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

(简本)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9年5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1)

2 园区开发建设情况 (4)

3 园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9)

4 “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落实情况 (10)

5 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12)

6 规划后续实施压力分析 (12)

7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和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13)

8 跟踪评价结论 (14)

1项目概况

1.1任务由来

未来科学城一期(原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东南部,东临顺义区,距离市中心约25 公里。园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定位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速打造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由当时的神华集团等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鉴于未来科学城一期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及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编制完成了《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通过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及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环保部《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规划编制部门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编制规划的跟踪环境影响报告书。2014年,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展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编制完成了《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并通过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自上一轮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已5年,为了解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北京市环保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等相规定,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未来科学城规划环境影响进行第二轮跟踪评价。我单位接收委托后,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对评价区域开展了现场踏勘,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结合区域特点和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等要素,根据相应的环评技术规范及指南,编制完成了《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第二轮)报告》及其简本。

1.2未来科学城一期总体规划要点

1、规划范围

北至顺于路西延、东至京承高速路和昌平区界、南至七北南路,西至北七家镇中心组团东边界。园区规划面积10km2,以温榆河和定泗路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北区在小汤山镇,占地2.19 km2,南区在北七家镇内,占地4.46 km2,两区之间核心绿地3.54 km2。

2、总体定位

根据《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未来科学城一期初始定位及发展目标为: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致力于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的要求,明确了三个建设目标:成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

近两年,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未来科学城定位调整为: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企业在京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能源、材料等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区,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示范城。

3、空间布局

未来科学城一期空间布局采取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组团分散式布局,可归纳为“一心、两园、双核、三轴、一带”的空间结构。“一心”指沿温榆河的绿色空间,“两园”指跨温榆河的未来科技城南北两区,“双核”指为园区配套的一南一北两处公共核心服务区。“三轴一带”为温榆河生态轴、鲁疃西路产业轴、杨林路文化轴和生活休闲景观带。

4、街区划分

根据园区功能结构、自然边界及主要道路将园区划分为7个街区,作为进一步细化至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的最小研究范围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单位。其中,北区划分为A1、A2、A3三个街区,南区划分为C1、C2、C3三个街区,公共核心区包括北区的A1街区和南区的C1街区。

5、建设规模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4万m2,其中央企项目建筑面积约349万m2,公共服务配套建筑面积约349万m2,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建筑面积约26万m2。

6、人口规模

未来科学城一期建成后,入驻工作人口约10万人,居住人口约4万人。

7、入区企业

未来科学城一期确定入驻的中央企业有14家,分别是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国家电力集团公司合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8、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雨水排除规划

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建设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并沿规划道路修建雨水管道系统。

(2)污水排除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产生的污水由规划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解决,规划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位于未来科学城一期以南地区,设计能力为8万t/d,远期规模为11万t/d,处理范围为北七家全镇和未来科学城一期。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沿未来科学城一期内规划路新建污水管线,接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进行处理。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规划污水收集率达到100%,污水达标处理率为100%。

(3)中水回用规划

规划该地区的中水水源为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再生水,未来科学城一期的建筑冲厕用水、道路、绿化浇洒及河湖景观用水可用中水替代,规划未来科学城一期中水回用率达到90%。规划自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修建中水管线,形成环状管网供水。

(4)供水规划

2014年以前,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新建蓄水厂一座,由昌平区本地

水资源解决;2014年以后,由中心城供水系统解决。

(5)供热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南区建设一座天然气热电厂;在南区西北部新建一座天然气锅炉房,同时,结合市政道路布置供热管网满足区域供热发展需要。

根据规划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冷热负荷需求特点,适度发展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地热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

(6)供气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的东北部、临近京承高速公路新建高压A (4.0MPa)天然气调压站一座,设计供气能力约11万m3/h,气源来自京承高速公路现状DN700mm高压A(4.0Mpa)天然气管线。结合规划高压A(4.0Mpa)天然气调压站建设CNG加气站一座,设施供气能力约2000m3/h,可以满足未来科学城一期天然气发展需求。规划高压A(4.0Mpa)天然气调压站(含CNG加气站一座)占地约1公顷。

结合地区用气需求,规划在北区安排次高压A(1.0Mpa)调压站一座,设计供气能力约3~5万m3/h,占地面积约1000m2。规划由京承高速公路西侧规划高压A(4.0Mpa)调压站引出,沿顺于路西延、鲁曈西路铺设次高压管线至北区规划次高压调压站,继续向南与沿定泗路引来的次高压管线相连通。

为了满足电热厂的天然气需求,规划由京承高速公路现状高压A天然气管线开口,沿七北南路接引高压A天然气管线为其供气。

(7)环卫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南区北部、北七家污水处理厂西侧建设一座垃圾转运站。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的商业金融项目的生活垃圾采用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统收集,未来科学城一期除商业金融以外的企业、住宅等产生的生活垃圾由镇里统一收集,运往垃圾转运站,最终运往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处理。

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入园企业的需求,统一规划建设会议中心、会展、酒店、公寓、体育建设设施、卫生设施等为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配套设施。

2园区开发建设情况

2.1园区用地情况

未来科学城一期自2009 年建设以来,各项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截止目前,一期400多公顷建设用地(不包含绿地、道路、水域)中,已完成供地约335公顷,占比84%,完成建设用地194公顷,占比45.2%。14家入驻央企,整体建筑建成率约为44.5%,平均建成使用率约86% 。为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产业链,未来科学城一期正加快核心区的各项建设,当前未来科学城一期核心区的商业与多功能用地已完成81%的供地,约92%的已供地正处于在施阶段。其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邮政设施等服务设施整体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未实施。

2.2产业定位与产业结构分析

未来科学城一期入区企业与规划基本一致,目前14家央企(国电与神华合并为国家能源集团)已基本全部入驻。入区企业以研发为主,园区内不进行生产。入区企业产业类型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北京市及昌平区产业政策要求。

2.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其中34 条新建道路及3 座桥梁全面具备通车条件(其中2条已通车),4.9 公里综合管廊全线投入使用,水电气热全部供应到位,3.14平方公里的滨水公园向公众开放。园区污水全部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集中处理,该再生水厂于2014年7月15日竣工投入运行,替代原来的北七家污水处理厂。

2.4拆迁安置情况

北七家安置房和鲁疃安置房于2011 年底征地拆迁后顺利建成,环境品质良好。除北七家村、鲁疃村的拆迁安置外,未来科学城一期同时完成土沟村、岭上村的拆迁安置。目前,71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全部回迁入住。

2.5入区企业情况

作为全国首个启动建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学城一期建设近十年,有效集聚一批高水平央企研究院所,一定程度完成了服务央企人才创新战略使命。大型央企研发中心成为未来科学城一期核心创新主体。未来科学城

一期按照规划引进国家电网、中国商飞、中国电子、中国电信等14家央企,集聚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高水平科研院所,目前14家央企已全部入驻投入运行。

2.6污染物排放现状

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范围内拥有居住人口约11570人,工作人员约12000人,总计23570人。入驻企业主要为大型央企,主导产业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内以科研、办公为主,不涉及生产。污染物主要源自生活排放。根据调研统计,未来科学城一期现状污染物排放量为NOx150.4t/a,主要来自天然气燃烧排放;废水排放量158.13万t/d,以生活污水为主,少量实验室清洗废水,经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处理后回用,多余部分排入温榆河;生活垃圾排放量为8916.59t/a,由各企业委托第三方单位定期清运,危险废物25.45t/a,入驻企业统一收集后,交由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处理。

2.7规划变更及完成情况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和建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在中央密切指导下集合市、区力量,大力高效落实了“自上而下”的各项要求,在建设初期充分发挥了支撑国家战略落地、服务央企发展的重要作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园区空间范围、布局、结构与规模及入区企业均未超出规划范围,未发生重大变更。

建设过程中因项目实际需求,局部地块进行了微调,并履行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报批与公示等相关手续。调整内容及调整原因见表2-1。

表2-1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变更情况

7

上述变更均属于园区内部用地局部调整,对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截至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累计开工约420万平方米,完工约246万平方米,建成率为58.6%,大部分基础设施已高效建设完工。经过近十年建设,城市功能基本具备,产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潜能正在加快释放。

8

3园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3.1环境空气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阶段(2019年),四个监测点位SO2和NO2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TSP、PM10、PM2.5三项指标日均浓度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与上一轮跟踪评价阶段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TSP、PM10和PM2.5三项指标日均浓度均由超标状态实现了达标。

3.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未来科学城一期园区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进行集中处理,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后,回用作园区绿化及冲厕用水,剩余部分排入温榆河。温榆河土沟桥断面为昌平区出境考核断面,正好位于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本次跟踪评价采用温榆河土沟桥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园区地表水环境变化情况。

自2010年以来,温榆河土沟桥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上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截止2018年底,除COD C r稍高于V类水体考核标准外,NH3-N和TP均满足V类水体考核标准限值要求,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

3.3地下水环境质量

根据监测结果,园区地下水环境在2011年、2014年和2017年的监测结果较为稳定,深水井地下水水质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中Ⅲ类标准限值要求。潜水井水质受北七家地区整体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超标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其中临近温榆河监测点,氨氮超标倍数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说明潜层水受地表水影响较大。

3.4土壤环境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阶段,对应规划环评阶段监测点位,同时结合园区监测用地情况,共设置8个监测点,用地性质涉及教育科研用地、市政设施用、多功能用地。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位的各项污染物监测结果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和管控标准》(GB36600-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与规划环评阶段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规划实施未对

土壤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5声环境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噪声监测点位与上轮跟踪评价一致。监测结果表明,1)京承高速和定泗路夜间均出现超标现象,其中京承高速超标量有所增加;2)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监测值有两个点位超标,超标量分别为7dB(A)和9dB(A),夜间监测值有五个点位超标,超标量为4~16 dB(A),超标量也有所增加。3)项目周边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较好,昼夜监测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标准限值要求,未受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未来科学城一期仍处于开发建设期,受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影响,项目区域部分监测点位昼间声环境监测值出现超标现象;随着园区开发建设,京承高速与定泗路交通流量增多,导致交通噪声有所上升。因此,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是区域声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原因。

3.6小结

园区近年来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均呈显著改善趋势,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未发生变化,受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影响,个别点位噪声超标量有所升高,但周边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较好,未受影响。

4“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落实情况

4.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昌平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未来科学城一期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为温榆河沿岸区域,属于重要河流湿地保护区域。未来科学城一期采用先进的地下管廊式设计理念,集中布置市政管线,集热力、电力、供水、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各类基础设施功能的有效集聚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温榆河自然禀赋,打造以3.14平方公里滨水公园为核心的绿地系统,创造出充满动感与灵性的滨水城市环境。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方案,与温榆河为轴,两侧设置200米宽绿化隔离带,保护水体、湿地及两岸的自然环境,完善展示设施,建设分区明确、可观可游的未来型、科技型、生态化滨河公园,并以此联系南北两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未来科学城一期绿色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基本落实了绿色生态规划措施和要求,开展了相应生态化建设并创新了生态实施

机制,成功获评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然状态的本底环境保护,尤其是植被资源和湿地资源,保留了大量现有植被,恢复并增加了园区的湿地面积。

园区后续规划实施不会新增建设用地,不会改变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格局,后续发展将严守生态红线要求,不会对区域生态保护造成压力。

4.2环境质量底线

未来科学城一期从改善环境质量入手,充分利用多种能源形式,搭建区域能源三联供系统为主体,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调利用的能源形式,实现供需匹配、多能互补,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了100%。园区污水全部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处理达标后回用做中水,剩余部分排污温榆河,用作生态补水。根据园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未来科学城一期开发建设以来,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环境改善明显,环境效益逐渐凸显,土壤环境质量维持在达标状态。4.3资源利用上线

未来科学城一期现状水源为未来科技城调蓄水厂,该水厂位于顺于路西延南侧及温榆河北滨河路东侧,现状规模4万立方米/日。规划予以保留。供水水源来自马池口应急水源地,现状供水量约为1.5万立方米/日。园区中水由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提供,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现状规模约为8 万立方米/日,目前已满负荷运行,可产生中水6.5~7万立方米/日。根据调查数据,2018 年未来科学城一期已入驻企业现状再生水利用总量为256.14万立方米/年,合0.70万立方米/天,现状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可满足其供水需求。剩余再生水排入温榆河,用作河道补水。从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总体用水情况来看,新鲜水及中水需求量均在供水能力范围之内,未超出承载力范围。

未来科学城一期建设均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建设过程中因垃圾气力管道收集输送系统项目实际建设需求,采取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进行置换的方式落实新增的三处中央垃圾收集站用地;另外,个别地块进行了用地边界微调,上述调整均属于园区内部用地局部调整,对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园区后续开发将不会突破剩余的可建设用地范围,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

5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环境管理主要由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和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其中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前期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未来科学城管委会负责与入驻企业进行对接,传达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要求。在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后续实施过程中,将继续沿用此种管理机制。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如下: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3)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4)实行排污收费制度。

未来科学城一期开发建设前期,由于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各项环境监测工作未形成体系,主要是伴随城市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技术研究等市科委、国家水专项相关课题开展了部分监测。随着园区建设与运营的并行推进,园区环境质量跟踪监测管理逐步得到完善,2014年开展了跟踪评价,针对规划环评阶段进行了对比监测。目前园区正在搭建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水量水质智能监管系统。随着环境管理的严格化,昌平区生态环境局在园区内设有两个环境空气质量微型站点,可以作为园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参照;地表水方面,市级考核断面温榆河土沟桥考核断面位于园区内,能够满足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跟踪。后续规划实施过程中,建议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计划,增强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科室的联系,实现数据共享,实时关注园区环境质量变化。同时加强园区地下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监测。

6规划后续实施压力分析

规划后续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有:

(1)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已处于满负荷运行,随着后续规划的实施,新增污水的处置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部分央企圈占用地后建成率、利用率低,研究院所建设推进缓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地资源的浪费。

(3)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与二级标准及群众期盼尚有差距,环保道路任重道远。

(4)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5)园区及入区央企环境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6)入驻的央企科研院所结构单一,限制了园区的创新活力发展,同时对周边更大区域内产业链条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7生态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和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7.1产业发展方面

为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搞活园区创新创业氛围,实现科技创新主平台定位,未来科学城一期应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现有基础上将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注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交叉融合,加快培育转化新技术、新业态。同时,园区应围绕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以开放的态度引入更为丰富的参与主体,整合一批高校、央企、民企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力量,强化央企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7.2用地规模方面

园区央企地块最先投入建设,充分体现了未来科学城一期的核心职能和市区对央企创新的大力支持保障,但是部分央企投入建设量较少,土地利用率较低,地块开放度不足。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央企规划未建用地面积约为121.36公顷,未建设量约为226.4万平方米,已建成但未使用建筑面积约49.14万平方米。央企单个地块尺度偏大,且目前均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园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同时,目前多数央企处于二期项目建设阶段,未完成地块绿化建设。后期应加快相关建设,以改善园区环境质量。

7.3空间布局方面

从功能补充完善和环境精细提升两方面入手,激发园区空间活力。首先,应高度重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化,提升综合交通、教育、医疗、居住等城市服务能力,打造高品质生活服务功能,从而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阳光创新地带。同时,应运用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加强办公、生态休闲和居住空间的布局融合度,增加步行道、骑行道和休闲建设设施分布密度,营造开放、个性、自然与办公相融合统一的园区空间环境。

7.4基础设施方面

(1)目前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已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用水高峰期存在污水溢流现象,随着园区开发建设,排水量将逐步增大,将来园区污水处置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议加快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二期的规划与建设,以满足远期污水处理需求,为未来科学城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园区的建设提供保障。

(2)经过十年建设,未来科学城一期基本实现了再生水管网园区全覆盖,但再生水利用率与规划目标尚有差距。目前园区再生水主要回用于热电厂冷却、园区园林绿化、冲厕用水及市政杂用水。建议后续规划实施过程中在绿地灌溉、市政道路洒水及垃圾间冲洗方面进一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在施工工地洒水降尘、车辆清洗、未使用中水企业、景观补水等方面推广使用再生水,更加有效的替代清水资源。

(3)建议加快投放口以及中央垃圾收集站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内垃圾无害化收集转运,垃圾回收过程中考虑垃圾的分类收集。建设过程中加强与入驻央企单位及相关地块单位的沟通对接,将垃圾投放口建设与企业在建及拟建项目相结合,把问题前置,尽量在工程前端解决。由于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管线及末端设备均需企业负责,建议考虑管道通用性,明确末端设备配备要求。

(4)考虑土壤、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建议加强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

8跟踪评价结论

未来科学城一期以原规划、规划环评为依据,入驻企业主要为大型央企,主导产业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内以科研、办公为主,不涉及生产。未来科学城一期发展规模和时序与原规划、规划环评基本一致;入区项目与产业政策和用地布局规划基本相符;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区域环境质量总体来讲有所改善。现场调研发现,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执行情况较好,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能源结构合理、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经跟踪评价建议进行相应调整后,园区后续发展产业规划总体可行,区域资源及环境条件可支撑后续规划的实施。要求园区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跟踪评价提出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和管理体系及“三线一单”管理要求,实现未来科学城一期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

生态规划案例 ——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广州中心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生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石牌高教区,广深高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总用地为22.74平方公里。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 (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 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 表9-1 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理念

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1、广州科学城概况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37km2,是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高效率投资服务软环境的多功能现代新型产业区(图1)。 广州科学城的地形主要分为丘陵台地和河涌冲积谷地。其中大部分丘陵台地高程在50m~120m,北部最高的迁岗大山为288m,其地质构成以花岗岩、混合岩为主;河涌谷地则地势平缓,高程一般为15m~20m,其地质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浅覆盖区,基岩地基和硬塑粘土地基的强度和埋藏条件相对稳定。科学城中的丘陵山地生态绿化环境良好,树木茂密,枝繁叶茂,以荔枝、橄榄等果树为主,谷地以农田为主。 2、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着全局性的工作。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园区的环境、开发成本、效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风格和魅力,也决定着其与城市或园区其他组成元素的和谐。总体上说,广州科学城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图2)。 2.1 与自然和谐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城现状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规划项目组与重庆建筑大学黄光宇教授合作进行了以“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科学城总体规划对用地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并以现状山体和河涌为生态系统骨架,充分尊重和利用现状山脉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设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并按谷地走向进行拓展形成纵向发展轴,横向拓展形成功能组团,各功能组团相对集中且有机疏散。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充分利用自然山体资源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2.2 开发的经济性 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政府来讲,资金缺乏是制约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园区规划要把降低投资、提高资金的效益作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 广州科学城用地规划充分尊重现状山体和生态环境,利用谷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开大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 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招标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公司成果完成时间:2009年7月目录1.项目分析 001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2规划范围与现状分析1.3规划目标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1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前期概况自1992年起,北京理工大学与当时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合作建设学校周边产业开发区,共同投资三亿多元建设了三座大厦(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家教育交流中心),形成了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的主体建筑。目前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00亩,已开发建成近10 万平方米建筑物。理工科技大厦建筑面积32083平方米,用于中小企业创业,具有中小型科技企业办公良好环境,地理位置优势突出。海淀科技大厦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园办公大楼。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建筑面积19956平方米,大厦内有入驻企业办公场地,北京理工科技集团总部设在大厦六层,大厦内设有用于企业交流、学术会议、信息发布等报告厅、会议室,三星级客房和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2项目区位与规模区位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校区东邻中关村南大街,南接魏公村路,西毗苏

州桥街,北跨北三环路,与友谊宾馆接壤,处在北京海淀区文化城、中关村科学城和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中心地段,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位于学校中关村校区西部(戊区),西三环北路与北三环西路交叉口,南与5、6大学生公寓隔校园道路相望,北至校园北路向西延长线,西临西三环,东至校园西路。占地面积与建设规模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占地面积73亩(约4.9万平方米),地块呈南北向直角梯形(南端顶边176米,北端底边209米,南北长255米)。本项目用地性质为教学科研用地,拟规划建设规模为:规划容积率4.2,控制高度80米,建筑密度30,绿地率35,地上建筑物规模20万平方米。项目在北京市的区位项目在理工大学的区位1.项目分析1.2规划范围与现状分析规划范围项目地处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 区西部,南至5、6大学生公寓北侧,北至校园北路向西延长线,东至校园西路西,西至西三环。周边现状分析项目地理位置重要,主要考虑如下周边现状:第一,项目处于西三环北路与北三环西路交口,重要临街面面向三环,对将来建成的建筑外立面形象要求较高。第二,项目与武警总部大楼和北京电视台办公楼隔三环相望。第三,考虑项目本身与校园主楼的相互关系。综上,设计时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高度都推敲科技园区建筑的形体关系,才能满足周边环境的需

迁入广州科学城优惠政策简析

XXXX迁入广州科学城优惠政策简析 一、广州科学城与苏州工业园比较: 1、园区的设立目的:苏州开发区是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型,外向型的工业园 区,对于高新企业的培育以及相应的产业配套相对较小。而广州科学城是作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的基地。创立的目的不同,则在相关支持等方面也就不同。 2、税收政策: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仅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力度最大, 而对于内资企业的优惠力度则较小,甚至没有。广州科学城对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上都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优惠的力度不会比苏州工业园低。 3、对高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苏州工业园依托上海为龙头的工业园模式,因此苏 州工业园有着强烈的世界加工工厂的特性。产业机构主要以电子信息通讯产业,精密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这些企业多以海外企业为主。园区内的内资企业寥寥,国内的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主要:一、国内企业缺乏相关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二、苏州工业园的世界工厂的特性,使其服务的重点在外资企业,而不是内资企业。广州科学城依托港澳,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带,产供销体系发达,信息交流通畅,科学城坚持外向和内源两条腿走路,即提高了创新服务水平和为企业创造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又为企业在产供销等方面提供支持,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2009年广州开发区专利申请1827件,同比增长50.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0件,同比增长47.6%,专利授权736件,同比增长31.6%。萝岗区专利申请1746件,同比增长49.2%;专利授权662件,同比增长54.3%。全区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9家)。 4、资金支持:苏州已经建立了天使投资,产业投资等资金支持体系,资金规模 100亿,而广州2009年成立的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就达到了50亿,在资金支持范围和力度上,广州绝对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另外科学城等相关单位成立了各种服务中心,免费帮助企业申报政府资助等相关事宜,提高了企业的申请效率。解决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之忧。另外,广州市科技局根据每年的热点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编者按: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启动《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撰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先后邀请科技部、工信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建言献策,中科院院士把脉会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草案。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今天本报全文刊发《规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前言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建立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国家、省、市三级积极推动下,绵阳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体制创新、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城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军民融合产业产值600亿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培育了66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建成高等院校12所,基本实现《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但绵阳科技城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世界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重构的新机遇新挑战,军事工业快速发展蕴藏着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契机和潜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源泉。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成渝经济区集聚能力的持续增强,随着灾后重建成果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随着"科学新城、气动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等,绵阳科技城区域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必将加速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制定《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对于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新时期科技城规划总体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道路,坚持以创新为灵魂、科技为支撑、产业为重点、环境为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节战略定位 军民融合示范地。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新模式,创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支持政策,促进"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

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市以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生产为主体,配套发展高科技第三产业(信息咨询、科技贸易等)的具有高质量城市环境,高效能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功能的现代科学园区。 广州科学城的用地功能组成包括:管理服务科研中心组团、生物工程产业组团、微电子信息产业组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组团、环保产业组团、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组团、其它高新产业组团和大型居住组团。各个组团通过山林地和城市干道相互分隔,是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创业的新型城区。 广州科学城项目简介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开发区乃至广州市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其规划设计从总体规划到中心区城市设计,再到首期、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辅以中心区蓝轴绿轴的景观设计、区内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安置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科学城是经过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的一轮又一轮的构思设计调整,边实践边提高的劳动结晶,其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高质量的建设,是值得其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去学习的。 科学城总体规划简要说明 规划概述 1.规划原则 1.1生态原则:科学城的开发要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证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1.2弹性原则: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土地利用要在功能分区明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1.3 相对独立的原则:为了保证科学城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用地和道路的规划要保持相对的独立。 2.规划目标 2.1 培育创新环境,促进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2.2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3 建成21世纪华南地区的技术中心。 3.规划要点 3.1 发展性质 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培育创新环境,促进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益的投资管理软环境,以产、学、研为主,辅以配套少量高级住宅的多功能现代新型城区。 3.2 人口规模预测 到规划期末2025年村镇人口4000人,居住人口8.5万人,就业人口约为18-20万人。 3.3 功能结构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22页)

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市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计委计规划〔2001〕71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1.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7%,分别比1995年提高13.2%和3%。“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本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四通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4%;软件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软件产品出口额的67%,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2.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环境初步形成。“九五”时期,《市人民政府印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京政发〔1999〕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强了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初步整合了首都科技资源。 2000年,本市签定技术合同金额达140.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地区200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 “九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0%。现已成立各种孵化器15家,五”期间累计孵化成功近300个项目和200余家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得到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形成。 3.产业结构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目前,初

广州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区) 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广州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区) 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孙永海 【摘要】城市高科技产业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人口组成、交通结构、区域独立性等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建成区, 使得其交通规划,在对外联系、路网指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仅以广州科学城交通规划为例,试对高科技产业区交通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一点实践借鉴作用。 【Abstract 】City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y zone in certain respects, for example: land us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ransport framework and the independence. So it has some special ways about the transport external connection, road network index and et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blems of City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 example of Guangzhou Science City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区 交通战略 交通规划 一、背景介绍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正式经国家批准,设立广州科学城。2000年完成了总体规划,2001年开始建设。 科学城地域面积较大,如果包括后增加的区域,规划面积为44.74平方公里(扣除山体林地面积为:34.06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东部组团的1/3。其交通规划,对广州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于广州市对总体战略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广州市的支路网进行了重新调整,科学城用地范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对科学城总体规划中的交通部分进行深化、细化和调整。 广州科学城地处广州市广州东部组团,为天河、黄埔以及白云三个行政区的交接处,和很多已有的经济开发区相毗邻,主要有永和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高塘石工业区等。其用地范围为广州市几条主要干道所包围,主要包括:北二环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汕公路、大观路等。广州科学城在功能结构上根据现状的山体和规划道路划出六个功能组团,即生物工程产业组团,微电子、软件产业组团,管理服务科研中心区组团,其它高新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新材料以及新能源产业组团。组团 之间主要通过山林地相互分隔,形成“有机疏散”的功能结构。 总规中科学城的定位为:将科学城 建设成为21世纪华南地区的知识创新中心,研制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孙永海——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 科学城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部分主要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化和调整: 1、结合广州市总体交通综合考虑,科学城路网结构组成、公共交通组织以及路网对外联系; 2、用定量的数据分析路网的服务水平; 3、重要的路网节点上,考虑到远期用地的预留以及交叉口的处理,以及立交功能的处理; 4、进行交通组织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 图1 科学城总体规划图

成都科学城规划出炉 环绕兴隆湖依水而建

成都科学城规划出炉环绕兴隆湖依水而建(图)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15-01-23 07:23 兴隆湖生态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中,未来成都科学城将在这里依水而建。制图姜宣凭 1月22日,200余家参加“四川天府新区(微博)投资推介会”的企业组团来考察成都天府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投资服务局局长刘宇彤表示,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向成都天府新区投出“橄榄枝”,拟签约协议金额过百亿元。本次签约企业中,企业最看重什么?企业落户天府新区能得到什么优惠?记者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获悉,目前,成都科学城已成为吸引企业落户天府新区的一块“金牌匾”。华西都市报(微博)记者将为您独家揭秘未来成都科学城的规划。 企业布局环绕兴隆湖绕水分布 成都科学城还很“年轻”,却已经“美名远播”。1月初,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将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目前,成都科学城的规划已经初现,不少企业已开始慕名而来。 记者了解到,成都科学城将围绕兴隆湖,依水而建。未来这里将是一个“高大上”行业云集的地方。站在兴隆湖的凉风顶观景台往下望,兴隆湖的全貌一收眼底,浩瀚烟波,一碧万顷。未来,成都科学城的不少企业将以这里为中心,绕水分布。 规划揭秘科学城有15平方公里

成都科学城未来长啥样?根据规划,成都科学城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作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起步区。科学城计划打造成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科研中心和知名高校院所的集聚地,以后这里处处都是“高大上”。 在成都科学城用地布局规划图中,科学城规划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设计研发、产业孵化、创新转化园等产业用地,还有高端配套等一系列服务用地。其中环绕兴隆湖的主要为研发兼容商业、商务用地,包括互联网产业、设计研发、产业孵化等板块。在成都科学城的东部,还规划了一个创新转化园,专门用于科研成果转化。 在这些板块中,绿网水系、交通网线将渗透其中,实现生态、产业、城市的高度融合。据悉,今后5年成都天府新区将以“一城、一区、一带、三园”建设为发展重点,建设成都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锦江生态带、创新转化园、新兴工业园和国际合作园。 深度解读 哪些行业青睐这里?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 成都天府新区如今已成了企业的“香馍馍”,先进制造、轨道研发、大数据、总部经济等“高大上”的新兴产业都爱上了这里。截至目前,成都天府新区在上述产业中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个,协议投资约700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8个,新区高端产业加速聚集。 已有数据显示,成都科学城的首个示范性项目——天府创新中心,已经迎来了一批企业入驻潮。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86家科技企业已落户,下一批申请入驻企业已储备达85家,即将开始评审工作。企业最看重什么?产业综合载体强劲 落户天府新区的企业最看重什么?如今,成都科学城已经成为天府新区吸引企业的一块“金牌匾”。广西中矿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争游说,看好天府新区位于中心区的优势位置,“目前已有投资打算,成都科学城很可能将是落户首选。” 成都科学城有什么样的“魅力”,成为企业们纷纷角逐的目的地?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投资服务局局长刘宇彤说,要吸引企业,首先产业载体要强。目前,成都科学城正在建立“创新+投资+孵化”模式,搭建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载体。有哪些政策优惠?

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2012年11月15日 10:23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明珠湾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南沙滨海新城总体鸟瞰图

中山大学国际健康医疗研究中心规划效果图。 文/记者杜娟通讯员黄鼎曦、余宏炳、姚燕华 广州市“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简称“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中提出,要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包括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昨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这两个新城的详细规划,其中提出南沙明珠湾区起步区要花十年打造“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并新建肇顺南城际和地铁4号线南延线等轨道交通,以加强与各个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而东部山水新城则包括萝岗和增城部分地区,备受关注的广州教育城也纳入其中,预计明年年底前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 两个新城区将 发挥都会区外围 创新城、产业城作用 根据规划,在“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格局下,两个新城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考世界先进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发展经验,在以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会区外围,往往布局着拥有创新和先进制造功能的新城区。广州的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两个新城区也将发挥都会区外围的创新城和产业城的作用,努力打造创新型新城的功能,即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先进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

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共承接新增长的230万人口。 通过加强两个新城区与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可实现从现状56%降低到39%。 同时,推动机制创新,利用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政策优化,积极探索新机制,积极吸引人才和投资,为打造创新型新城服务。 南沙滨海新城: 一城三区绿地占六成 南沙滨海新城近期重点建设103平方公里的明珠湾区 明珠湾区起步区将规划打造为“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 2015年南沙将新增优质中小学4所、三甲医院3所 新城规划: 形成“一城三区”总体空间格局 各组团内部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 南沙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后,其规划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本次公布的最新规划,南沙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规划形成“一城三区”的开放、弹性、可持续发展总体空间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区,以水域为生态景观核心,以生态岛链的组合布局方式,将南沙街、珠江街、横沥岛、灵山岛、龙穴北有机组合,构建以高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服务中枢。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 前言 中关村科学城是指“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东至京藏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西至西三环、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区核心区的核心。 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一区域布局建设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和清华、北大、人大等高等院校以来,从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教区”到改革开放催生的“电子一条街”,从1988年国家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1999年国家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到2009年国家批复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按照国家对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要求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特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建国6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站在我国科技创新最前沿,秉承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标杆,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淀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中关村创新精神。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孕育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丰富了“科学,与时俱进”理念,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核心容。中关村创新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率先开展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等改革试点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

发展战略-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汇报版)

打造黔中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 红枫湖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北京中设泛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3-10

绿谷—规划范围 结合提供的《红枫 湖国际生态文明体 验区》规划红线图,确定本次规划范围:西至行政区划界线;北邻麦翁河; 东接环湖路; 南至贵黄高速公路。规划面积:32.64 平方公里。

目录外部战略环境 发展特色及基础条件 案例借鉴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产业体系构建 空间布局 城市建设发展 保障措施

1 part

宏观层面: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朝新经济时代转变 对比项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驱动要素?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配置 和利用所带来的“要素租金”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知识创新,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与投入,实 现“创新租金” 产业特征?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 ?传统工业为主导,如电力、机械、石油、钢 铁、通信等; ?第三产业以面向日常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业为 主。 ?产业结构“软化”、三产占据主导; ?高技术产业产业成为重点方向, 政府环境营造?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政策条件和土地优惠 条件设置?营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环境,完善城市配套环境

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需求驱动力 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联系 的日益紧密将加速旅游休闲业发 展;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拉动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 等产业的发展 人类对通信、娱乐等的需求提升: 对承载所需的通信电子设备及移 动互联网、数字内容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国务院新近出台40号文,支持健康服务业的 发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市场导向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广州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广州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来源:南方网发表评论() 历时四年编制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新近出炉。这份规划报告在重新梳理广州战略规划体系的前提下,对未来十年广州的发展轮廓进行了勾勒: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 该份规划汇聚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城市规划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五家研究机构的集体智慧。规划对广州过去年发展进行了分析:过去年迅猛的经济发展也遗留下老城区人口饱和、环境受到侵蚀和污染的问题;大学城也未能如愿带动城市的自主创新,珠江新城虽是CBD却被住宅大量占据、城市舒适度有所下降等。 对广州未来年的战略规划将坚决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以免陷入城市无序发展的通病。未来年,广州将以旧城区为主中心,形成番禺、南沙、花都等为六个副中心,众多卫星城镇形成的立体组团将成为整个大广州的发展态势。 规划对广州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未来的发展将以两个定位为根,延续生长出“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制造业基地”等多个内容,而所有的定位都最终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交通、生态、产业布局。 在战略规划为广州描绘的下一个年的蓝图中,广州未来的中心城区将进一步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加快产业改造,建设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相关配套服务,副中心城区将发展大型钢铁、石化、汽车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至于劳动密集型、污染严重的产业类别未来将逐步淘汰和迁移至城市外围。 上述产业调整的直接结果是未来城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将是高端人才向中心城区集中,而产业工人将逐渐向城市外围迁移。为此,战略规划提出,未来要给城市外围增加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形成功能齐全的社区,特别在有大型产业项目布局的地方,结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建设产业工人居住区,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 通过以上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提升外围片区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形成多个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市镇,从而疏解城区人口及对外来人口进行分流,在空间上形成人口的合理分布。 在人口发展上,战略规划提出年广州适宜人口为约万。 针对例如新白云机场[ ]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共享困难,而与广州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广州新城市规划提出,以“快速轨道网”和“高速公路网”作为交通体系骨架,实现一小时城市圈和经济圈。此外,还要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两小时全省轨道交通出行圈,构筑辐射省内所有地级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广州市区至广东省任一地级市以及泛珠三角任一省会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直达。 新规划同时还提出,未来年,广州主要城区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并通过各种手段严控小汽车的使用。 对于未来广州的产业格局,规划提出了要构建个产业单元,形成“一核三带”的产业格局。其中,中心城区产业单元将成为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核;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空港、花都西部、从化个产业单元;东部产业集聚带包括黄埔、萝岗、新塘产业单元,增城产业单元和科学城[ ]穴北区雪产业单元;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番禺西部、番禺东部和南沙临港个产业单元。

广州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Guangzhou Science City)是广州市的一个现代化科学园区,位于白云山生态保护区边缘,东接黄埔,北邻白云,南望珠江,西靠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地处广州知识密集区,规划面积22.74平方公里,起步区4平方公里。它是广州市东部发展战略的中心区域,广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广州科学城将以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动力,以高科技制造业为主导,配套发展高科技第三产业,成为具有高质量城市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投资管理软环境的产、学、住、商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科学园区。 1研究开发 广州科学城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为主,鼓励发展微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机电一体化、光电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产业,同时建设与其配套的信息、仓储、金融、商住、体育、娱乐及环保设施。并根据其建设规划目标以及该地区原有地形条件和环境保护需要,保留十四个小山峰、部分生态林地和农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1998年10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广州科学城的开发力量,加快了广州科学城的开发建设速度。东方的欧洲-广州科学城 国际投资的焦点 跨国公司云集的投资热土 世界排名前500强跨国公司已有105家在这里投资设厂 广州科学城科学大道111号七福玛健康管理中心所在地。 2建设发展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核心园区,于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启动。 该区域规划设计科学、地理位置优良、交通运输便利,实行生态优先,开发建设起点高,是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21世纪的标志性科技工程、未来广州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样板区、现代化新型城区和休闲旅游景点,致力于打造东方的“欧洲城”。 3发展方向 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培育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广州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益的投资创业软环境,以产、学、研为主,辅以配套少量高级住宅的多功能现代新型城区。 科学城的功能分区明确,分为六大区域,即中心区、高尚住宅区、微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技术产业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市政设施及其他产业区。 广州科学城逐渐加大了开发建设的力度,已累计投入近76.04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首期开发的土地已实现“八通一平”,并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外资项目156 项,内资项目374 项。南方高科、光宝产业园、广东软件园、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优宝科技园、丰彩菱重、金鹏电子、凌宇通信电缆等12个项目先建成投产。此外,还有索尼华南电子、杜邦应用面材、丰田汽车、松乔电子、广日科技园等35个项目已经进入筹建阶段,其中大

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方案建议书

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方案建议书 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项目概况与SWOT分析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SWOT分析 (2) 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地区主要节点分布图 (4) 三、项目价值分析 (4) (一)进一步聚集创新要素 (4) (二)整合创新资源 (5)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 (6) 四、项目定位 (6) 五、项目布局规划 (7) (一)科技产业园 (7) (二)公共服务平台 (9) (三)配套文化娱乐区 (10) 六、服务体系 (10) (一)公共服务平台 (11) (二)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 (12) (三)金融服务平台 (12) 七、结语 (12)

一、项目背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目标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中提出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轴,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划分为中关村科学城北部地区、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地区两个产业功能区,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一轴一廊一带、一极多组团多节点”产业空间格局。其中本项目区位被划入西长安街-XXX政务商务功能组团,具体定位为:重点推进区域业态优化,强化科技政务、科技商务、文化休闲、文博会展、餐饮购物等高端服务功能。 项目楼宇地处XXX科技商务区,2012年3月,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批复同意,XXX科技商务区被冠名“中关村”,2013年3月,中关村管委会将XXX科技商务区列入中关村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6月,被市商务委首批认定为“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XXX科技创新中心项目乘势而发,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周边科研机构、院校的人才优势和市区两级大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优势,以优良的创业氛围、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为高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流的发展条件,为创业者、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空间。 二、项目概况与SWOT分析 (一)项目概况

张江高科技园区应加快向产城融合的科学城转型

Innovation创新·小生态 张江高科技园区应加快向产城融合的科学城转型 今年5月,习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2008年以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R&D经费投入已经连续多年达5%,万人拥有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国内遥遥领先,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节点的基础条件,是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当前应抓住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利时机,加快从科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科学城转型发展。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国内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标杆。以2009年相关指标为例,R&D经费比重已达5.97%,居于全市首位,是全市其他开发区的3倍以上(金桥出口加工区1.96%,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0.68%,数据来源:2009年上海开发区发展报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利润率位居全市开发区首位,达14.57%;利润的绝对贡献额位居全市第二;尤其是万人拥有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净利润率等可比创新指标,远高于中关村和深圳高新区。其中,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是中关村的4倍(中关村16.4件/万 人,张江园区65.9件/万人),深圳高新区 的2倍(32件/万人);净利润占营业总收 入比例达11.4%,是中关村(5.9%)、深 圳高新区的2倍(5.26%,数据来源:上 海市开发区协会开发区简报)。 通过研发高投入,张江高科技园区 不仅促成了发明专利的高产出,而且还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高科技产业 集聚发展的示范效应。以集成电路产业 为例,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仍然实现全年销售收 入201.19亿元,占上海50%、全国19.3% (参见附录表1)。与此同时,涌现一批 以展讯、锐迪科、格科、晶晨、埃派克森 等为代表的IC设计龙头企业;其中,数 码像框芯片、VGA图像传感芯片全球占 有率第一(分别达50%和20%以上),为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核 心技术支撑和引导,并涌现一批以深迪 半导体(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具有中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商用MEMS陀螺仪)、三 鑫科技(发布了世界首台20流明微型激 光投影机)、易狄欧(推出世界首款第三 代电子书阅读器——易狄欧电子书E600 系列,拥有21项自主发明专利)全球首发 的自主创新终端产品,不仅成为园区新 的亮点和增长点,也牢固奠定了张江高 科技园区作为张江国家示范区核心园的 发展地位。 张江高科技园区应加快向科学城转型发展 张江高科技园区虽然创造过辉煌的 业绩,然而面对近年来中关村、深圳前 海的迅猛发展态势(尤其是北京中关村 已经成为国家第一个示范区,不仅涌现 了以联想、百度、新浪等为代表的一批千 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技企业 发展规模等重要指标上遥遥领先,而且 形成了以科学城为核心,促进企业创新 创业的内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引领我 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新标杆),要成为上 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坚力量,应加快形 成以科学城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科学城发展模式的最早起源是美国 硅谷。近年来我国科学城的发展脉络,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创新 要素集聚的硅谷模式(以斯坦福大学的 师生为中心,结合若干创业投资公司, 利用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要素集聚而建 立);一类是既注重创新要素集聚,更突 出产城融合的新竹模式(我国台湾新竹 自1976年起,参照美国硅谷的经验,引进 高级科技人才,促进工业发展,选择在 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大 学和科研机构密集的新竹县创办了科学 工业园区,形成著名的新竹模式)。纵观 科学城的不同发展形态,其特点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科研与生产区、居 住小区、公共商业中心区和大型绿地区 融合发展的功能结构;二是形成了保障 文 郭澄澄 6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