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重点

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重点

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重点
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重点

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分等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

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发挥级差地租的经济杠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等分层次进行。对象: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的土地。

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级:综合定级、分类定级。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综合定级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指分别对影响城镇某类型用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分析,按差异划分各类型用地的级别;分类定级一般有商业用地定级、住宅用地定级、工业用地定级等。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综合+分类。其他:综合、必要时进行分类。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1 综合分析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地域分异原则

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 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途径以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主,以市场资料分析法进行检验。

2、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选择宜在因素(因子)体系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进行选定。体系可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

3、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权重值应采用特尔菲测定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

4、标准化处理:位序标准化或极值标准化。

作用分计算:相对值法和距离递减法)(0~100分)作用分越高条件越好。

5、定级单元划分:主导因素判定法、叠置法或网格法。

6、分等对象和定级单元的总分值计算:多因素加权分值求和法。

7、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划分:总分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或聚类分析法进行。

城镇土地级划分还可采用总分剖面图法进行。

8、反映城镇土地利用效益的市场资料应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处理,才能用于成果校核。城镇内部土地收益测算采用典型抽样测定、数理统计检验方法。

9、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部分城镇土地分等

一、城镇土地分等工作内容

a)城镇土地分等准备工作(明确任务、准备表格、图纸)和外业调查;

b)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取、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城镇分值计算及等初步划分;

d)验证、调整分等初步结果,评定城镇土地等;

e)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f)城镇土地分等成果验收;

g)成果应用和更新。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程序

a)建立影响城镇间土地等的因素因子体系;

b)确定各因素因子的相应权重;

c)分析因素因子的影响方式,建立评价标准;

d)对各城镇因素因子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加权计算各城镇土地质量的总分值,并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e)验证分等初步结果,制定分等基本方案,开展意见征求,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f)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三、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是指对城镇土地等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城镇间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一般分成因素、因子两个层次。

(一)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范围: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及其指标说明

城镇范围(城镇人口):县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县级市——市政府驻地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人口);县城镇——镇区(人口)。

区域范围(区域人口):县级以上——市区(人口);县级市——市行政辖区(即市域)(人口);县城——县域(人口)。

城镇用地面积:政府驻地的建成区面积。

(二)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原则

1、指标值变化对城镇土地利用效益有显著影响,且能直接客观地反映等的高低。

2、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3、对不同性质城镇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其指标能够反映土地等差异。

4、指标反映当前的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并对城镇未来土地等产生影响。

5、易通过统计资料获取或易量化处理。

(三)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方法

1、必须选择有关必选因素因子。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备选因素因子中进行筛选。

2、主要根据特尔菲测定法进行,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筛选。

(四)城镇土地分等因素权重确定

原则为:

a)权重值与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的大小成正比,数值在0-1之间,各选定因素的权重值之和为1;

b)因素所涉及的因子数值在0-1之间,各选定因子对应上层因素的权重值之和为1;

c)权重值可单独选用特尔菲测定法(多轮次专家打分)、因素成对比较法(两两比较)或层次分析法确定(判断矩阵),也可以用特尔菲法结合其他两种方法来确定。

四、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与整理

(一)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的一般要求

所收集的资料时限应在分等工作开展年度的前三年内;数据应统一设定截止时限,应以年为统计时段。

同一因素因子的数据口径应保持一致。

调查资料应填入相应的调查手簿或各种表格中。

调查工作应在统计数据填报、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补充校核工作。(二)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内容

资料调查应根据分等所涉及行政区域的情况,收集相应的各类统计年鉴、城市(镇)建设统计年报等。

分等基本资料、区位、集聚规模、基础设施、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区域土地供应潜力

(三)城镇土地分等资料整理

城镇区位资料的整理:交通区位、对外辐射能力、其他指标

资料整理阶段,将各城镇的各因子的统计资料指标经过整理和简单计算处理,得到按规程要求的指标,如人均值。或者某因子由多方面指标评价时,根据一定的规则,评价出一个综合指数。总之,整理得到的都是城镇本身的指标、指数(以分值形式表示)。

城镇交通条件指数反映城镇交通区位的优劣。

统计所评价城镇的各种对外交通手段基础上,对城镇所涉及的各种交通方式分别赋分

将城镇各项得分累加起来,计算城镇交通条件指数。

城镇对外辐射能力指数反映城镇对外辐射能力,通过城镇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两项指标来计算:

(3)其他指标直接从相关资料中查取或经过简单计算得到。

五、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因子分值计算

该阶段要将各城镇整理得到的指标、指数(分值形式)经过比较计算,评级他们之间的优劣,其优劣程度用城镇因素因子得分值表示。

计算得分值时,每一个因素、因子的各城镇的指标作为一个集合,考察在该因素因子下每个城镇的水平高低,因此,套用公式计算后,该因素因子下,每个城镇有了一个得分值。在因素因子指标值与土地等别呈正相关时,该因素因子指标值最大的一个城镇得分为100分,最小的得分为0。

(一)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因子分值计算的基本原则

1、采用位序标准化和极值标准化的方法,分别计算,分值在0-100。因子分值越大,影响效果越佳。

2、分等对象的因子评价指标与其土地利用效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情况。正相关,指标值越大,因子分值越大。

呈负相关关系的因子有: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中的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

其余因子与土地利用效益均呈正相关关系。

(二)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因子分值的计算公式

1、位序标准化:Y ij=100×Z ij/n

2、极值标准化:Y ij=100×F(j) ×(X ij-A j)/(MAX j-MIN j)

(三)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六、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

(一)城镇土地等初步划分原则

a)城镇土地等按照综合分值变化状况划分,不同土地等对应不同的综合分值区间。按从优到劣的顺序对应于1、2、3……n个等别值(n为正整数);

b)任何一个综合分值只能对应一个土地等;

c)按综合分值和区域状况确定2—3个不同的分等初步方案,划分结果填入表格中。(二)城镇土地等初步划分方法

土地等根据综合分值,一种或多种方法等的初步划分:

a)数轴法。将综合分值点标绘在数轴上,按土地利用效果的实际状况,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等间分界。

b)总分频率曲线法。对综合分值进行频率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按土地利用效果的实际状况,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等间分界。

七、城镇土地分等成果校核与确定

(一)城镇土地分等成果校核的一般规定

1、城镇土地分等成果的校核应采用市场资料分等校核和聚类分析方法分等校核中的一种或

多种方法。

2、利用市场资料校核城镇土地等时,应保证参与校核的城镇数量占参加分等的城镇总数50%以上。

3、利用聚类分析方法验证城镇土地等时,应保证应保证参与验证的城镇数量占参加分等的城镇总数90%以上。

(二)城镇土地等的调整与确定

1、城镇土地等调整与确定的原则

城镇土地等调整与确定应遵循土地分等的原则要求。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行政建制协调原则。城镇规模和职能调控原则。近邻平衡原则

2、城镇土地分等方案的制定

(1)应以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主要依据。

(2)对于多种方法划分的等别一致的城镇,即可以确定该城镇的土地等。

(3)对于多种方法划分的等别不一致的城镇,采用多方案对比分析与专家咨询结合的方法调整确定其土地等:

a)检查分析各方法涉及资料的准确性和样本点的数量、分布情况,分析各方法的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各方法的可靠性做出判断。

b)将可靠性较低的方法结果剔除,将其余方法的结果对照列出,提交专家组进一步判断。c)可以采用多数方法相一致的土地等结果为依据,也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投票的多数专家的

意见为依据,确定分等结果。

(4)城镇土地分等方案制定中,必要时应对跨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城镇进行等别平衡,对属县级以上(不含县级)城市市区范围但空间上与主城区不相连的区政府驻地城镇划定等别。

3、城镇土地等的确定

城镇土地等的最终确定应综合考虑专家和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

在分等报告中应说明城镇土地等调整的依据和原因。

八、城镇土地分等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的编制

(一)城镇土地分等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

1、土地分等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总结城镇土地分等工作情况,包括人员组成、进度安排、经费、资料收集和整理、技术运用、工作经验与存在问题等。

2、城镇土地分等技术报告主要内容

(1)城镇土地分等对象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2)阐述城镇土地分等的方法,包括确定分等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确定、因素因子评价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方法、城镇土地等初步划分及校核方法、城镇土地等确定原则与方法、城镇土地分等技术处理过程中需要特殊说明的事项等。

(3)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4)城镇土地等分析,包括土地等分布特点及规律、地域组合特点、差异原因、区域内城镇之间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5)从土地管理的角度说明城镇土地等与土地市场培育、城镇地价之间的衔接,不同等城镇为土地有偿使用服务的途径等。

(二)城镇土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

城镇土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是根据本规程技术方法的应用要求,对城镇土地分等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因素因子和市场资料的基本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归档成册。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土地分等时,允许采用基础资料信息数据库代替基础资料汇编。

城镇土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

a)分等对象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b)分等对象的因素因子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和经标准化处理的数据。

c)分等对象的市场资料数据。

d)其它与土地分等工作有关的文件、技术处理说明。

第三部分城镇土地定级

一、城镇土地定级工作内容

a)城镇土地定级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b)城镇土地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评定;

d)编制城镇土地级别图及量算面积;

e)城镇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

f)编写城镇土地定级报告;

g)城镇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二、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程序

a)建立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体系;

b)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

c)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和作用分,编制各因素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

d)划分城镇土地定级单元;

e)计算单元内各因素分值,加权求和计算总分值,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土地级;

f)进行土地收益测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对初步划分的土地级进行验证和调整;

g)编制城镇土地定级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三、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定级因素指对土地级别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原则

确定的因素应同时满足:

a)因素指标值变化对城镇土地定级有较显著的影响;因素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选择的因素对不同区位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

b)不同类型的土地定级应分别选择相应的定级因素。

(一)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

1、综合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

表1

2

表2 商业用地土地定级因素表

3、住宅用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表3 住宅用地土地定级因素表

4、

表4

四、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

(一)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的一般要求

1、外业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要按实地位置标注到定级工作辅助图或底图上;

2、利润、销售额等数据的调查按抽样方法进行,要求近期连续三年以上资料;

3、抽样或断面调查,每种类型要有足够样本;

4、外业调查资料应填入相应的调查手簿或各种表格中,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二)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内容

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条件、社会历史及人口、产业聚集规模、

城镇规划、土地定级校核、其它资料室外定位和临街单位进深调查

五、城镇土地定级资料整理及量化

(一)地定级资料整理及量化的基本要求

a)检查所选择的定级因素的资料齐备状况,资料不足时,必须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b)将与各因素有关的各设施、商服中心、抽样点及有关数据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c)应根据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的具体要求整理资料,分别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选择和确定因素、因子的作用分值衰减公式。

d)各种设施的作用系数应参照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进行,也可用层次分析法把权重和作用系数一并确定;

e)各因素指标均按相对值衡量。在指标值中对规模或级别的最高值,距离最近或状况的最优值赋予相对高分,其余指标按相对大小作用分依次递减;

f)若因素的指标值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定级起作用,因素得分计算只应在该范围内进行。凡高于或低于该范围的指标值,按该范围内的最高值或最低值看待;

g)各城镇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按空间距离、道路距离、耗时距离等量测、整理出有关的距离数据。

(二)定级因素量化的一般方法:分面状因素和点、线状因素两大类进行

(三)繁华程度资料整理:商服繁华影响度体现。

(四)交通条件资料整理: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

(五)基本设施资料整理

(六)环境条件资料整理

(七)人口状况资料整理

(八)产业聚集规模资料整理

六、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分值计算与级别评定

(一)城镇土地级划分的工作步骤

城镇土地级划分的工作步骤如下:

a)定级单元划分;

b)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计算;

c)土地级的初步划分;

d)土地级差收益计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以及相关修正;

e)土地级的实地验证及确定。

(二)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划分

1、定级单元

定级单元是评定土地级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部土地特性和区位条件基本一致。除采用网格法划分单元外,定级单元边界由线状地物或权属界线组成。

2、定级单元划分原则

单元划分的原则如下:

a)单元内主要定级因素的影响大体一致,同一单元内的同一主要因素分值差异必须小于100/(n+1)(n为拟划分的土地级别数);

b)单元面积确定在5-25公顷之间。在城镇中心区单元面积尽量取低值,城镇郊区单元可适当放大。当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定级并按网格法直接划定单元时,划分的单元面积应不大于0.25公顷;

c)划分的单元能方便地进行因素取样,并能保证分值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d)商服中心、公用设施、交通枢纽等整体起作用的区域,不能分割为不同单元;

e)商业用地定级时,城镇主要的商服繁华街道,应按临街两侧相对应的进深,划分为条状单元;

f)住宅用地定级时,应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单元,保持其完整性,单元面积不宜过小;g)工业用地定级时,可以交通道路为单元界线。

3、定级单元边界

定级单元之间的界线按以下顺序优先采用:

a)定级底图上依比例尺表示的自然线状地物;

b)铁路;

c)交通道路(具有商业、娱乐等多重作用的道路除外);

d)权属界线或权属单位内部的土地类型界线;

e)行政区划界线;

f)其它地物。

4、定级单元划分方法主导因素判定法叠置法动态网格法网格法

(四)城镇土地级的初步划分

1、城镇土地级的划分要求

a)评定每个定级单元的因素及数目必须相同,各单元内因素的权重分值及作用分应填入表格,求取各单元总分:

n

P j= ∑ F ij×W i

i=1

式中:P j——j单元的土地总分值;

F ij——j单元的i因素分值,i=1,2,…,n;

W i ——i因素的权重;

n——定级因素的个数。

b)土地级按总分值变化状况划分,不同的土地级对应不同的总分值区间。按从优到劣的顺序分别对应于 1、2、3、……n个级别值(n为正整数);

c)任何一个总分值只能对应一个土地级;

d)土地级数目,依不同城镇规模、复杂程度和定级类型而定,并将划分结果和单元划分状况填入表格;

e

段进行土地定级时,将总分处于同一总分区间的单元填充相同颜色,并绘制单元总分等值线图或影像图,作为划分土地级别的参考图,初步得到各土地级;

f)按总分和城镇状况确定 1~2 个不同的划分级别方案。

2、城镇土地级的划分方法

a)总分数轴确定法。以总分值点绘于数轴上,按土地优劣的实际情况,选择数点稀少处为级间分界。

b)总分频率曲线法。对总分值作频率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按土地优劣的实际情况,选择频率曲线分布突变处为级间分界。

总分剖面图法。沿城镇若干方向作总分变化剖面,按土地优劣的实际情况,以剖面线的波谷和波峰的中间部位作为级间分界。

这里的分界是单元的总得分值。

(五)城镇土地级的验证

城镇土地级的校核有城镇土地级差收益测算和市场交易价格定级两种方法。商业用地定级时,宜通过高级商务集聚区来修正土地级别。

1、城镇土地级差收益测算校核

级差收益测算作为土地初步定级的校核手段。计算步骤为:

a)分别计算每级土地中各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并确定各行业的最低级收益值;

b)以同一行业的各级收益值与最低级收益值相减,得到各级收益差;

c)扣除单位面积资金占有额、单位面积工资总额的影响,得到各级差收益;

d)对土地级差收益进行方差检验、调整,使检验值差异显著。土地级差收益满足土地收益级间差异大于级内差异原则。

2、市场交易价格定级校核

在土地市场发达、土地交易案例多的城镇,根据各类型用地市场交易样点地价划分土地级别,作为土地初步定级的校核手段之一。工作步骤为:

a)按城镇土地条件相似和样本地价相近划分各类用地的均质地域;

b)按《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要求,对均质区域内各类用地的样点地价进行统计、检验、分析、比较、计算,得出各均质地域平均地价;

c)对各均质地域平均地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各土地级相对应的平均地价区间; d)在图上对处于同一土地地价区间的相邻均质地域勾画连块,得到各类用地的土地级。

3、商业用地定级中的高级商务集聚区修正

对形成高级商务集聚区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考虑高级商务集聚对商业用地级别的影响,根据各区域高级商务集聚规模作用分的高低,对相应区域的土地级别进行适当调整。

(1)高级商务集聚规模指数计算

高级商务集聚规模主要由金融保险业、高档写字楼、高级宾馆等高级商务集聚产生效益。根据有关的高级商务集聚职能,划定高级商务集聚区域,并计算各区域的高级商务集聚规模指数。

按高级商务集聚区域为单元,采用单位面积金融保险业、高档写字楼、高级宾馆等的数量、级别、建筑面积、年营业额、年租金、高级宾馆的床位数等指标值,按下式计算高级商务集聚规模指数。

I i=100×X i/ X max

(2)高级商务集聚作用分计算和作用分值表编制

高级商务集聚作用分计算公式为:

E i=100×(I i-I min)/(I max-I min)

(六)土地级的确定和实地校核

初步划分的土地级须在实地校核和验证,并参考级差收益测算结果及市场交易价格定级结果对土地级的范围、边界、级别进行修订调整。

1、土地级调整和确定的原则:

a)土地级别高低与土地相对优劣的对应关系基本一致;

b)级之间应渐变过渡,相邻单元之间土地级差不宜过大;

c)各类用途的各级土地的平均单位面积地租或地价应具有明显差异并呈正向级差;

d)保持自然地块及权属单位的完整性;

e)边界尽量采用具有地域突变特征的自然界线及人工界线。

2、综合定级土地级的确定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级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级差收益测算法和市场价格定级方法进行验证、调整,确定综合定级土地级。

3、商业用地定级土地级的确定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级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级差收益测算法和市场价格定级方法进行验证、调整,并参照高级商务集聚区的验证结果,确定商业用地定级的土地级。

4、住宅用地定级土地级的确定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级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市场价格定级方法进行验证、调整,确定住宅用地定级的土地级。

5、工业用地定级土地级的确定

对于城市中心区或城市规划中不允许布置工业用地的区域,不参与工业用地级别划定。定级中应调查此类区域,并在图上勾绘范围。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级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级差收益测算法和市场价格定级方法进行校核、调整,确定工业用地定级的土地级。

七、城镇土地定级图件编制及面积量算(略)

八、城镇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略)

九、城镇土地定级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的编制(略)

第四部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验收、更新与应用

(三)单元内定级因素的分值取得

用空白单元图叠置在各作用分值图上,选择以下方法对单元内定级因素的分值进行取值和计算:

a)以单元所包含的因素等分线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

b)以单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代表单元分值;

c)以单元几何中心点的分值代表单元分值。当单元面积较大时, 不能采用此法;

d)以单元各转折点、明显变化点的平均分值代表单元分值;

e)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分值;

f)采用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进行土地定级时,呈点、线状分布的定级因素对单元中心点的作用分值按相应衰减公式直接计算,面状因素直接读取单元中心点所在指标区域的作用分值。

1、单元内商服繁华度分值计算

按商服繁华度分值图取样和计算,直接得到单元分值。

2、单元内交通条件的分值计算

(1)单元内道路通达度分值计算

A、单元内各级道路通达作用分获取

同时存在多种道路类型影响时,取单元内的最高作用分值。

B、通达系数确定

含支路以上道路的单元计算道路通达的方向数,无支路以上道路的单元计算通往道路的方向数,从而确定单元的通达系数。

1、分等基本资料涉及:

城镇年末常住人口、非农人口、农业人口;辖区或辖域总人口、农业人口;

城镇建成区面积;辖区或辖域土地总面积。

2、城镇区位资料涉及:

a)城镇所在区域的区域交通图件;经过城镇的干线、支线铁路的条数、干线、非干线公路的数量和等级,港口年吞吐量,机场等级,高速公路数量;b)城镇全年客运总量、货运总量。

3、城镇集聚规模资料涉及:

城镇人口密度;

城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分产业增加值;

c)城镇全年工业销售收入。

4、城镇基础设施资料涉及:

a)城镇年末铺装道路面积;

b)城镇全年人均生活用水量;

c)城镇气化率或城镇用气人口总数(包括人工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

d)城镇排水管道总长度。

5、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资料涉及:

城镇全年二、三产业的增加值;

b)城镇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

c)城镇全年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

d)城镇全年全部从业人员数。

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料涉及: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b)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5年内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c)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d)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

e)全年外贸出口额、人均外贸出口额。

7、区域综合服务能力资料涉及:

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b)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

c)全年邮电业务总量;

8、区域土地供应潜力资料涉及:区域年末耕地总面积、区域人口密度。

繁华程度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a)商业服务业〔以下简称商服〕中心的数量、位置、范围;

b)商服中心的商店总数、经营项目、销售额、利润额、占地面积、营业面积等;

c)必要时了解商业功能种类数,商服中心功能完备率、专业商店数及商服建筑物的建筑密度及楼层数等数据。

2、交通条件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a)与道路状况有关的路网分布、道路类型、级别标准、长度、宽度、车流量等数据; b)与公共交通状况有关的公共汽车、地铁线路及站点分布、车流量及停靠次数等;

c)与城镇间交通状况有关的交通工具类型、设施规模及分布等。

道路状况资料不足时,道路类型、宽度及车流量数等按断面做补充调查,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路段做断面,实地量测道路宽度,确定道路类型,测定在规定时段内的车流量。

3、基本设施状况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基本设施包括电力、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电讯等基础设施和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医院、诊所以及除商业中心以外的副食、粮油、煤店、邮电所、浴池等公用服务设施。(1)基础设施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

基础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投资等状况;

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规模、级别等;

b)基础设施的保证率、持续率和可靠率及区域服务的优劣。

资料不足时,须在实地进行补充或全面调查。

(2)公用服务设施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

a)公用服务设施类型、数量、分布等;

b)公用服务设施的技术水平、规模、级别、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等;

资料不足时,须在实地进行补充或全面调查。

4、环境条件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a)各类污染状况、分布状况和环境质量指数等环境评价资料等;

b)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和气候等条件;

c)公园、绿地的位置、面积、服务范围及规模等。

d)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优劣。

5、社会、历史及人口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人口总数、行政区划、城镇发展过程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按户籍登记数;客流人口资料采用断面调查,按规定时段内通过断面的人口数作为该点或一定区域的客流人口。

6、产业聚集规模资料

城镇产业集聚区的数量、范围、性质,各集聚区产业类型数、企业数量、年产值、年利润、职工人数等,同类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前后向关系。

7、城镇规划资料

收集城镇总体规划(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等)及图件资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项目情况。重点收集与调查城镇近期建设规划中的用地调整、建设项目和计划的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主要调查收集城市规划中有关商服中心、道路、公交、地铁、对外交通重要节点、主要基础设施的规划资料。

8、土地定级校核资料调查

土地定级校核资料调查包括土地利用效益和高级商务集聚规模资料调查。

(1)土地利用效益调查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

a)工业、商服业等企业单位各自的产值、商业销售额、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税前及税后利润等数据;

b)各企业单位的占地面积、营业面积、职工人数等数据;

c)各企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经营范围、所属系统等;

d)现行房价、历史地租和地价以及分布状况等资料。

土地利用效益调查中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应选用连续 3 年以上的有关资料。

调查方式可选择:

a)在开始调查收集其它定级资料时,结合进行全面的抽样调查;

b)当初步定级之后,在划分的土地级上,按工业、百货、五金、服装、旅馆、日杂、饮食、

服务、文体等区别选择行业,每个行业抽 5~10 个企业做为样点;

(2)高级商务集聚情况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

城镇高级商务集聚区的数量、位置、范围,各集聚区内的金融、保险、高档写字楼、高级宾馆等的数量、等级、建筑面积、年营业额、年租金、高级宾馆的床位数、高级商务集聚区的高度指数、建筑面积密度等资料。

9、其它资料室外定位和临街单位进深调查

资料收集、调查的范围和方法包括:

a)临街权属单位使用土地平均进深的数据时,采用在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一致的区域,选择若干典型地点实测的方法;

b)定级中需要利用的明显地物、新增地物的位置数据,采用室外实地测定的方法;

c)土地权属资料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资料。

(1)主导因素判定法

a)用两个以上主要定级因素,沿城镇主要方向选一定数目的特征点作各自分值剖面图; b)根据因素分值变化规律,选择突变曲线段的位置做为单元边界位置,结合经验,把因素得分基本一致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单元。

(2)叠置法

a)主要因素作用分图叠置,勾画作用分基本一致的区域,形成图斑;

b)经适当调整得到单元。

(3)动态网格法

a)以 1/4 或 1/16 公里网格把城镇划分成若干基本网格;

b)选择包括市中心、市郊在内的几类不同的典型网格,在四等分点检查每类网格内部 2 个以上主导因素的差异;

c)某类网格内同一因素分值差异大于或等于[100/(n+1)]时,此类网格四等分加密。重复检查、加密,直至满足要求后得到单元。

(4)网格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进行土地定级时,可直接把城镇划分为若干面积相同的网格。绘制空白单元图,标注单元编号。

土地复垦方案

前言 《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592号令)中规定:“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土地复垦标准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制土地复垦方案。” 宜都市潘家湾大理石厂目前正在进行矿山改扩建工作,并重新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根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复绿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办文[2016]22号),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土地复垦方案部分。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在实地勘查和广泛征求土地权利人的意见基础上,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要求及“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并尽量做到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努力实现“边生产、边复垦、边受益”。 根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土资发[2011]102号)文件要求,现报请宜都市国土资源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土地复垦方案部分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作为该矿指导矿山土地复垦工作的依据。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宜都市潘家湾大理石厂,其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开采过程将会造成土壤损毁、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功能降低或改变。本方案主要是针对采矿过程对土地损毁的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各种预防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以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地损毁和水土流失,恢复其生产能力、利用功能,达到治理环境、改善生态的目的。本工程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编制的目的在于: (1)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并将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2)通过生物工程化学措施的实施,把项目区内的临时用地恢复其原来生态或达到可供利用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从而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当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根据调查和预测结果,分别统计和确定项目区内的临时用地被损毁土地的类型和应复垦的面积,并根据各类土地的损毁范围、损毁时间、损毁性质和损毁程度,规划其复垦标准、复垦时间和复垦后的利用类型; (4)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中的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和论证,提出完善、可行的复垦方案,并提出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开展相应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将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列入建设项目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 (5)落实法律规定的生产建设单位所应承担的土地复垦范围和责任,切实把土地复垦工作纳入工程范围,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强化监管力度,抓紧抓好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工作,努力做到临时用地损毁前的数量和质量与土地复垦后的数量和质量相平衡,实现临时用地“恢复生态”的目标。 (6)复垦方案的实施,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2014年《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试行) 1.本标准编制依据为:国土资发[2006]225号、[2007]81号文件和黔国土资发[2007]23号、黔国土资发[2007]79号文件。 2.本标准供《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评审专家用于评价《方案》基本指标的准确性、真实性,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方案》所涉及的各项技术指标以相关行业标准、规范为准。 3.本标准仅对《方案》评审中重点的内容予以说明。《方案报告书》的具体内容、格式按国土资发[2007]81号文附件一《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内容和格式)》(以下简称《〈报告书〉格式》)执行。 4.本标准适用于由贵州省土地整理中心组织的《方案》评审。 5.“总则” 5.1 “编制目的”。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明确提出生产建设单位所应承担的土地复垦责任和义务,落实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计划;目的是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为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或申请采矿权等提供必备报件。 5.2 “目标”。目标的提出,要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设方案,充分分析复垦区域的破坏情况,明确提出所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的破坏面积、土地复垦面积(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复垦率(实施复垦面积/复垦区总面积×100%)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相关量化指标。 5.3 “服务年限”。根据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的施工工序或生产工艺流程对破坏土地的影响,结合项目建设期限、生产年限、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或剩余年限等因素确定《方案》服务年限。《方案》的服务年限应与复垦工作计划相衔接。6.“项目概况” 6.1 “项目简介”。按《〈报告书〉格式》要求明确区分生产项目和建设项目,在充分调查、分析生产项目和建设项目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报告书〉格式》所要求的各项主要内容,准确区分和说明矿区范围、建设范围、用地规模、实施复垦的范围(建设项目分临时性和永久性)、土地权属关系等。6.2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本节为简述内容:线性工程建设项目简要说明所跨县(市、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情况等基本情况;生产项目主要针对所涉及的乡(镇)或村与土地复垦方案有关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6.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按《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使用)》进行列表统计,分别按生产建设项目范围、复垦区域范围进行统计,重点说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农作物及生产情况等;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数据应采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耕地面积要求统计到三级地类,其他地类面积统计到二级类。 6.4 “生产工艺流程”。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的生产或施工方式,主要针对土地可能造成破坏的各个环节、顺序及具体方式等进行说明,说明的内容要能满足已破坏土地现状和拟破坏土地预测分析。开采矿产资源的生产项目,还应说明生产工艺流程、资源赋存形式与分布状况。 7.“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7.1 “已破坏土地现状”。按《〈报告书〉格式》的要求分别说明已开工项目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范围、地类、面积和程度,并提供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 ______ A国家所有制B私有制C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D以上均不正确 2.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_____所有。 A 使用者 B 集体 C 个人 D 国家 3.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_____。 A 征用 B 征收或征用 C 收购 D 购买 4.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_____、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A 农用地 B 耕地 C 农业建设用地 D 农田水利用地 5.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_____代表国家行使。 A 基层人民政府 B 国务院 C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 国土资源部 6.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_。 A 30年 B 40年 C 50年 D 60年 7._______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定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 A 县级以上 B 县级 C 乡(镇) D 县级和乡(镇) 8.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_____”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 A谁占用、谁开垦 B谁开垦、谁受益 C占多少、垦多少 D谁占用、谁负责 - 2 - 9.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 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________机构批准。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0.征收下列土地的,哪项无须国务院批准?() A.基本农田 B.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公顷 C.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40公顷 D.其他土地80公顷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

矿山土地复垦重点

第一章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现状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 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恢复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应优先用于耕地,也可作为农、林、牧业用地,工副业用地,有的还可以作为房建、游览、娱乐用地。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山生态恢复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有哪些? 答:⑴复垦技术仅限于一些基本途径的研究,单一用途的复垦,没有根据整个矿区的条件,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多业、综合、协调并能控制水土流失的生态复垦研究,致使复垦区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复垦环境效益较低。⑵土地复垦途径研究多为生态复垦技术研究,生物复垦技术研究少,使农林复垦土地生产力低,经济效益较差。 ⑶矿山废石或矸石、尾矿及废水、废气是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污染源,对如何减少土地破坏,减少剥岩数量;尾矿的综合利用和复垦;尾矿水的净化、回收、循环和再利用技术等,没有从生态学理论高度,综合研究减少废石生产,抑制污染源,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是矿山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 二、我国矿山生态恢复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⑴矿山类别多、分布广、治理难度大; ⑵权责不清,生态恢复业主不明; ⑶理念技术方面的问题:1、缺少科学理念指导和专业规划,2、技术形式单一、不能科学进行技术组合,并且技术模式经济可行性差,3、不能科学进行植物品种选配,4、缺乏专业设计和施工队伍; ⑷政策规范与环保意识问题:1、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政策、技术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2、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 ⑸资金投入不足。 第二章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植被恢复理论基础 1 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内涵: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具有表现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破坏,有机体数目急剧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结构与功能失调,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受阻等。 .2矿区生态系统具有的特性:①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且该系统的产生、存在、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法学期末考试题库单选多选和判断

土地法学期末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耕地的承包期为(B)年 A.20 B.30 C.40 D.50 解析:《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2.农民集体整体移民后,原属于其所有的土地应(B) A.通过征用,转变为国家所有 B.直接成为国家所有 C.划分给邻近集体所有 D.所有权不变 解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3、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B)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A.15日 B.30日 C.2个月 D.6个月 4、报批属于下列哪一土地出让方式的一般程序(A) A、协议 B、招标 C、拍卖 D、挂牌 5.以土地所有权为抵押物设立的抵押,其抵押合同(D)。

A.自合同订立时生效 B.自办理抵押登记时生效 C.自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生效 D.无效 解析:根据《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交易,以巩固和保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6.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 ( B ) 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B 第三十七条第三款: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7. 以下土地类型中属于国有土地类型的有 ( C ) 。 ①城市市区土地②宅基地③自留地④自留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 D.②③④ 答案:C 第八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8、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是:(B) A.城市郊区的土地 B.城市市区的土地 C.农民集体承包的林地

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容考试试题

20XX 年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 容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开发商采用预售方式出售房屋,房屋没有竣工、验收,且没有进行实地测绘,与被售方签定购房合同时所用的房屋面积为。 A:合同约定面积 B:产权登记面积 C:房屋预测面积 D:房屋实测面积 E: 土地 2、判断土地是否处于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中,首先是看是否是最佳。 A :土地用途 B:建筑容积率 C:建筑高度 D:建筑密度 E:时间因素 3、是政府为管理土地市场,由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评定的土地等级和区域的平均价格。 A :交易底价 B:基准地价 C:课税价格 D:申报地价 E:时间因素 4、下列关于土地复垦,说法正确的是__。 A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B .土地复垦恢复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可作为农、林、牧业用地,也可用作工矿用地,有的还可作为建房、游览、娱乐用地.但应优先用于建设用地 C.土地复垦,实行“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 D.承包复垦土地,应当以合同形式确定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E.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 5、某公司于1月1日对外发行5年期、面值总额为20000万元的公司债券,债券寒面年利率为3%,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实际收到发行价款22000 万元。该公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溢折价,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12月31 日,该公司该项应 付债券的账面余额为A. B. C. D.万元。 21200 22400 23200 24000

土地复垦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JHTJ-6标段四工区土地复垦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二OO八年四月

目录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 (1) 二、复垦目标 (1) 三、工程概况 (1) 四、临时工程用地的复垦措施 (2) (一)土地复垦的原则和复垦范围 (2) (二)土地利用的现状 (2) (三)复垦的可行性分析 (3) 1. 已破坏土地现状和预测 (3) 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 3. 土地复垦的可行性评价 (4) 4.复垦标准 (4) (四)预防控制和复垦措施 (5) 1.预防控制措施 (5) 2.土地复垦的经济措施 (5) 3.土地复垦的技术措施 (5) 五、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6) 六、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6)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 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工程的合同要求,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本工程完工之后,要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复垦和绿化,为达到节约用地,规范复垦行为,特编制本方案。 编制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关的合同文件及要求。 二、复垦目标 通过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破坏土地面积,同时临建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在工程完工后通过实施复垦方案,达到重新耕植利用和环保要求。 三、工程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六标四工区管段(DK1222+017.8~DK1233+442)共11.424公里,地属长三角地带的苏州市相城区,经过太平、元和、黄埭、开发区四个镇,均是经济发达、土地肥沃的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较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工业为主。区段内荒地较少,耕地、林地较多,其中经济林、生态园地、绿化园地、鱼塘和河流等众多,对生态环境和土地保护要求较高,施工用地和临建设施用地均须严格控制在业主指定的范围内,并做好复垦计划和方案,工程完工后及时对各种临时用地进行恢复和绿化,以达到保护土地和环保要求。本工程工期四年,土建部分工期为两年,我工区临建设施所占用的土地计划使用期限为两年。临建设施(包括搅拌站、生活区、钢筋加工场、临时施工便道和其它临时用地)计划用地168亩。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法学试题标准答案汇总

第一部分:客观题(包括第一大题、第二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请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选项,每小题1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 D )的土地实行征收。 A、全民所有 B、农民所有 C、单位所有 D、集体所有 2.房地产权属登记所指的权属为( D )。 A、土地使用权 B、房屋所有权 C、房屋使用权 D、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3.拟健一集餐饮、舞厅于一体的物业,其申请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 D )。 A、70年 B、60年 C、50年 D、40年 4.土地征收是( B )。 A、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购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 B、政府的行政行为 C、用地单位的购买行为 D、中国特有的一种土地管理方式 5、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房屋暂测套内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对房屋面积差比未约定。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实测登记后,该房屋的实际套内建筑面积为( C )平方米的,购房人有权退房。 A、97 B、103 C、105 D、A、B均可以 6.土地增值税实行( B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自由税率 7.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性质属于( C )。 A、税收 B、场地使用费 C、地租 D、土地增值收益 8.抵押贷款合同中,抵押权属于( B )。 A、抵押物所有权人 B、债权人 C、债务人 D、第三人 9.抵押合同生效后,新增房屋拍卖所得,抵押权人( B )优先受偿。 A、有权 B、无权 C、通过和抵押人协商确定是否 D、根据抵押物拍卖所得是否足够清偿债务确定 10、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内容应当由( D ) A、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C、记地产行班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共同拟定 D、商品房买卖当事人约定 11.下列情形中,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是( C ) A.民政局将办公楼连同院落整体转让给公安局做交通指挥中心 B.林业局将办公楼连同院落整体转让给私立中学做教学楼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内容和格式

附件1: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内容和格式) (封面) ****项目 土地复垦方案 报告书 项目单位: 编制单位: 年月日 1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个人): 单位地址: 联系人: 电话: 送审时间: 2

编制单位及人员基本情况 3

目录 1 总则 (5) 1.l 编制目的 (5) l.2 编制原则 (5) 1.3 编制依据 (5) l.4 目标 (6) 1.5 服务年限 (6) 1.6 主要计量单位 (6) 2 项目概况 (6) 2.1 项目简介 (6) 2.2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7) 2.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7)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7) 3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7) 3.l 已破坏土地现状 (7)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7) 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 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 (8) 3.5 复垦标准 (8) 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8) 4.1 预防控制措施 (8) 4.2 工程技术措施 (8) 4.3 生物化学措施 (8) 5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9) 5.1 工程设计 (9) 5.2 工程量测算 (9) 6 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测算 (9) 7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9) 8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9) 9 保障措施 (9) 10 成果要求 (10) 附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依据土地复垦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有复垦任务的生产建设单位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制定以下编制要求。 1 总则 1.l 编制目的 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l.2 编制原则 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结合项目特征和实际情况,体现以下复垦原则: (一)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 (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三)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 1.3 编制依据 (一)《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等有关规划; (三)地方性土地复垦相关法规; (四)国家有关土地复垦政策性文件; (五)《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使用)等技术标准。 5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