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

2. 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

而由于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主要表现在竞

争失灵或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2)市

无效,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主要表现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

观经济失调等方面。

3. 如何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举例说明。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通常是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

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纯粹的公

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从定义出发举例就可以。比如国防、天气预报、普通公路等;私人产品的例子,私人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符合定义的就好了,比如苹果、梨子等。

4. 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答: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

损害,但受损者同样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负外部性的例子很多,比如污染、

噪音等。治理负外部性的主要方式有政府的管制、收费等,比如拿污染来说,可

以征收排污税或者限制污水排放等。

7. 政府失效的原因。

答: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信息失灵。一方面使政府在决策时难以制定出完全符合公众偏好的计

划,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可以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但是由于政府对其活动

作用于私人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难以完全控制,无法对所有政府行为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最终难以达到预期。

(2)决策程序失灵。即难以解决偏好显示和利益集团的问题。

(3)时滞的存在。主要有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

(4)执行过程的低效。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

导致政策实施情况有时和最初的政策意图可能并不一致。

8. 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财政的三大职能为: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它的特

点和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效应,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效,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

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3)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

调控手段之一,要通过多种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的

稳定发展。

第三章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答:财政支出按照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这种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

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消耗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

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

分配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由于消耗性支出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故而政府在进行消耗性支出时必

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

较强的效益约束。而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贯坚持的原

则,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

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

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

软的。

第三,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需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因此,消耗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它们的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答:从表“我国各时期及近年来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的比重”中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财政支出结构

也在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实行改革之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38.34%,2004 年的27.8%,下降了30

多个百分点;相反,社会行政管理支出则大幅度提高,从实行改革之前的5%左

右上升到“九五”时期的15.7%,2004 年的19.4%。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

会性因素。其中经济性因素指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财政支出的财力

保证;政治性因素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

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而社会性因素主要指代人口、就业、教育、医疗

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因素。

第四章

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是什

么?

答: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一方面,受教育者学到知

识和技能以后,增强了竞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在

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因而,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即排斥性和竞

争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人或家庭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教育利益;但是,另一

方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育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了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

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民族文化与道德素养,保证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在

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中运行,促进了社会交流与经济发展,因而,它又具有公共

产品的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1、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2、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

理。

改革方向:1、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督工作;2、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

力度;3、优化教育投入结构;4、动用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

5、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各有何特点?谈谈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

因。

答:和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政府居于宏观调

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

府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

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其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

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其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

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主要有:1、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外部效益;

2、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3、基础设施配置存在

着地区公平问题。

9、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从近、中期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应重点从以

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体系为重点,深化各项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2、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加强

和改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营运管理;3、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理

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4、加强和完善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管理与监督。

第五章财政收入总论

复习思考题:

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

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GNP、人均GNP 等从总

体上反映了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

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

较高。(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3)收入分配体制。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重,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第二,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4)价格水平。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

复习思考题:

1.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1.答:税收的基本特征是指税收在任何社会形态下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财政收

入形式的特征。具体包括:(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规定强制进行的征收。(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税款一经征收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国家征税不支付任何报酬,也不必立即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或给予以某种特许权力。(3)规范性。税收的规范性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法令、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征收比例或数额,纳税人只要取得了应纳税收入,或者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就必按照规定的标准纳税,一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试述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

2.答: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

配置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

率原则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应该是当以

价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使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

态时,政府税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都将干扰经济效率的有效发挥,使经济变得低

效或无效。第二,税收行政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是从税务行政管理角度分析

税收的成本效益,主要是分析税收的征收管理成本。

(2)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对收入的再分配应依据公平准则和公平目标,为

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按受益征税,依据能力负担。简单地说,可

以分为竞争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第一,竞争原则。税收的竞争原则是着

眼于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和个人创造竞争环境,鼓励平等竞争。第二,受益原则。税收的受益原则是根据市场经济则确立的等价交换原则,把个人向政府支付税收看作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价格,因此个人税收负担应根据个人分享的公共品受益大小来确定。第三,能力原则。税收的能力原则是以个人纳税能力为依据行使征税,即以个人收入或财富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按照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征收税款,使负担能力比较强的人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负担能力比较弱的人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通过税收调整个人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实现均等收入的公平目标。

(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就税收的宏观调控而言的,即税

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应依据稳定准则,实现稳定目标,促使经济稳定发展。

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可分为税收自动稳定机制和税收政策抉择两种稳定方式。第

一,税收自动稳定机制。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是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经济的

方式,是税收制度对经济的一种自动反应能力。第二,税收政策抉择。税收政策

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税收政策变动及其选择,其任务就在于消除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所无法消除的经济波动。

5.分析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

5.答: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有:

(1)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税收负担的最主要的因素,

一般说来,随着一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税收负担水平也会呈上升趋势。

(2)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广,则需要的税收量大,税收负担也就

较重;反之,政府职能范围窄,则需要的税收量小,税收负担也相应较低。

(3)财政收入手段选择。如果其他手段取得的收入较多,税收负担水平就

会相对较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高,税负水平也较高。

(4)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首先,税种的设置影响税负水平。在不同的国

家及一国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政府宏观管理水平各异,因而税

收的覆盖面宽窄不一,税种的设置各不相同,不同税收制度下税收的相对数量也

不同,税负水平也因此有高有低。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税负水平。出于鼓励

投资、吸引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考虑,各国政府均实行

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优惠税率、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形成巨额税

式支出,从而减少政府实际征收的税收数量,降低税负水平。

(5)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对税负水平产生影响,

政府的主观意图和税收征管水平会影响税负水平。

第十一章

复习思考题

4.试评价我国国债负担的现状。

(一)国债负担率考察

从表11—1 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在1990-1995 年期间比较

稳定,1995—1997 两年的时间增加了1.76 个百分点。受1998 年发行2700 亿元

特种国债的影响,这一指标在1998 年一年就上升了2.51 个百分点,之后持续增

长,2003 年达到最高值(19.26%),比1996 年的国债负担率增长了近两倍。

表11—1 1990 年—2004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债余额(亿元)国债负担率(%)

1990 18547.90 890.34 4.80 1991 21617.80 1059.99 4.90 1992 26638.10 1282.72 4.82 1993 34634.40 1540.74 4.45 1994 46759.40 2286.40 4.89 1995 58478.10 3300.30 5.64

1996 67884.60 4361.43 6.42 1997 74462.60 5508.93 7.40 1998 78345.20 7765.70 9.91 1999 82067.50 10542.00 12.85 2000 89468.10 13020.00 14.55 2001 97314.80 15618.00 16.05

2002 105172.3 19336.10 18.39 2003 117390.2 22603.60 19.26 2004 136875.9 25777.60 18.8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 年)》第51 页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

年鉴(2005 年)》第107 页数字计算。

(二)债务依存度考察

从具体的数字统计来看(参见表11—2),1994 年以来,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

基本维持在25%左右,最高达到30%(1998 年),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控制线

(15%—20%),但并未超出太多。但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情况就不容乐

观了。我国中央债务依存度一直都比较高,在1998 年达到巅峰值105.93%,尽管

之后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的资金几乎全

靠发行国债来解决。当然,1994 年以后,每年债务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还本付息的。以1998 年为例,计划发行国债2808.6 亿元,其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支出就达2348.6 亿元,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仅为460 亿元。

表11—2 1990—2004 年我国国债依存度与中央债务依存度

年份当年国债发行额

(亿元)(1)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亿元)

(2)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亿元)

(3)国债

依存度(%)(1)(2)中央债务依存度(%)(1)/(3)

1990 375.45 3083.59 1004.47 12.18 37.38 1991 461.40 3386.62 1090.81 13.62 42.30

1992 669.68 3742.20 1170.44 17.90 57.22 1993 739.22 4642.30 1312.06 15.92 56.34

1994 1175.25 5792.62 1754.43 20.29 66.99 1995 1549.76 6823.72 1995.39 22.71 77.67

1996 1967.28 7937.55 2151.27 24.78 91.45 1997 2476.82 9233.56 2532.50 26.82 97.80

1998 3310.93 10798.18 3125.60 30.66 105.93 1999 3715.03 13187.67 4152.33 28.17 89.47

2000 4180.10 15886.50 5519.85 26.31 75.73 2001 4604.00 18902.58 5768.02 24.36 79.82

2002 5679.00 22053.15 6771.70 25.75 83.86 2003 6153.53 24649.95 7420.10 24.96 82.93

2004 6879.34 28486.89 7894.08 24.15 87.15

注:全国财政总支出=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地方本级财政支出。本表的财政

支出数字2000 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2000 年起,全国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 年)》第51、276、289 页的数据计算。

(三)国债偿债率考察

1990 年—2004 年期间,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基本上是以1994 年和

1998 年为两个转折点(如表11—3 所示)。1994-1998 年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四年间分别增长了14.25 和20.92 个百分点。这与我国1994 年以后国债发行

期限缩短,导致1996—1998 年间出现了偿债高峰有密切的联系。而1998 以来年,两项指标又同时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六年间分别下降了9.91 和22.78 个百分点。但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还是基本保持了稳定。

表11—3 1990 年—2004 年我国国债偿债率和中央财政偿债率

年份当年全国

财政总收入(亿元)(1)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亿元)(2)当年国债

还本付息支出(亿元)(3)国债偿债率(%)(3)/(1)中央财政偿债率(%)(3)/(2)

1990 2937.10 992.42 190.07 6.47 19.15 1991 3149.48 938.25 246.80 7.84 26.30

1992 3483.37 979.51 438.57 12.59 44.77 19 4348.95 957.51 336.22 7.73 35.1193

1994 5218.10 2906.50 499.36 9.57 17.18 1995 6242.20 3256.62 882.96 14.15 27.11

1996 7407.99 3661.07 1355.03 18.29 37.01 1997 8651.14 4226.92 1918.37 22.17 45.38

1998 9875.95 4892.00 2352.92 23.82 48.10 1999 11444.08 5849.21 1910.53 16.69 32.66

2000 13395.23 6989.17 1579.82 11.79 22.60 2001 16386.04 8582.74 2007.73 12.25 23.39

2002 18903.64 10388.64 2563.13 13.56 24.67 2003 21715.25 11865.27 2952.24 13.60 24.88

2004 26396.47 14503.10 3671.59 13.91 25.32

注:表中财政收入数字不包括国内债务收入。从2000 年开始,国债还本付息

支出的数据均为债务还本支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 年)》第276、289 页的数据计算。

一般来说,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以前所发行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发

达国家该指标一般较低,20 世纪80 年代,世界主要工业国的此项指标一般都在

6%—12%之间。美国在1985—1987 年间该值平均为6.9%,;日本在1975—1980

年间平均为8.5%。因此,国债继续跳跃式增加发行量,已经有了较大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总水平是比较低的。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的债务水平相当于大多数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水平。但

我国国债的增长幅度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增长幅度。同时,我们应该看

到,在进行政府债务指标的国际间比较的时候,不能只进行数量的比较,更重要

的是要看这些数量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债务

指标有以下特点:

(1)对外债务全部是公共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中

央部门的债务、金融机构的债务、银行的债务和国有企业的债务,私人部门不允

许对外发生债务。

(2)对内债务,主要是国债。目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和借款。

(3)中央政府部门的债务数量较其他国家大,其使用用途和中央政府的债务

没有本质的区别。

(4)债务的偿还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大。中央政府的内外债务全部都要由中

央政府来偿还,中央政府部门的债务实际上是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国家承担了由

地方和部门使用资金统借统还的还本付息责任。

尽管我国的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全部预算支出的比重荏苒在可以接受的范

围,但是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比重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美、日、

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这样,当

政府每年支付债务利息时,就不会出现“利滚利”的情况,债务余额的绝对值就不

会呈指数型增长。如果利息支出仍用债务收入来偿还,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债务余额占GDP 比重就会迅速上升,相应的利息支出比重也会迅速上升,必然对

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应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预算,以防止可能出现的

财政风险。

9.试述国债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

金供给,同时形成金融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萎缩。通常而

言,国债发行对民间资本的形成存在“挤出效应”,其强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国债政策的有效性。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

(一)资金供给方

国债发行减少了民间的可用投资资金总额。它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

了政府手中。国债规模急剧扩张的实质债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争夺资

金,从而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预算赤字直接减缓了资金积累的速度,因为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挤出’,它的可预见结果是造成经济中资本形成的速度大大减缓。用于支持预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规模的膨胀意味着对可借资金需求的增加,尽管利率的一个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经济中储蓄总额的增加,但是作为可借资金使用的私人部门需求的储蓄余额将下降,而政府利用储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将挤出私人投资对储蓄的占用。

(二)资金需求方

国债发行还会抬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起债券价格下跌,提高了企业的

生产成本,在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未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时,相对地降低了企

业的投资回报率,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抑制,进一步导致投资规模所见。私人部

门对资本的需求减少,资本市场处于较低的均衡水平上。正如萨伊所言:(政府

发行国债)使资本利率上涨,当人们能够很容易地从政府得到7 厘或8 厘利息时,谁愿意将款项以5 厘利息借给农民、工人和商人呢?换言之,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人们对私人生产部门的货币资本供给,同时私人生产部门自身的资金需求也因利息成本上升而减少。

政府从征税融资转向债务融资对资本形成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莫迪利安尼

在其生命周期理论中指出:政府举债融资,居民以持有国债取代私人资本,而被

政府所挤出的资金通过政府支出大多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当前消费,社会总体的生产能力降低,未来供给减少。在未来国债大规模偿还之际,总供求的短缺型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私人资本的缩减也将是持久的。

尽管以上的分析说明国债的发行具有相当大的挤出效应,但挤出效应的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资金和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社会投资与储蓄结构,另

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基础性的程度也有差异。在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内需不

足的情况下,国债的挤出效应并不强烈,从而国债发行将能有效刺激总需求,促

进经济增长。

第十二章

1.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构成。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

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是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财政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财政收支的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财政的核心。

政府预算就是政府收支预算,一般说来,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财政收支活动

主体,也就应有一级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

的原则建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与政权结构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区

域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自治

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

乡、镇五级人民预算。

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地方

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

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2.比较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以政府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

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其优点是

把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列于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上,这就从整体上反映了年度

内政府总的财政收支情况,整体性强,便于立法机关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的了解,而且简便易行。其主要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复式预算是从单式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或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这种组织形式的典型例子是把政府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其中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及宏观调控。复式预算组织形式由于把政府的一般性质上的经常收支列为经常性预算,把政府的资本投资支出列为资本预算,这样就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政府权衡支出性质,分别轻重缓急,做到资金使用的有序性,比较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便于经济分析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其次,把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以各自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这就打破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再次,由于把国债收入作为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这就使得资本预算总是平衡的,只有经常预算的收支才可能有差额。

5. 分税制的含义。

分税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

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关系的制度。

分税制最早出现在19 世纪中叶的一些欧洲国家,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特别是

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调拨经济

体制的需要,我国从1994 年1 月1 日起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现

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

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科学核定地方财政收支数额,逐步实

现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

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实行分税制以后,原则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

预算,实行分级预算制度,硬化预算的法律约束。

7. 什么是转移支付制度?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是除政府购买之外的那些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财政的各种社会救济支出、价

格补贴、社会福利补助等;有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如上级财政对下级的各种

专项拨款、分类补助,以及没有指定用途以平衡地区差距为目的的一般性补助;

还有下级政府对上级财政的资金上缴,以及同级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等。政府

预算管理体制中的转移支付一般指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尤其指上级政府将其财政资金的一部分转移给下级政府。

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主要是:

(1)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无论财政收支的纵向不均衡还是横向不均衡,

都会影响相应级次或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在获得公共产品上的差异,这是背离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必须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公共资金的分配进行调节,以保证各地财政能力的大体均等。

(2)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必要的控制能力。一般说来,在分税制体

制下,为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实施中央的政策,赋予中央政府的财权

通常会大于其事权,因而从整体上看,转移支付首先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

的资金拨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分级预算体制中中央政府控制和诱导地方政

府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从机制上确定了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3)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是由地方政府

管理的区域性和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益不完全局限于其辖区内

所决定的,如地方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受益的不仅是当地企业和居民,其他地

方也能从该区域较为便捷的交通中受益。在区域性公共产品存在外溢性和这类公

共产品的成本完全由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容易从本地利益出发,有可能高估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而低估其整体收益,并减少此类整体效益较理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不仅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通过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财政补助,对具有外溢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适当的调节,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

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5.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内容

预算政策按照预算收支的不同对比状态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

性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

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如果在一定经济状态下,增税与减支同时并举,财政盈余就有可能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6.说明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差异

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它包括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扶

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

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需求过旺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也可二者同时并举,以压缩社会总需求;反之,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也可二者同时并举,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7.简述我国近期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演变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它的内容和作用过程是不相同的。在传统经济

下,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采取大一统的形式,内容单一,基本上只是国

民收入的统配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财政政策已不可能再用大一统的形式

统揽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的运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政策运用的难度。值得一提的是,自1998 年以来,面对变化了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适时推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政策要点: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防范金融风险,

充实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三是调整税收政策。没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惯用的

减税政策,而且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 的比重。四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以及公交人员工资等的支出。综合起来说,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反映了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二是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七年多,对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的灵活和完善,掌握宏观调控的艺术日趋成熟。2004 年底,中央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积极财政政策,代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即“双稳健”政策搭配来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学选择题题库

(A)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 财政 B. 货币政策 C. 税收 D. 国际贸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D) A. 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 B. 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 C. 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 D.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发展和稳定 正确答案:D 市场失灵的表现在(ABCD) A. 信息不完全 B. 公共产品 C. 市场垄断 D. 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A B C D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BCD)。 A. 强制手段 B. 立法和行政手段 C. 财政手段 D.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C D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正确答案:错误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正确答案:正确 高等教育是一种(B) A. 劣质品 B. 准公共物品 C. 私人物品 D. 纯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是(A) A. 公共定价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收费 D. 征税 正确答案:A 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可采用的公共定价方法是(AB) A. 二部定价法 B. 负荷定价法 C. 平均成本定价法 D. 边际成本定价法 正确答案:A B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包括(BCD) A. 市场自由 B. 政府参股 C. 政府补贴 D. 政府授权经营 正确答案:B C D 若某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认为该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生产。 正确答案:错误 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公共项目的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正确答案:正确 在公共支出结构中,消耗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保证社会安定的职能 C. 资源配置职能 D.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 正确答案:C 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A.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 B. 非均衡增长模型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D. 政府活动扩张 正确答案:C

财政学习题答案

财政学习题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财政学试题库

财政学试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题 1.国家财政是一个_________,同时又是一个_________。 2.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分配的主体的含义是国家是分配的前提、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_________、_________地位、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二、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企业 D.市场 2.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是()。 A.剩余产品 B.公共需求 C.国家的存在 D.人民的要求 3.财政产生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 B.剩余产品中的一部分 C.必要劳动产品 D.剩余产品 5.财政分配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强制性 B.国家主体性 C.公共性 D.无偿性 6.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 )。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发行股票 C.企业购买公债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7.现代西方财政学的创始人是(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凯恩斯 D.布坎南 8.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 A. 企业行为 B.公共部门经济行为 C.私人部门经济行为 D.中央政府支出 9.古典财政学的代表人物有()。 A.威廉?配第 B.魁奈 C.亚当?斯密 D.阿罗 E.布坎南 10.现代西方财政学的代表人物有()。 A.凯恩斯 B.魁奈 C.阿罗 D.大卫?李嘉图 E.萨缪尔森 11.下列属于财政范畴的有()。 A.税收 B.公共支出 C.公债 D.政府预算 E.政策制度 12.国家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财政学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习题集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最终需要的角度考察,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 ) A.私人个别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 B.人类生存需要与人类发展需要 C.生活需要与建设需要 D.政府需要与企业需要 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是( )的基本职责 A.政府 B.企业 C.市场 D.社会团体 3.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 A.非排她性与竞争性 B.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C.排她性与竞争性 D.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4.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就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 ) A.排她性 B.分割性 C.市场性 D.社会性 5.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特征,即其边际成本( ),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无法确定 6.( )就是保证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A.收费 B.税收 C.罚款 D.公债 7.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就是( ) A.垄断 B.外部效应 C.收入分配不公 D.产品供不应求 二、判断题 1.社会的公共需要就是就是指全社会私人个别需要的数量集合。 2.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非排她性与竞争性。 3.市场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 4.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社会公共需要无法通过市场满足,必须由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来满足。 6.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必须与之等价交换。 7.非排她性就是指一些人在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的时候,不能排除其她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8.非竞争性就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9.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10.公共物品的享用与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与量化。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是指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 12.经济学里所谓的“免费搭车”现象,就是指消费者都不愿花钱购买公共物品,而就是期望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以从中受益。 三、名词解释 1.外部效应 2.公共物品 3.公共需要 4.非排她性 5.非竞争性 6.资源配置 7.财政 四、简答题 1.试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财政学》0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可以定义为:政府为了满足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3、市场失灵 新的市场失灵是以不完全信息、信息有偿性及不完备的市场为基础的;而原始的市场失效是与诸如公共物品、污染的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的。这两种市场失效之间主要存两点差别:原始的市场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容易确定的,其范围也容易控制,它需要明确的政府干预。 4、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诸如社会公共秩序、防治水旱灾害、环保、国防安全等等。这种需求不是个别需求简单累加的总和。 二、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受一般经济原则支配,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私人经济,属于政府专门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 T ) 2、在经济社会中,满足公共需求,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既定目标,一般很少涉及到如何最优化地使用经济资源的问题。( F ) 3、“公共财政”可以定义为:政府为了满足其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 T )

4、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需要明确政府事权,并配之以相应的足够的财权。( T ) 5、从政治学角度考虑,人类社会中任何权力都是危险的,因此任何权力都要受到限制。所以,唯一公道的政府只能是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 T ) 6、政府依靠其财政信用,向其公众或者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借钱来满足追加的财政开支需要,即采取“量出为入”原则,可以用来解决其短期的“入不敷出”问题。( T ) 7、经济社会赋予政府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任务,客观上要求政府一定要像私人那样亲自从事各种物质生产与经营活动,如建立国有企业从事直接生产性活动等。( F ) 8、政府财政活动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一套严格的制度约束(如预、决算程序)和规范监督下有序地进行。( T ) 9、政治行为广泛参与财政过程,有助于使政府官员较好地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与各种局部利益的关系。当然,政治行为广泛参与财政过程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政府财政开支被疏导到某些滥用权力的政治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手中。( T ) 10、政府财政的本质就是集中提供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 T ) 三、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现代政府一般要在社会经济生活里发挥( ABCD )职能。 A、保卫国家安全 B、维护国内经济秩序 C、提供基础设施 D、提供社会保障 2、政府的财政活动在诸多方面不同于私人经济活动,政府财政活动具有如下一些的基本特征,即( ACDF )。

(完整word版)陈共《财政学》习题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第2版 邓子基 林致远)(课后答案)

第2章 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效率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效率一般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条件: 1.生产效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如何将各种资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才能使产出最大? 2.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什么样的产品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3.交换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应怎样被各个人所利用才最为理想? 衡量效率的简单法则: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B=MSC )时,该经济是有效率的。 完全竞争市场需满足的条件:1.产权清晰(产权指人们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行使权力的能力。) 2.价格接受者; 3.产品同质; 4.完全信息; 5.自由进退。 简单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边沁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表达式: 政策主张:应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以增进社会福利 思想实验:1.个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2.一元钱对穷人的重要性高于富人→取走富人的一元钱所减少的效用低于穷人增加一元钱所增加的效用→收入再分配行动可提高社会福利。 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 表达式: 政策主张:最小最大化原则 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 思想实验: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 )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 ) 是对收入分配离散程度进行研究的一个图形。可表示为一国总收入归于人口中最穷的5%、最穷的10%、最穷的15%等的累积比重。 ?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 ? G=0:收入绝对平等 G=1:收入绝对不平等 一般情况下, 0<G <1 。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 第3章 财政的起因与职能 1.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2.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3.市场功能不足:a.分配不公平;b.经济波动;c.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某些行业因自然、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原因而天然具有垄断的特性。 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竞争失灵的原因:独家经营胜过多家竞争 P45财政职能:①配置职能: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是对私人部门配置资源的补充,集中于矫正121 n n i i W U U U U ==+++=∑12min[,,,] n W U U U =A G A B =+

财政学课后参考答案 金融课件

Word版本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经济082 出品第1章导论 1.(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 (2)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使用费:电费、水费……税收:流转税、所得 税、财产税……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 2.(1)规范。公平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2)实证。本论述分析限制小汽车进口政策的经济效应。 (3)规范。政策的优劣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4)实证。本论述分析利率上升对储蓄的影响。尽管出现“有利于”一词,但非价值判断。(5)实证。本论述的本意是表达“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尽管出现“正常”一词,但非价值判断。 第2章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所谓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 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或者说,不存在帕累托改善。 2.(1)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替代织女减少一单位的效用。 2.(1) 2.(2) (2)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用来替代织女1/2 个单 位效用的减少。 第3章财政的起因及其职能 1.(1) 海潮的发生概率是一个常识,因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会太大。道德风险可能成为问题:拥有保险的人可能住得离海滩更近。不过,防潮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2)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医疗保险市场,还是对医生的误断保险市场来,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这一市场是缺乏效率的。 (3)在监管到位的股票市场中,信息充分,买者、卖者众多,一般视为有效率。 (4)就个人电脑来说,信息充分,竞争充分。不过,有些厂商可能会运用垄断势力,尤其在软件市场。

最新《财政学》试题库(含)答案

练习1 (下列题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做选择)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物论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社会主义国家实质: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D、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4、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5. 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_____。 A.纳税人B.负税人 C.缴税人D.扣税人 6. 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A.国家主体性B.非营利性 C.强制性D.无偿性 7. 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B福利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D文教行政支出 8.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 A 33% B 25% C 20% D 15% 9. 税负转嫁的两种最主要、最基本形式是()。 A.前转B. 后转C.混转 D.旁转E.辗转转嫁F.消转 10、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 增量预算 C. 复式预算 D. 零基预算 11、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 一国的国民收入 B. 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 政府机构 D. 外国投资者 12、下列不是非政府投资特点() A、营利性,首要特点。 B、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和社会筹资为投资提供资金。 C、非政府投资的领域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D、公益性,以社会福利为首要目标。 13、公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

财政学习题及答案(详细)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答题项上,每题都写在___________。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6.________ __________ 7.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8.___________ 9.___________ 10.__________ 1.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2.财政职能解决的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应当__________的问题。3.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____________。 4.由于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未能通过____________反映出来,因此施加这种成本或收益的个体并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这一情形就称为外部性。 5.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可以通过对不同项目的____________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支出项目。 6.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7.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________之间的比例。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税率、 ________税率和________税率。

8.以关税的征收目的为标准,关税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保护关税。9.现代政府预算最初产生于________国,是市场和资本的产物。 10.中国于1994年起开始实行________财政体制。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答题项上,每题都在正确的选项上画“√” 1、A B C D 2、A B C D 3、A B C D 4、A B C D 5、A B C D 6、A B C D 7、A B C D 8、A 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1.在混合经济中,政府是如何参与市场的? A. 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 B. 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C. 作为要素的提供者 D. 作为要素的购买者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有______。 A. 公共产品的存在 B.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财政学_习题集(含答案)

《财政学》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典型公共产品的是()。 A、公共汽车 B、高等教育 C、国防设施 D、高速公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公平与效率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3.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公共产品特征是指() A、非盈利性 B、非排他性 C、不可分割性 D、非竞争性 4.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社会产品 B、社会财富 C、剩余产品 D、国民收入 5.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属于() A、交换环节 B、生产环节 C、消费环节 D、分配环节 6.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B、中央收入占GDP比重 C、地方收入占GDP比重 D、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7.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是()。 A、不断膨胀 B、日渐缩小 C、基本保持不变 D、无规律波动 8.可以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与活动范围变化情况的财政支出分类方法是() A、按支出具体用途分 B、按国家职能分 C、按最终用途分 D、按支出经济性质分 9.在下列方法中,最适用于财政支出有关投资性项目的效益评价的是() A、企业投资财务分析法 B、“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C、最低费用选择法 D、“公共劳务”收费法 10.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转移性支出的项目是() A、基本建设支出 B、文教经费支出 C、国防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 11.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2.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13.科学技术的财政性质属于()。 A、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混合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14.国防的财政性质属于()。

财政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① 第1章导论 1.(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医疗保障、失业保险 扶贫、补贴、抚恤计划…… (2)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 使用费:电费、水费…… 税收: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 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 2.(1)规范分析。公平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2)实证分析。本论述分析限制小汽车进口政策的经济效应。 (3)规范分析。政策的优劣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4)实证分析。本论述分析利率上升对储蓄的影响。尽管出现“有利于”一词,但非价值判断。 (5)实证分析。本论述的本意是表达“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尽管出现“正常”一词,但非价值判断。 第2章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1) ①两点说明:(1)在许多时候,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相对合理的答案;(2)有任何疑义,请发送电邮至:linzy1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3147716.html,.

所谓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或者说,不存在帕累托改善。 2.(1)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替代织女减少一单位的效用。 (2)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用来替代织女1/2 个单位效用的减少。 第3章财政的起因及其职能

1.(1) 海潮的发生概率是一个常识,因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会太大。道德风险可能成为问题:拥有保险的人可能住得离海滩更近。不过,防潮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 (2)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医疗保险市场,还是对医生的误断保险市场来,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这一市场是缺乏效率的。 (3)在监管到位的股票市场中,信息充分,买者、卖者众多,一般视为有效率。 (4)就个人电脑来说,信息充分,竞争充分。不过,有些厂商可能会运用垄断势力,尤其在软件市场。 2.(1)、(2)、(3)、(4) (1)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电信服务,其运用垄断势力抬高服务价格。 (2)传染性疾病具有负外部性,传染者不因其将病传染他人而支付价格。 (3)国防科技研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私人企业若参与其中,费用高昂,却 有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4)医疗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险服务,虽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却无法克服道德风险问题。 第4章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1.(1)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 A. 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 B. (C+V) C. (V+M) D.(M )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 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 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 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 ·布坎南 C.约瑟夫·E ·斯蒂格里茨 D. .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A. 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B. 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 C. 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D. 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