力不足和“统筹提留”额度受到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民负担政策限制,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满足不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方面,大多不是当作一个经济实体去经营,不去谋求自身滚动发展,常常是有人用无人管,许多设施损坏严重。吃“大锅饭”,喝“大锅水”,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体制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局限在农村内部,而且由于不计投资收益,就是农民自身的筹资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金严重短缺。二是由于基础设施经营不讲经济效益,不能获得正常收益,因此无法吸引农村以外的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三是一些地方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而农民收入水平低,过度筹集资金,就会加重农民负担,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现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农村以外的建设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要障碍。所以,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以此充分发挥农村耕地、山水、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农民资金和城市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体制革,把农村劳动力、自然资源同城市资金、技术通过利益纽带结合起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达到强农扩需的目的。

因此,在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

理论与实践L

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4/99

L理论与实践

的基础上,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当做一个经济实体、一个创造利润的企业去办,当作一种商品去经营,从而调动农村集体、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开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全局的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

改革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才能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发挥增收扩需的作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增产增收和投资。因此,尤其要加大小型水利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对此,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有的地方已取得既加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扩大农村需求的双重效果。

山东费县实行小型水利设施家庭经营责任制,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指塘坝、拱坝、蓄水池、汪塘、机电井、中小型扬水站和管道引水等)的使用权承包到户,对新建的小型水利设施,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水、管水、用水的积极性,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河北元氏县的股份合作井,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管理不善问题,而且带来浇地成本降低、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提高三大效益。从这些典型经验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运用新的投资、管理机制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多种形式进行建设和经营,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一些地方尽管具体作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行“投资主体明确、设施产权明确、经营管理主体明确、收益分配明确”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1)投资主体明确。农村集体、农民和其他方面都可以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在统一规划下与农民共同建设小型水利设施。(2)设施产权明确。对新建的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乡、村可以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参建入股,按股份享有所有权。(3)经营管理主体明确。谁投资兴建谁经营,也可由出资者委托代理经营。经营者要承担维修管理、安全运行、保证生产、维护生态等责任。由于经营不善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责任。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对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经营、使用具有调控权等。(4)收益分配明确。对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商品化经营,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偿服务,谁使用谁花钱。经营收益,按照经营方式进行合理分配。

从一些地方的作法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实行家庭经营责任制。主要是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进行承包,年限因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其间使用权可继承、转让,所有权仍归集体。对新建的小型水利设施,实行户建户有,并可继承、转让。家庭经营的小型水利设施,除了自用外,也可以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二是实行联户经营。就是对超过单个农户投资实力的小型水利设施工程,实行联户投资,联户建设,联户经营。除联户自用外,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三是实行租赁经营。对小型水利设施,实行租赁制。承租者在租赁期内独立进行经营,按合同交纳租金,承租期满时重新核定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承租者利用基础设施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有偿服务。四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对新建小型水利设施,按各投资主体所投资金、设备、技术和劳务,折股确定股权份额,可以是农户朕股经营,农户、集体联股经营,也可以是社会出资者联股经营,共同获得收益。

这些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把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实行上述形式的效果,不仅在于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而且还在于挖掘了农村市场潜力,扩大农村需求。现在一些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一个地方具体采取哪种投资管理办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工程设施的种类、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不论采取哪种办法,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都要防止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确保保值增值。

责任编辑:辛国安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4/99

建设现代化农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184256.html, 建设现代化农业 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3年9月经科技部批准设立。园区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个层级。园区实行省、市、区三级共建,由淮阴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园区坚持科技引领、镇园一体、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四化同步样板区,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立足园区总体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按照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淮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足淮安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特色,提出建设“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想,并以此為载体,集聚农业高新科技资源,加速推进淮安农业现代化进程,辐射带动淮河流域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园区建设总体思路与总体目标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吸引企业集聚,再以企业集聚带动新型城镇化来完善科技支撑链。园区把建设特色产业链作为重点,创新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引领和三产融合,实现园城建设结合、产城发展结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和产业支撑。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园区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层次布局。核心区位于淮阴区码头镇,面积2.25万亩,主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展示平台、农业高科技企业孵化器、龙 头企业集聚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园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产品物流区等8个功能区。“示范区”分布于淮阴区其他有关乡镇,面积22万亩,主要建设优质稻麦产业科技示范区、特色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区、健康畜禽产业科技示范区、特种水产产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区”覆盖淮安市所属县(区)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并辐射河南、安徽等淮河流域其它地区。 园区实行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机制,由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规划投资20亿元,资金筹措由财政资金引导和多元投资相结合,2015年园区基本建成,此后不断完善提升。在组织管理上,园区借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经验,实行“1+1+1+N”的组织管理模式。 汇聚特色产业,打造高科技农业产业基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地处城郊,是**区蔬菜、制种、养殖的主产区,多年来,我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政府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有弱化的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生产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尤其是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果园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我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现就群众急切需要改善的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做以下分析: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灌渠建设发展滞后。目前,我***村和***村部分片区采用河水浇灌,其他均采用机井浇灌,全乡共161眼机井,每眼机井应浇灌耕地250亩,其中116眼均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设施老化严重,已远远超出使用期限;全乡灌渠多以土渠为主,因斗渠和农毛渠年久老化,树木杂草丛生,渗漏、淤塞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浇灌出现严重困难,部分耕地出现无法浇灌的问题。据2011年底全乡末级渠系调查,全乡渠系共计公里,其中土渠公里,U型渠公里,干砌渠公里。我乡各村从

2011年至今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已修建近80公里U 型渠,但覆盖到全乡,还是远远不够当前所需。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建设发展滞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农村道路建设政策有限、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 尽管我乡近几年来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各村很难实现修路目标。据各村干部及群众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最少也得需要40万元以上。现在市、区、乡级财政补贴有限,差额部分要以行政村予以解决。因此,我乡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根据调查,我乡乡通村,村通组公路共计公里,能覆盖到全乡百分之九十地域,但部分路段已破损严重,已经给农户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并且影响到了村容村貌,例如中所沟村委会通往四组路段,小坝沟村主干道通往二组路段。还有部分村主干道与居民点连接处还是砂石路,待修建。 另一方面随着城区快速的发展,车流量增加,城市交通消化不了的车辆转移到城郊乡镇,尤其是作为交通要塞的果园乡,大型车辆来往频繁,对路面破坏严重,我乡部分路段至今难以补善。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农业简介概述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二、托普云农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托普云农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托普云农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____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7万亩,塑料大棚3.4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1.56万亩,其中温室1.46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627.8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

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纪实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里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这里是全国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这里是全国优质畜产品养殖基地。 这里是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这里古老年轻,生生不息! 这里得天独厚,孕育传奇! 出字幕标题:希望的沃野腾飞的农业----绥化市北林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纪实 北林,一片播种希望、收获丰收的土地。六河九岸,肥田沃土,天然禀赋,人杰地灵。目前,拥有耕地324万亩,农业人口60万人,连续十一年被国家评为产粮大县。2014年,全区粮食总产30.54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1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0543元。 好风凭借力,乘势展宏图。近几年,新一届北林区委、区政府班子,按照省、市的部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广的视野来审视“三农”问题,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执政的根本要素紧紧抓在手上,确立了“以农为基础,以民为核心,以增为追求,以收为目标”的工作方针,科学配置要素,加快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了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现实一步步把理想拉近。 围绕市场需求,深化结构调整,打造高效产业群,是北林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招。 调整结构,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怎么调?向哪调?调多少?曾经困扰着北林人的思维。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市场的有力牵引、农民的首创精神拓宽了战略性调整的新视野。

发展粮食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经济任务。种什么样的粮食?才能在保障国家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北林区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用布局的区域化挖掘资源潜力。巩固发展了西部乡镇为主的玉米主产区,以东部乡镇为主的大豆主产区,沿河乡镇乡镇为主的水稻主产区,围路、围水乡镇为主的经济作物主产区。10年来,通过专业化生产,粮食产出能力累增14亿斤,给农民带来收入近亿元。同时,辟建水稻、玉米、大豆高产创建面积80万亩,平均产量比非攻关区高出10%,预计今年高产攻关地块的农民平均增收300元。 用耕作的机械化挖掘增产潜力。共创建25个千万元以上大型农机合作社,全区大型整地和收获机具达到1800台。旱田深松整地面积年均100万亩,田间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用经营的产业化挖掘增值潜力。坚持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农业,金龙油脂、嘉香米业、龙王豆粉等龙头企业牵动基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7家和26家,粮食订单面积发展到8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如何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北林区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金钥匙。这得益于广大农民拥有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有力扶持。 烤烟产业,曾经多灾多难、历经坎坷。在今天北林区的眼里,烤烟经济已然成为区乡村民四级增收的“黄金链”。几年来,全区烤烟面积始终保持在3万亩左右,年创税收2500万元,烟农总收入年均实现1亿元以上。 蔬菜生产是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强化了蔬菜生产专线力量,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门扶持棚室小区建设。先后组织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内蒙、吉林、山东等地学习培训。目前,全区瓜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其中棚室发展到1万亩。永安镇永兴村投入700万元,建设温室70多栋,菜农户均年收入可达8万元。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的大发展,也为结构优化注入了生机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求对策,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意见,我利用假期时间,在村领导的帮助下对我村的住房状况、水利设施、公路交通、供电、通讯和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我也走访了一部分村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问题认真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住房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里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村民的住房很早就基本实现了土坯变砖瓦、砖房变平房、平方变楼房的新面貌。村民里约有95%以上的百姓住进了旧房翻新,新基建房的平房或楼房,有将近40%的村民住进了自己新盖的楼房,村里的住房设计模式也越来越向城市居民住房靠近,大多数村民也在自家辟设了卫生间、洗澡间等。农民的住房条件还有其他方面很大的变化,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再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村里80%的人家也都购买了这些家用电器,村里住房情况展现了明显的改善变化。

(二)、水利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对农民百姓来说,水有两大重要用处:一是灌溉;二是饮用。 1、农田水利 本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几乎为零,因为灌溉用的水渠和水井都是六七十年代修的,现今早已不用了,而村民种植粮食基本靠天吃饭。 2、农民饮水 村民的饮水很早就基本实现了每户家里有一口井,由人力打水到电力水泵打水的转变,而就在去年,村里建了一个小型水库,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生活用水更加方便。 (三)、公路交通 村里在几年前是真正的土路,晴天走在路上便是尘土飞扬,雨天或是下雪天的路上便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后来用沙石大致把路铺了一下,使路面不至于像以前那么糟糕。就在去年,政府和村里共出资一百多万,把原来的毛坯路修铺成了现今的水泥路,这条路连通了周边的村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四方,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并且也沟通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唯一可惜的是村里没通公交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实在不方便。 (四)农村电力设施 农村供电顺畅,居民用电得到保障。2004年,全村完成电网改造。在完成改造以后,村里各组都安装了独立变压器,各户安装了独立电表。记得以前我村的变压器还是和邻村共用的,那时电网一出现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2020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作为调研报告

2020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作 为调研报告 安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安远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脐橙、生猪、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纸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加快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期,我们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通过立足市场,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果业(加工橙、脐橙)、生猪两个产业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食用菌、蔬菜、油茶、纸业原料林等四个为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已开发果业面积38万亩,其中无公害脐橙31万亩,加工橙3.69万亩;水果年产量达25万吨,其中脐橙22万吨;全县生猪出

栏16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以珍稀品种为主的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工厂化生产4500万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种植面积2万亩;西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2、85万亩;全县纸业原料林面积达5万多亩。据统计,XX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9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300万元,林业产值13200万元,渔业产值4899万元,牧业产值36400万元,分别增长8.5%、9.5%、8.8%和4.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39元,同比增长9%。 (二)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安远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上档升级,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基地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XX年新增12家脐橙打蜡分级包装销售企业,至此,全县拥有安圣达、赣州王品、养生堂、金丰利、仙人峰、祥源等40家加工企业,40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XX年新增贮藏库、气调库40000平方米,全县贮藏保鲜能力达到8万吨;XX年出口脐橙8.1万吨,出口额达到5296万美元;全省第一家引进橙汁加工企业—养生堂基地果业有限公司。多年来,我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据调查,我县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以生产销售型、农产品加工销售型、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一: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我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严格措施,狠抓落实,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全力转变工作方式,科学定位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环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硬件建设。紧紧围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主题,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个,就地收集堆放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残膜,定期收集、清运;结合秋播和复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各1000亩,施肥“明白卡”发放到户率达95%,作物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土,禁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户自主自愿,进行了农村改水、改厨、改厕配套设施及生态庭院建设,完成“四改”配套建设100户,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池1座,公共垃圾收集池2个,沿村道两边购臵安放固定式分户生活垃圾30个,行走式垃圾箱4个,

购臵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个,大型无机垃圾中转箱4个,购臵推拉式垃圾清运车6辆,配备必要的卫生工具。同时,筹集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入户道路公里,修建排水沟公里,排污管道260米,确保村道及入户道路通畅快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建成了清洁家园。在示范村农户村前屋后完成绿化美化面积4000平方米,沿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8座,栽植法桐、云杉、雪松、油松、龙柏、国槐等绿化树和连翘、鸢尾、芍药等药材苗木共万余株。通过项目实施,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0%,利用量达到了232吨,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结合上级部门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支持措施,针对多年来地膜等塑料制品造成的农业环境“白色污染”难题,我们把扶持企业收购、加工、转化作为根本目标,全力扶持建成了2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为有效解决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灵台县森源废旧地膜加工责任有限公司位于灵台县西部片区所在的黑河川区的梁原乡横渠村,企业总占地10亩,有办公用房5间12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2台套,总资产80万元,主要承揽县域西片及崇信、千阳等地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服务半径100公

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xx县农牧和科技局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农科【2012】1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如下的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乡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种植业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组织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1)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1)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X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四级公路587公里占%,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 “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

设施农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关于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的调查 学号074040234 姓名周艳琼 院系历史与行政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俊程

关于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的调查报告 现在全国都在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将广大农村发展起来,提升农村技术含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对设施农业建设很关心,就选取了家乡所在县——泸西县,对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起因 科技迅猛发展,高新产业使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广大农村还未实现科技的普及运用。近年来,为提高农村生产力,提出并已正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 作为家住西南的一名农村孩子,为了解家乡设施农业建设情况,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我所在县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家乡发展以及各方面收集材料分析,从中了解家乡设施农业建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分析,对家乡设施农业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县,泸西有云南独有的喀斯特地形,多为山地,同时泸西县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为多山所以泸西设施农业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平原地区的方法,因为经济困难所以泸西设施农业建设又要和同省其它县有所区别。泸西设施农业建设要针对自身情况,招商引资,利用大棚、喷灌等措施克服山地、气候因素种植高产高价农作物。 二、基本状况简介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的代表是智能化温室,现代化温室是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温室由温室框架结构、温室材料、通风系统、灌溉施肥系统等组成。 泸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山区、丘陵面积占65.3%;不良地形、地貌占了全县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大部分。泸西县主要种植烟草与小麦两季,经济作物单一,同时采用牛耕种植,机械种植很少,科技含量低。泸西人要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必由之路。 三、县政府设施农业建设举措分析 为了很好的把握泸西设施农业建设脉搏,我决定首先从政府设施农业建设举措方面入手。通过了解政府的设施农业建设牵引措施,对泸西现状有个基本的了解,进而再深入田间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08级地理科学二班刘云鹏 08160216 )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 《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4605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8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需求报告

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调整与振兴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 二〇一〇年三月 北京

目录 1.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2.生态环境建设及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3.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一、大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逐步得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

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号文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五项主要任务: 1、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2、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4、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三)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当前,有必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 (四)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

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城乡、供给、农民等方面,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