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学生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摘要

公信力属于诚信的范畴,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非常堪忧,已到了苟延残喘的边缘。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详细研究了导致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如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明确政府职责,合理定位政府职责;推行政务公开,建设开放、透明性政府;加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和监督,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建设责任型政府,廉洁政府;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等等。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不足,对策

正文:引文

诚信,乃做人之根本,而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执政为民的立国之本,如果缺乏公信力,一切国家的行政工作就无法取信于民,国家存在的根基就会动摇,国家法制的权威就会受到损害,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公信力的涵义、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进行了阐述,并就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单词Accountability,意思是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受众的表达告知、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道德伦理范畴。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介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社会上非常可怕的它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政府公信力着眼于“信”,指的就是社会大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

满意度。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我国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1)政府主体角度:政府公信力即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它既包括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也包括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等多方面的因素。(2)民众客体角度:政府公信力是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而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如民众信赖政府,民众支持、拥护政府行为,相信政府是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等。(3)政府与民众双边关系的角度: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在范围上包含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在实践中则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信”与“被信”两个行为,即政府之诚信和民众之信任。政府向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服务,在民众中建立起的诚实公正的外在形象,民众也给予政府足够的信任,双方形成互依互信、协同合作的关系状况。

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合法性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力,包括国家权力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作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因此,政府公信力集中体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内容。(2),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首先,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很大。政府信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一旦信用流失,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长久的破坏性和巨大的毁灭性,修复成本也往往比其他信用要大得多。其次,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作为社会公众观念与行为的指导者,作为国家管理的实体存在,其活动和形象对于全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效仿。政府的守信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守信程度,如果政府朝令夕改,那么无疑会助长整个社会的投机性心理和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如果政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性措施有效地惩罚那些失信行为,那么自然就会引起社会失信行为的扩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在社会体系中,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组织,其行为和形象都具有非常广泛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也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对社会系统信任以及社会生活的良序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政府公信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政府是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杆的作用:在政府信用的影响下,各类行政管理和指导监督机构才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其次,政府是经济活动规则执行情况的仲裁者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都应遵循既定的规则。如果有违规行为,政府有权给予违规者以惩罚。经济运行过程犹如体育比赛,政府不但制定赛程、比赛规则,而且它还是裁判,监督比赛的进行。政府的裁判地位,要求它自身必须诚信、公正、严格,具有权威性。没有政府信用的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行运转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光阴荏苒的65年,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在这个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无论是精神上、物质上都得到了很

大的提升。但是尽管如此政府的公信力还是在不断缺失,逐渐的成为了政府的一大难题。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作为”、“不当作为”、执行力不足的情况相当严重,官员、干部滥用职权、为求政绩、求效益而牺牲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政策不出中南海”!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却成了凤毛麟角。官员队伍中,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少了,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多了;办实事、求实效上少了,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多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少了,盲目攀比、竭泽而渔多了。更可悲的是,投机钻营者升迁了,实实在在干事的老实人得不到重用。政府公信力临界“红线”,老百姓“仇官”思潮有增无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老百姓身边常有这样的人和事。公信力不断下降,社会道德伦理底线不断被击破,当今的社会矛盾主体主要突出在比较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上,如果我们再无视公信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挽救公信力尚存的生命,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将会生活中谎言中。而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曾经代表权威的声音正渐渐在社会的质疑声中不断沉没。以红十字会为杰出的代表,彻底击溃了人民脆弱的神经,一夜之间信任危机四伏,红十字会本是全国人民最信任的官方捐款组织,但是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一直闪烁其辞至今依然没有说明问题,直接导致了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降低,甚至丧失,虽然事后红十字会也试图作出大量的弥补手段,但是危害已经形成,破镜难圆。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红头文件乱发。。。。。。这些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上海的“钓鱼执法”,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自我保护意识大幅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都证明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现在仍然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多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概括起来,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时代及社会因素

第一,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难度的增加。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低效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

第二,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信用成了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表现为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学术腐败、就连一向视为根本的青青校园也频发腐败等。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受其影响而大打折扣。

(2)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这三个因素中,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又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因为缺乏真实信息的政府工作或政府行为,社会公众是无法判断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诚实度的。政府信息的不公开从某种意义上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帜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第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仍然不是很明确的,政府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又没有管住、管好的问题,很多层面存在交叉管理的现象,遇到难题互相踢皮球,出现问题追责时又互相推诿。管理者进入市场,必然带来市场竞争的扭曲。职能定位的不合理,使得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公共事业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工作,政府却做得不够,社会公共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社会大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必然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第三,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乏,使政府官员就可能免受行政责任,使其缺乏行政责任感。行政责任追究包括对政府及其人员的责任追究两个方面,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过小。

第四,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难以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危机,政府应该全力解决问题。政府能不能迅速解决危机不仅是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的基本信誉。如果危机爆发后,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而是先掩盖问题,隐瞒基本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会加剧公民的心理混乱,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在危急的关键时期,政府不能有效地号召和引

导全社会,必然导致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威胁其合法性基础。

第五,政府公权力寻租即腐败现象大量存在,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干群关系,损坏政府形象,使民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本身信任程度降低。

(3)公众因素方面

从公众因素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公众需求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评价政府公信力可以用“政府满意度”来考察,而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从逻辑上讲,对政府的满意度,既受到政府绩效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公众期望负面的影响,更可能是两者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第二,部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社会公众往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所以当面对社会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候,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地应对,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对政府行为做出负面评价,而忽略了政府的正面行为。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基于以上多层次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主要从政府角色出发,提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当然提高公民的认识能力、培养公民和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型政府: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摒弃那种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代法的错误观念并在行为上依法行政,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继续完善行政立法,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作为行政行为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坚决树立法治观念,忠于宪法,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其次,规范政府行为。在法治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按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让政府的行为完全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行,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合法性和公开性,打造诚信政府。

(2)明确政府职责,提高政策执行力: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最主要一个原因是政府职能不清晰,政策执行力不足。无论从体制还是法制建设来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合理定位政府,明确政府职责,使政府真正做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做到“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的是在确保增强政府力,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受到社会各界监督制约的社会组织。

(3)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透明型政府: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种种掩耳盗铃的

做法,只会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因此,政府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政务信息公布于众,使政府成为透明的信息中心,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特别是在重大事件面前更不能欺骗隐瞒,要从根本上摒弃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和报喜不报忧的官场习气。

(4)加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和监督,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参与机制,通过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如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总的来说,政府应完善各种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意识。加快实现政府职能重心由统治和社会管理向社会服务的转变,做到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的数量及质量。

(6)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建设责任型政府,廉洁政府: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中,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比甚么都重要。当今,党和国家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一些地方政府还在那里“门难进、脸难看”,百姓就不愿跟你交心,不会与你亲近;还在那里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群众就不把你当真,不可能产生号召力和感召力;还在那里以权谋私、以势压人,百姓就可能对法治秩序失去信心,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追求公平正义。因此,当今的领导干部应该“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泡”在基层、活跃在百姓中间,成为百姓的知心朋友,成为社会风尚的表率,成为社会公义的标杆。政府的形象,取决于干部的形象。干部的作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政府公信力缩水、透支、打折扣,颠覆执政党根基和地位,危及长治久安之道。总书记告诫全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总理在两会前夕访谈中说“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至于腐败”,振聋发聩。习近平也强调“检验着每个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实际能力,也是考察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评价一个干部,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看他做得怎么样。要抓好工作落实,必须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要有明确的区分,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那些因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

(7) 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如果政府领导社会大众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战胜危机,则会取得公众的认同,赢得良好的政府信誉。反之,危机面前,政府束手无策,无力解决问题,必然失去公众信任,导致合法性危机,影响政府的存续。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社会和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在突发性危机事件面前能够处变不惊,有序应对,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其次,加强应对突发事件预演的常态化建设,通过成立相关的组织、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定期开展预演,逐步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效消除、化解危机及其后果。

结论:

公信力的恢复和建立,离不开制度保障机制,只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遏制信任危机的泛滥,才能挽救濒临破产的信任基石,提高失信成本,才能逐渐恢复社会公信力,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威声音”成为公信力的坚强盾牌,才能保障信任大厦不会倾覆,伟大的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芸: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求实;2011年S1期

(2)陈忠生、王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李冰心: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取向[J];领导之友;2011年06期

(4)梅杨:论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期刊论文] –商界论坛2013(9) (5)赵清文: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2013(12) (6)赵瑞昕:浅析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J].学理论,2010,(06)

致谢:

本文的顺利完成多亏了指导老师XXX的辛勤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