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

收稿日期:2008-10-27

作者简介:于东新(1968-),男,内蒙古通辽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9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ep,2009第41卷 第5期

J ournal of InnerM ongo li a Un i vers i ty(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

Vo.l 41 No .5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

于东新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0032)

摘 要:陶渊明的生命智慧主要表现在 天人合一 生命观下自我心灵世界的救赎,这可从 飞鸟意象与诗意回

归 和 饮酒意趣下的渐近自然 等方面获得解释。而最重要的是方法论上,陶渊明为了拯救自我苦难焦灼的人生,采取了具有心灵疗救意味的求索探寻,即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最终使得陶渊明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智者。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智慧; 天人合一 ;诗意人生;心灵救赎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9)05-0065-06 认真阅读陶诗,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诗人在人生的许多时段中都显出困惑与无奈。以世俗功利的眼光看,他不是一个给妻儿和家庭带来温馨富足的好丈夫、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忠贞事君的好臣子 亦仕亦隐的彷徨中透露出其生命深深的矛盾和不安。因而鲁迅先生就指出: 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 静穆 的。陶潜正因为并非 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1](422)

陶渊明

的人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对理想人生不能实现的焦灼感,他归去来的选择、他桃李榆柳鸡鸣狗吠的田园、他的桃源世界以及他晚年叹老嗟贫、固穷守节的反复诉说,都与他所处的晋宋之交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他内心时刻萦绕的焦灼不平有着无法分开的联系。

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存在,即焦灼矛盾的同时,陶渊明又是那样的悠然平和、诗意豁达。他生平喜酒,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 饮酒二十首 诗序)。但是他之饮酒与一般酒徒寻求酒精麻醉大异其趣。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 饮酒 其七)。他傲啸在东轩之下,自

斟自饮,藉酒把污浊的现实远远抛开,体认着任真自得的生活情趣。他同别人饮酒,若是醉了,便对人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天真如赤子,丝毫不拘礼数。每当酒兴,他即抚琴以寄其意。而琴又无弦,他的体认是: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在 与子俨等疏 中他这样表白自己的生命观: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陶渊明和文学史上许多大诗人一样,是一个丰富的矛盾结合体。他苦闷彷徨同时又悠然南山,他入世极深而又出世甚远,尤其是他对人生的 诗意的观照 、 审美情感的倾注 ,以及 要求在自然中安歇的企图 ,

[2](237)

每每又让人感叹不已。

论及此处,自然就有一个问题浮上心间 渊明是如何超越了形而下的生活苦难,而最终实现了悠然平和的圆满呢?即他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什么样的淡化和消解不遇之悲、迁逝之痛的有效途径呢?对此问题的追问可谓是探寻其人格思想的肯綮之所在。

65

一、 天人合一 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观念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下,人们的饮食作息与太阳的周期运转已形成一种实际的默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得古老的中国人对寒暑易节、物候变迁格外细心敏感,从而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在这种梦幻般的境界里,古人依赖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时,自然万物又是古人愉情悦性的对象,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所以在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境界实际就是 天人和谐 的境界。儒家的孟子以及荀子皆主张人体天道,尊重自然,对山林水产的砍伐获取要依时令而行。孟子主张 斧斤以时入山林 [3](5),荀子则讲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 [4](164),都体现了儒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亲善和谐的深意。到宋代,理学家张载还提出了著名的 民胞物与 的命题,强调以天地之体为身体,以天地之性为本性,将民众看成是同胞,万物看成是朋友。与此同时,道家更是向往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庄子追求 以人合天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5](71)。主张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通过遵循自然规律的途径最终求得精神的自由和圆满。

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虽然迥然有别,但其关于 天人合一 的认识却有同一性。儒家的天人观强调对照宇宙精神下道德观的参与和提升,这种天人观的终极价值是推己及物,发挥仁爱与同情,视万物为一体同仁;而道家,因其精神上追求个体生命对人世束缚的超越和自由,强调人生的真性纯情,其天人观则偏于宗教精神,其终极追求在于对自然生生不息的历程和精神的领悟与契合。因此,在以儒道为思想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历代的文化人都在他们的诗文中传达着他们对 天人合一 真谛的体悟,也在物我为一的和谐中提升着自己的生命境界。陶渊明就是其中的典型。对此,林语堂有过会心的评说,他说: 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 逃避主义者 ,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 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 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 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6](1)林先生的看法可谓精准。下面我们从两方面予以显示、说明他的生命观:

1.飞鸟意象与诗意回归

为了表达诗意生存和与大自然相亲相谐的体悟,诗人写鸟、写菊、写松柏、写云朵,其实,这类意象的真正美学意义不是对自然物本身的欣赏,而是诗人对自我人格和生命精神的一种象征与肯定。其中诗人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就是 飞鸟 。稍作统计就会发现,在陶渊明现存的125首诗中,直接或间接以 鸟 为意象的作品就有35首之多。他时而就像 载翔载飞 的 翼翼归鸟 ( 归鸟 ),时而又像 日暮犹独飞 的 栖栖失群鸟 ( 饮酒 之四),时而化身为伤感的 别鹤 、 鸣雁 ,时而又成为欢欣的 春燕 、 林鸟 透过这个意象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人与自然相通相融的生命意识抒发得清新别致、耐人深思。最能代表诗人深意的还属 饮酒 其五中悠然而返的 飞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骆玉明分析说: 太阳朝升暮落,山中的云色由明到暗,鸟儿晨兴而出,夕倦而返,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一任自然,各依其本性而行,它们无意志、无目的、无所欲、无所求,所以平静、完美、充实。 实际上,诗人诉说的是一种真谛,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活泼的感受 。[7](554)诗中诗人与飞鸟已恍然为一物,翩然而归的鸟儿之于山林,恰如摆脱尘网的渊明之于田园和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穴,田园则为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托付之家园。当然,诗人的回归田园并非是草率、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探索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对诗人的这一段求索历程,也有过深入的解析,她说: 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

66

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 [8](151)因而,终老归田、托身所依,这绝不是无病呻吟式的呓语,而是陶渊明 拼却一生休 换来的一句沉甸甸的 天人合一 、诗意回归的誓言。

2.饮酒意趣与渐近自然

萧统 陶渊明集序 云: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9](470)确实,品味陶渊明之酒意趣,虽有排遣内心苦闷、借酒浇愁的用意,但细细领悟,即如诗人自己所言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 饮酒 其十四),我们却也能悟出诗人 天人和谐 的生命大智慧来。

首先,陶渊明把酒视为生活的超功利的艺术享受,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 形赠影 )是他的名句,从 得酒莫苟辞 中,可看出陶渊明是反对 营营惜生 的。他觉得 营营惜生 用惨淡的经营方式来顾惜生命,是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因此,他用 天人合一 的生命观抨击那种轮回报应,强调把握现世 得酒莫苟辞 ,享受当下生活中的快乐。但诗人并不是 沽酒买醉 的无聊酒徒,除了喝酒,他还有其他更具意味的追求,比如在饮酒的日子里,他或登高读书,或采菊于东篱,或与朋友谈心,那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那日见茁壮的桑麻 都让他为之喜悦和倾倒。就是在这种 斗酒散襟颜 中,他喜悦地体验着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的朴素而诗意的生活。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陶渊明的饮酒还表现了他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进而倾诉了诗人 渐近自然 的生命意识。从汉末到南北朝,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之中,统治者攻伐不已,社会饿莩遍野。人为的因素成为威胁人生命最可怕的力量,因而人们普遍感到人生短暂飘忽、福祸无常。陶渊明这类感慨自然也是很多的 杂诗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归田园居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而 饮酒 二十首中这类句子就更多,如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逝 、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但这种感慨经过渊明深入地反思、探寻之后,最终回到了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的轨道上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他的伟大。如其代表作 形影神 形 和 影 的一赠一答,即表现出诗人对两种世俗人生的探索和考量,而 神 却是个最后理性的结论者,超然地启悟、释迷,在这种自我说服进而又说服别人的大彻大悟中,读者可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为摆脱世俗的羁绊所做的包括饮酒在内的诗意努力,即 泛此忘忧物 的目的就是为了 远我遗世情 。此外,其 孟府君传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渊明的 酒中深味 。文章记载其外祖孟嘉 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温尝问君: 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 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 渐近自然 。 所谓 酒中深味 和 酒中趣 就是使人 渐近自然 ,使人得以展露个体存在的本真性。所以戴建业才指出: 诗人在超越生死的同时,也向后人昭示了他生命的深度,那就是洒落悠然又尽性其命,不慕荣利而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 。[10](65)

二、心灵救赎下的诗意栖居

那么,在具体方法上,陶渊明是如何消解内心的焦灼与矛盾而臻于自然冲淡、平和悠然的呢?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告诉我们,当人的精神能量如果不能向外追求,那他就会退回内心在反思之中求得升华。渊明也不例外。具体说他这种生命智慧的获得来源于其对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深刻领悟和儒家 乐亦在其中 生活信念的切实落实,即来源于他 天人合一 生命观下深入的 心灵救赎 。概而分之,其途径大略有三:

1.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

庄子将 自由 看作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生存的终极意义,在 秋水 中他说: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同,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11](428-429)可是现实中人们对所谓荣誉地位、功名利禄的追求却使其心灵常陷入痛苦焦灼的情状,使生命处于 异化 、 非我 的状态

67

之中。对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他也曾为此而焦灼痛苦,但经历一番艰苦的求索、思考之后,他找到了 自然哲学 的智慧。对此,骆玉明指出: 陶渊明的 自然哲学 内涵,既包含了自耕自食、简朴寡欲的自然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 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价值的权位与名利的追逐中,以至丧失了本性,使得生命充满了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求得。 [7](554)这也就是说,陶渊明对功业无成的无奈、人生的苦难,对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限制人的事实都坦然地接受了,但同时他又从 自然哲学 思辩的高度超越着这种苦难和束缚,寻找着心灵的自由。在其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中,诗人首先运用 庄子 列御寇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 的典故,表达任凭时光流逝而不拘泥于悲哀的人生智慧。然后写时光飞逝,说一年刚过就感到似已逝去一半了,自然万物也随季节转换而老去。人与物同理,有生自有死。在贫困但快乐的生活中等待生命的终了,那又有什么悲伤呢?时运变化时顺时难,只要顺心适志就行了。所以,通达之士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安时处顺、恬淡寡欲,人生才能获得宝贵的自由。由此可知,在诗人的心目中,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比起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来实在算不了什么。他要把人生的苦水通过 自然哲学 的智慧转化为一杯甜美的琼浆。

陶渊明用自己的智慧和诗展示了对审美性、自然化生活方式的求索。诚然,诗人隐居后的22年田园生活在物质方面是失败的,但穷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未最终动摇他 自然哲学 的思考和坚持。几许探寻,多少挣扎,渊明心中所求的不过是简单的生活而已。对于物质生活,他向来持达观的态度,他不讳言物质追求,且躬耕田园以求利。但是,他所求的只是正当衣食之需,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所以,渊明实际上的欢乐是一种朴素的、审美的、自足的欢乐。他乐于清晨去南山种豆锄草,用汗水换来秋天 岁功聊可观 的收成;或在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的劳作之后,舒坦地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或与邻曲二三 素心人 一起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移居 之二)。可以说,陶渊明将生活中朴素的精神快乐作为生命境界的极至,这种快乐是摆脱了魏阙紫印、贪得无厌等等世俗束缚后生命的洒脱与自由。因此,王先霈指出: (陶渊明)看重的个人精神的自由,是不以心为形役,不让精神需求服从于物质的需求,看重的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的宁静、舒适。 [12]正是由于没有过分的世俗价值关怀,也就卸载了曾涌动在胸中的期待、渴望、焦虑等紧迫的精神负荷,因而焦虑情绪也即惭惭消释了。将远寄的心收回,将无尽的期待收回,将人生的关注收缩到眼前与当下,于是心平静了,神也安宁了。

2.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

庄子倡导理想人格,其所谓的理想人格就是超越人世俗情的萦绕,超越功利目的的束缚。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不论 神人 ,还是 圣人 、 真人 ,都明确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陶渊明对庄子的理想人格非常神往,加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归园田居 其一)的性格原因,最终形成了具有自我色彩的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智者心态。这种心态的定位最终使他超越功业无成、时间压迫的焦灼和 贫富长交战 的矛盾而走向冲淡平和。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 止酒 )。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诗人由衷地赞美田园淳朴自然的生活。不仅如此,其在诗文中每每称道的人物,也都具有诗人之胸怀与慧心。在前文提到的 孟府君传 中,渊明深情地称赞外祖孟嘉的风度: 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 。有时他还甚至自言: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 )由于庄子思想的指引、性格的原因,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终于由亦仕亦隐、矛盾两端而彻悟,过上自己想要的田园生活。

所以,陶渊明的归田,其实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困惑的境外之境。在他看来,归隐田园并非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走向了新的

68

自由境界。他抛弃外在的功名利禄,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着自然,平静地过着自己的岁月,从中领悟着生命的真正意义。他发现着、感悟着自然美,同时也在这种发现与感悟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他久受扭曲的灵魂终于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得到了复苏。[13]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切都超越了具体的功利性,他不受拘牵、向往自由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告诫自己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 饮酒 其四)!所以宋代诗人陈师道在其 后山诗话 中会心地赞美: 渊明不为诗,直写胸中之妙尔。 [14](56)普通的田园景物已经融入了诗人 真淳 、 自然 的人生理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天人和谐,用叶燮 原诗 中的话来说,真所谓 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 [15](32)

3.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田园之美,更多的是诗人对 自我 共生和谐、和乐超越审美人格的执着与铸造。在诗人的笔下, 我 虽失去建功求名的机会,也郁积着某种苦闷和焦灼,但却没有走向沉沦和绝望,而是坚守着 自我 为本位的人生信守,以一种清醒而自觉的意识调适着自我,在 物 与 我 之间建立起一种贵 我 轻 物 的理想范式。即如 饮酒 所云: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世 。世俗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惟有自我心灵的快乐,才是人生的第一价值。可以说,陶渊明就是凭借艺术的沉思和对 自然哲学 智慧的体悟,才舒缓、最终治疗了人生种种苦难所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所以,贯穿其诗文始终的是一种浓烈的自傲、自足、自得、自乐之情,一种真正的 自我 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实现觉醒的途径除了上面所谈的两个方面以外,还有他关于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坚持上。换言之,陶渊明不仅是归田的隐士,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隐逸史上少有的亲自耕作、自耕自食的哲人。因而,梁启超才一针见血地说,陶渊明的 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是从勤劳得来 。[16](23)对此,章培恒、骆玉明也看得清楚: (陶渊明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意义?大约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17](358)

其实,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与陶渊明现实的生存状况有关,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 有会而作 )。陶渊明一生似乎都在贫困中挣扎。为摆脱贫的困扰,他毫不犹豫的操持起为儒家所鄙弃的稼穑之事。他将谋取衣食的躬耕劳动看作是实践其 自然哲学 的开端,所谓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并且把它放置在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上加以强调,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因而,陶渊明躬耕的意义在于,他把儒家高悬于空中的人生之 道 落实到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人生之中,而且,通过自己的躬耕努力探寻着摆脱穷困人生的路径和 天人和谐 的生命境界。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这样,躬耕自资作为对人生之 道 的一种承担已超出了普通劳动的单纯意义,而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寄托。正如戴建业所分析的那样,农民也种田,但 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而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实现自我生命存在方式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他对人生、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他与 陇亩民 的这些差别不仅不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反而正是这些差别使他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存在的深度。 [10]所以,陶渊明自己的名言就是: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四肢虽然疲劳,但却躲闪开了人生中无谓的灾祸,获得了收割的喜悦以及自在的心理憩息,心情当然是愉快的。同时更重要的,这一心灵调整使得诗人获得了宝贵的安全感,为审美境界的打开铺平了道路。 癸卯岁姑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二云: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农事的艰辛,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风的惬意,良苗怀新的美景扑面而来,让诗人感到了无限的喜悦与美感。由此可以说,在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坚持中,诗人最终完成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 心灵救赎 !

陶渊明的人生是丰富的,一方面他对现实人生有那么多的失望,对自己、对现实的无力有深深

69

的焦灼,但由于他的生命智慧 自然 的审美追求,使得他最终在为人、为诗等层面上达到了冲淡平和、旷远悠洁的境界。把人还原于自然,把人的情感回归于自然,让人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是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命题。尤其是当今社会,在现代化不断向前的滚滚车轮声中,在 人类中心主义 还依然占有市场的时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隔膜的情形下,重新审视陶渊明的生命智慧,确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他的歌吟和求索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一个从种种矛盾、失望、悲苦、焦灼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终于挣脱出来的智者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 草之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尚永亮,张强.人与自然的对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杨伯峻.孟子译注 梁惠王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张觉.荀子译注 王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陈鼓应.齐物论[M].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1.

[7]骆玉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8]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9]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戴建业.澄明之境 陶渊明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秋水[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王先霈.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J].文艺研究, 2002,(5):24-27.

[13]张瑞君.庄子审美思想与陶渊明人生境界[J].西南师大学报,1997,(3):64-68.

[14]陈师道.后山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5]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6]梁启超.陶渊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1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齐昆

On Tao Yuan-m i ng sW isdo m of L ife

YU D ong-xin

(L iterature S c hool of H ebei University,Baoding070032,China)

A bstract:T ao Y uan m i ng s w i sdo m o f life can be seen m ost c l ear l y i n sa lvati on o f se lfm i nd w orld under t he va l ue o f life on the"N ature andH u m anity",w hich i s expla i ned fro m"the i m age o f fl y i ng b irds and t he poetic regression"and"the asympto t i c nature under the i n terest of drink i ng".H ow ever,the mo st i m po rtant t h i ng is on m ethodo logy.F or sav i ng self life o f tr i bu lati ons and i m patience,T ao Y uan m i ng began to l ooki ng for the so l uti on of m i nd treat ment,that is,the t hought o f fo llow i ng the natural and be i ng self-satisfied w ith aesthe tic conceptions;the mood localizati on o f freedo m,quiet,and peace;the choice o f se lf-plo w i ng and se lf-fi nanc i ng in lifesty le.A ll t h is fina lly makes T ao Yuan m i ng be a w ise m an of life.

K ey words:T ao Y uan m i ng;w i sdo m o f life;"N ature and H u m anity";po eti c life;salvati on ofsou l

7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