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蒙古族民间舞蹈整理

蒙古族民间舞蹈整理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这一名称较早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蒙元帝国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西辖四大汗国。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1271年忽必烈i 建立元朝后,蒙古族创造的几千年北方民族草原文化,吸收了各种文化

之优长,得到更大的发展。蒙古族原始信仰为萨满族,汗国开始推崇佛、道、伊斯兰教等。1280年,忽必烈之孙阿难答“嗣位为安西以后,遂使所部12万军队的大多数人改信伊斯兰教。”这都是蒙古文化源流中的宗教因素。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蒙古族舞包括:蒙族民间舞(劳作,风俗,礼仪舞蹈等),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造员游牧民族的生活栖息何精神气质。

各地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有各种文化因素形成的特点,分三种类型,即自娱性民间舞:如新疆《萨吾尔登》内蒙古《安代》,宗教性舞蹈:如《萨满舞》《查玛》,表演性民间舞如《筷子舞》《盅碗舞》《好德钦》等。表演形式虽不多,但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舞蹈的种类

《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流行于哲里木门一带,又称“查干额利叶”。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者左手叉腰,右手在胸前上下甩动绸巾,有单甩巾踏地、双甩巾踏地、甩巾踏步等几种舞姿。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一人领唱,众人相和,热烈奔放,朴实刚劲。伴奏乐器以抓鼓为主。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

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它的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蹈有热烈奔放、粗放豪健的风格,动作简单奔放,气氛欢腾热烈。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盅碗舞》盅碗舞流行于伊克绍地区,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开始时舞者席地而坐,在音乐伴奏下,碰撞盅子,随后缓缓站起,随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盅子舞”属于礼仪性质的舞蹈,在民间多出现在酒宴庆典活动中。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

《盅子舞》端庄稳健,含蓄柔美,很具蒙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在叩击盅子及双臂合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超者,头顶酒碗,一曲舞毕,滴酒不落。

《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筷子舞》流传在鄂尔多斯高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再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

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角斗舞》《角斗舞》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圈舞》流传于布里亚特,《圈舞》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鄂尔多斯草原的“顶灯舞”,“盘子舞”;科尔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亚特的“游戏舞”;厄拉特的“托普修尔”以及大量的模拟性舞蹈,比如鹰舞,马舞,鹿舞等。另外,寺庙舞蹈“查玛”的大量留存及宫廷中的各种乐舞都是研究蒙族舞蹈的宝贵财富。蒙族舞蹈中的男性剽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典雅,雍容

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在继承、借鉴和发展蒙古舞蹈文化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他编创的《鄂尔多斯舞》男子出场的慢板就有鲜明的展示。如舞者迈着稳健的步伐,挺胸远望,双臂刚柔相济地在“绕圆动律”的推动下,舒展地甩向远方的动作,呈现着蒙古族男性潇洒、驯悍,宽阔中有厚重,柔中有刚的气质和包容一切的品格美。“绕圆动律”是“查玛”(跳神或称跳鬼)中额勒格汗(阎王)和鹿神高扬双臂做着绕圆动律以示“召唤幸福”,或显示“佛法无边”的威力。这个动作在舞蹈中多次出现,如男女成为双圈,里出外进交换位置时,

双臂在旁绕圆摆动,非常贴切地体现人们幸福、欢乐的心态。此舞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夺得

金奖。莫德格玛i 是我国知名的蒙古族舞蹈家,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成名作《盅碗舞》,

凭借精湛绝伦的技艺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的经典之一,享誉海内外舞坛。

这些来自生活底蕴的独特元素都融入到舞蹈中去,这是贾老师先知的感悟。他自编自演的《牧马人》(1948年演出),牧人双手交替单手握绳,手腕上下提压,双肩前后摆动,全身有棱有角、俊美地、有条不紊地错步前进。这是人和马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英姿,是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并提炼成的舞蹈语言,是美的升华。他创作的《彩虹》、《顶碗舞》和自编自演的《雁舞》都说明了这一点。他有着洞察生活的慧眼,有着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有着汲取、升华肢体语言的深厚功力。他不愧为创造美的大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