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

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过去,但《理论之后》并不是要宣称理论的终结。本文从“理论”概念本身入手,在理论的兴亡与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中,分析《理论之后》的写作背景。

并从文化理论的现状出发,寻找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的基本特征和自身意义。在对文化理论缺陷的思考中,以伊格尔顿所强调的真理和客观性作为重建“理论之后”时代的哲学基础。

从文化理论与道德的关系出发,伊格尔顿通过亚里士多德古典德性、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宗教基础来探讨“理论之后”的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重建,并让人们投身到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德行。伊格尔顿预示了“理论之后”时代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但他希望通过改革或革命,而不是通过邪恶的手段或是基要主义,来改变这个世界,以达成社会主义。

本文试图将《理论之后》的研究放到西方文化的背景、伊格尔顿自身思想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去加以解读,从而深入把握伊格尔顿所谓的“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走向和历史意蕴。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反思西方文化理论与道德的关系中减少自己前行的坎坷。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928145.html,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作者:柯晓蓉林映春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5期 摘要:作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的经典之作《理论之后》,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抨击,作者严谨的构局,准确的文字,独特的批判风格,一度被誉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最有影响力的小说”,至今在世界文化理论界都备受推崇。特里·伊格尔顿对于传统文化理论、政治格局的阐述一直被不断的注解,笔者结合自己对特里·伊格尔顿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文化理论的认识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思想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5-0105-05 《理论之后》是一部极富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的著作,相较于目前市场上诸多受欢迎的 著作,它没有极富感染力的大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内容,但就是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剖析和对自身批判的表达,对每一个文化理论者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理论之后》是由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基于现有正统的文化理论不能解决很多尖锐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现有政治格局的前提下提出的驳斥。作者一方面渴望该书为对现有文化理论存在质疑的学生提供一个必要储备,另一方面希望《理论之后》能够给文化理论方面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伊格尔顿一直以来坚持的立场,他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 一、伊格尔顿与《理论之后》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文化理论发展 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剑桥到牛津,从讲师到正教授,他一直沉醉在对学术体制的抨击,并一度被认为是后生可畏。由于在英国的大学中,欧洲结构主义的狭隘性和左翼思想的促使,他只能接受后结构主义的片面方面,却从根本上否定另外一方面的存在,他对对经典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结构主义存在严重的误解却可以接受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批判。这就造成了自身能力与外界知识素养的矛盾。 看到伊格尔顿的新书《理论之后》,很多人不禁对伊格尔顿宣告理论终结失望的时候, 我们不妨去源头本身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其说《理论之后》是一本伊格尔顿关于文化理论存在与否的考证,不如说它是作为伊格尔顿两个层面的交流与探讨,一个是作为理论实践者的伊格尔顿,一个是作为理论良知者的伊格尔顿。在两种不同身份中不停的发生着质点转换的伊格尔顿的个人对于文化理论的思索,出于自身坦率正直的性格,他对文化理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作为自己骨子里对于文化理论的固执,他抛弃了自身的文化理论责任感,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去对文化理论进行说理[1]。所以,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是两种人格的争论,但是随着后来“外行的说教者”占据的力度增大,在他的论述中批判性的思想越来越占据正统,甚至在自己书

全国月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提出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D )1-58 A.马克思B.列宁 C.恩格斯D.毛泽东 2.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C )导论-12 A.曹丕B.刘勰 C.陆机D.钟嵘 3.认为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的理论家是( B )1-68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普列汉诺夫 4.在西方,第一部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的专著《诗学》的作者是( A )4-192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德谟克里特D.贺拉斯 5.明确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A )3-159 A.王昌龄B.皎然 C.司空图D.刘禹锡 6.“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提出这一论断的我国文论家是( C )3-161 A.王昌龄B.司空图 C.王国维D.王夫之 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B )5-251 A.布洛克B.克罗齐

C.科林伍德D.卡西尔 8.我国最早对文学风格进行分类,正式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的人是( B )6-333 A.曹操B.曹丕 C.曹植D.陈琳 9.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的人是( D )6-332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安提西尼 10.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小说是( A )8-433 A.《红楼梦》B.《金瓶梅》 C.《三国演义》D.《水浒传》 11.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文论家是( D )4-193 A.康有为B.刘熙载 C.王国维D.梁启超 12.“召唤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8-427 A.伊瑟尔B.姚斯 C.福柯D.德里达 1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 A )8-401 A.文学产品B.文学结构 C.文学语言D.文学情节 14.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A )4-196 A.小说B.戏剧文学 C.电影文学D.电视文学 15.审美的“心理距离说”的提出者是( A )8-415 A.布洛B.尼采 C.叔本华D.黑格尔 1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A )8-449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普列汉诺夫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 人物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 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 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 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先后 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20 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 1966:《新左翼教会》; 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 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 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 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 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 1984:《批评的作用》; 1986:《与众不同》; 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 1991:《意识形态:导论》; 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

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 2000:《文化的观念》; 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 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 2005:《神圣的恐怖》; 2006:《怎样读诗》; 2007:《生活的意义》; 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 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 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年份不详) 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 [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6年;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后伍晓明又将此书加以仔细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重新出版。 [3]《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又名《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5]《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01年再版改名为《审美意识形态》。 [6]《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C].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7]《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马克思》[M],李志成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年。 [9]《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 第一课 一.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 可以这么说,方法论就是对理论的运用。但是倘若认为理论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直接被应用则是不对的。理论有时候仅仅是一种纯粹推测性的东西;是对某事物的一种假说,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这种事物的确切本质。 就像其他人回复《列西达斯》(Lycidas,弥尔顿的一首诗),《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所用的方法那样,我们将对《托尼的拖车》(Tony the Tow Truck)进行回复,以便对应用理论提出一些问题。 二.我们将尽可能仔细地对文学进行定义 如果某种事物导致了文学,那么在其背后一定会有某种权威性,因而我们会问“什么是作者?”同样,如果文学具有某种影响,它一定会对某人产生某种影响,我们则会问“什么是读者?”文学理论与这些问题有关,而将这些问题组织起来则构成了我们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学到如下内容: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由语言产生,某种程度上由人类心理产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由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原因促成。 最后,关于文学理论,人们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充分阐释完文本之后,是如何做出结论的;对于我们正在阅读的文本,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吗?阅读经验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与文本面对面地交流?倘若我们使用了种种方法之后,文本与我们的距离仍然相隔甚远,我们如何面对它? 想当然地以为,一切事物都源自一个基本观点,但却没有想到,基本观点之间存在某种共性:它们会共享空间,能像自助餐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搭配,这些将是我们在这门课里偶尔会做的事情。 三.文学理论与批评历史的关系? 文学批评想当然地认为所是的东西,在文学理论里面是没有的。文学理论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无关,也与伴随而来到的评价问题无关。文学理论将这些想当然的东西看做是经验的感觉,或者读者的感觉。文学理论关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描述,分析和怀疑。 四.文学理论里有什么新内容? 文学理论是对事物基础的怀疑,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文学理论自己本身所做之事的怀疑。为什么在20世纪,对阐释的可能性会有如此大的怀疑?人类历史的概览:怀疑主义起源于现代性(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不要和现代主义弄混淆,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现象,但是现代思想的历史通常起源于笛卡尔,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这一代人。笛卡尔在其《沉思录》里提出了一些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的问题,其中一个关于怀疑的问题是,“也许我不是疯了?”(might I not be crazy?)康德说过:“我们无法认识物自身。”1807年,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里说,“我们具有‘不愉快的意识’,而它则导致了一种疏远,使得我们远离那些让我们认识的事物。上述人物的观点归纳到一点则是,意识不仅仅与世界疏远,也同自己本身疏远。在马克思看来,两种形式的信仰——对商品价值的信仰与对上帝的信仰是一样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能够决定我们的思考内容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意识”。尼采认为,意识的不真实性在于语言自身的本质。弗洛伊德对意识持有相同的看

北京瑞得伊格尔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

公司简介 北京瑞得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 业,经营范围涉及通讯、信息产业、计算机、房地 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在国内外拥 有近50家分支机构的5000多名员工在为遍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创新的服务和产品解 决方案,并且日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北京瑞得伊格尔、瑞得恒昌、瑞得合通药业、瑞得通圆医疗是瑞得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医疗设备,医疗管理软件及生物制药的专业公司,其中,北京瑞得伊格尔公司已成为国内同行综合实力领先的麻醉、呼吸产品的提供和服务商。 北京瑞得伊格尔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于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企业开发区,其研发、生产基地位于北京西郊石龙开发区内。其主要产品为麻醉机、呼吸机及相关配套产品。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强 同美国、澳大利亚相关专业公司的 技术合作,在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 上,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OEM业务已成为公司出口的主要业务。 作为中国专业的麻醉和呼吸设 备的制造商,北京瑞得公司专注于向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提供麻醉呼吸产品的解决方案。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 公司研发中心有具有资深行业经验的人员领队,具有40余年的麻醉呼吸技术根基。公司技术研发理念,紧跟市场需求发展,随着医疗临床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需要更多的新的设备来支持临床技术,这就是瑞得研发人员市场研发理念。 二.多渠道全球化的采购平台

公司采购中心,积极发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开拓国内优秀供应商,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现在,已有256家国内和121家国外供应商为公司提供合格配件,迅速解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CE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北京瑞得公司不仅建立了ISO9001和13485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于近期升级为欧盟的CE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三检四查,预防纠正措施,为合格产品提供有力保证。 四.5S生产现场管理模式 北京瑞得公司近1000 平方米瑞得麻醉呼吸 产品线,生产现场以 5S和目视管理为基础,以看板和计划管理为辅助,在整洁的环境中产出优质的产品。 五、丰富的产品线 公司研发中心依托“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控加工技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已经形成麻醉、呼吸、蒸发器、集成CO2吸收器、蒸发器挂具、报警器、多通板等七大系列二十三种产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服务则是生命的延续,从第一次握手,您感受到的将是瑞得每一名成员最诚挚的服务……。 瑞得全体同仁将以最热忱的服务回报您的信赖!

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比较文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学科史: 马克斯、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歌德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布律内尔等著、黄惠珍与王道男译:《何谓比较文学》,上海社科出版社,1991年谢弗雷著、冯玉贞译:《比较文学》,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卢康华、孙景尧著:《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惇、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教出版社,1997年 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铁夫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北京师大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昂热诺等主编、史忠义与田庆生译:《问题与观点》,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2,比较文学的众多研究与实践 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今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光潜:《诗论(增补本)》,三联书店,1984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 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商务印书馆,1940 杨周翰著:《攻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张星琅:《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1936 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 安田朴著、耿昇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88年 方平著:《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比较文学论文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范存忠著:《英国文学论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 蒋述卓著:《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古添洪、陈慧桦编著:《从比较神话到文学》,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王润华著:《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 孙景尧著:《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万钧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曹顺庆著:《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迈讷著、王宇根等译:《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人类进入20世纪,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也获得了极大丰富,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人类被一种深深的文化焦虑困扰着,是的,现时代已经不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代,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最有影响力的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当下的。不管是“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还是“回到马克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造就伟大的纯粹的能将马恩全集倒背如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渴望的是时代的救护战士,我们需要做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来分析、批判现时代的重大的问题。 无疑,现时代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阶段,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了“文化政治学批判”,文化已经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我们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在总体上也从政治经济批判走向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西方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伊格尔顿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守护人,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当代有效性的前提之上,将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视域出场,从文化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维度,文化的低俗化、单向度、物质化三个价值维度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批判。 文章正是以此展开:第一章从文化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文化观。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的全面投降、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犬儒主义的全面投降、是文明生活右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伊格尔顿简介

伊格尔顿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从60年代末直到现在,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这些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这些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伊格尔顿是一个自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为《文学原理引论》的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从事美学与文学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背景。他说,马克思主义从60年代以来之所以能在西方社会复兴,就是因为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了新的阐释。“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乔治·卢卡契、安东尼奥·葛兰西、瓦尔特·本雅明、西奥多·阿多尔诺、赫伯特·马尔库塞和让-保罗·萨特这类思想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读者容易认识的一种理论,或者说中国读者很难承认它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它们确实是一批令人鼓舞的、内容丰富的作品,这批作品试图超越‘文化’、‘意识’、‘基疮和‘上层建筑’等不适当的或机械的概念,用更高超的方式去思辩。更重要的是,它无情而彻底地反对用机械宿命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意识、行为、道德价值和生活经验的中心地位。因此它特别适合一些唯物主义的美学,这种美学一方面可以对传统文学批评中过于狭隘的形式主义的考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宿命论的马克思主义中那些有时片面陈旧的准则进行挑战。”他还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与文化、艺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的阶段,必须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才能把它运用于这一新的现实,才能建立起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学理论。 在美学理论上,英国有着悠久的经验主义传统,重视从心理学方面对个体的审美经验进行研究;到19、20世纪,这一研究演变为更广泛的文化研究,强调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基础上把研究对象如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研究,如较早的利维斯就把文学批评既看作是文化批评也看作是社会批评,而较近的威廉斯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生成,由此而提出了所谓的“文化唯物主义”。作为威廉斯的学生,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都深深打上了这种“文化唯物主义”的印记。譬如他出版于1967年并题献给威廉斯的《莎士比亚与社会》,其书名就显露出“文化与社会”的视野和方法;书中试图打破个体与社会、自发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界限的做法显然来自威廉斯。属于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还有《放逐与侨居》,《作为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 第一章文艺本质论 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 (一)20世纪以前,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1、“摹仿说”以及在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在提出艺术即模仿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认为形式是能动的创造性力量。 从文艺复兴开始,“摹仿说”逐渐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忽视了文艺创造的能动性。 2、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主要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发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点,但由于过分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当代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认识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几种基本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 其一、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是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1

伊格尔顿谈_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_

文汇报/2012年/6月/11日/第00C版 文汇学人?思想&人文 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编译黎文 最近一期《牛津评论》刊登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访谈。伊格尔顿出生并成长于英国西北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的一个爱尔兰工人阶级移民家庭,成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深受老师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影响。他先后在剑桥和牛津任教,因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闻名。伊格尔顿出版于1983年的著作《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一直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启蒙读物之一。他的近期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试图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蠢蠢欲动的“反资本主义”氛围下总结并修正马克思主义原理,他在访谈中就“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伊格尔顿以近期的希腊举例,他认为如今在这片文明积淀最深厚的土地上上演的危机,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某种矛盾的鲜活例子。马克思赞赏资本主义能够在很短的时期内积累如此多的财富,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文化上的,但伴随着辉煌成就而生的,是社会不公现象。伊格尔顿强调,他并不热衷于去甄别人们是否执着地为自己贴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他所希望的只是“人们对现状能保持批判性的立场”。 在谈到当下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左翼思潮”等概念时,伊格尔顿认为,它们彼此间仍然有鲜明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一个出色的‘反资本主义’的左派未必就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接受过给养。虽然我认为左翼中‘反资本主义’的主要声音来自马克思主义,但我不愿过多地拿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来说话。” 伊格尔顿还谈到,当今世界戏剧化的变化方式令人震惊——资本主义原本处于莫名其妙的自信和傲慢中,但自从美国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以来,反恐战争、剧烈的资本主义危机等相继出现,像希腊这样的社会就在激烈转向的边缘摇摇欲坠,甚至有很多美国青年开始向往社会主义。十年前,恐怕没人能预见今天的情况。伊格尔顿认为,这种转变并非因为今天的人们突然重拾马克思主义了,也不是因为新一代左翼已经自发形成了,而恰恰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将马克思主义、至少是社会主义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危机能够将旧制度的局限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由此激发人们的批判性思考。 与马克思反对预言一样,伊格尔顿也反对草率预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任何政治制度一样,资本主义并不需要祝福,它仅仅需要人们能与之共谋。人们只会在认为现行制度已经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才会走上激进的道路,只要旧体制还能让人从中有微薄获益,人们仍然会愿意苟延残喘,因为变革蕴含着太大的风险和复杂性,令人胆怯。”伊格尔顿认为如今希腊的情况只是一部分激进分子单纯的愤怒而已,还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的运行有多么不可靠。当然,他也指出,这种情绪并非没有蔓延到整个欧洲的可能:“如果现行制度确实已经不再造福众人,人们为何不考虑重新选择呢?” 伊格尔顿注意到,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不再转向左翼,因为他们发现实现突破的困难。在撒切尔时代、里根时代、牛仔资本主义时代和新自由主义时代等繁荣年代,人们都不对突破现行制度抱有幻想。伊格尔顿本人也避免了从年轻的激进分子转向老朽的保守分子的典型路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直至今日,我还是徘徊在现状里,就像许多人一样。”但伊格尔顿认为左派的低迷也并非没有好处,至少它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使人围绕政治本身进行思考,而不是盲目迷恋政治。 第1页共1页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

第1章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1)对全球化的理解 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2.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3.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_马海良

2000 年 5 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 2000 第 2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 .23 No .2 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 马海良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文化理论;文化政治;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文本科学;后现代摘要该文在讨论伊 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 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 ;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5935(2000)02-0051-04 现为英国牛津大学沃顿英文教授的特里·伊格尔顿 (T erry Eag leton, 1943 -)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 在空前繁荣的当代批评话语领域, 总能听到伊格尔顿那强劲有力、发人深省的声音。的确, 伊格尔顿的声誉建立在他对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英文研究”传统的精辟分析, 对现代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 以及他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丰富而扎实的批评实践之上。本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 尝试勾勒他的思想历程, 这也许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 伊格尔顿的理论工作是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问题框架开始的。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 -1950》是英国文化理论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开启了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从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来诠释文化的新方向, 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非常活跃的一派学说, 或曰“文化唯物主义”。《文化与社会》考察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批判传统, 追溯了这一传统在威廉·考贝

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这位与德国的哈贝马斯和美国的詹姆逊并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的英国人,对理论体系的关注与建构,都是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身体话语理论也不例外。身体话语是贯穿伊格尔顿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 1960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压迫、饥饿和劳动的身体。1990年在专著《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他正式提出以身体为名、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可能性,该书试图以身体美学来阐释身体伦理学,实现其“政治化之爱”。 2000年的《文化的观念》一书则着重探究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于身体的观念,并分析在共同文化观念下身体被解放的可能。此后出版的《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又将悲剧中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剖析悲剧的现代性根源。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关注的是劳动的、饥饿的和革命的身体,坚决抵制后现代色情的、交欢的和娱乐的身体。因此,他的身体话语理论是有关身体异化与反异化的解放理论,是交织着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的伦理话语。 这种身体话语旨在寻求重新建构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的身体观念,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达到人的主客观统一、精神与肉体和谐、审美化的生存状态。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从分析身体话语的嬗变及伊格尔顿对后现代身体话语的批判入手,切入其身体话语理论。论文首先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时期身体从缺席到出场再到主场的哲学嬗变,在此过程中,身体话语完成了由“意识本体论”向“身体本体论”的转换,并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话语的狂欢序幕和文化转向。

《外国文学史》参考书目及考研网站

《外国文学》课程参考书目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教育出版社,2005。 成良臣:《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王向远:《东方文学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刘象愚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龚翰熊:《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共六分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杨烈:《世界文学史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译林》、《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 《外国文学》学生阅读书目 古代文学: 《希腊神话与传说》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中世纪: 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 卜伽丘:《十日谈》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 理性主义: 莫里哀:《莫里哀喜剧集》 弥尔顿:《失乐园》 启蒙运动: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席勒:《阴谋与爱情》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 浪漫主义: 卢梭:《新爱洛伊丝》、《忏悔录》 菲尔丁:《汤姆·琼斯》 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普希金:《普希金抒情诗集》、《叶甫盖尼·奥涅金》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集》 现实主义: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司汤达:《红与黑》 梅里美:《卡门》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萨克雷:《名利场》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 比较文学史(法)洛里哀著商务印书馆1931 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导论(美)弗·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引论(罗)亚历山大·迪马著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原理(日)大眆幸男著陈秋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概论陈忄享刘象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探索孟昭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比较文学陈忄享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译介学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赵毅衡周发祥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美)史景迁著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