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二经脉图解

十二经脉图解

十二经脉图解
十二经脉图解

【转】十二经络走向图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图解)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 状(图解)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上常讲这样一句,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下面介绍一下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

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二、手少阳三焦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手太阴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五、足太阴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九、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十、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十一、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十二、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 十三、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十四、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 一、肺经(手太阴肺经)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针灸学歌诀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1 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病候: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病候: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一、肺经(手太阴肺经)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 手太阴肺经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寸,头正中线旁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针灸学十二经脉腧穴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 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 中府旁六一肋间,云门府上一寸许,天府腋下三寸主,侠白府下一寸擒, 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腕上一寸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边。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三)经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端,二间握拳节前当,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上三寸安,温溜腕上五寸量,下廉池下四寸看, 上廉池下三寸中,三里池下二寸逢,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髎池上骨外廉, 五里池上三寸寻,臂臑池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中, 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肌中喉结旁,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鼻翼中点外。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加彩图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doc

1. 中府在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 6 寸 2.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 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 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 2.手阳明大肠经 1. 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2. 合谷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 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 手三里在前臂,肘 zhǒu 横纹下 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 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合穴) 6. 臂臑在臂部,曲池上 7 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 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足阳明胃经 1. 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 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 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寸 4. 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 j ǔju é时,咬肌隆起处 5. 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 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寸,头正中线旁寸 7.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大肠之募穴) 8. 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9. 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 6 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 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 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十二经脉原文

十二经脉原文《灵枢·经脉》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 ào)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a)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bì)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fū)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zhuàn)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nào)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zì),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zhuō),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bó)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dú鼻下3寸,胫骨前嵴jí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4.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16.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 18.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 足太阴脾经 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2.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 3.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4.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 5.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6.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7.血海在股前区,髌bì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8.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十四经络操作手法

十四经络操作手法 一.开经络(客卧位,操作者站头顶位) 1.背部拇指重叠推五线:自左侧夹脊,内外膀胱经,督脉,右侧夹脊,内外膀胱经分别缓行推三遍,同时根据反射区检测郁结区域记在心里,后续跟进调理方案及手法加强。 2?肩胛骨缝拉抹三次同时点按天宗穴三遍。 3?拳滚颈椎两侧三遍同时点按风池风府穴各三遍。 4?背部舒缓安抚。 二.督脉操作手法(客俯卧,操作者站侧位) 1?拇指重叠推抹督脉、两侧夹脊自下而上各三遍 2?拇指走z字自下而上三遍 3?拳推抹督脉、夹脊三遍 4?自下而上点按夹脊穴,左右各17个,拇指同时揉按三遍,点哑门至兑端穴位。 5?玉刮板拨经督脉自下而上三遍 6.取10ml瓶底自下而上30度角轻轻推刮50遍 7.双手重叠搓热整条脊椎 备注:若有肾虚宫寒或月经不调体寒者,手法结束,药灸隔姜盐灸肾腧、命门、八髎。同时此客人需配合任脉、肝胆经调理为最佳方案。同时配灸神阙、气海、关元。每次一注,可连续灸,每十天一疗程,休三天继续。月经前后空两天方可操作,灸疗视月经量多少而定。三.任脉操作手法(客仰卧,操作者站头上端位) 1?客仰卧自上而下展油 2?拇指重叠推抹任脉、两侧乳房打圈各三遍 3?走z字自上而下任脉三遍 4?双手四指重叠打圈按揉自上而下三遍 5?玉刮板拨经任脉自上而下三遍 6.取10ml瓶底自上而下30度角推刮50遍 7?腹部打八卦六圈,四指理气,再打八卦安抚,点按脐上上脘、 中脘、下脘,脐下气海、关元,脐左右天枢、大横各三遍。打八卦安

抚。 8?空掌排气(手不动人动),打八卦安抚,空掌补气(人不动手动)。备注:若有宫寒或月经不调,手法结束,药灸隔姜盐灸神阙、气海、关元。同时此客人需配合督脉、肝胆经调理为最佳方案。同时配灸肾腧、命门、八髎,每次一注,可连续灸,每次一注,可连续灸,每十天一疗程,休三天继续。月经前后空两天方可操作,灸疗视月经量多少而定。 四.膀胱经络操作手法(客俯卧,操作者站头顶位) 1?双手拇指重叠,自上而下推膀胱经三遍,安抚 2?站侧位先左膀胱拨经123拨法三遍,再换右侧,安抚 3?拳滚拉抹三到五遍,用虎口推抹肩胛骨缝,拳滚颈椎两侧。 4?加油安抚 5.八髎打圈,点按八髎穴三遍 6?玉刮痧板拨经至八髎三遍 7.双手重叠搓热八髎 8?下肢,虎口推膀胱自下而上三遍 9?拇指捻揉自小腿向上软坚散结,结节严重部位多揉加强。 10?点按殷门、承府、委中、承山、太息、昆仑。 11.拳滚推抹加强 12.左手压委中,右手抓住脚压腿三次。 13?空拳敲击安抚 14.刮痧板自殷门向下刮式 备注:1?膀胱与肾相表里,疏通膀胱必养肾,故同时调理为佳,同时肾又与肝同源关系,肾不好则肝的功能也会减退,而督脉又是提升阳气,补充能量的重要经脉。所以,将背部所属膀胱、肾、肝胆、督脉同时调理属黄金搭档方案。 2?在操作时,前一次和第三次可闪罐清上焦火加强平衡三焦。以后改为每10天或半月闪罐一次。 五.肾经操作手法(可卧位,操作者站侧位)

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络、浮络和血络之分。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之欧阳光明创编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肺经(手太阴肺经)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三、胃经(足阳明胃经)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

十四经络的讲解及销售话术

十四经络的讲解及销售话术 1、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督脉 督脉是人体所有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并且心、肝、脾、肺、肾、小肠等,都在督脉上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2、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任脉 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条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於少、阴道松弛、面部黄褐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3、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肺经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4、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大肠经 大肠经调理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5、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包经 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6、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三焦经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感受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7、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经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8、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小肠经 小肠经堵塞会影响人体精微物质的吸收,人体会变得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弱等症状,当您的这条经络通畅时,您的身体慢慢会变的强壮,并且可以调理慢性肠炎,疝气等问题; 9、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肾经

十 四 经 络 图 解 说明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在四肢循行的部位,上肢或下肢内侧面的三条阴经是:太阴在前缘,厥阴在中间,少阴在后缘;上肢或下肢外侧面的三条阳经是:阳明在前缘,太阳在后缘,少阳在中间。 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的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然后又回复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循行。例如头痛,可按经脉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来辨别:其痛在前额,多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手少阳小肠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余足少阳胆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余厥阴经有关。 十四经络起止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任脉起于中极止于承浆;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手太阴肺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胸痛;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其它: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痛。手太阴肺经不通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光,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有以下11个:

十四经络图

太阴肺经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 列缺:不好找。合谷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 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容易感冒保肺经;肺起中府止少商; 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1、怕风易汗咽干咳嗽; 2、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 3、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肺的功能正常—宣发有力—皮毛得养—皮肤致密柔韧,毫毛柔润光泽,抗邪力强,触觉灵敏。病理:肺气虚弱—卫表不固—畏寒、多汗或自汗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触觉迟钝 肺阴虚弱—皮毛失养—皮毛干燥,憔悴枯槁,瘙痒 外邪侵犯皮毛—肺气不宣—发热、无汗、气喘

1.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键臂助泄的蓄脉 2. 商阳穴;食指指甲盖外侧,汗水出,感冒发烧都不见 3. 三间穴:从此远离鼠标手 4. 合谷穴:牙疼真要命,虎口能治病. *.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5. 阳溪穴:手肩疼痛一扫光. 6. 下廉穴:肠胃不痛,天天轻松 7. 曲池穴: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8. 肩穴: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最容易受风寒的穴。 9. 扶突:从此不怕秋燥咳嗽. 11. 手三里:一条龙解决手臂肩疼痛

中医人必备:十四经络走向图-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四经络走向图,此文不看太可惜!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经络,首先就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及经脉在体腔内外循行和气血输注部位的特定 结构,以《黄帝内经》等典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所联系的解剖部位及临床总结为基础,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赶紧看正文吧!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分为体腔和体表两部分,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是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在体腔,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和脏腑表面的浆膜缝隙构成,在体表肢体,则是由皮、肉、脉、筋、骨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下面我们分析十四经经络结构时按照体腔内路线和体表路线分别表述。 1.《灵枢·经脉》原文三国后宫新玩法,美女任你选广告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1)体内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胃中焦之间的腹膜间隙,向下联络大肠,返回向上循着胃的上口(贲门),向上穿过横膈裂孔,联属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隙。在与肺相连的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胸膜腔隙横行从腋下出于体表。展开剩余93%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

行于肱二头肌桡侧与肱肌、喙肱肌之间的肌肉缝隙处,行于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着桡骨下缘的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着大鱼际与第一掌骨之间的缝隙到大指桡侧指甲角。其支脉:从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间的缝隙到食指桡侧指甲角。(图1)1.《灵枢·经脉》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外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与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图2)图2 手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的裂隙,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