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一)基本内容

一、绪论: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P001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边缘性和理论性的学科。

(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

2、课程(教学)目的P001

使学生学习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掌握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研究对象(补充):

它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物理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活动课程、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等。

4、课程内容:广义(补充):

(1)物理教学(概)论;(2)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研究;(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4)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狭义(具体P002)

研究跟物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应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对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具体选编了12个专题

5、课程学习方法P002-003。

(1)思想上要认识并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0-4)

(2)学好相关科学并注意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德国的赫尔巴特),新课程

改革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教学论(杜威)。

(3)学好相关实践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技能与实验技能训练等)、积极参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纸上谈兵与纸上练兵是不

够的)

(4)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广泛收集积累资料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教学的基石。

二、物理教学目的

1、物理课程的界定(什么是物理课程,补充):

物理课程是指物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补充):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P004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4、确定物理学教育目的的依据P016-017

(1)物理学的性质

(2)物理素养人才的社会性需求

(3)物理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5、物理教育基本目的P017-020

(1)为社会培养具备合格的物理素养的人才

a.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基本功扎实的物理学研究的人

b.社会各行各业对具备基本物理素养人才的需求

c.社会对从事物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

(2)促进物理学习者的发展

6、初中物理课程总目标P020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初中科学课程总目标(补充):

(1)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4)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6)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8、高中课程总目标P021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

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9、中学物理将基础知识分为三个层次P023

中学物理对知识的教学要求有哪三个层次(补充):知道(知识)、理解、掌握。

10、论述题:就自己试教、听课或做中学物理实验中的体会,举例谈谈如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或实验能力。P023-024

11、能力的分类与特征(补充):

认识能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能力。能力具有:

实践性、综合性、渐进性等特征。

12、中学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补充):

(1)观察、实验能力,(2)思维能力、(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

能力)、(4)信息能力(收集、加工、交流)、(5)创新能力(意识)。

13、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具体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教学。P029-032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要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

(3)要恰到好处地融合物理史实

(4)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人文向善意蕴

三、物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P036-037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

价的建议。

2、物理课程标准的构成P037-038

(1)前言:引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

价)、课程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2。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4、初中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补充):

(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4)突出科学探究;

(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5、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3。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补充):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内容、媒体-教师和各种教学手段等。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四要素:加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五要

素说:加上道德心理气氛如校风、班风、学风)。

2、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补充):

(1)教学的认识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的双

边性;(3)教学的教育性;(4)教学的发展性。

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067-072。

(1)中学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a.是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b.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c.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2)中学物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前说法: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发展能力为中心)

a.让学生掌握以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

b.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

c.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数学方法与物理模型的结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a.多数物理概念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b.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人们对一定物理事物和过程的意义建构。

4、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072-084。

(1)科学性原则P072-073: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物理教学过程要

符合认识的逻辑;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学。

(2)有序性原则P073-074: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握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遵循学生学习的序。

(3)直观性原则P074-075: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恰当选择直观手段(三类,实验、实物、

参观;模型、图片、视频;直观语言);要直观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

动和发展过程;生动的直观要恰到好处地过渡到抽象的概括(这是关键与目的)。

(4)积极思维原则P075-076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坚持

启发教学。

(5)目标整合原则P076-078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过程;把三维目标融

合起来处理问题;从三个维度来测量与评价学生学习成就。

(6)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原则P078-080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思想上重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独

立探究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

(7)突出物理学特点和加强物理实验原则P080-082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的质

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物理学知识本质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8)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原则P082-084

a.原则的内容;

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的物理问题引

入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合STS(科学、技术、

社会)教育。

5、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PPT

五、物理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将物理教学方法分为P087。(物理课堂教学的基

本方法(教学方式))

*补充(不考):以上均为认知类的教学方式,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式:示范-

模仿、练习-反馈,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式: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

2、讲授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88-090

主要优点:充分发挥老师主导,能使学生短时间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主要缺点:学生相对被动,能力不容易得到锻炼。

运用的基本要求:(1)合乎科学,用词准确,(2)合乎逻辑,严谨有序,(3)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4)简明具体,形象生动。详见教材

3、谈话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1-093。

主要优点:有利于唤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便于激发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

力;便于了解学生情况。

主要缺点:课堂发言容易被好学生占据,补:不利于动手能力培养。

运用的基本要求:(1)问题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2)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

明确,(3)问题要切合全体学生,(4)问题要有思考价值,(5)要及时做好小

结。

4、讨论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3-096。

主要优点:除具有谈论法优点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

主要缺点:补:比较费时(有时要预先准备),教学过程较难控制。

运用的基本要求:(1)精选讨论问题,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歧点,及

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等问题(2)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3)适

时引导讨论,(4)做好讨论小结。详见教材,(5)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它方法

合用。

5、(补充)教学方法思想演进:教会---学会---会学。

6、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P100-102。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7、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要遵循的五条原则P104-107。

(1)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四大理念)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

(3)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4)要切合教师的教学素养

(5)要切合其它教学条件

8、(补充)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和探究,

(1)注入式——启发式——实验探讨式;

(2)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9、国内外典型的教学方法及倡导者:

国外:发现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程序教学法(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3)掌握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范例

教学法(西德教育家:瓦〃根舍);(5)发展性教学法(苏联心理学家:

赞可夫);(6)指导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加涅);(7)建构主义

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国内:(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2)目标教学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的掌握学习理论)。

六、物理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选择的基本依据P109-110。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手段特性 (5)依据教学条件

2、中学物理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P93。

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

3、教材分析要求P112-113。

(1)泛读物理材料,了解教材体系;(2)通读物理教材,建立总体认识(3)细读物理材料,进行整体分析;(4)精读每节教材,进行精细分析

4、教材分析基本思路(原则)P113。

脑中有课标、心是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5、板书的基本要求P116。

条理清楚、纲目明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书写工整、字体规范、板面整洁;板

书须与讲解、实验等紧密配合;板书要有计划、有准备;板书后应复查。

6、物理板书的基本形式P116-118。

纲目式板书;网络式板书;列表式板书;推理式板书;图示式板书。

7、中学物理常见的现代教学手段P93。

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 VCD;摄像系统

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语言实验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

8、电视录象教学的优点与注意点P124-126。

优点:(1)电视录像具有声、形、色并茂的特点,

(2)电视录像可以按照人的意志使用各种特技手段,

(3)电视录像可以直接表现自然界和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及变化,

(4)电视录像能够弥补课堂演示的局限。

注意点:(1)电视录像教学要注意选题

(2)电视录像要与实验教学相配合

(3)电视录像要与讲授相配合

5、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P127-128。

七、物理学习的心理分析与学习方法(补充)

1、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类型: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为此他将学习动机分为(1)有认

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等三种。

2、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类型:

(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4)概括认识兴趣。(学习兴

趣的类型: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3、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思维障碍:

(1)思维品质不高引起物理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其中有:⑴前概念的干扰和负迁

移;⑵表面的、非本质属性困扰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⑶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造

成思维混乱;⑷凭主观臆断来理解物理知识,未抓住其本质联系;⑸习惯思维定势

的影响,心理惰性使思维受阻;⑹错误地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把思维引向岐

途;⑺处理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2)非智力因素不键全所引起的物理学习障

碍,其中有:⑴学习动机不明确影响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⑵意志不坚定影响物理

学习情感的形成;⑶不良的习惯影响物理学习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基本方法(主要途径):

(1)教材编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2)教学语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验激

发学生兴趣;(4)利用各种史料和佚事激发学生兴趣;(5)利用课外活动激发

学生兴趣。

5、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物理参考书的方法,具体有:⑴划读法、⑵画读法、⑶注读

法、⑷比读法、⑸做读法,⑹泛读与精读;(2)指导学生掌握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具体有:⑴记讲课提纲、⑵记解题思路、⑶记老师对某些问题所做的论据充足、连

续性强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内容(或记一些实验设计);(3)指导学生掌握基本

的记忆方法;(4)指导学生掌握物理量的结构要素;(5)指导学生掌握物理公式。

八、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P233。

分析教学需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2、中学物理备课的主要内容(补充):

(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方法、(4)备实验(教具和实验的准备)。

3、物理教学课时计划(教案)的内容P240-241:

(1)授课(教学)课题;(2)授课对象与时间;(3)课型与学时;(4)教学目

标;(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具与实验;(7)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

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8)板

书(面)设计;(9)课后教学分析(教学反思或备注)。其中教学过程一般包括:(1)教学内容、(2)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三

个主要内容。

4、物理教学说课的内容与过程P243-244。

(1)点明课题

(2)说教材、学情、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重点和难点)

(3)说整体设计

(4)说过程

九、中学物理教育见习与试教(补充)

1、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

(1)教学见习;(2)班主任工作见习;(3)第二课堂见习;(4)教育教学调查

研究见习。

2、试讲的方式:

按试讲范围试讲方式可分为:(1)个人试讲;(2)小组试讲;(3)全班试讲。

3、试讲(教)的程序(或阶段)P183-184:

试讲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备课;(2)试讲;(3)开评议会。

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开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P299。

(1)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

步的基础,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是深化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物理教

学有效性的需要。

2、物理教学研究过程P303-311。

(1)物理教学研究选题P304-306 (2)物理教学研究的文献检索P306-307

(3)制订研究计划P307 (4)实施研究计划P308

(5)分析资料P308 (6)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3、教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与格式P309-311。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

4、教学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P309-311。

(1)草拟写作提纲 (2)撰写初稿 (3)修改与定稿

5、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311-318。

思辨研究、描述研究、实验研究和开发研究

十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1、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P138-141。

(1)观察法,(2)控制变量法,(3)放大法(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4)转换法,(5)模拟法,(6)留迹法,(7)理想化方法,(8)累积法,(9)替

代法,(10)外推法。

2、中物理物理实验类型P141-145。

(1)技能训练实验、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知识、技能、

能力等训练的目的和功能的标准来分类)

(2)常规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按物理实验是否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标准来分类)

(3)“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问题与练习”等(高中

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中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

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可分成以上几类)

(4)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学边实验

(或称边教边实验)

3、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P145-146与教学要求P146-148。

作用(1)利用真实主、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欲望,(2)利用演示所展示的现象和过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3)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思维、动手)。

要求 1、切合课题,目的明确

(1)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演示实验就应该具有生动有趣,发人深思的特点。

(2)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提供必要的感

性素材,演示实验就应该具备实验条件明确、演示层次分明、突出本质联系

的特点。

(3)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规律,

演示实验应该突出其思考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2、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要在新、奇、险、迷上下功夫

3、现象清楚,效果明显

(1)仪器的尺寸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放置高

低合适,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广大手段。

(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3)被观察的主体要对比强烈,易于分辨。

(4)演示的过程要尽可能直观。

4、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4、边教边实验的教学特点P151-152和教学形式(用途)P152-153

教学注意点(补充):⑴实验仪器及过程不应太复杂、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的危险性要小成功率要高、实验仪器易得数量足够;⑵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⑶要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灵活而顺利地进行教学;⑷应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仪器,发动学生一起做;⑸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

5、学生分组的教学要求P154-155。

(1)中学设置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

(2)中学进行分组实验的基本要求:

a.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能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能

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小故障;

b.能正确选择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如实验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

c.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

d.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

e.掌握实验原理,能编写合理的实验步骤,会设计记录表格;

f.能用记录测量数据,能正确运算和描绘图线,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g.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出结论;

h.会写实验报告;

i.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等良好的态度品质。

6、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基本过程P155。

(1)课前准备阶段及要求:预先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预先对实验小组的器材做好检

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熟悉掌握仪器的操作规范,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内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a.对学生的要求(检查仪器数目,认识、熟悉所用的仪器;按照实验仪器、实验内

容的要求,安装调整仪器装置;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测量和记录;记录的现象

和数据经检查后,拆除整理仪器)

b.对教师的要求(巡回于学生实验小组之中;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操作示范;

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培养学生缌观察的习惯)

(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7、学生分组按编组方式可分为(补充):

(1)并进式实验(2)轮换式实验(3)复式实验

十二、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1、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重要性P168-171。

(1)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干知识P168-169

(2)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P169-170

(3)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P170

(4)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P170-171

2、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教学要求P171-173。

(1)知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引入的必要性P171-172

(2)经历物理概念形成和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P172

(3)会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P173

3、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P173-179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概念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另外,物理概念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深化概念。

4、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P179-187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要在不

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5、建立规律的常用方法P180-183。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a.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法

b.常用方法之二,举例法

(2)经历过程,探索规律(建立规律的方法有)

a.实验归纳法

b.假设验证法

c.单逻辑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

(3)确切表述,理解规律

a.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条件性表述、定性表述、定量表述、系数的特定意

义)

b.理解物理规律

1)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2)引导学生对规律表述关键词和物理量的推敲

3)明确物理规律适用条件

4)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规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联系

5)让学生将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图象互译,加深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4)应用规律,巩固深化

a.通过习题运用规律

b.运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

注意:1、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2、

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6、物理课程导入基本方法(补充):

运用实例、温故知新、演示实验、求异联想、理论推导、列举不足、设置悬念、讲

述故事。

十三、物理练习与复习的教学

1、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功能P195-196。

(1)认知的功能:是指通过练习帮助认知并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检测的功能:是指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

和评价。

(3)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指通过练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2、物理习题的基本类型P206。

(1)课内练习(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课前练习与课后练习)

(2)纸笔类练习与实践类练习

(3)客观题和主观题

(4)封闭题和开放题

(5)选择题(单一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说

理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题等七大类。

3、物理解题常用策略(补充):

(1)模式识别与类比策略;(2)转化(结合)策略:数理、数形、整体隔离、坐

标系、问题描述(等效、对称、割补、假设);(3)正难则反策略(逆向思维策略,也属转化);(4)以退求进策略;(5)穷举策略:穷举、凑合、特殊值、极端。

4、物理习题课的基本要求P207-209。

(1)要有目的、有计划、连贯性

(2)针对不同教学层次,要求适当

(3)要精选物理练习题a.典型性 b.针对性 c.启发性 D.实际性

(4)要发挥解题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5)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物理复习的意义P211-212。

(1)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防止遗忘)

(2)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教学遗留问题

(4)学会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6、物理复习的种类P213-216。

(1)平时复习P213-214

a.引入复习

b.当堂复习

c.课后复习(尝试回忆、阅读课本、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网络、看参考书)

(2)阶段复习P215(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未复习、总复习,复习课

是阶段复习的主要形式)

(3)总复习P216(实质上也属阶段复习)

a.学期与学年总复习、初中总复习、高中总复习

b.三个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重点复习,抓住关键;综合复习,注意提高。

7、典型复习方法P218-221。

(1)梳理“知识结构”复习法 (2)做练习复习法

(3)用物理实验进行复习 (4)比较复习法

8、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环节P222-224。

(1)阐明复习目的和内容P222

(2)梳理知识与技能网络P222-223

(3)典型例题示范、查漏补缺P223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P223-224

(5)共同小结,交流评价P224

注意:复习课与其它课一样,虽然教学有法,但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多变。十四、物理课外活动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P258-259。

(1)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

(3)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4)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P259-260。

(1)帮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创新意识

(3)发挥学生特长,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3、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P262-265。

(1)课外参观(注意点:要明确参观的目的、选择参观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计划的

要求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参观计划;联系好参观的时间、地点、约请向

导和讲解人员;对学生进行有关纪律要求和安全教育)

(2)课外阅读小组 (3)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实验研究小组、

物理竞赛、物理晚会等)

十五、物理教学评价

1、物理教学评价的作用(补充)+P275:

⑴导向作用;⑵诊断作用;⑶激励作用;⑷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

2、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涉及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平时观

察;(2)平时检查:包括⑴课堂提问、⑵课内外作业、⑶小测验、⑷实验操作、

⑸实验报告;(3)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包括⑴阶段考试、⑵总结性考试。

3、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备课、上课、科研、教学成果等)。方法:自我检查

(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学任务、⑶学生练习);被动检查(具体涉及:⑴

进度计划、⑵教案、⑶上课情况、⑷学生作业、⑸学生反馈、⑹教学与科研成果)。

4、改革传统评价的思想与措施(补充):

(1)对学生评价:⑴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

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

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对教师的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

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评价分类P278-285:。

(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P278-279

(2)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P279-281

(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P281-285

6、测验分类(补充):

(1)按测验的参照标准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常模参照测验、⑵目标参照测验两类,(2)若按测验的作用或功能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诊断性测验、⑵形成性测验、⑶总结性测验等三类。

7、纸笔测验的一般过程P285-288+补充:

(1)确定评价(测验)的目的和目标;(2)编制测验试题:⑴确定测验的范围;

⑵确定试题的形式;⑶制订编题计划(编制测验的双向细目表、包含:取样范围、

行为目标、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⑷编制试题,组合测验试卷;(3)制定测验要求;(4)实施测试;(5)批改评分;(6)结果解释。

8、物理测验评价的主要指标(补充):

⑴信度⑵效度⑶难度⑷区分度

9、利用表现性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般流程P288-292。

(1)确定评价目的 (2)设计表现性任务 (3)制定评定细则

(4)客观记录探究活动的表现 (5)评价与交流

10、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两种主要方法P294-295。

教学要素评价法;学生表现评价法

11、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要素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4。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来考虑。

12、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表现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5。

一般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来构建,从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长度、参与深度、参与效度来考虑。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 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 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9179231.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摘要】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实践;物理教学艺术 【引言】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教学产生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这种独立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比较容易着手,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不做的变动前提下进行。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为教师灵活的施教提供基础保障。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

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9179231.html,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邢红军.陈清梅. [2].试论低成本实验在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范增.吴桂平. [3].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9期.曾志旺. [4].西藏中学物理教学成就、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李凯. [6].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科教文汇》.2009年23期.王杰.尹钊. [8].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12期.张启. [9].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教育界》.2015年33期.叶秋香. [10].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现代化的思考与分析. 《教师》.2014年11期.刘连军.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33 作者:李沐东.教育·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次数:26 作者:吴海荣.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 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

第八章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 第十章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第十一章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如: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9179231.html,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物理教研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立足课改挖掘资源优化教研——基层中学物理教研活动探新. 《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3期.赵光明. [2].实现校本教研核心价值的探索以南京市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为例谈校本教研的开展.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4年1期.徐锐. [3].保护孩子弥足珍贵的创造力专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宁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年10期.赵媛.张鹏. [4].强化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水平——义乌中学物理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物理教师》.2006年1期.王超良. [5].多维度创新模式下中学物理校际联合集备策略探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2期.刘艳辉. [6].关于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在教研方面的调查报告——以赣州地区中学为例. 《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年11期.陈琪.钟晓青. [7].例谈中学物理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21期.胡晓旭.唐彩云. [8].中学物理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 《中学理科园地》.2013年6期.吴寒平. [9].浅论中学物理教学管理.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9期.王强. [10].“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效率——观摩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有感. 《物理通报》.2011年7期.谢忠民.肖发平. 二、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9179231.html, [1].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被引次数:8 作者:董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 [2].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姜涛.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 [3].中学物理纸笔试卷编制的研究与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陆李杨.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4].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基于教育科研.被引次数:1 作者:贾丽芳.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中学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孟凡森.学科教学(物理)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6].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自主学习与网站开发研究. 作者:赵莹.课程与教学论山东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7].备课组活动对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怡婷.学科教学(物理)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8].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次数:13 作者:李佳.科学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9].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李红娜.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10].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李兰.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三、中学物理教研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考物理高效复习之我见. 史津宇,2012北京101中2011年科教研年会 [2]悄然进行的变革通过区域教研促进教师实验素养的提升. 桑嫣,2012全国第六届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第二届物理名师论坛 [3]课堂教学用资料型多媒体管理系统. 刘玉良.王健生,1998“新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国际会议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一)总体复习思路及重点: 识记:各章节重要概念及名词。 配对:重要事实,课程与教学领域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作品。 简述:关于特点,功能,意义,原则,步骤,标准,依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分析与评价:各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特定教学现象及事实给予评价。 (二)详细复习大纲 注:建议同学们将复习大纲与教材,与新课程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复习。 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见课件) 2、试述《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分4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作具体阐述。只是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此4个方面的目标在三个学段中分别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3、评析《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对总体目标的认识: 一、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各课程目标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数学问题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4、什么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几种方式? 答: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与编排的方式。通常有(1)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事模式; (2)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3)插图、文字与图标的使用是内容的形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板式多样、色彩明丽等。

课程与教学论考前提纲(钟启泉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课程的三种涵义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教育研究的历史(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主要思想、教学理论 赫尔巴塔、杜威与布鲁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赫尔巴特(传统)杜威(现代)布鲁纳(当代) (1)赫尔巴特知识中心主义课程 重视文化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多方面兴趣”兴趣应当是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 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联合: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联合起来; 系统:把新旧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方法:将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应用于各种情境。 4.教育性教学 (2)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课程、教育即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 1.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二元论”:“外铄论”、“展开说” 2.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①经验与知行统一“经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行统一:1. 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做,包含行动 2.人的行动是基本观念、知识,受观念、知识指引 ②反思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思维、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

③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儿童中心课程 (3)布鲁纳发现学习,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布鲁纳《教学论的定理》 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性本身,也反映认识者本性本身,而且也反映认识者本性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本性。 1. 知识的本性是学科内容的组织-结构问题; 2. 认识者本性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方式的问题; 3. 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 3.实践性课程(定义:四要素)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4.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泰勒、斯腾豪斯) 泰勒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课程的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即研究者(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中,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之上。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 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 答:(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发展与思考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即便在西方,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新理念和实践还在完善中,因此许多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培养科学教师的核心课程,应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科学与课程论”的新课程体系。 1.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处理不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就会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出现某些失衡,导致培养出的师范生的科学教学素质与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要求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差。因此如何真正处理好课程设置上师范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追求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2.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 —个学科领域的教材代表了这个领域的专业程度。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种类很少。现有教材的结构框架、内容选择等都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现有教材缺乏小学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关于小学科学知识、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等概念有待理清,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可读性有

待进一步完善。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如果我们要想很好地完成改革的使命,那么专业进修就必须包括那种能使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积极参与可以充实其知识,增强其认识,发展其能力的活动。”j(耽’当前高校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严重缺乏可操作性,使这门本应具有大量的、系统的教师教学操作方法示范和学生的操作行为训练的课程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因此,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具体高效的教学策略,达成课程目标。 4.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近些年,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逐步增多,关于科学教育的书籍大量涌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改逐步推向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呈现出精彩纷纭的生动材料。教师要适时把各种资源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让学生深入小学课堂进行观课、讲课、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质疑问难、微格试教、教学反思等的积累。 5.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师范生成绩评定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注重学生科学教学素质与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复习提纲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考试时间2017年1月4号 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简述题15分教学设计15分(高中哲学生活)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第六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八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①完成基本理论教育 ②完成思想品德教育 ③完成各种能力教育 ④完成心里健康教育 第九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①教师与学生——中心范畴 ②教育与教学——中介范畴 ③传授与接受——手段范畴 ④内化与外化——成果范畴 ⑤理论与实践——性质范畴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第一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②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⑤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⑥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