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说课: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先用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实验讨论并给出了牛顿第三定律,最后用该定律解释了生产和生活的一些问题。

2、地位作用:从课程总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而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应用极其广泛。本定律的研究可以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具有智力、思想等多方位的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1、学生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为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这节课准备用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已备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印象并不深刻。尽管在生活中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片面。对有些生活现象,有时会凭直觉去错误解释。这就迫切需要真正深入理解该定律,弥补已有知识的问题缺陷,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误。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这样定位:1、知识教学: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训练:

(1)通过自主实验探索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问题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

(1)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体验物理就在身边,感受物理世界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重点的突出及难点的突破: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2)利用视频资料、图片,通过列举典型实例,让学生观察、体会,正确解释、描述。

(3)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学生总结出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不同之处,突破难点。教法学法与教学互动

1、教学方法: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探索法、举例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

生兴趣,触动学生思维。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让学生经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大量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顺利解决问题,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学法指导: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恰当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突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教学气氛活跃。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学生动手自主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学会总结规律。教师还通过列举大量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的迁移。形成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为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分五个环节安排教学程序:

具体程序是:

1、引入:从心理学角度讲,当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入情、入景,心境愉快。因此,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开始上课时,播放一段刘翔的110米栏破纪录的视频录像,音效逼真。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视、听神经迅速兴奋起来。紧接着,我以“刘翔在起跑时,是凭什么力量能快速、稳健地冲出起跑线呢?”激发他们的兴趣,触动他们的思维。随即展示当前流行的FLASH动画游戏“划船大赛”,以滑稽、幽默的方式印证学生的体会。此时,学生的视、听、想象、思维等同时运作,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随后,通过虚拟“掰手腕”,让学生进入多媒体再造的具体情景中,真切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自然地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通过创设情景,以问题“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枢纽,大大激发学生寻求物理规律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着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体验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实验探索,然后由学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寻找规律。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有经验,研究力要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出发,已具备探索的基础,于是这个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方案,是确实可行的。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教师随即肯定,学生探索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家得出的相关结论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进而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文字表述。此时,学生会对自己探索的结论深信不疑,并充分体验到探索创造的成功喜悦。

4、牛顿第三定律得出后,适时分析“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上的典型实例,通过设置问题“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引导学生以重力、拉力为研究点展开讨论,并填表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有主动、被动产生的区别,而没时间先后顺序产生的区别。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深化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形成知识的迁移,从而顺利突破重难点。

5、物理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完善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我设计了两个例题:“为何马拉动车,不是车拉动马?”“拔河比赛中胜、负原因。”这两道例题是针对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直觉的诊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修正,形成知识的同化。我还安排了请学生举出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例子,培养学生学会平时要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科学原理来解释实际生活的习惯。最后,让学生欣赏中国重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图片,展示卫星发射实况录像,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保持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信心和兴趣。

学生质疑及方法指导

设置这个用时2分钟左右的环节,目的是本着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观点,为了能发现课堂中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个别疑难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作业布置

为了能印证教学目的,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信息及材料的能力。我布置了作业是课本116页的1、2、3、4 题。以及“举出至少三个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例”。板书设计

为配合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简洁、清晰的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文字表述: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三、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预估

在以上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课程资源,设置界面友好的交互式多媒体环境,让学生在兴奋愉悦、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教学过程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不断反思总结,进行改进。在此,还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牛顿第三定律_作用力与反作用力_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我选用的教材是粤教版教材,面向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浅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物体扩大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力学的解题范围。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首先从知识层面说,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 从能力方面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认识,尽管这个认识不一定正确。他们的好奇心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物理情景”,

高中物理选修3-1说课稿(全)讲解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 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 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2、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

2021-2022年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牛顿第三定律刘立煌说课稿详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我是08科本的刘立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五大板块展开我的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情,第三说教法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 地位和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独立的一个定律,能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标要求: 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确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并能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因而更具有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体会人类只有掌握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设定为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少不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知识层面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能力层面 学生虽然有了初中的物理基础,可认识层面上还是停留在感观的理解上,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异同之处,学生往往把其混淆。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我设计本节课的难点为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性格特点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开头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 (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 。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 (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 ,知道____ 能____ 。

(3理解____ 。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归纳,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2、教学难点 理解____________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高中物理万能说课稿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__。本节编排在__之后,学好本节课,将为接下来__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识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__(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__的理解。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__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交流合作精神。 四、为达成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在学法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来将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我采用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播放视频) 实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二步新课讲授 我将新课讲授分为__个环节 1、让学生理解__内容 我会 通过本环节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让学生理解__。(实验) 我会 这一环节的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内容。 3、让学生深刻理解__,能够灵活运用。(例题) 大屏幕展示例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第二种方法具有优越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三步巩固提高(填表格)(讨论) 大屏幕展示基础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规范解答,这样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通过检测,教师也可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 第四步小结作业

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利用传感器,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那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追寻科学的合理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反冲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难点及疑点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

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力传感器、弹簧秤、气球、磁铁、滑板等 (2)课件:各视频或图片资源。 六、教学过程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节的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研究理论的基础。牛顿运动三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2)、通过定量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定律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总结并应用物理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有意识的去感知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所欠缺,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六、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大量程弹簧秤,小车,薄木板,圆铅笔;圆珠笔芯,水,摄像头。 七、主要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6分钟) 从生活实例引入: 1、演示实验——“以卵击石”。 (强调除了生鸡蛋破以外,更应注意观察石块后退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体会:碰撞发生时,鸡蛋受力的同时也给石头一个力,力是相互的。 2、亲身体验: 学生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用力推桌子。——(问)感觉如何?如何解释? 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用实验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基本特点。、 演示实验一:把薄木板放在并排的圆铅笔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放在木板上,问: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自高一物理必修 2的第7章第 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 "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 "机械能 "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 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完整版)《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在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作用,小到基本粒子间的作用,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它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遵循的共同规律,应用非常广泛.因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2、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提出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06-08 17:58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 “功”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 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优秀说课稿范例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 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 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 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 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 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 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45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与力的实际问题时,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有意识地利用该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关于这点,老师们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与力的实际问题时,容易忽视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而事实上如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对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好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以后物理的学习十分重要。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根据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能对物体进行基本的受力分析。这些条件为本课题的学习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但同时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同时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也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而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高中说课稿 / 高中物理说课稿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中物理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高中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牛顿第三定律 说课稿 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三、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演示 鸡蛋碰 石头 针对现象提问:为什么蛋破而石不碎。 观察 现象 并且 进行 思 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为提出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的概念 作铺垫。 新课教学2.作用 力和反 作用力 的介 绍。 要求学生做随堂实验 引入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概念。 动手 亲身 体 验, 充分 感受 作用 力和 反作 用 力, 逐步 回答 问 题, 学会 总用 力和 反作 明确本节课的目 的,从而引入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概念。

用力。 3.教师继续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下图的实验:再次 观察 和感 受相 互作 用 力。 强化学生意识, 使他们深刻更感 受到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存在。 4.教师引导并提问,加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并提问: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木 块,给木块施加一个水平水力,请学生画出地球、木块 之间一共有多少对相互作用力。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 画图使学生体会 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在不同的物体 上,同时为后面 区分平衡力、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特点做好铺 垫。 5.组 织学生进行拔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拔河比赛。 每位同学自行 选择拔河对 象,进行双人 拔河比赛。 让学生亲身体验 拔河比赛,形成 感性认识,设置 问题情景,激发

河比赛探究欲望作铺垫。 6.问 题探究提问:比赛的输赢原因 进行交流探, 提出猜想。 进行科学探究的 第一步。 7.进 行实验探究,交流结果。要求根据现有器材(弹簧测力计2只、 细绳等),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 究。 分组设计实验 方案,进行探 究,交流结果。 让学生自主设计 探究,给学生最 大的自由度,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8.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下 图分析: 教师的引导 下,得出作用 力和作用力的 特点,并知道 牛顿第三定 律、通过详细 分析概括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 之间的关系: 同值、同性、 同变化,异物、 反向、又共线。 继续进行科学的 其他环节,培养 学生分析、归纳、 总结的能力。 9.介绍并使用力的传感给学生演示力与传感器传递到计算机里 的信息的关系。实验演示:“浮力的反 作用力” 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实验现象教师最后总 结出:以上现象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关 观察学习传感 器的“传感” 作用,再观察 “浮力的反作 用力”弹簧测 为学生突破本节 课的难点做准 备,为学生自主 探究提供实践的 步骤,使现代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