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荆州文化

荆州文化

荆州文化
荆州文化

你的位置:楚网 > > 荆州城事 > 社会新闻 > 详细内容[荆州,荆州新闻]

三国文化与荆州——社会影响无可比拟的英雄传奇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七月初四,是个赤日炎炎的日子,在这酷暑盛夏之中,已是年近八旬的清高宗弘历也还在坚持批阅奏章。这天,由荆州八旗将军图桑阿以六百里加急飞骑奏报的一件公文,令他读后血脉贲张,龙颜震怒。

图桑阿的奏章称:“六月二十日,荆江夏汛泛涨,酉刻堤塍溃决,江水直逼城下,冲开西、北两门。满、汉两城文武衙署、兵民房屋,以及仓库、监狱俱被淹没。兵民多赴城上及屋顶、树上逃生,其奔走不及者多被淹毙……”灾情重大,令人悬心。从这一天起,乾隆皇帝仅在七月间便接连发出11道谕旨,分别向地方督抚询问荆江灾情,核实伤亡人数,部署调拔救灾粮款,忙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指派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阿桂作为钦差大臣,授以全权,让他到荆州主持当地一切救灾事宜,包括赈济受灾难民,裁决官员处分等,并着即传旨:“令户部拨库银二百万两管往备用。”

乾隆皇帝不愧为清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有道明君,他身居内苑,决策千里,为加固荆江堤防,做出了特别贡献——如今,依然雄峙于荆江大堤沙市段的观音矶,就是他当年详细审视荆州江防全图之后,特传御旨,由湖广总督毕沅亲自督修,以挑杀水势,涮攻江心沙洲,而用来保卫古城荆州的重要防汛设施。

荆江大堤沙市段正位于“V”形河道拐弯的肘尖部分,洪汛期间,江水顶冲堤岸,使这一处江堤为全线的险中之险。构筑稳固的观音矶呈等腰三角形向江心逼近,它顶高102米,边长180米,整座矶头用条石垒砌;像一只伸入江心的象鼻,逼使激流洪峰急速折身回返,冲涮南岸沙洲,北岸沿江岸线再以抛石压脚护坡,由此而令水势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荆江大堤的抗洪能力。

在观音矶筑成之后的两百多年间,此处全长16.8公里的大堤始终稳固如山,而大江主泓一直保持不变,足以使这座被誉之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的伟岸矶头,名垂千古。

在处置这场震动朝野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在七月十一日这天发出的一道上谕中,有这样一段话较为引人注目。此中以十分关切的口吻特地说道:

至荆州为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该处必有庙宇崇奉。今城内水深丈余,恐庙貌亦不免浸损,如将来城垣应须移建,自将旧有栋宇在新址建盖。若城垣实难移建,务须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俾轮奂一新,以壮观瞻而崇虔祀。

看得出来,乾隆皇帝之所以会对荆州如此熟悉和了解,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因为他知道“荆州为关圣帝君镇守之地”;又由于他断定“该处必有庙宇崇奉”,所以在抢险救灾的工作刚刚全面铺开之际,在尚未明确已被洪水摧毁的荆州城垣是否移址重建的前提下,当先

便未雨绸缪,着手部署对荆州关庙到底是“将旧有栋宇在新址建盖”,或者是“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等后续工程。

纵观历朝帝王的御批,像乾隆皇帝这样专为一个地方的关羽庙建置而详作交待的上谕,实可谓绝无仅有——无庸置疑,在他的心目中,在“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荆州建造好崇奉这位伟大神祗的庙宇,跟煞费苦心地加固荆江大堤之事足以相提并论:因为,乾隆皇帝深深懂得,整治好荆江堤防,是抗御长江洪汛的重要基础;而建造好荆州关庙,则是巩固本朝赖以长治久安思想防线的基本前提。

荆州关庙真有如此重大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以致于连乾隆皇帝这样一位有道明君也不敢稍有懈怠吗?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那部震烁古今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清朝鸿运开基的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说起。

努尔哈赤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从少数民族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纲纪废弛,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民变蜂起。当此之时,由努尔哈赤统率的女真族建州部在东北大地黑山白水间骤然崛起。他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抚,将本民族各种利益集团协调统一起来,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终观努尔哈赤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在他由明朝建州卫一名祖死父亡的孤弱少年,成长为满族共同体“天命汗”这长达44年的奋斗历程中,其智谋和韬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评书与说部,即在社会上已经通过评书与说书人全面普及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从而令他由一个粗知文墨的少数民族地方首领,成为统霸一方的大军主帅。在刊行于世的《清朝全史》上册第八章即有这方面的记载:努尔哈赤“对于汉人之情形,多自抚顺市上得之,……因是而闻见益广,交结四方。幼时爱读《三国演义》及《水浒传》”。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其开创的基业。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削弱八和硕贝勒旗权,扩编八旗,加强大汗集权。皇太极称汗伊始,就着手削减诸王旗权,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谋略水平。而皇太极也是跟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特别爱读《三国演义》。据《清太宗全传》引《天聪朝臣工奏议》记载:“皇上深明三国志传。”,“汗尝喜阅三国志传。”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已经建立了“大清”政权四年的皇太极就发布敕命,令大学士巴克什达海主持弘文院,将《三国演义》与《孟子》,以及《资治通鉴》一起译成满文,以便于那些不识汉字的文臣武将通过把此书作为识字教材,来普友历史文化知识。

早在后金时期,已为皇太极特别看重的弘文院,就是内三院(另两个分别为国史院和秘书院)之一,其主要职能是给汗及汗子、亲王讲解经史,拟立制度。清太宗皇太极在建国称皇帝之初,便将《三国演义》与儒家经典《孟子》和历史专著《资治通鉴》相提并论,足以得见做为一个宏图大略的开国君王所具备的深谋远识。

皇太极如此重视仅为民间流传的说部话本《三国演义》,当然不会只是从闲读这部长篇小说当中来打发时光。除了书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高度艺术化的战争描写叩人心弦之外,他更看重的还应当是它那竭诚奉行儒家文化,大力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孝、廉、真、善、美等社会规范的道德准则。

清朝立国之后,在朝廷大力弘扬的主导之下,《三国演义》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伴随着关公的知名度愈高,荆州的影响也就会愈大。荆州南门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据历史上记载,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这座据说以关羽衙署原址为地基的关帝庙就曾重建过一次。雍正皇帝因崇敬关公,也还钦赐御题匾额一方,其匾曰:“乾坤正气。”(转录自浦士培《荆州钩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其实,早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朝廷就拨专款重建过这一座位于“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荆州南门关帝庙的三义阁。如今,庙内庭院东侧还供奉有一方古碑,记载的便是此事。由于年深日久,碑面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漫漶不清。1999年12月31日,笔者曾偕朋友数人重返关庙游览,曾仔细辨读,依稀可辨当时三义阁重建竣工典礼的盛况。从碑文落款的文字当中判断,朝廷还曾有一位大学土曾莅荆参加了这一盛典。这一年,康熙帝年仅12岁,尚未亲政;而清廷刚因浙江富户庄廷珑私修《明史》案大兴文字狱,将已死的事主开棺戮尸,并大搞“瓜蔓抄”,广作牵连,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这次为荆州南门关帝庙重建三义阁,充分证实,满洲贵族集团之所以如此珍视荆州、珍视南门关帝庙,主要还是以崇奉“武圣”正源来巩固自己在汉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荆州因《三国演义》而名播天下、因“武圣”关公而受到历朝清朝皇帝的特别看重。这在我国古代,实可谓声名卓著,震铄古今。

当乾隆五十三年大水过后,各地方大员秉承乾隆皇帝关于“务须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俾轮奂一新,以壮观瞻而崇虔祀”的旨意,大兴土木,从水毁建筑的旧址上重新修葺荆州南门关庙,除去官绅商民白愿捐助供奉的钱物之外,仅用掉的库银便有一万六千两。工程结束后,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不单特示嘉勉,而且还钦赐一匾一联给荆州南门关庙,以彰赡观。其匾曰:“泽安南纪”;联曰:“军府旧开牙,授命成仁心徼日;神牌新表额,御灾捍患水恬波。”(同上)

显而易见,乾隆皇帝因崇敬关公而偏爱古城荆州,相信“授命成仁”的关圣帝也能像当年庇佑荆州一样,在这里“御灾捍患”,护卫江防;而事实上,荆州的老百姓却也是真托了关圣帝的福,让乾隆皇帝好好地在这里投下大宗的国库银子,用以整修城池、加固堤坊、赈济灾民、重建家园——据浦士培先生考证除了上述的那钦定的二百万两库银之外,还直接从湖北藩库拨出白银二万两、铜钱四千串直接用于救灾。

做为一部社会影响无可比拟的英雄传奇,《三国演义》因清朝历代皇帝的偏爱与看重而在中国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可以说,以世界文学领域中某一部文学作品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没有其它任何一部小说可望其项背。更何况,由这部书的广为传播而产生的关羽崇拜,至今仍波及到全球任何一个有华人、华侨履迹所至的国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竒

观!应当留意的是,这种生发于民间的信仰习俗,对于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在有清一朝的日益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授权楚网独家发布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稿件。

2、楚网发布的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楚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楚国古都”,“三国名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是华夏上古九州之一,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孕育了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古老的铁器制品、最精湛的青铜工艺,造就了闻名中外的老庄哲学、楚辞歌赋、美术乐舞,诞生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等著名历史人物。荆州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长达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写到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等三国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三国传奇人物关羽镇守荆州长达10年之久,其忠义仁勇的品质千百年来为世人尊崇,被奉为“武圣”、“财神”。始建于关羽时期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成语荆州》策划运作之初,本书编纂者之一鲁明同志找我,说江汉同志(也是我的老同事)提议,打算编写一本从成语角度展示荆州历史文化底蕴的读物,一则宣传荆州,二则为瑰丽壮美的荆州文化园地增添一点新的色彩,邀我与魏昌教授出任顾问,对书稿的编纂参谋参谋。我觉得此举很有意义,欣然应允。经组织、策划者与编撰者及有关方面精益求精共同努力,历时近一年反复磋商、修改、完善,现在,《成语荆州》终于跟大家见面了。这是荆州市宣传文化战线一件可喜的事。

本书付梓之际,笔者遵嘱将书稿样本认真通读了一下,总的感到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版式精美,编写体例也很有新意。通过本书,人们既可以领略荆州深厚的历史源渊和文化底蕴,有助于了解荆州、宣传荆州、热爱荆州;又可以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有助于增进知识、启迪思想、得到教益;此外,还可以从中获得美感,有助于陶冶情趣、怡悦身心。总而言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是荆州的一大优势。近些年,鉴于发展文化事业与宣传、推介荆州的需要,荆州市相继组织编纂了诸如《荆州文化丛书》、《东方雅典荆州》丛书等一批很有份量、很有特色的出版物,对于宣传荆州、揭示荆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语荆州》本着同样的目的,另辟蹊径,着重从跟荆州相关的成语入手,展示荆州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别开生面,富有新

意。成语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常用熟语,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收入本书的不少成语,大多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而读来有一种亲近感,可读性较强。就编写体例与版式制作而言,可谓别具匠心,颇有创意。每条成语,既有注音、释义、出处,又有典故、链接,还附有近义词与反义词,不仅有恰切的诠释,而且有比较深入的点评和拓展,并在整个编写上注重与荆州的有机联系,加之每个页面都有与荆州历史文化相关的图片镶嵌其间,版式精美,编排醒目,从而使《成语荆州》切实成为展现荆州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一个靓丽的窗口。翻开此书,令人大有欲罢不休、细加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含义丰富,是我们汉语言艺术中魅力无穷的奇葩。作为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的成语,大多来自书面语,也有些来自口头语,洋洋洒洒,数以万计,蔚为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编纂的《中国成语大词典》,收释的古今汉语成语就有18,000余条。本书收释的成语,全属于与荆州相关的成语,共82条。从一个地方来说,有这么多反映其文化特色的成语,诚然少见,难能可贵。在本书82条成语中,属于先秦楚文化成语43条,三国荆州成语29条,历朝荆州成语10条。上述分类数字表明:楚文化成语与三国文化成语,构成了《成语荆州》的主体。本书通过成语这一形式,充分体现了荆州这两大文化特色。荆州是楚国建都之地,灿烂的楚文化主要就发祥于此;荆州又是著名的三国争战之地,蕴含的三国文化亦相当丰富。依仗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孕育而成的古代成语,大多源于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也有的源自古代寓言,总体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给人以智慧,发人以启迪,不少成语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们经常习用。如反映楚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成语“筚路蓝缕”,反映楚庄王争霸雄心的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反映荆楚大地人才辈出的成语“惟楚有才”,以及反映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等,古往今来对人们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教育作用。而像“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之类三国成语以及荆州历史上留下的一些著名古训,至今也有一定的警鉴和启迪意义。历朝历代与荆州关联的成语,选取有在江陵即位的梁元帝萧绎的名句“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在荆州历史上,除了楚国在荆州建都之外,从南北朝至宋初,还有16个帝王在荆州建都,历时110多年。荆州作为我国古都之一和历朝雄州重镇所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宝藏,《成语荆州》的成功问世,对于为之付出辛劳的每个参与者来说,均深感欣慰,笔者亦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并非研究汉语的行家,年轻时上大学读新闻系,也只跟汉语言学占了点边,仅仅是台上台下数十年来一直在跟文字打交道,对荆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一向也有所爱好,并作过一点肤浅的研究,现蒙本书组织策划者盛情相托,写下这篇序言,只能说是一己之见,充其量算是个读后感吧,恳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至于管见所云是耶非耶,

百步穿杨

【注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释义】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典故】春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众人鼓掌说,养由基真是神人哪!

【链接】楚人善射,久负盛名。如楚国君熊渠,胆略非凡,智勇双全,射技高超。《韩诗外传》说:“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史记·龟策列传》甚至还说,连后羿的射技也不及他。前575年(楚共王十六年)楚晋鄢陵之战中,楚共王被晋将吕锜射伤,即召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令其射吕锜。养由基一箭射中了吕锜的颈项,吕锜伏于弓套而死。携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可见,养由基是楚国一位著名的弓箭手,战功赫赫,后人念其功赞其射技,成为传奇式人物。今楚墓出土的镞数不胜数,弩在江陵九店楚墓出土了两件,而荆州秦家嘴47号墓还出土了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年代在战国晚期。经过专家复原,这种弩在装满20枚矢后,可连续发射10次,射程达到10至50米。足见楚人尚武,楚国不失为中外古代史中一大军事强国。

败走麦城

【注音】bài zǒu mài chéng

【释义】比喻失败。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孙权传亦载:“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典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进取汉中,七月自称汉中王,擢升关羽为前将军。同年秋夏之交,关羽发动襄樊之役,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其时连将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与群臣商议迁徙许都(今河南许昌),以避其锐。谋士司马懿、蒋济献计,令孙权袭击关羽后方,事成之后,以江南地封孙权。曹操采纳此计,一面修书孙权,一面令徐晃结集13路兵马急赴襄樊前线解救曹仁。

孙权接到曹操书信,以吕蒙为统帅,率吴军悄悄溯江而上,一举袭取了荆州。

关羽与徐晃初战失利。徐晃按曹操旨意将孙权欲袭取荆州的消息故意泄露给关羽,关羽犹豫不决。此时曹军13路兵马陆续赶到,关羽抵挡不住,渡襄江退守襄阳,方知荆州已被吕蒙袭取,当即率部回救,兵还当阳(汉当阳县治在今荆门市掇刀石区),派使者至荆州与吕蒙交涉。吕蒙采用攻心策略,厚待使者与关羽将士家属,致使关羽军心瓦解,在吴军攻击下全师溃散。关羽眼见荆州已难以夺回,率残部西走麦城。孙权派使诱降,关羽突围西上,被埋伏于临沮(今湖北远安县)夹谷地带的吴将潘璋部下马忠擒获,旋即被斩首,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一起遇害。时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三国志》吕蒙传、吴主传对关羽败走麦城均有明载。《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艺术地演绎了“关云长败走麦城”这段历史。

【链接】自公元210年刘备借到荆州起,关羽就驻屯江陵镇守荆州。当时关羽荆州处于魏吴夹击之下,关羽悉心镇守,未有丝毫闪失,是三分荆州形势下实力最强的一方。关羽守荆州为刘备集团向益州发展立下了大功。北伐襄樊原为呼应刘备在汉中的胜利,以图一举把曹操势力赶走,结果造成后方空虚,荆州被东吴乘机袭取,当下败走麦城留下千古遗憾。

麦城故址在今当阳市东南20公里处沮漳河西岸,属当阳市河溶镇。古麦城相传楚昭王所筑,如今尚存残垣,留下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见证。

关羽被斩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到洛阳曹操处,以诸侯礼葬关羽尸骼于彰乡。曹操知孙权送关羽首级是嫁祸于人的做法,厚葬关羽之首于洛阳城南门外。今湖北当阳关陵,世传为关羽尸身所葬之所,河南洛阳关林为葬关羽首级之所。民间有关羽头枕当阳、身困洛阳的说法。

变本加厉

【注音】 biàn běn jiā lì

【释义】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典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公元501年生于襄阳,两岁时被册封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他16岁时,母亲丁氏(樊城人)病重,他就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瘦弱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萧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他主持编纂了《文选》,收录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修课本。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升华,犹如冰是水凝成。虽然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链接】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在侯景之乱中被软禁讥饿而死,镇守在江陵(今荆州)的湘东王萧绎(萧衍第七子),出兵讨伐候景。552年,侯景败死,萧绎即帝位(梁元帝),都江陵。著作基丰,后人辑有《梁元帝集》。萧绎在江陵经营八年,建有湘东苑和藏书楼——东阁竹殿,藏书14万卷。554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绎尽焚藏书。旋即被杀害。

江陵是长江中上游的重镇,当时与南京并重。萧氏父子长于文学,精乐律,擅书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萧统组织编篆的《文集》与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被称作《昭明文选》。

超群绝伦

【注音】chāo qún jué lún

【释义】指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诸葛亮致关羽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典故】关羽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立下许多战功,曾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史称“万人之敌”。但关羽缺乏政治谋略,骄傲自大,在镇守荆州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建业19年,威震凉州的马超归降刘备,在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刘备以马超为平西将军,十分器重。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此事,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能可以与谁相比。诸葛亮很了解关羽不服气的心情,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一代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

可与张飞并驾齐驱,却不能与你相提并论,不如你美髯公这样超出众人,无人可比。关羽看了诸葛亮复信,非常高兴,当场把书信展现给宾客们观看。

【链接】关羽雄壮威猛,有万夫不挡之勇,《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其“为世虎臣”。在镇守荆州期间,关羽雄壮威猛的一面反映得十分突出,曹操、孙权方面对其都十分畏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致书诸葛亮“问超人才可与谁比类”,即其自负的一种表现。诸葛亮的复信很巧妙,既美言了关羽,又没有贬低马超。

位于山东泰安肥城市石横镇隆庄村关帝庙内,至今完整保存有明代天启年间的“超群绝伦”题刻。碑正面刻“超群绝伦”斗大四字。落款是:“蜀汉丞相武侯评撰,大明鸾台侯书立。”碑阴刻有草书虞世南关夫子风雨竹赞:“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大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两旁有书“风雨竹真笔迹”。相传,“超群绝伦”4 字为王惟精酒后用炊帚头所书,笔力遒劲,气势豪放。

车载斗量

【注音】chē zài dǒu liáng

【释义】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极多。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南北朝宋代史学家裴松之注引吴人韦昭《吴书》:“魏主问曰:‘江东如卿比者有几?’咨曰:‘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典故】赵咨,字德度,南阳人。他博学多识,长于应对,很有辩才。孙权为吴王时,擢拔为中大夫。

东吴用计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亲率倾国之兵攻打吴国。孙权多次表示愿向刘备致歉谢罪,刘备盛怒不许,孙权只好一面派陆逊带兵抵抗,一面派赵咨出使魏国,求救于曹魏。

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王何等主也?”赵咨应道:“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曹丕大笑,觉得褒奖过甚,愿听其详。赵咨答道:“纳鲁肃于凡品,是其德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曹丕又问道:“吴王颇知学乎?”赵咨回答:“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意思是说吴主孙权虽公务繁忙,但每有余暇总是博览群书,汲取史籍中的精华,不像迂腐的书生那样只会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恐吓赵咨说:“吴可征不?”赵咨应对:“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曹丕问道:“吴难魏不?”赵咨答道:“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曹丕见其机智善辩,应答如流,接着问道:“吴如大夫者几人?”赵咨答道:“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意思是说,吴国象我赵咨这样的人,要用车子拉,要用斗来量,数都数不过来。

曹丕听完赵咨之言,感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

【链接】赵咨应对曹丕诘问,盛赞其主举贤任能、知书善达之明,巧妙地回击了曹丕的挑衅,使自己在这场外交答辩中由被动变主动,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尽到了使者的职责,树立了不辱使命的良好风范。

诸葛亮主政蜀中后,为恢复与吴国的盟好,遣邓芝出使吴国。邓芝在孙权面前同样不卑不亢,说服孙权同意两国重归和好,成为不辱使命的又一三国佳话

城下之盟

【注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指在敌人大兵压境或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典故】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攻打绞国。绞国人坚决自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难以攻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

【链接】楚人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他国被打败而允请盟而归,是楚人传统的战争指导思想和战略。如楚武王三次攻随,均盟成而归,仍存其国,故楚随关系一直很好。楚庄王灭陈而又恢复之,郑被围困不支,郑国君肉袒牵羊请罪,即赦之不破,宋被围困九月之久,终不支请降,楚亦释围罢兵而回。

荆州牛人——王平久

(2010-04-24 12:34:07)

转载▼

标签:分类:特别关注

李行德

特别关注

荆州“牛人”

王平久

著名词作家

生死不离

国家

代表作:《生死不离》《国家》《生命》《有难同当》三个月前,王平久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世界》发布会上。

今天是2010年4月24日,离上海世博会开幕只有六天时间了,今天进行第四场试运行演练。我从博客上了解到,荆州老乡王平久正不分昼夜地忙碌在上海世博园内。其实,王平久作为中国著名策划人、大型活动专家,已经为世博会忙碌了一年多了。一年前,他创作的世博会纪念歌曲《城市》,5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牌”揭牌仪式上,由成龙演唱,就此唱响了世博会序曲。今年,他又创作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大型文化活动主题歌《世界看中国》和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曲《世界》。

“一个拥抱一个世界,你的世界是我们的拥抱;一个微笑一个世界,你的世界是我们的微笑……”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第101天,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谭晶百位志愿者现场首唱主题歌《世界》。

有大事就有歌,有歌就有王平久。王平久被媒体称为“用心吟唱的歌者”,凡出自他笔下的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震撼歌曲。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平久创作了歌词《生死不离》,14日晚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节目中诵读,立刻震撼全国,广为传诵,后由成龙演唱。这首歌当月就被中国红十字会正式确定为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主题曲,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词作者王平久的手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奥运会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先生做客搜狐,为广大搜狐网友全面解读了将贯穿奥运期间的一项大型的文化展示活动——“中国故事”。

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不仅策划组织了“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奥运文化广场”、“奥运节拍”、“北京奥林匹克论坛”、“中国故事”、“奥运主题歌曲征集”等活动,还亲自创作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歌曲《难说再见》等歌曲。

2009年1月11日,华语原创乐坛年度盛事—2008年度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盛大举行,王平久创作的《生死不离》被评为内地年度最佳作词。王平久发表获奖感言。 2009年3月,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王平久创作的献礼歌曲《国家》,一经推出便获得广泛好评。在10月1日焰火晚会上,由成龙、刘媛媛压轴演出。获得2009年度北京流行音乐,“中歌榜”最佳作词奖。

家乡的“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感动了王平久,他为三位因救人献出生命的英雄大学生含泪赶写了《生命》这首歌。词作者和演唱者在一起。

2009年11月2日,一首温情的赞歌在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唱响:“生命只有一场/追逐梦想勇敢地闯/生命年轻信仰/也许只有一次辉煌……”谭晶、王平久和大学生英雄们一起演唱《生命》

2009年11月2日下午,王平久带着他为荆州“10、24”英雄大学生群体含泪赶写的歌曲《生命》,和演唱者谭晶一道来到长江大学,和英雄们同台演唱:“生命只有一场/追逐梦想勇敢地闯/生命年轻信仰/也许只有一次辉煌……”

“接你回家,我不能没有你,尽管你留在那里却铭记在我心里;接你回家,温暖你的土地,永远守候你一生对全世界的情义。”一曲《接你回家》,唱哭了成龙,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对维和英雄的敬仰。

今年1月19日,在海地牺牲的中国维和部队八烈士的灵柩回到祖国,伴随着烈士们回家的脚步,一首专门为八位英雄创作的歌曲《接你回家》仅用26小时创作完成,王平久作词,成龙、谭晶演唱。歌曲在当天央视迎接灵柩直播中全程播放,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对维和英雄的呼唤。

“爱有多深心有多大,来从万山中江流东下,一点一滴升华爱长大,饮水思源涛涛心里话”西南抗旱救灾之歌《饮水思源》被选定为“母亲水窖”主题歌,成龙成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爱心大使,王平久同时荣任“母亲水窖”宣传大使。

今年春天,一场持续的大旱肆虐我国西南地区,王平久创作了《饮水思源》一歌。4月3日晚,在《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大型公益晚会上,由成龙演唱,感动了国人。成龙成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爱心大使,王平久同时荣任“母亲水窖”宣传大使,抗旱歌曲《饮水思源》被选定为“母亲水窖”主题歌,继续为抗旱救灾呼唤爱心与力量。

(《有难同当》MTV: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365915.html,/ent/y/2010-04-17/170668748.shtml)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一样,地震也震动了王平久的心!4月16日,一首献给青海玉树地震灾民的歌曲《有难同当》开始了紧张的制作。著名词作家王平久,将对灾区的牵挂与疼惜写进了《有难同当》

中:“有难同当/逆风飞扬/生命穿云层耀光芒/痛勇敢信仰/有难同当/依靠肩膀/从黑夜到天亮/有我在身旁/有难同当相随远方。”

有网友说,王平久真的很牛,他一个电话就可以把国际巨星成龙叫过来唱他写的歌。我觉得老乡王平久虽然是“著名策划人”、“著名词作家”,但也是个很随和的人,他在看了我博客上介绍他的文章后,还跑过来“谢谢老友!”加我为博友,使得我感到“著名”与“草根”之间原来并没有太多的距离。

附:《有难同当》

----献给青海玉树地震中的人们

作词:王平久作曲:何沐阳

不愿相信这次伤

因你痛心上

生死之间呤唱

泪燃烛光

千呼万唤深情长

绝望后希望

站起来的阳光倔强

为你有歌无泪起跌宕

看见春天绽放

心微笑向往

爱无尽能量

有难同当

逆风飞扬

生命穿云层耀光芒

痛勇敢信仰

有难同当

依靠肩膀

从黑夜到天亮

有我在身旁

有难同当相随远方

(王平久的新浪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365915.html,/wangpingjiu)

在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隅江津湖畔、春秋阁旁,有一座孙叔敖墓。墓封土高2米,墓径3余米。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荆宜施道观察使来谦鸣在此立碑、建亭。石碑题为:"楚令尹孙叔敖之墓"。原碑亭已毁,现有碑高两米,系1980年重建。8月8日,我到中山公园参加第一个“全民健身日”活动,仪式开始前,我来这里游览春秋阁、拜谒孙叔敖墓,并拍下照片(上图)。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出生于楚故都纪南城北海子湖边边白土里(又称孙家山,今雨台山附近),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史”第一。但他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历代文人墨客瞻仰孙叔敖墓,写下了不少咏赞的诗篇。后来者无才,徜徉于墓前,想起孙叔敖两则与荆州地名有关的故事传说。

孙叔敖自幼勤勉,品学兼优,相传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死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此蛇,埋入山丘(现市艺术博物馆附近)。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将那山丘命名为“蛇入山”,流传至今。

孙叔敖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在宓(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任令尹(宰相)期间,体恤民情,悉心国事,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鼓励民众上山采矿,使楚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铁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他重视水利建设,在河南固始一带兴修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渠工程期思陂,在楚都纪南城东北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库,即现今的海子湖;他严明法度,制定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法令。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国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期。

孙叔敖打死两头蛇的故事流传很广,小时候就在故事书上看过,据说河南固始也有敦蛇蚯又称埋蛇岭,相传是楚相孙叔敖斩蛇埋尸的地方。可见孙叔敖的品德为人称道,几千年来广为流传。而海子湖是孙叔敖修建的大型平原水库,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也不知历史学家们有无考证。但由此可见,孙叔敖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平原水库恐怕也是“历史第一”的。海子湖值得好好研究,好好宣传。

沙市有个“杜工部巷”

(2009-05-06 14:25:42)

转载▼

分类:人在旅途

标签:

李行德

湖北荆州

街头摄影

杜工部巷

诗圣杜甫

文化

早就知道沙市有个杜工部巷,但不知道这个长不到200米、宽约2米的不起眼的小巷子,居然与诗圣杜甫有关。1994年荆州、沙市刚合并那会,报社在沙市园林路33号,每次到位于中山路的章华宾馆开会,我们都是从便河上胜利街,从杜工部巷穿过去。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一、湖北文化总结: 二、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核心,在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按照文化的起源和形式的不同,将湖北的文化总结为以下三大类24种文化流派: ㈠、历史宗教文化 1、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炎帝神农文化是世界旅游文化宝贵资源,代表了人类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探索精神。 2、春秋楚国文化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3、秦汉三国智慧文化 湖北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4、武当山道教文化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起源于玄武神话之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道教仙境福地。 5、黄梅五祖禅宗文化 五祖禅宗文化起源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境内禅林祖庭众多,禅风兴盛,高僧云集,先后诞生和孕育了中国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三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6、关公忠义文化 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中华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7、辛亥首义文化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华名族复兴之路。辛亥首义文化蕴涵着振兴中华,敢闯敢拼的民族精神。 8、救国自强文化 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将军县红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都体现了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是湖北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㈡、区域人文文化 1、长江三峡文化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从五万年前走来;由旧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聚落,演进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市,构建了城市完整的、举世少有的历史发展序列,并孕育出震古烁今的楚文化、色彩斑烂的三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相继在荆州城周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从遗址中呈现出完整的生活居住面,是我国首次在平原地区发掘的原始居住遗址,填補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大空白,并具备了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样完整的发展阶段。 荆州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及夏商文化,为此后的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徙郢,称纪郢、南郢、纪南城。楚人都郢而强。经过20代楚王、历时412年的连续不断地开拓、经营,创造了超越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铜铁治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玉石琢磨、道家哲学、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堪与雅典媲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豪杰争战。荆州由于“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在荆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三国遗迹和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形成了荆州独有的三国文化。在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文化中,关羽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并当之无愧地成为荆州三国文化的核心,是荆州独有的城市名片。 地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湖泊星罗棋布,河渠交错纵横。 现存水域面积353.5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5.35%.其中长江在境内流经483公里,并拥有沮漳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东荆河等支流。现存天然湖泊270多个,包括洪湖、长湖、江津湖、北湖、白鹭湖等,水库10余座,水域面积达到了3135平方千米。几千年来,荆州人在与水的相处中,绘成了一幅治水、用水、赏水的历史画卷,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

楚文化研究论集

楚文化研究论集 本帖最后由春秋大义于 2009-8-12 00:42 编辑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目录 序(顾铁符) 楚文化的研究与文化因素的分析(俞伟超) 长沙楚帛书通论(李学勤) 再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高至喜) 江淮地区楚文化初论(杨立新) 荆州地区楚文化调查与探索(陈耀钧) 淮阳楚墓论述(曹桂岑) 试论湘西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征(吴铭生、贺刚) 楚文化在湖南的发展过程(黄纲正) 澧水下游楚文化的分期及其相关的两个问题(曹传松) 益阳楚墓辨析(盛定国) 郢爰与战国黄金通货(刘和惠) 楚金币研究(吴兴汉) 楚系铜器略论(刘彬徽) 谈楚车(裴明相) 湖南的战国漆器(周世荣) 试论楚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后德俊) 江汉地区楚式鬲的初步分析(杨权喜) “大子”鼎辨伪(李国梁) 楚国的“士”墓辨析(郭德维) 盛君萦及擂鼓墩二号墓墓主的国别(何浩、宾晖) 马鞍冢楚墓墓主考(马全) 朱家集楚王墓的形制及棺椁制度(李德文) 楚城试探(马世之) 楚郢都寿春考(涂书田) 东陵考释(陈怀荃) 从江苏东周时期遗存看楚文化的东渐(刘兴) 从曲阜两周墓看鲁文化面貌及楚文化对鲁国的影响(王恩田)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兼析楚与吴越的关系(陈振裕)试论楚国器铭中所见的府和铸造组织(郝本性) 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陈秉新)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集【目录】 序——对楚文化总体研究的一点期望.........................................................俞伟超(1)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李学勤(5)试论“滞缓期”的楚国经济..................................................................马世之(11)考古所见楚国铁农具初论.....................................................................郭胜斌(17)楚郢都的制陶手工业...........................................................................杨权喜(30)诗论楚墓出土漆器的产地问题...............................................................陈振裕(44)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有关问题............................................................杨立新(57)从安徽繁昌县出土蚁鼻钱铜范来探讨楚“囗”字贝的铸造工艺.....................汪本初(74)楚囗略考..........................................................................................刘彬徽(81)包山2号楚墓用鼎制度的推定......................................................胡雅丽王贱苏(93)安徽楚墓研究....................................................................................吴兴汉(101)湖南晚期楚墓及其历史背景..................................................................何介钧(112)包山2号墓的年代与墓主.....................................................................王红星(125)再谈淅川下寺2号墓的墓主与年代.............................................赵世纲罗桃香(105)舒城九里敦墓主考..............................................................................杨德标(143)楚俑略说..........................................................................................王从礼(151)果品与祭祀——从信阳楚墓出土植物种子遗骸谈起....................................裴明相(164)战国长沙楚城初论..................................................................黄纲正吴铭生(167)湘西北楚城调查与探讨——兼谈有关楚史几个问题....................................曹传松(177)寿春城遗址遥感调查的............................................................丁邦钧李德文(191)楚音乐略说.......................................................................................舒之梅(199)楚国乐器初论....................................................................................谭维四(210)楚国青铜砝码中的数学问题..................................................................后德俊(223)蔡侯墓文化属性试析——兼论楚式青铜器的形成及其外因...........................刘建国(229)略论秦镜及其与楚镜的关系..................................................................高至喜(243)论黄国与黄国青铜器...........................................................................何光岳(260)古文字资料所见楚国官制研究...............................................................罗运环(270)“楚亡中山”辨正..............................................................................何浩(290)“囗郢”辨析....................................................................................黄锡全(311)包山二号墓《卜祀祭祷》竹简的初步研究...................................................彭浩(325)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器铭文通释...............................................................陈秉新(348)后记 (365)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荆州 一、城市概况 荆州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市域面积14067km2,市区面积1576.0km2,城市建成区面积 65.8km2。 二、历史沿革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人类就在此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庄王8年(B.C.689),楚文王熊“始都郢”,把都城从丹阳(秭归亦云丹江口)迁至纪南城,到秦昭襄王29年(B.C.278)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陈,楚国共有20个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 荆州城与纪南城相距4.5km。春秋时,楚成王在此修建渚宫,战国时期成为楚都的官船码头,进出长江的门户。 秦统一中国后,“分郡县置江陵县”(《水经注·江水》),设南郡。西汉元年(B.C.206)项羽封楚将共敖建临江国,都江陵,后废。唐朝武德4年(A.D.621)平肖铣,复置荆州,治江陵。唐玄宗时期被定为“陪都”。元朝时期,江陵路改名为中兴路,成为地方二级行政区。明、清之际,荆州沿元朝体制,作为二级行政区,隶属于湖广布政行司。 沙市亦有四千年以上的可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名江津,当时已为水陆交通交汇之地。唐代,沙市始称沙头、沙市市,属荆州江陵郡江陵县。明末清初,向商贸、手

工业双重中心功能转变。1895年5月,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为省辖市。 三、市域历史文化资源 (一)历史文化名镇 荆州市域现有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别是监利县周老嘴镇、洪湖市瞿家湾镇和监利县程集镇。 1.周老嘴镇 周老嘴镇位于监利县北部,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曾先后为容城国、成都王国、华容县、监利县的治所,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老嘴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记载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现保存40余处革命旧址及8处革命遗址。 2.瞿家湾镇 瞿家湾镇位于湖北省洪湖市与监利县交界处,至少有500多年历史。明弘治九年,瞿文暹在此插标造田,是瞿氏家族第一代开拓者。乾隆年间,得名瞿家湾。清及民国时期,瞿家湾日益昌盛,商贾云集,成为闻名遐迩的湖乡古镇。2007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由贺龙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在瞿家湾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现今还保存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中共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群,其中革命遗址18处,国家级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1处。 3.程集镇 程集镇位于湖北省监利县西部,程集镇距今800余年。南宋嘉定年间,有程姓富

楚文化浅析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文化起源 编辑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主要两点 编辑 楚国铜鼎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信仰状况 编辑 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楚地广阔,楚人的族源非常复杂,但楚王族是祝融(中国神话中的火神)后裔于史有载,尚赤之俗源远流长。 火神祝融 编辑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广东一带亦有尊为南海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什么是楚文化

一、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 楚文化为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 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 熟的独特文化。 二、楚文化的发展阶段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对於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问题的调研报告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问题 的调研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关于荆州文化旅游资源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开展“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调研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初至5月底,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在王家富主席,周建国、黄绵寿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与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荆州是1982年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古“九州”之一。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荆州),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监利周家嘴、程集,洪湖瞿家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楚纪南城遗址以及周围的八岭山、熊家冢等5处特大型古墓群(地)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10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湘鄂西革命旧址群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市现有旅游景点60多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荆州博物馆、古城东门、洪湖蓝田),2A级景区4个(万寿园、盆景园、碑苑、太晖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洪湖蓝田),国家森林公园4个(八岭山、洈水、黄山头、笔架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公安黄山头、石首桃花山)。荆州城墙与西安、南京、辽宁兴城一起列入35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有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

家五星级初评。全市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有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具有以下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荆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形成了以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荆州历史文化。一是原始文化古老传奇,遗存众多。如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和阴湘城、走马岭、鸡鸣城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等,其中鸡公山遗址距今逾五万年,是我国远古人类最早进入平原地区生活的证据之一。二是楚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以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边的八岭山、马山、天星观等八大古墓群为代表,楚文化的历史遗存俯拾即是。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楚纪南城)开始,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成就了“春秋争霸”、“七国称雄”的伟大功业。此后荆州一直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文化内涵影响深远。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战国玉器、漆木器等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辉。三是三国文化脍炙人口,美名远扬。荆州是着名的三国征战地,历史遗迹以荆州城、马跑泉、关帝庙、卸甲山、关羽祠、得胜街、三义街等城址和遗址为代表。在这里上演了“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传奇故事。三国名将关羽驻守荆州长达10年,成就了他“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威震华夏的辉煌业绩。四是名人文化彪炳青史,历史遗迹以孙叔敖墓、屈原天问阁、关帝庙、张居正故居及其墓园

荆州文化

荆州文化 据《禹贡》记载,荆州为大禹时的九州之一:“荆及衡阳惟荆州”,意思是北起湖北省南漳县一带的荆山,南到湖南省南岳衡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是古代荆州的范围,也就是说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人的心目中,“荆”与“楚”是不可分的。由于楚子(楚国国君为子爵)被分封在古代荆州的范围内,所以,在先秦典籍中,楚人有时也被称作“荆人”、“荆蛮”,楚国有时也被称作“荆国”;而在西周金文中,一再反抗中央王朝的楚国人有时也被称作“楚荆”或“反荆”。近年来,在荆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史前时代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两例刻写在陶器上的陶文。这两例陶文的写法与西周金文中“荆”的写法非常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它们应该是“荆”字最早的起源。 《楚辞》又称“屈骚”,共计二十五篇,分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楚辞》中,诗人对于国君思念和忠君的表白言辞随处可见。《楚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它是屈原带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独一无二的宏篇巨著,还是“前世莫闻,后世莫继”的千古奇文。这部伟大作品的形成,除了屈原超人的天赋和强烈的激情及痛苦的经历外,也应是战国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学术思想的结果。 商周之交的荆楚大地,由于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神秘气息,人们本来就崇神信鬼,加之又受到殷商巫文化的巨大影响,因而使巫风在楚地更加如虎添翼,以致“崇巫”成为楚国的一大文化特征。正是这种长期盛行于楚地的“巫风”,推动了楚歌楚舞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巫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歌手,传播了一首又一首的民间歌谣,而且那千奇百怪的神话故事,也为楚国民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演唱内容,那遇事必祭的民间习俗终于养成了“楚人善歌”的民族性格。楚国民歌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时政歌。楚国民歌的文学艺术特征主要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常用七言句式,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普遍采用比兴手法。从两周之际的“二南”之歌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再经汉代乐府民歌的相和歌、南朝乐府的西曲歌到唐宋时期的《竹枝歌》,形成了我国民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楚歌体系,它是我国民歌历史上极有势力的一翼,与吴歌体系东西并存、争奇斗艳。楚歌体系不仅顺应了我国民歌由四言到杂言、由杂言到五言,再由五言到七言的发展趋势,而且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其历史功绩将永远彪炳于中国文学史。 楚人的建筑,特别是楚国的宫室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建筑技术上都是极为先进的,其先进性也是与楚国发展壮大历程同步的。楚国建筑的高超主要体现在:建筑选址极富才识、营造方式独具匠心、造型装饰卓越绝伦。楚国的雕刻艺术既是物质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丰富的精神文化的体现。雕刻艺术虽是楚人手工工艺的具体体现,但它涉及到楚人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博的课题。它包括楚国的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方面的雕刻艺术,甚至楚国建筑上的雕刻艺术,也属雕刻艺术的范畴。从楚墓中出土的大批漆木器看,上自春秋中期,下至战国的楚式漆木器中,漆木器雕刻品类型齐全,雕刻艺术上乘,是楚文化或楚国艺术的一大特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意识、伦理追求的改变,促使楚国的髹漆工业兴旺发达,大量的彩绘漆木器逐渐进入贵族甚至平民的生活领域,形成了新兴的漆器文化。这一点,也是楚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怎么样听到这里是不是对我们大荆州有那么一点点好奇憧憬呢?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门包山出土楚简的研究可以知道,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

社会实践——品味灿烂荆楚文化

第十一届“世纪杯”参赛作品论文 品味灿烂荆楚文化 ——对家乡文化旅游发展的调研

摘要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传承地、水文化的汇集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转化为经济优势,相反,很多景点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保护,已破败不堪。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荆州从来不缺少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却一直很缓慢。最近,笔者对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荆州;文化旅游;发展; Abstract Jingzhou is the birthplace of Chu culture, 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 and water culture,has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However, unfortunately, Jingzhou'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not developed and utilized well, into economic advantage, on the contrary, many scenic spots because of disrepair,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protec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365915.html,pared with other city, Jingzhou has never been short of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 very slow.Recently, the author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Jingzhou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gives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Jingzhou;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保护层次与保护重点 第四章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第五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 第六章市区绿化水系保护规划 第七章荆州古城保护规划 第八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 第九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 第十章旅游发展规划设想 第二部分保护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第二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第三章市区文物古迹与绿化水系保护规划 第四章荆州古城保护建设规划 第五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 第六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 第七章旅游规划设想与实施对策建议 第三部分基础分析 第一章历史沿革与城市形态 第二章特色分析与价值评价 第三章文物古迹与人文资源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具体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 1-2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国发(1982)26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及附件、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9)4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1-3 本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为保障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的

协调进行,从城市总体层面展开的保护性控制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古城空间特色和形态肌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古城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和视线通廊的规划要求。 1-4 本项规划是在对荆州市域内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当地居民的意愿,详细调查分析历史名城的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编制的。1-5 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荆州古城以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旅游休憩、历史博览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的中心。 1-6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补充和完善。 1-7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特性之一,它的保护、建设和发展将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环境控制以及城市形态、风貌产生重要影响,为使名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城市建设发展应贯穿保护观念和提高名城意识。 1-8 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延续历史文化,也要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将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协调保护更新、发展旅游、改善生活的关系,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1-9 本规划的解释权归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荆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第二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2-1 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目标是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独具特色的荆州古城风貌,充分挖掘和发扬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 2-2 认真分析城市的发展过程和文化特征,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继承、发掘城市传统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名城特色,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城市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2-3 将名城整体环境保护、特色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重要文物古迹,文保单位的具体保护相结合。 2-4 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保护并重,注重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共存、共生,以丰富城市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市区与城区相结合,挖掘历史资源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事业。 2-5 对现存的文物建筑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修葺,并整治其周边环境。对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物可原址复建,以展示荆楚文化。 第三章保护层次与保护重点 3-1 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各级文物点保护范围划定、荆州古城保护、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古城建筑高度控制、名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 3-2 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古城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将其作为继承与发扬古

荆州简介

荆州市简介 荆州是楚国故都,是楚文化的中心和三国文化的重地,文化璀璨,名人辈出,文化资源富集程度全国罕见,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纽带,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境区东西最大横距约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公里,呈带状分布。 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 ,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平方公里,占%;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平方公里,占%。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荆州市自古以来是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最早对外开放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沙市港是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可停靠5000吨的船舶,年吞吐能力800多万吨;沙市飞机场可起降波音737飞机,辟有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深圳等15条航线;荆沙铁路货运通达全国;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供水、供电充足;邮电通讯便捷;海关、商检、口岸管理机构健全,为开展直接进出口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发展与消费: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市直亿元,增长%。分项看,中央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收入亿元,增长%;国税完成亿元,增长%,地税完成亿元,增长%,地税当成亿元,增长%,财政完成亿元,增长%。全市财政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年未,全市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全市商业保险机构保险金额446亿元,实现保费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

荆州饮食文化

荆州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四件事情当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三项。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吃的文化,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同样,荆州的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荆州地跨长江两岸,临汉水之滨,境内河流湖泊,星罗密布,盛产各类淡水鱼,长期以来荆州人的重鱼食俗,形成了其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特色。荆州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早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荆州是“饭稻羹鱼”,以米为饭以鱼为菜,在饮食上大概是最早的“小康”地区之一,自是不同于山区和高寒蛮荒之地的恶衣粗食。大米和淡水鱼鲜是平原河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水产禽为副,蔬菜为辅"。荆州主食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大麦、荞麦、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饭豆、绿豆、红豆、红苕等)为辅。副食包括菜肴、糕点等 荆州古有四大名菜——龙凤配、鱼糕丸子、皮条鳝鱼、冬瓜鳖裙羹。中国人喜欢吃历史,什么都有个因所由来,就跟自然风景一般。这也是一种文化,形意的文化,是由中国的酸文人推动的。所以“龙凤配”和刘备招亲有关,说他招亲后回荆州,诸葛亮安排厨师用大黄鳝炸成腾飞的龙状再配仔鸡而成。刘备其时正是新婚,大悦而命名。 这鱼糕丸子也是缘自楚国的一个背时的厨师,鱼和肉卖不动,怕臭了,就剁茸了蒸,没想到得到意外的收获。这菜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清香滑嫩而著称。 皮条鳝鱼就是把新鲜鳝鱼去骨切成长条,挂糊上浆,用麻油炸至稣黄再浇糖醋黄汁即成。色泽金黄,酸舔相衬,开胃健脾。《名医别录》中有录,说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这功效有点滑稽,对于生病厌食的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热量和营养,哪种食物没有热量和营养呢?还是我老家有句智慧的俗话:想吃的都是药。所谓食疗的基本要义之一其实就是激发人的食欲。 冬瓜鳖裙羹以肥大的雄鳖裙边和嫩冬瓜加鸡汤清炖而成。据《江陵县志》载,宋仁宗召见荆州人张景,问荆州有何物好吃。张景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仁宗尝否不得而知,宫廷御笔是记下了。 四大名菜已是昨日黄花,好吃的荆州人民发扬一不怕辛苦二不怕麻烦的优良传统,就地取材,推陈出新,创出了很多美味。 至于小吃更是丰富,一家挨着一家,一桌挨着一桌,氤氲的香味吊足了三里外食客的胃口,空气里都捏得出油来。手擀米粉、炸鲫鱼、炸河虾、烧虾球、卤鸡爪、卤鸭掌、炸春卷、凛糕、欢喜砣……每次去都能发现新内容。酒足饭饱,顺着巷子往东走,是一家一家的练歌房,吼一吼,消化一番,只想折回去再吃一顿。 荆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聚特色美食,荟萃名俗小吃,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让游客吃的开心玩的开心,余犹未尽!希望它能继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尝到美味佳肴!

楚文化――图腾

楚文化――图腾 图腾,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习俗信仰。人们把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称为图腾文化。 我国古代传说中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说文》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文、鱼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战国时楚人歇冠子的《歇冠子》也说:“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描绘出了“凤”的基本特征:鸟类。高大,五彩金,能歌善舞,吉祥安宁,被奉为氏族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楚人崇凤一直沿习至今。1992年,在古城荆州的大东门处耸立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徽――金凤腾飞。这座城徽的建筑结构分三层平坦台,上中两层的平台四周,护以雕刻有多种凤形纹饰的青石栏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主体雕塑的下方基座高 4米,用红玉色的大理石砌成。主体雕塑用材为不锈钢,高达 8.5米,自重3500公斤。“金凤腾飞”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中部是一轮朝阳,造型如同神话中的九齿风火轮,下部为长方形的基座,饰云雷纹。以凤作为荆州城城徽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凤乃中华民族所推崇者,“楚是尊凤的民族”,凤是楚人的图腾 荆州概况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面积1.4万平方公里,辖江陵、公安、监利、松滋、石首、洪湖六县市和沙市、荆州二区,总人口630万。 荆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历朝封王置府的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留下了“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荆州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众多,历史遗迹遍布。荆州古城保存完整,城内外和开元观、玄妙观、太辉观、铁女寺、关帝庙、万寿塔、章华寺等历史遗迹古貌依然;城北5公里处的纪南城,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89年――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史学界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在荆州古城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等,均有重大考古、科研和观赏价值,堪称国宝。 荆州市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松滋危水风景区,现已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内树木参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洪湖风景区,建起了“水上生态园”,推出了渔家风情、水上游乐、赏荷采菱、捕捞狩猎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是旅游休闲好去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