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Web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国外Web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国外Web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国外Web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国外Web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作者:龙丽, 庞弘燊, Long Li, Pang Hongshe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名:

图书馆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年,卷(期):2008,30(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9条)

1.Ralph Grishman Information extraction:Techniques and Challenges 1997

2.Valter Crescenzi.Giansalvatore Mecca Automatic Informarion Extraction from Large Websites 2004(05)

3.M.Banko.M.Cafarella.S.Soderland.M.Broadhead.O.Etzioni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he Web 2007

4.Oren Z.Oren E Web Document Clustering:A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1998

5.Embley D.Campbell D.Jiang S Conceptual-modelbased data extraction from multiple record web pages 1999(03)

6.Embley D.Jiang Y.Ng Y-K Record-Boundary Discovery in Web Documents 1999

7.Benjamin Habegger.Mohamed Quafafou Building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asks

8.Dawn G.Gregg.Steven Walczak Adaptiv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2006(05)

9.Chia-Hui Chang.Mohammed Kayed.Moheb Ramzy Girgis.Khaled Shaala A Survey of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钊.张冬梅.CHEN Zhao.ZHANG Dong-mei Web信息抽取技术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2)

快速高效地获取网页主题信息的需求使得Web信息抽取技术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的Web信息抽取技术大致可以归纳为基于统计理论的、基于视觉特征的、基于DOM树结构的和基于模板的几类.由于网页文本本身具有树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DOM树结构和基于模板的抽取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别论述了上述几类技术在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从自动化程度、适用范围和复杂性三个角度分析对比了几类技术的优缺点.

2.学位论文陈龙基于WEB信息抽取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2007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特征明显的社会,信息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搜集、分析对企业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使企业的决策更为科学,对市场和环境的反应更及时,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因此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一个战略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面对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如何去有效利用这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的新问题.

本文首先对竞争情报以及竞争情报系统相关知识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出了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竞争情报面临的新问题,并总结了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相关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其次针对网络信息时代海量的WEB数据的特点和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智能化发展方向,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竞争情报处理流程,增加了信息抽取核心子系统,并给出了基于J2EE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技术框架.经过对信息抽取技术的相关研究,本文提出在系统中引入WEB信息抽取技术来解决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获取.最后建立一个抽取系统的模型,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信息抽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信息抽取方法,为企业建立一个高效和智能的竞争情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3.学位论文秦磊基于XML的信息抽取和集成模型的研究与设计2007

随着近几年Internet的飞速发展,虽然Web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分布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平台,但是如何从Web中快速和有效地获取信息仍然是困扰着Web用户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Web信息抽取技术,Web信息抽取技术是从信息抽取技术中衍生出来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信息抽取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同时,XML技术出现后,迅速成为了互联网信息表示的标准。本文就是把传统的信息抽取技术同XML,技术结合起来,在Web信息抽取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信息抽取技术和XML技术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XML,的通用的树型结构抽取规则,它能够把Web上的数据抽取出来整合到指定模式的XML,文档中去。Web信息抽取出来,用户如果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加以利用,那么将是毫无价值的。所以,抽取信息的数据集也是Web信息抽取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子过程。那么,如何把抽取出来的数据准确地映射到目标数据库中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范畴。同时,为了方便用户对抽取出的数据进行二次利用,本文还提出了基于XML,的Web查询模式。总之,Web信息抽取技术结合XML的存储和访问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Web信息的再利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抽取原型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案,该系统采用了多策略的基于XML的抽取方法来满足各个不同领域的抽取需求。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基于江西省新华书店的实例对系统的各项抽取系数进行了评估,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学位论文江佳信息集成中Web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2007

互联网上信息爆炸,如何快速检索需要信息以及更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信息集成系统WS-IIS,该系统整合各种异质的数据源以及Web服务,其中就包含Web数据源。作为WS-IIS一个辅助部分,Web信息抽取子系统提供将Web网站提供的信息封装为Web服务,供信息集成系统使用。

没有办法直接利用这些页面上的信息,所以需要Wrapper包装器程序将这些页面抽取至目标模式。Wrapper的核心是抽取规则。本文提出的基于DOM的信息抽取方法,提出用标准的XMI,技术操纵Web页面,将数据提取出来。抽取试验证明了这种抽取方法的可行性。抽取规则只解决了从Web页面抽取出数据至目标模式的问题,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Web信息集成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信息抽取流程和基于流程的信息抽取框架。XML描述的抽取流程取代了传统的特定程序语言设计的Wrapper,抽取过程的执行由流程执行引擎完成。在此基础上,信息抽取框架实现了Web服务动态封装,将抽取过程封装为独立的Web服务供信息集成系统使用。

5.期刊论文王权.施韶亭.Wang Quan.Shi Shaoting Web信息抽取技术在统一检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

与软件2010,27(10)

结合统一检索系统的信息抽取特点,应用基于HTML结构的信息抽取方法,介绍人工找到切割关键信息块的标记和位置的方法,最后提出基于子树广度的Web信息抽取方法,并给出了抽取规则的实现方案及实例.实验证明,该方法在基于Web过程模拟的统一检索系统中能保证很高的数据抽取回召率和查准率,并且成功应用于四家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6.学位论文那喆基于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技术与实现2007

随着Web的快速发展,丰富的Web资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全球信息仓库。如何从Web网站中获得想要的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Web信息抽取成为必要,Web信息抽取技术也成为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Web信息抽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抽取规则使信息抽取免受页面结构差异和页面结构变化的影响,并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参与。

在对Web信息特点和Web信息抽取原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机制。在基于抽取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中,重点考虑抽取规则模板的定义与构建: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定制抽取规则,根据页面的实际情况填充结构信息。信息抽取执行程序根据规则模板发现、抽取信息并将信息保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

基于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机制的目的是设计并实现一种准确、半自动、智能、高效、简单的Web页面抽取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规则模板的信息抽取机制;概述了基于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机制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给出了规则模板的定义以及规则模板的组成结构。并通过分块算法对Html页面进行分块,对分块的结果进行层次划分,配合对页面源文件的分析,得到结构信息填充到规则模板。独立设计了信息抽取过程,该过程由样本学习、M-Spider、抽取执行程序三个部分组成,并以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抽取为例,实现了基于规则模板的Web信息抽取机制的实际应用。

7.期刊论文朱晴.姜利群.张言辉.ZHU Qing.JIANG Li-qun.ZHANG Yan-hui半结构化的Deep Web信息抽取技术-电

脑知识与技术2010,06(15)

当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Deep Web的信息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对其进行信息抽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针对Web页面半结构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XML的信息自动抽取方法,设计了抽取的流程,并对抽取规则进行了优化.

8.学位论文贡正仙基于网格的Web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2006

Web文档往往用各种复杂的HTML标记来包装内部数据,但这种方式给应用系统直接使用Web文档中的数据带来了困难。Web信息抽取是处理海量数据且需要各种复杂算法支持的一种技术,因此它在一般平台上的工作效率不是很好。网格能为复杂应用提供分布式并行环境,它面向服务的开放式结构能提高应用的灵活性和代码重用率。因此,结合网格技术来开发一个自动的Web信息抽取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Web信息抽取的有关技术,分析了自动抽取系统RoadRunner的算法和优缺点;接着,介绍了网格的相关知识,重点研究网格应用的特性。在这之后,本文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自动抽取Web信息和如何在网格中实现。在第一阶段,本文通过有效的启发规则解决自动获取一批相似页面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二级页面噪声处理的方案和算法,完成了自动归纳抽取规则的算法,并最终实现了一个完整的面向数据密集型页面的Web信息抽取系统。在第二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Web抽取应用的可并行化部分,给出了相应的网格应用模型和编程模式,安装和配置了网格平台,开发和部署了一组相应的服务,并最终结合Java多线程技术解决了抽取应用的并行化问题。

本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从Web信息抽取方面来看,能提高抽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数据抽取精度;从网格应用方面来看,通过Java线程和网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改善传统应用的运行效率,并为网格应用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思路。

9.学位论文董树明半结构化Web信息抽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2004

目前Web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但目前Web数据大多以HTML形式出现,其特点使得应用程序无法直接利用Web上的海量信息.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Web信息抽取技术.该文在论述了半结构化Web信息抽取技术总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Web信息抽取的实现技术以及ETL脚本主席的实现过程.在Web信息抽取的实现部分,提出了抽取规则执行算法,该算法首先获取抽取规则指定的Web页面,并且利用HTML Tidy将其转换为格式良好的XML文档,然后利用XMLParser将该XML文档转化为DOM树,根据XPath表达式获取感兴趣数据,并将其映射到目的模式,这一过程的执行是根据已定义的映射规则来完成的;研究了ETL脚本语言的实现技术,完成了ETL的核心执行模块,即抽取器和转换器,这两个模块接收ETL脚本,对脚本进行解析、执行,完成脚本定义的抽取转换任务.论文工作实现了Web信息抽取技术和ETL技术的集成,利用ETL的抽取转换功能,使得从Web上抽取的信息更加符合用户需求,为充分利用Web上的海量数据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10.学位论文董秀峰WEB信息抽取技术在企业信息自动发现与检索系统中的应用200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并从事经营活动。Web作为互联网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企业资源信息。企业信息自动发现与检索系统(EIAS),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企业资源信息而设计的,该系统通过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抽取技术,对网络上散布的企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深层次获取,从而为企业用户特别是销售人员提供高效实用的信息服务。

本文在对企业信息自动发现与检索系统的应用背景、搜索引擎和WEB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对WEB信息抽取的相关技术如搜索引擎原理、中文分词技术、信息抽取算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根据企业信息自动发现与检索系统的需求,提出了系统体系架构的设计,通过信息采集子系统,索引子系统,WEB信息抽取子系统和检索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将网络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企业基本信息和相关信息,并提供检索服务。

本文的设计并实现了企业信息自动发现与检索系统的子系统之一—WEB信息抽取子系统。对该子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基于SRV算法思想的信息抽取实现给予了充分说明,特别是就样本网页标注、文本分块、特征定义、规则表达和规则学习等信息抽取过程的实现进行了举例说明。本系统采用基于SRV算法思想的改进算法,在缩小信息抽取时的搜索范围、特征和规则表达文字的重新定义以及基于实际应用需求减少问题复杂度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实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引证文献(2条)

1.孙敏杰.吴振新.孙志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编目方法与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7)

2.翟东升.刘晨.欧阳轶慧专利信息获取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0315878.html,/Periodical_tsgxk200805005.aspx

下载时间:2011年3月3日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第 1 页 目录 1、Literature Research ............................................................... ......................................................................... 2 2、外文文献翻 译 ..................................................................... ................................................ . (5) 1、Literature Research Employee training needs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staff training i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will lead to blindness training .The guiding theory of employee trai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pansion of business scal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irst,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taff skills train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aylor and Gilbreth firs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Taylor is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piecework" system, "Plant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o on.As the results of his theory first time in history of science from the experience up.He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low productivity workers are lack of training, Without the correct operation method and

web信息抽取技术纵览

网上信息抽取技术纵览 Line Eikvil 原著(1999.7)陈鸿标译(2003.3) 第一章导论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 IE)是把文本里包含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变成表格一样的组织形式。输入信息抽取系统的是原始文本,输出的是固定格式的信息点。信息点从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被抽取出来,然后以统一的形式集成在一起。这就是信息抽取的主要任务。 信息以统一的形式集成在一起的好处是方便检查和比较。例如比较不同的招聘和商品信息。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对数据作自动化处理。例如用数据挖掘方法发现和解释数据模型。 信息抽取技术并不试图全面理解整篇文档,只是对文档中包含相关信息的部分进行分析。至于哪些信息是相关的,那将由系统设计时定下的领域范围而定。 信息抽取技术对于从大量的文档中抽取需要的特定事实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互联网上就存在着这么一个文档库。在网上,同一主题的信息通常分散存放在不同网站上,表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若能将这些信息收集在一起,用结构化形式储存,那将是有益的。 由于网上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文本,所以,信息抽取技术对于那些把因特网当成是知识来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抽取系统可以看作是把信息从不同文档中转换成数据库记录的系统。因此,成功的信息抽取系统将把互联网变成巨大的数据库! 信息抽取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领域,遇到许多新的挑战。 本文首先在第二章简要介绍信息抽取技术,第三章介绍网页分装器(wrapper)的开发,第四章介绍已经开发出来的网站信息抽取系统,第五章介绍信息抽取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首批已经进入商业运作的商用系统。 第二章信息抽取技术概述 信息抽取原来的目标是从自然语言文档中找到特定的信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特别有用的一个子领域。所开发的信息抽取系统既能处理含有表格信息的结构化文本,又能处理自由式文本(如新闻报道)。IE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一系列的抽取规则或模式,其作用是确定需要抽取的信息[52]。网上文本信息的大量增加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 本章首先介绍信息抽取领域的发展。第2.1.节比较了信息抽取和信息检索的区别;第2.2.节介绍IE的历史。接下来两节解释评价IE系统的指标和常用的两派技术方法。信息抽取技术所处理的文本类型将在第2.5.节中说明。第2.6.节描述信息抽取技术可利用的网页特征。 第2.1.节IR和IE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国外培训理论文献综述

国外组织培训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培训理论最早源自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自泰勒后各种培训理论相继产生并运用于实践。从最早的改变行为方式培训理论,到需求培训理论、资本培训理论、集体培训理论、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并丰富了现代培训理论体系。其中,资本培训理论、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的提出对现代培训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与评估培训理论,包括培训需求分析理论和培训效果评估理论,阐述了培训的内容;改变行为方式培训理论、集体培训理论则描述了培训的方式。上述各种培训理论对培训实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意义,当今,资本培训理论和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的影响比较大。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员工,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对于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企业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勒指出:“管理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泰勒还指出: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培训对任何一种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功能。早在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就通过对农业经济及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创新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依据此理论,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企业的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投资不再是边际收益递减的,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加里·S·贝克尔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工人身上人力资本的存量,如果再加上培训,就会使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加更多。他还指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Web信息抽取及知识表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年第19卷第9期 图3示例文档对应的DOM树结构 2.2.6数据抽取 根据得到的DOM树进行数据模型映射,步骤如下: ①利用DOM树生成对应的XML文档和DTD模式定义文档: ②利用DTD进行对象一关系映射,将XML映射到知识数据库中,生成映射规则,进行数据抽取及存入数据库处理。 2.3知识表示 采用B/S架构,利用数据库检索技术结合智能化方案生成算法,直接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对解决方案给出一些评价标准,根据用户的选择按照评价标准对方案进行排序,使用户方便快捷的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方案。 3实例及分析 本文以交通信息抽取及混合交通出行方案查询作为实例,通过相关Web页面获取及Web信息抽取模块从互联网上逐步抽取得到地点信息、站点信息、列车时刻信息、航班时刻信息、长途汽车客运时刻信息、各种交通票价信息等,实验中从配置的15个站点的约30万个动态页面中抽取相关数据,抽取准确率接近100%。图4即是通过Web信息抽取得到的火车时刻信息。 开发了混合交通的出行方案生成系统,前台提供出行方案查询页面,可以指定多种交通工具和转车次数进行查询,按时间、金额、转车次数等进行排序显示。结果页面按序显示符合条件的各种出行方案,每条方案中全面给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详细信息。 4系统建设SystemConstruction 图4通过Web信息抽取得到的火车时刻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如下一些优点: 1)以知识数据库作为支撑,通过配置网站库,能实现各种特定领域相关知识动态Web页面的自动下载: 2)使用了基于本体的关键词库及概念标注库,使信息抽取能适应不同知识领域,适应无统一语义的Web环境。 4结论 针对现有Web信息抽取方法对不同领域、不同结构Web页面的信息抽取缺乏通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Web信息抽取和知识表示系统,实现不同知识领域下各种数据密集型动态Web页面的自动信息抽取,系统具有如下创新点: 1)传统PAT-array算法无法区分重复模式区域的标题项和数据项,本系统采用基于本体的关键词库从重复模式中区分出标题和数据,自动识别数据显示结构模型和语义: 2)将Web信息抽取和知识数据库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数据库已有知识作为Web信息抽取的基础,从互联网上抽取新知识再存入知识数据库。从而达到知识数据库的不断自扩展。 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高抽取准确率和良好的适应性。下一步在页面数据显示结构模型自动识别中将利用基于本体的页面结构识别方法,提高具有复杂标题结构的重复模式结构识别能力。 参考j.J氏 l张岭.智能信息检索中的Web挖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3. (下转第9页) 万方数据

国外文献综述

近年来,政府回应性成为政府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政府回应问题的研究是在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行政的过渡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行政改革序幕的开启,民众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要求政府回应其愿望,变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政府的回应性也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最初,西方学者一般都没有把政府回应性作为专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是将它同民主行政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这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公共行政对官僚制的批判。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各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回应方面的研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政府行为的主要路径之一。至今为止,西方学者在政府回应方面有很多著述,研究角度较为广泛,总体来说也比较成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政府回应概念的研究。克林格勒和纳尔班迪认为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能够积极地反映并回答通过民选官员表达出来的公民意志。1公共管理学者格洛威斯塔林认为,回应是指公共组织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回应”民众先前表达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罗伯特丹哈特从民众偏好的角度认为回应性是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会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2第二,研究政府回应性的重要性。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登哈特等西方学者都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强调了政府回应的重要性,认为提高政府回应是政府责任的体现。美国学者格罗弗·斯塔林在其代表作《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提到,“公共管理责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回应。回应是指一个组织对公众提出的政策变化这一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也可以说是政府对公众所提要求作出超一般反应的行为。他认为,某些时候回应可以是政府首先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是首先确定问题的性质,回应应当在回应程度、产品、价格、促销、分销方面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3欧文·E·休斯指出:“回应性是责任机制的一部分,回应性的增强可以促进责任机制的改善,而责任机制的完善又可以促进回应性的提高。4”美国学者戴维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克拉夫丘克认为应将公众纳入到公共行政之中,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能有效提升政府的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性。第三,对政府回应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意大利学者马可尼的《意大利公共行政改革与面向公众的回应性》研究如何提高政府回应性所进行的政策制定、行政程序改革、公共服务的改进。美国纽约大学的赛义杰的《政府失败:结合体、回应性和立法行为》从政府失败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回应,他认为政府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回应性的缺乏和回应机制的不完善。韩国学者朴姬奉在其《韩国地方自治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满意度和政府回应》中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回应,他将韩国的政府回应与其他政治因素进行比较,他认为市民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提高了政府的合法性和人们对决策的理解,但是市民参与却不能影响政府的回应性和有效性。 1[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孙柏瑛等(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战略[M].北京:中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135. 2[美]罗伯特·丹哈特,扶松茂,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2. 4欧文·E·休斯,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57.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汇编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参考文献[1] 黄维德.刘燕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7-198. [2] 王伟强. 员工培训木桶理论〆重在分清主次[DB/OL] [3] 刘东.家族企业以及经济的文献[DB/OL] [4] 许玉林. 绩效管理[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54-256. [5] Gary. Desle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6th edition) [M]. Beijing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1999 : 213-397. 六维[6] 王丽娟译.员工招募、面试甄选和岗前引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23-178,301. [7] 张易. 国有企业的家族化[A], 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1-01:45 —49. [8] 王伟. 员工培训误区面面观[DB] [9] 王先庆. 现代零售丛书-零售企业员工培训[J] 广东: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8月:32-75. [10] 湛新民.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J]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103,233-262. [11] 谢晋宇. 企业员工流失[C] ,广东:经济与管理出版社,1999年3 月.132-162. [12] 任少葱. 以企业战略为中心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D]. [13] Raymond A .Noe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Pateick M. 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rd Ddition,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3 . [14] Germany gan P.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quality and capacity factor Empirical Study P19-31. [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0315878.html,tash.Control of Enterprises Training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3. 1 培训的过程1.1 导言〆培训和响应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基本技能的过程。因此,培训可以是给一个机械工演示如何操作他的新机器,也可以是向一个推销员示范怎样卖出公司产品、或者是向一个新的主管讲授如何和员工面谈、如何评价员工等等。然而不管是何种培训,它的目的就是为员工提供胜任其目前从事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员工和管理人员开发则是一种长期的培训。其目的就是开发现有和未来的员工以胜任将来出现的工作,或者是解决有关组织的问题,例如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问题。培训和开发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区别的。实际上,现在培训的目的比过去要广泛得多。在过去,大多数公司习惯于强调生产过程的培训,主要是传授给员工从事工作的必要的专门技能,比如,培训装配工焊接线路或培训教师制定课程计划。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培训和开发的程序及其目的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管理者不得不适应快速的技术变革,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以保持竞争力。然而提高质量常需补习式的教育培训,质量改善计划要求员工具有重要的思考关键问题的技能、绘制图表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员工也必须会运用或能获得团队建设、决策以及沟通方面的技能。同样,由于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这就需要企业员工接受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桌面排版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另外由于竞争愈来愈激烈,因而需要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管理者已越来越依赖于顾客服务培训,这样员工与顾客打交道时,该培训能给企业员工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技能,比如有效的倾听技能。总之,这样从纯粹生产过程转变过来的可以很好地解释下面的问题,即在最近一年为什么每个生产工人平均接受的培训为37小时,而在上一年培训时间却仅为31小时。 1.2培训和开发过程的五个步骤一般地,我们认为一个典型的培训或开发计划是由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阶段,它的目的是确定某项工作所需技能,分析将要受训者的技能和需求,并且制定具体的、可测量的知识和绩效目标(在这里,要确保绩效欠缺可以通过培训得到补足。但这种欠缺不是由于低工资带来的低士气所引起的)。第二步是指导设计阶段,要编写制订出培训计划的实际内容,包括工作手册、训练和多种活动。第三步是培训计划有效性的论证阶段、在此期间让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员工检查培训计划并找出其中的缺点和不足。第四步是计划实施阶段,本阶段按本文以及下一节所提到的(例如,在岗培训或程序化学习)方法进行培训。最后是培训的评估与跟踪检查阶段,在此要评价培训计划的成败得失。培训和开发过程的五个步骤〆l、需求分析(1)确定为提高工作绩效和生产力所需的具体工作技能。(2)对接受培训的员工进行分析,确保培训计划不仅与他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文献综述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文献综述 近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本文就建构主义的历史和现状做一些阐述。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培训资料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

文化产业集群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集群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47年,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它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受到学术界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文化产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重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聚集趋势,表现为文化产业集群形式,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文化产业集群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种类 1.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学术界对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外对文化产业集群最早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斯科特,他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由此也导致文化产业发展集聚趋势十分明显,他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的,并且在城市中心这种集聚趋势显得更加明显。1998年美国学者波特教授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随后大批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将文化产业集群界定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空间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普拉特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界定,并认为集群不是分析文化产业的有力工具,同时他还提出创意产业生产体系的分析框架。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界定,例如雷宏振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企业和支撑机构根据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专业化产业组织。王辑慈、欧阳友权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独特的产业群落,并具有生产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能力。孟来果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在地理空间集聚,通过分工协作构建起来的产业组织,并且应具备以下条件: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地理空间聚集;具有辅助机构服务组织支撑。总之,从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关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是从产业集群的概念上演化而来,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概念界定比较模糊。但他们在概念界定时有一个共同点,强调地理空间集聚和集群内部企业的相互关联度。 2.文化产业集群的种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政府作用的差异,导致文化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并形成不同文化产业集群类型。相关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不同特征入手,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分类,蒋三庚根据成因不同,将其分为文化趋同型集群和区位因素型集群。王慧敏根据集群发展阶段不同,将其分为起步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文化创意集聚区。康小明、向勇根据文化及产业分类的划分标准,将其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相关支撑机构三个层面。 二、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与发展模式 1.形成机制。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是市场自发形成机制,例如,德国巴赫特认为莱比锡文化集群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是文化公司自发形成的。胡惠林认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如果几个文化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形成产业关联,逐渐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吕挺琳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应该走市场化运行方式,依靠市场力量形成。第二种观点强调政府政策对文化集群形成的影响,顾江认为政府主导作用是文化集群发展的坚实基础,对文化产业增长也具有推动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和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处于同等地位,刘奕认为政府引导和市场诱致是文化产业集群的两种机制。周政、仇向洋认为政府引导、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引导和市场自发形成,是文化产业集群的三种形成机制。 2.影响因素。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众多,古洛斯塔瓦和雪莉认为文化产业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市场、外部供应商、公司网络、合作竞争、集体学习和创新等。顾江认为文化历史因素、经济结构、人才队伍、外部环境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李学鑫认为知识、信息、社会结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雷振宏通过调研,认为组织间知识共享通过网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