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看了纪录片《幼童》,感触颇深!而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背后,一定会有值得我

们铭记的人,而这个人便是容闳!

虽然派遣的120个幼童,并没有成功改变中国当时的现状,但我们不能抹杀宽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转变所起到的助推作用!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无法抵抗腐朽千年的制度---这也是为何120个幼童学有所成后归国无所用处的关键原因所在。而能让宽宏不顾一切阻隔,下定决心促成幼童赴美留学的支撑点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

越是刻苦学习,成绩越好他越是感到痛苦,他说,因为知识增加了,人的道德,考虑的范围也就广泛了,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这样的痛苦,受那么大的压制,我没有受教育以前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我接受了教育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现在是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我要为他们服务。这也是使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只能遗憾的说一句,生不逢时,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是宽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幼童》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借鉴的东西!首先,此次幼童赴美留学是为了强国,而要强国首要立军事,而清政府的高官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李鸿章的信中可以明确看出,但惋惜的是,他并没有对这些幼童所学专业作出明确提示,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让人不解!还有就是,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直担忧这些幼童的思想问题,害怕他们只学到了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报国。清政府认为,他们要在保留封建思想的同时,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更可笑的是,清政府的高官原满心欢喜以为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各自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

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们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这是他们自找的,怨不得别人!因为幼童们的思想已开化,看不惯当时中国的种种做派,这也是能理解的!同时,我也为他们感到惋惜,设想如果他们活在当下,会有更大的成就,时势也毁了他们!

虽然,《幼童》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值得褒扬和学习的地方!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飞速的接受异地的语言,生活方式;他们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拼命汲取那些新鲜知识的营养,很快在学校中出出类拔萃。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而我们如今的大学生,享受如此优越的条件,却不思进取,上课睡觉,玩手机,连幼童所学的皮毛都赶不上!真是令人费解,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自我!同时,他们也都遵守条约规定,学成归国。反观当下,很大比例的留学生滞留不回的事实让人心伤,留学生的爱国心减少了,我认为这与现在传统教育的淡化分不开的。

最后,我想用纪录片里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同时,他也是对《幼童》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幼童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一)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其次,每个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

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文化的诱-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其他方面,他们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了这一想象,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幼童观后感(一)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不知道当时李鸿章是怎么样期待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们给这个庞大但是危机重重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有什么用?”。送去美国的幼童多学习的铁路,电报之类的工程技术类的专业。我很郁闷,就像在纪录片中所说的,在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军事类的人才。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就在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的要求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说,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直在担忧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害怕这些留学生只学习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

思报国。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一群在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始终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就是这样被对待。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跑的荣奎,声誉自然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签署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然而,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还有我就是觉得清王朝的运气也是不佳,当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他们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喜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坟墓吧,把自己

小人国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

小人国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 《小人国》是一部关于儿童的生活戏剧——发生在真实儿童里的真实故事,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陌生又真实的儿童世界,其中的许多镜头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下面橙子为大家介绍小人国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小人国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篇1 今年寒假,园里布置了观看纪录片《小人国》这部电影。午后,我打开电脑,带着好奇心我开始了观看,立刻我被它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看完了这部影片。 在《小人国》中,有这样几位小朋友一定让大家记忆尤甚:一个是非常可爱、喜欢探索的锡坤;一个是阳刚之气、但有点叛逆的池亦洋;一个是性格内向、天天在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的辰辰。从这三个小朋友的成长变化中我看到了大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巴学园对孩子成长的促进。《纲要》中提出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些理念在《小人国》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位一线老师,和大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她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对孩子们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是对淘气的孩子,对听话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情时,她总是会蹲下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她的耐心教导并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她也会要求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辰辰可爱、腼腆、专一、执着,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都会耐

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 等待成为辰辰每天必修课。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巴学园的老师们都非常尊重辰辰的行为,“天太冷了,要不要进屋等一会?”、“老师和你一起等南德”,同时大李老师把自己的围巾围在辰辰的身上……这都足以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辰辰不断的成长。孩子们的真诚友谊,竟如此值得我们尊敬! “一个孩子怎样去理解世界,怎样去看待周围的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他将来的生存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让孩子了解他身边的成人是友好的、安全的。”大李老师这样说,池亦洋的变化成长可以说是这句话的诠释。蛮横、任性、飞扬跋扈,时常欺负弱小,并且敢与老师叫板!想想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周围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一定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同时是更加严格的批评教育,让孩子越陷越深。然而大李老师给予的是正确的教育引导,当他不能及时改正时,便采用的冷处理的方法,让他到反思角去反思。还有大李老师做到了诚信,说到做到,反思时间一到,便会和池亦洋交流,使他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老师们慢慢引导下,池亦洋一点点的变化,开始学着老师的样子用公正的方法来评判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孩子们公认的领导人物,成为正派、阳光的男子汉。 《纲要》中提到的“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影片中锡坤的每一幕都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机灵鬼锡坤非常爱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来填饱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

《小孩》读后感

《小孩》读后感 别人的故事,永不应翻刻成你的故事。 他人笔下的故事桥段,与你脚下的人生也无关。 自己尝试,自己选择,先尝试,再选择,认准方向后,作死地撑住,边撑边掌握平衡。 大冰的书,一本不拉的全读过了,有感慨,有欢喜,有思索,有忧愁,这世间有太多太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大冰也只是说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们或许羡慕,或许嫉妒,或许忧伤,或许愤慨等等,太多的情绪汇聚,太过的感情划过。但是,故事终究是他人的故事,活不出自己才是最大的悲哀。 有人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可能我们都喜欢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故事中,去体会那种或许荡气回肠,或许快意恩仇,或许自在洒脱,或许无拘无束的一种生活方式,只为遇见最初的自己。 好吧,我挺羡慕书中那些人那些事,那有什么用呢?自己的一生,还是要自己走! 既然放不下包袱,那就背着吧; 放不下羁绊,那就受着吧; 放不下压力,那就带着吧。 人生的底色是悲凉?或许吧,反正我现在没这个阅历和资格去诉说。 不过,很喜欢《小王子》的那句话: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说的人记得。

还是希望若干年以后,自己能找到来时的路,自己还能记起曾经最想要的东西,还能自己一个人笑出声来。 这个暑假我读了《香草不是笨小孩》这本书,读完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香草一点都不笨,是一个很可爱、很懂得怎么付出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的小姑娘。 香草在小花园里发现粉红色蚱蜢的事情,让我觉得世界上的动物是千奇百怪的,什么样的都有。还有三只弟弟捉回来的不同颜色蜻蜓,有一只淡绿色的,一只翅膀透明的,还有一只是灰色的。香草把它们放到蚊帐里面和它们玩儿,我觉得香草很聪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很像小动物的朋友,和它们关系很好。 爸爸出海的时候,香草和弟弟把家当成大海,把床当做海船,他们学着鱼的样子在床上玩,麦阿姨也陪着他们一起玩。这次麦阿姨也没有说香草是笨小孩,我觉得他们很好玩儿,我也想这么玩儿。爸爸回来的时候给香草带来的花瓶,上面有香草最喜欢的向日葵。爸爸给香草和弟弟带来鸭子的水晶玩具,给妈妈带来了海蓝色的手镯,给麦阿姨带来了北方麻花。爸爸真是个好爸爸啊,我也希望爸爸出差给我带回好东西,那该多好啊! 木先生邀请香草和弟弟到他家做客,还带他们听了不一般的音乐会——雨点音乐会。木先生的五只鸟养在铁皮小屋里,还和它们一起吃饭,木先生把它们当家人了,真有趣。下雨了,雨点音乐会开始了,香草他们到铁皮小屋里听音乐会。他们躺在干草上,听着雨的声音给它们打着拍子,原来下雨也可以那么有趣的! 喜欢读公主故事的香草,想要玩公主的游戏,她和对对在对对家里一起玩的。她们把床当做宫殿,被子做楼梯。对对也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要个荷花池,这样她就可以看着荷花梳头发啦,真棒。香草也想有自己的荷花池,可以在里面跳舞。

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前几天有幸读了《发现儿童》这本书,以前听说过感官教育,以及人们对于感官教育存在问题的各种看法,也听说过蒙台梭利和儿童之家,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谈不上了解,因为不了解,又想一探究竟,所以就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来增长见识,看过《发现儿童》之后感受颇深,所以想把看到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没有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想大概介绍蒙台梭利本人,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著名幼儿教育家,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仅从这些方面的成就来看,就可以窥探蒙台梭利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在看她的经历,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经常遭到男同学的排挤,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从她的经历就可以推测出蒙台梭利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很坚强执着而又特立独行的女人,她的这种非一般的性格,造就了她非一般的成就,她在次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时也为后来人树立榜样,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坚持和执着,同时也需要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她的成功也说明了优秀的教育家并非都是教育家出身,似乎这很讽刺,但又值得让人深思。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是在蒙台梭利早期起步时完成的其中共有23个章节,下面我将对部分章节进行介绍。 一将科学用之于学校 意大利出现了科学教育学学校,该校有一个医生创办,目的是为新的教育方法培训师资力量,这在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因为意大利的人类学家热衷于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观察,以及在精确使用测量仪器的优势,他们认为通过测量人的头部、身高,能够为教育提供方向,只有了解对方的直接信息,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蒙台梭利并不认同这类学校。她认为科学教育学学校只是交给教师如何进行人体测量,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和心理学和如何写个人案例等,以此,科学教育者就诞生了。她认为真正的科学家是能够发现生命奥秘的人,对自然充满热情而不是那些只能够摆弄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人。一个只懂如何做实验的人,就像只会从儿童读物强拼读简单字母的人,而社会应该将教师培养成为大自然的崇拜者和阐释者,就像一个了解拼读的人,有一天发现自己还能利用拼写某种符号的方式,综述莎士比亚的思想。她认为教师必须具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牺牲精神,拥有基督徒虔诚之心,另外他将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讲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完善自我,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教师必备能力中的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接着她又指出学校应该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不是去压制甚至是奴役孩子。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设计限制了儿童自由的活动等。物质上的奖励和惩罚是孩子灵魂上的课桌,这里她并不是贬低奖励和惩罚的基本的带有教育作用的含义而是要检查其被滥用和曲解的情况。她认为奖励和惩罚只是成年人为了束缚孩子行为的权威,人类的真正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心灵如兴趣和爱好。 尽管她的思想已经过了一个世纪,但是对于当代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教师我们认为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其实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反思之人。惩罚和奖励一直以来都被用来改善个体行为的一种手段,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使用这些手段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骄傲,嫉妒和敌对的心理产生,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奖励

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内容简介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读过《大清留美幼童记》后,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是最优秀的!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1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中,我觉得,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或许我们都已习惯了朝发夕至的速度,习惯这个被称为村的地球,在飞机频繁来往的时代,即便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似乎也不再那么遥远了,频繁的交流来往已非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可比,出国留学也变得相当普遍。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调整到一百五十年前,调整到那个中国还停留在半开放状态的时代时,我看到的应该是另一番景象,之所以说是半开放状态,是因为此时闭关锁国了近两百多年的清政府已经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道道门户,虽然中国被迫为西方打开了潜在了巨大利益的贸易市场,却没有敞开接受西方先进事物的胸怀,无论是上层的统治者还是基层百姓,多数都不知民主,科学为何物,如果我们来到了此时的中国,看到的更多的是宫廷里的繁文缛节,村落里延续了千年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以及学堂里四书五经的诵读场面。生在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篇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

纪录片《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在观看《幼童》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对清朝官员派留洋学生的印象,也仅仅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洋务运动。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我对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部分不知甚解,但这部纪录片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开明之士在大清王朝崩溃之前还竭力为中国培养人才以图救过的举措,因而思索颇多。 “公元1872年至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支持,清政府先后共派出四批一百二十名学生留美,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这是《幼童》的简介。“留洋”,这个近代才出现的词,在当时也是很新奇的。平均年龄十二岁的孩子远赴重洋,开始留美生活,这在当时更是新奇了。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接受西方教育,过没事生活,随后不再愿意穿中式服装,更有甚者将他们的辫子剪去”。这描述的是他们留洋美国的情况。无论,学习还是生活,留洋幼童总能很好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生活并努力提升自己能力。在美国,他们见识了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他们不断吸收着西方先进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他们认可了西学,这是对新事物的改观,也是思想文化的初次碰触。“1881年9月6日,清政府下令将留学生全部召回。他们被迫中断学业,悉数被‘遣送回国’”这是他们的故事,只因清政府的猜忌,认为他们的思想西化,与中学为体相违背,于是他们的自由被钳制,学业被阉割,本来应该成为国之栋梁新鲜血液的幼童们回国后却是面对迷茫的未来人生,一身才学,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然而无论如何,留美幼童开了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及其重要的一页。 我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想到当时清政府在如此困顿乏力的情况之下,毅然官派幼童前往远在大洋彼端的美国留学,这或许是一种改变,但在东西方文化相触碰撞的情形之下,中国清政府依旧选择顿足不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小故事,大背景。时代的剧变下,小人物对抗不了的不只是命运,更是无处不在的压迫。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人们都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生存,但留洋的幼童的故事更像一幕爱恨交织的折子戏,扣人心弦,都会让人颇感哀伤。

纪录片《幼儿园教育》观后感精选6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 篇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 市六小蒙亚娟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著,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

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读《儿童发展》有感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把孩子们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感受到孩子们的身心变化非常大,甚至孩子们的一些思想变化都出乎我的意料,每次对孩子的教育有点力不从心。前段时间在百部教育名著目录中看到《儿童发展》,便决心好好看看。 看了一段时间,确实得到其他教育书籍所感受不到的启发。《儿童发展》全书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

《幼童》观后感

往事难忘不能忘

【摘要】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的幼童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生不逢时,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为历史谱下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古老国家还未睁开睡眼,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派遣留洋的幼童们却遭遇阻抗被召回祖国,大规模的官派留学计划却以失败告终。然而幼童们归来后依旧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为国效力。他们虽已远去,却用自己经历的往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留美幼童历史往事爱国悲剧 记忆中的碎片仅是高中历史课本上一句“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若不是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的《幼童》,我可能早已忽略这一群幸运而又不幸的孩子们。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他们如此幸运,因为上苍是如此眷顾他们,使他们可远洋留学,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自由开放的环境。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然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又十分不幸,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身上笼罩着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他们的结局令人惋惜嗟叹。 幼童们的优秀源于他们的勤奋,而他们勤奋的最大动力是将个人沉浮与国家或朝廷的前途紧紧拴在了一起。一个人努力的最大动力永远来自于内心的渴求,而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最大的渴求当是重大的历史责任感。然对于当今社会美国大学生的勤奋与中国大学生的迷茫怠惰对比,我以为这与中外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国内的大学进难出易,国外大学进易出难,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外部激励。此外,国内学生在高中时高强度的学习以至大学中展现出被压抑数年的惰性,再加上老师家长及社会环境多渲染大学的安逸与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一直坚持高强度学习的。懒惰和庸散必定不会培养出人才。这两种体制的侧重,其实是在重视基础教育还是重视专门人才之间做出选择。抑或是在选择是从小便培养学生勤奋、高效、专注的综合素质,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等待他们到了可以自主选择人生方向的年龄时,能够有足够的广博来明确自己的未来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奋力一搏。 历史的沉重在于它每一笔轻描淡写的背后都埋藏着泣血沉痛的悲歌。临出发前的合影中,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色中透露出幼小生命的不安惶恐。当嘹亮的汽笛带着幼童们来到未知的土壤,置身于时代洪荒的孩子们面对着的是整个世界的水深火热,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力量与心情去承担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而他们身后又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摇摇欲坠——国家和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愈益腐朽的灾难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被卷入时代的漩涡。那个时代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等待着这

观察儿童读后感

《观察儿童》读后感 通过认真的通读《观察儿童》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后让我受益匪浅,深有感悟,结合实际工作,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本本的书,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每个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全班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总体情况,如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交往合作等,还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想法、能力、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推动。观察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加深成人对幼儿的了解。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 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那么教师观察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看着幼儿,需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书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一次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反思我们现在的个案观察,通常是以叙事型、描述性观察,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并不是特别规范,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认真学习一下叙事型观察的记录和描述方法,在书中特别指出“要求你安静地坐着,尽可能不引起丝毫的注意,要记得,你若与儿童发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两种文化的抉择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 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数年的留学生涯使他们在后来在诸多领域中成为领军人物。他们的身世也随着时局的动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历史的启示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段尘封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最新总复习纪录片分析提纲

艺考——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 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 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 ──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 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 纪录片的特征 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 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 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 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 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 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 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监守自

《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精选多篇)

《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 近期读了这本《观察走进儿童世界》深有感悟,结合实际工作,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本本的书,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每个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全班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总体情况,如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交往合作等,还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想法、能力、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推动。观察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加深成人对幼儿的了解。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那么教师观察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看着幼儿,需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 一、教师如何有目的性地进行观察。 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都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的信息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观察前首先应根据游戏开展的程度和幼儿的能力差异选择适宜的观察角度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呢?这时就应首先在观察前确定、明确观察的目标目的,教师只有带有目的性的进行观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游戏的不同时期,教师的观察目标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我们干洗店创设的初期,我们的观察目标主要是幼儿对干洗店游戏的兴趣性和投入性,关注孩子是否对游戏感兴趣。随着游戏的逐渐深入,我们的观察目标逐渐从幼儿的兴趣转为幼儿在游戏中和材料的互动、幼儿的语言交往、幼儿替代物的使用情况等等。教师每次定位的观察目标不宜过大、过多,或者超过幼儿能力范围。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而只是笼统、简单、流于形式地进行观察,那么教师的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师如何连续性的进行观察。 教师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并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需要有连续性的进行观察,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那如何连续性的进行观察:(一):注重游戏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往往看重结果,例如孩子今天能用卷发棒为“客人”烫头发了等等。而忽视了孩子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角色游戏应该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应该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主动进行游戏、学习的过程。 有的教师观察到孩子某方面的能力、语言欠缺了,或者孩子的行为影响到角色

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 编辑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者简介 3目录 1 内容简介 1871年,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欺凌的清政府,作出了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决定:派遣幼童留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幼童后来成 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 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 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更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之于中国的义和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学得的技术,更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

2作者简介 钱钢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曾任解放军报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作品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旧闻记者》等。 3目录 引子Long,Long Ago 一张奇异的照片,以及它和摩理臣山、寿臣山、罗便臣道、 皇仁书院的关联 第一章容闳的梦 禾田里的“A,B,C,D……” 我们一定Win(赢),因为我们有Wing(闳) 醒来是痛苦的 发威马齐! 当老书桌被搬动 有一个姓“蒲”的美国人 我像夜鹰睁开眼睛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泪水在母亲的眼中打转 第二章Oh!新大陆 惊涛三万二千里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温暖的康涅狄格河谷 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 孔夫子在美国 去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 一封写给女生的信 Centennial:百年纪念世博会 第三章归去来兮 在美国第二古老的中学 中国之未来 大学生 耶鲁赛艇舵手钟文耀传奇 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 召回 在避难山教堂的钟声里 凯蒂!你可愿意继续与我通信? 爸!——妈!—— 大清广东香山县官学生谭耀勋 “逆子”容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