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年度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九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标准:

(一)基础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应用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评审专家库:

奖励办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

专家库专家任期三年。

第十三条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会议前,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在遴选出的专家中提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四条评审组:

根据申报项目的专科情况,将评审委员会专家分为若干评审组。

第十五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四章推荐

第十六条申报渠道:本奖励按项目来源,制定如下申报渠道:

(一)地方推荐须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中医药学会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二)专科分会推荐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审核(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推荐项目由主任委员签字后须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盖章),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推荐项目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审核,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以上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推荐的项目按分配名额可直接申报我会。

(六)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学会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第十七条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每年的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逾期上报不予受理。

(二)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四)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专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

(五)申请奖励项目的材料属于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的应在申报当年的前一年批复鉴定(应用一年以上);属于基础研究,原则上不要求成果鉴定但必须出据部、局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证明材料,其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时间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主要论著同时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六)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要求填写。

(七)《项目摘要》要求用中、英文填写,800字以内(英文500词以内),一式各6份,一律要求打印。

(八)查新报告书,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信息研究所和中药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等)提供。

(九)同行鉴定证书,应由所在中央部委、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对新药项目按以下(十一)款处理,示同鉴定报告。

(十)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对研究项目中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还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十一)新药研究项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1-5类(即旧法规一、二类)应取得临床批件,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6类(即旧法规三类)原则上不予以推荐,但对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亦可推荐。

(十二)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三)申报项目应提供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和争议的保证书。

(十四)其它相关证明文件,如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

(十五)每个申报项目均需提供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和《项目摘要》的计算机软盘或光盘1份。

(十六)申报渠道中凡需汇总项目申报我会的单位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及计算机软盘一份。

(十七)申报项目的资料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本次评奖:

1、不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2、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

3、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不符合规定;

4、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5、原始材料不完全或不真实;

6、填写资料不完整,无法审查;

7、有悖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8、其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经评定未授奖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推荐须隔年进行。

第五章评审

第十九条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奖励办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奖励办将对形式审查结果网上公示30天,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

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提交初审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

第二十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二十一条初审和终审均按照从一等奖到三等奖的顺序评审,并按得票数由多到少根据相应级别的评奖额度,选出获奖项目。余下项目参与下一级别奖的评审。获奖项目均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第二十二条奖励办将为每个参评项目确定相应专业的主审专家1人,副审专家2人,主审专家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并写出书面意见。主审与副审将意见向本评审组汇报后再进行投票。

第二十三条初评中获得超过半数专家同意的项目,主审专家按照专家评价表填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等级标准及专家综合意见,由评审组组长签字,经初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核准签字后,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初审将根据情况推荐8-10个授予一等奖的项目,参加终审。

第二十四条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参加终审答辩,参加终审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经终审评审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半数同意的项目,可预评为“一、二、三等奖”。

第二十五条奖励办将对通过终审项目的结果在媒体公示30天,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当主动回避。

第五章公众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二十七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采取公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励办公室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对评审结果不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常务理事会裁决。

第三十条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年度获奖资格。对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并对无异议或经确认后的项目进行公布、授奖。

第三十一条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二条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授奖

第三十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的等级进行确认,批准。

第三十四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奖励项目数额:

一等奖7项以下二等奖20项以下

三等奖30项以下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本细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中华中医药学会工作总结精选

中华中医药学会工作总结 20××年度,我会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单位的关怀、指导下,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会工作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和××全会及中国科协×大会议精神,围绕中医药行业中心工作,结合学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树立以 人为本的科学工作作风,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综合情况 20××年,共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83次,交流论文8000余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及科普展览56次,受众达8万余人;表彰先进集体163个,奖励中医药科技人员979名;总会直接发展会员835名;20××年筹措经费72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学科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会从分会管理建设入手,认真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分会的行为。

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调整分会设置,加强分会管理,强化分会职能,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各分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医药 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20××年组织实施了中医内科分会、中药炮制分会等9个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年度,先后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医血栓病 分会、中医继续教育分会和中医肾病分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学术交流 ⒈重要学术活动 学会进一步明确学术交流的创新导向,先后组织了"纪念'衡阳会议'××周年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峰会"、"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论坛"等重要的会议,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树立了学会的形象,为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 ⒉国内学术会议 20××年学会在国内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 交流大会"、"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外治特色技术演示大会"等60次学术会议。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科发展和不同学科间的的交叉与融合。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72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医药概论》是药品营销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悉常用中药和方剂,能辨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了解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能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炮制、方剂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和研究,为中药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建设成“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得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镇、辨证、防治原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及应用、方剂学基础知识等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究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分析、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医院见习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1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更好的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能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 编制说明 提出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规范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执笔人:王斌、忻凌、周洪伟、汪涛、史华新、曹馨宇、余海滨、郭玉峰、陆丽明、张妮楠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一、工作简况 (1) (一)任务来源 (1) (二)目的意义 (1) (三)制作单位 (1) (四)主要工作过程 (1) (五)主要起草人员 (2) 二、确定团体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论据 (2) (一)主要编制依据 (2) (二)编制原则 (2) (三)主要技术内容 (3) 三、主要编制过程 (4) (一)组建标准起草组 (4) (二)系统收集相关材料 (5) (三)编制技术规范 (6) 、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6)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7) 六、贯彻团体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7) 七、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7) 附件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批文 (8) 附件二:专家意见汇总及处理情况 (9)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规范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源异构中医科学数据汇交系统的研发”(2017YFC1703505)课题和“多维多层多态中医药知识图谱及时空演化模型研究”(2017YFB1002302)课题资助。《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于2018年1月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作为团体标准立项。 (二)目的意义 编制《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规范的数据采集是形成可靠临床证据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研究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后期临床数据的分析质量。 (三)制作单位 《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出,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合作编制。 (四)主要工作过程 本技术规范的编制,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 本技术规范的编制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主要阶段时间进度工作安排及内容 项目申报2017.12 项目申报立项 项目启动2018.1 召开项目启动会,成立标准起草组 撰写规范草案2018.1-2018.6 讨论规范编制内容框架 检索、收集文献等,形成规范草案

省级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2019年 试行)

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流程 (3) 第一节提案 (3) 第二节立项 (3) 第三节起草 (4) 第四节征求意见 (4) 第五节技术审查 (5) 第六节批准 (5) 第七节编号、发布 (6) 第八节复审与转化 (6) 第三章知识产权管理 (7) 第四章附则 (7) 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建议书 (10) 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组工作程序(试行) (14) XX省中医药学会学会标准《××××××》编制说明 (18) XX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审查单 (26) XX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复审结论表 (2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推动我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高中医药标准的质量,规范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依据 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2019〕1号),制定本办 法。 第二条 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是由XX省中医药学会负责组织和制定供会员单位或社会采用的中医药标准,须经XX省中医药学会审核通过和批准发布。 第三条 XX省中医药团体标准坚持政府引导、学会主导、技术组织支撑的管理方式进行。XX 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负责XX省中医药学会 团体标准的技术审查工作。XX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 组”)负责团体标准的流程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按照本办法组建的“编制工作组” 负责相应的团体标准的具体编制和申报工作。 第四条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遵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 2.接受XX省中医药局和XX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依法、有序的开展工作; 3.积极倡导中医药相关的医疗保健机构、健康和服务业机构、相关企、事业等市场 主体参与团体标准制、修订的活动; 4.遵循开放、透明、公平的原则,吸纳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教育科 研机构、检测及认证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代表参与,充分反映各方的共同需求; 5.选题应优先考虑创新和市场需求,响应先进国际标准的标准,严于现行国家标准 和行业标准的标准,填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空白的标准; 6.团体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 进行实验、论证,切实做到科学有效、技术指标先进,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条团体标准的编制人员应当在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开发或管理等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医学博士学位,并接受过标准化知识培训。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T/CACM ×××—20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Stable Angin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稿件类型:公开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时间:2019年6月30日) 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目录 前言 (4) 引言 (5)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6) 1 范围 (6)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 3 术语及定义 (6) 3.1 心绞痛 (6) 3.2 胸痹(心痛) (6) 3.3 心血瘀阻证 (6) 3.4 气滞血瘀证 (7) 3.5 痰浊闭阻证 (7) 3.6 寒凝心脉证 (7) 3.7 气虚血瘀证 (7) 3.8 气阴两虚证 (7) 3.9 心肾阴虚证 (7) 3.10 心肾阳虚证 (7) 4 流行病学特点 (7) 5 诊断 (7) 5.1疾病诊断标准 (8) 5.2疾病分期 (8) 5.2.1发作期 (8) 5.2.2缓解期 (8) 5.3严重程度评估 (8) 6 病因病机 (8) 7 辨证论治 (8) 7.1发作期 (8) 7.2缓解期 (9) 7.2.1心血瘀阻证 (9) 7.2.2气滞血瘀证 (9) 7.2.3痰浊闭阻证 (10) 7.2.4寒凝心脉证 (11) 7.2.5气虚血瘀证 (11) 7.2.6气阴两虚证 (12) 7.2.7心肾阴虚证 (12) 7.2.8心肾阳虚证 (13) 8 针灸治疗 (13) 9 心脏康复 (14) 10 预防调摄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15) A.1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15)

2019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9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8项 201801-01ZY-17中药整体质量操纵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 201801-02ZY-16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 201801-03LC-90基于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研究与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崔月犁传统医药研究中心 李平罗国安梁琼麟张浩军肖诚冯建春赵婷婷严美花王义明范雪梅董晞 付桂香路晓光杨丽平赵铁 201801-04ZY-06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 201801-05JC-06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李沫涵卢伟李博王明艳许惠琴朱华旭201801-06JC-37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干眼症的基础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清华姚小磊王方李怀凤彭俊王芬陈佳文李海中吴权龙谭涵宇 201801-07ZY-13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操纵及产业化 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201801-08LC-60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 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 宋晓晶周丹王淑友 二等奖24项 201802-01LC-82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思想集粹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王宏才杨金洪杨莉高金柱王亮陈滢如徐青燕 201802-02LC-54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 201802-03ZY-10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 201802-04LC-61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 深圳市中医院

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顾问:高思华区永欣王庆其赵明山迟华基 烟建华张登本邱幸凡熊继柏 主任委员:翟双庆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王平王小平苏颖鞠宝兆 黎敬波贺娟邢玉瑞周国琪周发祥 秘书长:贺娟 副秘书长:张新渝王玉兴纪立金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湖北中医学院) 王小平(山东中医药大学) 苏颖(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广州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国琪(上海中医药大学) 周发祥(河南中医学院) 张新渝(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南京中医药大学) 纪立金(福建中医学院) 王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齐南(江西中医学院) 吴润秋(湖南中医学院) 王玉兴(天津中医药大学) 郑红斌(浙江中医药大学) 穆俊霞(山西中医学院) 赵博(贵阳中医学院) 邢玉瑞(陕西中医学院) 王志红教研室主任(云南中医学院) 丁彰炫(韩国庆熙大学) 委员: 翟双庆教授博导(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 金光亮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 曾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会南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杰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 王键教授博导(安徽中医学院) 沈津湛副教授(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教授博导(湖北中医学院) 王进教授(湖北中医学院) 陈刚副教授(湖北中医学院) 邢玉瑞教授博导(陕西中医学院) 孙理军教授博导(陕西中医学院) 张景明副教授(陕西中医学院) 雷瑗琳副主任医(西安市中医医院) 周国琪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晓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 苏颖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焱副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 张明雪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峰副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 徐月英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教授博导(广州中医药大学) 古继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 杨运高教授(南方医学大学中医学院) 王小平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 鲁明源副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 丁元庆主任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艾云副主任医(山东临沂人民医院) 吕慧青副主任医(青岛市中医院) 周发祥教授(河南中医学院) 张明利副主任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司富春教授(河南中医学院) 蒋应时教授(广西中医学院) 张新渝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钢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 周宜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 郁斌副主任医(江苏省中医院) 纪立金教授(福建中医学院) 申秀云教授(福建中医学院) 魏仲南主任医(福建中医学院二附院) 李学麟主任医(福建中医学院附院) 余天泰主任医(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菲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铁男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张志武副主任医((黑龙江中医药学校) 齐南教授(江西中医学院)

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名单.doc

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8项 201501-01 ZY-17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 201501-02 ZY-16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201501-03 LC-90 基于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研究与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崔月犁传统医药研究中心 李平罗国安梁琼麟张浩军肖诚冯建春赵婷婷严美花王义明范雪梅董晞 付桂香路晓光杨丽平赵铁 201501-04 ZY-06 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 201501-05 JC-06 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李沫涵卢伟李博王明艳许惠琴朱华旭 201501-06 JC-37 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干眼症的基础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清华姚小磊王方李怀凤彭俊王芬陈佳文李海中吴权龙谭涵宇 201501-07 ZY-13 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产业化 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 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 201501-08 LC-60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 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 宋晓晶周丹王淑友 二等奖24项 201502-01 LC-82 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思想集粹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杨金生王莹莹程凯王宏才杨金洪杨莉高金柱王亮陈滢如徐青燕 201502-02 LC-54 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 201502-03 ZY-10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

二、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综合专家指导组-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分组专家指导组名单一、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基础”专家指导组 顾问: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 召集人:李慧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 成员:毛树松湖北中医药大学 朱吉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 季聪华浙江省中医院 张铁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施婉玲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秘书:方芳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 二、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综合”专家指导组 召集人:杨志敏广东省中医院 成员:杨志敏广东省中医院 郑心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王超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晓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汤军浙江省中医院 陈瑞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钱静华嘉兴市中医院 刘洪宇天津武清区中医医院

林嬿钊广东省中医院 秘书:林嬿钊广东省中医院 三、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 召集人: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卢传坚广东省中医院 成员:张国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增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桂兰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 于雪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田振国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连强上海市中医医院 曹烨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国中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商洪涛江苏省中医院 黄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周永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毕宏生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董桂英济南市中医医院 林嬿钊广东省中医院 冼邵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大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周亚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秘书:孔令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四、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妇女人群”专家指导组 召集人:杜惠兰河北中医学院 成员:刘雁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杜惠兰河北中医学院 张婷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红中日友好医院 许小凤苏州市中医院 罗颂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韩延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秘书:段彦苍河北中医学院 五、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儿童人群”专家指导组 召集人:汪受传江苏省中医院 赵霞江苏省中医院 成员:万力生深圳市儿童医院 吴力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李慧广东省中医院 杨燕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 赵琼成都中医药大学 秦艳虹山西中医学院 虞舜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 T/CACM XXX—2016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薄荷Commercial grad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nthae Herba (意见征求稿) 201x-xx-xx发布 201X-xx-xx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4规格等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5要求. (7) 6资料性附录 (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及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欧阳臻、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金艳、彭华胜、赵明、韩邦兴、何雅莉、叶丹、邵扬、王琳炜。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薄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薄荷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薄荷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薄荷Menthae Herba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薄荷规格Menthae Herba specification 薄荷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薄荷等级Menthae Herba grade 在薄荷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薄荷品质的交易品种的依据。 道地药材苏薄荷Dao-di Herbs subohe 指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各地区的薄荷。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年度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建立-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建立 王琦△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医体质分类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及与健康疾病相关性,实现个体化诊疗的前提,也是中医体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核心与基础,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医学模式的转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因此,医学研究的重点也随之改变,从研究人的“病”到研究病的“人”。 1.2国际竞争 世界医学界一直关注研究人类体质现象,但尚缺少个体分类方法。韩医四象医学源于《灵枢·通天》“五态人”,但韩医界普遍认为四象医学是韩国的民族遗产,并已进行深入研究,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创立了独自的体质医学体系,与中医学形成竞争态势。 1.3个体化诊疗思想难以贯彻实施 目前的医学还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的医学,针对个体差异的个体化诊疗还在探索之中,尚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如何实施个体化诊疗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关键是要找到适宜的方法和途径。 1.4中医体质分类需要标准化辨识工具 要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就必须找到分类的客观化、标准化工具。一方面,使相关专业人员在进行体质分类时,能够保证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另一方面,使非专业人员能够进行自我体质判断。因此,中医体质分类的客观化、标准化是体质分类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制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标准,符合医学目的转变,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发展思路;适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需求;为中医学与多学科交融及与世界医学对话提供对接平台。 2.研究方法 2.1总体研究方案 △王琦(1943~),男,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附件8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2009年3月25日常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评审组织 第四章推荐 第五章评审 第六章异议及其处理 第七章授奖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中医药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为人民健康服务,加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或组织的荣誉,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作为获奖者。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及编辑、整理、印制汇编、光盘的权利,未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授权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宣传活动。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一)所称“重要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 2、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 其中“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评选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评选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充分体现中医药学术水平,准确反映中医药学术思想,总结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展示国内外中医药最高学术成就与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有关规定,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奖励在中医药学术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持,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四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事务。 第五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奖励周期为每两年一次。 第二章奖励范围 第六条参评著作出版时限以当年通知要求为准。 第七条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参评著作,包括以下几类: 1.基础理论著作:融会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的最新成就,经过分析提炼撰写的具有新体系、新观点、新方法,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高度评价的中医药理论著作。 2.技术理论著作:总结中医药实践中的技术与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并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用价值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著作。 3.中医文献研究著作:经过对中医文献的系统研究而撰写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著作。应角度新颖,方法先进,见解独到,对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4.中医古籍整理著作:对中医古籍的辑佚、校勘、注释等整理研究著作。应达到本学科的较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对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可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5.中医药工具书: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具有权威性,在中医学术积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及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的中医药工具书。

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

附件2 2017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6项 201701-01 LC-03 治疗痴呆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 中国中药协会 田金洲时晶吴圣贤胡良平解恒革秦斌王桂华刘建平倪敬年魏明清 李婷张学凯柳伟伟王蓬文苗迎春 201701-02 LC-74 刮痧循经理论及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标准体系制订与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杨金生王莹莹闫平慧赵美丽陈枫王敬杨莉徐青燕徐东升王兴泽 于智敏吴远张豪斌刘朝孔垂成 201701-03 ZY-24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创新药物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研制及产业化 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萧伟凌娅毕宇安王振中赵宾江曹亮丁岗周恩丽章晨峰耿婷 孙晓萍刘秋周军曹泽彧王团结 201701-04 ZY-27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药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解放军三O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郭兰萍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陆建伟孙丽英马小军钟国跃段金廒 蔡少青肖小河王永炎肖培根 201701-05 ZY-25 肉苁蓉系统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杏辉天(杭州)药业有限公司和田帝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于田县林业站 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 屠鹏飞郭玉海李晓波田永祯姜勇蒲小平游能盈游林杨太新 买提库尔班.玉素甫祁成宏魏均耿兴超白莹王学武 201701-06 ZY-21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刘建勋王筠任钧国林成仁付建华徐立郑咏秋任建勋韩笑孙明谦 苗兰宋文婷李磊丛伟红姚明江 二等奖17项 201702-01 ZY-16 藏、傣和壮等民族药物的传承创新研究及其应用 中南民族大学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梅之南杨光忠陈维武滕红丽王肖飞田华咏洛桑多吉赵应红巴桑次仁洪宗国201702-02 LC-08 扶正解毒化瘀法防治癌性躯体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201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滨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 1 概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已经确诊的DM患者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在我国1980年DM的患病率为0.67%,1994年为2.51%,1996年上升到3.21%,大城市达4%-5%,患病人数达4000万。DM可分为原发性DM和继发性DM,原发性DM又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T1DM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T2DM为胰岛素不足伴抵抗;T1DM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T2DM多采用中西医综合控制。在DM中90%以上为T2DM,按其自然过程分为DM前期、DM期与慢性并发症期。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DM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DM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出现并发症时详见各并发症章节。 2病因病机 2.1发病因素 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为DM发生的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饮食情志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DM。 2.1.1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厚昧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为主要病因。《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化热伤津,导致DM。 2.1.2久坐少动 久坐少动,活动减少,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气既耗,胃气亦伤,脾胃虚弱;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导致DM。 2.1.3情志失调 情志失凋,肝失疏泄,则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DM。 2.2病机及演变规律

201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优秀人才奖获奖名单

2017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6项 201701-01 LC-03 治疗痴呆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 中国中药协会 田金洲时晶吴圣贤胡良平解恒革秦斌王桂华刘建平倪敬年魏明清 李婷张学凯柳伟伟王蓬文苗迎春 201701-02 LC-74 刮痧循经理论及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标准体系制订与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杨金生王莹莹闫平慧赵美丽陈枫王敬杨莉徐青燕徐东升王兴泽 于智敏吴远张豪斌刘朝孔垂成 201701-03 ZY-24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创新药物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研制及产业化 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萧伟凌娅毕宇安王振中赵宾江曹亮丁岗周恩丽章晨峰耿婷 孙晓萍刘秋周军曹泽彧王团结 201701-04 ZY-27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药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解放军三O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郭兰萍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陆建伟孙丽英马小军钟国跃段金廒 蔡少青肖小河王永炎肖培根 201701-05 ZY-25 肉苁蓉系统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杏辉天(杭州)药业有限公司和田帝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于田县林业站 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 屠鹏飞郭玉海李晓波田永祯姜勇蒲小平游能盈游林杨太新 买提库尔班.玉素甫祁成宏魏均耿兴超白莹王学武 201701-06 ZY-21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刘建勋王筠任钧国林成仁付建华徐立郑咏秋任建勋韩笑孙明谦 苗兰宋文婷李磊丛伟红姚明江 二等奖17项 201702-01 ZY-16 藏、傣和壮等民族药物的传承创新研究及其应用 中南民族大学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梅之南杨光忠陈维武滕红丽王肖飞田华咏洛桑多吉赵应红巴桑次仁洪宗国201702-02 LC-08 扶正解毒化瘀法防治癌性躯体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