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

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

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
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

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

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所以,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

1)信仰多元;

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简单的说:后现代主义不会把事情看的很简单,它认为简单的技术进步很有可能带来长远的恶性影响,就好像很多美国大片里面讲述的,类似人类制造了无比先进的机器人,最后机器人却要毁灭人类,等等。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高三《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学法指导: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1)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2)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

意抓住主要特征。 (3)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简要总结。 2、课堂发展: 请学生赏析《朗香教堂》,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独特),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 (1)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教师总结、归纳。 (2)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1)、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2)、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3)、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概述作品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图片、打火机、鹅卵石。 2、学具:课本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级的新生,在小学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上中学的 第一节美术课很有必要作课前的准备。(1)上课的纪律。(2)上课工具的准备。 (3)作业的收改等等。 出示精美打火机一个及鹅卵石一块提问导入。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古代人击石取火,这一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奥秘? 3、你们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谈感受。 (二)、讲授新课: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作,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时间活动。 2、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课堂发展: 1、投影观察感受经典的范例作品: (1)曾候乙编钟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 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帝造物,给以自然状貌。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由最早的山洞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高楼大厦,也就是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技和的艺术相结合现代建筑。 新课讲授: 一、现代建筑的概念: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二、欣赏图片,具体讲解 (一)现代建筑的的代表建筑--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是传播现代艺术教育新思想的学校,强调绘画、建筑、工艺三者的结合。他专门以培养新型的建筑和工业设计人才而闻名于西方。"包豪斯"校舍所体现的现代建筑思想非常明确。首先,建筑的功能因素突出。其次,建筑材料比较明显。可见,作为现代建筑代表的"包豪斯"校舍,除了功能上的合理利用外,他的美感则体现在丰富而变化的形体美,以及由材料而透溢出的质地美。 (二)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1、流水别墅:赖特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流水别墅》是他"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现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赖特巧妙利用环境使别墅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其整体的造型新颖别致、构图横竖交错,再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极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2、古根汉姆美术馆:赖特以它独特的艺术构思将美术馆设计成一个下小上大的螺旋形的建筑。打破了展览厅受楼层和空间的限制,使参观者可以从各个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整个大厅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空间。 (三)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1、朗香教堂:由柯布西耶设计,是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南面的墙被称为"光墙",墙体很厚,上面留有许多大小不异的小窗户,室外开口小,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并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处有一定间隙,她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 师生互动联想朗香教堂的造型? 2、悉尼歌剧院:50年代后的西方建筑,开始强调象征性表现,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设计。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其设计恢宏,造型奇特,建筑精湛,设施华丽。她三面环水,一面近山,东南西北有四个漂亮的立面,从上而下还可以看到第五个立面。成为悉尼文化的殿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 以香港会展中心为例提问与悉尼歌剧院的共同点? (四)体育建筑的代表作品赏评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的结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吴志平

岭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教学目的: 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教学难点: 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问: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 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让科技与艺术相得益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3065848.html, 让科技与艺术相得益彰 作者:张婷婷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美术是一门陶冶人们心灵情操的艺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是时代流行的科技,其强大的剪辑功能、演示功能和庞大的资源库可以让学习更直观、更便利,将美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神奇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融合手段;教学方法 以往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时候,只能是照着老师给的案例图来画,当学生完成绘画之后便算完成了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无法帮助学生领略美术的价值和魅力,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术的发展与意义,让他们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引导之下感受美,可以有效提升美术学习的代入性和趣味性。这种动态十足的课堂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如何将美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打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充满科技魅力的美术课,这无疑是教师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鉴赏质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美术学习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操作信息技术来展现不同时代、地区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另外,有些艺术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小学生遥远,信息技术恰恰可以解决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熏陶。例如赵州桥作为古老的建筑艺术,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桥是如何造出来的?”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桥的创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体验。又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现代园林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工艺流程,并间接交代出其中包含的人文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历史资料片。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欣赏的事物,同时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美学意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包罗万象,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众多资源供学生鉴赏,也可以将其他人的点评出示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分析一下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为之后的教学铺垫基础,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实践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灵活展现技术 很多美术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单纯地凭借理论讲解很难被学生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美术知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增强课堂的代入感。譬如在引导学生认知卡通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间接为学生阐述了卡通房屋建筑的绘画技巧。但是考虑到小学生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材料 小学教研培训部冯益华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汇报我在北师大学习的心得和收获。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和大家交流一个主题,那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它是我本次学习听的14个报告之一,同时也是给我本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报告,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再次分享。 先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的主讲人,他叫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专家、化学、物理教授、艺术教育家,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八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艺术教育中心名誉主任。 既然是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先谈谈“钱学森之问”。钱学森1911年12月生于上海。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有了钱学森,我国这些尖端领域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009年11月,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早在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看望钱学森的时候,他自己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学森为什么这么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培养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钱学森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认准儿子是当科学家的材料,却在钱学森5岁时就让他学习绘画和音乐。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在书法、绘画、写作上也有造诣。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曾经认真学习过《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他还参加了学校乐队而且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每周他都要挤出时间去乐队排练。 后来,钱学森到了美国学习、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方面的修养。他说,只要听到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摘要:“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大千世界就足够了。”这位德国学者路克恩的一席话,点出了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 这个建筑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 材料: 这个建筑主要采用铝合金建成。从外表上看 这个建筑大气、美观。其实就是用我们平常 见到的铝合金建造而成。也许设计者在设计 的时候只是挥动几笔,便把建筑的造型给画出来了,这个是一个艺术的体现,到了要建造的时候,就必须要采用现代工艺采用科学的建筑方法,建筑工人会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建设计师构思中的形状,整个设计才算是结束。当建筑竣工时,你似乎想象不到是用普通的铝合金建成的,这个就是艺术与科学在材料上的结合。

造型: 平面:两个相对的“Y”,边缘线呈流线型,优雅、简洁、大气。 立面:顶棚根据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线来弯曲的,使巨大的顶棚显得轻盈,富于动感和张力。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从效果图上看,建筑的造型相当大气和优雅。这个归功于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但是,没有科学的支持,再美丽的造型,也建造不出来。 设计,是将艺术家和建造师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设计师,才能把建筑呈现得如此多彩,这是艺术和科学在造型上的结合。

装饰: 1.红色到黄色渐变的顶棚和周边巨大红色的柱子,映照紫禁城的颜色搭配(金黄色屋顶,红色柱子),其色彩乃至构造,都是中国智慧的反映,散发出了强烈的中国气息,展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2.内部顶棚色彩的渐变,营造出了云霞一般的效果,给人震撼,使人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 在装饰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成就了这些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也许一个建筑,可以用各种方式装饰,但是,没有艺术的结合,这样的装饰,也就缺乏了美的特性,缺少可观性,那这样的建筑肯定是不被世人所留恋的。相反,没有科学的方法,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叙,“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一个好的产品或者建筑,都是需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

幼儿教育中科学及艺术的有效融合及渗透

幼儿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与渗透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虽可划分为五大领域,但每个领域间的容是相互渗透的,它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理论,也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整个的、连贯的”。这就意味着要关注不同领域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没有相互渗透的领域是背离当今教育观和课程观的。幼儿科学与艺术领域的融合,就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宗旨,把科学与艺术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诺贝尔奖获得者政道先生这样描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预言: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一、科学领域为艺术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经验和课程容 科学与艺术领域的相通点在于它们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还原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进行科艺活动的融合时,容必须围绕幼儿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1.给幼儿观察的空间,引起表现的兴趣 《纲要》中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幼儿要“对周围事物、现

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艺术领域也同样提出了“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是萌发儿童科学精神的出发点。因此,我们要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 如:在美丽的春季、丰收的秋季来临的时候,我们经常带幼儿去散步,观察季节的变化。幼儿往往会有很多的发现,这时教师就要为幼儿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物,让幼儿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在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艺术的熏。 2.给幼儿适宜的环境,使其乐于创造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我们特别设置了“科艺操作区”,就是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操作区,提供丰富的工具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操作需要,材料的投放和选择也要考虑到两者的结合点。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进行相关的材料收集,如提供幼儿科学探索的布、水、镜子、万花筒、磁铁等,提供幼儿开展艺术活动的颜料、水彩笔、剪刀、乐器等,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探索和设计、制作、记录活动。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

完整word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方向介绍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方向介绍 “艺术与科学”是横跨艺术与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具体的视听门类艺术为研究对象,在学习研究艺术表现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从科学认知的视角,对艺术设计、艺术表现、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等艺术发展重要环节所产生的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探索,对艺术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求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在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上拓宽和丰富对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开展艺术创作与实践。 艺术与科学专业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该学科研究主要涉及艺术信息学、视听艺术心理学、艺术风格学、认知科学、设计艺术与设计技术、人工情感与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等众多学科领域。艺术与科学学科的研究将从艺术表现的基本现象和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艺术与科学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交流、交叉与交融的可行性,探求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1.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研究方向 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研究方向定位于艺术与科学契合的交叉面上,探究艺术理论的新向度,开拓艺术设计创造的新视界,致力于本领域国内外前沿性、基础性的实际基本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倡导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艺术信息学、艺术虚拟现实、视听艺术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理论和方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艺术虚拟场景与互动;传统文化的艺术虚拟表现与传承;虚拟立体视觉艺术与技术;虚拟音乐与虚拟声效;人工情感与虚拟艺术角色感知;人工智能与互动人工生命艺术。 学生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将大大加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毕业后在传媒与娱乐文化科技领域从事本专业方向研究内容相关的项目研发以及进入博士阶段的进一步深造和从事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1页共1 页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 19 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的: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 有朝一日, 将在山顶重逢。”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象地描述了科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和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相同点在于科学与艺术同源于自然,同属于文化,最初就是一体的,最终也是一体的。二者都需要智慧。正常情况下都能对人类有益。都是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反映。达芬奇认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具备一下两个条件: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二,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 而不同之处是科学主要是理性思维,艺术多是感性体验;科学诉诸概念,艺术诉诸形象;科学讲逻辑,艺术讲感受;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要唯一,艺术要多样;科学追求真理,艺术追求真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艺术的目的则是对美的追求;科学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但是艺术的发展则是有阶段性的,循环往复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 同样,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也不小。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将管理,科学,艺术做一个比喻:管理就是一座建筑,科学就是建筑的地基,实在的一砖一瓦,正确的建筑构造,使建筑的抗震级别达到最高;而艺术就是建筑的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富有创造力的装饰改造,使建筑换呆板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成为经典。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在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后,艺术的创造性才能使管理锦上添花。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分析与探讨了组织这一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客观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艺术的解释之一便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因素众多,并不能像一些工程制图等有严格的程式,此时,用灵活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漂亮地解决问题,危机便是管理的艺术之一。作为一名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沟通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沟通也是管理的艺术之一。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这四点无论哪一点都不能单独的说只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或者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单独一方面就能达到的。从此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犹如八卦图中的黑与白,阴阳互补,相互衬托提升达到和谐完美。 用我们大家熟悉的企业海底捞做例子,海底捞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正是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相辅相成吗?海底捞具有完善严格的奖赏制度,员工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在各种制度体系中注入了真诚,关爱,人情味,让各种规定不再冰冷,灵活多变,正确的在合适的时候运用理性与感性。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管理中,科学为艺术打下良好基础,科学与艺术相互提升转化,科学与艺术在正确的时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合二为一,既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又清晰有条理。因地制宜的将两者运用好正是管理的精髓。

第二课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课题: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区别和特点。 2、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例子讲解,《物之道》,世博中国馆,通过介绍让学生理解艺术与 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3、从建筑、雕塑的方面让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感受,包括材料,新技术 的出现。 4、磁悬浮列车及其他车型设计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广泛在生活中应用的,让学 生举例说出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5、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品或日用品,最后进行作品 的评析和展示。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PPT课件——长信宫灯与现代灯具,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艺术的风格区别,说出长信宫灯的名字。 提问:这两组灯具有什么共同点?点名回答 板书: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提问:这两组灯具的不同点在哪里?(点名回答) 板书:宫灯:印象深刻,造型优美,生动形象 现代灯具:简洁明快,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2、通过图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它的特点。 唇形沙发: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 蔬果台灯:设计大胆、新颖,时尚前卫,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特点。 水钻台灯: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3、欣赏《物之道》 提问:雕塑上端造型与吴作人的太极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于科技的意义? 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 提问:它与科技结合点在哪里? 雕塑的金属材料,约48米高。 4、通过图片欣赏现代雕塑 铜雕欣赏:利用工具敲打,凿刻锻造。 树脂雕塑欣赏:熔化,铸造。 铁丝雕塑欣赏:铁丝缠绕。 冰雕欣赏:凿刻。 小结: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的形式和材料越来越丰富,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5、课堂小思: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雕塑? (沙、雪、蜡、面粉、纸浆、泥、木、玉、石等等) 6、介绍上海世博中国馆 提问:中国馆的形状像什么?点名。 斗冠——东方之冠(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两者对幼儿的成长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应该融入科学教育因子;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同样应该结合艺术教育进行。融合两种教育因素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两者相互促进。 一、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要求。在传统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以下弊端:第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太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比较注重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而忽视学生的艺术教育。 第二,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当作两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分别制定完全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三,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其中的精神内涵。

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在我国幼儿日常教学中表现突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内外交流的加深,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相反,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分裂现状分析 教学重心偏向科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近年来,虽然政府推行素质教育,但此一弊端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势。流风所及,甚至影响到幼儿教育。对于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由于受社会上各种竞赛和考级的影响,知识和技能成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单纯的培养幼儿的审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艺术教育已经很少了。当代幼儿园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了,幼儿美学教育的一部分?D?D幼儿的探索、感知和体验被剥夺了。 在传统的分科教学中,幼儿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完全分开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单独订立的,这忽视了幼儿思维的整体性和环境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中出现了一种综合教育的模式。然而,这种综合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幼儿教育与科学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田强 教材版本:美术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的最后一课。高中学生经过一学期欣赏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运用比较法,重点赏析优秀建筑作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学会欣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要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活动方式:综合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表一:第小组 案例1: 看建筑、画建筑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造型、风格的建筑,让学生通过用速写的形式概括地描绘,便于发现各自的特点,增加对不同建筑的感性认识。 展示与表述: 我们画的建筑像一个大蘑菇,又像一个杯子; 我们画的建筑像像拿破仑的帽子,像泰坦尼克号的船艏; 我们没画完,教堂结构太复杂了,时间不够; …… 学生的感觉较直观,表述很形象,老师引导学生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 造型──别致、单纯、精致、夸张; 线条──以直线、曲线为主,简洁、多变; 色彩──协调、单纯、纯净; 感觉──神秘、怪诞、捉摸不定;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摘要: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革新,使设计必须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才能适应 现代设计的需要。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设计,才 能存在于世界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关键词:科学、艺术、结合、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始终都和科学,艺术联系在一起,并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正显示出无比强大 的生命力。 18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就传播到到全国各地。工业革命式的机械生产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如 果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今天所谓的工业设计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正是工业革 命完成了由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折,随之而来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的批量产品的生产为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设计行业开始从传统手工 制作中分离出来。工业革命意味着技术带来的发展已经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即 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具,从而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社会、经济的关系。由于生 产中大量重复性和频繁性的要求,还有批量生产之前的周密筹划,需要构思设计 制作一体化的个人生产,取而代之的便是一部分人走向了脑力劳动之路,设计师 直接通过图纸传达设计的意图,而工人和机器都成为实现意图的工具;其次,工 业革命带来了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诞生及运用,改变了传统设计材料的构成和结构 模式;第三,设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标准化、批量成为生产目的时,设计的内部评判标准就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为工业而工业“的生产。然而,随后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都没能解决“工业化时代的设计如何与批量化大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现代设计 产生了。从现代设计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产生经历了相当一段长的 时间。然而在这漫长的孕育阶段时期,科学始终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设计师不 会放弃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设计已不再是一门单纯“美术”的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学科。因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使得设 计必须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只有艺术,没有科学是不现实的。然而,只有科学,没有艺术,也是不现实的。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才产生了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起源于欧洲,其中德国、荷兰和俄国的设计家、建筑家对现代设计 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统观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 次见证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的现代设计。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德意志工业同盟是 不容忽视的。它的创始人穆特休斯德在宣讲德国工业同盟的宗旨时提出:“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 工业劳动的地位。”在这个目标中,我们看出,穆特休斯德本人是非常认同将艺术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且在同盟的宣言中提出的六点宗旨中有两条可以非常 清楚地看出,德意志工业同盟非常强调现代设计与科学相结合。第一,它明确提 出艺术、工业、手工业应该结合。第二,它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以此作为 设计的基本要求。同蒙在随后的宣传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而与此同时,它的宣 传工作在德国的影响很大,促进了工业史的发展,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类似工业同盟的组织,对欧洲工业设计法制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德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德意志同盟的同时,荷兰风格派和构成 主义也产生了。红蓝椅子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