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4)

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研究教育实践领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中各种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教学系统(P5)

教学是指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设计型研究(了解)P17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3)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在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P25)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P34)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构建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P35)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守恒:是指物体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了改变,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青春自我中心

(三)·发展的因素(P40)

成熟、练习、经验、社会化经验以及平衡化

(四)评价:临床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P43)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论 (P47)

1、·八个阶段:

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8个月),体现希望

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体现意志

主动对内疚(3到6岁),体现目的

勤奋对自卑(6到12岁),体现能力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到18岁),体现忠实

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体现爱情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体现关怀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体现智慧

2、心理社会发展论的教育价值 (P51)

首先,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偶那个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教育者顺利发展。根据他的理论,·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处于勤奋的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二)·自尊 (P54)

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

·古柏史密斯提出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条件 (P55)

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成就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时会产生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1963年,美国卡特尔及霍恩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P61)

二、智力的系统理论与个体差异

·1、美国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P61)

·2、美国的斯滕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加工过程。(P64)

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P71)

·学习风格的分类

(一)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

时间节律

感觉通道

大脑的单侧化

(二)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动)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美国赫尔曼·威特金)

2、冲动型和沉思型(卡根)

3、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4、整体型和系列型(斯帕克)

5、分类风格

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因素(P77)

(1)、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2)、竞争与合作

(3)、成人支持

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P77)

·特殊儿童的种类:各自表现

超常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

感官障碍儿童

学习障碍儿童表现在行为特征、学业表现、语言方面、注意力方面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学习结果分类(P90)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二)强化遵循普雷马克原则(P110)

·(三)行为的学习(P112)

1、塑造

2、连锁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 (P115)

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和行为表现提出了这样三个假设: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的;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时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二、观察学习 (P117)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P118)

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二十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P128)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集中分析了新知识是如何被同化到原有的人之结果之中的。他突出强调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差别。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P142)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体现主来三个密切相关的重要倾向: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P168)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P169)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P172)

罗杰斯将非指导咨询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引进教育领域:(P176)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第四部分学习心理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

一、学习动机

1、含义

动机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

需要时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诱因是能够激发集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学习动机的分类(P193)

(1)、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

内部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概念、选择)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显然属于外部动机。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

一、·需要

需要包括权力需要、亲和需要、自我决定的需要和成就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公式:

Ts=Ms*Ps*Is

Ts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

Ms代表队成就的需要,是个体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

Ps代表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的期望

Is代表成功的诱因值,是对成绩自豪的感情。

注:Is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1-Ps,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

·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

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一个较高的唤醒水平;对于较复杂的任务,较低的唤醒水平更有利。

三、学习者信念

1、·归因理论(自己总结)

2、学生的能力观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

3、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

主观判断,他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观念,是对自己笼统的判定,包含了自我效能,是通过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共同得出的。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a、直接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的唤起

4、·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

分类:掌握导向、避免失败导向、自甘失败导向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环境因素

1、·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

2、·教师期望

是指教师对自己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的推测,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上。

3、·利用学习结果反馈应把握的原则

(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3)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提供

4、·群体目标设置三类

合作型、竞争型、个体化型

第九章知识结构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P235)

2、·概念学习的要素

a、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b、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c、正例和反例的运用

d、变式和比较

3.·、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进一步讲,迁移是在一种情境

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

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分类:

a、不同领域的迁移

b、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c、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d、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

产生的影响。

非特殊迁移:指迁移产生的原因还不明确。

e、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

中。

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奥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

似的其他情境中。

f、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4、·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沃尔夫的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贾德概括化理论

5·为迁移而教(P260 论述)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论述题(问答、简答):实际教学中为标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

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

策略的学习。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

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区分三种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如释义、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举例、提

问、答疑等

组织策略如组块编码、选择要点、列提纲、制作关系图等元认知策略:

自我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自我监察策略如自我查测、集中注意、监察领会状态等

自我调控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

略等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如建立时间表、设置进度目标等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如寻找固定地点、安静地点、有组织的地点等

努力状态管理策略如将成败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自

我坚持等

社会支持管理策略如寻求教师/伙伴帮助、获得个别辅导、采用同

伴/小组学习等

4、·PQ4R方法(托马斯和罗宾逊)填空或选择

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5、·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效能型原则

第十二章品德学习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期六段论(P343)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

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十三章有效教学

1、·斯莱文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型

2、·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先行组织者

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

任务关联。

4、·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

个别化教学方法。

第十五章课堂测评

1、·课堂测评的作用:(P463)

(1)测评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反馈信息。具体的说,测评对教学有以下几项功能:筛查、分类(分班)、制订个人教育计划、

诊断、监控教学。

(2)测评是家长和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

(3)测评结果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P464

2、·布卢姆依据测评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测评分为三类:诊断性测评、形成

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 P466

3、·信度:是指测评信息的可靠性。

·效度:指的是测评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的教育意义。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效度和信度密切相关,低信度的测评必然会导致低效度,但是低效度的却有可能信度很高。

公正性:是指测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是否有差别。P471

4、·教师常使用的传统测验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5、·测验的编制的程序:

(1)明确测验的目的。

(2)界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3)确定测验的内容和题型。

(4)利用测验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P487

6、·两步应用题考试计划表 P489

第十六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目标:P497

(1)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2、·课堂空间安排的原则:P499

(1)空间安排与学习活动一致

(2)可视性

(3)易接近性

(4)保持最小的干扰

(5)维持最大的活动区

3、·课堂行为管理的三层计划:计划、干预、矫正

·预防的策略: P514

(1)注意教学的组织

(2)增加参与

(3)保持动量

(4)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5)管理转换

(6)整体关注

(7)明察秋毫

(8)一心多用

(9)避免涟漪效应

·干预的策略:

第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教师在有效阻止和抑制不良课堂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正常的教学进程。

第二,第二,将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看成一个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课堂行为的机会。 P518

第十七章教师心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P543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3、·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

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P544

4、·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特征):耗竭感、去人格化、低人格成就感。 P548

5、·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历程:热情期、停滞期、挫折期、冷漠期。 P549

6、·富勒提出的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三个阶段: P555

(4)关注生存阶段

(5)关注情境阶段

(6)关注学生阶段

7、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P556

(1)观摩和分析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教学反思

(5)行动研究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C)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 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教学文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8)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P10) 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 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 (1)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 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4) (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5)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什么叫测验法?有哪些分类?(P21)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 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 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 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P26) (1)热心、幽默、关心学生、勤奋努力的老师。 (2)具有领导才能、热爱学习、知识精湛、见解独到的老师。 (3)了解有效的教学原则、熟练运用这些规则的老师。 二、什么是角色期待?(P28) 指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者角色期待。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或具有哪些角色)?(P28) (1)麦克因泰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分别是: 1.组织者的角色。2.交流者的角色。3.激发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革新者的角色。6.咨询者的角色。 7.伦理者的角色。8.职业角色。9.政治角色。 10.法律角色。(2)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 1.家长的代理人。 2.知识的传授者。 3.团体的领导。 4.模范公民。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侦探和纪律执行者。 8.替罪羊。 (3)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9.知识的建设者。 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 通公民。 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包含哪些内容?(P36)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 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五、什么是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P39,名词解释)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六、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P43) (1)高校教师应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如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等。 (2)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 七、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P52)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八、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P53) (1)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1.求实精神。 2.献身精神。 3.人梯精神。 (3)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需要是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4)富有创新精神。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教学思想开放;(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教学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6)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5)良好的性格。 教师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公正无私。(2)诚实谦逊。 (3)热情开朗。 (4)独立善断。 (5)自律自制。 九、高校教师的威信分析。(P56) 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 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得不接受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有三: (1)奖励;(2)惩罚;(3)法定。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有三条途径: (1)自上而下地产生;(2)自下而上地产生; (3)平行地委托。 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1)传统因素;(2)职务因素;(3)资历因素。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 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影响自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5)外表因素 十、什么是教师威信(P58) 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如何让老师具有威信? 所谓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于“威严”,威信能够使学生信服,乐于亲近教师,而威严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并敬而远之。有威信的老师会自然地影响学生。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2.教育行政机关;3.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4.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5.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从社会角度看,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但要提倡学生家长群众尊师,更要提倡领导干部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个职业正真成为全社会关心、向往的职业。 (二)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里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须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威信所获得的必要条件。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的影响。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具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教师威信的作用?(P58) 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十二、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P60)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三、教师专业的发展(P61):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的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十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哪些?(P61)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 十四: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十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P65-70(论述题)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课堂教学观摩 (三)微型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教学决策训练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的运用;(二)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三章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P71)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过程。(了解,P76) 三、艾力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内容。(P79)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立。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完整对失望。 四、大学生认知特点?(了解,P86) (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 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日本:19~22 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五、自我意识的含义。(P105)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初生时只有一个本能的我(本我),功能是一切为了生存,行为表现大多属于原始性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肆无忌惮,且个人 多不自知。自我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它适应环境中的一些条件和限制,代表人的学习、训练和经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中是非标准与价值判断的代表,它遵循道德原则,支配、监督个人的一切。 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 第四章指导学习:学习理论 一、广义的学习(P117):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内容分类?(P119)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只供学习与交流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