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The R evie w on T acit K now ledge Management

李一楠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济南 250100)

摘 要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化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从隐性知识的内涵、测量与获取、传播与转化等方面对国内外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转化 研究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而隐性知识由于其难以模仿、描述及传播,则被认为是企业竞争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按照德尔菲集团(Delphi Group,1997)的研究,42%的组织知识来源于员工的头脑(employee’s brain),即个体隐性知识[1]。因此,隐性知识管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开发、利用隐性知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归纳了目前关于隐性知识的内涵、测量与获取、传播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研究作了展望。

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1.1 从哲学及心理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Michael Polanyi在《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又译为默会认识)的术语。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2]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即个人的心智模式。隐性知识非常有价值,但是它难以捕捉和限定,有些甚至难以表达[3]。Polanyi主要是从认知科学角度来研究隐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J.Sternberg从心理学角度对隐性知识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指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隐性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所运用知识的能力。Sternberg归纳了隐性知识三个关键特征:主要通过个人经验获得;是程序性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对个人具有实际价值[4]。

 1.2 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形知识主要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已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Winter、Nels on、S 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5~6]。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呈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和企业惯例等,它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个体视角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管理学家Peter F.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主要是源于经验和技能[7]。Burlton(1992)解释说:隐性知识是人头脑中,常常是人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知识,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8]。Verna Allee(1997)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9]。日本知识学教授Ikujiro Nonaka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10]。

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对隐性知识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侧重点。尽管目前对隐性知识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已有一些共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a.隐性知识是没有被编码和

作者简介:李一楠,女,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格式化的知识,难以表达、传播与沟通;b.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是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c.隐性知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很难对其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d.隐性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e.隐性知识在被使用时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f.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显性化,达到共享目的。

2 隐性知识的分类

在知识的分类研究中,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随着对隐性知识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不同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如根据隐性知识的存在主体和存在形式进行的划分(Collins&Blackler,1993),根据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的划分( Earl,1998;Hall&Andriani,2003),根据知识创新的起源的划分(斯卡莫,2000),根据知识传播的难易程度和效率为基础的划分(Jon-Arild,1999;汪应洛等,2002),详见表1所示。

表1 隐性知识的分类[11]

作者隐性知识类型分类依据

Sternberg (1987)自我管理知识,他人管理知识和任务管理

知识

知识的程序性 

C ollins&Blackler

(1993)个体根植型,个体认知型,组织根植型和组

织文化型隐性知识

知识的存在主体

及存在形式

Earl(1998)蓄意忽视的隐性知识和无意忽视的隐性知

知识的认知程度

Jon-Arild(1999)Tacit knowledge and hidden knowledge知识传播的难易

斯卡莫(2000)物化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识知识创新的源泉汪应洛等(2002)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知识传播的效率

Hall&Andriani

(2003)

知识谱Knowledge spectrum知识的认知程度

国内学者关于隐性知识分类的研究也进一步发展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王方华等(1999)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后者包括洞察力、直觉、价值观、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12]。夏德和程国平(2003)根据载体本身对隐性知识的认知程度及隐性知识的外显程度将隐性知识分为表象、灰色和白化三类[13]。

尽管上述分类研究多种多样,但都是在对其本质属性的深刻剖析基础之上进行的,加深了对隐性知识特性的理解和把握,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

3 隐性知识的测量和获取

鉴于隐性知识的不确定性,其测量工作比较困难和复杂。根据隐性知识的结构,ternberg和wagner(1987)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军事领导者设计开发了“管理人员隐性知识量表”(Tacit Knowledge Inventory for Managers,简称TKIM),用于测试个人隐性知识水平的高低。问卷主要通过呈现各个相关领域可能遇到的典型情景,让被试根据给定的7点量表对处理每个情景的一系列相关选项进行等级的评估。测试的得分主要通过比较“专家-新手”的差异给出[14]。随后Debbie Richards&Peter Busch(2000)基于Sternberg等人的理论,根据形式概念分析(Formal Concept Analysis)方法对被试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建模分析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测量[15]。马伟群和姜艳萍(2004)依据个体知识能力的特性及其表现程度,提出了一种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模糊测评方法[16]。程钧谟(2005)在分析隐性知识潜在效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隐性知识价值潜力评价体系,将潜在知识竞争力、时效力、潜在效益增加值和共享力作为分析指标[17]。

知识获取就是将未经组织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和存在于人脑的经验技能(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知识。K aj U.K oskinen和Hannu Vanharanta(2002)认为Ikujiro Nonaka 提出的SECI模型中的内化和社会化这两个环节可以成为知识获取的途径[18]。夏德和程国平(2003)在其对隐性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人群实验是表象隐性知识的一种获取方法;人机辅助实验可加速白化隐性知识的提炼;现场观摩、实验法、传帮带并辅之统计方法可以有效获取灰色隐性知识[19]。韩丽川和陈忠(2004)构建了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知识获取框架,并进一步论述了该方法在知识获取中的具体实现[20]。王君和樊治平(2004)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并给出该模型中实现知识获取的关键技术及知识集结方法[21]。

隐性知识的测量和获取是进一步利用隐性知识的基础,应大力结合系统方法和人工职能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知识获取的有效性。

4 隐性知识的转化

随着更多的学者和实践人员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研究及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的分析与克服。

 4.1 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Teece(1977)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他认为通过技术转移可以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间的技术差距[22]。Vito Albino (1998)等研究人员归纳出知识转移的四个框架:转移主体(ac2 tors)、转移意境(context)、转移内容(content)和转移媒体(medi2 a)。知识转移通过组织的地域维度、业务维度及职能维度来降低组织风险的不确定性,破除一些节点问题和壁垒枷锁[23]。

C.W.Holsapple和M.Singh(2001)提出了知识链(K-Chain)模型,表明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24]。IBM公司的Thomas和Heights(2002)提出了一种用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并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方法并进行了实地验证[25]。斯图尔特(2004)认为,隐性知识的转移不一定非要显性化才能实现,通过构建包含个人兴趣的用户简档来描述个人的隐性知识,促进其自学习并传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26]。

关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转化,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所研究的SECI模型是最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模型,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出了企业内部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SECI),该模型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起源于个人的隐形知识,通过社会化(S o2 cializations)、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部

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逐步从个体知识上升到团队知识,再上升为组织知识,构成了知识创造的螺旋式上升[27]。

国内学者也针对主体隐性知识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模型。周寄中(2004)认为吸收能力是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企业隐性技术知识的来源及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隐性技术知识吸收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技术转移中技术学习绩效的关键问题,但该模型只适用于技术引进时技术中内含的隐性知识的转化[28]。赵西萍(2004)将影响知识管理的各种因素归为管理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了各类因素对组织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及各类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29]。此外,王洪伟等(2003)沿着SECI模型的思路研究了隐性知识的转移或共享,分析了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建立了企业知识整合模型[30]。

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主要针对企业的整体隐性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也获得了一定成效。

 4.2 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及转化环境分析 隐性知识的属性对其转化构成了一定障碍。Shannon(1992)提出基于通路模型(Conduit Model)的沟通学说,通路模型中存在于知识主体之间的通路障碍构成知识转移的阻力,这些障碍可能是语言、文化、外部干扰或其它因素,成功的知识转移需要去除这些通路障碍。Alice Lam(1997)提出知识的内嵌性,她认为知识内嵌于组织的社会文化、沟通方式、作业流程以及职位定义之中,难以剥离这些情境而孤立地转移[31]。G arud和Nayyar(1994)认为知识随时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影响着知识随空间转移到其他公司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被转移的知识,其战略价值就越低;而有些知识由于与企业特有辅助性资源相联系而具有保存价值[32]。

环境因素是指除个体自身以外的其它可能影响个体转移知识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接受者的特征和组织环境。对于组织环境,S proull&K iesler(1995)研究认为,危急群体(Critical mass)和利社会行为感(Pros ocial behavior)促进了人们共享知识。K alman(1999)检验了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和期望产出(outcome)对成员共享知识行为的影响,并得出了结论:人们在合作数据库中共享可随意使用的知识是出于组织承诺、组织手段(instrumentality)和相关效能(connective efficacy)[33]。Von Krogh(1998)在研究组织内“关爱(care)”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时发现:有效的知识创造对公司内人际关系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组织内不信任行为、持续竞争、给予与获得信息的不平衡及“事不关己”的态度威胁着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内部建设性的和互助的关系将加速交流过程[34]。

除以上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组织利益对隐性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外,学者们研究认为,组织目标任务的相似性、组织激励、共享技术条件等对个体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与效果都会产生影响。

5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简要评述

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知识分类提出后,隐性知识管理问题就成为学者和实践人员关注的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隐性知识的属性、隐性知识转化层级及过程、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成败的因素等方面,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a.对于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及机理仍属于理论探索阶段,理论缺乏系统,没有足够实证支持。虽然Nonaka等人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但还存在不少理论上的难点和疑点。对于隐性知识的本质特征、分类及转化过程及机理、转化中的情境因素影响等方面,研究者的认识仍旧没有统一,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也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实证检验。

b.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定量研究过少。为了增进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在转移过程中如何对有效转移、吸收和保持的知识进行评估和量化非常重要。但由于隐性知识具有无形性和创新性、情境嵌入性等特点,其质和量本身难以准确衡量。目前理论界对隐性知识转移的评估或定量研究极少,在研究知识转移的效果时,只是借助一些相关指标加以映射,缺乏足够信度和效度。

c.对于组织知识转移特别是组织内部个体的动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较少。个体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和源泉,个体愿否共享其知识、共享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知识转化的成败,因此个体知识的动因研究极其重要。

d.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从行为学角度展开,或强调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或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隐性知识间共享和转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Durcker P F.The New Productivity Challen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11~12)

2 Polanyi M.Pers onal Knowled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3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Routledge and K egan Paul,1966

4 Sternberg R J著;吴国宏译.成功智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Spender 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766449.html,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acit Knowledge.Academy of Man2 agement Proceedings,1993;9(2)

6 Nels on R R.In Search of a Useful Theory of Innovation.Research Policy, 1977;6(1)

7 Durcker P F.The New Productivity Challen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11~12)

8 Burlton R J.Trans fer of Knowledge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Unex2 plored Issues and Suggested Studiess.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2;10(2)

9 Verna Allee.The Knowledge Evolution: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1997

10 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766449.html,ani2 zational Science,1994;(1)

11 陈晔武,朱文峰.企业隐性知识的分类、转化及管理研究.情报科学,2005;

(3)

12 王方华.论隐性知识.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3 夏 德,程国平.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华东经济管理,2003;(12) 14 Wagner R K,Sternberg R J.Practical in Intelligence in Real World Pursuits: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85;(49)

(下转第59页)

用机器公司申请,都属于美国(见表9)。

表10 失效发明专利的失效原因分析

失效原因数量

发明专利申请的驳回11

发明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155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17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36

专利权的终止(有效期届满)2

 3.4 实证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将专利申请信息和法律状态信息整合起来分析,能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丰富。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在衡量技术差距、研发实力和专利质量等多方面都能给专利申请信息分析予以很好的补充。

对DSP技术领域的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分析发现:a.从发明专利授权率上看,我国申请机构在整体上低于国外的申请机构,表明我国的整体研发实力还相对较低;b.我国在HO4M (编码,译码或代码转换)领域的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H02J(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领域对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来说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c.维持年份大等于10年的发明专利全部属于国外,我国高达75%的失效专利的失效原因都是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d.国内的申请机构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实力比较突出。

4 结论与不足

专利法律状态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其的分析与利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建立系统的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分析框架后,对授权率分析、专利寿命分析和失效专利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专利申请信息分析和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分析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很多地方存在互补性。

本文仅从授权率、专利寿命和失效专利三方面对专利法律状态信息进行了研究,分析还不够透彻全面。专利申请信息和专利法律状态信息之间的整合分析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燕舞,兰小筠.企业战略与竞争分析方法之一———专利分析法.情报科学, 2003;(8)

2 曹 雷.面向专利战略的专利信息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3)

3 Ernst Holger.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ournal of Engi2 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5)

4 Ernst Holger.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

5 Sunitha Ninan,Arpita Sharma.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Patents in Indian fisheries Sector.Word Patent Information,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0.08.2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01.06.15

8 杨祖国,李文兰.中国专利引文分析研究.情报科学,2005;(5)

9 翟东升,王明吉.基于专利地图理论的专利分析系统研究.情报杂志,2006;

(3)

10 Sunitha Ninan,Arpita Sharma.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Patents in Indian Fisheries Sector.Word Patent Information,2005

11 魏晓云,陈 杰,曾 云.DSP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半导体技术, 2003;(9)

12 常 远,王炳和.DSP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信息通信,2006;(2)

(责编:勃阳)

(上接第62页)

15 Debbie Richards,Peter Anthony Busch.Measuring,Formalising and Modelling Tacit Knowledge1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766449.html,.au,2000

16 马伟群,姜艳萍,康 壮.知识管理中个体知识能力的一种模糊测评方法.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17 程钧谟.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模糊评价体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5) 18 K aj U K oskinen,Hannu Vanharanta.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va2 tion Processes of Technology Companies.Production Ecnomics,2002;(8)

19 夏 德,程国平.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华东经济管理,2003;(12) 20 韩丽川,陈 忠.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有效知识获取研究.情报杂志,2004;

(11)

21 王 君,樊治平.一种基于Multi-Af Iem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框架.中国管理科学,2004;(2)

22 Teece D.Technology Trans 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 ource Cost of Trans 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 23 Albino V,G amvelli A C,Sehiuma G.Knowledge Trans fer and Interfirm Rela2 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Technovation Journal,1998;19(1)

24 C W Holsapple,M 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2 petitivenes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20)

25 John C Thomas,Y orktown Heights.Story-Based Mechanism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 fer:Report of IBM.T J Wats on Research Center,2002;

(12)

26 斯图尔特?巴恩斯.知识管理系统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7 Nonaka L,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New Y ork:Ox2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8 汤超颖,周寄中.企业隐性技术知识吸收模型研究.科研管理,2004;(4)

29 赵西萍.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3) 30 赵修卫,王洪伟.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科研管理,2003;(3)

31 Alice Lam.Embedded Firms,Embedded Knowledge:Problem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 fer in G lobal Cooperativ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766449.html,anization Stud2 ies,1997;18(6)

32 G arud R,Nayyar P R.Trans formative Capability: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2 tertemporal Technology Trans fe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 33 K alman M E.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Expected Out2 comes on The Motivation to Share Discretionary Information in a Collaborative Database:Communication Dilemmas and Other Serious G ames.Universit y of S outhern California,1999

34 Von Krogh G,Roos J.Five Claims of Knowing.European Management Jour2 nal,1996;(14)

(责编:阳)

客户知识管理文献综述.doc

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营销08甲班杨昊0890210103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掌握信息和知识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了很大力气收集积累有关客户的信息,但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应该了解的客户信息,及是否有效的管理、使用这些信息呢?如果企业想成功管理客户关系和管理创造的客户价值,必须不仅立足于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更要编辑整理这些信息原材料,使之转化为企业知识,并使这种转化能力成为企业不可转移、不可复制的能力,,甚至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因此客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核动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客户知识管理;客户知识;客户关系管理 一、引言 客户知识管理(Customers knowledge Management,CKM)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作为两个热点研究的领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密不可分。后者作为商业策略由于没能很好的融入知识管理从而导致了很高的失败率,CRM的关键步骤正是基于对客户知识的管理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也就是客户知识包含于客户关系管理中,;前者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工具不能独立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进行和应用。所以CRM又为CKM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此,鉴于技术方面的专业性,我们并不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做过多的

陈述,而是重点介绍客户关系管理的指导意义。文章中有诸多不足,敬请老师指导修正。 二、客户知识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客户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客户的知识;二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三是客户需要的知识。 王宏义(2010)分析了客户知识的内含,关于客户的知识是指有关客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这些知识可以被记录并能够重复使用。来自客户的知识是指对产品的评价、新产品的期望、购买欲望等。客户需要的知识是指客户对产品有其他功能的需求,此时,客户所想的,就是客户所需要的知识。他认为,对于客户的知识分类,主要区别是客户知识的显性和隐形的不同,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周晓宁(2009)对客户知识的解释是,与客户有关的知识,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状况等背景知识,以及客户的需求、偏好,对产品、服务的希望等。来自与客户的知识。指客户能够提供的知识,尤其是与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知识,包括使用产品、服务的方法、程序、经验,对产品、服务的见解、评价、意见和建议,客户间的矛盾与协作等等,多属于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多存在于顾客头脑中,很难获取和利用,是客户知识管理的难点。 邹农基,冯俊文(2008)认为客户知识的定义包括:(1)关于客户的知识:该类客户知识是CRM系统和数据挖掘的重点关注的领域,它不仅包括客户的基本数据(如姓名、联系电话等),还包括客户与企业的交易记录、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记录、客户的个人爱好(如语言、沟通方式)等。这类知识是企业进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周慧霞 张文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 在分析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及其开发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对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可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从组织层面,要建立有相应软硬件支持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从教师个人层面,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自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三位一体的学习和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隐性知识;管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86-03 【作者简介】 周慧霞(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彦(1982—),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讲师。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而有关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直到最近才被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老教师退休可能带走的教学科研知识,新进教师需要分享的教学科研知识,中青年教师需要积累和创新的教学科研知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管理和使用教师可贵的隐性知识资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和教师群体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定义、特点 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依附于高校教师群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可将之划分为三类: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以及个人价值生成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包括: 1.非结构性强,难以合理规范。教师的隐性知识发端于工作实践,既有与人交往的艺术性,又有脑力劳动的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其最终的劳动成果表现在拥有更多知识资源的学生和教师,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极为精致的精神生产,其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要发掘和共享这种隐性知识,必须结合实践观摩﹑模仿和体悟才能有所得。 2.静态多样和动态拓展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差异化的学科专业和技能背景。他们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履历、已有经验及成长环境有诸多的不同。这决定了每个人内隐知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乃至静态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内隐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组织成员的互动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新的内隐知识不断产生和流通,使得组织的隐性知识又具有动态拓展性。 3.固有与产生相随,确定与或然统一。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头脑中,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静止既定的知识,而且伴随生命主体间的互动而不断地产生和被修正。对教师个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积淀而形成的信仰、信念、经验、直觉等往往是确定性的。而教师在各自院系或科研团队内部与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冲突会触及个体既定的隐性知识,其产生过程与结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向成功者学习,用心与他们交流,细心体会他们的成功,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这样的发现和显现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普通教师就开始了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历程,就有可能完成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可见,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促进学生个人智慧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行为、观念、风格、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在更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 68 江苏高教 2010年第2期

知识管理中隐形知识如何显现

知识管理中隐形知识如何显现 从知识存在的状态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是可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已被文本化了的知识。所以,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隐性知识则是未被文本化或难以被文本化的知识,因而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即它不易用语言表达。另外,也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心智模式等,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会深深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属更深层次的、由个体拥有并控制的知识,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现在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重点,这种转化是多方位的,一般包括: 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转化的目的是推动内部的显性知识交流,以减少信息流的摩擦,降低运行成本,是发挥知识外部性的直接方法。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目前绝大多数知识管理系统都可以实现。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目前国内少数几家软件公司可以做到。这步转化的意义在于:由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通过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机制使其创新知识被企业共享,从而建立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机制,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来达到这步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转化的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层次更加深入。据笔者所知,上海泛微软件公司实现了这一步。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而隐性知识本身也需要不断的积累、更新,如果隐性知识停滞不前,显性知识也将被定格并很快就会落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建立学习机制来鼓励员工的自发转化行为。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中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因为隐性知识具有隐匿性、不易传播的特点,如何进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其根源在于其知识所有人的知识隐性维度、观点、情绪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人类掌握隐性知识的动机、多少及使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隐性的维度下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 隐性知识通过协同办公OA平台的转化方式: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初探_以西门子公司为例

●祁延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初探 ———以西门子公司为例 摘 要: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是近年来知识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依据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开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之一。本文以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为重点,介绍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成、实施和评估过程,旨在为我国的组织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Abstract:K 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 odel is on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developed by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 odel for S oftware in recent years.F ocused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S iemens A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im plemen2 tation and evaluation process of K 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 odel in an attem pt to provide a valuable method for orga2 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im pl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K eyw ords:enterprise;knowledge management/K 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 odel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和企业广为接受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要求企业把知识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对企业实施管理变革,以知识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手段,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对于组织或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仍然是一个难题。许多组织或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组织内部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或者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后,不知道是否符合知识管理的标准和要求。 为此,一些学者将软件企业的能力成熟度概念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以衡量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程度,提出了以改进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 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 odel,K M M M),并以此作为组织或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评估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指导性框架。本文以西门子公司为例,介绍在该公司应用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1 软件能力成熟度简介 K M M M的提出以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2 turity M odel for S oftware,C M M2SW)为基础。C M M2SW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成熟度的一套模型。该模型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能力的提高与评估,是组织进行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 C M M2SW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其中除了第一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级别又由一些关键过程域(K ey Process Area)组成,这些关键过程域用来描述欲达到某个成熟度级别需要执行的关键活动和主要工作。 例如在C M M2SW的可重复级包含的关键过程域有: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软件项目策划以及需求管理等[1]。这样,任何软件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成熟度第一级的组织,处于这一级的组织在软件过程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成每个级别中的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步骤和工作,才能获得向更高成熟度级别的提升。 随着成熟度等级的上升,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能力越来越强。可见,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软件的过程改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框架图。它指出一个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开展这些工作的先后次序。因此,遵循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企业可以通过一步一步地做好工作而逐步走向成熟。 2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知识管理成熟度可以看成是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国内大多数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估,这种情况造成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不完整。同时,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及其有限。本文对现存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做出了总结。 1 知识管理评估的意义 虽然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思想,但实施知识管理也是组织的一项投资,任何投资都要对其投入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所以在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还需要建立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跟踪和评估措施。尽管知识管理的效果难以准确量化,组织仍有必要把握知识管理在组织经营及管理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评判其效果。 进行知识管理的评估,目的是要明晰知识管理实施前后,组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虽然知识管理项目的最终目标更多的是在质上而不是在量上有所提高。评估知识管理的长期收益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以及员工的感受来评价项目价值,例如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参与者的热情,也能够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通过反馈,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学习到的经验,还可以开发出一个标准,作为其他组织学习和推广知识管理的成功案例。 2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因为知识管理实施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一般的评估都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现在就介绍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2.1一般的评估方法 知识管理项目的一般评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 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实施项目节省的金钱、时间以及人力,相对于未实施知识管理之前的项目成功的比例。 效果输出评估:包括有用性调查(使用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助于其完成任务)和使用实例(用户以定量形式指明知识管理对项目目标实现的贡献)。 管理系统评估:知识管理系统的反应时间,下载数目,站点访问量,每页面或栏目的使用者驻留时间,可用性调查,使用频率,浏览路径分析,用户数,使用系统的用户比例。 2.2平衡记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 平衡记分卡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教务长David Norton在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中发明的。平衡计分卡常见的四个维度为财务、顾客、组织

高校内部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内部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高校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下,存在于教师、学生个体和校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事、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尚未显性化的各种知识。应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从产生主体、知识类型、流转空间、转化本质、目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高校内部隐性知识;内涵;特征 一、知识和隐性知识 1知识的内涵 关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知识管理学家看来,知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导向性特点,既包括一些事实、信念、观点、观念、判断、期望、方法论等。又包括人类对数据及信息的一种逻辑推理,它可以提升人类的工作、决策、问题解决及学习的绩效。Webster词典中对知识的定义被学者们广泛采纳,即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对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因此,知识就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Michael Polsnyi(1958)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他认为,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用系统的、正式的语言传播的知识。相对而言。隐性知识则不能被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日本学者Nonaka(1995)在Polaeyi对隐性知识阐述的基础上,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技能维度和认知维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7)从知识经济学的角度将隐性知识进一步分为:知道怎样做(kflow-how)的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拥有(know-who)的人力知识。这两类知识很难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与传播,通常需要通过实践与互动才能获得并加以运用。朱克曼基于科学研究的实践角度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纂整理的思维和工作的方法。Rosenberg(1982)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隐性知识等同于实践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尽管学者们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为隐性知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理解力,是对经验的领会、理解、把握和控制的能力。 隐性知识所具有的调控性认知特点使其对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由于隐性知识植根于特殊情境下,具有高度个性化、难以格式化和非编码性的特点,因此只能通过承载主体在实践中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来表达。同时,隐性知识又因其所依附的主体不同而存在于个体和组织之中。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可以用“隐性技能”和“隐性认知”来表达,即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难以表达的、高度个人化、情景化的经验、诀窍、灵感、心智模式等;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可以用“隐性惯例”来表示,即组织在长期运作中所形成的能使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的知识管理 本文在于讲述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从中得出知识管理在运用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文献的方式阐述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和知识管理的问题。 主论点: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思想,并不孤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外。它本身就是从其他管理领域中提取有关“知识”的管理理念,经过抽象和综合分析,才逐渐形成的一种战略思想。 文献一: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行政、市场、研究与开发等管理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知识管理这一棵管理学科中的幼苗,是在众多原有管理范畴的共同滋养下才逐渐成长、发展成一个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在知识管理已经走向独立、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已经足够壮大和成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最初孕育了它的那些管理领域,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惊奇的变化,同时也从企业管理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一下知识管理。 在考察知识管理思想与其他管理范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承认,知识管理并不是企业的一项职能,而是一种经营思想。 分论点一:企业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创新及其管理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知识创新对现代企业重要性的思考。 文献二:现在的竞争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新产品和效率的优势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而越来越难。因此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它是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现代企业把知识创新的概念拓展到更宽的范围。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它包括多个侧面:技术创新(又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过程,当前正处于改革的进程中,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

隐性知识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被加以管理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组织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对 知识进行系统组织、管理协调、配置和提供使用的能力。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隐性知 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将对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企业如何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所谓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就是指:整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企业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最大限度地尊重知识及有知识的 人,实现企业知识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一场管理文化变革。在运作上,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 和创新的管理过程。 隐性知识的提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占据整个组织知识存量的90%。所以,加强企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十分必要。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子:伊士曼柯达公司与2011年10月11日申请破产。其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反应迟钝,依旧沉浸与他们的“胶卷时代”,而忽略了数字技术的发展, 然而,该公司的管理层中有3为来自电子专业。可见,忽略隐性知识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可以看出: 1.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动力,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野中郁次郎 认为”“,知识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 仅仅是工具和渠道。人们利用它的目的是要借助其巨大的信息处理、储存和传播能力来扩展和延伸 人的脑力。当人们无法区分信息与知识 的差距时,资源投入的重点是信息技术设备。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还是来源于人的大脑。 2. 隐性知识支撑着企业的竞争力。一个企业要确立竞争优势地位,或者是拥有其他企 业无法获取的资源,这点往往很难做到或难以持续。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内各种资源效 用的发挥程度和创新能力?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性表现。使企业具有独特性的正是它运用各种知识 的能力。显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现有资源组合、配置、 开发及利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要以隐性知识来支撑的。同时隐性知识也决定着企业优势要素的 难以模仿性。企业只有通过对隐性知识实现独特且有效的管理,才 能有效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前段时间,一个时代行动任务史帝夫?乔布斯去世了 有人猜测苹果公司是否会走下坡路了,的确,伴随着乔布斯的辞世,苹果系列产品的 灵魂也走了,然而,乔布斯就有很好的预见性,有消息称,乔布斯已经把苹果公司未来五年的 发展规划好了,也就是说苹果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依旧将使行业领军产品? 3. 隐性知识影响着企业的自增强性。所谓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就是如果某一存量知识 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那么隐性知识就成为这种优势持续的根本,而且竞争优势 将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隐性知识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开 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不断的新的创新成果,相反如果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企业就无法获得和吸收其它的知 识。 4.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是知识能否被一个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描述和传 达。由于显性知识容易传播和共享,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并且显性知识大都来源 于隐性知识,核心竞争力也常常表现在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隐性知识上。因此, 作为企业资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 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

蓝凌软件:知识管理核心模型-知识之轮

蓝凌软件:知识管理核心模型-知识之轮 蓝凌在长期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知识之轮模型。 ?第一个环节是知识沉淀,又称为知识编码,是指提高知识显性化程度,将知识从无序到有序、隐性到显性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知识共享,是指知识能够为更多组织成员所学习和应用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知识学习,指的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内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过程,它与共享环节一起改善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程度; ?第四个环节知识应用,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创新,是指组织成员获取外部新知识或提升内部知识层次,改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该部分知识能在应用中产生直接的价值。 知识管理就是要找到驱动知识之轮的法则,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文化等三个方面来促进和保障知识之轮的高速运转。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文化、管理和技术等各个层面,需要根据企业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并最终制定适合企业特色的个性化方案和推进计划,然后逐步落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始为终,才能确保企业在知识管理的投资能带来管理上的切实改进。知识管理,既不是单纯的管理改进项目,也不是单纯的IT建设项目,其本质上应该实现管理和T相互融合,管理引导IT,IT固化管理,实现管理内容和IT形式的统一。 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管理建设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作;为了保证在一定的时期看到一定的效果,根据知识管理在各个企业实施的规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观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自发的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为避免比萨斜塔现象需要夯实地基,而知识管理就是一项地基工程。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通过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知识管理的观念和价值、得到高层的重视和支持、组建负责实施知识管理的专项核心团队等工作; 2)整体规划阶段:这个阶段的挑战是如何整体规划知识管理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系统功能需求。一般需要借助外部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进行知识管理规划,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需求的诊断,规划未来知识管理发展的整体蓝图。 3)知识梳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挑战是如何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或专业体系的需求,系统梳理出其知识体系,并明确其知识应用现状,进而设计出相应的知识发展提升方法; 4)建设推广阶段:该阶段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在机制的推动下、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导向的IT系统的建设,能够最大化地累积和应用知识。这个阶段重心是要使业务流程和知识关联,实现员工知识化地工作,需要从系统推进策略建议、系统推进考核和激励制度设计和应用、系统培训、以及典型知识管理提升方法的实践,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和推广。 5)评估优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挑战是如何评估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并进行优化提升。在分析评估知识管理和信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对管理和业务的帮助和不足的基础上,需要继续优化知识管理和信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强化基于业务的知识管理行为,逐步使知识管理融入大家日常的工作行为之中。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2008年5月(第22卷第5期) 华东经济管理 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May 1,2008 (Vol .22,No .5) [收稿日期] 2008—02—10[作者简介] 周 芬(1981—),女,湖南益阳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许纪校(1963—),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知识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周 芬,许纪校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管理咨询公司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在其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咨询公司 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基本形式,其中隐性知识对于管理咨询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咨询;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8)05—0084—03 The Tac it Knowledge M anage m en t Research of M anagem en t Con sulti n g F i rm ZHOU Fen,XU J i 2xiao (Hehai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98,China ) Abstract: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as a typ ical knowledge 2intensive enter p 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 p lays a vital r ole .The knowledge in 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can be divided int o t w o basic f or m ,exp 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Es pecially,the tacit knowledge p lays a decisive significance r ole in upgrading the company ’s competitiveness . Su mm ing up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 oad,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 on on the tacit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Key words:manage ment consulting;knowledge manage ment;exp licit knowledge;tacit knowledge 一、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者对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管理咨询公司这一特定主体的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文献却很少,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这些内容: 叶继红,聂卉,施琴芬(2003)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知识管理路径的分析,提出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对以经验为基础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管理咨询公司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发员工的隐性知识。闫安(2004)认为咨询企业具有以知识为核心的特点,因而需要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由此构建了咨询企业知识仓库模型,对散落在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进行科学的系统化组织,激励咨询员工对知识不断的吸收与释放,提高企业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吴祖麒、沈群芳(2004)从分析管理咨询公司的隐性知识特点入手,提出管理咨询公司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当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张培峰(2005)认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建立。企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在于创造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合理的知识共享鼓励机制 以及促进员工主动交流、共享与创新知识。丁栋虹、朱菲(2006)利用SEC I 模型分析了管理咨询公司的内涵,并提出了提升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促进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知识导向型组织文化、利用软件平台建立组织内部信息网、构建组织知识库、加强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设计激励制度鼓励知识共享五个方面。他们还提出从管理咨询公司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最初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到最后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和反馈的一个完整体系。 从这些学者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目前对于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重要性和促进机制的研究,而对于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形成和转移路径研究不足。 二、管理咨询公司知识的分类及转移 自1958年Polanyi 首次提出显性知识(exp 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tacit kno wledge )的概念以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一直被认为是知识最基本的两种分类。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是纷繁而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按照Polanyi 的方法,将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管理咨询公司日常管理的流程和知识平台, — 48—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三十年十年来国内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目前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不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数量分布2014年11 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 表1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篇数年度分布 年份数量(篇)比例(%) 2014 175 5.27 2013 212 6.38 2012 189 5.68 2011 259 7.79 2010 252 7.58 2009 309 9.29 2008 280 8.42 2007 256 7.70 2006 263 7.91 2005 223 6.71 2004 208 6.26 2003 216 6.50 2002 141 4.24 2001 145 4.36 2000 102 3.07 1999 59 1.77 1998 16 0.48 1997 3 0.09 1996 1 0.03 1995 1 0.03 1994 2 0.06 1993 0 0.00 1992 1 0.03 1991 0 0.00 1990 2 0.06 1989 0 0.00

隐性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

隐性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 创新 摘要:隐性知识主要为人们的实践经验,这种知识不能详细言明,也不能用文字、图像进行表达,但能为相应的工作提供依据,在图书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 在对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时,需明确隐性知识的特性,构建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实际情况中,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虽然有了较大革新,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主要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各图书馆有了较大发展,馆藏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知识场所,做好相应的知识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完善自身的知识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提供学习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图书馆事的长远发展。一般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管理和服务都较为便利,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却存在较大困难。在

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完善隐性知识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 一、隐性知识分析 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可通过图像、文字等载体进行表达的一些知识内容,隐性知识则指的是难以通过图像等载体进行表达、未成型、未编码的知识内容[1]。隐性知识的获取常来自于工作经验、体会,主要由长期积累、实践获取[2]。在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属于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组织层面,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组织的价值体系,集成了个人的知识、经验,具有长期性和实践性[3]。隐性知识不可复制,处于隐含状态,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条件,在组织的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只有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并合理应用,才能更好推动组织和个人的发展。 二、图书馆隐性知识分析 1.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含义。基于图书馆自身特性,知识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关系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而隐性知识作为知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交流,才能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必须不断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在深入挖掘各项显性知识同时,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课程论文 院系信息技术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文献选读 论文题目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姓名学号张雄伟 邓选义 江守明 李登峰2009213991 任课教师熊才平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张雄伟江守明李登峰邓选义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09级武汉430079摘要:知识管理是上世纪产生,由现在的知识经济带动的一个热门领域。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与应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改革中的个人能力的体现。 关键字:知识管理 随着全球从工业经济时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产资料已由有形物质变成无形信息,劳动力形式也已从以体力为本转换成以脑力为本,或者说知识和智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资料与信息的持续繁衍,出现了“信息烟雾(infosmog)”——资料过多而造成的瘫痪.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地,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Hayek)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论著中专门论述了

从美日知识管理对比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从美日知识管理对比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点将由生产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大量的经验和成效。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各自独特的知识管理模式,探讨了显性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人本管理将是未来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1 引言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管理活动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客观环境中按照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新和运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系统过程。[1]它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特点是把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技巧、经验等知识和存在于计算机中的信息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经营资源,对它们加以收集、分类和整理,利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谋取利益;[2]而最终的目的则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资本和智力资本开始逐渐取代以往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今,知识管理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成效,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2 美国与日本的知识管理比较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的经济体,美国与日本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大潮中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领导的地位,二者在知识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和各自独有的优势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总结美国与日本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知识管理策略与应对措施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2.1 美国知识管理的特征 在美国企业中,知识管理一般由少数重要的管理人员来实施,其主要内容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