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它

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粮食作物的重要地位,而粮食价格是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系统地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规律性、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户收入的影

响。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了农户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而农业收入是农户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种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到农户的纯收入,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农户增收程度、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粮食价格不可以太低,至少不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否则农户的利益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粮食价格的变动,对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品的价格、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财政、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等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物价总水平,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粮食价格又不可以太高,至少不应该高于城市消费者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城市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即一方面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维护消费者利益,确保城市居民生活与消费的稳步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基础产品,粮食价格的波动和市场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生

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价格问题不仅对农户收入、农业自身的生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使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价格水平以及整个物价总水平产生波动。因此,粮

食价格的调控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有效把握影响粮食价格的各种因素,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和预测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根据模型结果来调控价格并制定有效措施,既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迫切要求,对于引导粮食市场健康运行、保障粮食产品供求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还具有如下指导意义:一是通过对粮食价格影响因素的深刻剖析,使农业生产者

了解各种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便于他们及早看出价格波动的趋势,进一步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二是通过理论模型的模拟,科学地仿真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对每一个影响因素的变动都能给出价格随之变化的结果,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预知粮食价格发展动态,同时对于政府实施调控策略也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三是为粮食价格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论文全面考察了影响粮食价格的各种相关因素,以数学模型的形式、模糊统计的观点进行了建模,这是一种全新大胆的尝试,对农业领域特别是粮食价格领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

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我国学者对粮食价格波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粮食价格

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5)粮食价格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研究;(6)粮食价格政策分析研究;(7)粮食价格预测研究。

(1)对粮食价格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

所提出的影响因素有:国内成本推动、宏观经济因素、贸易限制、生物燃料、自然灾害、

投机炒作、供求矛盾、轻农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等;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性研究一般有主成分分析法,如曹筠(2009)对于2006年以来粮食价格出现的大幅度上

涨,指出科学地研究粮食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出台有效合理政策的前提。并且提取了五项对粮食价格有较大影响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样本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调控对策建议;灰色关联

度分析法,如马林林、金彦平、张安良(2011)深入研究了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

素,总结分析了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规律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各种影响因素的

作用程度,得出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成本推动、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国际

市场的粮食价格,粮食供给和需求并不是导致粮食价格频繁波动的主要原因;投入产出分

析,如石敏俊、王妍、朱杏珍(2009)利用自编的我国城乡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价格

影响的局部闭模型,分析测算了粮食价格波动和能源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粮食价格和能源

价格波动对于畜产品和加工食品价格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CPI间的影响。以及定

性分析法,比如梁永强(2010)指出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经历了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经

济形态之后,目前形成了最低收购价以及市场形成价格机制14副。冷崇总等(2008)认为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呈现出品种上的全面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特征,其上涨的原

因十分复杂;并把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贸易限制、生物燃料、自然灾害、投机炒作、供求矛盾、轻农政策等列为最基本原因:高帆、龚芳(2011)认为国际粮价的波动是影响我国粮

食价格以及物价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利用长时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给国际粮价波动划分成

6个周期,认为国际粮食价格呈现从极其平稳—捌烈波动一相对平稳一剧烈波动的波动轨迹,国际粮价频繁剧烈波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因素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从开始

的供给、需求和库存变化而成为如今的金融和能源,后者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甚至超

过98%。

(5)粮食价格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研究

在对粮食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利用协整方程来讨论各因素对粮食价格影响的最

为多见。徐小华、吴仁水(2010)对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

现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玉米价格是生猪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164J;王文斌、戴金平(2009) 实证研究了国际粮食价格同粮食产量、库存和粮食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粮食库存是国际粮食价格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最重要诱因16引。彭克强(2009)依据小麦、稻谷、玉米在1984~2007年阀的成本收益数据,对各自的亩均收益与其主要影响因素

问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吴泰岳、李慧、张鹏(2006)通过对粮食价格与整体物价的格

兰杰检验,得出粮价与物价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f671,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指出这种结果主要归因于经济环境、连锁效应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6)粮食价格政策分析研究

有关粮食价格相关政策分柝的定性研究也是学者们比较热衷讨论的论题。朱新方、孔令

成(2011)认为粮食价格支持、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ⅢJ;刘国栋(2011) 实证研究了国内粮食价格保护机制和贸易条件对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且应用名义保

护率、反贸易偏好分析了我国的农业保护水平;王小龙、杨柳(2009)从理论上构建了在

限量和无限量两种收购条件下各种粮食政策的产出效应模型。认为补贴政策以及相应的粮食

价格对于剩余产量是否起到拉动作用,这取决于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到收入的约束p毗:姚建华、张锐(2008)就当年粮价上涨具有粮食价格与产量逆运行、粮食价格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和国际粮食价格传导等新特点,剖析了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断加速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指出粮食价格的虚假繁荣不仅会加大通货膨胀,还会使粮食生产的主体一

农户遭受更大的盘剥,这就需要在粮价上涨背景下加大政策供给的力度,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研究农业成本联动机制,重视粮食市场预警和反馈系统建设,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7)粮食价格预测研究

关于粮食价格的预测是学者们又一热衷研究的课题(丁杰等,2003;漆云兰,2006:朱

险峰,2006.2010;张丽君,2009:刘灵芝等,2011;胡向强,2012)。采用的方法有定

性和定量两类,定性分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朱险峰所做的系列

价格预测,通过分析产量、库存等一些因素影响以及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动,研究我国

粮食价格的波动走势进而预测粮食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可能的发展趋势。采用定量分析的

学者们比较倾向于使用普通的时问序列分析方法,如姚霞等(2007)利用ARIMA模型预测

了时鲜农产品价格的动态变化;刘家富等(2010)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国内大豆以

及豆油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瞵川;桂文林等(2011)采用季节调整模型对我国1997.2009年的粮食消费价格月度数据进行分解,得到趋势循环、季节和不规则因素,进而对粮食价格进行

预测垆:应用的其他模型方法如刘晓昀、辛贤(1998)构建了一个包括投入市场、生产与需

求、流通厂商对各市场投入的供需以及消费者最终的需求与攻击的系统模型用于对农产品市

场进行全面预测¨副:孙超、孟军(2011)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分析方法深刻剖析了我国粮食

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粮食价格的预测模型悼3I。采用1990.2008年的粮食价格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与粮食价格间的SVM模型。通过对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训练学习.拟合数据来完成对未来年份的粮食价格的预测,将其与

其它几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SVM模型预测的精度明显优于其他预测方法的结

论。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现有文献大都以定性分析为主(高帆、龚芳。201l;袁辉斌等,

201l;王川,2010:冷崇总、姜瑞红、陈文君,2008;万小妹、罗安军,2007)堪引,对我

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波动周期的一般性叙述上,或者主观地论断导致粮食

价格的不稳定原因,以及强调一些宏观经济因素的作用,指出不稳定的粮食价格间接影响到

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对农业生产率、GDP以及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虽也有一些,但是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因素对粮食价格的

影响,比如朱信凯、吕捷(2011)引入了一种不基于任何函数关系的假定前提下的非线性检

验模型,对我国的粮食价格与消费物价指数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解释Is叼;或者用简单的供需模型来探讨粮食价格的波动状况,如韩晓龙等(2007)利用传统蛛网模型研究了中国粮食

市场的自发波动趋势,指出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粮食价格的几次周期性波动不利于粮食生产

稳定和粮食有效供给等。缺少定量化的比较系统的研究,真正全面考察粮食价格的各影响

因素并建构合适模型来模拟的完全不存在。现有文献分析问题的主要框架是波动现状和表现、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对于粮食价格预测方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几种固定的普通时间序列

模型,如GARCH、ARIMA、VEC等,例如罗万纯、刘锐(2010)利用GARCH等模型对粮

食价格的波动和性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价格上涨信息所引发的波动远比价格下跌信息所

引发的波动大,可以根据价格波动的集簇性对未来的粮食价格波动进行预测。这样进行预

测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以单一度量的数值来度量某个区间上的可能值时,会造成过

度拟合的危险,使预测不准确。

三.模型

局部均衡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数量分析工具,其特点是把经济系统的某一局部从整体中分

离出来。把局部经济系统作为一个闭合的系统来研究,只观察这一局部系统中变量的变化和相互影响情况,而把其他变量视为不变。一个简单的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一般由三个方程,两个利益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和三个基本变量——供给、需求和价格构成。一般情况下,供给和需求的方程可以由数学规划模型或者是由观测到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到,鉴于本文建模的需要,这里只介绍由前者所确定的供需方程I’67。1691。

在均衡模型中,通常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

最小化,于是,消费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Maxu(X)

st.PX=Y

其中P=(与,只,?,£)表示消费品的价格向量,X=(X?,X?,?Xn,)’)’表示消费品量,y 表示收入。该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f(x,λ)=u(X)一λ(PX一Y),分别对x,λ求偏导,得到一阶条件为

由上述方程可以求得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为

若给定价格水平和可支配收入,则得到最优需求量为

由于上述模型为单个市场的模型,故除产品自身的价格只外,其他价格假设不变,在方程中为常量,因此可以将其从需求函数中略掉。简化后的需求函数为

同样,生产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若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动力一种投入品(本论文考虑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投入,此处假设只有一种投入品,是为了简化推导的过程,由此得到的结论是类似的),则投入产出关系为

则生产者的优化问题可表述为

其中∥为工资,同前面一样,构造函数求偏导,得到该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此处P为拉格朗日乘子。由上面的一阶条件,得到生产者的劳动力需求和产品供给函

由此可推出生产者的利润函数

反之,若知道利润函数,由

可以得到劳动力需求与产品供给函数。由此,若将求解消费者问题得到的需求函数中X换成D,将求解生产者问题得到的供给函数中的Y换成S,即获得了如下的局部均衡模型

上述模型中,Y和W为有系统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因此该模型是一个包括三个

方程,三个内生变量的系统,对其求解即可得到均衡需求、供给和价格。

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虽然同时包含了需求与供给,可以较好地描述一个市场的交易

情况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描述不尽准确,特别是当一个市场与其他市场

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的时候,单独将一个市场与其他市场割裂开来会使得研究所得的结论不

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状况。于是需要使用多个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多市场局部均衡模型的基

本结构与单个市场的模型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其包含一个以上的市场,并且各市场间

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会有很多组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另外,一个市场的供给或者需求

不仅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同时也是其他产品价格的函数。多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基本的方

法与构造原理与前面介绍的单个市场模型是相~致的,这里不再赘述。考虑到不同粮食品

种以及生产要素问的相关性,本论文采用多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构造了商品属性下的粮食价

格模型。

结果分析

从对近年来粮食价格数值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到,基于模糊回归的政策属性模型,取其模

糊中心值所得到的粮食价格的模拟值除个别点外,均低于价格的实际值(如表6-4).同时在

最终获得的模糊回归方程中,粮食收购价格五。、储备粮X2,和农业资金支出■,对粮食价格模拟值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对价格的影响系数的中心值分别为0.7838、0.7047和-0.6864 而物价消费水平恐,和农业科技投入≮f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则相对较弱,CPI每变化79

一个百分点,粮食价格随之同向变化O.1942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会使粮食价格下降O.3117个百分点。

通过分析数据,笔者认为以上结果是基本合理的,这是因为:模拟值低于实际值的基本原因是粮食的政策属性的核心在于国家的粮食安全,而针对粮食安全提出的种种调控办法,

其指向均为稳定粮食价格,在国际粮价上升及剧烈波动的大环境下,我国粮价却能维持在基本稳定状态的原因,恰恰说明了国家调控政策发挥着合理的作用。

由以上计算和结果分析可知,政策属性模型中科学技术和物价消费水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弱,而收购价格、储备情况和农业资金支出对粮食价格则有着最主要的影响。因此下文就此三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和相关问题给出调控建议。

四.结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粮食的重要地位,而粮食价格是

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和市场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价格的调控问题更是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大局。系

统地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规律性、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与建模,得出以下结论:(1)对粮食以及粮食价格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当前各种形式的粮食价格的制

定彤式和执行标准,阐明了流通体制下的几种不同的粮食价格的含义,对当前的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批发价格以及粮食零售价格的走势进行了分析。 (2)确定了价格波动的内涵,介绍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四种性态;给出了粮食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供需价格论、制度政策论和货币市场波动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价格波动的理论原因。将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大致分成了五个阶段,阐述了不同阶段我国粮食

价格的具体变化情况。在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的大背景下分析了近期我国的粮食价格的运行及

走势,对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粮食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3)从粮食的商品属性、政策属性和金融属性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影响粮食价格的各因素对粮价波动的影响。从粮食的商品属性来看,人口数量、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粮食产量、粮食生产成本以及农户的收益情况这一系列因素均对粮食的供需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粮食的政策属性来看,分述了政府的粮食收购价格、

科技进步与技术投入情况、消费物价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专储机制在粮价稳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从粮食的金融属性来看,论述了全球经济状况、

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人民币汇率对粮食价格造成的影响。 (4)从粮食的商品属性角度建构了供需框架下粮食价格的局部均衡模型,考察了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供给和需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需求以及利润分配等等影响粮食价格的变量,针对我国农业大系统的供需平衡问题,在考虑粮食生产者的投入与收益、居民的收入与支出等情况的局部系统中,研究了供需平衡下的粮食价格,整体刻画了诸多变量问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生产者利润、生产要素、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以及市场均衡情况等进行分析,得到供需平衡下的影响因素方程组,通过数值模拟,并利用

MATLAB对方程组进行求解,系统分析和量化了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波动情况。 (5)分析了商品属性模型,得出劳动力投入和生产资本投入偏低的结论。建议国家加大粮食价格市场调控力度,做到粮价稳中有升,拓展粮农利润空间;同时建设政策性银行,为有资质粮农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增加生产资本投入,进面提高粮农生产积极性。 (6)进行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粮食价格的模糊回归建模与分析,详细的研究了数据的来源、预处理、隶属函数的获得、模糊参数的确定与检验以及最终模糊回归模型的建立等问题。通过最终模型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各政策属性影响因素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程度,同时利用该模型对2000-2011年的粮食价格进行模拟。

(7)分析了政策属性模型,得出了粮食收购价格、储备粮和农业投入对粮食价格影响较

大的结论。建议国家考虑粮食成本中非生产性因素的作用,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设全

国性的粮食储备信息平台:给予粮食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加大国家财政中粮食生产投入力度;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业投资问题进行合理的法律约束。

(8)从粮食的金融属性角度出发,以全球经济状况、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四

项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国内粮食价格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了影响粮食价格的两种不同

形式的多元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各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与偏自相关函数图对模型进行识别,并借助Eviews软件获得模型的最终形式,即多元动态回归模型;同时,根据序列的不平稳性考

察各序列问的协整关系,由于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建立了输出与输入变量间的长期均衡方程,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解释了序列间的短期波动关系。

(9)分析了金融属性模型。指出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我国粮

价虽然尚属稳定,但却存在着非正规运卖粮食、粮食进口财政压力加大以及个别作物定价权由国际贸易公司掌控等一些隐患问题:建议国家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正确处理国际贸易

争端:积极开拓粮食作物期货市场。

(10)采用模糊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粮食价格未来走势进行了研究。对粮食价格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与粮食价格之间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在已经模拟出的粮食价格数据的基础上,划分论域、确定模糊集、将数据进行模糊化,计算出粮食价格模糊时间序列数据的模糊关系矩阵,由此建构了模糊时间序列模

式,并计算和输出具体数值来对粮食价格做模糊分析。通过真实值和拟合值的对比可以看到,虽然拟合值在数值上与真实值有一些差距,但所处价格状态即涨跌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而利

用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际情况也是吻合的,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通过上述模型,本论文对影响粮食价格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通过讨

论我们看到:在诸粮食价格影响因素中,粮食的需求量、政府收购价格、物价水平、粮食储备粮、国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与粮价呈正相关状态;而粮食供给量、农业科技投入、全球经济状况以及人民币汇率与粮价为负相关。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鉴于

以多种不同模型相结合进行综合预测所得到的价格分析及预测结果会更加可靠,本论文通过综合模型对粮价的变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模型的范畴内,今明两年的粮食

价格是大体稳定的.新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预期将于2015年到来。该结果对于政府实施调控策略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五.参考文献

王淑艳,孟军.带有心理预期的粮食价格理论模型研究与探讨.

王淑艳,孟军.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韩永奇.浅析影响粮食价格的七大因素.市场经济与价格

孙超.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预测研究

何蒲明.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张淑萍.我国粮食价格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7讲粮食贸易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 (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粮食产量无疑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同时,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关注农村居民收入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将就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粮食产量关键作用的因素。 二.研究方案与数据的搜集统计: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面积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模型建立需要选取其中五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农业化肥施用量(x1),粮食播种面积(x2),成灾面积(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业劳动力(x5)。表中列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拟建立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表1 中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资料

2000 46218 4146 108463 34374 52574 36043 2001 45264 4254 106080 31793 55172 36513 2002 45706 4339 103891 27319 57930 36870 2003 43070 4412 99410 32516 60387 36546 2004 46947 4637 101606 16297 64028 35269 2005 48402 4766 104278 19966 68398 33970 2006 49804 4928 104958 24632 72522 32561 2007 50160 5108 105638 25064 76590 3144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8)。 研究假设: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粮食播种面积(x2)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成灾面积(x3) 与粮食产量负相关 农业机械总动力(x4)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农业劳动力(x5)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三、模型的估计、检验、确认 1.画散点图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贸易及其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作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必将是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大发展。 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

产业,由于其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因而物流产业被看成是新的可以挖掘的利润源。尽管粮食物流业比其它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大宗特殊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费用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物流业中的特殊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才有助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总效率及总效益提高。 (二)选题内容与思路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体化管理,成本、效率、服务是其宗旨。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满意度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同样,今天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现代粮食物流。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粮贸企业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末我行贷款余额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万元,占比%。我行发放的农产品加工业贷款贷户主要是粮贸企业, 粮贸企业主要有以下风险: 一、粮贸企业因为规模小,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程度大,一旦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甚至企业关闭。 二、粮贸企业管理欠规范、财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从事传统行业,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财务管理上,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聘用兼职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混乱,经营者只重视税收与利润,不重视财务报表,货款回笼与货款支付通过多个个人账户进出,同时个人账户间互相转入转出,银行难于通过报表与银行账户流水合理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个别企业甚至编制多套报表应付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检查,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了信贷风险 三、由于粮贸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与近亲与好友间存在借贷关系,所以多数情况下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风险信息,即使获得相关信息,也很难先于民间放贷人采取措施。出现逼债情况后,许多借款企业会迅速“暴亡”,留下“人去楼空”的烂摊子。 防范粮贸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措施: 一、鉴于粮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必须加强对粮贸企

业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尽早实现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对粮贸企业贷款用途的监控,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2)对粮贸企业的贷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贷后检查要经常深入企业跟踪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了解产品销售利润率,查看抵押物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和获利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做出客观评价,测评风险度,测算贷款期限与产品生产周期匹配程度,判断贷款风险状况和还贷能力。 (3)要充分关注粮贸企业发展的节奏。企业要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对于一些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上项目、购设备、征地)的小企业,我行要在合同中约定可提前收回贷款。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崔彦鹏 20142095110002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内容及其调整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该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中储粮公司),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据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施的10年中经历多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购价的调整: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计分别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另一方面是收购种类的调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国家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2012年启动了粳稻预案,2006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启动了小麦预案。 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粮食生产农户只需到各地由中储粮公司开设的粮食收购站卖出其生产的粮食便可享受这一保护政策。 二、针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这一政策主要通过粮食市场供求模型去解析。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但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就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谷贱伤农”。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比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总供应量还要多,确保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确保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中国的国家稳定十分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其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从而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三、“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剖析

应用统计案例库封面 案例名称: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刘文卿 薛立波 教学目的: 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反映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正 确诊断并处理经济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适用课程: 应用回归分析学习本案例的 前期知识准备: 回归分析、SPSS 软件 本案例的知识点: 回归分析 多重共线性 岭回归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座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写作提纲 一、绪论 我国各类食品的年产量达10亿吨,占世界食品总量的16%,其中肉类、果、水产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工业产成品每年在运输和储存方面的损失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本文主要通过正确认识与分析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特点与现状,据此分析了发展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必要性,并提出中国食品行业物流发展的相关对策。 二、本论 (一)发展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必要性 1.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要 2.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 3.WTO给食品物流业带来的机遇和冲击 (二)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现状 1.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和机构还很不健全 2.对食品供应链管理认识度不够 3.食品冷链设施装备相对落后 4.中国食品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三)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2.鼓励食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3.促进食品企业协会与政府的合作 4.实现食品行业物流信息化 5.完善食品行业的冷链建设

6.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与流通的主导因素。食品工业作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食品行业对物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陈超 【内容摘要】食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健康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品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从传统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快捷化转变,对食品的保质期、生产条件、存储条件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品牌众多、发展最快的行业。受生产规模、消费习惯的区域性差异等因素影响,食品行业表现出典型的小生产、大流通特点。同时,食品本身具有易腐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性,并且属于货值低、体积大的商品食品行业物流尚不发达。 【关键词】食品行业物流发展对策 食品行业做为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品牌众多、发展最快的行业。2010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工业(不含烟草制品业)总体运行良好,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20.6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16000.5亿元,同比增长27.6%;食品制造业5274.3亿元,同比增长26.1%;饮料制造业4288.6亿元,同比增长23.8%;采盐业157.2亿元,同比增长27.1%。如此规模庞大的市场,对物流的需求可想而知。 一、发展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必要性 食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目的,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一系列功能性活动的在内的系统。食品工业是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食品行业对物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食品行业物流也将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既看重食品的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第58卷第6期2000年12月 气 象 学 报 A CTA M ET EOR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l.55,N o.6 D ec.,2000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Ξ 王建林 王宪彬 太华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 文中在计算气候生产力的基础上,将粮食产量分离成经济技术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利用化肥施用量、一季稻种植面积百分率和1~3月份平均温度分别建立它们的预测模型。此方法 计算简单、预测时效长、准确率较高,在业务服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力,产量分离,预测方法。 1 引 言 自1970年代后期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研究在中国开展以来,无论是预报方法还是预报精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代初实施业务预报服务以后,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随着业务服务的深入和拓宽,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原先的预报模型,这些改进一方面表现为方法本身的更新,重要的一方面则是预报时效的提前。 目前,业务应用中的多数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模式,都是将农业产量(实际产量)分离成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1]。趋势产量一般用数学方法(滑动平均、分段直线、抛物线、指数等)求得,气象产量首先由趋势产量和农业产量之差求得,然后再与气象要素建立预测模型。经过上述分离的气象产量反映的是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的产量波动,而不是反映某一年的粮食作物在自然状态下(纯气象条件下)能生产多少千克粮食。 这些模式一般都在作物收获前1~2个月进行预报,且无法反映农业投入、种植结构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业务服务的需要。 本文拟从气候生产力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农业投入和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测模型。 2 资料与方法 文中所用全国粮食产量资料、农业投入资料、种植结构资料和粮食作物复种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气象资料选取全国40个代表站1961~1995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 Ξ初稿时间:1997年12月9日,修改稿时间:1999年10月11日。  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383003)。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2018年粮油贸易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粮油贸易行业 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等 (4)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4)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5) 二、行业市场状况 (6)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6) 2、行业主要企业 (7) (1)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7) (2)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8) (3)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8) (4)重庆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8) (5)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6)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9) (7)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0) 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9)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20) 1、有利因素 (20)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20) (2)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1) (3)粮食流通运行平稳,库存消化进度加快 (21) (4)粮食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22) (5)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大量运用和粮食电子商务的兴起 (23) 2、不利因素 (24) (1)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现象持续 (24)

(2)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影响巨大 (24) (3)国际市场的冲击 (25) (4)行业专业人才稀缺 (25) (5)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26) 四、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26) 1、资金信用壁垒 (26) 2、品牌壁垒 (27) 3、人才壁垒 (27) 五、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27)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7) 2、行业经营模式 (28) 3、行业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28) (1)周期性 (28) (2)区域性 (29) (3)季节性 (29) 六、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30) 1、与上游行业的关系 (30) 2、与下游行业的关系 (30)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 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 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的头等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与生产的一个关键的主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多次的变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了解影响粮食生产因素很重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我国粮食生产函数,我们会发现粮食播种、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粮食是我们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没有粮食这个重要基础,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回顾我国粮食的生产情况,我们会发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从整体来讲我国粮食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粮食产量非常缓慢增长,一直都在30000万吨以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一路疯狂走高,粮食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在1997年总产量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难关,达到了50453万吨,增长率为%。但在2004年开始出现了几年的连续减产的现象,曾一路降到43069万吨的局面,一下子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让人更加担忧。从2004年以来的5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一直是我国最关心的问题,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减少定购数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走高。1980—2010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粮食价格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飞速增长。1978和1979两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一)粮食物流的资源条件——优势 1.商品市场网络已经形成 到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经建设成粮食批发市场为主,集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形成了以物流节点为骨干、其他铁路沿线户为辅形成现代物流储存、集散和发运网络。 2.物流中心基本建立 到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经建成了多家大型物流公司,承载其他物资运输外,也担当起粮食外运的物流任务。如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公路货运枢纽——哈尔滨滨江货运站已经投入使用;2011年9月,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成立,这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利用省级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资产,吸纳港口和主销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或粮食集团参股合作,深度整合,形成规模大、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集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粮食股份制产业集团。2011年10月,首列铁海联运专列满载3000吨玉米发往广东,通过专用散粮车实现散粮散运方式,在实现零损失的同时,运输成本(绳网及包装等)每吨减少50元。1 3.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到2012年9月,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初步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全省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5495公里;港口24个、码头泊位135个。全省共有等级客运站984个、货运场站119个,开通客运线路7823条。2011年全省完成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3.94亿人、4.44亿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粮食金融部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臵。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班级:08物流 姓名:綦淇 学号:130112008034 日期:2011年6月22日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5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应变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成灾面积五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模型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文献综述 1、《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赵俊晔,李秀峰,王川著 ……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分析对1991~2004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粮食产量变化主要来自稻谷单产变化及玉米和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一直保持高的关联度;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剧烈变动,其关联序仅次于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塑料薄膜等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逐渐下降。 2、《中国粮食产量分析及展望》新浪财经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804444.html, ……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但这一过程也呈现出我国粮食产量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而且粮食产量的动波动基本上与粮食价格相吻合。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还不容乐观,粮食价格从长期看仍然有上涨要求。 3、《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王玉斌,蒋俊朋,王晓志,陈慧萍著 ……基于最小信息准则采用扩展ADF法对1949—2004年中国粮食及水稻、小麦、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在原始序列水平上均为平稳时间序列;采用TARCH 模型与EGARCH模型对以上数据的增长率数据进行非对称性检验,结果表明,波动具有"杠杆效应",负面影响比等量正面影响导致更大波动;根据扩展C-D函数运用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结果说明,投入变动对粮食产量波动有同向影响,经济作物比较收益情况对粮食生产有反向作用,粮食本身收益情况并非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4、《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杨巍著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为2005年的48402.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5.85%,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为我国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很多成果没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成果应用主体的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差的问题,还与成果本身适用性密切相关。科技成果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协整理论分析1983—2003年数据》张驰,乔现伟著 ……利用1983—2003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来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的连续下降不是由于自然原因和对农业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