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习题答案大全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

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

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案例分析

1.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材料一有如是说法。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它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体系,有基本的前提和完整的理论逻辑。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案例2

20世纪,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既是一个凯歌行进的世纪,又是一个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纪。尤其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曾几何时,“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夭折”、“人类历史已经终结”这样的口号响彻西方的上空。然而有趣的是,正当它们的语音还萦绕在人们的耳际的时候,历史的钟摆已经摆向了另一个端点,这就是本案例列举的七个主要事实。它们的出现表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它仍然生气勃勃地活着、前进着和发展着,它仍然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灯塔和引导人们实现理想社会的指南。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偏离、违背甚至扭曲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后难免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但实践终究会告诉我们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主义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间没有止境,创新和认识也没有止境。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

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

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案例分析

1.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材料一有如是说法。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它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体系,有基本的前提和完整的理论逻辑。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案例2

20世纪,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既是一个凯歌行进的世纪,又是一个遭受重大挫折的世纪。尤其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曾几何时,“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夭折”、“人类历史已经终结”这样的口号响彻西方的上空。然而有趣的是,正当它们的语音还萦绕在人们的耳际的时候,历史的钟摆已经摆向了另一个端点,这就是本案例列举的七个主要事实。它们的出现表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它仍然生气勃勃地活着、前进着和发展着,它仍然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灯塔和引导人们实现理想社会的指南。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偏离、违背甚至扭曲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后难免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但实践终究会告诉我们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主义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间没有止境,创新和认识也没有止境。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有些真理中包含着一些错误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地理解了真理的相对性含义,进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相对性并不是指真理中包含错误,如果包含错误则不叫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从定义来看,真理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首先来自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认得认识只有在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随意的和想象的成分,

如实地反映了审美观对象的真实面貌和规律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否则就会成为谬论。

所以,以真理的相对性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不可取的。

6. 同一首歌,有的人认为好听,有的人认为不好听;同一株花,有的人认为好看,另一些人则觉得不好看;同一幅画,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不好看。所以价值具有主观性、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把价值的主体性理解为价值的主观性,进而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所谓价值是指客体的某种属性与主体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要想形成价值关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客体的某种属性,而是主体的某种需要。因为主体的需要是因人而异,这就使得价值具有主体性,但是主体性不等于主观性。客体的某种属性也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价值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我们不能以价值的主体性来否认价值的客观性。

7.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需经过一次实践即可证明其真伪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过度夸大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而忽视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有不确定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条件约束,有局限,实践便会出现错误和不足,以一个错误或不足的实践来检验真理性是不可靠的。

8.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否认,逻辑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逻辑思维知道了科学实践。(2)逻辑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3)逻辑思维给人们实践以力量和信心。(4)一些理论要考逻辑思维来证明。

但这不能推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1)人是从实践中学会逻辑的。(2)逻辑证明不过是实践检验作用的体现。(3)科学的逻辑思维绝不是脱离实践的。

9.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这种说法不正确,谎言重复的次数再多也不能掩盖其内容的错误之处,所谓谎言,即所说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与真理相对立,只要经过实践,谎言必将被戳穿。

案例分析

1.(1)材料1中,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先天就有的理念的回忆,否认了人的认识的物质来源。材料2中。洛克的白板说是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反映论。材料3中孟子的四根说,认为人们所有的没得都源自仁义礼智四根,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4中,孙中山强带了知与行,或者时间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

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1)第谷和法拉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其主要限于感性材料的收集方面,形成的也只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虽然生动,但不能把握事情的本质,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后来的科学家都在否定前人的定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将科学向前推进了一步。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1)材料1和材料2反映的不是同一个问题。材料1反映的是真理问题,材料2反映的是价值问题。胡适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忽视了真理的客观性。鲁迅是从价值的角度来论述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东西,说明了事物的价值具有主体性和多维性。

(2)在实践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狱学习文化阶段,更应该打理弘扬这两种精神,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辨析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

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错误。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动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3.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解答:

此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一方面,资本家需要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劳动力商品,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出售,剩余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剩余价值

错误。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一转化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引发和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只有利润专户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这个命题错误。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

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6.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7.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案例额分析

1. 通过这个案

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到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增援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

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其次,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1)就政府角度来看,市场不是万能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基础上,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但是,显而易见,我国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单靠奶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不完全,而单个企业搜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有限,且成本也太高,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民的需求,这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出现商品过剩的事情,政府在及时出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应有效的阻止企业倒奶行为,因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我国还有许多人由于购买能力的限制,还是没有奶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倒奶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供求的调整。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会远离均衡点,因为,如果今年因亏损屠杀奶牛,明年的鲜奶的供给就会减少。为此政府就要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贷款政策、产业政策等来调节企业和奶牛行业,借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祢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2)就行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价值规律负面效应对行业的影响也有创新空间。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竟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现在,美国这类的协会多的很。可见,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也能有所作为的。(3)就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解决市场缺陷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华西倒奶案例中,我们发现,华西乳业明知自己的加工储藏能力不足,还要收购鲜奶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华西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为什么要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保护奶牛农养牛的积极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华西不仅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还要实现政府目标。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华西不得不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另一只眼睛盯住政府,从而不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映和应对措施。所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十分重要。

2. 1、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领域或场所,是由买方和卖方组成的,也就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组成。需求通常是指消费者在特定的时期,一定的市场、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这里买者购买能力是决定需求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整个市场而言,买者的人数也极其重要,而买者的购买能力怎样和买者的人数多与少又都由一定时期经济发展

状况所决定。2001年以来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减少,其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很多,但是,整个国际经济走低影响了石油需求是重要的因素。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量是反方面变动的,这是一条需求规律。

2、商品的需求是由商品的供给来满足,供给是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或能够出售的能力。市场的供给量除了取决于供给者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卖者的数量,如果卖者数量增加,供给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是同方面变动。就国际石油而言,如果油价较高,石油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就大,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高,提供的石油数量也高,反之亦然。这是一条供给规律。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国际石油组织成员国减少石油的供给量,正是受到了这一规律的支配。

但是,反过来,石油供给量的减少又刺激了价格的上升,虽然欧佩克限制石油产量的机制不是市场机制,但是,其结果是通过减少产量而提升了价格,这也符合市场规律。市场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有时是强制性的趋向,也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欧佩克限制石油产量的机制,在市场需求旺盛,油价攀升的情况下也是不灵的,往往在各成员国的压力下而不得不提高原油产量。

3、对于一种商品的任一价格来说,其相应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并不一定相等,但是,在该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定有一个价格,能使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从而使该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是市场价格。由于需求和供给规律双方面作用,在不同的供求条件下,市场价格会发生变动。

3.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显现。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而从国内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加入了WTO。其实,即使没有加入WTO,在家电等领域,国际资本也已经大举进入中国,用海尔人的话说,“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中国企业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自得其乐。2.国际化不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而是循序渐进的突破。从宏观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海尔提出国际化战略不是想当然、拍脑袋的事,而是在十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没有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多元化发展阶段的固本强基,也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

3.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不能不看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尽管我们的实力在增强、分量在增长,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经济的快速增长还缺乏后劲。究其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如果没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国际化企业,没有一批叫得响的国际名牌,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掌握主动就成了还一句空话。

辨析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

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错误。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动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3.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解答:

此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一方面,资本家需要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劳动力商品,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出售,剩余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剩余价值

错误。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一转化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引发和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只有利润专户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这个命题错误。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

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6.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7.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案例额分析

1. 通过这个案

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到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增援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其次,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1)就政府角度来看,市场不是万能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基础上,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但是,显而易见,我国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单靠奶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不完全,而单个企业搜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有限,且成本也太高,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民的需求,这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出现商品过剩的事情,政府在及时出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应有效的阻止企业倒奶行为,因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我国还有许多人由于购买能力的限制,还是没有奶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倒奶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供求的调整。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会远离均衡点,因为,如果今年因亏损屠杀奶牛,明年的鲜奶的供给就会减少。为此政府就要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贷款政策、产业政策等来调节企业和奶牛行业,借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祢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2)就行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价值规律负面效应对行业的影响也有创新空间。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竟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现在,美国这类的协会多的很。可见,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也能有所作为的。(3)就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解决市场缺陷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华西倒奶案例中,我们发现,华西乳业明知自己的加工储藏能力不足,还要收购鲜奶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华西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为什么要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保护奶牛农养牛的积极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华西不仅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还要实现政府目标。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华西不得不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另一只眼睛盯住政府,从而不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映和应对措施。所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十分重要。

2. 1、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领域或场所,是由买方和卖方组成的,也就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组成。需求通常是指消费者在特定的时期,一定的市场、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这里买者购买能力是决定需求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整个市场而言,买者的人数也极其重要,而买者的购买能力怎样和买者的人数多与少又都由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2001年以来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减少,其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很多,但是,整个国际经济走低影响了石油需求是重要的因素。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量是反方面变动的,这是一条需求规律。

2、商品的需求是由商品的供给来满足,供给是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或能够出售的能力。市场的供给量除了取决于供给者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卖者的数量,如果卖者数量增加,供给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是同方面变动。就国际石油而言,如果油价较高,石油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就大,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高,提供的石油数量也高,反之亦然。这是一条供给规律。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国际石油组织成员国减少石油的供给量,正是受到了这一规律的支配。

但是,反过来,石油供给量的减少又刺激了价格的上升,虽然欧佩克限制石油产量的机制不是市场机制,但是,其结果是通过减少产量而提升了价格,这也符合市场规律。市场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有时是强制性的趋向,也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欧佩克限制石油产量的机制,在市场需求旺盛,油价攀升的情况下也是不灵的,往往在各成员国的压力下而不得不提高原油产量。

3、对于一种商品的任一价格来说,其相应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并不一定相等,但是,在该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定有一个价格,能使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从而使该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是市场价格。由于需求和供给规律双方面作用,在不同的供求条件下,市场价格会发生变动。

3.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显现。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而从国内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加入了WTO。其实,即使没有加入WTO,在家电等领域,国际资本也已经大举进入中国,用海尔人的话说,“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中国企业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自得其乐。2.国际化不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而是循序渐进的突破。从宏观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海尔提出国际化战略不是想当然、拍脑袋的事,而是在十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没有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多元化发展阶段的固本强基,也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

3.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不能不看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尽管我们的实力在增强、分量在增长,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经济的快速增长还缺乏后劲。究其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如果没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国际化企业,没有一批叫得响的国际名牌,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掌握主动就成了还一句空话。

辨析

托马斯莫尔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之一,其代表作是乌托邦.

错误。莫尔是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与其他两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者之间的观点存在不小的差异

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错误。十月革命的成功是成功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民主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修正形式,在很多方面都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在于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错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个党为了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而主观随意提出来的,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性过程

错误。所谓社会革命,即是指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新制度对旧制度的颠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推翻、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6.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7.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错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可能出现反复的,比如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的趋势是不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只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其生命力的,但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无法调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必将被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

8.社会主义社会在所有制上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错误。它混淆了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要克

服这种矛盾就必须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所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社会主义的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取消私有制。然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主义革命实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这就使得这些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所以在所有制上也就不能要求是纯之又纯的公有制,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存在,以适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9.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案例

1.(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陷入空想,最根本的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给他们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素材。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践素材的支持,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理性来为未来社会的情况进行推测和构想,所以不免陷入了空想。

(2)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3)局限性主要有,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宜杨天才论和英雄历史2、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发行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只能是空想4、其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2.(1)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本身的弊端,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差,权利集中人民没有民主,使得苏联失去了发展的火力,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自然就倒塌了

(2)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特点:采用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低效的监督机制。

(3)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过程中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有: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他们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都要经历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然后才能站住脚跟。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并且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这就使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3.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苏共的一些精英们之所以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了走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苏共忽视了自身的先进性建设,苏共高官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不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思考问题,做决策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放弃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只从自己利益集团的私利出发,认为只有资本主卫才能实现该小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3)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

(4)加强和改善党的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5)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战略任务,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惧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根据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

辨析

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

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 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第 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 A 第 3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答案: B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答案: C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C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答案: B 第 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七章

一、是非题 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错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答案:D 2、“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A 3、“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答案:B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答案:ABCD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答案:ABCD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答案:ABC 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案:ACD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是正确的是( 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C、《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题库答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B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D ) A. 剩余价值论 B. 历史观 C. 辩证法 D. 劳动价值论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D )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C )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