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收稿日期: 2005—10—08;修回日期: 2005—11—20

作者简介: 李翔海(1981-),男,河南省焦作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系硕士生。

第22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 ol.22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N 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 ater C 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 ower (S ocial Science ) Feb 12006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李翔海,杨 静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

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者以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对集权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制度模式进行批判,反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思想,以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开始实施。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福利国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6)01—0066—03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思想流派的指导下摒弃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由理想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垄断。曾作为近现代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陷入低潮,但是自由主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仍然在西方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当福利国家遇到了不能解决的矛盾时,新自由主义福利理论应运而生,成为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有着悠久自由传统的英国以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率先建立了福利国家,随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纷纷效仿。福利国家以其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广泛的覆盖面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复苏,摆脱了二战的阴影,因此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追求自由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在对凯恩斯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后,他们提出了新自由主义思想,来批判试图挽救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核,甚至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喊出了回到亚当?斯密去的口号。他们坚持自由,坚信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只要实现了个人的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世界就会实现社会和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市场体制才是最符合人性的,自由繁荣的全球市场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必然的归宿。

在20世纪70年代,当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福利国家背负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时,两次石油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的剧烈震荡,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大爆发。以巨额财政赤字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福利国家面临

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具有刚性的福利财政

支出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危机引发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危机。以英国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到福利黄金期70年代,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80年代这一比重继续升高,1983年已增至527亿英镑,占财政总支出的

38.2%[1](P107)

。1961-1971年间,瑞典的国民经济每年递增617%,而政府的社会保障津贴和社会救济开支每年递增912%。国民经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的对比为1:1137。在同一时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丹麦的这一对

比分别为:1:1128、1:1141、1:1196、1:11202和1:11217[2](P196)

。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和臃肿的福利机构无不成为各国头疼的难题,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在此后无不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作为和凯恩斯主义针锋相对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这时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二、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的基本观点

新自由主义者以自己的经济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对国家干预下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政策提出批评,并诠释自己的福利思想,试图向人们展示只有在自由得到珍视和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才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使生活得到真正的保障。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提出了不同看法

11崇尚自由市场,限制政府权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崇尚一个最低限度的政府和一个自由的市场。他们从强化市场自由、弱化政府职能入手,否定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要求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降低福利标准,缩小福利保障范围,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同时通过

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放松管制,加快私有化,促进经济发展。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是妨碍国家经济增长和降低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1强调供给的作用,批判需求管理模式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都回归“萨伊定律”的判断,相信供给会自然产生需求,资本主义的全面生产过剩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福利国家试图利用给人们提供较高的收入替代保障,来实现低收入者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增加政府财政的支出,实现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严重的滞胀表示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效。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国家的过多干预造成了市场的失灵,并不是生产的过剩,应该通过一系列“供给鼓励政策”来刺激储蓄,增加投资,促进生产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实现合适的就业率[3](P89-P92)。他们认为较高的福利不能刺激供给,反而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所以任何增加供给方的生产成本的福利政策都是不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

31反对失业的国家控制

他们认为对失业进行国家干预是不实际的,保持自然的失业率比充分就业更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工资的涨落和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自发调节,这也是市场机制的完美作用[4]。国家对失业者的福利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的惰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劳动力的再发展。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给人们提供了广泛的高水平的保障,并不一定可以实现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管理的初衷。

41强调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失效性

同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可能会有无效性。政府通过累进税制实现收入的转移支付,达到社会保障资金的转移。但是根据阿瑟?奥肯的分析,政府的转移支付可能会产生漏桶效应:那就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会有一大部分在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损失,这也许就是新自由主义者对效率损失的不可接受[5](P190-193)。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增长是最好的社会政策,解决贫困和社会不公平不能依靠政府的再分配,而是通过有产者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产生的积极成果层层渗透,来改善不公。

他们认为在人们的理性预期下,市场会自发地产生经验,提高预期的准确性,实现经济的正常发展[3](P249-P251)。而福利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使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解读产生偏差,以致误导市场行为,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国家无法实现对信息的充分掌握,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实现正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二)新自由主义哲学家也提出了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不同的看法

11强化理性人的意识

他们认为福利国家对人性的理解有偏差,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是趋利避害的,经过一些失败和挫折对人是必要的[6]。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是为了保护在竞争中失败的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以继续。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失败后仍会得到较高的福利,那么就会降低竞争的成本,要收入较高的人拿出自己的利益来弥补失败者的损失,这将导致成功的回报的减少。

21厌恶专制,追求自由

出于对自由的理解,他们厌恶国家的干预。哈耶克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7](P4)。自由的目的是向个人提供机

会,使个人的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福利国家以整齐的标准剥夺了个人在诸多问题上的选择权,在某种意义上说,福利国家更像是一个“家长式国家”,家长控制着社会大多数人的财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配财富,使政府的权力大增,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日益削弱。在哈耶克看来,福利国家的制度是一种人为的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人类行动,完全忽视了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中建立“自发秩序”的必要条件。

31效率至上,反对社会平等

对于公平和效率,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真正的公平没有确切的定义,强求人们的结果平等是不现实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天然的,强制的平等会破坏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8]。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单一性和整齐划一会窒息人的活力与自由。不论平等有多大的价值,用政府的权力强制造成的平等是不明智的、不正当的、不安全的。极端的自由主义者诺齐克认为,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收入分配方式,包括平等,都会使自由受到损伤[9](P149-154)。虽然温和的新自由主义者不根本否定平等观念,但反对追求物质平等,认为财产和收入差别是个人能力所致。其实机会的平等比结果的平等更具有意义。他们认为,政府可以提供某些服务,补贴最低收入,但不能以平等为目标而过多行使福利职能。新自由主义者还批评平均主义的道德观破坏私有财产和社会道德,认为人既然在天赋和能力上是不平等的,社会就应该把这样的差异体现出来,否则,没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

41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批判功利主义

现代新自由主义哲学家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的核心———功利主义也提出了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福利思想是以帕累托最优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但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价值观对功利主义进行内部批判。功利主义主张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或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甚至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代价,这实际上是对个人自由的最大侵犯。在他看来,个人自由最容易受到忽视和损害的是那种“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因此提出一个新的原则,即“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10](P457)。罗尔斯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从非社会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才可以真正实现自由。立约者在“无知之幕”的遮蔽下,通过理性的选择,可以在不同的选择中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契约及权力的出让建立一个“适度”政府,可以实现每个人的福利。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新自由主义的另一面,任何一个新自由主义者都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他们知道保护民主和自由也需要政府的作用。因此,在分析自由的含义时,伯林将自由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自由两种,过分强求积极的自由必然会导致集权的统治,从而使人们失去自由。他曾说过,提倡积极自由很容易带来很坏的后果,积极自由很容易陷入他的反面———强制或不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也就是一个人受到强制的限度,才是自由主义者真正关心的[10](P64-P69)。消极自由意味着个人不是完全的自我控制,必然要求政府的保护。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政府提供正是体现消极自由实现的一个方面。

三、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指导下的社会福利改革

当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占主流时,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钟摆向右倾斜,一系列福利政策改革措施便开始了。

76

第22卷第1期李翔海等: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 

撒切尔夫人在执政时,一反“实现更加公平或更加平等的社会是主要目标之一”的传统提法,对国家资源分配计划和社会福利计划进行重大改革,试图通过强调政府投入,非政府部门参与和家庭责任相结合的福利思想,鼓励非政府部门和家庭承担更多的福利责任,降低政府的福利负担,同时把市场消费者权利概念带入到社会福利思想中,提高公民的选择范围,以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撒切尔曾称:“社会福利金是定时炸弹”,她的任务就是用斧子把它“砍掉”,把在英国实行的福利主义“推回去”,政府在反对福利国家的“平均主义”的旗帜下,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把更多的负担转嫁给民众。

同时,在英美国家的积极鼓动下,按照西方国家所达成的华盛顿共识的改革方案,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和拉美的国家纷纷转向新自由主义的国家政策。以拉美国家为例,当以联合国拉美委员会主席普雷比什为旗帜的拉美发展主义发展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挫后,新自由主义席卷拉美各国。智利在皮诺切克发动军事政变后上台,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在实行了全面的私有化后,国家在社会救助上的责任被进一步弱化,更多的是交由第三部门如教会和私人机构来进行管理。他们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社会计划,对穷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提供各种帮助与支持[11]。

可以看到,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福利国家走出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但是仍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自由主义在目前看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加大。20世纪80年代的10年内,英国占人口1%的最富有阶级收入增加了3.46倍,最富有的20%的英国人占有的财富是最穷20%的人的10倍。生活贫困人口1979年为600万左右,1987年增至1020万人,已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无房家庭1981年为7万户,1989年增至12.67万户,流浪人口多达36.3万[12]。在美国,1973-1992年间, 20%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而20%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则减少了12%。1995年,4/5的男性职工每个工作小时的实际收入比1973年减少了11%。1998年,公司高级经理与工人的收入差距由1980年的42倍扩大到419倍。即使在德国,现在也有700多万人属于穷人,其中270万人靠社会救济生活,86万人无家可归[13]。

第二,在20世纪末期,经济新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结合,他们站在了大垄断公司的一方,和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了分歧,这是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缺陷有关的。新自由主义者都认为人是理性的,但是,人的聪明才智和理性都是受到限制的。人没有普适、不变的本性,理性是相对的,是在交互中通过错误发展起来的。因此相对应的就是权力的有限性,自由选择不能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健康和正当期望。国家必须通过法律来对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自发的竞争将会导致垄断的出现。权力和权利仅一步之遥,当自由主义者要为垄断公司服务时,他们的信仰便消失。

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我国目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全面和正确地理解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华等.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曹长盛.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

[3]顾钰民,武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

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杨丽.析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影响[J].昆明理

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5]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M].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苑涛.西方新右派社会福利理论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1999(4).

[7]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出版

社,1997.

[8]顾速.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J].哲学动态,1995(3).

[9]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10]顾速.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1]刘纪新.智利的社会救助[J].拉美研究,2001(5).

[12]张世鹏.西欧新保守主义[J].欧洲,1994(2).

[13]罗文东.新自由主义剖析:实质和影响[J].中共云南省委

党校学报,2004(1)1

(责任编校:肖志珂)

Summary of the Welfare Thought of West N eo-liberalism

LI X iang-hai,Y ANGJing

(Huazh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Neo-liberalism has inherited and continued the pith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oughts of the classical liberalism,and meanwhile by criticizing the thought of K eynesianism it has expounded its own thought of welfare.On the basis of freedom for politics and econ2 omy,neo-liberalists animadvert on the system m odel of centralism and national intervention,and s o fight for the system of welfare state.A fter 1980s,neo-liberalistic thought of welfare comes to be popular in s ome western countries,and the reform of s ocial welfare policy has been im2 plementing.

K ey w ords:Neo-liberalism;Welfare thought;Welfare state

8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年2月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即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他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哈耶克认为保障有两种,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他还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对于养老制度,他认为政府因其政策不当造成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解决。哈耶克区分了失业的不同类型及原因,他认为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无济于失业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成为加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强烈反对全面的失业救济制度。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强制性保险。他认为,某些意外事件个人无法防范其后果,政府采取减轻灾祸的公共行动无疑是正当的,它与维护个人自由也无必然冲突。他认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为防止出现赤贫而提供适当保障,这种保障应在市场之外提供,竞争要自然进行而不受干扰。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其经济学和社会哲学为基础而产生,而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理论又以自由为出发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珍视自由和权利。 弗里德曼十分重视自由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政治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强制性的压制,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利的集中,国家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威胁。首先应该限制政府职责的范围,其次必须分散政府权利。他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垄断程度和范围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他的收入分配主张基础上,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的直接的道德原则是,按照个人和他拥有的工具所生产的东西进行分配。然而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弗里德曼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负所得税主张。他认为,实行负所得税具有现行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是专门针对贫困问题的;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帮助即现金帮助;它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代替现在已经实施的很多特殊措施;它明白地表示出社会所负担的费用;它在市场之外发生作用;如同其他缓和贫困的措施那样,它减少那些被帮助者自助的动机,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动机。 布坎南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本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涉及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研究。 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它是通过建立公正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努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徐大同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自由主义思潮;第二章保守主义思潮。 2、匡萃坚著:《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三章主流思潮之一:自由主义。第四章主流思潮之二:保守主义 3、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章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4、【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著:《政治思潮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章自由的概念 5、【英】伯克著:《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 6、【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 7、【美】詹姆斯·W·西瑟著,竺乾威译:自由民主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什么是自由民主政体,第二章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度。 8、【澳】菲利普·佩迪特著,刘训练译:《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前,第二章无支配的自由,第四章自由、平等与共同体 9、【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最新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第三章:共和主义:自由、自治和积极公民;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发展 10、【澳】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等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章自由主义,第三章保守主义 11、马立诚著:《当代中国八种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五章自由是个新道统——自由主义思潮 文章类 1、秦维红:《从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派别的划分看二者的涵义和关系》,原自《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2,转载于《政治学》,2006、7 2、胡余清:马克思与哈耶克自由观之比较,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08、5 3、肖克: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博弈——欧美当今主导政治思潮析论,政治学,2007、5 4、伍志燕:新自由主义两种模式的比较:评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 5、 5、马德普: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政治学研究》2013、5,转载《政治学》2014、3。基本内容: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理念;自由主义的贡献;自由主义的局限;如何正确对待自由主义 6、任剑涛:论积极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公民定位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14、1,转载《政治学》2014、3。 7、罗远航:当在中国“新自由主义”的隐蔽性管窥,《现代哲学》(广州),2012、5,转载《政治学》2013、1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

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西欧国家为社会

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首先, 财政方面的后果。三十多年来, 社会福利已经形成一项难以压缩的巨领开支, 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致使许多国家靠借债来维持社会福利。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增长过快, 必然扩大财政开支, 国债急增, 通货膨胀加剧.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政洽和社会的影响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它已是整个国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影响。第二, 经济方面的后果。社会福利费用的膨胀, 削弱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福利开支构成了政府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的政府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它证明巨大的福利开支同工业和经济发展争夺着资金。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高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增加和增值税的扩大。在这种高额累进税制下, 瑞典等国的人才外流, 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维持高福利, 增值税也得相应扩大。第三, 社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政治学整理

【一.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政治就是权力之争、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3.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主题:政治哲学、理想社会政治模式、治国战略、施政政策、权力运用、政治制度、政治史 4.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征:范式单一、注重世事、强调布政、侧重伦理、学科界限模糊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属性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内容规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技术—政治的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发展性、实践性 【二.政治权力及运行】 1.政治权力的分类: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合法性权力 2.政治权力运行方式:说服—信仰选举—操纵规范—操纵压力暴力奖惩 3.政治权力运行含义:就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行使政治权力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从政治权力主体发出影响力到收到一定效果之间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客体施加支配或制约作用的过程。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4.政治权力的运行要素:(1)政治权力运行的方向,即必须明确政治权力的指向,也就是就要明确政治权力施加影响的对象。(2)政治权力运行的目的,即必须明确行使政治权力所要实现的利益与要求。(3)意志。即行使政治权力的心心和强烈的愿望。(4)行使政治权力的方式或手段。即政治权力主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或手段。只有四种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政治权力的运行,形成一定的权力关系。 5.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6.政治权力运行的原则:①政治权力运行的适度原则②层级③实效④法制⑤责任 7.政治权力的功能:(1)政治权力具有对社会资源进行强制性分配的功能,(2)政治权力具有对社会纽带和粘合剂的功能,(3)政治权力具有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 政治权力不能构成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性力量,不能改变社会历史的进程和运行方向,但是,政治权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第一,政治权力的归属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确立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政治权力可以沿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就会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政治权力也可以沿着经济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就会阻碍经济发展。(4)政治权力具有对社会管理功能(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人口的调节作用,对人与自然的调节)(5)政治权力具有进行国际交往,参与维护国际秩序功能。 【三.政治权力的制约】 1.政治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防止权力的垄断和运用,而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对政治权力运行所进行的控制和约束。 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是以国家权力异化或异化趋势为前提的。所谓国家权力的异化指的是国家权力来自公民权力,与公民权力分化并独立并凌驾于公民权力之上,最后走向公民利益的反面。 2.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1)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2)制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 政治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代议制,选举制共同构成现代民主三个环节 ①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以国家权力异化、异化趋势为前提,国家权力异化,异化分化或独立 ②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a.制约活动主体的独立性 b.制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国家政务公开,国家人格公开) c.制约关系的对象性 d.制约手段的法制性③权力制约的条件--民主:a.民主规定权力 b,民主委托权力 c.民主控制权力 d.民主回收权力 3.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获得——巩固——行使——终结 (1)获得:主观条件:a.政治主体必须由获得权力的动机 b.政治主体必须有较高社会地位,专业知识或经验和威望 c.组织条件:政治主体必须有政治组织 d.社会条件:除了组织的支持,还要群众的支。 获得政治权力的方式:a.血缘继承b.暴力获取c.社会革命d.选举e.依靠财富获得f.任命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159642.html,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作者:方虹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4期 【摘要】西方福利国家很难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福利国家的区域经济自身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统一强加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西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化的阶级体系,福利国家基本上是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一种平衡”。由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本的流动性使这一平衡被打破了。 【关键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中图分类号】F817 【文献标识码】A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四种类型 慈善、救助等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源远流长。进入 20 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的措施被提出。1948年7月, 英国首先宣布成为“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自福利国家出现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执政党本身的性质差异,会导致政府在选择福利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自由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英国,此种类型国家福利依赖三个重要支柱,分别是弱化国家的作用、劳动市场参与方面的风险个人化而非社会化、以市场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它主要强调提供社会福利与医疗保健服务。第二类,社会民主福利型,代表国家是北欧各国,这种福利体制接受国家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延伸角色,并将风险社会化,同时提供高水平的福利补助和再分配措施,通过高额征税为民众提供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在内的众多服务。第三类,保守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中欧各国,它们在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基础上筹集资金,在很多方面提供数额颇多的福利金。第四类,家庭式福利体制,代表国家是南欧各国,其所实行的福利制度与中欧各国较为相似,但是提供福利的范围较为狭窄,救济水平也较低。 研究表明,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制度,功能包括:一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了制度性的储蓄渠道,即在年轻时的工作阶段,作为福利体系的贡献者,而当年老退休时,则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提供的养老安排。二是福利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经济资源的再分配。一个典型例子便是税收系统,让穷人少缴税、富人多缴税。三是福利体系对个人及社会能力的投资,政府通过福利体系投资于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领域,包括育儿服务、从小学到大学的公立教育、失业再培训等。通过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政府给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福利制度对各国政府的合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了各国政府的职

2007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里士多德阐述其“人类为了共同利益而组成社会”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利末记》 D.《社会通论》 2.文艺复兴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是() A.人文主义 B.神圣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性主义 3.在宗教改革中提出“预定论”观点的是() A.西塞罗 B.奥古斯丁 C.卡尔文 D.马丁·路德 4.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6.圣西门将其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弗兰克” D.“乌托邦” 7.温斯坦莱集中论述其“共和管理制度”的著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自由法》 8.提出建立共享共有、和谐自由的“大家庭联盟”的思想家是() A.奥斯特罗姆 B.斯图亚特 C.卡尔维斯基 D.魏特林

9.被称为“功利主义学说奠基人”的是() A.凯恩斯 B.弗里德曼 C.边沁 D.德拉莫里 10.根据穆勒的观点,下列领域中需要政府干预的是() A.商业交易 B.意识形态 C.婚姻与家庭 D.永久性契约 11.斯宾塞认为,幸福的第一要素是() A.行动自由 B.心灵解放 C.物质利益 D.精神生活 12.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制度的奠基者是() A.德雷克斯勒 B.西斯蒙第 C.费尔巴哈 D.洪堡 13.西斯蒙第认为,创造财富的源泉是() A.劳动 B.地租 C.剩余价值 D.工资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 A.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主权国家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15.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1875年发表的()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共产主义原理》 D.《哥达纲领批判》 16.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能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 B.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以服务于唤起和鼓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为目标 D.强烈支持工人阶级提出的社会福利要求和主张 17.将“机会平等”视为自由的最主要内容的经济学家是() A.李斯特 B.霍布豪斯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政治学原理复习

政治七页版本 A 单选 1.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这种对政治的理解,是一种 c a,权利政治观b,管理政治观c,道德政治观d,神权政治观 2.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的政治定义 d A,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d,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3.政治活动的研究对象 b A,政治活动的规律b,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律d,管理公共事务的原则 4.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创立者为 d A,亚里士多德b,洛克c,卢梭d,马基雅弗利 5.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完全形成的是 b A,《共产主义宣言》的出版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出版C,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d,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6.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西方政治学发展过程中,政治科学化的结果是 c A,后现代主义政治学b,新自由主义政治学 C,行为主义政治学d,新保守主义政治学 7.下列关于利益的正确说法是b? A,利益是人们生存发展一切需要的主观形式 B,人的利益就是对个人生存发展的一切条件 C,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 D,利益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 8.政治权利的核心构成要素是a? A,执政理念b,执政能力c,暴力d,社会财富 9.导致政权腐败因而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是因为 d A,政治权力有强制性b,政治权利有扩张延展性 C,政治权利有专属排他性d,政治权利具有公共性 10在政治权利的功能划分中c?

A,立法权的主导价值是效率b,行政权的主导价值是民主 C,司法权的主导价值是公正d,立法权的主导价值是民主 11.国家的本质是 d A,一种暴力b,阶级矛盾的产物 C,伦理道德观念的实现d,阶级统治的工具 12.提出“政治就是用权”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d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 13.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的动因是 b A,情感b,利益c,政治关系b,政治立场 14.马基雅弗利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 b A,政府论b,君主论c,政治学d,共和六论 15.政党不仅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进一步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 d A,统治阶级意志b,被统治阶级意志c,人民意志d,国家意志 16.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c A,这事把政治活动视之为公共政策的活动 B,这是把政治活动看作是伦理道德活动 C,这是把政治视之为管理活动 D,这是把政治理解为玩弄权术 17.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是 c A,先进性b,民主性c,阶级性d,组织性 18.权利产生和形成的深厚根源是 b A,社会成员的共同心理 B,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 C,历史传统 D,国家法律的确认 1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b A,多党合作制b,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c,政治协商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主张契约论的政治思想家是 c A,亚里士多德b,列宁c,卢梭d,杰斐逊 21.在资产阶级国家中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 c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和北欧高福利国家一样,美国也是一个社会福利较高的国家。除了中小学生上学免费和其它的一些公共福利,单是对所谓贫困家庭的生活救济,就很够意思了。其覆盖面之宽、金额数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服务之周到,让外来者为之一震。美国的社会福利具有利弊两重性,利为济困扶危,振济他人,弊在喂养懒汉。其特点如下:一是社会福利对象的涉及面宽广。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凡是符合救济条件的,均可获得及时救济。救济对象,包括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弱病残及儿童、失业人员、流浪者以及外来经济困难者和外来意外受伤者,等等。救济面含盖了各阶层人员及整个社会的全方位。有一位年纪稍大的中国女士,去美国西雅图探亲,因打扫卫生推垃圾桶碰伤下肢,当地社会福利救济组织知道后,便给予住院医疗经济补助,使其尽快治愈康复。足见其福利覆盖面之宽广。二是社会福利金额数量巨大。拿失业救济金来说,先是有媒体说,失业在家待业者,每人每年可领失业救济金2万2千美金。后来又有报道说,失业救济普遍提升,各个州标准不同,南方有的州发放可多达4万美金。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和大学助教(含某些讲师)薪金不过三、四万,而失业者所获竟与在岗劳动者报酬等同。三是福利金获得时间较长。待业者领取

救济金,一般是有时间限制的。领取时限,一季度、半年为一期不等。但有的待业者找个临时工干几天又失业了,回头照领不误。不过,这只是领取者中的少部分人。有一位华人女士的白人丈夫,在一次失业中领取救济金时,觉得很不光彩,决心要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后来真的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不再吃救济了。四是救济服务周到。当地失业救济组织,只要听说哪里出现生活困难者,就立即赶去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发放救济。纽约市曼哈顿、法拉盛等区的救济组织,长时间不辞辛劳募集救济金和救济粮,使领取者得以足数按时领到粮食劵。“当官不为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掌权为民谋福利,乃当今世界潮流趋势。美国政府为老百姓谋得社会福利,让老弱病残及儿童、失业人员、流浪者以及经济困难者得到救助,解决了别的国家难于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前所述,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也还存在某些弊端。高福利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人的惰性和依赖思想。国家给了他们救济,领取者却既不感激,也不汗颜。有的领取者甚至于理直气壮,挑三拣四,稍不合意,还对施恩者提出非难。纽约市曼哈顿、法拉盛等地的被救济者,年年领取免费粮食券和救济金,不劳而获,长年累月靠吃政府救济过日子,居然心安理得。有的甚至开着宝马车去领救济金和救济粮。所以,有人批评说,美国的福利政策和制度,是助长和喂养懒汉的政策和制度。长此以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 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 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 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 策的影响。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2班学号:1030111024011 姓名:周蓓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从容上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即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欧洲福利制度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供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基本容;各国福利制度比较;利弊;启示 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前半叶,大多数西方把对贫困者进行的救济看成是对贫困者进行的一种施舍。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国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贫困问题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迫使西方不得不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原因。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围。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有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