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知识特性_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_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谢洪明(1)

技术知识特性_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_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谢洪明(1)

技术知识特性_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_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谢洪明(1)
技术知识特性_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_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谢洪明(1)

 第24卷 第2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24 No.2 2006年4月SCIEN 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Apr.2006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

———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谢洪明1,吴隆增2

(1.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知识的积累与发展。研究表明,不论是显性或隐性的知识,都必须依靠知识整合的力量,尤其是部门间合作与部门内知识的系统整合,才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不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的构成和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整合的有效方式、机制和整合的效果之间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技术知识特征、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型。

关键词: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6)02-0055-05

C 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C apabilitie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result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Xie Hongming,W u Longzeng

(1.S chool of B usiness A dm inist ration,S ou th C hina U niversity of T ech nolog y,G uang zhou 510640,C hin a;

2.Business school of C hina Renm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 he hig h-tech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rely more and more on the accumulatio 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know ledge.T 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no matter the explicit know ledge o r the tacit knowledg e,in o rder to change the knowledge into enterprise's co mpetitive competence,all must depend upon the pow er of know ledge integration,in par ticular in the cross-depar tment cooperatio n and the depar tment's systematic knowledge integratio n.A s different enterprise have the different technical know ledge constitu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the effec-tive w ay of the knowledge integ ration,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sult of the know ledge integration can bediffer-ence.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predecesso r's research,we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relatio 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 e,knowledge integ ration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 e.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 logical knowledge;K now ledge integ ration capabilities;Results of know ledge in-tegration

1 引言

在国际分工与企业国际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中国的传统产业由于附加值低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在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提升

收稿日期:2005—1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01012,7057209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00659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4GL01);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所资助

作者简介:谢洪明(1971—),男,四川武胜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管理、营销管理;

吴隆增(1983—),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不能长期过分依赖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势,而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已是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为此,中国的产业一方面应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另外一方面则应扶植高科技产业的经营实力。而要提升这两方面能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开发、知识整合与管理,并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开发能力。在影响企业的知识整合和管理的因素中,技术知识特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技术知识特征、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型,这对于深入认识特定技术知识特性条件下的知识整合的过程及开展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2 文献评述

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技术知识的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关系,因此本文将选取影响知识整合和知识整合效果的四个关键的技术知识特性因素:模块化程度、系统复杂程度、路径相依程度、隐性程度,来探讨技术知识的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知识整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Kogut&Zander(1992)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企业综合运用其现有的知识与所获取的知识的能力, Boer,et al.(1991)、Kog ut&Zander(1992)和Teec e,et al.(1997)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三种能力的综合:(1)系统化能力:指生产作业遵循标准化的程度;(2)社会化能力:指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推动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3)合作化能力:指组织内成员与内外部单位或团体彼此支持将显性复杂或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整合只有达到三方面能力的提升,才能增进整合的效果。研究表明,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合作化能力的提升都与特定的技术知识的特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技术知识特性对知识整合三方面能力的提升的影响是不同的(Tushm an&Ander-son,1986;林文宝,2001)。

Simonin(1999)的研究发现,技术知识特性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会受到知识整合机制的干扰影响;Inkpen&Dinur(1998)也曾指出,知识整合本质上也是一种连接工作,知道什么问题可以透过怎样的顺序,利用哪些人员的知识或那些系统来解决,这种牵涉到知识转移与连接的机制便是知识整合机制。研究表明,与技术知识特性相适应的知识整合机制是不同的,如Nonaka(1995)认为通常隐性的技术知识是个人、团队、部门或组织长期累积,如果要将知识有效整合,通常必须透过在职训练或师徒制等以人员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的方式。相反,如果知识显性程度高,知识的整合往往以程序交流的整合方式为主。Grant(1996)认为知识整合机制主要有四种:(1)方向和目标———是一种依据计划、程序与规则的方式进行的整合;(2)顺序———将作业活动切割成不连续的阶段;(3)惯例———透过合作的默契,减少沟通的成本;(4)团队决策———在前三种方式无法减少沟通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此后,学者们在Grant(1996)将知识整合机制分类为程序交流、人员交流、组织交流、团队交流、战略性整合、组织机制、多元专业个人机制等(Katz,1996;Inkpen &Dinur,1998;吴若君,1997)。本文将综合采用Katz(1996)和吴若君(1997)的观点,以探讨在不同知识特质下的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方式。

知识整合从整合方向和机制的角度来看,整合效果的优劣,常常视其整合的范围、弹性和效率而定。Grant(1996)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知识整合的方向以及整合不同特性的专业知识,而且认为可以使组织增强竞争优势的知识整合取决于知识整合效果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整合的范围、弹性和效率;知识整合程度越高,代表组织中知识的流通就越有效率,知识的分布和运用就越广,并且能更好地重新组合知识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方世杰,郑仲兴,2001)。但是,知识的运作特性会受到知识整合能力的制约。研究表明,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合作化能力对知识运作的效率、范围和弹性有着重大的影响(林文宝,2001)。本文将采用Grant(1996)的知识整合效果的分类观点,将知识运作的特性分为整合的范围、弹性、效率,以探讨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合作化能力对知识运作的效率、范围和弹性的影响。

图1 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关系模型

56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4卷

3 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认识:(1)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系统复杂程度、路径相依程度、隐性程度会对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合作化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2)技术知识特性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会受到知识整合机制的干扰影响,这些知识整合机制包括程序交流、人员交流、团队交流,在不同的技术知识特性下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往往是不同的;(3)知识的运作特性会受到知识整合能力的制约,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合作化能力会对知识整合的范围、弹性和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以上三点出发,对以上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整合,以系统地分析和阐述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间复杂的作用关系。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3.1 技术知识特性及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3.1.1 技术知识模块化程度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Clark&Wheelw righ(1993)指出,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可将复杂系统分离成可单独运作的零件,这些零件通常有标准的界面可以连接。模块化包含三个层次:(1)生产的模块化(Modularity-In-Pro-duction),生产的模块化为知识与零组件的重复使用创造了可能性;(2)设计的模块化(Modularity-In-Design),设计的模块化使得生产制造可以被分开各自进行;及(3)使用的模块化(Modularity-In-Use),使用的模块化则提供了客户在选择时的弹性和时效性。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可以用技术知识可分割性和技术知识标准化程度来衡量(李仁芳,花樱芬,1997)。

生产的模块化来自于高度标准化的零件,设计的模块化则进一步使产品及生产体系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独立的单位,它们可以混合及配套来满足一个完整的系统。林文宝(2001)认为,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整合系统化能力的提升,同时,技术知识模块化程度有助于降低成员间的沟通成本,并使得组织内各任务团队的分工界限更清楚(赖威龙,1997)。随着沟通成本低和团队分工的明确,技术知识的整合往往不需要透过一群专家进行团队讨论、交流而只要采取程序交流的机制就能有效达成。所以,本文认为:(1)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系统化能力越高;(2)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越高,公司采取程序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方式就越有效。

3.1.2 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及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Garud&Nayy ar(1994)认为技术知识系统复杂度与技术在时间层面上的转化能力(T ransforma-tive Capacity)有关。(1)在选择时,当技术知识复杂程度越高时,不确定性越高,所以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帮助选择;(2)在维持时,知识复杂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保存;(3)在再生与综合时,越复杂的知识需要越多的信息。一般而言,在相同的产业中,技术知识复杂度的衡量,组装品也许可以用零件数目来衡量,而非组装品可以考虑使用生产步骤来衡量(Utterback,1994),但是对于不同的产业,纯粹用零件数目来衡量复杂度则不是很容易区分技术知识复杂程度,需要近进一步考虑技术层次的高低,技术要求的精确度越高,技术知识越复杂(李仁芳,花樱芬,1997)。

当整合技术知识的多元程度越高,表示产品开发需要许多不同的技术知识,也就需要依靠各个不同技术知识领域的成员一起参与,团队成员将趋于多样化(李仁芳,廖拓宗,1999)。技术知识的高度复杂化程度和团队成员的高度多样化,使得团队成员必须透过不断地沟通、协调,这对于促进不同部门间合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化能力的提升。对此,Garud&Nayy ar(1994)也认为知识资源的复杂程度,不仅会影响知识的传递与累积的速度,而且使得知识的产生必须依靠组织内社会化的运作才能产生。另一方面,知识特性越复杂,公司采取团队交流的知识整合机制就越有效。因此,本文认为:(3)技术知识越复杂,知识整合社会化能力越高;(4)技术知识越复杂,公司采取团队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方式就越有效。

3.1.3 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及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Edvinsson and Sullivan(1996)认为,技术知识也可分为显性与隐性的层次,通常隐性知识是个人、团体、部门或组织长期累积的,无法显性化的Know-how或Know-w hy;反之,显性知识则比较容易透过文字和数字表达,也可借由具体的文件数据、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或普遍原则进行沟通与知识分享,也可透过各种财产法(商业秘密法、商标法、专利法、

57

第2期 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

著作权法等)加以保护。

由于显性知识容易简化转译成简单的符号,所以在流通或扩散上就比较容易。然而,隐性知识只能透过面对面、同步沟通模式进行知识的扩散(Polanyi,1967)。M accoby(1999)也认为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的越高,越需要组织内部各单位间密切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有效发挥资源创造知识的力量。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的越高,沟通了解就越困难,这将不利于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当技术知识隐性较高时,组织知识的蓄积主要是以人为媒介的(李仁芳,1997),公司采取人员交流的知识整合机制将最为有效。这类知识镶嵌于行动、情景中,需借助于以个人交流为主的“干中学”的方式才能逐渐体会(Polanyi,1967)。因此,本文认为: (5)技术知识隐性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就越低;(6)技术知识隐性程度越高,公司采取人员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就越有效。

3.1.4 技术知识的路径相依程度及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

技术发展通常具有某种特定的路径相依程度,且会受到特定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的影响。(Teece,1997)。李仁芳(1997)以流程有无重大突破来定义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程度的高低。而Booz、Allen&Hamilton(1982)则用产品创新的程度来定义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程度高低,并按高到低分为六种:①独创的产品;②公司的新产品线;③拓展现有产品线的深度;④改良或修正现有产品;⑤现有产品的重新定位;⑥降低产品的成本。

赖威龙(1997)的研究发现,路径依赖程度较低的产品开发方案,其知识吸收较依赖外界知识来源。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表示组织拥有较多的过去产品的开发经验和知识,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将会有所提升(林文宝,2001)。同时,技术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公司将倾向于采取程序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整合往往不需要透过一群专家进行团队讨论,只要采取程度交流的机制就能有效达成。Fleming&Koppeman(1997),Dougherty(1990)等的研究也发现,技术知识路径相依程度,还会影响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团队类型,因此,本文认为:(7)技术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就越高;(8)技术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公司采取程序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就越有效。

3.2 知识整合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的影响

3.2.1 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的影响

系统化能力是指生产作业依循标准化的程度,以及按照工作程序和作业规则使用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系统化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提升知识的整合效率。但是,由于系统化的操作往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和步骤,以及各个系统间存在相容性的问题,这一方面将不利于企业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来增加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企业连接额外的知识与再建构现有的知识的难度增大,因而会降低知识运作的范围和弹性。因此,本文认为:(9)知识整合的系统能力越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越高,但运作的弹性和范围都较小。

3.2.2 知识整合的社会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的影响

知识整合的社会化能力的提高,增强了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推动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社会化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往往要经过一段期间的陶冶和凝聚共识,所以知识运作的范围和弹性都不高(林文宝,2001)。但是,当社会化能力的较高时候,凝聚成共识的价值观或文化,促进了专属知识在组织内分享的速度,提升了知识整合的效率。对此,Grant(1996)、Boer et al.(1999)也认为社会化能力对于知识整合的效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0)知识整合的社会化能力越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较高,但是运作的范围和弹性都较小。

3.2.3 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的影响

知识的充分分享可以促进创意的萌芽,可是分享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利益冲突与投机心理,因此合作化能力也是企业知识整合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Beckett-Cam arata,et al.(1998)认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互动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即时性与准确性。当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较高时,知识整合的范围和弹性可借由团队成员互动关系的加强而提高,但是互动的提升往往要靠非正式沟通和协调,所以整合效率的会较低(林文宝,2001)。此外,合作的问题会牵涉到资源的互补或依赖,所以运作的效率较低,但是一旦运作良好,则影响的范围和操作的弹性较大。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越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越低,但是运作的范围和弹性都较大。

4 结论

本文在归纳、分析和整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

58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4卷

知识特性和知识整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知识特征、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型,并提出了以下一些结论:(1)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的系统化能力越高;(2)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越高,公司采取程序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方式就越有效;(3)技术知识越复杂,知识整合社会化能力越高;(4)技术知识越复杂,公司采取团队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方式就越有效;(5)技术知识隐性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就越低;(6)技术知识隐性程度越高,公司采取人员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就越有效;(7)技术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就越高;(8)技术知识路径依赖程度越高,公司将采取程序交流为主的知识整合机制就越有效;(9)知识整合的系统能力越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愈高,但运作的弹性和范围较小;(10)知识整合的社会化能力越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较高,但是运作的范围和弹都较小;(11)知识整合的合作化能力愈高,知识整合的运作效率越小,但是运作的范围和弹性都较大。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和一些假设结论对于深入认识特定技术知识特性条件下的知识整合的过程及开展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方世杰,郑仲兴.组织间信任关系之组织学习绩效的实证研究-组织间互动的观点〔J〕.(台湾)管理学报,2001,

(4):503-526.

〔2〕赖威龙.组织知识流通之研究:以台湾资讯硬件业为例〔D〕.国立政治大学科技管理学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 1998.

〔3〕李仁芳.聚智分金-台湾企业技术网络建构之探讨〔A〕.第六届产业管理研讨会〔C〕.1997,1-36.

〔4〕李仁芳,花樱芬.技术知识特性与知识交流网络模型〔J〕.科技管理学刊,1997,(1):75-121.

〔5〕李仁芳,廖拓宗.研发组织动态能耐———以化工所为例〔D〕.辅仁大学管理学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1999.〔6〕林文宝.技术知识特性、知识能量与组织学习对核心竞争力及创新绩效关联性之研究〔D〕.国立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未出版博士论文,2001.

〔7〕Beckett-Camarata,E.J.,Camarata,M.R.,and Barker, R.T..Integ rating internal and ex ter nal custom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relatio nship manag ement:a strategic response to a chang ing glob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41:71-81.

〔8〕Boer,D.M.,F rans,A.J.,V an,D.B.and Volberda,H.

W..M anagement O rganizational Knowledg e Integ ration in the Emerging M ultimedia Complex〔J〕.Journal o f M anage-ment Studies,1999,36(6):379-398.

〔9〕Booz,Allen,and Hamilton.N ew Product Management fo r 1980s〔M〕.Booz,Allen,and Hamilton I nc.,New yor k: N.Y.1982.

〔10〕Clark,K.B.and W heelwright,S.C..M anagement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M〕.New yo rk:Free

Press,1993.

〔11〕Dougherty,S..Understanding N ew M arkets fo r New Rroduct〔J〕.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0,11:59

-78.

〔12〕Edvinsso n,L.,and Sullivan,P..Development a model for M anaging I ntellectual Capital〔J〕.European M anage-

ment Journal,1996,14(4):356-364.

〔13〕Fleming,O.W.,and K oppeman,J..M..I ntegrated pro-ject development team:Another Fad or a Permanent

Change〔J〕.Project M anagement,1997,28(1):4-11.〔14〕Garud,R.,and Nayyar,P.R..T ransformative Capabili-ty:Co 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Technology

T ransfer〔J〕.Strategic M anag ement Journal,1994,15(5): 365-386.

〔15〕Inkpen,A.,and Dinur,A..K now 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J〕.O rganization Sci-ence,1998,9(4):454-468.

〔16〕Katz,R.,Rebentisch,E.S.,and Allen,T.J..A study of technolog y transfer in multinational cooperative joint ven-ture〔J〕.IEEE T 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 anagement,

1996,43(1):97-105.

〔17〕Kog ut,B.,and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 n of technology〔J〕.O 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18〕M accoby,M..Building Cross-Functional Capability: W hat it Really T akes〔J〕.Research T echnology M anage-

ment,1999,42(3):56-59.

〔19〕Polanyi,M..T he T acit Dimension〔M〕.Anchor Books,

G arden City:N.Y.1967.

〔20〕Simonin.B.L..A 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 anag ement

Journal,1999,20:259-623.

〔21〕Tushman,M.L.,and Anderson,P..T echnological Dis-co ntinuities and O 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

.A dministra tive Science Q uar terly,1986,31:439-465.

59

第2期 技术知识特性、知识整合能力和效果的关系

一个新技术概念的几个特征

一个新技术概念的几个特征 在这篇著作里,麦克李瑞深入研究了技术是如何衍生出关于建筑空间和时间的新理念。他认定这 样的一种建筑思想需要一种新的创造语言。麦克李瑞讨论了三类主要影响人们对建筑式样观审诉 求的方式:简易和晦涩,夸张和缩减,适于整体或是侵犯整体。他挑战性地使得设计者去探求建 筑者和周遭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一类专门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来源于 对技术装置,过程以及理念的应用。 对于新的技术理念特征的理解往往会引发问题,并让我们看到新的危机。从简单明了(可触及性)向晦涩深奥(使我们不可及)转型的趋势是不是不可避免,又是否可以逆转?我们是否可以回到 应用技术之前的状态?而那些存在介质调和的危机包括:认知和经验的分裂,抽象派的艺术似乎 越发趋于平淡,古老建筑观念的语言法典的一成不变,以及专业和非专业的分化。 新的技术概念将会产生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引发出在建筑空间和时间上新的概念,并且这 些概念将需要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去诠释。 序言: 技术的重要性回溯到建筑的目的以及意义的论述上。在过渡时期时,技术的概念已经萌发,不再 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和程序,而是在一个新的融合前者的建筑氛围形成过程中,将技术广义定性 为对于人和所在环境(自然和建筑)辩证关系的理解(手段和知识)。 无论是仅仅注重建造的前现代派的建筑师,抑或富于创造的现代派的集大成者,或是后现代派们 断层分裂的理念,都没有产生出有益于建筑和设计的技术概念。一个新的卓于应用的概念需要一 种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的思考定位。马丁海蒂格在他的“环境性的分析”一文中阐释道,我们 与自然打的富有成效的交道就是最接近我们的那种经营之道,全然不是仅仅感性上的认知,而是 一种对于事件处理并且适得其用的关注,而这种经营之道有着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这说明这样的一种学问来源于设计和建造,或是说反思和行动中。再进一步,建筑师在与自然富 有成效的交流中,通过对于技术装置手段的调整来感受和体验,而技术手段和装置也总是适于环 境需要的被转化成技术程序。然后,建筑师将这种亲身的感受体验通过反思和实践抽象出来,形 成所谓的技术理论。 如果说疑问是思想的带动者,那么产生新概念的新思路就势必需要新的问题。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几个关于技术的新的问题并没有期待必定得到解答,但是最起码可以得到发人 深省的回应。 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为全面的就是“一种特定的知识或者体验,它从建造者和他们所处 自然的辩证存在中衍生,并且通过技术手段程序和理论的应用而获得,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新技术学习体会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技术学习体会 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应用,几乎所有的干部职工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的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想说三点体会。 一、在思想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终身学习是每个人适应生活的主要武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义务,而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要求。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技能及专业知识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进取的心态,把工作看作是自己学习的实践场地,把学习看作是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始终保持自己的能力与现实要求相一致。 二、在学习上、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哲学的起源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

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因此,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激发自己的求知欲。遇到自己工作中不懂的问题,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新技术新装备,要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要不断的给自己出难题,不断地要求自己战胜它,不断的激起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保持开拓进取的新境界,保有与时俱进的新能力。 三、在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习中要善于发现疑问,针对疑问,深入下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通过理论学习,可以知道新装备新技术的构造原理、与同类型装备比较的优缺点,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掌握检修的要害。比如5T 中“红外线探测系统”的应用,我们从一开始的学习理论到实际应用到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是通过学习——实践——问题反馈——疑点解决——提出措施,这样一个循环完成的。通过理论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外线探测系统”对防止热切轴

教育学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框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部分教育知识与应用 一星为考纲要求了解内容,二星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三星为运用内容。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 2、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学院 内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 南洋公学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有成绩有不足。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人才、少年儿童一生发展 2、全民性:广义面向全体人民,狭义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3、义务性: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 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 础教育。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每 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5、活动性: 6、趣味性: 7、启蒙性:表现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 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 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核心) 4、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 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责任性 2、学校管理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 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六)学校管理的目标和途径:学校绩效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组织:包括定义、特点、结构模式(直线型、智能型、直线-智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 (二)基本形式(行政类和非行政类) 1

“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班”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很有幸我参加了这次由福建省护理学会举办的《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班》。我知道这是院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一次挑战。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为期5天所学得总结如下: 这次学习班共有7位老师为我们讲授了8堂精彩纷呈的课。第一天是由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小鹰院长给我们授课《护理科研中的伦理道德》《护理科研选题与投稿》,她的讲课不仅内容丰富,案例实在,时间紧凑,而且很有大师风范,是很值得我们敬仰的。她让我了解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了解到我们的护理前辈在科研方面做出的贡献。学会了在做护理科研时要如何选题,懂得了其中也要遵循的伦理道德以及到最后的投稿。 长期以来,我们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往往局限于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实际的情形是,仅仅从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还不足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此,可以试图运用营销学的原理,就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出一些浅薄的思考。临床护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产品,一种通过市场交易(等价有偿),被人使用和消费(患者),并能满足人们(医疗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某种需求的产品,因此,当顺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实行服务产品化,使无形的服务变成可以预见、可以选择、可以评估、可以明码标价的有形“产品”,让患者及其家属能以如同其他大宗商品消

费者的角色,明知的、有选择的情况,参与消费(接受临床护理服务)O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 不仅追求疾病要获得满意的诊治,还追求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 治疗上的参与性、选择性,高效、低耗等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近年来,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推广,它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康复速度,使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将快速康复理念运用在术后患者早期恢复中,通过对术后早期饮水、早期活动的评估,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专业护理,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变革型领导理论把领导者和下属的角色相互联系起来,并试图在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创造出一种能提高双方动力和品德水平的过程。拥有变革型领导力的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率,对下属需求的关心来优化组织内的成员互动。同时通过对组织愿景的共同创造和宣扬,在组织内营造起变革的氛围,在富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推动组织的适应性变革。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答应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护理质量的安全标志之一。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和医疗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提供一流技术与服务的同时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确保护理的安全。尤其是病人病情危重,随时面临抢救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 / 25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 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①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②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③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发展的概念(1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 / 25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2016年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小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月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答案】B。 2.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答案】D。 3.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答案】C。 4.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5.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生活性 B.计划性 C.组织性 D.系统性 【答案】A。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答案】C。 7.儿童出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是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A。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当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 8.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答案】B。 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A。 10.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A.独立型 B.依存型C整体型D系列型 【答案】A。 1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必过题库(考试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试题共十套 一.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瞄准高性能计算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2分] A万亿次计算(T级) B千万亿次计算(P级) C百亿亿次计算(E级) D十万亿亿次计算(Z级) 2.云计算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新的融合技术、网络应用模式,是源于2006年8月()公司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2分] A亚马逊 B微软 C谷歌 D阿里巴巴 3.目前高产的稻麦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理论值,挖掘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巨大的潜力。[2分] A0.1% B0.5% C1%

D1.5% 4.2009年初,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运行,支撑比特币运行的底层技术()。[2分] A大数据 B云计算 C人工智能 D区块链 5.()在植物工厂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行列。[2分] A中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巴西 6.纳米材料分为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材料,石墨烯属于()纳米材料。[2分] A零维 B一维 C二维 D三维

7.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金属的需求不断扩大。急速膨胀的消费也给现有地、采、选、冶等各个环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影响,进而引发了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A经济 B治安 C环境 D科技 8.2016年9月15日,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成功发射,这是,开启了我国空间应用的崭新阶段。[2分] A“天宫二号” B“神舟五号” C“和平号” D“礼炮号” 9.我国载人空间站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预计在轨运营()年以上。[2分] A1 B10 C20 D30

新知识、新技能讲稿

一德四新之新知识、新技能 晴隆二小秦境 一、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1、什么是课堂 关于什么是课堂,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课堂只是一种学生借助于外来帮助的,特定的学习过程”,所以,深入浅出,课堂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中心,引导与启发是教师的教,探究与交流是学生的学。引导——探究、启发——交流就是课堂的互动。有人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作了如下描述: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课堂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 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地方 课堂是智慧生成的地方 课堂是自由开放的空间 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对师生关系平等与和谐,自由与互动的新的时代要求。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技能 (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首先,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离的。它依从于教学活动,表现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 再次,教学技能的外在特征是相对明显的。尽管教学技能是由内在的复杂心理支撑起来的行为方式,但它又确实地表现出一种可观察、可操作、可测定的外显特征。 (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第一,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交融。 第二,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第三,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二、课堂教学技能的形成 1、教学技能的掌握既依赖于学习更有赖于实践。 2、教学技能的掌握要在反思中建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师成长的一个标志,不可能依靠外部灌注或重复练习而获得,它必然要在实践的反思中通过经验重构而形成具有“个人性”的“实用理论”。 3、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犹如“冰山”一样,教师显露出来的教学行为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依托庞大的水面下的冰山底座——教师本人的素养,即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能力、道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一系列极具个性化内容的外显。两者之间是互为表里,内隐与外化的关系。课堂上教师的每一点行为表现,都受制于其个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

十种学习新技术的方法

国际:十种学习新技术的方法 创建时间: 2009-02-09 这篇文章,是从我的《高效开发人员的五个特征》一文中抽出的一个观点。从我自身的事业和习惯中,我考虑了很多方式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1. 要看书。在成千上万的编程图书中,可能很大一部分根本毫无用处。但是仍然有很多图书对你的(编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我一直坚持,相比在网络上查找很多有用信息,在同类图书中查找要来得更容易更快捷。阅读技术图书可心更好地抓住核心内容。对于理论,架构和设计等方面来说,图书也一样很有帮助。只不过要找到高质量的、权威的信息,就不如网络上可供查找的范围广。 2. 读代码。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如果我并没有几年的专业编程工作经验,在学习之初我并不会去读很多复杂的代码。如果我要是早些开始学习,我将是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程序员。但是,开始时我会从一些开源项目里,去学习那些源代码(当然,这些代码不能与我的工作有关,也不是我自己写的)。要从自己会使用到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程序开始这项工作。我是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7292530.html, 这个网站里开始学习的,而且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 .NET 的编程技术。 读别人的代码可以为你提供更多不同的工作思路,这比你完全凭自己思考得到的工作方式要多。 3. 写代码。谨记,要写大量的代码。从根本上来讲,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实践。如果不写代码,你根本不能把(某种语言中)内在的东西学习透彻。学习之初,可以从一些技术指南和图书中照搬一些尽量简单的程序。当然,这种照搬是要自己完全手工输入,而不是复制和粘贴,这两种之间的效果差别是很大的。这种方法的主旨就在于,使知识内在化,并思考其用法,而不是盲目照抄。学习过程中,要时常查找新的 API 调用方法,这其实是简单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要写一个你自己的程序,不管它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或者是一个参与开源项目的程序,还是一个公为你自己使用的简单插件。用不同的方式来写程序,尽量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新的技巧,新的设计方式。一定要让现在的项目比以往的项目更好。想要成一个优秀的开发者,这一点是核心。 4. 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像 Apple,微软,Google 等大公司一样的新闻描述的一样,(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可以让你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虽然这并不能让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一个团队或是社区的成员,但是这种方法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想法。 不同类型的项目要求不同的设计方法,代码技术,开发流程和设计思想。如果你工作在一个小团队里,你不必与太多的人接触,只要在用户群会议中找到一些人(来讨论)即可。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参与到在线论坛中与其他人讨论(这时你需要更努力地寻找高质量的讨论内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文化 内在:成熟和需要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生就的,环境起引发作用 格赛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复演说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外在: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等,注重教育的价值 荀子:今人生性…顺是… 洛克:白板 华生:健康婴儿一总统到小偷 教育的功能 生产力 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4.科 3.教育的内容、手段 技功能育结构的变化 4..学校专业设置 威尔逊: 然本能 更新和创造文化(新思潮、新思想、 新技术)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对教育的制约作用Y 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学校课程的发展 教育 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4. 教育目的确定 1?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5. 教育内容的选择 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 2. 3. 传播、交流融合文化(国际、民族)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和实践;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促进作用:个体个性化(体现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价值观;心理内 化)和个体社会化(内容:遵守规范、树立理想、掌握双基。方面:政治、道 德、性别、语言) 1. 教育工作核心 2. 教育活动评判依据、出发点、归宿 ②激励、③评价的重要标准 3.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 的最高理想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师的教学目标 4. 教育内容选择、教法选择、评价教育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的教师 3能控制调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做出社会性规范 2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功能 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III II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III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III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质量月”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质量月”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总分:100分单位(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40小题,每题0.5分) 1.顾客是指接受_ 产品_____的__组织____或个人。 2.顾客既包括组织外部__的顾客,也包括组织内部___的顾客。 3.外部顾客包括__现实顾客____和潜在顾客。 4.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__要求____已被_满足_____的程度的感受。 5.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__实际____感受与__期望值____比较的结果。 6.顾客满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观性_层次性_____、_相对性_____和阶段性。 7.质量是指一组固有__特性____满足__要求__的程度。 8.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___体系___与要求有关的固有__特性____。 9.质量职能是指为了使产品或服务具有满足__顾客____需要的质量而需要进行的全部__活动__的总和。 10.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__质量____为中心,以____全员__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八项原则)分别是___以顾客为关注焦点___、领导作用、____全员参与__、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___持续改进_______、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包括__决策____、准备、开始、_扩展__和综合五个阶段。 13.2000版IS09000标准中提出的___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_____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1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必须体现两个思想,_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和__为顾客服务____的思想。 15.过程是一组将__输入____转化为__输出____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16.我局(公司)的“十六字”质量方针是追求卓越、阳光服务、 关爱客户、和谐共进。 17.质量目标是组织在__质量方面____所追求的__目的____。 18.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__控制____组织的__协调____的活动。 19.质量目标展开的内容可包括:__目标分解____、对策展开、目标协商、__明确目标责任____和授权、编制展开图等五个方面。 20.质量管理体系是由__过程____构成的。 21.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包括质量__意识____教育、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22.标准是对__重复性____事物和概念所作的_统一_____规定。 23.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___效益___的活动。 24.现场质量管理是指___产品___加工和___服务___提供过程的质量管理。 25.现场质量管理是__质量管理体系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6.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之一是促进全员__参与__,改善__工作环境____和提高员工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1、差不多概念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操纵 QM: (Quality Manage) 品质治理 IQC: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来料检验 IPQC: (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制程检验 FQC: (Final Quality Control) 最终检验 OQC: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出货检验 QA: (Quality Audit) 品质保证 QR: (Quality Record) 质量记录 QE: (Quality Engineering)] 品质工程 QP: (Quality Plan) 品质打算 2、差不多术语 2.1 品管: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与活动。 2.2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用户明确或隐含之需要的特点和特性的总和。 2.2.1 实体是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实体能够是:A 活动或过程 B 产品 C 组织体系或人 D 以上各项的任意组合 ※讲明: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产品:a.可包括服务、硬件、软件或流程性材料,或其中的任何组合; b.能够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 也能够是无形的(如知识、概念),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c.产品能够是预期的(如提供给客户的)或非预期的(不愿有的结果) 2.2.2 明确或隐含之需要 a.明确的需要是法律法规要求或合同中列明的条件等, 隐含的需要则是相对明确的需要而言; b.需要包括:性能(可用性)、合用性、可靠性、可修理性、耐久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美观性。

性能:按照产品使用目的所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包括正常性能、专门性能、效率等。 合用性:产品对具体不同的消费群之适合度。 寿命(耐久性):产品能正常使用的期限,包括使用寿命和储存寿命两种。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时刻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方面。 环保性: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修理性:产品故障修理之方便与可行性。 美观性:产品的外形、美学、造型、装璜、款式、色彩、包装等。 2.3 品质:以最低的成本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3.1 品质表示法 1.市场品质:消费者所需求的品质; 2.设计品质:公司所欲达到的目标品质,以蓝图或设计规格为准; 3.制成品质:以设计品质为目标,而实际上制造出来的产品品质; 4.等级概念: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褓所做的分类或排序(例如欧洲及德国客户要求较严,而美国客户要求相对较低等)2.3. 2 品质的表示是按照需要的项目分别予以评判,加以规整形成检验标准; 2.4 品质治理:系统地运用与品质有关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技术、设备、原料及金钞票等)所进行的活动,使产品能经济有效地达成品质目标。 2.5 检验: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形所进行的活动。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 答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 × ) 2.从质量和企业关系方面看,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 √ ) 3.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 √ ) 4.质量检验阶段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因此不是一种积极的质量管理方式。( √ ) 5.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是一个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逻辑的过程。 ( √ ) 6.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就是指外部的最终的顾客。 ( × ) 7.质量策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 √ ) 8.质量改进意味着质量水准的飞跃,标志着质量活动是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提高。( √ ) 9.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管理工作系统。 ( √ ) 10.因果图用于寻找质量改进应针对的主要问题。 ( × ) 11.头脑风暴的过程强调自由平等,不必尊重领导的意见。 ( √ ) 12.排列图是按重要性排序显示各个原因变量的作用,从而识别改进机会的一种工具。( √ ) 13.排列图是分析质量数据分布状况的工具。 ( × ) 14.QC小组活动是组织的自主行为,推进QC小组活动健康持久地发展,是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 √ )

十二五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师德学习计划

“十二五”小继教《新方法》个人达标学习计划 朵卜陇乡新河小学:雷顺光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为此,特拟定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根据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 年)》的要求,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自我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二、学习目标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自身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全面完成贵州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年学时不少于75学时,完成培训笔记。通过学习,力求达到: 1、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3、认真学习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校本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积极参与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5、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在以后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视角进行反思,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四、时间安排 时间内容学时备注 一、2012.10.16《有效上课》第一章(第1--2节)4学时自学 二、2012.10.29《有效上课》第一章(第3--4节) 4学时自学 三、2013.03.25《有效上课》第二章(第1--3节)4学时自学 四、2013.05.24 《有效上课》第二章(第4—5节)4学时自学 五、2013.09.27《有效上课》第三章(第1—3节)4学时自学 六、2013.11.29 《有效上课》第三章(第4—5节)4学时自学 七、2014.04.21 《有效上课》第四章(第1—3节)4学时自学 八、2014.05.25 《有效上课》第四章(第4—5节)4学时自学 九、2014.10.15 《有效上课》第五章(第1—2节)4学时自学 十、2014.11.21《有效上课》第五章(第3—4节) 4学时自学 十一、2015.03.24《有效上课》第五章(第5—6节) 6学时自学十二、2015.05.15 复习 2012年9月制

人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第 七 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日本的地形与气候 经济与工业的分布 第一节 日本 位置与范围 民族与文化 第二节 东南亚 文化与首都 地形与河流、交通 资源与工农业 位置与气候 第三节 印度 工业与城市 地形与农业 位置与气候 纬度与气候 第四节 俄罗斯 资源与国际地位 地形与河流、交通 工业与城市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主备人:开琼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 型: 班 级: 姓 名: 知识网络图 一、【目标导学】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 习能力。 3、重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4、难点: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4页容,阅读图7. 1和7. 2, 知道日本的位置和围? (小结)日本主要位于的东面,的西北。领土主要由、 、、、等四个大岛及其周围的一些小岛组成。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多优良。 2、阅读日本地形图,从图中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著名的山峰,并分 析日本地形有何特点? (小结)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著名的山、最大的平原是 平原。 3、请同学们回想下,我们东亚气候有何特点?看亚洲气候图,日本气 候有何特点? (小结)日本北半部为 气候、南半部为 气候,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 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相比,冬季 ,夏季 ,降水 。 4、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5-1 6页容,从中可获知日本是个什么的国家?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5-1 6页容,读图识图,小组合作探究分析: 1、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导学策略: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位置:东亚岛国,太平洋 部 范围:主要由 、 、 、 等四大岛组成 日本的地形与气候 日 本 位置与范围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2008-03-10 09:01:09| 分类:学习课堂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名词解释: 1、QC:品质控制(Quality Control) (1 QE:品质工程 (Quality Engineering (2、QA:品质稽核(Quality Audit (3 IQC:进料检验(In Quality Comming (4、FQC:线上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 (5 OQC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Control (6 IPQC: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2、什么叫品质:指具有满足顾客需要和市场潜在能力的总和。 a.有用性 b. 安全性 c.舒适性 d.依赖性 3、什么叫管理: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活动。 4、什么叫品质管理:指为了最经济地生产出与需要者相符合产品的一切手段。 5、品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正确判定和贯彻执行方针和政策,保证和提高产品质的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经满足客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 6、品质管理的目的:

(1)、使其与制品仕样一致,使顾客满意;(2)、使下道工序的作业不受影响地持续进行;(3)、使不再发生错误动作;(4)、通过对作业者的检查,使其认识到正在确认的结果;(5)、研究改善检查方法。 7、品质管理的效果:为什么品质管理是必要的,为什么要去做: (1)使不良品减少,制品品质要均一;(2)制品的成本降低;(3)生产量增加; (二)、品质管理的历史演变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QC (1920-1940年 (a特点:专职检验工人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采用各种检测技术,对产品进行各项检验和试验,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才能保证到达用户手中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 (b优点:不合格产品通向市场之路被切断。 (c局限性:能够“把关”,不能“预防”。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M (1940-1960年 (a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质量控制中。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统计手法(如排列图、柏拉图等通过统计手法来获得品质的波动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产品波动的异常因素,提高一次性成品率,减少废次品造成的损失。 (b优点:既能把关,又能预防。 (c局限性: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忽视了生产者的能力和技术,因而,使人们误以为品质管理就是统计专家、数量专家的事,影响了它的普及。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 (当代 (a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型复杂的机械、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光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已无法达到,要达到上述要求, 势必需将质量活动向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过程扩展,以实现在产品形成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因而,就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全员参与、全部文件化、全过程控制。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预防为主”、“下工序是有用户”、“一切为用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