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

(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①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7厘米 10厘米 26厘米

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

它。

③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④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

⑦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

①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

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

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 10厘米 40厘米 1厘米 1米35厘米 5厘米28米

六、课堂作业。

七、课外活动: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标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率: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m=100cm 100cm=1m

教学反思:

第3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

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

(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

指导)。

(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

5、P5做一做第2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①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

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强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

三、巩固练习。

1、P6做一做:

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第6、7题:

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

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量一量发现一样长。原因:视觉差。(两眼是横着长的,对横着的物体感觉短,竖着的感觉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5厘米

教学反思: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综合练习题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综合练习题3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综合练习题 一、计算 120+50=200+50=200+50=200+50= 700-40= 750-70=750-50=300+70=90+700= 950+60= 二、算一算,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50+30○70-120 250+30○500 80-190○200 270+30○640-340 三、应用题 1、扬子江无线电厂四月份生产收音机860台,五月份生产931台,六月份生产939台,该厂二季度平均每月生产收音机多少台? 2、小军上学忘记带文具盒,爸爸发现后立即骑车去追他,把文具盒交给小军立即回家,小军又用4.5分钟到达学校,爸爸正好回到家,已知爸爸骑车速度是小军的5倍。小军从家到学校共用多少分钟? 3、6个数的平均数是22.5,去掉一个数,其余的’平均数为25,求去掉的一个数是几?【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综合练习题 一、填一填。 1、1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一条裤子长1() 铅笔长约16() 2、37与24的`和是(),差是()。 3、7+7+7+7的和是(),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4、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们相差()。 5、一个角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 6、8的5倍是(),列出算式是(),计算用的口诀是()。 7、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9,积是()。 8、线段有()个端点,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9、括号里能填几:()8<50 二、选一选。 1、9+9+9+5改成成乘法算式是()。 A、93+5 B、9+35 C、9+53 2、54厘米-19厘米()22米。 A、> B、< C、= 3、小明手里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如果左手拿着数学,那么右手()。 A、拿着数学书 B、拿着语文书 C、没有拿着书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50分钟) 等级 一、我会算。 1. 直接写得数。 4×6= 8×5= 9×7= 80-26= 72-22+5= 23+6+14= 6+6+6= 81-21+3= 4×3+28= 7×5-7= 6×6+55= 62-(18+15)= 2.用竖式计算。 56+15-24= 88-63-12= 33+25+18= 86-(13+42)= 二、我会填。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校大门宽约6()一个曲别针的长度约是3() 操场一圈长约400()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100() 2.小强现在的身高是80厘米,他再长高()厘米正好高1米。 3.8个5的和是();2个5的积是()。 4.用这三张卡片能组成()个十位与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 的是(),最小的是()。 5.你佩戴的红领巾上有()个角,其中最大的角是()角。 求6条红领巾上面一共有多少个角,列式是(),读作(),计算时用的口诀是()。 6.()比50少26;7个3比20多()。 7.()里最大能填几?

()×4<29 ()<3×7 45>5×() 三、我会选。 1.爸爸今年29岁,豆豆今年3岁,10年后爸爸比豆豆大()岁。 ①32岁②26岁③36岁 2.1米长的铁丝和100厘米长的绳子相比,()。 ①绳子长②铁丝长③同样长 3.周日,明明8:00开始做作业,然后去书店买书。10:30去亮亮家一块看动画 片,明明可能在()时间去买书? 4.不能用乘法算式“5×3”表示的是()。 ①3+3+3+3+3 ②3个5相加③3和5相加 四、画一画,连一连。 1. 先判断铅笔的长度, 再画一条比它短3厘米的线段。 2. 下面的茶杯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3.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检测试卷D卷 含答案

乡镇(街道)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绝密★启用前 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检测试卷D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为100分(含卷面分2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 3、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卷面不整洁扣2分,密封线外请勿作答。 一、填空题(共2大题,每题5分,共计10分) 1、我会填。 (1)我的红领巾有( )个角。一把三角尺最多只有( )个直角。 教室的黑板表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2)姚明的身高是226( )。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2( )。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3)笔算加法和减法时都要把( )对齐,都从( )算起,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 ),就向( )位进1,减法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 )。 2、填一填。 1、风扇转动是( )现象,推拉抽屉(tì)是( )现象。 2、从63里连续减去( )个9得0。 3、有38个桔子,至少要添上( )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 二、计算题(共2大题,每题6分,共计12分) 1、口算我最棒! 2、算一算。 5×2= 7×8= 26+6= 34+7-41= 5+5×4= 1×9= 3×5= 8+41= 14+15+16= 9×9-80= 三、列竖式计算(共2大题,每题6分,共计12分) 1、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55÷6= ★296+315= 708-547+265= 478+356= ★800-525= 928-679-175= 2、列竖式计算。 64+59= 720+190= 730+170= 310-150= 四、选一选(共8小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下列各组数的排列中,( )是正确的。 A .6120>6100>614 B .4050<4005<4500 C .3480<2999<4380 D .798>780>870 2、下列算式中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 A 、4+4+4+5 B 、2+2+2+1+1 C 、3+3+3-3 3、98最接近几百?( )。 A 、200 B 、100 C 、700 4、估一估68×7的得数正确的可能是( )。 A 、356 B 、476 C 、516 5、把20-15=5、 5×6=30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正确的是( )。 A.20-15×6 B. 5×6-20 C.(20-15)×6 6、720是由( )个十组成的, A 、720 B 、72 C 、2 D 、20 7、钟面上时针、分针的运动是( )。 A 、平移 B 、旋转 C 、放大 D 、对称 8、12个杯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个。列式为( )。 A 、12÷3 B、12 ÷4 C、12-4 五、判断对与错(共1大题,共计10分) 1、让我来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经典10套)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算一算。(28分) 1、口算。(每小题1分,共16分) 8×8=5×7=70-6=38+2= 8+45=72+5=9×7=4×8= 7×4=17-9=7+5=6×5=43-30=82-9=12-3=5×9= 2、用竖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8+57+29=82-53-19= 78-24+35=61+15-37= 二、填一填。(每5题4分,第7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1、1米=()厘米200厘米=()米 18米=()米25厘米+6厘米=()厘米 2左图中有()条线段,有()个直角。 3、8的5倍是(),6的7倍是()。 4、根据“六八四十八”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是: ()和()。

5、看图填算式: ×= 6、在○里填上“+”、“-”或“×”。 49=36368=44 30 8=2257>33 7、纸条长()厘米 三、选一选。(在正确答案前面的○里涂上你喜欢的颜色)(10分) 1、线段是: 2、与8×7+8得数相等的算式是: 8×88×6+88×8-8 3、计算结果与5的4倍不相等的算式是: 5×44×5 5+4 4、6+6+6+6+5可以改写成: 6×4+56×6+5 4+6+56×6-1 5、下面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是:

四、画一画。(18分) 1、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直角。(6分) A● 2、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6分) 3、画出的○是△的4倍。(6分) △△△ 五、用数学。(14分) 1、欢欢和她的4位同学做红花,每人做6朵,一共做了多少朵?(5分) 2、(4分) 数学本有多少本?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2018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测试卷

2018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测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 9×9 = 2×8 = 3×4 = 8×7 = 5×6 = 8×9 = 7×5 = 6×0 = 2×9 = 8×5 = 6×6 = 6×7 = 96-53= 29+23= 7×5+29 = 6×4–24 = 8×8 + 8 = 19+7×9= 70-5×5= 30厘米 + 20厘米 =()厘米 90米– 25米 =()米 1米=()厘米 60分=()时 一刻=()分三刻=()分 2、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8分) 63 + 27 = 80 -17 = 5 + 69 = 45 + 25 -19 = 85-17 + 25 = 53-(24+18)= 67-28+11= 44-26-8= 二、我会填。 1、用3、5、6可以组成()个两位数它们分别是()( ) ()()、()()。 2、一个三角板里有()个直角,有()个锐角。 3、求2个4相加列式是(),求2个4相乘列式是()。 4、7+7+7+7 = (),乘法算式是()或

(),读作:(),用到的口诀是()。 5、写出得数是24的两道乘法算式是()和 ()。 6、()里最大能填几。 ()×7 < 60 80 >()×9 2×()< 19 8、甲、乙、丙三人拍皮球比赛,成绩分别是70、79、68下,甲说我不是最多的,乙说我比70少一些,那么丙拍了()下。 9、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10、小明身高是129(),教室的宽是4()。 11、9+9+9+8=( ) ,改写成乘加是() 改写成乘减是() 三、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5个8相加列式是5 + 8 。() 2、一个角的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边越短这个角就越小。()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笔算两位数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加起。() 5、用0、2、4组成两位数,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四、我会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的括号里。 1、3个4相加列式是()。 ① 3 + 4 ② 4 + 4 + 4 ③ 3 + 3+ 3 + 3 2、课本上的直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相比,()。 ①三角板上的直角大②课本上的直角大③两个角一样大 3、数学课本的宽是14()。 ①厘米②米③分米 4、用7、8、9组成两位数中最大的是()。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