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脐尿管病变

脐尿管病变

脐尿管未闭记事本_医疗卫生
1.脐尿管未闭: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泌尿生殖窦分为两部分,上方膨大部分演化成膀胱,其下段管形部分形成尿道,膀胱顶部扩展到脐部,与脐部 固定,随着胚胎的逐渐长大,膀胱沿前壁下 降,在此下降过程 中,自脐有一细管即脐尿管与膀胱相连,以后退化成一纤维索。脐尿管完全不闭锁,则在胎儿出生后膀胱与脐相通而形成脐尿管未闭。

2.表现:生后即可发病,也有至成年才发病者,表现为脐部漏尿、局部反复感染、脐部可形成囊肿、也可在脐尿管其他部位形成囊肿而触及腹部包块。

3.治疗:
①首先控制局部感染。
②手术切除脐尿管:绕脐切开皮肤进入腹腔后沿壁腹膜寻找到连接至膀胱顶壁的条索状瘘管,尽量游离至膀胱壁部结扎然后完整切除脐尿管,脐部囊肿亦应切除。

脐尿管异常分为六类。①脐尿管瘘:包括AI (普通型) ,即脐部无或有轻度脐尿管粘膜外翻;AII (脱垂型) ,即脐尿管粘膜、肌层均有部分脱垂于脐孔之外。②脐尿管囊肿。③脐尿管憩室。④脐尿管窦。⑤交流囊瘘。⑥脐部合并症型脐尿管异常合并脐部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脐疝、脐膨出及卵黄管未闭等) 。虽然至今很少采用,但有学者认为本病分类中强调脐部并发症对指导手术是必要的.
脐尿管瘘约占脐尿管未闭畸型的15 % ,多见于刚出生的婴儿,表现为脐部有液体漏出,其程度视瘘管大小而定。大者脐部不断有液体流出,甚至在腹压增加时漏出更多的尿液。瘘管细小时脐部仅有潮湿。脐尿管囊肿约占脐尿管未闭畸型的36 % ,**多见,若无炎症、溃疡等并发症,可终生无症状.
由于残留的脐尿管任何部分均可发生癌变 ,故各类先天性脐尿管异常疾病一旦确诊,在感染控制后宜尽早切除,有包茎、尿道狭窄、尿道瓣膜疾患者应预先处理。也有学者认为脐尿管憩室只有在并发结石、感染或恶变时才需要手术。对于脐尿管瘘目前多数认为应将脐尿管及其异常组织一并切除,切除范围还应包括一部分与脐管相连的膀胱壁 。对于已发生急慢性感染的脐尿管囊肿,完整切除囊肿很困难,应先作囊肿切开引流,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囊肿手术切除。手术多用脐右侧弧形或脐下正中切口,切除全部管道包括脐部、部分膀胱顶部,脐部重建或用保留脐部方法手术。术中可作脐尿管或膀胱美蓝注射试验,以辨别脐尿管的引流方向,进一步明确诊断。近来腹腔镜下脐尿管切除术有数例报道,但只限于单纯脐尿管未闭畸型患者,不适于疑有恶变或复杂的病例
脐尿管囊肿及脐尿管瘘
【基本概述】 脐尿管囊肿及脐尿管瘘均较罕见。但在临

床手术中发现膀胱顶部正中有幕形凹隐,
或下腹正中发现有未全闭锁之脐尿管段,则并非罕见。当然这种情况均不成为临床问题。

【诊断方法】 脐尿管瘘表现为脐部不干,总有稀薄的分泌物,即应想到本病之可能。如为量较多之清水样渗出物,则多属脐尿管瘘,可于膀胱内注入靛兰以明确之。如为量不多分泌物为粘液体,则脐肠瘘之可能远较本病为大,须要进一步鉴别;脐尿管囊肿表现为在下腹正中,囊性包块,不随体位变动,位表浅与腹壁关系密切,超声波检查,可以判明上述特性。
【病原原理】 本病之病原学乃于胚胎期10~24毫米大小时,膀胱尚扩大至脐部,其后膀胱则沿前腹壁下降,在其下降过程中,遗留一细管与尿囊相通,此管道逐渐变细、闭塞、成一纤维索条自脐部连至膀胱前壁,如其未全闭塞仍有管腔相通,则成为脐尿管瘘,如两端闭塞,中间部分未全闭锁,则有形成囊肿之可能.

【临床表现】 脐尿管瘘表现为脐部不干,总有稀薄的分泌物。脐尿管囊肿表现为在下腹正中,囊性包块,不随体位变动。

脐尿管异常 若胚胎时期的脐尿管未退化闭锁。则在出生后膀胱与脐相通,称脐尿管瘘。若两端闭塞而中段有管腔残存,则形成脐尿管囊肿,如果一端闭锁,则形成脐窦或膀胱顶部憩室。脐尿管瘘多见于男性,表现为脐部漏尿,造影即能确诊,可手术闭合瘘管。脐尿管囊肿表现为下腹部肿物,引起腹痛或肠道压迫症状,进行超声检查,可作切除术。

【治疗措施】 如无感染宜行手术切除治疗,如已有感染,则积极治疗感染,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
脐茸
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相连,脐带根部和胎儿腹部正中连接处称为脐。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内的血管相连接),以及卵黄管(和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和胎儿的膀胱连接)等结构.这些结构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肚脐。如果胎儿脐部发育过程异常或有残遗结构的存留,就会形成各种畸形,

脐茸是胎儿时期卵黄管闭塞后远端粘膜残留物,临床上较多见。病变的外表颜色稍红,很象一小块外表湿润的粉红肉,一般约黄豆粒大小,位于肚脐中央,分泌物不断,碰之,有时流少量的血性物。由于它隐藏在脐窝内,加上许多家长根本就不敢动宝宝的脐部,所以只看到孩子肚脐有分泌物,却从来未见过脐茸的真面目。

实际上用消毒棉棍轻轻撑开脐部皮肤凹陷、擦去分泌物,即可见到发红的脐茸,

它大致有几种形态:①米粒状,体积约绿豆大小,平铺于脐的中央;②蒂状,
色红,肿物上大下小,靠近脐处变细;③粗大,色红肿物较大,直径有时超过0.5厘米,且根部无变细改变;④合并其它情况,如窦道或瘘。

使用普通外用药物脐茸不会消失,一般对米粒状脐茸可用10%硝酸银烧灼;对蒂状脐茸先以线结扎,残留部分再用10%硝酸银烧灼。以上药物烧灼使用得当,宝宝并无痛苦,家长不要把烧灼理解成‘烧’,实际上这是医学术语,只是药物腐蚀。粗大的脐茸多需要手术,手术比较简单。其它方法如激光治疗等亦可选用。有合并症的脐茸一般需住院检查和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