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寡人之于国也》市级评优课 优质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级评优课 优质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级评优课  优质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级评优课  优质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

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猛子幼年丧父,家庭

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1、重点字词标记:

弃甲曳(yè)兵

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

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

根本措施。

五、布置作用

1、背诵课文

2、思考孟子与梁惠王所认为的王道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王?有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尽心、用心;民不加多,何也;一个疑问

【板书】一个疑问

2、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是一个怎样的王?孟子对这种做法持何种态度?

移民移粟,非我罪岁;批判;

【板书】两次批判

3、孟子是怎样说的呢?

王好战、笑百步、非我也

4、真正的梁惠王是怎样的王?

有杀戮心、多虚荣心、无责任心

5、孟子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伪王道(实为霸道虐政)

6、孟子用什么方式得出这一结论的?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有什么特

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由此引出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

【板书】设喻批心,善察人心

7、如果你是梁惠王,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何为真王道?

仁爱心务实心责任心

8、文中体现这些主张的措施有哪些?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出这些主张的?

保民、养民、化民;排比气势;

【板书】三点主张

9、请同学们看以下句子,能否总结出孟子的治国之道即真王道思想是什么?“惟仁者宜居高位”——《孟子?离娄》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三章》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

【分析】由外而内,以内仁御外法,则民心可至,天下可定。

【板书】以仁心换民心;

10、总结归纳孟子的王道即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应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3)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归纳起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板书】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习思想,更要学习古代的文化与文章的写作方法。

11、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

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12、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思考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是否真实存在呢?

【明确】学习本文结构上的特点(一、二、三)之外,写法上设喻、排比、善察人心,主客问答的写作模式。

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到苏轼《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从庄子《秋水》中河神面对海神若的自说自话到《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对大鹏扶摇而上的嘲笑,这种对话仅仅是一个模板,由此可以引出对事物现象本质的深层解读。

1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4、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分析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

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

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三、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只

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四、布置作业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确】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五、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个疑问两次批判三点主张

设喻批心善察人心排比气势

以仁心换民心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去伪存真,施行仁政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动词活用作名词

(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以…为罪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介词结构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直不百步耳。

(3)是……也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5、一词多义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拿出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和作图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 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4.引发冲突: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小组交流:尝试寻找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并尝试用这些条件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

2.明确确定位置的几要素。 〔1〕出示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胺较?000千米处。 〔2〕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西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 〔3〕交流:北偏东30埃闶窃趺蠢斫獾模?北偏东30胺较颍瞧 肽母龇较虻?0埃?/P> 〔4〕追问:如果只说在北偏东30度方向,能确定事发地的位置吗?〔明确:说清了方向,只能确定事发地在这样一条射线上,要精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还需要距离。〕 〔5〕小结: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2〕介绍为什么通常会说〝北偏东〞而不是〝东偏北〞,强调以南北为基准。 4.练一练。 〔1〕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胺较?000千米处。〕 〔2〕进一步明确:北偏东30啊⒈逼?5岸际且哉狈较蛭嫉摹? /P> 5.小结: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2〕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七年级英语优质课评选教案

现在进行时(the Present Continous Tense) 第二课时 Ⅰ.教材和学生分析: 1.本课时属于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 2.本课时从正在进行时的句型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实施。通过了解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变换其否定句,一般疑问并作肯否回答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到语言的使用需要语法知识。 3. 本次授课中,采用分组制,小组回答问题PK赛,胜出者以苹果做奖励。Ⅱ.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 1. 理解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和构成 2. 能够掌握并应用现在进行时的基本句型,能灵活地将含有正在进行时的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并作肯否回答。 3. 能掌握基本的句型:What is/are …doing?He/She/It/They is/are ……. Ⅲ.学习方法(learning methods): 1.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2.讨论学习(Discussing learning) 3.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 Ⅳ.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引入。 T gives greetings to students. How are you today?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tep 2. Do some review. 复习。 1.The 4 rules of the verbs (how to change its original form into its present form) 2. Some exercises. Step 3. 新知探究 1.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它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它有助动词be(am/is/are)加动词-ing形式构成的。 2.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句子得出:

《藏北草原》教案(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藏北草原》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藏北、平整、遮住、蝴蝶、飞舞、酥油、增添、隆重、庄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沉热烈的爱。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品味文字,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沉热烈的爱。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课前准备

通过课前十分钟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藏族作家大次央的脚步走进他的故乡——美丽的藏北草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正确读“藏”字)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藏北草原的?(指导学生读正确生字词、读通句子,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主研读,感受藏北草原景色美 1、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让你感觉写得很美的句子。 ◎“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星星点点的帐篷,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好像害羞的姑娘,用缓缓升起的丝丝轻烟遮住自己。”(感悟表达方法,指导朗读) 2、师:请大家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藏北草原景色独特的美。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围绕一个特殊的词来写自己对藏北草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优质课评选活动方案

维新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评选程序 1.各教研组长要积极认真组织好本教研组的自评互评,各位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初评。 2.经初评后,教研组要做好集体评选工作,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评选的一切工作。 3.各教研组在评选结束后,必须围绕此次课堂教学评选开展一次集中的以评课议课为主的教研活动。 4.各教研组于12月27日前将参加评选的教师名单、上课班级、上课内容、评比结果上报给教导处。 三、评选办法 评选内容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多媒体教学手段四项内容。 1.教学设计:参赛老师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改革中“备课”环节进行。本环节占总成绩的20%。 2.执教上课:根据教案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基本要

求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本环节占总成绩的40%。 3.课后反思:课后就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办法。本环节占总成绩的20%。 4.课件制作使用:为促进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本次比赛要求上课老师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正确制作与使用课件。评委根据课件的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和使用的效果打出成绩。本环节占总成绩的20%。 四、表彰奖励 1.按参加优质课评比结果,予以表彰奖励。 2.根据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情况,优先推荐参加区级以上有关评比、培训进修等活动。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桥驿镇维新学校教导处 2017年9月

平均数教学案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案例 ----袁小林 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P111—113 20.1.1平均数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的基础上,学习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对于数字的分布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应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应数据分布的形状。 本节课是章起始课,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背景”、“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研究平均数的权”等产生疑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权的意义和作用,又体现“权”产生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经历建构研究平均数的权内容,体会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评选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 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d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⑥行拂乱其所为(f?

法家拂士(b )曾益其所不能(z e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 [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 [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 )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初中语文市级优质课《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二)复习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复习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四)复习方法 诵读法、展示法、探究法、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铭是____________,这种文体的特点是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他有_______之称。 (教师直接导入,口头提问,解决“铭”和作者问题。生齐声回答。) 教学过程 一、形成并展示复习提纲 1、根据复习目标,你认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提问,由生回答) 2、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也就形成我们本节课的复习提纲。

3、出示复习提纲: (1)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2)识记注释,翻译句子,积累文言词汇。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运用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请大家围绕复习提纲,限时八分钟解决1、2两个问题。 反馈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默写: (1)本文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日常交往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翻译从重点词入手。师在学生讲解后梳理文言知识)三、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批注,解决复习提纲3、4两个问题,限时五分钟。 (五分钟后,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来展讲。师出示PPT,总结答案) 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高雅恬淡不慕名利 写法托物言志类比 四、小结:师由PPT对本节课内容作总结。 五、对比阅读 P23 对比阅读(二) (生上台演板展示,师作点评。由课内文言词联系课内。)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市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冠县一中崔立敏

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的第二课时,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课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是理解气压带、风带等知识的基础,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讲两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海陆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通过探究,理解近地面及高空的风与等压线的关系。 3、等压线图中能判读风力大小,会画近地面风向,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4、培养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班得瑞《变幻的风》 【导入】展示空调、暖气片安装位置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得到结论: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进一步设问:是不是大气运动只有这种上升、下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很显然不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大气运动的奥秘吧。在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回顾几个小知识: 【有备而来】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举例高山上饭做不熟,引导学生说出,随海拔的升高,气压减小。2、高气压、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密度大的为高压,密度小的为低压。举例吹气球,气球内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松开气球,空气流出,得到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空气受热、遇冷导致空气垂直运动2、同一水

青岛市小学体育学科优质课评选教案

青岛市小学体育学 科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发展跳跃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 内容: 1、跳跃:一脚蹬地踏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 2、游戏:“车轮接力赛” 学习阶段:水平二(三年级) 授课教师:丁吉鹏 工作单位:青岛大学路小学

青岛大学路小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跳跃单元教学计划

课的设计说明 单位:青岛大学路小学执教人:丁吉鹏学习阶段:水平二(三年级)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和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脚蹬地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的动作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发展学生跳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想象力丰富的身心特点,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本课以独特的活动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利用踏板的不同的摆放方法,阶梯性的创设了各种跳跃的难度,通过个人练习、两人合作练习、四人小组练习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课题“发展跳跃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这一学习目标选择了两个教学内容: 1、跳跃:初步掌握一脚蹬地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的动作方法。在练习中,逐步了解和掌握跳跃方法,发展跳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2、游戏:“车轮接力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蹬地有力、双脚落地平稳、轻巧。 教学难点:蹬摆身体协调 六、教材分析与结构程序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水平二的水平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从而发展学生跳跃能力。本课最大特点是突破以往跳跃教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颖有趣、颜色绚丽的学具踏板贯穿全课,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本人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通过开始部分利用踏板做韵律操,充分热身, 2、通过基本部分的跳跃练习,利用踏板的不同摆放的方法,使高度和远度发生变化,从低到

逍遥游获奖优质教案市级第十四届优质课.

《逍遥游》市级第十四届优质课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庄子塑造的大鹏形象及庄子“有所待就不自由”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探究,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有人忧心如焚,积极投身社会事务,想救百姓于水火;有人认为社会乱局无法收拾,干脆游山逛水,置身事外,放浪形骸,逍遥自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庄子如何逍遥游。 第一步,解题。 思考:什么是逍遥游? 点拨:“逍遥”是安闲自在的样子;“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活动,但不是为所欲为。 第二步,学习第一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齐读) 1、请大家按照我的提示圈一下字词。分别是:北冥、鲲、怒、垂天之云、海运、志怪、抟、扶摇、息、野马、其……其、坳堂、芥、胶、培、夭阏、蜩、决起、抢、控、莽苍、果然、舂粮。 2、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本段,并解释刚才圈的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 3、我们来翻译两个句子,检验一下自学的效果。 (1)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翻译:背对着青天,而没有什么阻碍它的事物,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你水平够高,就没有人能埋没你。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到近郊去的人,只需准备一日的粮食,回来时,肚子还很饱呢;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需要一晚上舂米备粮;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需要花三月的时间储备干粮。这两个鸟又知道什么!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大作为,就得多准备。 4、下面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1)第一段写了哪些事物? 点拨:鲲、鹏,蜩、学鸠 (2)想一想为什么写鲲化为鹏? 点拨:鲲生活在北海里,北海虽大,可是毕竟有形有限,不能够完全自由。大鹏是鸟,翱翔在天空,天空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无边无际的。要想逍遥游,就得变成鹏。 (3)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大鹏形象?请划出原文,然后分析。 点拨:原文是两处,第一处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第二处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分析:第一处写鹏之背宽阔,鹏之翼修长,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写它志存高远,超世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