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教案)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教案)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教案)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教案)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教案第一课时感受新媒体

第二课时理性面对新媒体

第三课时做新媒体的驾驭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知识复习提纲

2018秋季人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 1、和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哪些特征? 新媒体的即时性;新媒体的交互性;新媒体的超时空性;新媒体的失真性; 2、你们的交往和现实中的交往有什么不同? 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3、新媒体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打破空间限制,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不利影响:新媒体的运用,对面交流减少,导致感情疏远,淡化了交往中本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新媒体(网络)的好处? 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开阔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也促使我们不断更新观念。 5、新媒体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影响? ①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了信息安全,甚至给个人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②出现各种“语言暴力”,给我们的网络交往带来了极大的困扰。③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不仅异化了中国文字的内涵,也给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④网瘾、依赖网络导致感情疏远,淡化了交往中本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6、沉迷于网络有什么危害? 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危害家庭和社会和谐;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7、如何才能防范沉迷于网络? 我们应该注重浏览、查找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和资源,不要在无关信息和无聊信息上滞留、浪费精力,更不能被不良信息所吸引。 8、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答:(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沉迷于网络。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870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让全民摄影的时代到来,让人人皆为记者成为可能。同时,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他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摄影记者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传播现状 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在上世纪末,各省市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强调视觉成为报纸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大都市报相继推出《视觉周刊》、《影像》、《镜像》等摄影报道栏目。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的普及速度令人瞠目,短短几年,人手一机已不是神话。首先,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由于专职摄影记者的缺席,拍到现场第一张照片的是使用小型相机或手机的市民,紧接着专门的拍客应运而生。例如《都市快报》开辟了“快拍快拍”摄影专栏,专门刊发读者来稿;《新快报》视觉新闻形成了“城市快镜”与“手机部落”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手机部落”栏目的设立,追求“人人做记者,拍摄身边事儿”,结合编辑思

路、虚假图片控制、话费奖励政策等综合手段,让百姓参与新闻监督、行使话语权,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民主,实现了新闻图片的时效与报网互动。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广泛性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少。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摄影记者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做出安排,再到摄影记者赶往现场,其间必定耗费一定时间,而事件现场却可能拥有几乎无处不在的信息发布者、目击者,他们在事故现场用相机、拍照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xx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多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也许还难以与专职摄影记者匹敌,但单从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效性而言已经完超摄影记者,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颇有魅力。 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并不意味着摄影记者将被淘汰。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相对的,‘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既然电视、广播以及网络都未曾取代报纸,那么依附于新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完全取代不了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 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 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 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 四、学制和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

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3、新闻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之外,增加一个“第

人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课后练习题

人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新媒体新生活课后练习 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查询资料,购物,娱乐,交往等。这说明() ①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很诱人 ②网络扩大了我们的交往领域,对象 ③世界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我们可以享受网络的诸多益处 ④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享受文化权利和自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2.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积极有用的信息与各种负面信息交织在一起。这句话说明 A.网络是个非常自由的环境 B.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C.网络是个可以为所欲为的场所 D.网络中的信息都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3.中国网民的渗透率将达50%,即近一半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上网。互联网可以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信息查询,网上购物等多种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会议,授课,会诊,访友等,这些说明了( ) ①网络服务向多样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 ②网络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 ③网络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 ④网络带来了消极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未成年人都在上网时遇到过网络谣言的侵扰。为抵制网络谣言,中学生应该( ) ①依法严惩网络谣言的行为②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网络规则和法律 ③远离网络,拒绝网络交往 ④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发现网络谣言要及时举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5.漫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告诉我们,在网络交往中()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 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7、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 “文明时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 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 8、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9、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10、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11、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媒介环境 3.公民新闻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以优酷网(或其他视频网站亦可)为例,详细阐述其盈利模式。 2.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2.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答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作简要阐述。 2.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

第一课 新媒体 新生活 教案

新媒体新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从网络是把双刃剑和遵守网络道德两大方面讲解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网络具有虚拟性、两面性等特点,对待网络既不因为害怕而回避,也不因无知而上当受骗。 使学生懂得“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积极预防网络危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知道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沉迷网络的危害以及目前存在的诸多网络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化学生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就网络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发送电子邮件,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观念和文明上网的意识,养成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网络的便利与网络陷阱,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会合理上网。 【教学难点】 理解网络双刃剑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表、清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新媒体家族中,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网络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们学习中的一部分,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了。通过互联网,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世界因网络而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因网络而精彩。【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和活动探究,让学生明白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课讲授 一、网络是把双刃剑 1、课前思考下: (1)你最初了解和接触网络是在什么时候? (2)将你所了解的有关互联网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活动探究: 网络,多好!让我们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网络,多坏!让我们沉湎其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金钱好不好?我们正确使用,就可以给我们的生活便利。 可如果我们把金钱当作了生存的唯一目的,那金钱就是一把刀。 可见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 作为学生,任务是学习,网络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啊!可如果我们迷上了网络游戏,玩得失去了自己,那就会得不偿失了。 走进好的网站,和优秀的人交流吧;浏览有益的东西,开拓视野吧;找几道题做,提高自己吧。 网络网络我爱你,关键是要把你当成工具,而不是精神寄托。 你阅读了这段文字后是否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为什么? 3、网络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 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意识等。 网络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使得我们在轻点鼠标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互联网上开设了“没有围墙的课堂”,我们可以自由地加入到名校的远程教育网巾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网络的创造性也会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网络所创造的自由、轻松、平等、开放、广泛的交流沟通环境,也很适合年轻人的心理。网络搭建的娱乐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4、事例探究: 陈澄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 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在一个班,而且在初中时我们还是同桌。可是八年级下学期,陈澄一家到澳大利亚去了,多年的好朋友离开了,我心里有很多不舍。但是,很快这种低落的情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doc

2017年招生专业介绍 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 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及设计制作等工作。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创新思维训练、媒体创意导论、图形创意、视听语言、视觉传播、媒介融合、多媒体信息设计、在线新闻编辑、新媒体创意实务、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等。 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 当今已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不仅是传媒转型的趋势,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联网+”和新旧媒体融合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兴专业,我校是全国最早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本专业的学校之一,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新媒体、面向新经济、具备信息传播能力和经营管理潜力的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以进入传媒、互联网机构的内容、产品、市场、运营等各条业务线,也可进入政府、企业从事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一、培养特色: 1、专业突出,本专业围绕网络与新媒体的新业务、新规律,沿着新媒体内容和产品运营、新媒体互动营销、新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三个核心的专业方向,创新性的开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并且不断打造完善; 2、全能培养,本专业依托我院的多学科基础,注重创意、设计、商业、技术、数据多种观念与能力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强化实践,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媒介》杂志、手机电视台、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终端实验室、互动营销案例库、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和科研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课程编码:458107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新闻传播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本课程包括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新闻与传播的历史的教学,以及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等要求的理论讲解。更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时事现象分析,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社会新闻传播动态和行业的最新资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原理来考察社会现象,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应用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又可以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编码:453314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新闻写作/Network News Writing 学分/学时:3/48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关于网络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让初涉网络新闻的学生,了解网络媒体新闻写作的独特个性与发展需求。内容包括,网络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网络新闻体裁,组成要素、网络新闻角度、语言结构。重点掌握网络新闻标题、导语、正文、背景、超级链接的制作。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编码:458102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与新媒体概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and New Media 学分/学时:2/32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网络新媒体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各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把握各种新媒体、数字媒体的传播现状、效果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发布流程以及盈利模式。 同时本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本课程除了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之外,还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提供的论坛、测验、资源、问卷调查、作业等丰富的课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考试、在线实时交流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新媒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以及新媒体行业的变化。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灵活分析新近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手段,如弹幕、短视频、手机游戏、网络直播、VR新闻等掌握新媒体的变化规律。 课程编码:458208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页设计与制作/Web Design and Produc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等。 内容简介: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HTML5语言的语法规则及文字、链接、列表、表格、表单、图像、多媒体、框架元素标记及属性、CSS3样式语言等相关知识,全面介绍WEB站点设计的基本操作技术和使用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静态网页的制作方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代码050301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2017级本科生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互联网思维,系统掌握信息传播基础理论,深刻领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规律,熟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相关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新媒体内容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咨询公司等机构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专业审美能力。 2、了解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及新媒体发展动态,掌握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新媒体特性,具备新媒体受众群分析能力,能从事新媒体策划,精准运用新媒体。 3、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熟练掌握网络数据跟踪调查、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擅长网络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能从事网络资讯管理。 4、掌握并熟练新媒体传播技术,具备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全媒体资讯采集、设计、制作、编辑、发布技能。 5、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能力,能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工具制定网络营销计划,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促进企业、品牌、产品资讯实现网络传播,促成电子商务的有效实现。 6、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三、支撑学科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类 二级学科:传播学

四、毕业学分要求 五、专业核心课程 1.传播学(48学时/3学分) 2.广告学(56学时/3学分) 3.新闻学概论(48学时/3学分) 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48学时/3学分) 5.中国新闻事业史(48学时/3学分) 6.新闻采访与写作(122学时/6学分) 7.网络社会学(56学时/3学分) 8.新媒体营销(48学时/3学分) 9.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32学时/3学分) 10.多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40学时/2学分)11.新媒体艺术(56学时/3学分) 12.网络与多媒体技术(56学时/3学分)13.信息可视化(56学时/3学分) 14.媒体信息数据挖掘(40学时/2学分) 六、专业特色课程 1.跨文化传播研究(48学时/3学分) 2.网络传播发展史(32学时/2学分) 3.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32学时/2学分) 4.数字出版学(32学时/2学分) 5.游戏设计(40学时/2学分) 6.非线性编辑(40学时/2学分) 7.新媒体创意工作坊(40学时/2学分) 七、实践环节(必修+选修) 必修实践环节(30.125学分,包含在课程中的必修实践环节合计164课时) 1.大学体育I-IV (128课时/4学分) 2.军事训练(2周/1学分) 3.广告学(16课时/0.5学分) 4.网络社会学(16课时/0.5学分) 5.新闻采访与写作(52课时/1.625学分) 6.新媒体艺术(16课时/0.5学分) 7.网络与多媒体技术(16课时/0.5学分)8.信息可视化(16课时/0.5学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代码:05 类别:新闻传播代码:0503 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050306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新闻法规与政策,具有扎实语言与文化功底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网络与传播技术、数字媒体与素材加工等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类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媒体策划与宣传、新闻信息采编、数字媒体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维护与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办公自动化。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新闻传播、汉语言文学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新媒体传播在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具备新闻采写和编辑、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能够熟练制作网页,能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设计、开发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技能; 4.掌握网络信息搜索、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应用开发技术; 6.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网络编辑基本技能; 7.熟悉知识产权法规和新闻法规; 8.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 (二)能力结构 1.具有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能力;

2.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 3.具有操作大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发布的能力; 4.具备应用平面设计和动画设计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与技巧; 5、具有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开发技术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使用的能力; 6.了解传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7.具备阅读浅易外文资料的能力; 8.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 四、核心课程: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新闻学、网络编辑学、基础写作、语法与修辞、中国文学名著选讲、外国文学名著选讲、网络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听语言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Web应用开发。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数据库基础实验、网络数据库技术实验、web应用开发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流媒体采编实验、摄影技术实验、网页设计实验等。 六、学制与学分 (一)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原则上为3-6年。 (二)毕业学分说明:修完本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符合学院有关毕业规定即可申请毕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80。 (三)学分结构 1.理论课周学时为1,原则上行课满1个学期计为1学分,即18学时计为1学分; 2.实践性教学环节2周计为1学分,每周约按26学时计算;实验课程18-27学时计为1学分; 3.创新教育活动学分按照学院相关规定认定。 (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修读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