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817中国文学(含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817中国文学(含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817中国文学(含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1.董西厢

【答案】《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唯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

2.七体

【答案】西汉枚乘的《七发》词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七体”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3.南洪北孔

【答案】即清初剧坛出现的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剧作家。洪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清康乾时期昆剧演出盛极一时,而曲坛却流于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等艳情故事的渲染,老套新翻,传奇创作千篇一律,生气索然。这时,“南洪北孔”如两颗彗星,划过长空,卓然而立,超迈群伦,成为登上传奇现实主义创作艺术巅峰的两个不朽的艺术典范。《长生殿》是洪昇十余年苦心经营而成,《长生殿》把帝妃恋情同当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起来,以“垂戒来世”,寓意深刻,其排场精美谨严,堪称传奇典范,曲辞音律,亦独步一时。《桃花扇》,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从内在情节到外在排场,无一不严谨工巧,更为难得的是其内外两层结构能够和谐统一,相互映带。

4.常州词派

【答案】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年间,绵延于清末民初。因其开创者张惠言及主要作家是常州人,遂以之名派。常州词派诸家不满于浙派末流的一味模拟,寄兴不高,词格卑下,遂起而矫之,词风为之一变。张惠言从正统文学观念出发,推尊词体,认为诗词同道,力

图提高词的地位;强调词的内容,主张词要有言外之意,要有比兴寄托;文辞要深美闳约,风格要低徊幽眇。其后,周济补充发挥张氏之说,提出“词史”的观念,认为词应该抒写时代盛衰和反映现实生活;在讲“非寄托不入”的同时又讲“专寄托不出”,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加系统明确。显而易见,常州词派是以言志与比兴的传统,来扩展词境,提高词格,深化词意。常州词派不仅转变了清中叶的词风,清代后期的词学发展也大都受它的影响。尽管常州词人对词的艺术有着新的尝试与开拓,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依然挖掘不出新的意境,仍只能回到传统词人的框架之中。

5.前七子

【答案】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侦卿、王廷相,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此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代表作有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等。

6.四家诗

【答案】是“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三家诗均为今文诗学(今文经学的一支)。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东汉时始盛行于世,当时的大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都治毛诗。四家诗在诗义说明、文字解说方面,都有不同。三家诗自魏晋后即无传者,并最终先后亡佚:“齐诗”亡于三国魏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之后,仅存《韩诗外传》,而毛诗独盛。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7.《太史公书》

【答案】《太史公书》又名《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官职,“太史公书”即指称本书作者为太史公司马迁。《太史公书》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成书后,名字多有变化,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汉书·杨恽传》中称《太史公记》,也有称《太史公》、《太史公传》。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8.黑幕小说

【答案】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风行于1917年左右,撰述目的是为了揭发“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魉之形”,“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由于作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及缺乏严肃批判的态度,其客观效果并不是“劝惩”,而是教人许多做坏事的知识,其形式不像小说,颇似笔记和新闻报道。黑幕小说生命很短,“五四”前后就逐渐泯灭了。作品有汇编《中国黑幕大观》及《续编》两大册。

9.《诗经集传》

【答案】宋代朱熹的著作,主要内容是说解《诗经》。书中对《大序》、《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杂采毛传、郑笺之说,间或引用齐、鲁、韩三家诗说,而断以己意为取舍,意在重新探讨《诗经》本义。说解方法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尤以剖析义理为主。其说强调以诗言理,即主性情,讲义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封建道学观点。

10.建安文学

【答案】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也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11.叶燮

【答案】中国清代诗论家,字星期,号已畦,嘉兴(今属浙江)人。晚年定居江苏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诗文集《已畦集》和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诗的发展,下卷论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叶燮主张文学的进化,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他重质轻文,强调“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其诗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颇多可取见解,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12.夺胎换骨

【答案】黄庭坚的诗论,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