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学科名称: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

指导老师:黄小用(老师)

论文标题: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姓名:唐丽清

班级: 08 历史

学号: 2008070509

交阅时间:2011年6月24日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在列强推行强权外交的国际背景下,黄遵宪力主反对侵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倾己所能保护海外华侨的切身利益,为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遵宪国家利益华侨爱国外交思想

黄遵宪(1848—1905),清末杰出的爱国外交家,著名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出身。字公度,自号人境庐主人。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曾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任新加坡总领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此后投身洋务运动,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之后,黄遵宪被免职,回到广东梅州故里人境庐。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使黄遵宪对清廷和主持外交工作的李鸿章的“一意主和”的投降外交政策深为不满,认为“今日大势,在外患而不在内忧”【1】,这说明黄遵宪已认识到外交对于内政和国家的重要性,也说明他对西方侵华的危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黄遵宪作为一名外交官终其一生的外交目标和原则。在其近二十年的外交活动中,黄遵宪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始终不屈不饶,以渊博的外交知识和灵活的斗争手段“无辱国权”,不仅始终坚持了“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使中国这样一个当时极为落后的封建国家以积极斗争的姿态出现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事务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的正当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境遇。黄遵宪极为丰富的外交经历,开拓了他作为外交家的民族气质和政治视野,处处体现了他矢志于外交报国的政治情怀。本文将勾勒黄遵宪“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活动概况,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作些简要的评析。

一、“伸自主之权”,捍卫国家利益

“伸自主之权”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核心思想。所谓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一与独立,以及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迫敞开,主权逐渐丧失,领土完整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任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可谓危在旦夕。面对这样空前泛滥的民族危机,黄遵宪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为此,他积极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奔走呼号。

1877年到1881年的琉球交涉事件,是黄遵宪实践“伸自主之权”的典范。琉球交涉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其引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以至蓄意将其吞并。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1609年日本萨摩藩曾经征服琉球此后不断向琉球渗透其政治势力,明治维新后,凭借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1871年11月,琉球国有66名渔民因渔船遭遇飓风漂流至台湾牡丹社,被当地土著居民误杀54人,其余12名生存者由中国政府送回琉球。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急于把琉球并为己有的日本得以借题寻衅,并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

不久,日本政府就迫切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竟然以琉球漂流渔民为“日本国民”为由,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清政府据理力争,说明此事与日本无关,但是不可能阻挡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1874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发动明治维新后针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经英、法、美等列强的假意调停,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台事专务》。该条约是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的恶果,它承认日本出兵台湾为正当的“保民义举”,同时赔偿日本军费银50万两,从而极大损害了中国的正当利益。

对于日本蛮横的扩张政策,黄遵宪极为愤怒,并且给予日本侵略者以严厉谴责。在他与日本友人石川英的谈话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近来太政官乃告琉球阻我贡事,且欲干预其国政,又倡言于西人,既与我言明归日本,专属鼠偷狗窃之行,可耻熟甚?”【2】。由此,黄遵宪对于日本这一卑劣行径的愤慨可见一斑。同时,黄遵宪还深刻的认识到:“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到其充者为吾中国。”为此,他积极配合何如璋对琉球和日本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以制定对付日本的政策。通过对日本国情的调查研究,认为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实在不足以与中国争雄。据此,他建议何如璋在琉球交涉中采取强硬立场,挫败日本借吞并琉球以进犯中国的阴谋。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况琉球迫近台湾,若专为日属,改郡县,练民兵,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从黄遵宪的这段话来看,他对琉球的战略地位也有深刻的认识,可见他极具战略眼光,在对日问题上思考得较为周到而深入。通过对日本和琉球的深入研究,黄遵宪始终认为应该对日本采取“敢言兵”的强硬态度,提出“琉球三策”,显示出其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在他的策划下,何如璋于1878年9月至10月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进行交涉,照会措词强硬,抗议日本的阻贡行为。但是,清政府却再三妥协退让,最后甚至向日本外务省表示“从前所论,可概置勿论”【3】。这实际上全盘否定了黄遵宪等人先前与日交涉的一切努力。

虽然事已至此,但是黄遵宪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寄希望于国际舆论,希望借助舆论给日本施加压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为了让世人了解琉球交涉的实际情形,黄遵宪将中日交涉文书转交到美国纽约《哈拉报》上发表,并发表评论认为日方“骄傲过甚”、“愚而无礼”。文章刊出后引起欧洲各国舆论的关注,日本报纸也加以转载,从而使琉球交涉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为中国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以打击。

琉球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琉球被日本吞并,对中国而言,标志着其在东亚的册封体制开始走向瓦解;对日本而言,则意味着其迈出了走向殖民国家的第一步。此后,日本日益显露出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伺机要将中国也纳为己有。黄遵宪作为中国首届驻日外交官之一,虽然无法扭转琉球交涉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是他清醒了认识到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将来可能面临的考验,在琉球交涉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作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没有成功,但其在外交事务中不卑不亢的斗争精神和为保护国家权益而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

二、“保公众之益”,为保护华侨的切身利益而奋斗

“保公众之益”是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重要特色。在长达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他不但关注祖国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在海外极力保护华侨利益。

众所周知,华侨在美国近代国家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铁路、矿厂、开垦种植等极为艰苦的行业部门披荆斩棘,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其中横贯加州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就是由华工用血汗修筑的。他们在高山积雪之地,深林瘴气之区开挖沟渠,建筑提防。美国当时的《读者文摘》曾经这样披露过华工在修筑铁路的过程

中的情形:“中国人在积雪十五尺高,风雪交加,空气恶劣到使休息着的人也感到气喘心悸的高山上筑路。他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披荆斩棘,钻石开山。后来随着铁路线的进展,他们又在尼瓦达州的沙漠里工作。沙漠里烈日如火,气温高达一百二十度”【4】。由此可见,华工的工作环境是多么恶劣,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辛勤,建成了美国西部今天的“繁华”和“文明”。然而他们的付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还遭到恩将仇报的厄运。

1882年春,黄遵宪奉命前往美国任旧金山总领事,此时正值美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排华高潮。同年5月6日,美国国会以绝对多数的票通过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及禁止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这就是“著名”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在该法案的影响下,不仅大量的华人移民被拒绝在美国大门之外,就是移入美国的少量华侨也受到歧视和虐待。华人的传统和习俗遭到无理抵制,华工受到侮辱、囚禁、毒打,甚至“华人被惨杀几乎是每天都发生的事件”【5】。

黄遵宪到任后,立即开展抵制排华运动,保护华侨的工作。具有种族主义思想的美国官员根据《排华法案》第六条“华商须凭执照方准入境”,常常借此留难华商。如1882年6月,有一个巴拿马华商路径旧金山换船回国,海关却不准其登岸,原因是“该商未领有华官执照,殊难确信为商人”。黄遵宪得知此事后,与美方交涉,指出新例乃禁止华工而非华商,最后美国海关只得准许华商上岸。鉴于“行例以来,因商工事屡次兴讼”【6】。许多在未行《新例》之前由美回华的华商都不敢回美,担心美国官员留难或遭驱逐出境。黄遵宪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对《新例》中的条款进行仔细研究,结果发现《新例》中的第六条“华商须凭执照方准入境”与1880年中美签订的《续修条约》不相符,于是他立即向美国当局提出诉讼。面对黄遵宪有理有据的雄辩,美国极不甘心,但是又不得不判定“华商由他国来者,均无须执照”,从而保护了华商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力的抵制了美国种族主义分子的排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对于来美华工,黄遵宪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其力加保护。又如美国当局为了达到排华目的,借口华侨居所卫生不佳,违反了“方尺空气”,从而把华侨关押起来。黄遵宪亲自跑进狱中,叫随从实地丈量监狱面积后,厉声质问,要求美国官员根据“方尺空气”法例,给予每一华人一所须有五百方尺空气的囚房。在不容辩驳的事实和黄遵宪的义正辞严面前,美国当局深知理亏,只好被迫释放被押华侨,不久,“方尺空气”法例也被废除。事后,华侨对此非常感激,直至很久之后,一些华侨仍然赞不绝口,认为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到保护华侨工作之人。”【7】三、“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悲情结局

总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爱国外交思想,是其政治改革思想的重要一环,是近代先进中国人融入世界、向西方寻求救国强国真理的一个奋斗目标。黄遵宪身体力行、不断进取,可谓是晚清政坛上少有的杰出爱国外交家,正如驻欧四国公使的薛福成所言:“(黄遵宪)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8】。“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对外传达着抵御侵略的坚强决心,对内起着鼓舞民心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保卫了众多华侨的基本利益。但所谓弱国无外交,黄遵宪作为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的驻外官员,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分量和地位,他的言行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他是被看轻,甚至鄙视的中国众多昏庸官员之一,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护国家不受侵犯,利益不遭损害。所以,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只是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力反抗外来侵略,却又在奋起挣扎的悲惨境遇的产物,它的提出是美好的,但是它的结局却注定是悲情的,这就意味着即使它的产

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却也无法从本质上帮助清政府摆脱众多列强的猛烈撕咬,改变不了腐朽清王朝渐渐趋于消亡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最终呈现的只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美丽。

参考资料:

【1】李海燕等论黄遵宪的外交思想与活动〔J〕.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7(1) 【2】《与日本友人大河内辉声等笔谈》,《黄遵宪全集》(上),第678页

【3】参见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69页

【4】李必如,《我国诗歌史上反美斗争的第一页》,《江海学刊》1960年第12期【5】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6】黄遵宪,《上郑钦使第十九号》,见《黄遵宪全集》,第464—466页

【7】司徒美堂,《我痛恨美帝》,《光明日报》编辑所,1951年版

【8】任松.黄遵宪的政治改革思想初探〔J〕.北方论丛,1995(1)

参考书籍及论文:

1、郑海麟,《黄遵宪传》,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

2、黄升任,《黄遵宪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牛仰山,《深受华侨爱戴的晚清外交官—黄遵宪》

4、郑德华,张小莹,《黄遵宪的侨务思想和活动1882—1885》

5、李扬帆,《黄遵宪的热情、悲情与激情》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试论黄遵宪的对日外交思想

试论黄遵宪的对日外交思想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作为第一任赴日参赞,黄遵宪对中日之间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外交思想,但是受时代等因素的影响,他的对日主张又有其局限性。本文从他的对日外交思想以及导致其对日外交结果的原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标签:黄遵宪;日本;外交思想 黄遵宪(1848—1905)出生在有名的侨乡广东梅州,这里较早受“西风东渐”的影响,相对开放的环境,形成了黄遵宪较为开明的性格。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黄遵宪逐渐认识到了向先进国家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更加关注外交,提出了“非留心外交,恐难安内”〔1〕的主张。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日本,他主要的外交思想及其重要著作等都与日本有着很大关系,因此研究黄遵宪的对日外交思想对当今的中日关系也有很大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黄遵宪对日外交思想的主张 (一)主张坚决遏制日本侵吞琉球的野心 琉球在明清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1873年,日本以台湾人民杀死琉球水手为借口,公然阻挠琉球向清政府朝贡并且加紧了侵吞琉球的步伐。1877年清政府为了妥善处理日本对琉球的侵扰,派何如璋等人出使日本,其中何如璋为正史,黄遵宪担任驻日参赞。面对中日之间关于琉球问题的争端,何如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于1878年5月29日致函李鸿章,认为对于日本侵扰琉球行为不能姑息,如若放任之,日本则“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琉球迫近台湾”,我若“弃之”,“日本一强,责以船炮,抗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指出:“为台湾计,今日争之犹患轻,今日弃之患更深”。〔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如璋站在全局的角度,敏锐而准确地认识到了琉球在中、日关系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琉球事件关乎中日全局,甚至亚洲全局。由于黄遵宪是何如璋保护琉球主张的坚决支持者,在琉球问题上何如璋和黄遵宪的态度也完全一致。对于如何解决琉球事件,何如璋向总署提出了由黄遵宪起草的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就是“一面辩论,一面遣兵舶责问琉球,征其贡使,阴示日本以必争,则东人气摄,其事易成”;中策是“据理与争,止之不听,约球人以必救,使抗东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师应之,内外夹攻,破日必矣。东人受创,和议自居”;下策是“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评之,日人自知理屈,球人侥幸图存”。〔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等人在处理琉球事件的意图是希望清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手段,必要时甚至采取战争的方式,目的就是争取在此事上的主动权,也就是所谓的用战争求和平。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琉球不被侵吞,也能让日本不看轻中国,由此而改善中日之间的关系,使一衣带水的日本能和中国一道共同对付沙俄等西方国家的入侵,形成联盟共同维护亚洲的安全。然而负责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对此事的看法与黄遵宪等人的看法背道而驰,李鸿章认为“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而且琉球所在位置偏隅,对我国来说是

西方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 绪论: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1)“经济”的出现。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 (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古代诗歌赏析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4.A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故选A。 15.(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

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

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这次中日钓鱼事件。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在我认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第二、中国周边环境既区别于美国,亦不同于欧盟,美国周边无大国,欧盟随着内部整合的不断深化,周边矛盾逐渐弱化;中国除了与日本与印度这两个大邻居时有摩擦甚至冲突外,还面临着周边小国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插手。 当然,现在韬光养晦之内容与邓公当年刚提出该战略时略有差异,当年主要是指中国不当第三世界的头,不与美国争霸,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当下之韬光养晦,主要是指中国一心顾发展,不想世界霸主,即使将来强大了,仍然低调行事,仍然对其他国家友好。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应当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 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 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 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 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 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 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 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 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 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 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 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 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 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 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 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顾维钧 简介

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 知根知底 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 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 1919和1921 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

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 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 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 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 1956~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等职。 退休后定居美国,1972年,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成员章含之受毛泽东之托曾拜见顾维钧并邀请其访问中国大陆。 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前往麦克逊大道坎培尔殡仪馆吊唁;顾维钧的遗体葬于纽约芬克里夫墓园(Ferncliff Cemetery)。 顾维钧晚年口述了计13卷,6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该著作后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论文关键词]黄遵宪;客家山歌;嘉应州;客家风情 论文内容提要]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光辉的一生,除诗作外,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并用客家山歌的形式,描绘了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黄遵宪不断创作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绘的客家风情,对研究民间风俗,丰富民间文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黄遵宪生长在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山歌之乡?客家民谣、山歌,是客家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他的家庭是封建时代的书香门第,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尤其是曾祖母李氏是民间文学爱好者?黄遵宪在咿呀学语时,李氏就对他口授民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1]黄遵宪的家距梅江不过百步,面前是禾田、鱼塘、瓜田、芋区,侧后是丘陵、山川、竹林、果园、牧童、樵妇、农民、篙工、船老汉终日往来不绝,嗨呀嗨呀的劳动号子夹着山歌声,时时穿过树梢,响彻峰峦起伏间,长林浅水处,充满泥土芬芳?客家山歌是一朵淋浴山乡习俗的奇葩?客家山歌的声音经常进入黄遵宪的耳际?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了客家民谣、山歌的感染和熏陶?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公认为晚清诗界的一面旗帜,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多数重大历史?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诗作与“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万万千,唱日唱夜唱唔(不)尽,唱年唱月唱唔完?”2]的客家山歌紧密相连?他创作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描绘了他家乡的风俗民情,倾注了他对故土的浓厚感情?故乡山歌对他的诗作也影响极大? 一 1.大胆地提出并勇于实践“我手写我口”的理论 由于黄遵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不可能不走科举的道路?黄遵宪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失败后,写下一组《杂感》诗,其中“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3]在这些诗里,他从对自己应试的怀疑,发展到对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抨击?黄遵宪在这里提出了他的进化史观,认为今由古发展而来,今也会发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世俗儒生埋首于故纸堆中,垂涎于古人的糟唾,完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黄遵宪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吾口”的理论,不受古人的拘牵束缚,要以“流俗语”入诗?一方面大量创作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认真辑录整理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民间生活情景?黄遵先因在外为官多年,时间越长,接触他国风情越多,就越思念故乡,耳际间时或出现“呵嗨!有好山歌呀,溜呀溜等到来哟”4]的山歌调,诗人认为山歌是自然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是纯朴民情的真实表现,是客家山民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人的《人境庐诗草》收山歌九首,其小序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志?”5] 黄遵宪法对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极力推崇、高度评价,而且亲自辑录整理民间歌谣,现存有《山歌》十五首?还有用山歌体写的一些竹枝词和新诗,特别是他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的叙事诗组诗《新嫁娘》(52首),在当时轰动诗界?他用大量的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人民劳动、时政、仪式、情感、生产、过番、历史、传说等风俗情景,如他所写客家山歌对唱时的情景更加是如在目前,“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袁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唏?”诗人认识到山歌是劳苦大众抒发悲欢离合思想感情的东西? 2.现展客家妇女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 黄遵宪的客家妇女诗主要在《山歌》《新嫁娘诗》《已亥杂诗》《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送女弟》《寄女》《邻妇叹》《五清道中作》中,共约八十多首?在这些诗篇中,诗情的笔触伸进客家妇女的生活层面,赞颂了她们刻苦耐劳、俭朴质实的优良品质? 黄遵宪吟咏了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客家妇女的自然健康美?客家人多住在偏远山区,由于土瘠民贫,山多田少,因此男儿多抱四方之志,或读书或远涉重洋,找寻生活出路?这样,生

浅析顾维钧的“联美制日”外交思想

浅析顾维钧“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 [摘要]: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也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本篇论文先从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顾维钧会产生“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然后再分析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标志性事件为山东问题,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关键词]: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民国外交。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40年代,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欺凌,国际地位急剧下降。1911年的辛亥战争后,革命者们虽然推翻了封建皇权,但仍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中国在发达的英美等国家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东亚病夫”而已。同时,英美等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纷纷扶植势力,选择并培养自己在中国殖民统治的代言人。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并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将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欧洲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故美国和日本很快成为了侵略中国的首要两个国家。八月下旬,日本借向德国宣战的正义之名,行将山东半岛占为己有的侵略之实。11月,日军占领了青岛,声称正式“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袁世凯为了当上皇帝,不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将山东拱手送给日本。而到了段祺瑞政府时期,更是进一步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扩大。“居大国地位,内心有小国之忧虑”是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真实写照。 认识到本国国情的病弱,为了探索一条可行的救国道路,爱国知识分子们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国家。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同,其侵华政策相对温和及隐蔽,更具迷惑性。1与英法等国割地赔款等、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等赤裸裸地掠夺行径不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口号,提倡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和权利在中国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并宣称“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保护个友邦受条约和国际法则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平等公正的贸易原则。”2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当它开始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时已然晚了,故提出了这一原则。虽然,这一口号的实质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分中国的这一杯羹,进而压倒列强控制中国;3但是,因为这一口号使列强表面上无序的争夺情况少了很多,客观上减少了列强的武力争夺和战略误判。而且,若有某一国企图独吞中国,势必遭到其他列强的联合反对,故形成了列强之间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美国有好感,认为美国对中国是相对而言比较友好的,而且美国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明火执仗地侵略中国,故认为美国似乎可以值得相信。 1《浅析顾维钧的外交思想》李慧娟,薛朝广,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 2吴嘉静,“门户开放”美对华政策第一页[J].复旦学报,I9805期。 3《浅析顾维钧的外交思想》李慧娟,薛朝广,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

顾维钧与里奥·布兰科男爵外交实践比较研究

顾维钧与里奥·布兰科男爵外交实践比较研究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和巴西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然而,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两国却都还是国际上的弱势国家。 本文将以中国和巴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两位杰出外交家——顾维钧与里奥·布兰科男爵(Barao do Rio Branco)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他们的外交实践,考察他们是如何践行弱国外交、捍卫国家利益的。本文首先进行背景介绍。 通过对顾维钧与里奥·布兰科男爵开展外交实践之时所身处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回顾,可以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与巴西都处在相当程度的压力之下。而在这其中,巴西没有像中国一样受到外部因素的致命冲击。 两国所遭受内外压力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顾维钧和里奥·布兰科男爵这两位外交家投身外交的初衷和目标有所差异。对于两位外交家的外交实践,我们首先考察他们均予以重点关注的三个内容:对美关系、地区关系以及对国际多边事务的参与。 两位外交家同将对美关系设为两国外交优先级别:顾维钧采取"联美"外交;里奥·布兰科男爵则巩固了对美的"不成文联盟"。在地区关系上,两位外交家对地区主要竞争对手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顾维钧对日坚持不懈斗争;里奥·布兰科男爵重视地区平衡,在同阿根廷维持平衡的同时,也与邻国分享权力。 在国际多边事务的参与上,两位外交家各有侧重:顾维钧积极参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事务,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影响力较之里奥·布兰科男爵更大一些;里奥·布兰科男爵的目光多限于西半球范围内,侧重美洲事务,注重推动泛美主义的发展。在开展外交实践的过程中,两位外交家在外交手段与外交风格上也体现出

鲜明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外交手段方面,两位外交家体现出以下三个共同的特点:以和平方式解决对外纠纷,这一节主要以顾维钧最重要的外交实践之一——废约外交和里奥·布兰科男爵最知名的外交实践——解决划界问题来说明问题;践行超党派外交,全身心投入外交事业;以及主动运用国际法,这一节主要运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应用情势变迁原则、在废约手段上倾向于依据国际法准则以及里奥·布兰科男爵在阿克里问题上应用占领地保有原则等作为典型事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开展外交实践的过程中,两位外交家体现出的外交风格稍有不同,具体说来,体现为他们的灵活程度有所不同:顾维钧更为灵活一些,而里奥·布兰科男爵较为坚持原则。 主要以中国与英美签署平等新约、面对不平等待遇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及巴西在第二届海牙和会上的表现作为事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位外交家的外交实践进行综合考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由于身处不同环境,两位外交家在进行外交实践的自主程度上是不同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两位外交家在新的时代,为两国开拓出新的外交政策,然而,我们从中也可察觉到两国传统外交精神的回归;外交固然重要,但只有在国家保持局势稳定时,外交方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外交的后盾是国家实力,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外交家们积极主动的外交实践的价值,如果单纯止步于对国家实力不足感慨哀叹,不在外交上有所行动,弱国将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两位外交家的外交实践其实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们是从当时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的,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对此需理性客观地看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 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顾维钧。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 立志报国,求学海外。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 渡重洋,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他的 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 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 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嘹望者》的主编。 1912年应邀回国担任袁世凯总统秘书,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 党政府中历任外交总长、内阁总理、外交部长、大使,成为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1918年深冬,31岁的顾维钧以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抵达巴黎。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就是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雄辩巴黎,是顾维钧声名远扬。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孔子外交思想

孔子外交思想之我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是中国外交实践蓬勃发展、外交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时期,原因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西周衰微、各个独立主权国家产生、大国间争霸到最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剧烈变革。春秋战国期间的动荡不仅为秦国一统天下提供了准备条件,而且为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契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界先后形成了以管子为代表的霸权学派、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仁义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自然学派、以文仲和范蠡为代表的超限制学派、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的谋略学派以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权力学派1。这些学派及其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古代中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最高成就。 春秋时期占据主流外交思想体系的应该说是理想主义,各诸侯国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些主流的公认的价值观念或者意识形态的规范和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正是这个时期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信”曾一度是约束各个诸侯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这一点在有关于他的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孔子认为,一个由天子统治的恪守周礼的社会才算得上是完美的社会。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一直贯穿于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平天下”的理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之上推动各个诸侯国进行大一统。因此,孔子从自身及其学生的言行出发,向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不断努力,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孔子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礼”的思想的论述当中,本文主要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分析孔子为什么要兴“礼”、为什么看重“礼”和如何兴“礼”这三个问题,同时将孔子的外交思想与近现代的外交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孔子的外交思想对近现代外交思想的影响。 一、孔子为什么要兴“礼” 首先,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阶段。各诸侯国中违反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僭礼的人屡见不鲜,上至诸侯国的君主和臣子,下至庶民百姓对于“礼”都毫无遵守可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4连诸侯国的君主和正卿都做不到“礼”所规定的要求,可见当时社会之中制度的混乱局面。“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5连按照周礼所规定的去侍奉君主都要被认为是在向君主谄媚,可见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孔子看来,天子应该有天子之礼,诸侯应该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天下才能够安定繁荣,正所谓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6。孔子的这一思想中不乏流露出古代等级秩序的严格,而这对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1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第24页. 2《论语·八佾》第26章.引自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1版,5月第2次印刷.第38页.如无特殊说明,后文所引《论语》均出自此书,不再做单独说明. 3《论语·八佾》第10章.第31页. 4《论语·八佾》第1章.第26页. 5《论语·八佾》第18章.第34页.

从巴黎和会看顾维钧的早期外交思想

从巴黎和会看顾维钧的早期外交思想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嘉定人。中国近代著名职业外交家,曾任北洋政府驻美公使,外交总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联合国代表,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1960年代退休后定居美国,直至逝世。 顾维钧早年受的西学教育和留美经历,使得他一直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精神和爱国情感。在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主修国际法和外交学。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他匆匆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国内,任职于北洋政府总统府和外交部,担任秘书和参事。1915年,时年28岁的顾维钧出任驻美公使。他后来回忆说,他和时任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的罗斯福是华盛顿最年轻的高级官员。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顾维钧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在和会的第一次正式发言是在1919年1月28日的“十人会”上,发言者既是顾维钧。在这次大会上对山东问题的完美阐述,可谓反映顾维钧早年外交思想的精彩论述。在这次发言中,顾维钧先从“十人会”刚刚讨论过的太平洋岛屿问题入手,说道,对于关系几百万人的太平洋属岛问题,诸君彼此辩护甚力,而青岛问题关系到四亿人民,责任益形重要。然后,他从山东的历史、人种、宗教、风俗、语言、国防诸方面,强调应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直接归还中国,而不依赖日本插手。然后说道,所有中日在一战期间签订的换文密约,皆

应因中国加入战团,而认为具有临时性质,希请大会决定是否应予承认。 在这里,我们应注意这样几点。其一,顾维钧的学识使得他将山东在中国的重要性表述的淋漓尽致,使得其他与会国家注意到失去山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再者,对业已存在的中日密约,不提出无效,而是强调其具有临时性质。这样,既避免中国无信于其它国家的印象出现,又强调这些条款是不平等的,是在特殊时期强加给中国的,希望各国认识到这些条款签署的时代背景。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年轻的顾维钧显得老练而成熟。在这次会议上,顾维钧的表现赢得了众多好评,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场的威尔逊总统和劳合?乔治都说,这一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 在巴黎和会的初期阶段,尽管代表团内有些摩擦,但在对外争取民族和国家利益上,他们均竭力维护。几经波折参加“十人会”的顾维钧,通过这次发言,不仅使他在巴黎变得引人注目,更使得其它国家对中国外交官和中国都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巴黎和会国际联合股的中国代表,在争取山东利益上,顾维钧显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他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国际法和外交学知识,极力维护中国的合法利益。在一次会议中,日本代表牧野仲显一直要求中国遵守“二十一条”,并且强调日本最终会将山东交还中国,妄图使日本在山东的侵略利益合法化。针对这一说法,顾维钧表示,他已经强调过,“二十一条”的签订是在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并以武力相威胁时被迫签订的,这种条约,按一般国际条约签署的程序来看,应属无效。那时中国还没参战,如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纪念馆建筑欣赏 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是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故居“荣禄第抬梁式建筑

浅析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

浅析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 2012级历史专业lilyco 12020105 【摘要】顾维钧是民国外交界的领袖人物和著名的国际政治家,联美制日是其主要的外交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是否参与二战和巴黎和会的山东问题上尤为明显。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并令其为当代外交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 顾维钧是20世纪上半叶为中国外交做出独特贡献的中国著名外交家,和那个时候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16岁赴美留学,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早期极少数受过正规国际法教育的职业外交官之一。1912年顾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为民国外交的历史证人,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国外交之形象。顾维钧几乎参与了民国的所有外交将活动,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不懈努力。然而,纵使顾维钧与他的同仁们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未能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梦想。 1912年4月,顾维钧回到北京,进入外务部任秘书,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1912-1915三年时间内,顾维钧亲眼目睹了日本的侵华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政策,“联美制日”思想开始萌芽。这种思想在中国是否参与二战和巴黎和会的山东问题上尤为明显。 一战期间,美德关系恶化,时任驻美公使的顾维钧与美国的高级官员保持着密切的接触。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顾维钧拜会美国国务卿蓝辛,询问若中国随美国参战美国是否愿意接济。蓝辛表示“美国允接济”,但又表示“为中国计,为全局计,中国宜先从容布置,待时而动。” 顾维钧深受触动,于4月9日向北京政府发去电报建议随美参战。同时,又建议“助美参战,似尚不宜过急。”而且,他还提出了“四利”与“四害”的主

外交家顾维钧的幸与不幸—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外交家顾维钧的幸与不幸—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我在不同场合曾引用顾维钧的话:国家是不能玉碎的。此语来自《顾维钧回忆录》。这部自述较之一般回忆录都客观、冷静而翔实。大部分涉及民国时期的外交,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珍贵参考资料。多年前我曾撰长文略述本人阅读心得。现在着重介绍他关于外交的一些观点,兼及可能从事与列强进行重要谈判的中国代表应有的训练。这是他根据丰富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时既有针对性,对后世也有普遍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 外交工作原则 从《回忆录》分散的叙述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必须非常敏锐,注意每一个细节,看看有否隐藏的含义,遇事决不能想当然,不能仅看表面。必须非常谨慎,仔细观察,小心从事,并永远瞻前顾后,有进有退。”此话所针对的主要事例是,1919年凡尔赛会议期间,正当中国竭力要求对山东问题做出保留,明确表示如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满意就不得不拒绝签字时,中国代表团却应会议秘书长的要求,先把代表的私人印章交了出去。要求代表交印章的理由是为了在最后仪式时节省时间。而交出印章的行动造成中国代表已决定签字的印象,当时的负责人却没有考虑到。2)需要知己知

彼。“必须估计对方及自身的实力”。“中国大多数军人,尤其是军阀,只想了解其对手及可能的敌人,而不知道本身的弱点,结果造成毫无根据的希望和野心”。换句话说,往往不自量力,在外交上提出过高的目标。3)“在外交上不能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则,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能指望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果你想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那就无法达成协议。……‘人民外交’总是以百分之百为口号,那是永远成功不了的,那样只能把谈判搞糟”。4)“当办理重要交涉时,唯一影响你的考虑的应当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党派和政治利益,更不应考虑个人政治上的得失,否则,要末是牺牲民族利益实现政治野心,要末使谈判完全破裂。如果一个外交家有了政治考虑,他的外交就很危险了。””3)、4)两点所针对的情况,一是北洋政府时期南方代表曾自行其是,单独与外国签约。更主要是当时的群众运动动辄以“人民外交”的名义对外交代表施压。顾说:“由于离不开公众舆论和大众的支持,一个人很容易做一些讨好公众的事,而不是光考虑民族利益。如果是民族利益,那就是永恒的,不因时间、舆论或党派而改变”。“在中国,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人民外交’口号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代表们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比较突出的例子是,19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