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准肝切除术的理念与技术——转化医学的范例

精准肝切除术的理念与技术——转化医学的范例

精准肝切除术的理念与技术——转化医学的范例
精准肝切除术的理念与技术——转化医学的范例

普通外科进展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1-0025-02

精准肝切除术的理念与技术——转化医学的范例

姜洪池

【摘要】精准肝切除术是近5年来肝脏外科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得到诸多肝胆外科医师的重视及兴趣。精准肝切除术在原常规手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好。简而言之,它是在原来手术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是多学科合作治疗(MDT)的典范,是转化医学在肝脏外科的范例。

【关键词】精准肝切除术;肝切除;转化医学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Concept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of precise hepatectomy:A exampl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IANG Hong-chi. Digestive Disease Hospital,Center of Hepato-Splen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Hepatosplenic Surg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 Precise hepatectomy is a very hot and up-to-date topic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in the last5years,many surgeons are interested in this issue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 it.Precise hepatectomy much more concentrates 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echniques and less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on fast track recovery and optimal outcome after surgery and Long-term survival.In a few words,precise hepatectomy present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with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ith perfect performance and close coope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treatment,which is a good exampl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liver surgery.

Keywords precise hepatectomy;liver resection;translational medicine

肝切除手术的外科操作技术奠基了肝移植外科操作技术的顺利及安全。反之亦然,肝移植的外科操作技术娴熟与完美也有利于肝切除手术的进一步改进与完美,例如活体肝移植的供肝切取,肝中静脉可根据需要予以保留供肝侧或供体的保留肝侧,并以肝中静脉为指引确定切线,肝静脉全程显露,安然无恙[1],达到精准至极及完美无暇的程度。

1转化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是精准肝切除术得以开展的基础

在过去行右半肝切除,如不输血似乎是难以做到甚至是不可想象的。而今精准肝切除技术应用以来,无论是活体供肝的半肝切取,还是行右或左半肝切除术,术中控制失血量在300mL以下、术中术后无需输血司空见惯。当然,不除外有时行术前预存血的自体输血(prediposited blood autotransfusion)。手术当中,层次清楚、管道清晰、术野干净、操作利落、有条不紊。这些进步是基于基础医学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的转化及应用于临床。实验研究表明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尤其肝切除术后残肝体积明显缩小后。有鉴于此,采取了选择性肝门阻断技术,使保留肝不会发生无辜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诸多临床研究表明,输血越多并发症越多,恢复越不顺利,从而提示外科医生如何采取综合无血术野技术[2],如何应用好现代的外科医疗器具,使手术出血控制到最低水平。这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三维CT的扫描可使病变立体构像立现眼前,CTA可清楚展现肝的血管系统的走行与病变部位关系,腚腈绿排泄试验结合肝功能Child分级使肝功能的术前判断更加准确,术前手术数字化的模拟使手术方式更加优化等,这些都为手术的精细准确、安全无误奠定了基础,这基于多学科合作。对术中超声有较高素养的医师可提示肝内外管道的表面投影及确切位置,从而导向游刃有余、行刀如神。这基于现代外科理念的学习和实施,要尽量减少创伤,要既注意手术损伤,更要注意整体损伤,只有注意手术入路损伤占整体损伤比,才能真正使病人受益[3]。

2精准肝切除术的亮点及益处颇多

追求精准在诸多领域都是制胜的法宝。战争领域精确打击可使战争付出最小,消灭有生力量最大;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在340余公里之遥能“二次接吻”、唇齿相依、对接锁定,令人震撼。如果精准欠缺毫厘,此戏何谈后续光辉

基金项目:CMB项目,加强黑龙江省农村卫生人力能力建设(项目编号:08-894)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病医院、肝脾外科中心肝脾外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E-mail:jianghc@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2574373.html,

··25

医学研制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规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维护学校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全校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也包括全校科技人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成果转化具体工作由科技处负责协调管理。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应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或者依照合同的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本办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职务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含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技术开发(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开发、横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成果技术的开发等)、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活动。 第六条学校积极为非技术职务成果的转化广开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学院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签订该科技成果有关合同约定,从其约定。对非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应参照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优厚的分配原则办理。 第二章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 第七条本办法所指的职务技术成果是指在我校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休未满二年的人员、临时聘用人员、企业聘用人员、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进修人员等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类职务科技成果,其成果的所有权仍为贵阳医学院。

关于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关于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三维重建技术运用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精准肝切除治疗过程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肝脏三维重建系统对其CT图像数据进行相应的三维重建处理,定位并分割其病灶,对患者肝内管道、病灶相关信息加以评估,完成相应的虚拟手术设计工作,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指导医护人员更好地完成临床手术治疗。通过三维重建系统、常规性的二维法来对患者肝脏总体积、剩余肝脏面积、病灶体积、欲切除肝脏体系进行测量。把传统的二维测量和三维重建系统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50例患者经过三维重建模型显示效果良好,其中病灶处在患者右半肝脏的有29例、左半肝23例;其中测量患者肝脏总体积平均为1800cm3,患者病灶总体积平均为500cm3,期初的肝脏体系平均为600cm3。选择三维方法对欲切除肝脏体系进行计算时,得到的体积越大;术后切除的肝脏质量就越重。所有患者实际选择的手术切除方式和术前虚拟进行的手术结果相同。结论利用肝脏三维重建软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进行评估能够产生显著的价值,而且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择手术治疗方案。 标签:三维重建技术;精确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临床运用 原发性肝癌表示患者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出现恶性肿瘤现象,也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肝癌患者外科治疗理念开始出现变化,并以尽可能保护患者脏器、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为治疗目的,进一步诱发常规的经验外科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精准外科模式[1]。在进行肝脏切除时,这种精准现代化的外科治疗模式也被看成精准肝切除。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三维重建技术运用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精准肝切除治疗过程中的方法和效果,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4例和16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为56.5岁,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都接受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后病理检查,并得到确诊。患者接受根治性精准肝癌切除手术治疗,其中肝部分切除患者有31例、扩大半肝切除有11例、标准半肝切除有17例。 1.2方法对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院進行的最近一次CT检查数据进行收集,并获取手术之后切除标本测量相关指标。其中CT断层图像选择64排螺旋CT机进行采集,控制的层厚在1.5~5mm之间,控制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部,分为动脉期、平扫期以及门脉期。对患者CTA数据进行收集,并将其以医学数字化图像的格式进行储存,利用PACS系统对数据进行传输、通过刻盘来对数据进行保留[2]。手术之后对所有切除的标本加以称重处理,所有称重结果和测量结果要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

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07T13:45:13.3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作者:季渝军 [导读] 原发性肝癌患者开展三维重建技术能发挥极大的应用价值,能为合理选择肝切除术提供良好的依据。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 400038) 【摘要】目的:对比CT图像二维、三维建模在原发性肝癌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二维法,观察组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对比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切除部分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开展三维重建技术能发挥极大的应用价值,能为合理选择肝切除术提供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脏CT图像;三维建模;计算方法;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211-01 恶性肿瘤疾病中原发性肝癌是较为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肝癌外科治疗理念在逐渐变化,其临床治疗原则以加快康复速度、保护脏器功能、减少创伤等为主,开始往现代精准外科模式改变[3]。肝脏外科开始以精准肝切除作为基础开展肝脏外科手术,并重视普及肝切除术的内涵以及概念,确保精准肝切除概念往标准化、具体化方面发展。我远采用基于C平均模糊聚类的方法对CT图像进行三维建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根治性精准肝癌切除手术进行治疗,通过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相关影像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疾病;男患者30例,女患者14例,年龄为30~60岁,平均年龄为(48.32±3.85)岁;其中8例扩大半肝切除术,10例标准半肝切除术,26例肝部分切除术;将手术切除肝脏无法良好代偿、病灶体积过大、肝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排除出本组研究之外。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获得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临床比较性。 1.2 方法 1.2.1资料收集分别调查本组44例研究对象近期到我院开展CT检查的相关数值以及完成手术后测量标本的数值。选择美国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机采集CT断层图像,层厚设置为1.25~5mm,从膈顶到肝下缘进行扫描,并以门脉期、动脉期、平扫期划分,对患者的CT数据进行收集后,采用医学数字化图像(DICOM)的格式存储。采用PACS系统保留数据或者传输数据,完成手术后称量切除标本的数据,将称重结果以及测量数据制作成数据库形式。 1.2.2肝脏三维重建首先将CT生成的DICOM文件导出,采用matlab软件对该图像基于C平均模糊聚类方法,使图像降噪,对图片灰度进行测定,产生CT图像边界,对图像进行分割,其次采用面、体、快速点进行绘制,通过C平均模糊聚类方法生成STL文件。其中体绘制主要是研究光纤投射算法,并实现了肝脏模型的体绘制,是3D模型能够进行旋转、上下移动等、快速点绘制主要应用于快速建模。对照组采用二维断层影像和患者的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计算肝脏体积和评估残肝体积。观察组主要采用三维立体影像,通过算法来计算体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作分析统计,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体积测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除部分体积明显较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剩余肝脏体积/全肝体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肝胆外科临床中开始全面应用精准外科理念,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2]。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很多学者开始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通过分析肝脏数据开展个体化量化分析,使虚拟手术得以实现。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对照组切除部分体积、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具有明显差别(P<0.05);而两组患者的剩余肝脏体积/全肝体积无明显差别(P>0.05)。由此可知,CT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在个体化肝脏数据分析方面的可靠性、准确性较高,通过肝脏三维重建系统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肿瘤长度、管径、距离、体积等数据的测量,在较快的时间内执行虚拟手术切除计划以及解剖功能分段计划,具有易学易用、快捷性高、操作简单等基

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在精准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在精准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行精准肝癌切除术患者中采取手术标准化护理配合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本院行精准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 组行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手术用时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 术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精准肝癌切除术患者中开展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有利于缩 短手术用,改善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手术室;标准化护理配合;精准肝癌切除术;手术用时 在临床上对肝癌进行治疗时,常常采用切除手术的方法,该治疗方法属于微 创范畴,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切除最小的肝脏组织,最终切除肿瘤,在切除的过 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肝组织,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恢复[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 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标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提高患者对医护 人员的满意程度。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应 用效果,并总结其意义,现将主要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本院行精准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6例,按 照入院顺序分组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3例。对照组男女例数27例、16例,年龄49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58.14±2.06)岁;观察组男女例数28例、15例,年龄48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59.22±2.17)岁。组间患者的常规资料相近, 可以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准备手术所需要的器械,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 观察组:对患者采取手术室标准化护理模式,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邀请资历较深的教授、医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工作,同时需要制定护理的 标准步骤,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标准化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内容:首先,保障工作流 程的标准化。专业人员应该对参与手术治疗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加 熟悉不同器械的使用方法和顺序,提高自身的规范意识,要求手术医师与护理人 员应该加强沟通,对于出现的问题,应该定期集中讨论,不断优化手术工作流程 和标准[2]。为了保障流程的标准化,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相关规定加强练习, 保障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顺利配合医师进行手术工作,自身应该明确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其次,不断规范手术室。要求手术室内环境卫生,保 障处于无菌状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手术室进行消毒,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提前对所用器械和物品进行清点,不 得在清点之前交接器械。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手术的内容不断对所用器械进行清洁,并对器械进行科学的摆放,不断规范摆放位置,节约手术治疗的时间[3]。最后,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负责人员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 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了解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不 断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可以将手术室的标准流程,制定成画册等不同方式 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树立标准化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转化医学是21世纪医学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有效联系,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技术及公共卫生预防技术,从根本上转变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脱节状况,缩短研究周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目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基础医学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与公共卫生实践之间严重脱节问题。一方面,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未能有效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治疗与预防新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布局与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和研究中心,形成综合集成、开放共享和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学产业的发展。发展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不仅符合生物医学前沿发展趋势,也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国家需求,也是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生物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特别是需要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支撑,以提高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水平和效率,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学中心”不仅符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而且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该设施的建设具有

医学计量中心说明介绍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设备使用安全保障方法前言: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发展,医院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扩张性竞争渐渐转化为质量竞争。又好又快基本国策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方向,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安全因素。 本文针对医院负责医疗设备的管理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使其清晰认识到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 1、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主体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是由主管院领导负责,由医务部、医学工程科和各科室的管理人员组成,在医院中的专业名称是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对医院设备质量与安全情况的汇报并进行评审。 2、医院内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检测机构 医学计量中心是具有法律资质的院内医疗设备检测机构,负责医 院内的计量设备和高危医疗设备的检测工作,杜绝不合格医疗设备的 使用,发生安生事故。计量中心每年将医院内的设备检测情况向医疗 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根据医疗设备检测情况进行控 制管理。 3、临床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责任与管理

根据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科室必须设有专人对本科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负责建立管理科室内的医疗设备档案,巡查了解科室内的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报告设备故障与风险,检查科室内计量与高危医疗设备是否检测,每年在检测有效日期前一个月提出检测申请。 4、医疗设备事故的预防管理 医疗设备事故一般情况下包括三种情况。医疗设备本身发生的事故(设计缺陷、故障、电源、机械)、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使用环境存在事故。以上我们称为临床医疗设备风险。 从临床应用上认为设备用于生命支持的设备风险最大,设备故障会导致患者或使用者严重损伤乃至死亡。用于治疗抢救设备风险最高,带交流电用于病人治疗的设备和用于特殊人群和特殊环境的设备同样存在高风险(如小儿、手术室)。 对以上设备的持有科室要进行特别的预防和管理。设备使用前的科室人员上岗培训是预防管理重要环节。 二、相关知识 1.什么是计量检测:我们知道人到了一定时间需要通过体检来检查身 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计量检测也是同样道理。定期计量检测是检查设备是否健康,国家为了保证检测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性,将重要部分纳入了法规叫《计量法》,按照法律规程进行检测叫计量检测。 2.什么是高危医疗设备:用于医学治疗和检查的医疗仪器,如果操作 不当和发生故障会导致病人伤残甚至死亡的设备(如:呼吸机、麻

转化医学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积累,而基础研究的方向大都来自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将会大大加快医学发展的步伐。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缺乏较好的科研思维或不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而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其研究成果很难在临床上应用。导致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患者在短期内难以体验到基础医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又很难付诸实施。这种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的情况被生动的比喻为“死亡之谷”,“两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期望能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 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转化医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辉煌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有效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已经向人类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让之前不治的肺炎、脑膜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卡介苗与链霉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使结核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制剂的发现与合成,使营养缺乏症得到根本性改观;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使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器官移植手术,充分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物理化学等新技术与临床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子显微镜、纤维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等得以发明成功,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群体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 但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又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首先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其次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全球耗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全序

原发性肝癌通过精准肝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通过精准肝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一般手术治疗是首选方式。而传统肝切除术虽然肿瘤去除率高,但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无法准确设计手术切除术范围。由此在相关问题基础上,精准肝切除术应运而生,其可以更为精确的确定肝切除术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恢复质量,在临床逐步运用开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32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2±4.1)岁;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29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46.7±3.8)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单发性肿瘤,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中属于A或B级,肿瘤没有侵入到第一、第二肝门与下腔静脉中,门静脉主支也不存在癌栓,没有广泛性转移;患者没有脏器病变。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组采用传统肝切除术,取仰卧位,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行气管插管,将膈肌切开后做腹腔探查,确定病灶位置与数量,将肝周韧带快速离断后游离出肝脏组织,并对切除做对应标记,运用Prinkle法进行入肝血流阻断,运用钳夹法断肝,肝端面运用对拢缝合,创面处进行腹腔引流,切口采用无损伤缝合。观察组运用精准肝切除术,术前运用CT血管造影与三维重建技术对肝切除相关静脉组织做影像重建,确定肝脏体积与肝平面,测算肿瘤之外剩余肝脏体积。术中采用仰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右侧肋缘下进行反L状切口,同时运用悬吊拉钩稳固。运用PMOD做第一肝门解剖,将左右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有效分离出。术中采用超声技术确定术前方案,运用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docx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 一、前言 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为临床医学试验人员和临床主治医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彰显临床医学研究为疾病防治服务的核心价值。现阶段,传统医学教学呈现明显的与实践脱节的迹象,因此促进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转化医学概念显得尤为必要,对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大有裨益。通过在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运用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辅助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二、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于X院20XX年9月接收的内科学生中,采用随机双盲法抽取38例学生入组研究,将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传统教学组和转化医学组,传统教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8—20岁之间,平均年龄19.04±0.21岁,其中男10例,女9例。转化医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9—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14±0.57岁。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入学,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 <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在对内科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临床实践的形式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观察组:将转化医学理念作为内科教学的指导依据,具体措施如下:(1)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克服“以学科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将学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临床实践机会,利用临床实践解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弱化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升内科临床教学课程的完整性,实现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2)现阶段,针对内科实验教学,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教师大多采用演示法和验证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够凸显出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内科临床教学形式的改革,依托于探索性实验价值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内科临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转换医学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4)尽管部分内科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由于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容易与教学实践脱节。因此,内科应为临床教师与内科理论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理论教师为临床教师提供理论与经验的指导,临床教师将临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5)内科应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内科临床教学成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理论知识运用、职业态度等内容,并结合客观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4.

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

转化医学的研究及发展 一、概述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10多年间迅速发展,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B to B)的概念,1994年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1996年Lancet杂志首现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 转化医学又称转换或转译医学,其有关研究通常称为转化研究或转化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把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 2.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对转化医学的定义 (1)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 (2)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人体内试验,证实其临床效果、安全性,并在实践中推广。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 e”and“bedside to bench”,“B 2 B”)的连续过程。 二、转化医学产生背景 在近代,尤其是近20世纪50年,随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为现在医疗技术奠定了几乎所有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基础与临床在各自的研究体系里并肩前进,都取得了自认是令人瞩目的成就,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临床医师和基础科研工作者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转变促使医学研究模式转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医疗负担越来越重,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因此,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要。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包括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采用多因素研究模型的思路。基础研究积累的大量数据及其意义需要进一步解析。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 三、转化医学的特征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化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从着名医学杂志TheLancet于1996年刊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至今已近17年。纵观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生物医学研究者,亦或是临床医学专家,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将先进的成功基础理论与成果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应用转化,即通过双向转化通道,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进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诊治快速转化与应用。但是,通过长期实践,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仍严重脱节,先进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向有实际需要的临床医学转化,使转化医学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面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脱节,有必要找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瓶颈所在,使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实践顺利转化。 1.转化医学应用现状 转化医学指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连接的桥梁,属于一种循环式的科学体系,即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转

化到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医疗、预防、护理等多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先进的措施和方法。另外,在临床应用中及时修正,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回基础研究中,进一步使其完善、发展,而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转化医学属于双向转化过程,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而这则是最困难的事情,涉及到时间、经费、伦理等诸多因素。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基础医学研究,很大一部分在向临床实践进一步转化的过程中,难以将基础研究成果再次重复。因此,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可重复性,是目前转化医学失败的首要原因,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脱节,基础研究的优秀成果难以为临床实践服务。尽管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但从国内外对疾病诊治的相关转化医学应用效果来看,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 肝细胞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属于较为常见的肿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在我国,肝癌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就全世界而言,则位于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近10年来针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

精准肝切除与不规则肝切除

精准肝切除与不规则肝切除 长治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霍凌波 外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了18世纪的古代外科、19世纪的传统外科以及20世纪的现代外科,而随着新的理念、技术手段以及设备的发展,全新的21世纪外科将要向何方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位外科医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旨在追求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佳治疗效果的21世纪外科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对医疗理念和技术的更高追求“精准外科时代”应运而生。“精准外科”一词由解放军总医院(301)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董家鸿教授提出,其产生的背景是新世纪人文医学、微创外科、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迅猛发展。其含义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整合应用一系列现代科技,以对个体病例的病情做出定位、定时、定量的精确评估和循证决策为基础,高精度、高效度地实施以个体化、定量化、可视化、微创化为特征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旨在以最小的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获得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在这一全新的理念下催生出精准肝切除术这一手术理念。 作为肝脏肿瘤、肝内胆管结石、肝包虫病、肝脓肿、Caroli 病等肝脏疾病最有效治疗方式的肝切除术历经了不规则肝切除术、规则肝切除术以及精准肝切除术几个时期,其逐渐发展的基础是对肝脏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的深度认识。精准肝切除是在以肝叶、肝段为基础的规则肝切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肝脏疾病中肝癌呈沿载瘤肝段门静脉分支内播散而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沿着病变胆管树区段性分布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解剖性肝切除才是彻底去除病灶的理想方式。涵盖以手术为核心内容的精准外科治疗全过程包括精确的术前评估、精密的手术规划、精准的手术操作、精良的术后管理,兼容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使肝切除术告别了“浴血奋战”、盲目大块结扎和一味追求手术速度的粗矿手术时代,实现了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有效、微创的目标,这些全新的思想也正是精准肝切除的核心。 精准肝切除采用螺旋CT、核磁共振、3D数字影像技术等现代影像学技术、ICG试验为代表的肝储备功能测试、手术预切除模拟等手段使术前评估实现准确可靠。术中超声技术、肝血流阻断技术、精确的肝段染色技术、CUSA、LigaSure、超声刀等断肝技术、胆管胰管血管重建技术、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技术等为术中精准的肝段、亚肝段切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而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管理又为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危险期、良好康复提供有效地保驾护航,同时还兼顾了医药经济学的要求。 肝脏具有独特的再生能力,部分肝脏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会在术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再生接近原肝脏的大小,并具有相应的功能。然而部分肝脏疾病患者多继发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严重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再生能力下降的同时肝功能同样受损,因此大面积切除肝脏变为不安全,这时不规则肝切除就成为适宜的手术方式。不规则肝切除是指距离肿瘤边缘1cm的不规则的小范围肝切除,此术式适应于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肝癌、小的转移癌、多中心的肝癌和多发转移癌,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少见,它是对以肝叶、肝段、亚肝段切除的精准肝切除术的有益补充。 两种肝切除术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但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应在充分术前评估、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上做到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随着人们的逐渐认识,精准肝切除及精准外科的理念必将带动整个外科的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达到快速康复为目的。ERAS 通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合理管理疼痛、早期恢复饮食和早期活动等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自1997 年丹麦外科医师Kehlet 提出ERAS 以来,ERAS 已在骨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开展。目前,国际上已相继发布了择期结直肠手术、直肠和(或)盆腔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和胃切除手术的ERAS 指南或专家共识。肝胆胰手术较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ERAS 的施行奠定了基础。目前,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在肝胆胰手术患者中施行ERAS,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今,国内外均无一致的针对肝胆胰手术的ERAS 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启动了《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以下简称本共识)讨论会,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按照循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最终制订本共识,旨在为实现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ERAS 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

考意见。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GRADE 系统(表1)。表1 为证据等级及推荐强 度术前项目1. 术前宣传教育术前通过面对面交流、书面(展板、宣传册)或多媒体方式,告知患者围术期各项相关事宜,包括:(1)告知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和焦虑。(2)告知患者ERAS 方案的目的和主要项目,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早期活动、宣传疼痛控制及呼吸理疗等相关知识,增加方案施行的依从性。(3)告知患者预设的出院标准。(4)告知患者随访时间安排和再入院途径。推荐意见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 术前肠道准备传统术前肠道准备包括机械性肠道准备和口服抗菌药物清 除肠道细菌,多个领域的ERAS 方案均不建议术前行肠道 准备。有研究结果显示,机械性肠道准备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针对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准备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推荐意见2:术前不必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 术前禁食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提倡术前禁食12 h、禁水6 h,认为可降低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缺乏相应证据。同时有研究表明,禁食过夜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术后不适。一项纳入了22 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2 0 1 4 年终盘点8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 导读 在今年的10月份,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在瑞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转化医学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时间的脚步即将走过2014年,转化医学网对上海的转化医学中心进行了盘点,结果显示:交大、复旦和同济三大系加起来占据了上海转化医学中心的半壁江山,二军大设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也颇具特色,下面是详细情况: 1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依托于瑞金医院,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2013年11月获得建设批复,2014年10月建成并正式运营,整体投资10个亿,中心主任为陈赛娟院士。同期它将整合上海交大、复旦、二军大、中科院等上海高校、附属医院,以及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开展临床难题联合攻关,推进技术转化应用进程。首轮将重点建设肿瘤、代谢病、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技术平台。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有4个姐妹机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疑难病研究中心、第四军

医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和华西医院再生医学中心。 同期,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成立,陈赛娟院士任理事长,基金会支持具创新性的转化医学研究项目,重点支持领域为肿瘤、代谢性、心脑血管、感染与免疫性疾病。2中国-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依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10号;四大依托机构将共同开展癌症、糖尿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组建跨机构、跨学科的协作团队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以提高对上述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认识。 3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医学转化基地2009年11月18日在上海解放军四五五医院正式成立,由国家干细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院士领衔,王振义等8名中外院士组成专家委员会。? 4转化医学合作中心依托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和美国(PerkinElmer)珀金埃尔默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9日,中美双方将在个性化药物研究领域开展在基因组水平验证反映药物疗效标志物和相关生物信息学的合作 研究,并以代谢性疾病为主攻方向,针对亚洲人群研究一套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药效评估手段。? 5上海张江转化医学中心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上海张江集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约84万/年,位居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 。我国为HCC高发地区,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0%以上。最新统计资料表明,HCC在我国的肿瘤相关性死亡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肝切除术仍是目前HCC治疗最常用的潜在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文献报道的术后5年复发率>70%。有效预防与及时合理治疗复发,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总体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 1 HCC术后复发的定义 HCC术后复发是指根治性肝切除术后HCC的再次发生。HCC复发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既往肝切除治疗史,以及再次发生肿瘤的临床特征符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为《2019规范》)或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HCC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利用切除或穿刺获得的肿瘤组织可做出病理学诊断。 建议:(1)复发性HCC的诊断主要基于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再次发生肿瘤,如符合《2019规范》或EASL的临床诊断标准,即可做出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提供确定性诊断(证据等级:高;建议等级:强烈建议)。

(2)HCC根治性切除定义为完全切除术前影像学和术中探查可发现的所有肿瘤结节,肝切缘病理学检查阴性,无大体血管和胆管侵犯,无淋巴结或肝外远处转移,多数AFP阳性病人,术后2个月内该标记物降至正常水平,影像学检查无新发肿瘤(证据等级:中;建议等级:一般建议)。 2 HCC术后复发的类型 多数(68%~96%)病人肝切除术后HCC复发发生在肝内,即肝内复发;少数可转移至肝外组织或脏器,即肝外转移,但常同时合并有肝内复发。 建议:(1)HCC肝内复发存在单中心和多中心两种起源,分别与早期和远期复发相关(证据等级:高;建议等级:强烈建议)。(2)临床上一般可将术后2年内的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2年之后的复发定义为远期复发(证据等级:中;建议等级:一般建议)。 3 HCC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3.1 肿瘤分期 3.2 病人及肝脏相关特征 3.3 外科操作

转化医学中心的管理细则

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疾病防治技术发展,规范和加强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转化医学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建设运行管理,参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根据临床需求按疾病领域建立转化医学中心,每个领域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中心。各转化医学中心按照本领域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和实际需要搭建疾病研究协同网络(以下简称“协同网络”),联合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协同开展疾病 防控研究。 第三条建设转化医学中心和构建协同网络是整体推进我省医学科技发展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和普及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布局,各转化医学中心要发挥好引领、集成、带动、普及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依托,成为优化组织实施相关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成果的主体研究力量,成为促进医学科技成果普及普惠的重要推广平台,为我省医学科技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是转化医学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主要 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 (二)组建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组织开展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评审、绩效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各市科技、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作为转化医学中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推荐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 (二)推 进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 (三)协助管理本部门或所在地区转化医学中心所承担的省级医学科技研究任务。 第六条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省内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为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运行管理和评审评估等 工作提供咨询。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 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 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 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 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 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 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 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 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 (apical 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 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 (toxicity 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 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 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 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 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 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 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 广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 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 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 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 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

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 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 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 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 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 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 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 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 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 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 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 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 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 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 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