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试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试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试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生产要素、资本、消费、自然、空间、财产等的统一体,是地球表面受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时间要素影响的四维空间综合体。其表达式为L=f(N,E,S,T)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应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收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3.土地供给;是指可以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运行服务的土地资源数量,包括可以利用的土地和难以及不可直接利用的土地。

4.土地需求: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于土地资源的物质支撑、生态维护、生产用途、消费活动、财产增值、国家(或民族)主权等需要的综合表现。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6.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7.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

8.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从微观上讲,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据此选择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的具体方案。

9.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10.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经济学地租理论:请同学们自己阐述。

11.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12.土地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14.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15.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权力,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16.土地权属管理:是指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及土地收益合理分配的管理。

17.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承租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19.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土地受押人称为土地抵押权人。

20.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21.土地市场:在经济理论看来,是一种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或资产的制度或机制。它不仅要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实现土地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合理分配,而且还要做好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不同主体和区间的优化配置。2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应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23.经济地租:也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24.土地集约利用:即土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5.土地产权:实质上是以土地作为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它是一束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

26.土地金融:泛指与土地有关的金融活动,具体指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和工具为土地开发利用筹集、融通、清算资金,提供相应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包括土地抵押贷款、土地信托、土地保险、土地证券等。

27.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产权并取得增值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8.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城市土地分等定级是依据城市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差异,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29.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也可以称之为土地的物理供应或实质供应。

30.丰度地租(级差地租1)及影响因素:级差地租1:是指投到相等面积、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影响因素:1.地力级差地租1:1.自然条件2.农业生产技术3.人口因素2.位置级差地租1:1.自然条件2.交通运输技术3.人口因素

级差地租2及影响因素:级差地租2: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

31.土地价格内涵及特征: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在未来年期所能提供的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特征:1.土地价格具有双源性2.是土地的权益价格3.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4.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5.总体呈上升趋势5.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32.我国土地价格的类型:1.基准地价2.标定地价3.交易地价4.其他价格形式:课税价格和抵押价格等。

33.边际报酬:指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资源投入量所产生的产量变化的数量。

34.土地市场含义及特征:特征:1.异质性2.引致性3.区域性4.权力主导性5.不完全性6.专业性

35.土地招拍挂:招标出让:是指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布招标公告,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拍卖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挂牌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更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2.简述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以及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

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途径: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4.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2.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3.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

4.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

5.税收手段

6.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5.简析地价的理论构成。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同样决定土地价格

6.试述如何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

(1)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政府土地出让金应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农”的宗旨,政府征地卖地的差价收益,应当主要用于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可以将现在农民只得到5%-10%的比例,提高到60%,作为法定比例固定下来,并制定出详细分配实施办法,以保障兑现农民利益。此外,鉴于近些年我国在征地拆迁上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应该对现行的土地拆迁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2):“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应当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

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

7.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2)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8.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1)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以资源报酬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即由于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益。(3)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9.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10.简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1.经济上的合理性。能够为土地利用或经营者带来收益,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社会上的公平性。主张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3.生态上要保护资源与环境,避免资源退化、环境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土地生态系统永远保持较高的生产力。

11.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1)保证土地供应,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耕地)动态平衡(2)以土地为手段之一调控宏观经济环境(3)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科学规划(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5)建立适应形势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6)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12.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

2.排他性

3.恒久性

4.归一性

5.社会性

1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1.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

2.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积极稳妥的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充分利用城区闲置的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强度,间接增加城市土地供给。

14.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5.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土地是国家主权的物质实体,绝对要求由国家统一管理。(2)土地永恒存在及可永恒利用,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一般不存在丢失与注销的问题。(3)土地资源管理,既是宏观管理,同时又是微观管理。

16.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严格保护耕地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关系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5.坚持政企严格分开、政事适当区隔

6.协调“条块关系”保证政令畅通精干高效

17.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1.国家发展政策

2.土地制度

3.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

4.地价政策

5.财税体制

18.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保护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实现土地优化配置(3)保证土地价格的基本平稳。

19.简述土地金融产品创新方式。

由于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信用级别较高,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可以有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而且具有较好的变现价值,收益相对安全,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土地是一种特别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各商业银行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加快土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直接银团贷款和间接银团贷款等业务模式,探索开展包括财务顾问、资产重组、企业并购和上市等方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不仅通过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提供间接融资,还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帮助它们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融资。

20.简述土地金融的特点。

1.土地金融本质是一种有担保的金融

2.土地金融的前提是以土地作为抵押

3.土地金融的周期较长

4.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5.收益率较高

21.土地税收的依据。

(1)按土地面积征收(2)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3)按土地收入征收。(4)按地价征收。

22.土地税收的功能。

1.抑制土地投机,确保公平

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

4.组织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5.稳定经济运行,提供就业机会

23.简述土地税类型。

1.财产税式的土地税,分为从量土地财产税、从价土地财产税

2.所得税式的土地税,分为4种方式:按总收益征税、按纯收益征税、按估定收益征税、按地租征税。

四、论述题

1.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2.试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有利于农机的充分利用。在以手工和畜力为主进行操作时,自然就不存在扩大规模的客观动因。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一般说来,较大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愈广泛、质量愈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可能性也愈大。(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大规模经营与小规模经营相比,肯定需要经营者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管理能力、责任心等。

(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能力在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扶持,并能在受灾年景给予经济保险,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3试述土地市场的机能。

(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在农村,不是按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来安排生产,而是搞“小而全”,或只顾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使用;在城市,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因而土地使用上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的现象相当严重。在位置极佳的市中心地带,用地单位很多不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商业企业,而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城市规划难以实现;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事业办公区等零碎散乱,极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工业生产基地不是安排在原料产地,而是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如此,其利益也就很难归位。在1988年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没有向土地使用单位收取地租,因土地位置优越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完全由企业(使用者)得到,利益主体严重错位。这种弊端只有通过建立土地市场来解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地租能真正地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投资土地的利益又能为使用者所得。这样,不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且能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宏观调控

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市场的建立,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国家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提高或降低某类用地的价格或租金,就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土地保障。比如,国家为了促进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可降低其用地价格,以此提高其生产利润,促进其扩大再生产;倘若要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就可提高其用地价格,以减少其生产经营利润,抑制其发展。

(三)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土地市场的发展,必定加速房产市场的形成。没有土地市场,而只对住宅实行商品化经营,是不可能使房产市场正常运转的。建国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实行土地无偿使用方式,不但巨额投资收不回来,而且每年还得支付大笔维修费,使得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十分匮乏。同时,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长,住房困难户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日趋紧张,使房地产业处于恶性循环中。而土地市场的开辟,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就可使国家收回投资,并提供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为此,就得建立各种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土地的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不但不能使生产资料(土地、资金、设备)与劳动形成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而且会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条件不平等。这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因此,作为

4.试述开放土地市场的必备条件。

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土地市场的建立,也同样要求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更何况中国的土地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地市场的建立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就更加严格。这些条件主要是:

(1)清理地产、明晰权属。进入市场的土地,要求权属关系清楚,且具有法律效力。土地一经转移,如若地籍不明,则难以管理。解放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放松了地籍管理,加之60、70年代土地平调频繁,城乡土地权属比较混乱,这就要求对城乡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恢复和建立地籍管理制度,须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证书,建立土地档案,搞清土地权属,为开放土地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对城乡用地进行科学的分类、评估。地价的形成是土地市场的关键,而地价的高低,又关系到土地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只有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分类评估,地产交易的地价确定才具有科学依据。否则,地价必然混乱失控,这既不利于地价及市场的管理,也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发展。

(3)硬化国有企业预算,培育市场主体。在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因而,土地使用权的买卖、交易双方绝大多数是公有企业,其中又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经营者,因此,企业的最终所有权是国家的。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资料是依赖国家平价调拨,经营亏损也要由国家负担,企业预算一直处于软约束状态。在这种体制下,土地价格的高低与企业盈亏无关,从而使企业在土地市场中不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及土地的真实价值来确定地价,必然导致地价畸形与扭曲。只有割断企业同国家之间这种供给式的关系,硬化企业的预算,才有利于土地市场的健康发育。

(4)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土地金融业。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地产业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期长的产业,没有银行支持难以进行。只有土地金融业发展起来,土地市场才能繁荣兴旺。(5)完善土地法规及地政管理机构。为了建立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保护地产投资者利益及交易双方的权益,解决地产纠纷,抑制地产投机,引导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等,都需要建立配套的土地法规,同时,也要建立与土地市场相适应的地政管理机构。地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需要有决策机构和分工细密的执行机构。

5.试述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手段与措施。

国家对土地市场进行宏现管理调控,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其中法律手段是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依据,经济手段是主体,行政手段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保证。具体说,对土地市场管理调控的手段和措施主要是:

(1)通过法制手段,调控土地市场开放的范围、规模和程度。

由于我国土地市场还是刚刚开放,市场运行的条件还不完备,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差别很大。国家必须根据各地土地市场运行的具体条件,对土地市场的开放作出明确的法律和行政规定,以调控土地市场开放的范围、规模和程度。

如在土地市场方面,考虑到企业、居民的承受能力,国家规定目前主要在东南沿海城市和内地一些大中城市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开放土地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分配实行市场机制和行政划拨“双轨制”。在“双轨制”下,国家就要有明确的法律和行政规范,即哪些土地适用市场机制(出让),哪些土地采用行政划拨手段分配,要做出明确的限定。

(2)通过制定并实施土地开发计划,调控土地市场供给量。

城市的建设发展,其土地供给,一方面靠向城郊扩展,将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另一方面是进行旧城改造,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年度地开发计划,以控制城市土地,尤其是耕地每年的市场供给量。这项手段,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有计划利用,防止盲目开发引起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同时又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均衡供给,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控制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目前实行的年度耕地占用控制指标,就是实施这项手段的一项具体措施。

(3)通过制定与实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政策调控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

根据城市的性质、土地利用现状及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细部规划,引导土地市场运行的方向,以防止土地市场自发运行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实现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此外,通过制定并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对有利于土地优化配置的土地利用行为给予政策优惠,反之给予限制,这也会促进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和优化结构的实现。

(4)通过制定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财政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来调控土地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投资增加及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的放宽,对土地的需求必然增加;反之,必然减少。运用这一机理,就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财政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来调控土地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促进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此外,制定有针对性的地产的税收政策(如设立土地增值税、土地荒芜税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投机和虚假需求,防止土地浪费。

(5)通过制定并实施地产价格政策,。加强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调控土地的价格水平土地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其他市场一样,价格的涨落也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动。通过制定并实施正确的价格政策,加强价格管理(建立地产价格评估制度、灵活地采用土地出让方式等),可以促进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同时又可以防止土地价格暴涨与暴跌。

(6)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土地市场的透明度

土地市场主体行为的盲目性,往往是由于土地市场信息不灵、市场透明度不高所致。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土地市场透明度,就可以引导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克服盲目性。实现上述措施,最根本的条件是必须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

一级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首先是由我国特定的土地制度决定的。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只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流转。国家是城市土地的唯一所有者,雌一的市场出让主体,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成为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主体,即国家垄断了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权。当然,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主体仍然是多个,他们之间仍存在着竞争。其次,一级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也是保证地产市场正常运行,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需要。因为只有一级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才能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实施土地开发供应计划,防止土地盲目开发,切实保护耕地,才能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实施土地利用政策、土地价格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以调控土地供求关系和土地价格水平等等。

6试述发展中国土地金融业与房地金融业的对策。

(1)搞好法制建设,强化法律保障发展中国土地金融业,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能否抵押。1988年中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经过修改后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连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1995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所有权的抵押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强化了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所有权抵押的法律依据与保障。当前的问题是抓紧制定具体的法规与管理制度,以保证这些法律的实施。

(2)建立抵押担保机构,增强抵押贷款的安全性

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抵押虽然已为贷款提供了担保,但由于中国目前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居民住房仍以福利性分配为主,因而当抵押人不能按时清偿债务需处置抵押财产时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按时收回贷款本息的风险性,从而影响金融机构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应借鉴国外经验,由国家建立具有经济实力和权威的担保机构,为房地产抵押贷款用户担保,就能大大增强贷款的安全性,促进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

(3)加强抵押登记管理,增强抵押关系的法律地位

确定抵押关系必须在签订抵押合同之后,到法律规定的部门进行抵押登记,并由政府加强登记管理,才能增强抵押关系的法律地位,为抵押权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

(4)发育二级抵押市场,扩大贷款资金的来源

当前我国扩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限制因素之一是贷款资金来源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要扩大房地产抵押贷款资金的来源,必须积极发育二级抵押市场,即由接受房地产抵押的金融机构,以抵押的房地产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同时努力扩大居民住房储蓄,来筹集更多的抵押贷款资金。

(5)设计多种贷款形式,满足各种贷款用户需要

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应该从贷款利率、还款期限、贷款条件等方面,设计多种贷款形式,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方式与结构的居民对抵押贷款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需求的扩大。

8.试述我国土地税收的改革思路。

1.明租、正税、少费。理清不合理收费、加强税费改革、少费以正税、减少税收成本。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土地税收制度,提高税收人员素质,加强税收机构管理。

2.在税收体系中,按土地用途分为农业土地税收和城镇土地税收。根据这两种土地用途的经济效益、功能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土地税收方面区别对待,特别是要利用土地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3.在农地税收中设立农地占用税,有利于保护农地,避免农地被盲目占用。

4.城镇土地税收应逐步适当增加

5.城镇土地税收应当从土地持有、土地转移及土地使用方面来设立税种。具体来讲,对土地持有应开征地价税,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土地的浪费,对城镇土地的使用应考虑设空地税。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 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 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 三、多选题(5个,共10分) 四、简答题(5个,共30分) 五、论述题(3个,共30分)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 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 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 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 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 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 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 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 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 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 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13.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 性。 14. 土地报酬(land return):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数量的 劳动和资本所取得的报酬。 15. 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 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名词、简答、论述)

《土地经济学》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第一章导论 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 ①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③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3.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xx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xx 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xx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相对分散性律手段的是:()D、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 A、土地储备制度地登记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 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 克思 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 B、马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